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優]《瓦爾登湖》讀後感15篇

[優]《瓦爾登湖》讀後感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優]《瓦爾登湖》讀後感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習慣了當前鋼鐵叢林中的生活之後,在接觸了更貼近自然的生活後,人的心境在這樣的情況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有時候會思考人在世界中是什麼樣的存在,自然又是怎樣的存在。

在閲讀了《瓦爾登湖》後,不禁讓我思考了曾經在意卻又逐漸忽略的問題。書的開頭講述了作者在經歷了大學在城市的繁華生活中選擇回到了鄉村,重要的是他選擇的不是從城市這個集體而歸屬到鄉村的這個集體,不單單是從一個歸屬轉移到另一個歸屬,他選擇的是在遠離鄉村的兩英里外的瓦爾登湖自己建造的木屋中生活,而他的生活也更多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生活。強調故事的環境的原因也正是表達作者並不是轉換生活方式從繁到簡的過程,更多的是作者歸屬自然,感受自然的生活方式,只有身處在自然中,才能感受到之前被遮蔽的眼睛變得明亮了。

在書中,人並不是生活在城市就是被束縛的,在鄉村就是自由的。梭羅以他明亮的眼睛看着各個環境生活的人們,人並不是由環境界定他們的思想的,很多人總是被束縛着,束縛在他們的生活,束縛在他們的土地以及他們擁有的,活着的人們變成了生活的奴隸,他用南北奴隸監工的方式比喻了這樣的現象,所以他在探索者生活的意義。

人的生活,人的一生不是命運,不要抱怨造化弄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慢慢累積下來的亂起八遭的事,所以人要會使用它們,而不是給自己打造一副鐐銬,鎖住自己。

1847年梭羅離開了他獨居的小木屋,結束了他離羣索居的生活,回到了鄉村,他不是背離了自然,梭羅就像是一個研究生活的科學家,在不同的環境中研究着,當他從小木屋搬到了鄉村後他對人與自然有了更多的感觸。

湖邊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一個獵人,獵人追捕着他的獵物,帶着他的獵犬。雖然獵人不總是能抓到獵物,但是他彷彿在享受這個追捕的過程。就像書中所説,雖然狐狸很狡猾,躲過了多次追捕,但是狐狸不總是幸運的,最後它也死在了獵人的槍下獵犬的牙下。在這部分的文中有着很多描寫了自然生物與人類的語言,這些動物和獵人就像是自然與人一般,而人與自然只是單純的使用與被使用的關係嗎?在書中有着隱隱的思考與啟示。

我想梭羅之所以會對自然這麼情有獨鍾,也是因為他是從城市搬遷到了鄉村的偏僻之處,冬天的湖面結了冰,雖然在旁人眼中是那麼平常,他覺得這是一種美麗。在夢中他聽見有人在詢問他一些問題,他想回答卻不能回答,在早晨來臨的時候,他看見了自然,這早晨的景象就像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展現在他的面前,夢中的人並沒有提問,他也並沒有回答,而在太陽升起的那瞬間,他知道了答案。

從這本書中我收穫了許多,雖然這本書都只是在討論着作者生活中的一些事,但是思考中能得到很多的思想。作者一直在思考着人與生活,人與自然的問題,我們以前也有在思考只是逐漸的忘卻了這些問題,只有到壞的結果發生的時候才會去反思為什麼當時並沒有去思考如何去解決。

人總算被束縛着,被有形的或無形得鐐銬束縛着,我們得到的真的僅僅是生活給的獎勵嗎?還有這無形的責任,所以我們的生活並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活,並不是不顧一切的去考慮自己,所説的不顧一切不是指你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去配合他人,只是你在獲得的同時會失去,就像書中所説的,繼承了農場則意味着你被農村束縛着,所以你在享受這生活的一切的同時也要去思考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是你不該做的。我説這些的意義在於我想説,人不能以所謂的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去放縱自己,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遠離那些讓你墮落的東西,新聞中出現的吸毒者開始越來越多的呈現了年輕化,人們不明白他們在追逐着什麼,所以他們放逐自己放縱自己,用那虛假的快樂麻痺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們要做到基本的東西,至少要明白毒品根本不能給我們任何東西卻能毀掉一切。

在經歷了城市與鄉村的生活對比後,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在城市中開始逐漸感覺不到了,人類在進步的同時在使用着自然給予的恩惠,卻有恃無恐的使用着,彷彿這是理所當然的。我想我們需要反思一些我們對於自然所做的事,就像之前提到的獵人與獵物,我們作為獵人只是在享受着追捕的過程,我們只是在享受着使用自然方便生活的過程,卻從沒根本的想過自然與我們的關係,我們的發展不應該以自然的破話作為資本,我們更不該以破壞自然為炫耀的資本,雖然自然無形,卻與我們息息相關。我不認為地球會被人類毀滅,人類最多隻能做到破壞自然,卻毀不了地球,而這樣下去毀滅的最終也是我們自己,我們保護自然的同時也是保護自己。我們也該停下手頭的事,只是偶爾也好,去感受下自然的美麗,感受最初作為地球一份子的感受,不是被眼前的煙霧所遮蔽,擦亮雙眼你就能看到更多。

所以我們要有健康的生活,要避開那些讓人沉迷的毒品,它不能給你真正的生活,只能給你一時的放縱和被破壞的生活。我們要有着與自然共存的意識,不是單方面的去破壞它們,人與自然本來就應該是平衡共存的,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做起,從小事做起,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的生活和世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2

時至今日,依然有必要再讀《瓦爾登湖》。夜深,當我們的心境逐漸平靜,更能體會到書中是語語驚人,字字閃光。《瓦爾登湖》能引領人進入一個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它是心靈的一方淨土,在那裏,我們將擺脱世俗的困擾,領會精神的自由。

《瓦爾登湖》這本書的思想是崇尚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資料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意境深邃,就像是一個智慧的老人,閃現哲理靈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樣的境界。思想的深刻性,是書中最能觸動我的一點。

對於生命,我們有上千種的方式去嘗試、測定。就像過圓心的直線有無數條一樣,生活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人們讚美而認為成功的生活僅有一種,我們為什麼要以貶低其他生活方式的代價來誇大這一種呢?所以梭羅到林中去,他期望謹慎地生活,只應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是否學到了生活要傳授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自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如書中所言,“我來瓦爾登湖,不是去節儉地生活,也不是去揮霍,而是要儘可能減少麻煩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識和生意頭腦而輸得很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沒有經過驗證,我們憑什麼説我們此刻所過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梭羅思想的深刻性在衣、食、住、行均有體現。

説到衣服,梭羅認為只要堅持身體温度即可。而我們買衣服,往往是因為追求新求新奇,還要研究別人的看法,但卻很少研究這些衣服是否真正實用。書中説到,“一般人為了衣服費盡心思,衣服要穿得入時,至少要整潔,不能有補丁,至於他們自我有無健全的心志,卻從不在意”。有一些人把生命的精力花在打扮,取悦別人身上,卻忽略了自我真正要的是什麼。

“民以食為天”,我們此刻都講求食物的均衡和營養。可《瓦爾登湖》裏面有一段話,“一個農夫曾一本正經的對我説:你不能只靠蔬菜活着,光吃着蔬菜是不會讓你的骨骼變得強壯和發育完全的。所以每一天他都會虔誠地拿出一部分時間為他的骨骼供給粗糙的養料,他走在牛的後頭,自言自語。讓這用蔬菜塑造了骨骼的耕牛拉着犁耙有恃無恐地向前衝,突破一切障礙”,在養生節目大行其道的同時,我們每個人心中要有自我的一把秤,去衡量哪些才是生活的必需。

梭羅在住方面的獨到見解或許能夠給即將或終將成為房奴的大學生供給借鑑。正如書上所説“每一個覺得日子艱難的人能夠花一美元買一隻箱子,鑽幾個窟窿,至少能夠放進些空氣,下雨天和晚上就能夠鑽進去,蓋上蓋子,這樣他的靈魂便自由了。外出時,也不會有房主、房東攔住你要房租。多少人為了一隻更大更豪華的箱子的租金,煩惱不斷;而他是不會凍死在這樣的一隻小箱子裏的”。有時得到房子的我們並沒有所以而變富,倒是更窮了,因為房屋佔有了我們。

很多同學酷愛旅行,每到一處,必拍照留念。我以為書中詩人的佔有才是真正的佔有。書中的原話“我總是看到一個詩人,在欣賞了一片田園風景中的最珍貴部分之後,就揚長而去,那些固執的農夫還以為他拿的只是幾個野蘋果而已。詩人早把他的農場寫進了詩歌”。真正的佔有,更應是心靈的佔有。

書中思想的深刻性,還體此刻他對人生的思考上。

梭羅喜歡給自我的生命留有更剩餘地。他經常坐在陽光上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樹,山核樹和黃櫨樹中間,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之中,凝神沉思。他在這樣的季節中生長,好像玉米在夜間生長一樣,比任何手上的.勞動好得不知多少了。梭羅認為這樣做不是從他的生命中減去了時間,反而是增添了許多。

人們總是樂於譴責無所事事,而碌碌無為不更應當受到譴責嗎?我們是不是應當讓生活簡單點,真正地做着自我喜歡做的事。沒必要焦頭爛額地被生活的瑣事所牽絆。我想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着他的夢想行進,努力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生長在雜草蔓生的林間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藍上的露珠會把你下半身打濕。叢生櫟的葉子泛着光,好似有液體在上頭流過。透過樹木看見的小塘像天空一樣滿是光亮。你見到月光從森林深處一個個樹樁上返射回來,彷彿她在照耀萬物時有所選擇,她的星星點點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種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們種在這些地方……”。梭羅説,瓦爾登湖是神的一滴,也是最接上帝和天堂的地方。

願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像美麗的瓦爾登湖一樣,生活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

《瓦爾登湖》讀後感3

讀了《瓦爾登湖》一書後最大的感想就是梭羅對“孤獨”和“寂寞”的喜愛與“只需生活必需品,不為世俗而勞心”的生活主張。我自然也被梭羅對瓦爾登湖五光十色的描述所折服,也驚歎他對雨中的瓦爾登湖觀察的細緻入微。當然還有他筆下那冬日的生靈與景色同樣吸引着我。可是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他對獨處的情有獨鍾和個性的生活主張。

只需生活的必需品,不為世俗而勞心。去熱愛自然享受自然。既使在此刻吧、社會中,也能夠去發現樂趣,尋找幸福。活在此刻的社會中,就有此刻的活法。我認為,本質上都應當是提高自身,使自身不低俗的娛樂。可是總有那麼一些人總是會跑偏的。有整日忙碌卻不知為何的人,有追名逐利的人而忽視身邊美麗的人,有得到財富卻沒有機會再去享受的人。有時候,社會大多數人的思想太淺了(個人觀點),人們做事生活太浮於表面,去追求與自我不相關的東西。

還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那時週末在家看電視。村裏的一位30幾歲的阿姨來找我爺爺。找我爺爺幹什麼呢?幫忙殺雞。我心裏就納悶,都那麼大的人了,居然雞都不會殺。我雖然沒殺過,可是要我動起手來,稍稍摸索一下還是能殺好一隻雞的。我當時在場,不明白是笑好,還是去幫忙殺雞。

殺雞這等小事裏面也有着學問。課餘時間在外兼職時,和一位師傅聊天。得知殺雞如何殺的快。師傅説殺雞的'時候口子要小,血要慢慢的放,雞是不會掙扎的。連雞都不明白自我怎樣死的。我驚歎:“蔡師傅,厲害,不愧是師傅啊!”蔡師傅低調地説。着也是殺多之後的感悟出來的。

從普通的殺雞到到快速殺雞,對廚師來説是一個飛躍。作為一名物理系的學生,從物理學角度看,這是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以及其深遠的意義。這樣的一個過程可能所包含的甚至有改變世界的潛質(很多時候人們沒有注意或者堅持下去)。在那裏不得不説明一下,我是始終充滿着幻想的。正是從這樣的小事中得到昇華,而不是去思考有哪些事然後抱怨怎樣有那麼的多的事,再草草了事,或者直接照搬照抄其他人的。總之,他們是不情願去做的。不願意去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或許是不會解決困難。現實中,不是所有的困難都是像遊戲裏的一樣貼合你的人物等級的。更多的時候要明白如何解決困難,一步一步的不停的做。有一個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吧。有兩隻青蛙同時掉入一個坑中,那個坑太深了,它們跳不上來。一隻是正常的,一隻是耳聾的。其它青蛙都説你們不可能跳上來。那隻正常的青蛙果斷的放棄了,當然,這也意味着它的死亡。耳聾的那隻在不斷的努力,最終它跳出了深坑。聾青蛙不斷嘗試去找到方法,於是它不停的跳,最終它的彈跳得到了提高,跳出了那個深坑。

而此刻,有些方法前人已經總結出來,甚至有些還被人們所熟知,只要一步步踏踏實實的去做,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可是人們往往在隨波逐流,無法靜心去閲讀,任憑感覺左右自我的思想。這正如那隻死去的小青蛙。

這與梭羅的喜歡獨處時恰恰相反的。

梭羅喜歡觀察周圍、享受周圍的環境,也喜歡閲讀。當閲讀他在林中生活帶、的那一節時,我感覺,他的世界如同童話一般純潔,有生機。能夠説梭羅像個孩子。他説:“我從未感到孤獨和寂寞,也絲毫沒有承受到寂寞的壓迫和負擔。”顯然,在他的字典沒有“孤獨”和“寂寞”的貶義。想必他的內心是十分充盈的。有時候我獨自坐在圖書館裏還會時常的刷手機朋友圈,空間。那是是對書厭倦了,感到了孤獨,沒有和書本產生交流。這是十分恐怖的。這樣的情景讓我失去了大把的時間。梭羅他也曾發生動搖。這動搖發生在獨自踏入叢林的幾周後。他思考是否該有些近鄰、獨處是否歡樂的想法。當這思緒還侵佔着他的身心的時候,雨突然飄落下來。梭羅驀然覺得和大自然相依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反觀自身,在看書時遇到的孤獨,想必是沒有發現書中資料的美妙之處。沒有一雙能夠發現沒的眼睛。對克服困難找方法也是如此。遇到困難若能提前感受到客服困難的巨大成就感,那動力是十分強勁的。心不能靜下來,也或許是沒有發現身邊的、手下的美。美能夠讓人沉醉其中,忘卻時間。

關於隱居之樂中,他提到,“真正好學的學子,即使在劍橋大學很擁擠的蜂房內,也寂寞的像沙漠裏托缽僧一樣。”看到這句,我就深深的感到臉紅慚愧。還記得在高中時候對物理一向在看在想,有時候會4—5小時去看資料或者是計算。而此刻,大學以來從未感到如此,有時候心就是靜不下來。不得不説,大學把我的人生重新摧毀了。作業不能像高中那樣做的飛快,對於知識的渴望沒有那麼強烈,對於手機沒有那麼重的依戀。匆匆忙忙中忘記了感悟生活,發現樂趣,只明白完成任務,早日休息;早起貪黑中遺失了對朝陽的喜愛,遺忘了尋找幸福的目的,只明白加快進程,完成工作。人生需要重建。幸運的是《瓦爾登湖》提醒了我,讓我想起最初的上大學的目的——研究物理。物理大廈高大而美妙。光、電磁、力、熱、量子五大基礎,就已經讓我目不暇接的,高興不已了。現代物理又是那麼生動具體,能夠回答很多我苦苦思索而沒有結果的問題。應對高大的物理大廈,我已經感受到了站在樓頂,俯瞰世界的喜悦了,我正躍躍欲試。

我很慶幸能看到這本書。

《瓦爾登湖》讀後感4

清晨,追隨着透過雲端的晨曦,踏上尋訪夢境中的"瓦爾登湖"的旅程。

1845年,梭羅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裏,"開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聳入雲而還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們感到難過的冬天正跟凍土一樣地消融,而蟄居的生活開始舒伸了。他在那裏親手建造了一座小木屋,獨居到1847年。隨着閲讀的深入,我的心靈沉靜下來,發現自己的心在閲讀時遠離了紛繁的都市,隨着梭羅走近了自然,生活的一切用最簡樸的方式進行。太多的感官慾望佔據了我們的生活,物質,虛榮的東西,所以人們對於生活的意義可能並不是每天都能進行一番思考的,漸漸便迷失了。也許作者的行為在人們眼中很可笑,偏偏要放棄近代文明帶來的方便而隱居,但這時才真正地把慾望削弱到最樸實最基礎,而思考人生意義的時候。

感謝梭羅,讓我明白寂寞如此美麗。曾記得一個假期,居住在一個寧靜的地方。一個午後,一杯香茶,透明的玻璃窗,暖暖的微風,一個人的下午,安靜得如此真實,心靈在沉澱。唯有心遠,地自偏。遠離了紛繁的都市,我可以靜下心來閲讀,寫作,親近自然。我享受着寂寞的幸福。

我要過的是怎樣一種生活,在這本書裏,我尋找到了答案。書中説:"不論你的生活如何卑賤,你必須面對它,生活它。"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候,人們大談奢飾品,大肆炫耀,物慾像一隻八爪魚佔據着人們的大腦和靈魂,而我,想少一點物慾,多一點清爽,多一些心靈上的自由。

我們當然不需要像作者一樣,到瓦爾登湖,自己建一個小木屋,但我們可以,像作者一樣,多探索自己的內心,在浮躁的現實中豐富自己的內心。我們都是獨立的人,都可以按照內心真誠的指示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我們從梭羅遼闊豐盛的精神可以領悟,獲取的實在太多,徜徉在這種安靜的文字裏,在文字中尋找原始,寧靜而致遠的景緻。《瓦爾登湖》在文字間穿透的,正是如水般温柔的恬淡。把恬淡帶給讀者,彌補我們的寂寞。

讀瓦爾登湖有感12

我想要問大家一個問題,此時此刻當你閉上雙眼,眼前浮現出了什麼樣的景象?是一片靜謐的花園?是熙熙攘攘的街道?還是一片空白?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的內心。

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環境裏,我們努力奔忙着,卻又擔負着泰山般的壓力。如果説想要讓自己浮躁的內心平靜下來,不妨拿起《瓦爾登湖》,翻開它跟隨梭羅的腳步來一場心靈之旅,來一次靈魂的滌盪。

徐遲先生在序言中説道:"《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梭羅,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讀過《瓦爾登湖》,我更加明白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外,還有另外一種讓人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這就是內心的超越。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大自然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純潔和恩惠,也給了我們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的勇氣與智慧。儘管生活得像螞蟻一樣簡單卑微,我們都必須勇於堅強地面對生活,不要逃避誰,不要謾罵誰,因為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陽光會同時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樣燦爛,所有人面前的積雪,也都一樣會在春天融化。

或許《瓦爾登湖》才是我們反觀自身的鏡鑑。在盲目改造自然環境之前,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沙塵暴和禽流感們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在越來越考究的工業文明生活中,我們心靈的羅盤依然固執地指向了最初的簡單和質樸。可我們應該以何種路徑成為大自然中與生靈萬物和諧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該怎樣面對這個不再簡單的世界,以及凌亂的生活和醜陋的習俗呢?如何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不虛此行呢?經歷了一次次"內心的探險",我們就有了一種武裝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清澈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5

這本書是我高二寒假買的,還有一本是《邊城》,因為看《瓦爾登湖》的封面比較缺乏趣味,所以當時讀了邊城。然而最近因為老師推薦才看《瓦爾登湖》。

如徐遲先生説,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為之神往了。我雖沒有他這種感覺,初讀覺得作者有隱士風範,再深入思考一會兒竟頗有感觸。

首先,雖是散文,但卻與我之前所看的散文有所不同。作者在文中引用眾多神話故事,詩歌以及典籍,典故等等。這確實令我比較驚奇,較之國內的部分散文作品,這是比較奇特的。在這部作品中引用較多《聖經》的內容和希臘神話。例如他在諷刺人們被命運支配時,引用《馬太福音》:"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不僅如此,他還引用許多名人的話來論述自己的觀點。我覺得這也是我們寫作文時應該學習的。他引用的作品作者來自世界各地,例如有中國的孔子,英國的查普曼,美國的愛德華-約翰遜等。另外,不僅是文學,他的生活能力也非常好,換句話説就是他很會過日子。例如在蓋房子時他計算了所有的花費,生活了一年以後他又算了一年內的花銷,生怕自己多用了一分錢。雖然生活很簡單,但是他覺得很滿足,並沒有因為這樣的生活而且抱怨(因為他就是來瓦爾登湖體驗這種生活的)。

但是他為什麼會放棄城市裏的生活而來到這樣一個人煙稀少的湖邊生活呢?他想知道人們生活為什麼變難。但是他用親身經歷證明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並不難,於是他又探究人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這僅僅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就是他熱愛自然,山川草木都是他的朋友。他就像是惠特曼口中所説的橡樹——沒有一個同類,獨自生長着。但是梭羅還有同類,不僅如此,他還和自然聯繫着。

而他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因為他的獨特性。再看看我們現在的這些人,學生,工人,農民,老師,司機,我認為這並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而是具有不同功能的機器罷了,缺乏作為人的獨特性。

然後對於他的生活,確實是令人嚮往,與陶淵明頗有幾分相似。他先為自己蓋好一棟小屋,解決了住所問題,接下來就是滿足肚子的需要了,他在屋旁犁幾分地種糧食,同時還在外面撿枯木頭作為燃料,就這樣,他解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後就是精神需求了。他熱愛讀書,即使是幾張紙片他都不會放過,除了讀書,他也會獨自一人坐在林中思考,而正是他所思考的這些內容確實令我頗有感觸。這些問題即使是放在當下也是非常值得討論和發人深思的。因為這些問題是極其普遍又容易被人忽略。

第一,梭羅認為許多人"被生活的重擔壓垮,悶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就拿現在的人來説,許多人都為了買房買車,不惜向別人借錢或者是貸款,幾年,幾十年都在還錢,就為了一棟房子或者是一輛車。而有許多人扛不起重擔,或者是因為一時的失意而放棄,或者是因為挫折而頹廢。梭羅認為房屋只是為了起到遮蔽的作用,抵抗寒冷和雨雪,這是最基本的功能,人們需要也正是這基本的功能。而一個木箱也有類似的作用。再者,小棚屋可比箱子好多了,但是許多人卻追求城市裏豪華的房子,這豪華的房子不知能換多少小棚屋,但人們卻為了能夠擁有一套豪華的房子,使自己處在貧困與艱辛中。這主要在於人們的虛榮心,梭羅稱之為"貧窮的文明",然而這些貧窮的文明人卻嘲笑起那些沒有豪華的房屋,但很富足的"野蠻人".然而雖説這很諷刺,放在現在卻是現實的',因為城市裏的生活條件比較好,生活也舒適些,以及工作的需要,才會迫使人們寧願扛着重擔。畢竟像梭羅和陶淵明這種人又有多少呢。作者也在書中寫道:"更為高貴的植物的價值在於它們能夠在遠離地面的空氣和陽光中結出果實,它們不會受到像比較低級的食用植物的對待".我們現在在做的只是為了爭奪陽光和空氣罷了。

然而,我們的時代還處於梭羅的時代,這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都被世事牽絆着,無法從中脱身,更甚者則越陷越深,無法自拔。但依然存在少數哲人和智者以及部分原始人沒有陷入其中。梭羅在瓦爾登湖旁的小屋裏,體驗着這自然:春日萬物復甦,夏天與動物同樂,秋季湛藍的湖面以及隆冬的湖天一色,白雪紛飛。梭羅這人,從令人窒息的社會中跳出來,向世人證明遠離塵世也能滿足生活的需求。或許他的書,寂寞的人看完以後能夠獲益,不再寂寞。但我們這些人可能無法理解作者真正的想法,只會在看後驚歎作者描寫的景物與生活,並對這種生活產生豔羨。甚至會在腦海中閃過一絲想法——這生活比陶淵明還要閒適!如果把這本書比作一罈陳年老酒,我們這些人只能聞一口酒香,而那些與作者類似的人品完一口後定會覺得回味無窮。或許是因為我們現在還處在塵世當中,對世事的牴觸沒作者強烈,所以無法真正理解這本書真正的含義。

莊子得到了一個酒葫蘆,憑着它遊於江河山川,毫無牽掛。而梭羅則在自己建造的小屋之中,自給自足,融入自然。而我們現在的許多人呢,有太多的羈絆,失去自由,失去自我,遠離自然,成為了塵世中的一台機器。

正如梭羅研究專家沃爾特哈丁給這本書的物種讀法,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先把它當作一部自然與人的心靈探索之書,再把它作為一本神聖的書。讀《瓦爾登湖》就是品一杯美酒,越品越覺得它美味與珍貴。

《瓦爾登湖》讀後感6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説:“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説,《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閲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

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份恬淡與灑脱,少一分浮躁,其實已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説,都是些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生存製造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的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與奴役自然,稱霸自然。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輕輕地從正面翻轉到了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笑傲稱霸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這些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有一句公益廣告詞説:保護綠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我在想,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給“我”什麼真理?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心中的瓦爾登湖世界太擁擠,太複雜。雜這個東西,如今似乎已充斥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充斥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讓我們心慌意亂,手足無措。或許生活中本就有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擺脱的雜,本就有許多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誘惑與選擇。只是它們一旦與大學校園本該有的詳和與寧靜發生衝突,我們往往就顯得很無奈甚至無所措手足。

在踏進大學校門之前,自己似乎也從未認認真真地端坐在書桌前,端詳一本自己真真正正愛不釋手的書。手邊放一杯清茶或者什麼也不放,只是任意地隨着書中的人物或悲或歌。窗外必定有很好的陽光,陽光透過窗户傾斜地照進來,於是手影同書影一塊兒跳動。---我想要的快樂其實很單純,我想要的生活其實很簡單。上了大學之後才發現,大學校園遠比我想象中的要繁複蕪雜。

正如我們系的一位老師在課堂上對我們説的,你們現在誘惑太多。大學校園裏的誘惑的確不少,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墮落的也有高尚的;有侵蝕人靈魂的也有把它送入天堂的---或許你認為我説得太過,但至少,在我看來是如此。我進了一個很不被看好的專業,成天抱着一疊磚頭似的書穿梭在校園裏,在其他人或驚異或好奇的目光下游來游去。其實我並未怎樣地喜歡或者是厭惡我的專業,只是單純地感到它帶給我的單純的感覺。蕪雜的心緒會慢慢寧靜,流逝的時間彷彿也會止步---當你沉浸在書香瀰漫的大千世界中的時候,當你用心去感觸穿越時空的偉大的時候,當你伏案奮筆疾書的時候,當你披着晨曦的微光書聲琅琅的時候。越是複雜的環境,越是需要一份難得的沉澱和寧靜。也許這個專業並不是我最適合的,但卻是最適合我的。也聽到師兄師姐們説過,這個專業教給我們最多的就是非功利的清澈的智慧,這將是我們一輩子都受用無窮的。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的話,我還是會微笑着選擇它。

我想是的。每個人追求的生活模式都不盡相同,但我敢肯定,簡單、寧靜、踏實不僅僅是我想要的,也是每一個人都從心底裏真正渴望的吧。於是乎我們不難理解梭羅為什麼要遠離塵囂獨居湖邊的小木屋過着那種原始的生活,只是因為他要守望自己心中的那片寧靜,守望心中的瓦爾登湖。在寧靜中拋開繁蕪,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敢説我也找到了,只是沒有放棄努力的希望。任庭前花開花落,天上雲捲雲舒,執着地堅持你內心的那份可貴的安靜詳和吧,不要讓雜掠奪走了它:它應該是深邃的瓦爾登湖,波瀾不興,清澈透明---而且閃爍着粼粼的波光。

《瓦爾登湖》讀後感7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大學,十八九歲的中文系少女,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梭羅的單純與真誠,是他豐饒的內心,是他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二次讀《瓦爾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作者追問真心的勇氣,是堅守初心的執着,是他對生活本質的洞悉,對世界的深情。

《瓦爾登湖》不是一部小説,不能靠曲折動人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心。《瓦爾登湖》也不是一本詩集,不能靠凝練的語言與新奇的意象,來引發讀者無盡的想象。這,只是一本生活隨筆集,沒有什麼情節,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

人們把梭羅稱為“自然主義文學的始祖”,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感興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靈,大自然中的聲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狀態生活着的人們。二是因為他對自然的書寫,採用的是最質樸的形式,平實而簡潔。作者博覽羣書,卻讓人感覺不到掉書袋的賣弄與晦澀。書中記錄的生活是簡單而真實的,一個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書中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最為素樸的.,沒有一絲粉飾,不帶一點誇張。書中的語言,睿智、真誠、簡潔、淺白,同時又時時透着幾分幽默。

一個讀完大學,喜歡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的年輕人,突然做出一個決定,帶上一點兒錢,帶上一點兒最簡單的生活用品,去瓦爾登湖邊生活。在那裏,他親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盞燈,一張小桌,幾把椅子,兩個煮飯的鍋,幾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當。

他的新家,位置選得剛剛好。這裏可以讓他享受寧靜,平日裏少有村裏人光顧,也聽不到鄰居的吵鬧聲;這裏又不會讓他的生活與世隔絕,旁邊的小村離得不遠,走路十幾分鍾就能去那裏的小商店買些所需的東西;一條鐵路就在不遠處,一天中能聽到幾次火車的轟鳴聲;在這裏他能見到那個沉靜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見到一兩個因好奇而前來造訪的村民。

他的新家雖然簡樸,卻有最美的房間裝飾畫,那是窗外隨時撲入眼底的風景,有時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幾行細碎的動物足跡,有時是向晚的餘暉灑落在林間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後花園,有樹林,有鳥鳴,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魚。

他家裏有最可愛的寵物,啄木鳥在篤篤篤地啄樹;知更鳥剛在屋子對面的松樹上做了一個新窩;一隻浣熊在林間遊蕩,幾隻山鷸在泥土裏翻找蟲子。他家裏能聽到最好聽的音樂,那是鳥兒們在山核桃樹林裏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實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鷓鴣在拍打翅膀,那是一隻蒼鶻在唱着哀傷的歌。

梭羅有一支妙筆。這支筆,總能讓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彷彿身臨其境一般。這支筆,總能讓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彷彿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時,我會設想一下梭羅的樣子,一個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輕人,眼睛不大,眼底卻透着智慧與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澀,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辭;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卻能眉飛色舞,侃侃而談,風趣而幽默。大部分時間,他不多言,臉上沒有什麼笑意,甚至有幾分冷漠。其實,他的心裏住着熱情、住着愛;住着雷霆風雨,住着風平浪靜;住着冷靜,住着幽默。這樣一個人,我想和他相識,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願意不願意。

四十多歲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實而忙碌。可,有時我也會問自己,為什麼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邊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有時會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為了什麼。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為了生活,為了自己,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裏,生活豐富多彩,商品琳琅滿目,很多人已不必為維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勞碌。不過,或許你也像我一樣,總能聽到或看到身邊太多的不滿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買更豪華的車子,想用更高級的化粧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裝,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盼着老公體貼又多金。

慾望像是一根導火索,一旦點燃就會四處蔓延,越燒越烈;慾望像是一種超強傳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會被傳染,且一發而不可收拾。人們忙碌着,為了這張似乎永遠也填不滿的慾望之口;人們焦慮着,擔心慾望的肥皂泡會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間成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站在某處發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突然追問,自己的存在有什麼價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這時候,或許讀一讀《瓦爾登湖》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你我不必像梭羅一樣,去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離羣索居。或許,你我可以像梭羅一樣,找個時間,給自己尋一片心境,體會一下簡單生活的樂趣,聽聽大自然的聲音,看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或許那時,我們心中的焦慮會少些,更少些,甚至會慢慢消失。

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問問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記着自己的初心,無論生活在何處,我們都能做到恬然沉靜而內心篤定吧,就像梭羅一樣。看一本書,掩卷細思之後,重返生活的我們,心境早已不同。

或許,這就是梭羅送給我們的禮物;或許,這就是《瓦爾登湖》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8

我一開始去讀這本書的動機很簡單,因為近來諸事雜多而心情浮躁,想找一部刻有能讓人心平氣和的文字的書籍,隨後我就在書架上迅速鎖定了《瓦爾登湖》,因為光這個書名就帶着平靜的氣息。

上世紀80年代,徐遲先生最早翻譯了此書,並且對此書有:“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之評。誠如廝言,看完這本書,我的筆記本上滿滿當當摘錄了十幾頁的精彩之處。

如果不是那些帶着明顯異國色彩的地名,再略過其中對《聖經》的數次引用,當然,還有作者的國籍,我一定會堅信它是一部中國作品。林語堂先生曾如是評價梭倫:“梭羅的人生觀,在所有美國作家中,可以説最富中國人的色彩。”看來,這並不是我在想入非非。

我在這本書裏看到了明顯的“莊子”的足跡。《瓦爾登湖》中透露出來的自然觀與莊子信奉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巧妙契合,莊子曾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歸一。”梭羅也在《孤寂》一章中講到:大自然的純淨與恩賜真是難以形容,就像太陽和風雨,夏天和冬季,他們持續不斷的給人類送來健康和歡樂,他們甚至還與人類心有靈犀,如果有人因為正當的理由而難過,那麼整個自然界都會受到影響,太陽的光芒將會變得黯淡,風兒將會歎息,雲朵將會落淚,樹葉將會在盛夏時節飄零以表傷心……”他們二人都認為人與萬物是一個息息相關的整體,不可割裂。此外,梭羅與莊子同樣厭惡物質享受而倡導享受”真正的生活”。梭羅在《居所和生活的目標》篇中,明確説道:“讓我們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別因為有堅果外殼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鐵軌上而翻了車,讓我們該起牀時就趕緊起牀,該休息時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寧,而沒有煩擾的心態,身邊的人要來就讓他來,要去就讓他去,讓鐘聲敲響,讓孩子哭喊,下決心好好地過一天”,莊子在《逍遙遊》裏也明確表達出:“至人無己,聖人無功,神人無名”的理想。此外,二人還都喜歡“孤獨”,梭羅在《孤寂》篇中直接説:“我熱愛孤獨。”莊子也追求,“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質也。”顯而易見,這兩個人都厭惡塵世對自己的打擾,熱愛內心的平靜。

我用了兩個下午看完了這本書,他那波瀾不驚的語言在我合上書頁之後仍然散發着縷縷清香。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喧譁與躁動”之後,《瓦爾登湖》是一劑不得不服的良藥。我就像是做了一場夢,像海子一樣,“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像是在一個乾淨的世界裏旅行了一番,歸來後,渾身的泥土被蕩淨,纖塵不染,黯淡的眼珠又被洗刷出了光亮。

也許是因為道家思想對中國人深刻的影響,也許是因為厭惡了越來越浮躁和喧譁的社會,《瓦爾登湖》進入中國以來,一度引起了“瓦爾登湖熱”。作家葦岸對其頂禮膜拜,著名作家韓少功甚至在模仿盧梭在八溪峒過着半隱居的生活,海子讀完《瓦爾登湖》還寫過一首名為《梭羅這人有腦子》的詩歌……以上所舉之例只是對《瓦爾登湖》的良性接受,實際上,現實中不乏對其的惡性接受:有讀者把“梭羅”捧成神一樣的人物,更有甚者拿此書來貶低中國文學。我在上一段對莊子和梭羅的分析其實就是想要提醒大家,中國文化裏的珍寶俯拾即是,通過比較分析我們也不難看出來,梭羅是有着強烈的“自我意識”的`,不管他的思想和某些人相比多麼的高尚,他還是侷限在自我之中:“我到森林裏生活,是因為我想要清醒的生活,拋開各種細枝末節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少走點彎路,一面等到臨死才發現自己虛度了一生……”他的“隱”是為了“小我”而隱,而道家尤其是代表人物莊子是看到了宇宙,看到了“道”,看到了“一”的,他們的“隱”,是“大隱”。此外,即使梭羅在書中多次引用儒家語錄,他也沒有儒家的家國思想,他只是牽強地要去附會自己的意志,或者是因為語言文化差異,梭羅對中國文化沒有深刻的認識。比如在書中要表達敢於挑戰生活思想的一段中,梭羅就引用了《論語》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我們都知道孔夫子説的不是那個意思。

我對於讀完《瓦爾登湖》之後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醒大家讀書時也要保持着清醒的頭腦。如果自己對人生或者社會有了什麼疑惑,去中華優秀文化中尋找答案也許會是個極好的選擇。“凱風因時來,迴飆開我襟”“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是更符合中國人的味道嗎?文化可以相互欣賞,“根”卻要一直守着,失了根,會沒有靈魂,成為孤魂野鬼。我們可以把梭羅當做“偶像”,但不可以把他當做“聖人”。就像人們怎麼也想不明白熱愛去森林裏探險的梭羅怎麼會因為旁觀森林失火而在康科德鎮臭名昭著,最後不得已離開小鎮而隱居。直到我看到愛默生先生對他的評價:“在梭羅的天性中有某種好鬥性,以至於他常常需要一個謬論去揭露,需要一個錯誤去嘲笑。當他聽到某種觀點時,第一個本能的反應就是去駁倒它。”這讓我腦海裏的梭羅有了一層神祕的色彩,他不再單單是一個湖邊的垂釣者,他好像也是一個追求“真我”的智者。我不是要誇讚他的旁觀行為,而是我寧願相信其中另有隱情。事事如果挖掘得太深太真了,反而會痛苦不堪。

我每讀完一本書都會深深地歎一口氣,感歎前人思想的深刻與熱烈,讀完《瓦爾登湖》我也是如此,它就像是現代的“説不盡的哈姆雷特”一般。歸根結底,《瓦爾登湖》還是一部文學作品,不管外界怎樣將它的意義無限放大挖深,我還是隻想記得住在瓦爾登湖的梭羅,想要高聲吶喊:“簡單,簡單,再簡單。”

《瓦爾登湖》讀後感9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關於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着那蓬勃華麗的生長着一切,內心充滿着喜悦,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可以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説:“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脱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説,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説: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閲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裏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湧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着。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説:“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追隨着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梭羅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而我們卻從他那裏發現許多的光亮。他在《閲讀篇》中寫到:“一個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個比褻瀆過的更早,更神聖的曙光時晨,他一定是已經對於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條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説:“我們需要看到我們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們從未漂泊過的牧場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給我們眾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羅好像對生活有一種妙悟,是的,一種真正的人生妙悟。這種妙悟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從瓦爾登湖那裏思得來的。誠如他在書中的《結論》指出那樣:“至少我是從實驗中瞭解到: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行進,努力經營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如果有誰認為梭羅僅僅是個隱士,那他便忽視了他還是位抨擊時弊的演説家和誨人不倦的教師;如果有誰妄想從《瓦爾登湖》裏獲得親近泥土的捷徑,那麼就借問牧童和鷓鴣。

當代著名散文家葦岸在《我與梭羅》一文中,這樣的推崇梭羅:“最終導致我從詩歌轉向散文的,是梭羅的〈瓦爾登湖〉。當我初讀這本舉世無雙的書時,我幸福地感到我對它的.喜愛超過了任何詩歌”。敬仰之情可見。“梭羅的散文也未喪失俊美的‘詩意’,而我因為傾心梭羅這種自由,自意,像土地一樣開放的文字方式。”的確,在他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裏我們可以讀出這樣的詩意來。

在這之前,我沒有讀過如此的令我着迷的書,她也讓我一度不安的心在這裏找到了真正的家,我的心靈之家。裏面藴涵無限豐富的內含,而我的筆在這裏顯得多麼的掘劣,我恨我自己。我恨,但我沒有憂傷,我反而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為正是在這個時候,我遇上了她。或許這是一種宿命。是的,宿命。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的喜歡她,那麼我可以毫無誇張的説,我在她身上發現了我自己。

“在白晝的繁忙生活之中,我有時讀它還讀不進去,似乎我異常喜歡的在本書忽然又不那麼可愛可喜了,似乎覺得它什麼好處也沒有,甚至變得將信將疑起來。可是黃昏以後,心情漸漸的寂寞和恬靜下來,再讀此書,則忽然又頗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來辨不出來味道的章節,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哀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澈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 徐遲在《譯序》中這樣的道出了讀此書的真諦。白天,黃昏,夜深人靜,在這三種不同的時間讀書,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心境,得到的味道自然也是不同的了。我當然沒有這樣的讀過這本書,但我能體會到箇中的滋味。好像我要説的話都被他説盡了一樣。而我又能説什麼呢。唉唉,恨不能相見。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雲彩有天空,”海子的一首長詩這樣寫道。恐怕海子去世之前,全中國幾乎沒有人知道梭羅。隨着海子的死而名聲大振的是他死前隨身攜帶的四本書——《新舊約全書》、《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説選》和《瓦爾登湖》。

我一直思考着海子隨身帶着的四本書的重要意義。我想一個人想要帶一點東西去天堂陪伴自己一輩子,那他應該在生前做出怎樣一番深思熟慮。在第一次讀完《瓦爾登湖》時,我不禁莞爾,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便是對梭羅湖畔生活的最經典概括,只不過一個是大海,一個是湖而已。

對於《瓦爾登湖》,許多人可能沒耐心翻上十頁就撒手抱怨:“這就是《瓦爾登湖》?無聊至極!”當然他們必定是“活在平靜的絕望裏”的那些人了。誠然我在讀這本近代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名著時遇到了不少困難,但是我還是堅持的讀了下來,並且津津有味地愈讀愈愛,甚至對梭羅的林中生活產生無比嚮往。

很難探尋梭羅寫這本書的動機是什麼。有人説梭羅是拿自己做了個實驗。書中有一個思想貫穿始終,這就是人生目的與達到目的的方式之間的關係。我覺得梭羅所認為的大多數人在拼命地追求着各種生活方式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實目的很適合現在的人們。我們生活的目的是什麼?每個哲學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並且給出各自的答案。很顯然,只去追求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即衣食住這些物質財富而忽略精神慰藉是愚蠢的,這樣的人或許和低等動物沒什麼區別。

那麼,我們又應該如何追求精神自由抑或是思想上的高度呢?如何合理地利用時間呢?梭羅認為,閒暇不同與懶散,閒暇只是自由的一種表現。梭羅來到森林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求一種自然關係。用老莊哲學來解釋,就是“物我兩忘”、“無為而治”。我一直感覺梭羅和老子及古代的其他哲學家之間一直存在某種相通之處,就如同書中有人説瓦爾登湖能通到地球另一邊一樣神祕莫測。這是海子嚮往那種“瓦爾登湖”式生活的原因之一。

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或者梭羅所在的時代遠未結束,我敢説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人們都在受心靈空虛與精神匱乏的牽絆,只有少數智者和原始部落人除外。梭羅在書中很認真仔細地介紹了他的生活,獨立蓋木屋、與林中動植物為鄰、簡單而高尚的社交活動、自力更生養活自己構成了瓦爾登湖畔的一年四季。春日降臨的萬物復甦、盛夏狩獵與禽獸同樂、初秋湖水的湛藍如鏡、隆冬時節湖天一色,白雪紛飛,彷彿梭羅紛飛的思緒,隨風到達了雲端最深處的.地方,直達梭羅所深愛的太陽。“什麼人生宗旨,何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生存手段,當我們用教義的語言進行思考時,彷彿人類有意識地選擇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因為他們不喜歡別的。然而,他們也真誠地認為。除此之外,別無選擇。但是清醒和健康的人還記得,太陽升起,萬物明亮。”

《瓦爾登湖》中燦爛的思想火花給我很大啟迪,至少讓我想明白不少問題而在最簡單的生活中有所改變。我開始追求一種更高級的原則,放棄那低級的慾望。

我們需要深愛自然,因為我們是自然的產物——“你們連大地都在侮辱,居然敢談論天堂。”我們需要平靜下來,因為貧窮和富有並無差別,晨光擁有會公平地照耀每一個角落,何況有些人並不是真正富有,只是徒有其表罷了——“一個安心的人,在那裏也像在皇宮中一樣,生活得心滿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

讀這本書是一個困難的事,如果不靜下心與梭羅通行,是無法與他進行心靈對話的。此外,梭羅淵博的學識令我歎服,他隨口引用的《荷馬史詩》、《聖經》以及古印度、古希臘和羅馬、中國諸子百家的名言我必須先做足功課。總之,《瓦爾登湖》不能只讀一遍,日後需要讀上百遍。隨着年齡和閲歷的增長,對梭羅思想的理解也必定越深刻。

哈丁説,這本書有五種讀法:

1、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

2、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

3、作為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

4、作為一部文學名著;

5、作為一本神聖的書。我真的鐘愛這《瓦爾登湖》,希望人能在此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真理,讓自己真正為自由而自由,為生活而生活。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梭羅這人真的有腦子,他手裏的棒木,“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海子語)

梭羅,請在瓦爾登湖畔等我,沒錯兒,就在你的小木屋裏等我。總有一天,我也會用繁華和飛鳥的標準丈量自己,做一個有腦子的,有靈魂的人。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一個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長達兩年半光陰,他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裏捕魚、耕耘、沉思、寫作,最終誕生了一部偉大的名著《瓦爾登湖》,瓦爾登湖讀後感。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它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這本書寫成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那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獨行,挑戰傳統的思想,實在令人敬仰。而梭羅心中的這種魄力,這種不帶世俗觀念的思想,讓我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絲清風,不着痕跡地讓我精神一振——一種歡樂的簡樸的生活!充滿物質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誘人,許多人都認為金錢能夠主宰一切,事實上,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於是,人們開始瘋狂地尋求賺錢的機會,漂亮的跑車、絢麗的珠寶、奢侈的飯菜、華貴的別墅等等開始陸陸續續出此刻我們的生活中。明白他們老去,迎接死亡時,才注意到自我一生究竟在做什麼。這使我想起了小瀋陽的一句話,“人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顯然要比小瀋陽的搞笑高出不少。

從前,就有個故事,城裏人勸告農民使用高科技設備,農民卻堅持用雙手耕作,城裏人説,如果用了先進的設備農民就能夠天天在那悠閒地曬太陽,農民卻反駁,“我此刻不就是在悠閒地曬太陽嗎?”那個城裏人已經無話可説。

梭羅這種簡樸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國古代的隱居頗有幾分相似。晉代的陶淵明就體會過,羣山葱葱、幽徑模糊、山湖靜寂、紫霧騰騰、孤舟寒江、冰雪淅淅,無憂無慮地創造自我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兩千多年前的那些隱居者多數是官場不得志的官員,那些生活平淡不驚的老百姓哪兒會冒生命危險闖蕩江湖呢?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兩年半光陰就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作者的精神更顯得勇敢無畏。

在作者的眼裏,淳樸的山林才是他的依靠,自然才是他的歸屬,讀後感《瓦爾登湖讀後感》。文中透漏着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種熱愛是與他簡樸樂觀的情操分不開的。

反觀此刻我們富足的生活,雖然不能像梭羅那樣幽居山林,雖然當年的瓦爾登湖已時過境遷,雖然如今自然在一點一點被人類吞噬,但他們都不妨礙我們每個人在自我心裏保留一片純淨、安逸的瓦爾登湖。正如梭羅所言,我們即將在自我的內心暢遊!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我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禮貌、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者,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稱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地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先一個人的生活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並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鳳毛麟角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經過自我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讀了《瓦爾登湖》一書後最大的感想就是梭羅對“孤獨”和“寂寞”的喜愛與“只需生活必需品,不為世俗而勞心”的生活主張。我自然也被梭羅對瓦爾登湖五光十色的描寫所折服,也驚歎他對雨中的瓦爾登湖觀察的細緻入微。當然還有他筆下那冬日的生靈與景色同樣吸引着我。不過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他對獨處的情有獨鍾和個性的生活主張。

只需生活的必需品,不為世俗而勞心。去熱愛自然享受自然。既使在現在吧、社會中,也可以去發現樂趣,尋找幸福。活在現在的社會中,就有現在的活法。我認為,本質上都應該是提高自身,使自身不低俗的娛樂。可是總有那麼一些人總是會跑偏的。有整日忙碌卻不知為何的人,有追名逐利的人而忽視身邊美麗的人,有得到財富卻沒有機會再去享受的人。有時候,社會大多數人的思想太淺了(個人觀點),人們做事生活太浮於表面,去追求與自己不相關的東西。

還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那時週末在家看電視。村裏的一位30幾歲的阿姨來找我爺爺。找我爺爺幹什麼呢?幫忙殺雞。我心裏就納悶,都那麼大的人了,居然雞都不會殺。我雖然沒殺過,但是要我動起手來,稍稍摸索一下還是能殺好一隻雞的。我當時在場,不知道是笑好,還是去幫忙殺雞。

殺雞這等小事裏面也有着學問。課餘時間在外兼職時,和一位師傅聊天。得知殺雞如何殺的快。師傅説殺雞的時候口子要小,血要慢慢的放,雞是不會掙扎的。連雞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我驚歎:“蔡師傅,厲害,不愧是師傅啊!”蔡師傅低調地説。着也是殺多之後的感悟出來的。

從普通的殺雞到到快速殺雞,對廚師來説是一個飛躍。作為一名物理系的學生,從物理學角度看,這是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以及其深遠的意義。這樣的一個過程可能所包含的甚至有改變世界的潛質(很多時候人們沒有注意或者堅持下去)。在這裏不得不説明一下,我是始終充滿着幻想的。正是從這樣的小事中得到昇華,而不是去思考有哪些事然後抱怨怎麼有那麼的多的事,再草草了事,或者直接照搬照抄其他人的。總之,他們是不情願去做的。不願意去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或許是不會解決困難。現實中,不是所有的困難都是像遊戲裏的一樣符合你的人物等級的。更多的時候要知道如何解決困難,一步一步的不停的做。有一個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吧。有兩隻青蛙同時掉入一個坑中,那個坑太深了,它們跳不上來。一隻是正常的,一隻是耳聾的。其它青蛙都説你們不可能跳上來。那隻正常的青蛙果斷的放棄了,當然,這也意味着它的死亡。耳聾的那隻在不斷的努力,最終它跳出了深坑。聾青蛙不斷嘗試去找到方法,於是它不停的跳,終於它的彈跳得到了提高,跳出了那個深坑。

而現在,有些方法前人已經總結出來,甚至有些還被人們所熟知,只要一步步踏踏實實的去做,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人們往往在隨波逐流,無法靜心去閲讀,任憑感覺左右自己的思想。這正如那隻死去的小青蛙。

這與梭羅的喜歡獨處時恰恰相反的。

梭羅喜歡觀察周圍、享受周圍的環境,也喜歡閲讀。當閲讀他在林中生活帶、的那一節時,我感覺,他的世界如同童話一般純潔,有生機。可以説梭羅像個孩子。他説:“我從未感到孤獨和寂寞,也絲毫沒有承受到寂寞的壓迫和負擔。”顯然,在他的字典沒有“孤獨”和“寂寞”的貶義。想必他的內心是十分充盈的。有時候我獨自坐在圖書館裏還會時常的刷手機朋友圈,空間。那是是對書厭倦了,感到了孤獨,沒有和書本產生交流。這是十分恐怖的。這樣的情況讓我失去了大把的`時間。梭羅他也曾發生動搖。這動搖發生在獨自踏入叢林的幾周後。他思考是否該有些近鄰、獨處是否快樂的想法。當這思緒還侵佔着他的身心的時候,雨突然飄落下來。梭羅驀然覺得和大自然相依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反觀自身,在看書時遇到的孤獨,想必是沒有發現書中內容的美妙之處。沒有一雙可以發現沒的眼睛。對克服困難找方法也是如此。遇到困難若能提前感受到客服困難的巨大成就感,那動力是十分強勁的。心不能靜下來,也或許是沒有發現身邊的、手下的美。美可以讓人沉醉其中,忘卻時間。

關於隱居之樂中,他提到,“真正好學的學子,即使在劍橋大學很擁擠的蜂房內,也寂寞的像沙漠裏托缽僧一樣。”看到這句,我就深深的感到臉紅慚愧。還記得在高中時候對物理一直在看在想,有時候會4-5小時去看資料或者是計算。而現在,大學以來從未感到如此,有時候心就是靜不下來。不得不説,大學把我的人生重新摧毀了。作業不能像高中那樣做的飛快,對於知識的渴望沒有那麼強烈,對於手機沒有那麼重的依戀。匆匆忙忙中忘記了感悟生活,發現樂趣,只知道完成任務,早日休息;早起貪黑中遺失了對朝陽的喜愛,遺忘了尋找幸福的目的,只知道加快進程,完成工作。人生需要重建。幸運的是《瓦爾登湖》提醒了我,讓我想起最初的上大學的目的——研究物理。物理大廈高大而美妙。光、電磁、力、熱、量子五大基礎,就已經讓我目不暇接的,高興不已了。現代物理又是那麼生動具體,可以回答很多我苦苦思索而沒有結果的問題。面對高大的物理大廈,我已經感受到了站在樓頂,俯瞰世界的喜悦了,我正躍躍欲試。

我很慶幸能看到這本書。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時至今日,依然有必要再讀《瓦爾登湖》。夜深,當我們的心情逐漸平靜,更能體會到書中是語語驚人,字字閃光。《瓦爾登湖》能引領人進入一個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它是心靈的一方淨土,在那裏,我們將擺脱世俗的困擾,領會精神的自由。

《瓦爾登湖》這本書的思想是崇尚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意境深邃,就像是一個智慧的老人,閃現哲理靈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樣的境界。思想的深刻性,是書中最能觸動我的一點。

對於生命,我們有上千種的方式去嘗試、測定。就像過圓心的直線有無數條一樣,生活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人們讚美而認為成功的生活只有一種,我們為什麼要以貶低其他生活方式的代價來誇大這一種呢?因此梭羅到林中去,他希望謹慎地生活,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是否學到了生活要傳授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根本就沒有生活過。如書中所言,“我來瓦爾登湖,不是去節儉地生活,也不是去揮霍,而是要儘可能減少麻煩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識和生意頭腦而輸得很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沒有經過驗證,我們憑什麼説我們現在所過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梭羅思想的深刻性在衣、食、住、行均有體現。

説到衣服,梭羅認為只要保持身體温度即可。而我們買衣服,往往是因為追求新求新奇,還要考慮別人的看法,但卻很少考慮這些衣服是否真正實用。書中説到,“一般人為了衣服費盡心思,衣服要穿得入時,至少要整潔,不能有補丁,至於他們自己有無健全的心志,卻從不在意”。有一些人把生命的精力花在打扮,取悦別人身上,卻忽略了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民以食為天”,我們現在都講求食物的均衡和營養。可《瓦爾登湖》裏面有一段話,“一個農夫曾一本正經的對我説:你不能只靠蔬菜活着,光吃着蔬菜是不會讓你的`骨骼變得強壯和發育完全的。所以每天他都會虔誠地拿出一部分時間為他的骨骼提供粗糙的養料,他走在牛的後頭,自言自語。讓這用蔬菜塑造了骨骼的耕牛拉着犁耙有恃無恐地向前衝,突破一切障礙”,在養生節目大行其道的同時,我們每個人心中要有自己的一把秤,去衡量哪些才是生活的必需。

梭羅在住方面的獨到見解或許可以給即將或終將成為房奴的大學生提供借鑑。正如書上所説“每一個覺得日子艱難的人可以花一美元買一隻箱子,鑽幾個窟窿,至少可以放進些空氣,下雨天和晚上就可以鑽進去,蓋上蓋子,這樣他的靈魂便自由了。外出時,也不會有房主、房東攔住你要房租。多少人為了一隻更大更豪華的箱子的租金,煩惱不斷;而他是不會凍死在這樣的一隻小箱子裏的”。有時得到房子的我們並沒有因此而變富,倒是更窮了,因為房屋佔有了我們。

很多同學酷愛旅行,每到一處,必拍照留念。我以為書中詩人的佔有才是真正的佔有。書中的原話“我總是看到一個詩人,在欣賞了一片田園風景中的最珍貴部分之後,就揚長而去,那些固執的農夫還以為他拿的只是幾個野蘋果而已。詩人早把他的農場寫進了詩歌”。真正的佔有,更應是心靈的佔有。

書中思想的深刻性,還體現在他對人生的思考上。

梭羅喜歡給自己的生命留有更多餘地。他經常坐在陽光上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樹,山核樹和黃櫨樹中間,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之中,凝神沉思。他在這樣的季節中生長,好像玉米在夜間生長一樣,比任何手上的勞動好得不知多少了。梭羅認為這樣做不是從他的生命中減去了時間,反而是增添了許多。

人們總是樂於譴責無所事事,而碌碌無為不更應該受到譴責嗎?我們是不是應該讓生活簡單點,真正地做着自己喜歡做的事。沒必要焦頭爛額地被生活的瑣事所牽絆。我想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着他的夢想行進,努力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生長在雜草蔓生的林間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藍上的露珠會把你下半身打濕。叢生櫟的葉子泛着光,好似有液體在上面流過。透過樹木看見的小塘像天空一樣滿是光亮。你見到月光從森林深處一個個樹樁上返射回來,彷彿她在照耀萬物時有所選擇,她的星星點點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種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們種在這些地方……”。梭羅説,瓦爾登湖是神的一滴,也是最接上帝和天堂的地方。

願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像美麗的瓦爾登湖一樣,生活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心藏湖泊,一起聽大自然的聲音。

繆爾説過:“走向外界,我發現,其實是走向內心。”這可視為梭羅於瓦爾登湖湖畔獨居時的內心獨白。他提起斧頭,在樹木蓊鬱的湖畔為自己建造起棲身的木屋,他把心靈高掛在世外桃源不染纖塵的枝頭,修身養性,感受自然的純淨,一年四季,在生命成長與凋零中,梭羅剔除生活的繁文縟節,隨着自然一同呼吸,迴歸心靈的本真與純淨。

《瓦爾登湖》是本自然之書,書裏裝着森林、湖泊,還有林中的動物;也是一本日記,記載了湖畔的春夏秋冬。清晨即起,迎着明亮的晨光,伴着林間拂過的徐徐清風,在林木茂密的小徑上,默默看着兩隻螞蟻在爭鬥;或是在明亮而又深綠的湖上,輕搖小舟,驚起白翅鷗鳥,揮灑釣線漾起點點漣漪,將漂浮的思緒拋灑進清澈深邃的湖水中……春日,他靜聽冰湖隆隆作響,漸漸開凍,等候百鳥,萬物復甦;夏季。他整日在豆田中勞作,“帶月荷鋤歸”,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大地的力量;秋時,他在瑟瑟秋風中看落葉蹁躚而下,在透明無垢的湖面上鋪開;冬天,他緩步於如水般晶瑩剔透的冰面上,看着皚皚白雪勾勒出湖邊幽徑。“如谷之歌,紮根土裏。與風共存,與種子越冬,與鳥歌頌。”

“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還凌亂地散步着破碎的森林”,“這裏成了一個虹光的湖泊,片刻之間,我生活得像一隻海豚”,“這一面鏡子,石子敲不破它,它的水銀永遠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裝飾,大自然經常地在那裏彌補。”梭羅筆下的自然美的驚心動魄。慢慢品味這本書,會發現,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瓦爾登湖的熱愛,對山林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瓦爾登湖是他的庇護者,大自然是他無窮無盡的良友,於是梭羅寫道“到了這裏,他們填充着的小房屋是,不尋求那些本來就沒有的娛樂;休息好比宴席,一切聽其自然,最高貴的心靈,最能滿足自滿。”“我隱居在樹林,因為我希望活得從容”,一泓碧水將他身心的濁氣滌盪盡,坦蕩如赤子,讓他放空內心,思考哲學,給他保持純淨的'力量。正黃昏,雲朵暖暖地凝着,泛着夕陽的色彩,山坡下一片湖水正兀自地藍,低低掠過水麪的是幾隻白鷗,深深伏在湖底的是古樹的根節—這,不就恰是瓦爾登湖嗎?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

“無論兩條腿怎麼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改接近”,偶然而至的訪客是他冷眼審視塵世的一扇窗,心靈有意識的努力與思索,自然不可描寫的純潔與恩惠才是他真正的佳鄰。無人為伴,此心天地同,在碧藍澄澈的湖水中,翻滾的不只是梭羅的軀體,還有鮮活豐盈的思想,思想的盡頭是神聖的神祕,拓開了宇宙空間,又化成獨立自由之箭,只在此湖畔,飄逸不知處。那個時代,是風起雲湧的工業革命時代,當各類吊車馬不停蹄的建起越來越高等娥摩天大樓,人們一窩峯地離開耕地,湧進城市,生態環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壞,梭羅被人們視為異類,遠離朋友、親人,離開工業社會,走向田園,走向瓦爾登湖,因為他覺得,遠離世俗的時光是拋卻外在束縛獲得豐富內心的自我修煉時光。克萊爾麥克福爾《擺渡人》中有“假如説人生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我覺得梭羅就是瓦爾登湖的擺渡人,近乎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給予這位哲學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荒地裏,奮力揮動着開荒鋤,—就像安泰一樣獲得了力量,他在湖邊,享受着孤獨與寂靜,像一棵樹,不妨礙他人生長,它孤獨的站立着,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發出許多蒼綠黝碧的、快樂的葉子。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一書中寫道“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人從此學會愛自己,也學會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於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梭羅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孤獨境遇的-“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孤獨……我並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場中的一朵蒲公英更寂寞,我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醡醬草,或一隻馬蠅,或一隻大黃蜂更孤獨。我不比密爾溪,或新屋中的第一隻蜘蛛更寂寞”,梭羅沉浸在自我世界,他在瓦爾登湖建立的不止是一間供其居住的木屋,也是他精神棲居的家園,一個人的生活終究是孤獨,但是在梭羅看來,孤獨是一種享受,懷着一顆嚮往大自然生活的心,寧靜的踏上了這段洗滌心靈的道路,,而在這個被世人稱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的在空間裏,孤獨的在思想中,享受着這一切外人所不理解的美好,孤獨不但沒有讓他變得閉目塞聽,相反,他的生命變得更加圓融通達。

無論是世界的另一端,不同時空下,“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阜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陶淵明,還是梭羅筆下那願以血肉擁抱自然的純真的炙烈之情,都是返璞歸真思想的結晶,他們似乎擁有共同的共識—精神的貧瘠遠比肉身的貧瘠更可怖。梭羅如是説,他靈魂的必需品,大概是璞玉般的湖水,繁茂的森林,是智者的文字,是思維的深邃,是內心的寧靜……他將在利慾中燻烤過的靈魂搖曳到湖畔,捧一鞠清洌的湖水洗滌去殘留的塵垢。任世界喧囂直上,淡然獨守一份古井無波的安恬平靜,他的一生是如此簡單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獨而芬芳,他一個人,一支筆,為我們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他曾説,他恰逢其時、恰逢其地地誕生在了麻省的康城;我卻説,麻省的康城恰逢其時、恰逢其地地孕育了這位孤獨的思想者-梭羅。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我們需要內心的瓦爾登湖。

我並不富甲天下,但仍然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

我們的眼睛看不見的光,就是黑暗。

並不是只有我們醒着的時候,黎明才會到來。

這個世界會有更多的黎明,而太陽只不過是一顆晨星。——題記

離羣索居逃離塵世

我想對於大多數喜歡閲讀的人而言,都想過離羣索居,也都有過逃離塵世的想法。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累了,即使在太陽出來的日子裏也無法逃避內心的隱晦,內心的黑暗。我們在塵世間做的事情,與我們追求的那麼純粹的美麗背道而馳。有時候不過是不想那麼疲憊,或者只是在陽光下的草地上舒舒服服打幾個滾,或者可以做真實的自己。哪怕只是一個陌生的地方,有山有水又可以一夜青州漫野。關鍵是要有自由,關鍵是直面自己的靈魂。

我的瓦爾登

一般而言,我認為能願意這樣過隱逸生活的只能是東方人,但是我甚至懷疑現在的東方是否還有沒有這樣的隱士存在,彷彿這樣的人物只能活在遙遠的古代。我時常就這樣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願意過那種山林生活,“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羣山葱葱,幽徑模糊,山湖靜寂,紫霧騰騰,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讓人心裏藏着美酒佳釀一般的醉人!可是,能無憂無慮地過這種生活的人真能存在麼?古代那些隱士大多是在官場不得志的士大夫,尋常百姓哪會有這份閒心,家有老小,能夠拋開他們由着自己的性情去遊歷江湖嗎!顯然是不能的。所以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今要想過不問世事的隱逸生活還真是不切實際的,《瓦爾登湖》的作者大衞梭羅也只是過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這段經歷也是彌足珍貴,試問有誰能花三年的光陰來嘗試這種簡樸生活並能夠富有情趣地刻錄下來自己的心跡?

可是瓦爾登湖能帶給我們什麼呢?讀《瓦爾登湖》的初期境界真的是覺得書有味道,浸透在瓦爾登的春夏秋冬裏,時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霧之氣撲面而來,好像自己喝下了冰鎮的梅子酒一般。再讀的時候就能感受到那些同病相憐卻又諱莫如深的孤寂了,但這種孤寂在這樣子的時候一點也不使人難過,反而在心底裏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樣子,癢癢的寂寞也像是一種快感催着人繼續往下讀,心裏開始升起一些激動,彷彿與梭羅有個私密的約定,透露出在世上寂寞的快感,這時候感動也摻雜進來,因為從來沒有什麼時候我能寂寞的這樣美,甚至這樣成癮,也從未在哪一個作品裏像現在這樣不孤獨過,以前的作品,都是我遊離在外,旁觀者一般事不關己,再精彩也是作者的,與我無關。而《瓦爾登湖》卻讓我親切的感到看見了“我的`瓦爾登”,我相信那不是一個什麼真正的所在,那是心靈,可以在書裏共享到的東西。

澄澈的瓦爾登湖

每一個人都應該在心底深處保留只屬於自己的一片澄澈的瓦爾登湖,不為淨化我們的心靈,只為能在支撐不下去的時候還能去感受涼爽和靜謐,坐在湖邊看書,看水鳥輕盈的滑翔過湖面。在入世的環境中,還能保存一份出世的安穩。就像你走的時候,留下一把鑰匙,説萬一你月迷津渡,我可以去開你書中的小屋。我把指環贈你,儘管流離散落,恆有一輪守護你的紅日,等候於深夜的山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後來許多人問我一個人夜晚踟躕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卻不是孤單和路長,而是波瀾壯闊的海和天空中閃耀的星光。我想起一個人走在路上看見這麼許多沉默卻又堅毅的樹,它們好似孤獨者,它們不像由於某種弱點而遁世的隱士,而像偉大而落落寡合的人們,如貝多芬和尼采。世界在它們的樹梢上喧囂,它們的根深紮在無垠之中;唯獨它們不會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們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為獨一無二:實現它們自己的、寓於它們之中的法則,充實它們自己的形象,並表現自己。

看見很多肅穆的樹,我想在那森林中一棵又高又大的樹上建造一間樹屋肯定很快樂。但是水泥房屋儼然成為十多年來最炙熱的名詞,它不僅給我們的肉身一處居所,也為我們的靈魂鑄造了一處監牢,而我們如此熱愛可以用來造墳的土地,卻對那使他們的泥身下,藏匿着的充滿生氣的靈魂毫不關心。

我們用雙眼去尋找美人、去尋找金錢、去尋找無數誘惑的物質,什麼時候才會想起去看看自己的內心呢?我們的精神世界有無數的區域尚未被發現。如果人自信地朝着夢想的方向前進,努力去過上他事先設想的生活,他將會取得普通人想象不到的成功。他將會把某些東西甩到身後,將會跨越無形的界線;他的周圍和內心將會出現新的、普遍的、更自由的法則;或者舊法則將會變得更加寬鬆,將會得到新的解釋,賦予他更大的自由,他將會過上一種更為高尚的生活。他越是讓生活變得簡單,宇宙的法則就越顯得沒那麼複雜,到時孤獨將不再是孤獨,貧窮將不再是貧窮,而軟弱也不再是軟弱。

但正因為我們不明白這些,所以對我們而言早晨只是時間的流逝,而不是真正的破曉。這樣子一來太陽無非是一顆晨星,日出也未必意味着光明,導致我們閉上雙眼,陽光再耀眼也是黑暗,只有內心覺醒時的光亮,才是真正破曉的光芒。而我們,需要內心的瓦爾登湖來照亮我們的內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0wy29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