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關於歷史故事的讀後感

關於歷史故事的讀後感

讀歷史故事,可以讓我們用寬視角把握歷史。除此之外,你還有什麼感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歷史故事的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關於歷史故事的讀後感
  歷史故事的讀後感篇一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説破的詞。就算曆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説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裏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説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説“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説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鑑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着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着的人跳出來説:“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國的陰陽學説。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吧!儘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鑑,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複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杆。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歷史故事的讀後感篇二

貴知行:事無論之大小,該親力親為時必不用人代替,並與其它人同樣,作為一個帝王,不奢侈,不驕橫,親自種水稻,培育出現在仍沿用的京津一帶的優良稻種。

貴著述:著有《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藴》、《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

讀書後勤于思考與實踐在使得康熙能夠在成長過程中,在歷史的大潮中歷經大臣逼位、、三藩之亂、草原一統、與俄簽約等眾多的艱辛與風波,每一次苦難都成為了這位“千古一帝”學習與實踐的戰場。本書亦側重在這些方面以帝王的成就描繪歷史。

中國人歷來以奉行陰陽五行學説,即凡事如有一利,則必有一不利的一面,雖為開創“康乾盛世”的一代明君,但作為君主,權利之對於他們握之易、放之難,康熙已經是清朝自開國以來最為接納漢族文化的帝王,但仍因文字獄使得文化的傳播與開放遠不及盛唐與漢武之世,對太子的早立與廢立使得他的後世之爭紛亂不已。不得不説人無完人,即使貴如帝王。

本書從康熙成長的角度描述了每一個階段的歷史重大事件,內容表述清晰,史料與論述結合,無論整個的清代歷史和康熙本人都可以從本書得到全面而專精的瞭解。相比一本艱澀難懂的歷史專著而言,相信以人物、以帝王角度闡述的歷史更為直觀。

標籤: 讀後感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2vjdj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