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熱門】瓦爾登湖讀後感

【熱門】瓦爾登湖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瓦爾登湖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1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

”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

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

瓦爾登湖讀後感2

説實話,我並不十分喜歡這一類翻譯的名著,畢竟在一種語言翻譯到另一種語言的過程中會有一部分的東西是另一種語言所無法表達的。這樣艱難晦澀的文字,即使是小説也給人的理解帶來重重的困難,不用説是這些超出我們的思考範圍的內容了。看下去才發現,這些結論也只是適用於書的前面部分,之後的部分還是充斥着輕鬆愉快的氣氛圍的。

那樣幽居在瓦爾登湖畔,建造小屋,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生活還是十分令人嚮往的。在這樣一個資本主義飛速發展的時期,作者能冒天下之大不韙,懷着他的質樸純真之心去挑戰那種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也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面對現今的金錢社會,梭羅勇敢地提出了反對的意見。文明是多麼污穢的東西!文明人似乎是比野蠻人要高等級的動物,卻依舊過着為了獲得生活的'必需品和過得更舒適而努力的生活。文明人也不過是更有經驗,更為聰明的一些野蠻人。文明人甚至還為了追求華麗的外衣和高檔的住宅而負債累累,而並未能去享受生活本身。文明人理應上升到更高級,更昇華的生命中去。

我想當梭羅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瓦爾登湖的愛,對小屋的愛,對於山林的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愛,以及對與大自然萬物的愛。但是我想這樣的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一定是孤寂的安靜的,畢竟終日面對的是那些來自大自然的朋友。不過這樣安靜的環境更能夠給人帶來非常深刻的思考。面對着瀲灩的湖水,在安靜中他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的所需,然後靜靜地寫下自己的思考。這樣的文字也帶給了我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真的太過矯揉造作了呢?

當然了,最吸引我的還是那些對動物的描寫,梭羅不論是對紅黑螞蟻大戰,還是對灰背隼、紅松鼠、獵狐犬等的描寫,總是那麼繪聲繪色,那麼引人入勝,那麼令人流連忘返。在寫作手法上,我也發現了作者不少的獨創之處,特別是“比喻”的應用,非常的形象到位,令人回味。在此書中,我還親身領略了梭羅的幽默,他的幽默不見張揚,就像喜劇那樣通俗易懂,它不僅使我看在眼裏,心情輕鬆愉快,乃至忍俊不禁。

在最初看瓦爾登湖時,我就迅速地聯想到《魯賓孫漂流記》。在很大程度上,它們是及其相似的。然而,《魯賓孫漂流記》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瓦爾登湖》卻是作者的親生經歷。我更為這樣義無反顧的湧入大自然的行為而動容。

我想若是在黃昏,太陽弱弱的光輝,照在粼粼的湖面上,一家三口安靜而又和諧地倚靠在一起,靜靜地交談,一起看着嬉戲的松樹,慵懶地看着水面上捕食的水鳥。踩着秋天的落葉,採摘黑草莓、野栗子、酸山梨。就着冬天温暖的爐火,卧在厚厚絨絮的搖椅中。如果真的是這樣,我生命裏的空間實在裝點得完美無憾。

儘管瓦爾登湖跟我們的距離實在是太過遙遠,不過這樣的一本書,在我們浮躁以至於無法認清自己的時候,再次地打開這本書,一定會讓我們的心靈重回寧靜的。

瓦爾登湖讀後感3

一邊讀《瓦爾登湖》,一邊在腦海裏刻畫稜羅的樣子:一雙深邃的眼眸、堅毅的面孔、滄桑的鬍子……心中不禁會好奇,什麼樣的生活才會打造出這樣深刻的一個人?

稜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他似乎又樂在這寂寞當中。稜羅曾説:“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樹,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屋,並在小木屋裏居住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了瓦爾登湖畔後,他認為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漠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默地等待了一個世紀,它孤獨依然不倦息不緊不慢地對每一個讀者説着一個男人在湖畔的光陰。

稜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裏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地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瓦爾登湖》記載着他在小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問候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於世俗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

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稜羅並不排斥,只是批判我們沒有更好的'運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來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哮喘,並未用它來交流人類的思想。”但是,稜羅對社會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批評,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説,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的引誘,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世界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它多餘的東西摒棄。

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深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地生活,怎樣體驗與經驗有意義的人生。稜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簡單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焦慮來打擾內心的寧靜。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世界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稜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

瓦爾登湖讀後感4

一位十六歲即進入哈佛大學就學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做出了驚世駭俗的舉動——撇開金錢的羈絆,在瓦爾登湖自建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有餘。這種人是梭羅,他對兩年林中生活所見所思所悟的記錄即是後人極力推崇的《瓦爾登湖》。

細細讀完《瓦爾登湖》,我的眼前彷彿真的出現了一個在月光下閃着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湧上岸來,漫過我的腳尖,沒過我的膝蓋,將我的一整個身心温柔地包裹,我的靈魂被它浸潤着變得豐盈,“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對於梭羅的隱居生活我是極為嚮往的。捨棄浮華,放下繁複,渡船去賞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場花事,“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任那天鵝絨的坐墊有多麼柔軟,他也不去尋那擁擠,而只守着一隻南瓜簡單地快樂。這樣的生活不禁讓人們由衷慨歎:歲月靜好,現實安穩。

可是書本之外是現代都市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人們總是在努力把“惹眼、鬧騰、勉強自己”,把外在的華麗看作一切成功的標識,把擁有的東西看作一切苦難的出口,於是人們無休止地粉飾自己,讓心靈承載了太多的東西。為什麼不選擇放下呢?

泰戈爾有言:“塵世之物如曇花一現,對於這類事物迷戀不捨是愚蠢的。”浮生夢幻,皆為泡影,如露如電,似霧似煙。昨日風暖菩提綠,今宵霜染楓葉紅。生命就是一場鴻雁的遠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風乍起之時,一世光陰,了無痕記。空空而來,空空而去。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蘇格拉底於集市中“原來這裏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的泰然,有季羨林於牛棚之中翻譯吐火羅文的`安然,有林逋於廬山雲霧中擁着梅妻鶴子生活的超然。他們都因捨棄浮華而得到了純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淺吟低唱。何必執着一路繁華?且去逍遙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説:“每個人都在尋找那個屬於心靈的原鄉,有人將閒雲裝進行囊,有人將故事揹負肩上,可匆忙之間,又忘了來路,不知歸程。”我想梭羅是幸運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靈的原鄉,他在瓦爾登湖找到了寧靜。

他對瓦爾登湖有一種奇特的佔有:在他看來,喜歡某處風景,你不必用金錢買下它,而是要經常在心裏想着它,經常到那裏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數越多,你就越喜歡它,你就越可以説是它的主人。

從這種意義上來説,不管瓦爾登湖今天是否變成某一個人的產業,我們總是可以説——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我想,總有一天,我也會如盧梭一樣尋到一處屬於我的“瓦爾登湖”。那時,安然於小小的舊宅,坐在陽光下,接春水煮一壺新茶,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邊雲捲雲舒,寵辱不驚。

歲月靜好,現實安穩。

瓦爾登湖讀後感5

第一次看到“瓦爾登湖”這四個字,大概是在“最難看下去的書”的排行榜裏顯眼的榜首處。再加之周圍許多人説過這是本催眠神書,我就一直將它束之高閣,從不過問,直到有一夜真的失眠了,去書房翻出這本書,才真正認識了它。

梭羅並非隱士,而瓦爾登也並不安靜。

恰恰和一般認知相反,它充滿聲音和趣味。梭羅並沒有住在深山老林裏,他親手搭建的小木屋離市區僅1。6公里;而他這十幾平米的小屋,也曾舉辦過25個人的聚會,並非與俗世遠隔。而即便在肅殺的冬日裏,小屋也不乏拜訪者,錢寧便是其中一員。他與梭羅就着瀲灩湖光談笑風生,木屋裏熱鬧得如同普通獵户農家。意料之外的是,梭羅的木屋沒有鎖,也沒有門栓,可以説是開放性的。路過的農夫,獵人和動物都可以進去做客。每當散步歸來,梭羅也會時而扮演一把福爾摩斯,根據煙頭、腳印之類的蛛絲馬跡推斷“到訪者”的身份,也是別有一番趣味了。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無非是困在現代化鋼鐵牢籠裏的金絲雀一樣的人。曾有人言“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坦率地説,我並不認同。且不論其中語法問題,從先後順序便可發現其荒謬。若無為了生活的打拼,何來資本去追求詩和遠方,恐怕要早早的餓死在半路,成為指路的一縷幽魂。

那麼就不能追求了嗎?當然可以,只是不能以梭羅和《瓦爾登湖》為範本,而是要探尋自己獨一無二的路。走出牢籠,先從內心走出。《瓦爾登湖》其實是一本私人化的書,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從他的日記中摘出的。它是一本為自己而寫的書,其次才是為別人。梭羅曾在《瓦爾登湖》中説:“我希望這個世界的人,越不相同越好。”

可是如何才能尋找到自己的'“瓦爾登湖”呢?並非是盲目離職放棄生計,而是審視內心。將所有能將碎片化閲讀的雜物置於一邊,靜下來思考,此刻自己最缺失的是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是敢於説出自己獨特想法的勇氣,是守住自我不為大流所動搖的堅定,還是拋卻雜念專心於一物的灑脱。可能性不計其數,但唯有自己才最瞭解自己。

再三品讀《瓦爾登湖》,能經歷一次又一次震撼,讀過之後,就像經歷了一個被洗腦的過程,而從書中脱離,自己冷靜下來反思,又會收穫別樣體悟。城市中的鋼鐵囚籠並不可怕,也不會成為走出俗世走向超脱與自由的阻礙。如果方法正確,囚籠將化為階梯,助有心者去往所向之處。

《瓦爾登湖》不是一個具有自我構建精神的人要去盲從的幻境。大自然內藴着終極真理、每一種自然現象都是某種精神的象徵,而人憑藉直覺就能感悟宇宙精神,藉由自身智慧力量,追尋所向所往,這可能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但也是發掘自己的追求和生命體驗的無限樂趣所在。

出隅,出利慾,方能出心。然後得本心。

瓦爾登湖讀後感6

這是一個好地方,去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它。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衞.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衞.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後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説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閲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衞.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瓦爾登湖讀後感7

每次抬頭仰望天空,我知道這再也不是我們小時候居住的環境,然而只有在我們真正的家鄉,我們才能感受到那份熟悉的記憶。

春天,我走在麥田裏,廣闊的麥地似乎只有在藍天下才突顯的那麼翠綠。田間的溝塹里長了一些春風吹過的小白花。麥田很大,我知道,再廣闊的麥田,我從這頭也可以走到那頭,但是我還是隻走到了麥田中間,老人説,人走累了就要停下來歇一歇,我知道我走了一路,那時候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累,但我還是停了下來,躺在麥田中間歇了一歇,直到白雲吹盡,村煙裊裊,不用田頭有人喊,我知道要回家了。

夏天,我在進樹林裏,有人説裏面有啄木鳥,於是我走進去一直在尋找,每次都是隻聞其聲,未見其形。我知道她一定在啄木頭,似乎一點點的告訴我,她在哪,可是我就是找不到。我慢慢的往前走,看到一口枯井,我小心翼翼的探着頭,我知道里面不會有寶貝,甚至還有蛇,因為我看到了井口長滿了紅色的野草莓,大人説,那是蛇吃的,小孩子吃了會中毒,我知道大人有時候也會騙人,後來我吃了一口,也沒中毒,但我感覺我如果我再吃,有可能就會中毒,因為我心裏還是害怕,我知道惡毒的事物都會用美好而豔麗的顏色去包裹。於是我倏然的跑出了樹林,走回了家,我沒有把吃野草莓的事情告訴父母。

秋天,我爬到了山上,人們都説這裏站的高,看的遠,這裏其實就是一座荒山,紅褐色的.石頭裸露在外面,熙熙攘攘的松柏佈滿了塵土,顯的是那樣的老氣蕭瑟,唯一的景色是這裏有一片蘋果園,不是紅彤彤的蘋果,結滿的是青澀的蘋果。我知道她一定很酸,果農説,酸就是要收斂。可是這裏卻沒有孜孜矻矻的秋收場景。我沿着山澗的溪流走,沙石都被時間打磨的那麼圓潤,我聽到他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我知道他在告訴我,原來他也有稜有角,有模有樣,現在他卻是這個樣。

冬天,我哪也沒去,就站在雪地裏,看那綠皮的火車從白雪皚皚的大地上駛過,異常耀眼。轉那間,看到雪地裏一條小動物留下的覓食的足跡,足跡是那麼輕,那麼淺,可是還是被我看到了,我知道,那一定是刺蝟在走過。

是的,我就是你知道的我知道先生。我走過了四季,卻沒走進你的心頭裏。我開始懷念國小裏那顆一到冬天就白髮蒼蒼的烏桕樹,開始懷念一到夏天就果實累累的菜園地,開始懷念一到秋天就麥場地。我知道先生,那就是你的家鄉。

我也知道等我老了,我也會懷念現在的城市,因為這裏是我打拼地方,那裏同樣有不一樣的麥地,不一樣的啄木鳥,不一樣的山,甚至還有我沒有看過的大海,但我已經知道他們會是怎麼樣,這就是你知道的我知道先生。

瓦爾登湖讀後感8

我在一排排書架之間徘徊,當看到這本《瓦爾登湖》時,心中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當我再次捧起這本書時,正是午後,我坐在火爐旁,看着灰塵在陽光裏跳舞,四周很安靜,心裏很安靜。

對於《瓦爾登湖》,前人作有精彩評論:喬治?艾略特説《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脱俗的好書,嚴重的污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所以梭羅的著作便被整個世界閲讀和懷念;E.B.懷特也説當所有人都不知不覺尋找從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開的隱居地時,他(梭羅)在康科德林中的房屋就是個避風港。

小王子説,如果愛上你了一朵生長在一顆星星上的花,那麼夜間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幸福,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開着花。

我們無法給幸福定義。曾看過這樣一篇報道,有家知名網站做了一項測驗,題目只有一個:你認為梭羅幸福嗎?結果從反饋的信息來看,有近六成的人認為他是幸福的。

是啊,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該是多麼幸福!有多少人為自己現有的.生活而心甘情願呢?可能正因為如此才有那麼多人羨慕梭羅吧?

《瓦爾登湖》,一本一百五十年暢銷不衰的綠色心靈聖經,它的作者—梭羅,更是被譽為感悟大地詩意,實踐自然人生的文化巨匠。

在這本書中,梭羅帶我們走進他的真實生活:他為了證明自己能夠過一種簡樸的生活而隱居在瓦爾登湖畔。他在林中建起一座木屋,不大也談不上精緻,但很結實,主人將它修繕得很完美,能夠抵擋風雪而且與自然相融。他的傢俱大部分是自制的,簡單且實用,他在開闊地上種植糧食,在湖中釣魚,以應付生活必需,他在這裏生活、與人交往,一切都是閒適的。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領略到醉人的湖光山色,雨中的田園詩情,還有相伴而眠的雪湖美景,惹人沉醉的萬般春意……一頁頁翻下去,彷彿是身臨其境。隨作者參觀那温暖舒適的小茅屋,仔細聆聽林中的天籟之聲,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他以優美的筆觸向我們娓娓講述了關於瓦爾登湖的春夏秋冬,就像一個迷人的故事,讓我們沉醉於春天的萬物復甦,夏日的生機勃勃,秋季的天高氣爽,冬天的銀裝素裹。更有那婉轉的鳥啼,繽紛的野花,參天的樹木,誘人的漿果,冰封的湖面……最讓人難忘夏日的午後,是那樣的單純和寧靜,作者或在林中漫步,或徜徉在書的海洋,每一個片段都讓人舒心,讓人感動。

讀他的書,心中只剩寧靜。我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它不同於康科德鎮的忙碌與躁動,而是充滿了祥和、平靜的一方天地,並非不惹塵埃,卻更多了一份淡定與安然。

給自己的心靈放一個假,在喧囂世界中找尋一片心靈的淨土,在書的海洋中探索生活的奧妙,選擇《瓦爾登湖》,收穫真誠與平和。

瓦爾登湖讀後感9

一場小雨過後,知了拼命地叫着,鳥兒也吵着,預示着夏天的到來。

小小的村莊也因為知了的吵叫而聒噪起來。早晨,只聽見一聲雄雞報曉,接着其他雞鳴之聲此起波伏,還有幾頭牛叫聲、幾條狗叫聲,與它們相互呼應,山邊的太陽慢慢冒出了頭來,還裹在山間的白雲慢慢散開,而人們才剛剛甦醒。

連雨時節,天陰地濕,空氣潮潤,靜謐的山林上空,只見炊煙緩緩升起來,山下農家正燒火做飯呢,主人家在蒸煮米飯,煎炒昨天從竹林裏掰來的竹筍,只聽見鍋裏炒菜“滋滋”的聲音、電飯鍋裏米飯的“撲通撲通”冒泡的聲音,只聽見“吃飯了”一聲,便有無數腳步聲、説話聲彙集一處,接着聲音變小了起來,這是一家人在吃飯了。

今天吃完飯的主人家,要到田裏插秧。收拾好農具的.主人家來到田裏,男的拉起了耕種天地的拖拉機“轟轟”地耕種着,小孩把拔好的秧草“嗖嗖”地丟入田裏,女主人帶着斗笠,彎着腰,快速“咚咚”地把秧草插入泥裏,這時天邊下起了“沙沙”小雨,一家人還在田裏忙得不亦樂乎。

因為他們明白這夏天的雨是變化無常的,經常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所以直到一塊塊田地被綠秧蓋滿,方才滿意回去,這時只聽到水田裏的青蛙“呱呱”地一片叫聲,這便告訴人們,該回家吃飯了。

一到晚上,馬路上的路燈一一亮起,川流不息的汽車的聲音此刻似乎變得清晰起來。

車上面除了司機,似乎還有運貨的商人、趕路的遊客、回家的路人,一個個坐着車向山的盡頭飛馳而去。

這時候,山裏的知了、鳥、昆蟲、風、的聲音慢慢變小了,晚上貓頭鷹會在某棵樹上亂叫幾聲,吃過晚飯的人,靜悄悄地坐在窗子面前,腦袋裏:

過去的聲音、現在的聲音、未來的聲音就像蒙太奇一般快速閃過,應該沒有此刻更安靜的時候了吧!

這時,他拿起一本梭羅的《瓦爾登湖》慢慢看了起來,直到看見了這一首詩歌:“

我的夢想

不是裝點詩行;

我無法比居住在瓦爾登湖

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我是它的石岸,

是清風拂過湖畔

它的水和沙晶瑩

閃亮在我的手心,

在我的手心裏捧着的

是它的水和它的沙,

它幽深的勝地

高踞在我心裏。”

我在想,梭羅難道不是陶淵明嗎?他一個人從城市回來,住到了純淨的瓦爾登湖:一個人在湖上釣魚、划船、吹笛子;觀賞湖一年四季的景色和湖水的漲落和湖水的顏色。

從湖裏的魚、水草和湖邊的動物和湖底的樹木、想到了湖的傳説:因為地震形成此湖,以印第安人名字命名湖),一個人在湖邊自給自足兩年,只為踐行愛默生的“超驗主義”哲學。

雖然寂寞使作者“幾乎不能呼吸”,但他認為這並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為“寧靜不可能是絕對的”。

正如那個“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陶淵明,迴歸自然,親近自然,從自然中尋找到樂趣來。“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我們生活在快節奏的城市中,總會有工業廢氣排放的污水橫流,有汽車尾氣散發的有毒氣體,有遍佈城市各地的聲音嘈雜,還有腳步迅速緊張的上班族們。其實,不僅僅是我列舉的這些,這些是遠遠還不夠的,人們生活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恩惠,一生的好壞取決於上帝的支配。但在田園農村居住的人們,卻遠離了我們身邊這些繁雜事物,靜靜地享受銀針墜地般舒適優雅的生活,並做着安閒愜意的鋤地和放牧……

瓦爾登湖此書中的介紹便是如上所述。誰又能不向往美好和平的生活呢?雖然我們也是過着那種生活,誰又不想體驗下別的感受呢?或在靜謐到銀針墜地般的狀態,或在陽光普照的家中休憩時,或在四角天空的美妙意境,就無不使我們欣喜歡悦。盧梭説:“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慢慢走進這本書中,領略到梭羅自食其力、豐衣足食的本領,以及能耐得住寂寞孤獨他強大的內心,都是支撐他在這裏生存的動力。我會想:如果我到一片荒涼悽美的無人島去居住時,能否想他般有自尊自立、不拋棄不放棄的品質,我想可能並不會做得如此完美,或者根本無法無法求救他人的幫助和理解,根本不能用異國他鄉的語言與他人作交談。

梭羅通過自身的實踐,告訴了我們一些生活快樂豐盈的祕籍:對物質的要求儘可能的簡單,簡單得猶如湖邊的一片樹葉;對精神上的追求永不停歇,最大地豐富自我的靈魂。瓦爾登湖邊的生活是那麼輕鬆愜意:“一年只要工作六個星期,就可承擔所有的生活費用。整個冬天,以及大半個夏天,我都自由而安靜地讀書。”“如果我們只尊重不可避免的事和有權利生存的事,那麼詩歌和音樂就會在街頭回蕩。如果我們生活悠閒,辦事聰明,我們就會看出,只有偉大和優秀的'事物才能永久而絕對地生存,而小小的恐懼和小小的樂趣不過是現實影子。現實永遠使人振奮,令人崇敬。安然坐下,馳騁在精神世界的領域之中,這就是書給我帶來的好處。??我們應該踮起腳尖,將我們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閲讀。

“我看見青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他們的不幸是,生下地來就繼承了田地、廬舍、穀倉、牛羊和農具;得到它們倒是容易,捨棄它們可困難了。大多數人,即使是在這個比較自由的國土上的人們,也僅僅因為無知和錯誤,滿載着虛構的憂慮,忙不完的粗活,卻不能採集生命的美果。人類在過着靜靜的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絕望。有人是窮困的,覺得生活不容易,有時候,甚而至於可以説連氣也喘不過來。”可見索羅對物質的要求只是能吃飽就行,如此簡單的願望是每人值得學習的。

我們要學會生存的技巧和本領,並積極學習來更容易的掌握。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猶記富翁與漁夫之間那個短小卻意味深長的故事:當漁夫悠哉地享受着海風習習,浪潮輕擊的簡單、閒適時,富翁卻教導漁夫拼搏奮鬥、努力賺錢,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卻煩惱、悠然自得,過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我不已經過着這樣的生活嗎”,漁夫如是迴應道。

從某種程度上説,相較於富翁紛繁複雜、飽含慾望的“成功之路”,漁夫幾乎如一位智者,尋得了一條通往心之所向處的捷徑——簡約而平淡。

梭羅大概通曉了漁夫的智慧吧。他選擇了獨自在瓦爾登湖畔走下這段捷徑——一隻板斧,數十美金,一間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邊的叢林中,一幅簡約生活的畫卷便在《瓦爾登湖》中徐徐展開。

在這樣簡約的生活中,梭羅嘗試着直面生命的本質,不順從天命,而是吸納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徹底革除並非生命本質的一切,將生命逼入死角,濾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於是,他不需要“用蚯蚓釣梭魚,然後拿梭魚做誘餌去釣鱸魚”,只需“一年勞動三四十天,以供養自己”,只需用一顆温潤平靜的心,體味林間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鳥鳴陣陣和松鼠啾啾,同時保有對那清澈而深不見底的一方淡綠色湖水的無限熱愛和眷戀。無論寒冬初夏,融匯於瓦爾登湖之畔的',便是那對簡約而愜意的生活的不羈追求。

正是由於對生命本質的細緻把握,對極簡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物質生活的極度淡化,更由於內心始終堅守的平淡質樸,安適怡然,梭羅最終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轍,而得以用一種簡捷的方式,追尋這最不繁雜的生活。

蒼旻遐緬,人事未已。當下的大多數人們顯然選擇了“富翁”的道路,為着一個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標,不懈努力,為了所謂“詩和遠方”,不斷奮鬥,卻或許在不經意間迷失在紛繁錯雜的現實中,無從逃脱。“繁雜生活”的迷霧,似乎正籠上每一個“富翁”的心頭。君可見,體育健將為功成名就違規服藥者有之,熒幕巨星為風光靚麗大造緋聞者有之,曾經的“人民公僕”為一己之私貪贓枉法者有之,甚至“大隱於市”的各行各業的普通工作人員,也可能為自己的口袋裏能夠多出幾個錢幣,而在自己的“職務之便”上絞盡腦汁……

幸而,梭羅也把這樣一幅清新自然、寧靜質樸的生活畫卷,呈現給一個因飛速發展而日趨浮躁的社會,呈現給為了成為“富翁”而迷亂於“追求戈多”的勞苦眾生。

幸而,終於有這麼一方澄澈清亮的湖水,淙淙而來,平息人們心中的躁動,並將生於繁雜之中的人們引向這樣的生活之思:在簡約生活面前,該如何在內心的安適、慾望的滿足與物質的需求之間完成自己的取捨選擇。

生活,其實並不繁雜。願你也能在《瓦爾登湖》之畔,與梭羅共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同賞鳥叫蟲鳴、冰破湖開,共享一次極簡之旅。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題記

人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又強大,又脆弱,總之是一切矛盾的結合體。從表面上看來,個體與個體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尤其是當我們拋開各自身披的種種枷鎖——光線粧容、金縷衣、紋身、刻有家徽的戒指、誘惑的漂亮皮囊,當然還有污言穢語。有人説,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有控制自己慾望的能力;我還要説,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具有創造力。

笛福筆下的魯濱遜在荒島上一手建起自己的安身之處,但他對孤獨的逃避自己對文明社會的渴望如業火般從未停止過,他用於消解憤懣甚至病痛的信念全部來自生存的慾望以及一本《聖經》。梭羅卻不是,他細心地生活,而不是生存,他的內心的理念比任何宗教信仰都來得強烈:遠離人羣,拋開已被物質揉碎的文明,走回迎接他的自然的懷抱裏去重整內心。為了達到靈魂涅槃,有人不惜進行近乎苛虐的修行,而有的人僅從一片落葉中便能參透世間萬物的規律。我們對這些千奇百怪的做法不必抱有孰是孰非的評判,每一個獨立個體的`生活方式包括勞動創造的方式本就不同。

我不知道將讀後感的題目定為“桃源鄉”是否合適,梭羅的湖畔小屋的確是他一手改造,但一顆釘子,一個土豆,一分一釐的支出,也是他與外界仍有聯繫的證據,作者就在那裏,用文字給讀者開出一隅淨地。不,“桃源鄉”是不合適的,我們能儘量用心去感受,卻無法踏足哪怕跨過邊境。在當今這個信息構建起的網絡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像蜘蛛,離開了網,便失去了食物來源。然而在酒足飯飽之後,是否需要重新思考:明明有別的選擇,難道我們只能心甘情願地、日復一日於原地結網?

前兩天竟然抽空看了《雲圖》,如果某天,影視作品裏的場景變為現實:海平面上升,低層民眾老鼠似的擠在街頭,地球徹底一體化,哪怕我們僅僅踏入一個空房間,只消按下按鈕便能虛構出一個桃源地,那時這些唾手可得的東西,除了做一劑安慰劑,還有別的什麼用處嗎?《搏擊俱樂部》裏説:廣告誘惑我們工作,然後買不需要的東西。設想某天,一個人成了上帝與魔鬼的賭,擁有了一切他想要的東西,難保他不會因為害怕失去這一切而剪掉自己的舌頭。我開始崇拜梭羅的極簡生活了,麪包不是一定要加酵母的,地毯是可有可無的麻煩物件,前來拜訪的客人們少有比一個鄉野農夫有更加淳樸的智慧。

或許有人對“物質”的解讀有些誤解,《瓦爾登湖》便以經濟開篇,並不是對物質加以斥責,而是系統地講了生命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加以維持。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人類的一個優點在於,在叢林法則的敦促下,大多數人們都竭力去追求更多;而缺點就是,我引用作者的話——

“人們不因缺少基本生活物質而貧困,而因缺少奢侈品而貧困。”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我還要説,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他們能創造,會追求,有温度,會思考。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讀《瓦爾登湖》絕對是一場可供精神上享受的盛宴、一次灌透心靈的洗滌。作者梭羅會帶你領悟自然的美妙。那遠離塵世的喧囂的寧靜,會帶你回到最原始而又最純真閒適的農耕時代。一捧起這本書,我便不忍合上了,滿篇我生疏、甚至聞所未聞的詞彙令我大開眼界,而通篇所貫徹的靜,是那樣的澄澈、恬淡,那樣的令人嚮往。

這是一個奇妙無比的故事:本書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梭羅親手在瓦爾登湖畔搭建了一個小木屋,且生活了兩年之久。這兩年裏,他親自耕種,做麪包不用酵母,而是採用了一種古老的方式—只用麪粉和水便能做出麪包的方式。書中還透着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像極了一個滿腹經綸,有着深邃瞳眸的老人,再向他的後輩徐徐講述着他的一生。

書中沒有過多華麗的詞語,卻更突顯了作者生活的樸實與真實。作者追求着孤獨,並在孤獨的環境中尋找最真實、最初時的自己。那是與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嬰兒般無邪的自己。

現實中的我們,一刻不停的向前奔跑,卻不曾想過:為什麼奔跑?為了金錢?為了名利?抑或是為了受人尊崇?其實深入點看來,這些“為了”的根本,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那麼在我看來,所謂更好的生活,並非是住在高樓大廈裏,吃着上好的餐點,喝着過濾千百遍的水,小心翼翼地隔絕所有病菌。而是住在親手搭建的小木屋裏,大嚼剛採來的自己種植的蔬菜,飲一口最自然的湖水,自在地躺在草地上,聆聽風吹樹葉發出的“嗒嗒”聲,與蟲兒鳥兒嬉戲玩耍,可以與一片落葉同舞,可以與一隻黃鸝和聲,可以聽一陣微風講述久遠的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那便是“最理想的境界”了吧!

就像梭羅所説:“唯有我們清醒的時候,天光才大亮。”對我而言,唯有不用世俗的眼光看人生,則是清醒。沒有了錢,或許我們能活得更好。

作者希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清澈如瓦爾登湖那般的小小胡,湖邊有着另一個過着最好生活的你自己,他會時刻守護着小小湖,不使它落上一星半點灰塵,也不會讓你的心中,被蒙上的塵埃掩蓋住原有的光彩。

“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梭羅這樣説。沒錯,去試着在心房上耕種希望,試着在湖中發現銀色、黑色的鱈魚,在它結冰、解凍時,記下精確的日期。探險去吧!去找到最忠誠的你!

請記住,可愛的人們,不論你在城市或是鄉村,不論你是否擁有了屬於你自己的湖,一定記得,不要讓你的心扭曲下去,不要讓它像迷宮般九曲折回,不要讓你鮮紅的熱血歸為死水。不要讓自己染上塵世的污濁,讓真實的自己活過一生,希望那早已乾涸的瓦爾登湖,倒映出來的,是孩子般的面龐,是喜歡現在的自己的你。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一個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長達兩年半光陰,他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裏捕魚、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名著《瓦爾登湖》,《瓦爾登湖》讀後感。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它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這本書寫成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那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獨行,挑戰傳統的思想,實在令人敬仰。而梭羅心中的這種魄力,這種不帶世俗觀念的思想,讓我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絲清風,不着痕跡地讓我精神一振--一種快樂的簡樸的生活!充滿物質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誘人,許多人都認為金錢可以主宰一切,事實上,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於是,人們開始瘋狂地尋求賺錢的機會,漂亮的跑車、絢麗的珠寶、奢侈的飯菜、華貴的別墅等等開始陸陸續續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知道他們老去,迎接死亡時,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麼。這使我想起了小瀋陽的一句話,"人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顯然要比小瀋陽的.搞笑高出不少。

從前,就有個故事,城裏人勸告農民使用高科技設備,農民卻堅持用雙手耕作,城裏人説,如果用了先進的設備農民就可以天天在那悠閒地曬太陽,農民卻反駁,"我現在不就是在悠閒地曬太陽嗎?"那個城裏人已經無話可説,讀後感《《瓦爾登湖》讀後感》。

梭羅這種簡樸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國古代的隱居頗有幾分相似。晉代的陶淵明就體會過,羣山葱葱、幽徑模糊、山湖靜寂、紫霧騰騰、孤舟寒江、冰雪淅淅,無憂無慮地創造自己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兩千多年前的那些隱居者多數是官場不得志的官員,那些生活平淡不驚的老百姓哪兒會冒生命危險闖蕩江湖呢?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兩年半光陰就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作者的精神更顯得勇敢無畏。

在作者的眼裏,淳樸的山林才是他的依靠,自然才是他的歸屬。文中透漏着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種熱愛是與他簡樸樂觀的情操分不開的。

反觀現在我們富足的生活,雖然不能像梭羅那樣幽居山林,雖然當年的瓦爾登湖已時過境遷,雖然如今自然在一點一點被人類吞噬,但他們都不妨礙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心裏保留一片純淨、安逸的瓦爾登湖。正如梭羅所言,我們即將在自己的內心暢遊!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尋找寧靜——讀《瓦爾登湖》有感

那兩年,時光像一條清澈的溪流在他的生命裏留下深深的印記。

他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沐浴着冬日陽光的鋪滿松針的小徑,那些在清澈湖水裏遊弋的銀色鱒魚;那些恣意盛開的藍菖蒲,像冰藍的火焰轟轟烈烈地燃燒在短暫的花季:那些春末夏初時突然暈開了綠色的白樺,挺拔地朝向湛藍的天空:還有那道湖面上架起的神奇虹橋,那串掛在屋檐下的晶亮冰凌。當然,他一定會記得在田埂上揮動鋤頭的日子裏,汗水順着臉頰淌下,他看着它融進土地,內心生出滿足愉悦的情緒;在悠然盪漾於湖面的午後,他伸手輕輕撥動碧綠的湖水,一隻細長的蟲子擺着身子驚慌地跑開了。

梭羅,我念着他的名字,撫摩這本《瓦爾登湖》,感受到一種令人震驚又無比神奇的力量。世上竟有這樣一個人,他用兩年的光陰離羣獨居,以證明人類實際上只需要最簡單的物質資料即可過上正常而充實的生活。梭羅,他於簡單的生活裏尋覓着寧靜,他心如明鏡,漣漪不起。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淡定從容,是一次思想崇高的涅槃。可是,這位哲人的名字如今還有多少人能夠記起?

或許,物慾橫流的當今,人們已經遺忘了阿卡德米學院的林蔭道上,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關於“世界是否真實?我們是否應當追尋現世的幸福”的爭論;人們也許不屑於“荒山野屋間二三素心之人培養之事”的成就境界;人們也許偶然聽到“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時低頭一陣輕愁,終究還是匆匆而去。

是繁華的現代都市生活迷失了我們原本明澈的雙眼,是喧囂嘈雜覆蓋了樸實和諧的自然之音。燈紅酒綠的酒吧,人聲鼎沸的商場,不安的靈魂遊走在寂寞的.都市裏。有人抱怨社會的殘酷,有人質疑生活的意義,還有人忙碌地奔走,卻陷入更茫然的空虛。我們在紅塵裏沉浮,找不到心靈棲息的港灣。心是何物?身是何物?為何眼前總有漫天塵埃?

茫然間,窗外有一陣清風拂來,吹開桌頭《瓦爾登湖》的書頁。有一股油墨的芳香襲來,我一聲歎息,彷彿這一聲歎息可以減輕我思索不得的苦惱。低下頭,細細撫摩着右手粗糙的繭,恍惚中,才想起自己竟快過了十八個春秋了。為名次痛苦過,為富足得意過,卻終究未能參透生活的真諦。我望望馬路上行色匆匆的人們,準不是在為更舒適的生活忍受着壓在肩上的沉重擔子?(範文網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關注心靈太少,所以,我們註定渾渾噩噩地走在路上,尋不得片刻寧靜。

一千多年前,一個人寫下這樣幾句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清峻的面容像是佛龕上盛開的白蓮,朗朗的聲音清泉般滋潤世人燥熱的心田。他就是中國禪宗道統繼承人第六代祖師慧能。若有這樣一份境界,縱然山崩海摧,沙起雲行,總得一份超然清幽。縱使在霰雪無垠的冬季,縱使哲人的腳步聲已經遠去,我依然記得瓦爾登湖碧綠、深幽的平靜湖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ddwr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