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三字經讀後感(14篇)

三字經讀後感(14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三字經讀後感(14篇)

三字經讀後感 篇1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我可高興了。

我小心翼翼地翻開書的封面,映入眼簾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查閲了相關資料,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而我自己的理解是:人小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只是學習方法和受到的教育不同,長大了就會有好、有壞。我從中得到的感悟是:我們平時交朋友,要交善良的、愛學習的朋友,不能交行為不好,好吃懶做的`朋友,否則很容易誤入歧途。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班裏有一位同學,他原本學習成績很好,身上有很多閃光點,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他。可是他一不小心結交了一個愛玩電腦遊戲的朋友,經常跟着這個“朋友”出入網吧。有時候沒錢去網吧,還偷家裏人的錢,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真是讓人痛心啊!

書中還寫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是: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不通過學習,就無法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我看法是:即使你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假如你不好好學習,不經歷磨鍊,長大了也會一事無成,庸碌無為。讀了《三字經》,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時時鞭策着我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真是應了那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白玉堂。讀書真好!

雖然《三字經》到我手上才幾天,我只讀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今後我一定好好品讀這本書,明白更多的道理,讓自己不斷成長。

三字經讀後感 篇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我幼兒園的時候就能背誦了,但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這個寒假,學校的大隊部佈置了品讀經典傳承國粹閲讀活動,《三字經》是我國著名的啟蒙讀物,所以這個假期我把《三字經》拿出來重頭到尾認真地看了一遍。

通過看三字經的解讀,我知道了三字經它是告訴我們要尊老愛幼、勤學刻苦、孝順父母、禮貌待人,這些都是我國的傳統美德。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幾句話的意思説年輕的時候不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這樣,等到老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什麼也不會做,又有什麼用呢?一塊好的玉石,如果不經過玉工雕琢,就不能成為一件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明白事理,沒有辦法讓原來的優良天賦得以充分的發揮。我就得這句話説的太對了。我們小時候一定要刻苦學習,不能怕辛苦。還有我特別喜歡“頭懸樑”這個故事。“頭懸樑”講的是:我國古代晉朝的孫敬,他學習非常刻苦,常常讀書讀的很晚,睏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為了防止自己在學習時睡着了,因此在讀書時他就弄根繩子把頭髮綁起來吊在房樑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髮就驚醒了,繼續讀下去。後來他成為了一個很有成就的人。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從小要刻苦學習,只有認真努力的付出,才能有收穫。我平時在學習的時候,不是很認真,做作業也不是很及時完成。看了《三字經》以後,我要改正這些缺點,刻苦學習,長大以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就像一個老師,教導着我們,讓我們成為有用的人。我很喜歡這本書。

三字經讀後感 篇3

《三字經》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的精華,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學。《三字經》三個字為一句話,一段共有四句。《三字經》主要是寫人的善、惡、學、孝、禮、儀,它是一本很有教育好處的書,它教育我們要愛國愛校,親師愛友,勤於讀書……它教會我們太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最經典的台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明白。意思是:人生下來,天性都是好的,只是之後由於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構成的生活習慣不同,才使人們的'性格不同。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它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個性是讀到:“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時。”我真的很感動,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為父親搖扇子,冬天給父親暖被子。孔融四歲時就懂得把大個兒的梨讓給哥哥吃,自己就吃小的。而此刻的我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自以為是。所以我們更要好好學習黃香和孔融的高尚品德,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書中的:“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讓我明白了小時候不好好學習是不就應的,那樣老的時候就不會有所作為。俗話説的好:“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使我明白了玉不經過雕刻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明白做人的道理。

讀了《三字經》裏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讓我感悟到了其中的含義和道理,也堅定了自己的學習態度。我要努力學習,天天向上,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 篇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提起這《三字經》的學習,還得從上幼兒園開始,偶爾會依依呀呀的跟老師讀幾句完全不懂的《三字經》,上一年級才算正式的吟誦了經典,那時經過半個學期的誦讀,在學習之餘,我隨同學們把《三字經》背的熟熟的.,背得多了,對內容也就懵懵懂懂。可對它的理解還是從生後中的小事中有所感悟。

記得那次在姥姥家,媽媽把洗好的的水果分給我們三個孩子,媽媽是最後一個分給我的,而且特別小。我有些不快樂了,就對媽媽説不想吃。媽媽一眼就看出我的心思,她把我拉過身邊來,耐心地説:“兒子,《三字經》咱們白學了,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説的是什麼意思來的?難道你忘了?”我搖搖頭説:“沒有忘,可是……”。媽媽拉過我的手,輕輕説:“兒子,如果你來分你要怎麼分?”我語塞了,也臉紅了,是啊,經典學了怎麼不用啊?於是,我低下頭輕輕説:“小的留給自己。”媽媽拍拍我的頭,快樂的説:“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從那以後,我懂得了謙讓。

通過誦讀《三字經》讓我學到了很多道理。“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告訴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慢慢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使我明白人小的時候不學習,長大了就什麼都不會,有什麼用呢?從而鼓勵我珍惜每分每秒的時間來刻苦的好好學習!“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實禮儀。”讓我懂得我們從小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

《三字經》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伴隨着我成長,它是我成長的好朋友。

三字經讀後感 篇5

我從小就喜歡讀《三字經》。我也一直徜徉在古文化的海洋裏。因為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觸。

“幼不學,老何為”呢?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不懂九月不恥下問,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這些道路都是通過求知無坦途,學問無捷徑而得來的。“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就必須要敏而好學。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着説明了一個道理,就是要我們努力學習,不然長大後就不等成大器。

經過讀《三字經》讓我知道了:“夏有禹,商有湯。夏傳子,家天下。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太祖興,國大明。清順治,據神京。復漢土,民國興。”這些人都是因為知道了這些責任,明責任,負責任才去為國家作出無私奉獻。我們國家每個人都應該這樣:一人立志,萬夫莫敵,“因為每個人都把成功的'祕訣當作自己的堅定目標。成功是希望與奮鬥的結合,那麼我們都會和平相處,讀了歷史書,考試時要按時記載,通過古到今,如果親眼所見者,都會明白學習的敵人其實都是因為自己的滿足。

讀了《三字經》後,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為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説:”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因為坦白就猶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質,我們要擁有良書,喲工友益友,擁有一顆純潔的人,這會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純樸的心靈去體驗別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聽見遠方的呼喚。讓你去了解,去親近社會與大自然。

三字經讀後感 篇6

這些天我讀了《三字經》,從書中的許多信息中獲益良多。在這些故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流動。

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教養孩子或不教導孩子是父親的過錯。教學不嚴格,但教師懶惰。孩子不學習是不適宜的。如果你年輕時不學習,那就永遠不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習,不懂得公正。作為一個人的兒子,方少時。親戚,老師和朋友,學習禮儀。這是我在《三字經》裏讀到的一句話。這些話很好。他們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孩子管教不好,那是父母的錯。如果老師在教學上不嚴格,那是他的懶惰。如果你小時候不學習,你就不會長大想學習。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我必須更努力地學習,報答我的父母和老師當我長大了。

孟子的母親選擇了她的鄰居。如果你不學習,你就永遠學不會。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讓孟子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子有一次逃學,母親就剪下織布機上的布來教他。孟子之所以能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大學提問者,與他母親嚴格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從那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重要。 《三字經》不僅是一本書,更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瑰寶,是永恆的經典。它濃縮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種道德吸引所有人。來和我一起讀這本好書吧。

我相信你一定讀過三字經的歷史書。但這是一本很長的古書。它的每一個字都包含着深刻的真理。讀過三字經之後,我們應該充分理解它們的含義,這樣才能完美!

三字經讀後感 篇7

剛進朝陽外國語學校老師就佈置作業,讓我們背誦《三字經》這本作品。通過閲讀、默記我體會到《三字經》裏面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大致可分為五部分:

一、勸教;

二、必備知識;

三、讀書;

四、習史;

五、勸學。

裏面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民間的一些傳説,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

讀了《三字經》我才清楚地知道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髮展、不斷生存下來的,讓我對歷史有了一個概括的瞭解;讀了介紹古時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後,我知道了我們中國曾經有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讀了書裏講孝敬那一部分,我知道了如何去做一個孝敬父母與長輩的人;讀了仁、義、禮、智、信我堅信它對我們現代21世紀的學生同樣適用;《三字經》這本書講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許多優良傳統與經過幾千年不斷流傳下來的美德,藴涵着許多人生哲理,等待我們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去實踐、去學習!《三字經》裏面説到“有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先後三次搬家,讀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們為了能讓我來北京讀書,調換工作並不辭辛苦尋找好的學校,我從心裏感謝我的爸爸媽媽!

如今早已將《三字經》熟記在胸的我,每當回顧這篇流傳700多年,家喻户曉、膾炙人口的文章時,仍有啟迪心智的感悟,讓我百讀不厭,收益非淺。這琅琅上口的一千多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令我折服!

三字經讀後感 篇8

“頭懸樑,錐刺股”“蘇老泉,二十七”樑灝、祖塋、李泌……這些人都是一些努力學習的人,他們面臨着種種困難,但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挺了過去而名揚千古。裏面的每一個典故都讓我感觸很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我從七歲開始學古琴,到現在已經學了三年了。在周圍熟知的同齡兒童內老師認為我的琴藝水平還算不錯,但是我自己知道現在的琴藝卻遲遲不能更上一層樓。學古琴是很辛苦的,那是因為古琴不僅僅是要靠音樂天賦,還要有較強的意境理解能力,和比較深厚的中國文學功底,再加上勤學苦練才能夠學好的.。可是我因為年齡畢竟比較小,理解能力相應也差,文學功底也很薄弱,再加上現在我也沒有好好達到勤學苦練的地步,每天不能保質保量的完成練琴任務,以致於我現在古琴琴藝處於瓶頸狀態,琴藝水平停滯不前。為此我也深深苦惱不已。

自從媽媽要求我讀了以後,尤其是“蔡文姬,能辨琴”的故事給了我深深的啟發,讓我明確了自己的目標。我決定除了完成學校的作業後就開始認真並且保質保量的完成每天一個小時的練琴任務,還請求媽媽讓我參加加強樂理知識的培訓課程,並且一有空就會去看那些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加強我的文學功底和理解能力,提升我的文學修養。

只要我下定決心,克服困難,付諸行動,相信過不了多久,我的琴藝水平就能突破瓶頸,更上一層樓了。

向我的目標發起挑戰!

三字經讀後感 篇9

在這個暑假期間,爸爸幫我買了本《三字經》,剛開始看的時候我覺得很無趣,可讀着讀着,讓我越來越感興趣。因為我經過一次次的閲讀,感觸也越來越深。

在《三字經》中的“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它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孩子,九歲的時候,母親早故,從小跟着父親相依為命,家裏很窮,而黃香對父親非常孝順。炎炎夏日,他用扇子把父親睡的席子枕頭扇涼,伺候父親安寢。寒冬臘月,黃香自己先睡下,用自己的體温去温暖席子和枕頭,等把席子和枕頭弄暖和了,再讓父親安寢。

黃香年紀雖小,做事卻不顧勞苦,對父親極為孝順。而作為當代國小生的我,年齡和他差不多,行為卻與他恰恰相反。我早已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為了讓我多吃長個子,爸爸媽媽總是絞盡腦汁換着花樣給我做好吃的;為了讓我不用步行回家,爸爸媽媽總是無論多熱還是多大雨都等在學校門口接我回家;為了輔導我學習,爸爸媽媽總是上了一天班還不知疲倦地陪我寫作業,為我檢查作業……而我,卻不知道關心爸爸媽媽。好吃的東西我總是搶着吃,不喜歡吃的還嫌七嫌八,卻不會主動幫爸爸媽媽幹家務活;學習累了還不樂意爸爸媽媽關心我的學習,喜歡衝他們發脾氣;爸爸媽媽總是半夜起來看看我有沒有踢被子,我卻從沒想過關心下他們有沒有休息好……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像黃香一樣,做一個孝順的孩子。

《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都來繼承這些美德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10

《三字經》,讀來朗朗上口,讀後感覺很有收穫。

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簡潔精湛的哲言雋語所吸引;“孟母擇鄰”“黃香温席”“孔融讓梨”……我被一個個寓意深遠的故事所感動。

我對“孟母擇鄰”的故事印象比較深刻,“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為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學那麼辦喪事的人哭泣;母親就帶他把家搬到了鬧市,他又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最後孟母又把家搬到了學堂附近,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説明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還有“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講的是周武王推翻商紂王朝的殘暴統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周朝是我國曆代朝代中最長久的朝代,讀了《三字經》後,我對周朝這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瞭解。通過《三字經》中對歷史朝代變化的詳述,瞭解了朝代變化的過程和原因。

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學生,猶如一塊璞玉,不經雕琢,怎能成大器?我們從小就應該立下鴻鵠大志,刻苦學習,勇攀高峯,長大成為棟樑之材。

《三字經》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學習……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小小一本《三字經》,它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讓我在讀中享受着,成長着。

三字經讀後感 篇11

你知道《三字經》是怎樣的一本書嗎?它在我們中國可以説是家喻户曉了,古人的第一本書就是《三字經》,這本書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

《三字經》以少兒啟蒙讀物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它的意思就是説:東漢時有個叫黃香的人,從小就非常孝順。他九歲時,常常在冬天父親還沒上牀睡覺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牀上,把被子温熱了才請父親睡覺。夏天他就先用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請父親歇息。讀到這裏,我慚愧地想:我和黃香相比,真是天地之別呀,生活中的我,放學回到家,就一屁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呀。爸爸媽媽平時既要上班,又要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多麼辛苦呀!記得有一次,媽媽剛下班回來,叫我把碗筷端去客桌,我死活都賴在紅木椅上,大聲喊:“你自己吧,大結局了。”説完,又賴在椅子上看電視。吃飯了,媽媽沒幫我拿碗筷,我也無可無奈,拖拖拉拉去拿。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藴含着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 篇12

《三字經》是我小的時候爸爸送給我的禮物。那時候我讀這本書只是覺得那些句子琅琅上口,非常好記。當我成為一名國小生後再重新讀《三字經》時,發現書中藏着很多道理和奧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短短的十二個字告訴我一個道理:人在出生後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因為後來處於不同的環境、受到不同的教育才會出現差異,有了好與壞、善與惡的區別。“孟母三遷”是為了給孟子尋找一個好的環境、讓他接受正確的影響,使孟子最終成了一名偉大的人。我們也應該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向他們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名品行端正的人。

我讀這本書學到的另一個道理是:一個人從小就要努力學習。“玉不琢、不成器”,人也一樣,如果不學習,不懂得知識和道理,就不能成為有用的人。古人讀書時可以做到頭懸樑、錐刺骨,今天我們雖然不用採取那樣的做法,但是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刻苦精神。蘇洵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讀書,他懊悔自己用功太遲,這是古人給我們的訓誡。“幼不學、老何為”,我應該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

《三字經》還教會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他們都是我學習的典範。我們現在都有優越的生活條件,但這都是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工作為我們創造出來的,因此我們應該多幫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下班回家後可以多一些休息的時間。

《三字經》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知識需要我去學習。今後,我要用這本書中的道理來鞭策自己,在人生中走正確的路,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 篇13

暑假裏,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讀過的《三字經》拿出來重讀,並給我講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學前背《三字經》時,其中很多語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現在上學了,經過爸爸的講解,我能理解了書中的一些含義。

特別是有一段關於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六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大聖人孔子曾經把7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聖賢尚且能如此勤奮的學習;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後,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温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沒錢買書,卻也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為點不起燈停下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在讀懂了這一段後,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師教導着我們,書本都是嶄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三字經讀後感 篇14

小時候,媽媽拿這本書給我背誦,我只知道死記硬背,不曉得裏面的含義,等我慢慢長大了,拿來再看看,剛讀了一句就深有感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説明了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善良的,後來因為個人的學習環境不同,性情便產生了很大的'差別。如果幼小時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麼他的性情便會有所改變,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恆而專心一致的去教導。我們現在雖然有了良好的教育,但性情還有點不好,讓我們一起改正吧!

《三字經》裏還有許多故事,讓我念念不忘的就有一個故事,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裏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他把玉石呈現給楚厲王。沒想到,玉匠説這玉石,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把卞和定了罪。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了武王,可是,仍遭到了定罪的命運。卞和失望的抱着玉石,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後,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於是將它命名為“和氏璧”。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人類也需要磨鍊,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標籤: 讀後感 三字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1w7k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