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讀後感範文5篇

《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讀後感範文5篇

《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這本書的作者是海姆·吉諾特博士。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讀後感範文5篇

  《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讀後感範文(1)

暑假的時候,細細拜讀了美國作家海姆.G.吉諾特著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一書,生動幽默的情景對話,鮮活的事例,讓我深感敬佩。也默默對照自己的言行,備受啟發。

作者年輕時也是一名教師。他當年曾寫下一段自己的感受。我惶恐地意識到:“我成了教室裏一個決定因素。我個人的方法可以創造出教室裏的情境,可以左右教室裏的氣氛,作為一名老師,我擁有巨大的力量來讓孩子們過得痛苦或者歡樂。我可以帶給他們羞辱或者開心,也可以帶給她們傷害或者挫折。”

在這本書中作者並沒有高聲吟唱愛心對於教師多麼重要。也沒有反覆強調責任之於教師的重要。相反,作者反覆告知我們什麼是“最佳師表”,什麼是“最差師表”,平時如何與學生交流,衝突時應該怎樣?表揚、管理、鼓勵時都應該注意什麼。我從兩方面談談我看完此書後的理解。

  一、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

我覺得老師在和犯錯的學生説話時,應掌握批評的方法,相信每個教師都知道學生需要理解和尊重。而實際上我們老師卻很少的做到真正的心平氣和。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經常做的就是發泄內心的憤怒,有時還會失去理智。今年所帶的班級中就有個男孩兒性格特別倔強。只喜歡聽表揚的話,有了錯誤從不承認,同學們的報告聲不斷。面對這樣的學生,我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他頭腦靈活,愛動腦,善思考,恨的是天天給我惹事兒,上課聽講習慣不好,還影響他人。在對他們的轉化上,我費了不少心思,課下談心,讓他們當小幹部,甚至主動與家長談孩子情況,爭取家長的配合。經過不懈的努力,這兩個孩子有所轉變。從他們身上,我也總結出: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顧及他們的感受很重要。刻薄的話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改正不足,反而得不償失,不僅折磨自己,也傷害學生。更糟的是,如果我們的言行沒有觸及學生的心靈,那麼他的錯誤還是會繼續延續。

  二、作者談到老師和藹的態度勝過一切爭論與指責。

既然令人生氣的事情已經發生,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減輕事情帶給事情發生帶來的後果。只要有積極的態度,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方能拉近心與心的距離。鼓勵也是老師在和學生交流時必須用到的技巧。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應當做到鼓勵孩子學習,激勵孩子自制,樹立孩子自我形象,增強孩子信心,平息孩子怒火,減輕孩子的挫折。

從這本書中我領悟到:教師的言行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功或失敗。這本書也使我瞭解了不少的教育方法,知道了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一定要注意説話的技巧。做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用生動的語言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課堂語言要生動,教學方法要新穎。教育無止境,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加強自身學習,學以致用,提高自己的教育及管理能力。

  《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讀後感範文(2)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傳道,授業,解惑都需要教師運用"説話"去實現。教師,從某種程度上説,就是一種"説話"的職業。蘇霍姆林斯基曾説:“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麼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説話的藝術。”因此,作為一個天天和學生打交道的老師來説,掌握説話的藝術顯得尤為重要。最近,我閲讀了《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並發現了自身的諸多不足。掩卷沉思,感慨良多,腦子一直出現了這樣幾個詞:尊重、激勵、期待、耐心。

  尊重:

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師生之間同樣如此。教師與學生談話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本質來説在於讓學生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教育家愛默生説:“教育成功的祕密在於尊重學生。”因此,我們在做學生工作時,應該採取平等、關心、愛護的態度,而不是簡單、粗暴,甚至諷刺、嘲笑、訓斥、體罰。教師氣量如海、大度待人,不僅可以避免矛盾激化,還會隨時間的推移,去改變對方的態度。

  激勵:

“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讚賞和鼓勵。”“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渴望別人賞識的需要”。激勵,是教師對學生經常採用的一種教育方式。激勵藝術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藝術。運用好激勵這一教育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探求新的知識,大膽地進行創造性思維,頑強地克服各種困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實現目標。

  期待

傳説古希臘有一個雕塑家叫皮格馬利翁,有一次他雕刻少女塑像。在雕塑過程中,他對這尊塑像產生了深深的愛情,誠之所至,金石為開。他的真誠願望終於感動了愛神,塑像變成了真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誠熱烈的期望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期待是一種教育力量,如果教師能對學生寄予真誠的期望,那麼,對學生在接受教育教學中的進步必有裨益。

  耐心:

愛好學生容易,愛差學生難。尤其是當我們在一個後進生身上費盡心思卻老是出現反覆或者明知故犯屢教不改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對學生散失信心。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有沒有耐心或具有耐心的程度怎樣,能如實地反映出一個教師自我修養的程度。因此,我們在面對千差萬別、性格各異的學生的時候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要學會等待。教育就是要不拋棄、不放棄。這是我們老師的一種責任,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美德、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我們都該努力地使自己有所作為!

雖然《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這本書讀完了,但是我覺得我還沒有讀完,裏面鮮明的案例,還有那些深刻的道理,不得不讓我一輩子去讀,去體會,也讓我不得不一次次的問自己,該怎樣和學生説話?怎樣做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

  《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讀後感範文(3)

作為一個教師,一個非常普遍的教育行為就是通過話語和學生進行溝通,表達自己的觀點,指點學生的行為,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但這些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我們做得如何?我們會和孩子進行有效的對話嗎?《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這本書告訴我們,語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蠻;既能使人受傷,也能使人得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

書中通過很多小事例告訴我們“最佳師表”與“最差師表”會對同一個學生、同一件事情説出什麼不同的話,取得什麼不同的效果。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一個原則:尊重生命。在教育中,請把學生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對他們持有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再次,課堂魅力是師生之間最好的紐帶。教師在課堂上的激情則是上好一節課的靈魂,一句精彩的導語,一句幽默的插入語,一句風趣的笑談,往往會使學生精神倍增,興趣盎然,聽起來聚精會神,學起來津津有味,那麼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作為一名好教師,我們應當用生動的語言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學習,所以我每節課都盡力做到精神飽滿、語言生動清晰。課堂語言是教學的“佐料”,教學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再好的方法也不能重複使用,正如山珍海味人人都喜歡,但每天都讓你吃,恐怕也食之無味。我們的語言也是課堂的催化劑,恰到好處地的應用肢體語言,也能形成我們獨特的“颱風”和高超的“演技”。

  《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讀後感範文(4)

我們新教師培訓放假前,老師要求讀一本很好的書。於是就捧讀《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這本書。一口氣讀完之後,才感覺到,每天和學生打交道,卻不知道該怎麼和學生説話,慚愧呀!

這本《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一開始就從老師的角度出發,描述了一羣老師的困惑和煩惱。平易近人的語氣,似曾相識的經歷,彷彿久違了的知心朋友,一下子就走進了我的心裏。

我們整天都在和學生打交道,而應該怎樣和學生説話呢,我們可能並沒有認真去想過。好像天天都在和學生交流,但效果到底怎樣呢,尤其是碰到一些棘手的問題,難以溝通的學生,有的老師常常是苦口婆心,把各種道理翻來覆去的講上n次,但學生卻不願領情;有的老師少不了嚴厲的訓斥一番,那學生雖然低頭聆聽,但也許他已心裏把老師罵得狗血淋頭。我覺得自己就陷入了這樣的矛盾之中,所以這本書給了我極大的啟示。

在理論上我們都知道什麼教育是好的,我們對此擁有無數的理念,但不幸的是,沒有人能夠僅僅憑藉理念就能教育好小孩。孩子們總是會反覆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即使擁有最先進理念的老師也無法避免這些問題。看了這段話我失衡的心理獲得少許的平衡,不僅僅我會面臨這種問題,甚至是非常優秀的教師同樣也會。沒有誰總是會碰上好學生。

書中所舉的大量的實例是我最感興趣的。作者在每個例子後都加上了自己的分析,有時會展示另一種説話方式所帶來的不同效果,有時則向我們實錄一段最常見的師生對話。其中有很多好的見解和方法,讓我感受了語言溝通技巧的獨特魅力,啟發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語言,激勵我從一言一行做起,提升自己的教育魅力。

記得在《最差師表》中講了這樣一個小案例:

九歲的馬特在做一道連除法算術題時被難住了,他去問老師。老師説道:“我剛才講這道題的時候你幹什麼去了?你從來不聽講,你總是在玩。現在你倒想要得到特殊的關照了,可是這裏的學生又不止你一個人,我不能單獨給你開小灶。”馬特回到座位上,雖然他不知道怎麼做題,卻找到了在剩下的課堂時間裏搗亂的方法。老師再忙,也應該為他提供幫助。老師可以這樣説:“連除法並不好掌握,我希望我現在有時間來跟你解釋,但我現在太忙了,我們另外再找一個方便的時間來解釋吧。”

同樣的問題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結果就完全不同。有多少老師在實際中是不想“結果”就貿然“出口”或“出手”的呢?面對馬特遇到的難題,老師的語言和行為嚴重傷害了他的自尊,如果以後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他還會向老師請教嗎?我想,他不會再去聆聽老師的指責和數落了。在教育教學中,當學生遇到難題和麻煩時,老師最該做的就是及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而不是追究過失,嘲諷、指責學生,更不能以新賬翻舊賬,細數學生的不是,這樣做除了增加師生間的敵意外,沒有任何益處。

“一名老師就像一名外科醫生一樣,不能輕易地開刀劃傷,否則,就有可能留下永久的傷口。”對老師而言,每一次的“出手”都應該小心謹慎的,這樣才能做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不給學生的外表與心靈留下任何的疤痕。

《最差師表》中的每一個小案例都會讓我們看到“應該”和“不應該”的處理問題的不同方法,個個案例都是“現實”的再現,許多老師處理問題的方法是粗暴甚至野蠻的,也有許多老師雖然為學生提供了幫助,但“幫助”得不恰當,反而又使學生處於尷尬的境地。所以,為學生提供幫助也要運用智慧,講究技巧,以使“幫助”達到最佳效果。

其實,如果老師能夠充滿愛心,從尊重學生出發,不要總是高高在上,老師自然就摒棄了責難、諷刺、挖苦等語言上的暴力,用智慧和技巧恰當的處理“當下”的事,為需要幫助的孩子提供恰當的幫助。

在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深深地感覺到,老師都需要高水準的交流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知道,學生獲得多少知識有賴於教師教學的風格。因此,我們要善解人意,在對話中傳達出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就像章後的温馨提示説的那樣:“怎樣為人師表,大概是每個教師都會思考和麪對的問題。尊重孩子,摒棄語言上的暴力(比如訓話等)、不逼迫孩子承諾和保證,不讓他們的內心產生罪惡感。就事論事,對孩子提供及時的恰當的幫助,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不用説,您已經是孩子心目中的最佳師表了。”我會反覆翻閲手中《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一書,不斷品味,不斷實踐,不斷思索,不斷進步!我將在書中的啟發下,不斷地去努力,使自己早日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最佳師表。

  《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讀後感範文(5)

現在的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個孩子,對父母來説,孩子意味着他們對美好明天的希望。而要讓孩子達到父母的殷切企望,作為為人師表的老師肩負着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成長階段,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知識,作為教師擁有巨大的力量來讓孩子過得難過或者歡樂。他們可以成為打擊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為鼓舞孩子的火花。在所有的情況下,一個孩子是獲得進步還是日益退步,老師的態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既然老師在孩子的成長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呢?海姆G吉諾特博士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給了我許多有益的啟發。

一、老師應該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他們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尊重、喜歡和信任,他人的鼓勵、支持、加油和風趣,還需要自己去開懷,實驗並取得成就。

二、老師應該尊重孩子,摒棄語言上的暴力。(比如訓斥、嘲諷等。)

不逼迫孩子承諾和保證,不讓他們內心產生罪惡感。就事論事,對孩子提供及時的恰當的幫助。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意識到自己不能對孩子們採取疏遠的態度,侮辱和攻擊性的語言以及其他各種傷害。

三、要和孩子們恰當的交流。

老師要了解孩子的思想,要抓住孩子的心。要把孩子看作是會憎、會愛,有矛盾、情感的複雜人類之一。為了減輕他們的敵意,老師應該儘可能的提供機會讓孩子體驗獨立的滋味。孩子得到的自治越多,他們的敵意就越少;孩子越是自我獨立,他們對比別人的怨恨也越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師要做到和孩子恰當的交流,交流不僅能夠改善教學,而且是教學的關鍵。

四、要學會表揚孩子。

老師當對孩子表達對他的努力、幫助、工作和成就的讚賞,然後由孩子本人對自己做出判斷。要儘量表揚孩子的行為而不表揚孩子的品性,只有不判斷孩子的品格和個性的表揚,才能消除孩子的焦慮,讓孩子沒有顧慮的進步。要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們的感覺,千萬不要評價判斷孩子的性格和品行。

同學生交談是一門學問與藝術。這種學問和藝術來源於日常和學生們相處過程中點點滴滴的積累,而這種積累體現在平時和學生之間的言語交流。

老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高水準的交流能力。聰明的老師對自己的用語非常敏感。他知道,學生獲得多少知識有賴於老師教學的風格。因此,他能夠善解人意,在對話中傳達出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夠敏鋭地感覺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一個好的老師不但要看專業書,也要看更多的關於心理方面的書。只有瞭解了學生的心理,掌握了學生的心理,才能更好的和學生共同,塑造一個合格的人。

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就要學會傾聽。老師在和學生打交道時,缺乏傾聽學生的聲音。兒童處在生長髮育期,思想和言行雖然還不成熟,可是並不是説他們説的都不對,教師在這方面更多的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讓學生做件事,而學生有時無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及時表達了也會被老師否決,反而無法很好的完成。因此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聲音,有時要把孩子以成人對待,這樣才能更好得了解孩子想什麼,對待問題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就要學會彎腰。在教育學生時,我們已經習慣於站着説話,站着發號施令,站着做我們習慣的一切,學生們接受的是老師的思維和主觀願望,而老師很少考慮學生的內心想法。尤其是當我們的想法和學生的想法衝突時,總會強加學生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令學生大失所望,不去考慮學生的感受。如果你彎下腰來和學生一樣高時,再去和學生交流,試試會有什麼結果?當你不再居高臨下,與孩子完全處於平等時,孩子才會把他的真實想法告訴你。彎下腰,這一步很關鍵,因為不管孩子的想法對還是不對、有無道理,你只有在瞭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之後,才可能教育孩子……

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就要不斷學習。學習不僅是學生的事情,老師更要不斷的學習。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學生的接受能力成倍提高,教師會發現如果不學習,對於學生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對於師生交往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現象,教師會無從下手,無法解決。教師只有更多地去學習,才能走向學生教育的細膩化,走向自我知識的更新化,自我素質的完善化。

當我們用太多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時,我們的學生從小變成了“小大人”。我們把準點定位於“成人”——孩子終歸要成長為大人,這樣被我們所忽視的恰恰是“孩子——他們是一個成長中的人”沒有從孩子的實際出發,以我們的目光和要求為準則,這也許就是我所期待和努力的,也正是我們所忽視和喪失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42mjy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