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命的品質》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1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聆聽了詹唐寧老師的一個關於家庭教育的課。她温文爾雅,不緊不慢,説話富有哲理,立刻對她產生了好奇心。於是,在她的學習平台上購買了《活出生命品質》這本書。由於疫情原因,這本書等了足足一個多月才到。拿到書,愛不惜手,躍出海面的海豚,充滿着生命力,再配上活出生命品質的書名,有一種品質在那裏,急不及待就讀了起來。唐寧老師的書非常顯淺易懂,用講故事的形式,講述哲學與靈性成長的故事。讓人感覺闊然開朗與自覺清淨。

一、生命體驗的真相

我們需要看透生命體驗的真相,就不會焦慮與恐懼。我們需要穿越二元對立的遊戲來體驗人生。在二元對立裏,我們苦苦掙扎,迷茫與無助,迷失自我。經典的三個坑:我不夠好、我不配得、我不完整,削弱、壓抑、懷疑的方式來進行自我否定,有的還自我攻擊。生命的真相,我們需要探討: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製造問題與解決問題、放下掌控、匱乏幻覺VS富足本質、完美主義等問題。這些都是往內探索,探索我是誰。當一個人越瞭解自己,就越能跳出來幫助自己成長。因為那樣你就不會批判、不會指責、不會攻擊自己。你知道我們是來體驗生命的歷程,當我們看到了自己,我們更理性去看待自己,做出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選擇。追隨你心,因為那時你做出的選擇是最佳的。

二、願景實現方程式

願景實現的方程式其實很簡單。一開始我們需要接納發生在您身上的一切美好與不如意,同時,當你看到你的不接納,也要允許你的不接納。讓意識與行為有移動的空間,選擇美好。願景實現的方程式=正向意圖*打磨品質*放手結果。保持正向意念,重點是我們需要正向意向,如同太陽,要高高升起。它自然會照見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起心動念,就如同發送出能量形式的刀槍劍。真正的'賦能,就是能量收到滋養和提升。發揮自己的熱愛與天賦,發自內心的做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享受其中。散發出正念利他的能量場,享受它的美好感覺。

打磨品質,帶着愛的意識,去做每一件事。泰戈爾1924年在清華大學演講中説:“你們的使命是在拿天堂給人間,拿靈魂給一切的事物。”那麼,最走心的創造法則是把當下的每一件事,做出美好而精粹的品質。100%全力以赴認真打磨好每一件事情的品質,跟隨內心的聲音,最終你會邁向靈魂深處真正渴望之事,並能以更高的成熟度去勝任與服務。

放手結果。很多時候我們執着於結果,往往都處在焦慮恐懼中,失去了生活的品質。用智慧的新做出選擇,智慧的新直銷所有的競爭都是幻象,所有的分離也是幻象,所有對於未來的恐懼還是幻象,一定有更開放的合作可以達成彼此的最佳利益。最大的回報不是物質,而是自身的成長和提升。當我們願意接受一切的時候,對結果放手,回到勇者無畏。真正的助力來自小我的阻抗,來自你的控股怒,對未來結果的擔憂和焦慮,對過去創傷的悔恨和憂鬱,當你全然接納,對結果充滿無條件的信任,才能選擇阻力最少的道路:放手所有結果,最好的結果才會出現。那時,你會進入很興奮卻不緊張的狀態。要麼不做,要麼全力以赴。因為人生如戲,務必給力。

三、覺察與修正

每個人都是導演,自己人生的導演。同時,也是演員。我們每個人都在編寫自己的人生劇本。在很多時候,小我的到來,讓我們隨意加戲。那我們怎樣才能演好這一齣戲呢?

深入學習三個層次的知見:無知執見、正知正見、真知灼見。小我的出現,讓我們容易陷入不同程度的痛苦與創傷當中。通過學習,我們培育更多的愛、慈悲、正義與善良。這種培育,主要是因為我們與大道漸行漸遠了,才需要強調、教育與倡導。當我們迴歸真知灼見,融於大道,自然可以照見萬事萬物真相,直擊本質,了悟真相。我們可以通過瑜伽、冥想、靜心、內觀、正念等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覺察能力,透過觀照、看見、感受,發展定靜,保持覺知,能看清自己。因為內心的平靜,是持續練習覺察所能達到的狀態,毫不費力的心流狀態才會出現。到那時候,我們就更有能力去修正自己。覺察:真實、不評判、零阻抗的“看見”,才可以做到及時的修正。

覺察有兩個向度,一個是聚焦,聚焦於細節。一個是散焦,散焦於全貌。她介紹了六種提升覺察能力的練習法,都非常有效。可以讓你短時間內去除雜念,迴歸覺察。當我們具有很強的覺察能力的時候,修正的智慧自然就會出現。

唐寧老師的書值得在您焦慮困惑的時候閲讀,它如一股清流,流淌入您的心房,洗滌您渾濁的腸道,排出有毒的毒素,擦亮您的雙眼。重新撥開雲霧看青天,重拾對生活的熱情,願意去探索,去活出生命的本質!這感覺,真好!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2

看到了周國平作品《生命的品質》,該書是20xx年至20xx年周國平所寫文字的結集,《生命的品質》這20多萬珠璣文字卻將我深深吸引??書中的很多文字、很多言語,也許用以上簡短的語言描述並不能完全表達我所理解和領悟的生活寓意,只能在心裏細細琢磨。

一、學會感恩。每一天,從早上醒來起,我們都應當感恩生命的精彩。首先,要感謝父母,他們為我們操勞,為我們擔心,他們一直都在奉獻他們的身心,所以,我們要懂得報恩,知道知恩酬報,孝敬父母,也是回報自己;其次,要感謝老師,老師是我們的良師益友,讓我們增長知識,傳授我們生存的技能;第三,感謝社會,每個人都要經歷社會,在社會這所大學裏,它讓我們懂得更多,更寬廣的東西,也讓我們明白什麼叫人生?什麼叫生活?還要感謝朋友,友情讓我們懂得了珍惜,學會了關愛;還要感謝同事,他們讓我們學會了分工協作、領悟了團隊精神;還有很多很多的……

二、學會奉獻。對我們來講,奉獻是人際關係的一個支點。如果你賦予他人愛,你也定會獲得他人回報。人際關係會朝着互愛方向前行,互相之間的情感也會跳出原有的層次,向精神層面昇華。相反,如果你對周圍的`一切都抱着冷漠,那麼你的人生無疑是蒼白的,你的處境無疑是狹小的。“牆角之花,當你孤芳自賞時,世界也就小了。”關愛他人,學會奉獻,是我們應該弘揚的精神,這種精神不需要那麼的轟轟烈烈,只需要拿出你的一顆友愛之心。

三、學會工作和學習。要懂得珍惜每一寸光陰,要把有限的時間花在學習上、花在工作上;通過學習可以讓你自身得到全面提高,通過工作可以讓你的學習效果得到永久的鞏固,而在深入的工作中將會有不斷追求新知識的慾望,這是一個循環的呈不斷上升的圓環。

最後,用書中那句經典的話語作為這次讀後感的結語:“人最寶貴的兩樣東西,一是生命,二是靈魂。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圓!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3

偶然在08年第23期《讀者》上看到了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生命的品格》,看到題目,就有一種想要閲讀的慾望,因為我想去了解這個深奧的主題所要表述的細節,生命的品質讀後感。開始讀它時便有一種説不出的脱俗感,隨後便是被觸動;一口氣讀完之後,我就想把它介紹給我身邊所有的人,讓他們也去當中感受那份真實、那份給人潛意識帶來氧氣的文章。細細品味其中的言語,再想想實際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事情,便覺茅塞頓開!碰到很多人在談論到時間這個概念時總是在感歎:時間過得真快啊!08年又要結束了,每天都在忙,卻不知道都忙了些什麼。文章中指出:要懂得珍惜每一寸光陰,要把有限的時間花在學習上、花在工作上;通過學習可以讓你自身得到提高,通過工作可以讓你的.學習效果得到永久的鞏固,而在深入的工作中將會有不斷追求新知識的慾望,這是一個循環的呈不斷上升的圓環。

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包括生你養你的父母、疼愛你的丈夫/妻子、給你帶來歡樂的孩子…;珍惜朋友之間的友誼,逢年過節送去温暖的問候,可能一句"節日快樂"的祝福,會給他/她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珍惜同事之間的緣分,要懂得在工作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和睦的相處,並學會尊重他人,感受他人,體恤他人;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我是一個心存感恩的人,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才知道真正感恩的心是涉及到所有與自己生活相關的或不相關的、直接或間接的人和物;而不僅僅是侷限於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其實那些與自己相隔也許千里萬里的需要幫助的人也是我們所應該關心的。

我特別喜歡聽《感恩的心》這首歌曲,其對"感恩"所作的描述是盡善盡美的。對於常人來講,生命的歷程是需要經歷坎坎坷坷、風風雨雨後方能見彩虹;在整個生命歷程中,存在太多的喜悦或痛苦抉擇;每次抉擇意味着人生角色的轉換,痛苦的剝離中自有一份期盼。人生就是一場不斷抉擇的遊戲,有風雨、有豔陽,重要的是抉擇前重重思考,決定後輕輕放下。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嚐着《生命的品格》中的很多文字、很多言語,也許用以上簡短的語言描述並不能完全表達我所理解和領悟的生活寓意,只能在心裏細細琢磨。那麼我就借《綠新人》把這份精美的文章介紹給大家,我相信大家讀完整篇文章後會和我一樣有更多對情誼的感受,更多對生命的觸動,更多對生活的領悟。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4

本書是周國平最新散文集《生命的品質》的修訂珍藏版,增補了20xx年發表的散文,是作者按時間順序結集的第五部散文集的定本(20xx-2010年)。

作者認為,讓生命迴歸單純,不但是一種生活藝術,而且是一種精神修煉。這種生活藝術和精神修煉在今天的時代雖然彌足珍貴但又不可或缺。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都好好地活吧:讓生命迴歸單純,活出生命的品質!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5

一個人,在“生命”這個偉大的名詞面前,是渺小的,如同咿呀學語的小兒,不僅無知而且茫然。周國平先生作為哲學系的思想者,或多或少也會去探尋“生命”的真諦,於是《生命的品質》面見於社會大眾。我有幸能夠讀到這本書,閲讀的同時,我分明看到一位黑髮人,他安靜地盤坐在樹下,時而低頭思考,時而仰望天空,剎那間,一道亮光飛逝而過,頓時明光四起。

周國平的文字總是散發着星辰的光芒,聖潔而不乏靈動,耀眼而震懾人心。他説“人最寶貴的兩樣東西,一是生命,二是靈魂”。這正是周國平先生在本文中要敍述的主題思想。

在討論一個人的生命時,他堅持人包含兩層生命:一是外在生命,這層生命是父母給予的軀殼,既有完整又有殘缺,既有美麗又有醜陋,而生命的真諦卻不在此;二是內在生命,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生命,即生命的本真所在,因為它突破了軀殼的限制,將真實的生命展現出來。

在討論關於靈魂時,作者接受了楊絳的看法——靈魂不同於內在生命,靈魂是塑造內在生命的主導者。如果説,內在生命可以規範一個人的行為,那麼,靈魂則足以讓一個人的心靈變得純真而高尚。在序言裏,周國平先生如此寫道:“靈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燈和方向。”這正説明他極其推崇靈魂的鍛鍊,因為生命的一切起源都是來自靈魂,失去靈魂的生命,只能稱之為“肉體”。

這不禁令人深思,如何讓一個靈魂得到鍛鍊?作者並未直接指出,但綜觀全書,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真”,保持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的生活,不必去追捧榮華富貴,側耳聆聽靈魂的聲音,找尋屬於自己最合宜的位置,讓靈魂與生命得到滿足,讓生命綻放如星光般璀璨的.靈魂之光。

閲讀的過程中,有些內容令我感到些許夢幻,那樣的靈魂與生命是否真的存在?無奈,周國平先生也承認“人世間只成了爭權奪利、爭名奪位的戰場……”是啊,這幾天我大多是在公交車裏品味此書的,每當自己的視線離開書本移向窗外時,實有一種痛心之感,這本該是大自然的芬芳氣息,卻成了充斥着銅臭氣味的宣傳廣告,利益已讓人們忘記了自己的生命本真,迷失在都市的圈牢中,這是多麼令人灰心絕望的不幸。而周國平先生是清醒的,我至多於世俗中思考世俗,他卻於黑暗中守護人性。

他説:“把心安頓好,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不去沾染不良風氣,孟子的“性善論”指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我們尋到人生正確的方向,讓生命本來的面目——“善”和“美”直到永恆,也許,我心中的夢幻就不會再是夢幻。周國平先生在強調教育的重要性這一環節,他寫了許多關於教育的文章,幫助人們走向真正的教育之路,即“讓人的精神稟賦發育良好,成為人性意義上真正的人”。我十分景仰他的勇氣,因為他能夠拋開世俗的眼光,專心做自己的學問,堅持不讓人性墮落在黑暗的社會裏。

以作者自己的標準來看,他認為:“一本好書會讓讀者也想寫點什麼,它營造了一種氛圍,使人彷彿置身於合宜的氣候裏,心中潛藏的種子因此發芽破土。”我想《生命的品質》一書正符合此點,這也正是我閲讀本書的原因,即它給人以力量,讓人擺脱肉體的脆弱,拂去人在面對強大的物質世界時,因為無法抗爭而倍感心力憔悴的無助感,從而做一個內心充實而強大的人,維護最寶貴的生命本真。

我希望我們都可以找到靈魂中那顆最璀璨的星辰,真實而美麗,普照着社會的每一個黑暗角落,讓每一個黑暗角落不再黑暗,而是永恆地散發着光芒。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6

偶然間,看到了周國平新作《生命的品質》,該書是20xx年至20xx年周國平所寫文字的結集,當然我也無暇覽閲其他文作,但《生命的品質》這20多萬珠璣文字卻將我深深吸引……書中的很多文字、很多言語,也許用以上簡短的語言描述並不能完全表達我所理解和領悟的生活寓意,只能在心裏細細琢磨。一口氣讀完,掩卷遐想,我有了更多對情誼的感受,更多對生命的觸動,更多對生活的領悟:

生命對每個人來説只有一次,它原本應當是單純而有意義的。但是,在社會的不斷髮展變化過程中,人們不斷違背和拋棄了生命的意義和品質,許多人成為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的奴隸,並讓這些社會堆積物遮蔽了生命,人們把它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甚至為之耗費一生的精力,不去聽也聽不見生命本身的聲音了,肉體生命已被格式化、複雜化。人們在擁有肉體生命的同時,還擁有着一個超越於肉身的內在生命,它被恰當地稱作靈魂。在一定意義上,人生覺悟就在於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你的自然生命,又透過肉體生命去發現你的內在生命,靈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燈和方向。

可以説,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只有那些追求平凡生活的人,才能實現生命的自然品質,只有那些注重內在的生活的人,才能實現生命的精神品質,才能將靈魂昇華。把這兩種生活過好,生命的整體品質是就是好的。

楊絳先生在《走到人生邊上》一書中寫道:“人世間成了爭權奪利、爭名奪位的戰場,窮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惱之中。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人世間,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自己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禦。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處吃虧。“

或許楊先生的語氣裏帶着些許無奈和消極,卻不能否認”漠然、自閉、逃避“確也成為了許多人生活的主流。但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去追求生命的真實品質,唾棄那些矇蔽生活的堆積物,讓生命的燦爛和靈魂的光彩發揮極致,那生命的真正目標就離我們不遠了。我認為這之前我們還要學會下面這些事:

一、學會感恩。每一天,從早上醒來起,我們都應當感恩生命的精彩。首先,要感謝父母,他們為我們操勞,為我們擔心,他們一直都在奉獻他們的身心,所以,我們要懂得報恩,知道知恩酬報,孝敬父母,也是回報自己;其次,要感謝老師,老師是我們的良師益友,讓我們增長知識,傳授我們生存的技能;第三,感謝社會,每個人都要經歷社會,在社會這所大學裏,它讓我們懂得更多,更寬廣的東西,也讓我們明白什麼叫人生?什麼叫生活?還要感謝朋友,友情讓我們懂得了珍惜,學會了關愛;還要感謝同事,他們讓我們學會了分工協作、領悟了團隊精神;還有很多很多的……

二、學會珍惜。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包括生你養你的父母、疼愛你的丈夫、妻子、給你帶來歡樂的孩子……;珍惜朋友之間的友誼,逢年過節送去温暖的問候,可能一句”節日快樂“的祝福,會給他、她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珍惜同事之間的緣分,要懂得在工作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和睦的相處,並學會尊重他人,感受他人,體恤他人;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學會奉獻。對我們來講,奉獻是人際關係的一個支點。如果你賦予他人愛,你也定會獲得他人回報。人際關係會朝着互愛方向前行,互相之間的情感也會跳出原有的層次,向精神層面昇華。相反,如果你對周圍的一切都抱着冷漠,那麼你的人生無疑是蒼白的,你的處境無疑是狹小的。”牆角之花,當你孤芳自賞時,世界也就小了。“關愛他人,學會奉獻,是我們應該弘揚的精神,這種精神不需要那麼的轟轟烈烈,只需要拿出你的一顆友愛之心。

四、學會工作和學習。要懂得珍惜每一寸光陰,要把有限的時間花在學習上、花在工作上;通過學習可以讓你自身得到全面提高,通過工作可以讓你的學習效果得到永久的鞏固,而在深入的工作中將會有不斷追求新知識的慾望,這是一個循環的'呈不斷上升的圓環。

生命是我們要規劃時間去珍惜的,俗話説”寸金難買寸光陰“,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裏,到處都充滿了愛。在生的時候,我們不要虛度光陰,只要一切有利於我們充實生活的東西,我們都要去學,去讀,去想,去做。只要每時每刻的去計劃和把握我們的時間,就會不讓我們,在即將失去肉體生命時,有什麼遺憾的。既然肉體生命的長度已經註定,我們無法改變,那麼我們就應當去增加生命的厚度,我們可以在有限的肉體生命期裏無限延伸生命的精神品質,即使是挫折也把它當做必要的積澱和歷練,讓我們無悔自己的人生,將靈魂昇華。

最後,用書中那句經典的話語作為這次讀後感的結語:”人最寶貴的兩樣東西,一是生命,二是靈魂。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圓滿。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的生活。“

樸素的文字,淺易的道理,確讓人沉思而深遠……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7

周國平是這幾年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還有一個這樣的人在如此嚴肅的關注着我們的`內心,着實感動,我們是同樣的人。

我們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並將赤裸裸離開。在這個走向死亡的過程裏,如何賦予我們自己的生命以意義,與誘惑同行,是一個困惑的問題。

也許只有心靈的強大,才可以吧。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8

人最寶貴的有兩樣東西,一是生命,二是靈魂。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就要保持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的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這就是周國平的價值觀,是他對於人生態度,明晰而簡單,但卻需要用心去踐行。

生命是什麼?冰心説:我不敢説生命是什麼,我只能説生命像什麼,那麼我更不敢去為生命下一個定義,我只能説人是有一個肉身生命的,這個生命是脆弱的,生病或是受傷都足可以毀滅它。但除此之外,我認為每個人都還有除過肉體生命以外的另一個生命,這個生命我們眼睛看不到,卻能用心感受到,也許我們可以稱之它為靈魂或是精神,這個生命是頑強的,不易摧毀的,當所有的不幸和苦難襲來時,這個生命可以撫慰我們受傷的身體,從而使我們獲得勇氣與力量,所以臧克家會説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死了的只能是我們的肉體生命,而我們的精神或是靈魂卻不會死掉,它是永恆的,只要這個靈魂足夠高尚與強大。因此這個內在的生命值得我們珍視,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個充實的精神世界,活出生命的品質來。

芸芸眾生,大千世界,我們每個人都在自然的懷抱中生息,無論時代怎樣變遷,春華秋實、生兒育女永遠是生命的基本內核,喧囂的鬧市亦或是寧靜的大自然,無論在哪兒,我們都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存在着。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的,都不可避免的被這俗世牽絆着,而實際上也必須這俗世牽絆着,在這紛紛擾擾的塵世中,是什麼可以讓我們保持一顆純淨的心靈?保持一份對生活的熱情以及對生命的敬畏?那就是要擁有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一個強大的靈魂,這是我們變得獨特,變得有人格魅力的唯一法寶。

在內在生命的偉大一文中,周國平反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體殘疾卻依然收穫了一份完整而有意義的人生的人:荷馬、貝多芬、霍金、海倫凱勒,誠然,這些人都是偉人,然而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成為偉人,但這最起碼能證明一個強大的靈魂可以跨越身體上的殘缺,爆發出不可思議的驚人力量,從而讓我們的生命閃現出耀眼的火花。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身體健全的人,雖然我們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總會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但上帝上公平的,他賦予我們每個人一個完整的靈魂,一個永遠不會殘缺的內在生命,在這個靈魂中,我們可以自由的活着,不受任何東西的干擾。我們應該成為自己內在生命的主人,無論平庸或是偉大,都應保持一個獨立的靈魂,以尊嚴的方式活着。

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中,生活越來越複雜,生命越來越沉重,人們被太多東西所纏繞,慾望、野心、身份、地位,這些東西覆蓋了生命的本質,反射到我們的身上,便是高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生活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以至於我們沒有時間去思考,去閲讀,去體會,去培養一個真正屬於我們的、獨立的精神世界。網絡世界的發達讓我們應接不暇的去體驗去探索,還有周圍各種各樣的誘惑也使我們活得越來越繁忙,卻越來越空虛。面對這一切,我們要做的是把心靜下來,保持一顆澄明的心,去讀書,去學習,去旅行,去充實自己,去體驗生活,去創造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讓生命迴歸單純,活出生命的質量!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9

最近,我終於有幸得到周國平先生的《生命的品質》一書,這本書是我渴求已久的書。

此書思想精髓在於人最寶貴的兩樣東西,一是生命,二是靈魂。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

一直以來,我以理想主義者自居,思想遊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哲學是一種分身術,把人分成具體的人和抽象的人,具體的人周先生認為是一個有很多塵世慾望的複合體,在紅塵中奮鬥、掙扎,我不盡然,我覺得那不欲望,而是理念、信仰,是為了理念和信仰所付出的執着與堅強,在努力與奮鬥中所感受到對生命的熱愛與真摯,連最枯燥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欣慰到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佐證。抽象的人站在具體的人之外,所以清醒、理性,從更加超脱的角度來勸導那個具體的我,讓生命簡單、本真,於是在午後、在深夜,一杯茶、一本書,與心靈對話,感受最真實的自己,在喧譁的世界中沉澱下來。

周先生的書品味悠長,一本好書初讀時似曾相識,再讀時又美如初見,直入心底,感覺在閲讀和思考中與偉大靈魂相遇,而這種相遇使你擺脱塵世命運的束縛,生活在一個更廣闊、更崇高的世界裏。讀書如一劑良藥,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磨難,都能從其中找到詮釋,迴歸淳樸、迴歸簡單,迴歸本真,把平凡生活和內在生活過好,生命的整體品質就是好的,果真如此嗎?

有學友曾問我,遊走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為何沒有痛苦的表情,仍激情飛揚。活在當下,焉能放下。人生在世,確有許多負重,因活在當下,上學時想考一所好的學校,畢業了想有一份合宜的工作,工作了想有所建樹,親情、愛情、友情哪一個不是生命中沉甸甸的負重。時光遊走、歲月流逝,曾“隔着窗兒,看小鳥在天空飛,卻怎麼也打不開那扇門”,是因為人有太多的渴望,今天不再來,今生不再來,誰能白頭時再感慨年輕時沒能實現的心願空悲歎。並不是所有人都為慾望、野心、身份而活,也不是所有人為了財富、權力、地位、名聲而活,其碼我不是,如非要有所定義的話,我則歸納為理念、信仰而非慾望。人的幸福在於兩大快樂:一是生命的快樂、另一是精神的'快樂,正是有了生命,才有了為信仰而奮鬥的源泉,並在這一過程中享受着精神的快樂。很欣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生存的需要到自我實現的需要,物質滿足的快樂與精神的快樂相比是淺顯的,但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正是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上層建築才彰顯品位和價值,人才有可能很優雅的讀書品茶,品味人生。我不欣賞除了上帝什麼都沒有的人,十丈紅塵是一個很現實的大染缸,關健是如何定位自己合宜的位置,實現自我的價值。在實現過程中,更應注重過程本身,而非結果,因這一過 程如試金石,考驗人的耐力、原則,做人的尊嚴、底線,考驗對生命、生活的態度,如在這一過程中,失去了心靈的自由、美好、高貴,結果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人之所以懷念過去一些美好的東西,就在於它的不可複製和不可重來。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稱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人在找回失去東西的時候,即使是同一條河流,但此時非彼時,物是人非,欲説還休。

活在當下,人總有疲倦的時候,於是卸載一些生命中無法承載的人和事,使旅途輕便。但有些總是放不下,“我想飛,不想帶着傷,卻無法卸載心頭的重量”,那份重量如此清晰,使我終究明白,我只不過是行走在十丈紅塵中至情至真的凡人,如若放下了,我便不是我,空靈脱俗到大徹大悟的聖人,或是遊走在天地之間普救眾生的神靈。無論是幸福還是痛苦,無論是快樂還是憂傷,那都是劃過生命的最真實痕跡,是上蒼饋贈的最好禮物,又何必放下、又焉能放下呢?如若放不下,就與生命同在同行。“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會死在明天晚上”,人如若想看後天的太陽,一是有沒有堅持下去的毅力,二是有沒有堅持下去的辦法,如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一個放下二字,又怎能看到後天太陽升起一瞬間令人暈眩的光芒。

活在當下,定位自己在紅塵萬丈中最合宜的位置,把生命照看好,活出生命的精彩。焉能放下,就讓那無法卸載的重量同在同行,把心安頓好,活出生命的真實。而這份精彩和真實的融合,才能活出生命的品質。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10

週末閒暇,從同事處借得一本週國平先生的《生命的品質》。周國平先生説“人最寶貴的兩樣東西,一是生命,二是靈魂”。現今生活越來越複雜、生命越來越沉重,人們容易被太多東西所羈絆,金錢、地位、身份。這些東西迷障迷惑了我們的雙眼和內心,活得越來越繁忙,卻越來越空虛,沒有時間去思考、去閲讀、去體會、去培養一個真正屬於我們的、獨立的精神世界。

周國平先生接受了楊絳的看法——靈魂不同於內在生命,靈魂是塑造內在生命的主導者。如果説,內在生命可以規範一個人的行為,那麼,靈魂則足以讓一個人的心靈變得純真而高尚。在序言裏,他如此寫道:“靈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燈和方向。”他還説:“把心安頓好,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內在的生命值得我們珍視,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個充實的精神世界,活出生命的品質來——正是他這本書的中心思想。

偉大的內在生命——周國平反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體殘疾卻依然收穫了一份完整而有意義的人生的人:盲詩人荷馬、雙耳失聰的貝多芬、全身癱瘓的霍金、又瞎又聾的海倫·凱勒,誠然,這些人都是偉人,然而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成為偉人,但這最起碼能證明一個強大的靈魂可以跨越身體上的殘缺,爆發出不可si議的驚人力量,從而讓我們的生命閃現出耀眼的火花。這也讓我想起輪椅上的史鐵生、腦癱女詩人餘秀華,還有承受了太多的苦難依然淡定從容、“和誰都不爭,和誰爭都不屑”的楊絳。做自己的朋友——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朋友。在所有的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那一個,就是你自己。作者講到,缺了自己這個朋友,一個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熱鬧而已,實際上他是很空虛的。作者説做自己的朋友,是人生很高的成就,非常認同這個觀點,做自己的朋友,確實是人生很高的境界,也是人生重要的一種能力。

做一個能夠承受不幸的人——古希臘哲人彼亞斯説:“一個不能承受不幸的人是真正不幸的”。彼翁也説過,“不能承受不幸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不幸”。不幸之為不幸,是因為它會對人造成傷害。一個能夠承受不幸的人,實際上是減小了不幸對自己的殺傷力,尤其是不讓它傷及自己的身心健康。反之,一個不能承受的人,不幸就可能使他元氣大傷、萎靡不振,甚至是毀滅打擊。因此,遭遇了同樣的不幸,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結果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承受不幸不僅是一種能力,來自堅強的`意志,更是一種覺悟。自己身上的快樂源泉——蘇格拉底説:享受不是從市場上買來的,而是從自己的心靈中獲得的。德漠克利特説:一個人必須習慣於反身自求快樂的源泉。亞里士多德説:沉思的快樂不依賴於外部條件,是最高的快樂。連號稱享樂主義祖師爺的伊壁鳩魯也説:身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是幸福的極致。古希臘哲學家都主張,快樂主要不是來自外物,而是來自人自身。而有一些人為了得到快樂,熱衷於追求金錢、地位、名聲等身外之物,往往是得到了最初的,又想擁有更高更多的、永不知足,結果被追求金錢、地位、名聲等身外之物的心所累,越來越苦悶。而心靈的快樂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靈足夠豐富,就像蘇東坡一樣,即使身處最單調最貧苦的環境,你仍能自得其樂;如果你的心靈足夠高貴,就像王陽明一樣,即使遭遇最悲慘的災難,你仍能自強不息。人應該充實心靈,從自己身上開掘快樂的源泉。

把心靜下來,保持一顆澄明的心,去讀書,去學習,去旅行,去充實自己,去體驗生活,去創造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讓生命迴歸單純,活出生命的品質!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11

讓生命迴歸單純,活出生命的品質。這句話很有感觸。

每天忙碌於喧囂的城市,被時間和生活強推着前行,卻慢慢偏離了心中的`目標。想要割捨,想要放棄,卻又沒有那份勇氣和灑脱。

讀周老師的散文,讓我在這種無奈和迷茫中找到暫時的安慰,接下來,我需要的是行動……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12

最近,有機會讀了周國平先生的《生命的品質》這本書,很多的感悟與感觸油然而生。

一直以來,我以理想主義者自居,思維遊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哲學是一種分身術,把人分為具體的人和抽象的人,就具體的人而言,周先生認為是一個有很多塵世慾望的複合體,在紅塵中拼搏、奮鬥乃至掙扎。我不盡然,某種程度上,我認為那不是慾望,而是理念、信仰,是為了理念和信仰所付出的執着與堅強,在努力與奮鬥中所感受到對生命的熱愛與真摯,連最枯燥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欣慰譯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佐證。抽象的人站在具體的人之外,所以清醒、理性,也從更加超脱的角度來勸導那個具體的我,讓生命簡單、本真。於是在午後、深夜,一杯茶、一本書,與心靈對話,感受到最真實的自己,在喧譁的世界中沉澱下來。

其實,遊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為何沒有痛苦的表情,反而激情飛揚?活在當下,焉能放下?人生在世,確有很多無奈的負重,因活在當下,上學時一門心思想考更好的學校,畢業時烈日奔走只為一份適宜、理想的工作,工作了又想要有所建樹。其實親情、愛情、友情,哪一個不是生命中沉甸甸的'負重。時光流走,歲月飛逝,曾“隔着窗兒,看小鳥飛,卻怎麼也打不開那扇門”,是因為人有太多的渴望,今天不再來,今生不再來,誰又在白頭時再感慨年輕時沒能實現心願而空悲歎?並不是所有人都為了野心、慾望、身份而活,也不是所有人為了權富、財力、地位、身名而活。起碼有些人不是,或者大部分人不是。如非要有所定義的話,那一部分人則為理念、信仰而非單單慾望。

人的幸福在於兩大塊:一是生命的快樂。二是精神的快樂。正是有了生命,才有了為信仰而奮鬥的源泉,並在這一過程中享受精神的快樂。我很欣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生存的需要到自我實現的需要,物質滿足的快樂。

周先生的書品味悠長,一本好書初讀時似曾相識,再讀時又美如初見,直入心底,感覺在閲讀與思考中與偉大靈魂相遇,而這種相遇幫你擺脱塵世命運的束縛,生活在一個更寬廣、更崇高的世界裏。讀書如一劑良藥,遇到再多的磨難與挫折,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詮釋,迴歸淳樸,迴歸簡單,迴歸本真,把平凡生活過得同樣精彩!

看完周國平的《生命的品質》,看看身邊的人,有多少恰在追求生活的品質呢?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13

周老師的文字還是那麼令人着迷,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

還能保留一方心靈的淨土真的很不錯。。

書裏全部是周老師發自內心的人生感悟,挺真實的。

打開書,可以想象成面對着一位智者,在給你指點迷津。。

也可以想象成一位普通的老人,在用他大半生的人生經歷告訴你如何走好未來的路。。

喜歡這種感覺。

只可惜無緣相見。。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14

“生命原本是單純的,可是人卻活得越來越複雜了。

許多時候,我們不是作為生命在活,而是作為慾望、野心、身份、稱謂在活,

不是為了生命在活,而是為了財富、權力、地位、名聲在活。

在一定意義上,人生覺悟就在於透過這些社會堆積物去發現你的自然的生命,

又透過肉身生命去發現你的`內在的生命,靈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燈和方向。”

喜歡這段話,可是我們真的能夠不為了這些外在的東西而活嗎?這個社會中的人每天都奔波忙碌全都是為了這些而活着,唉……

《生命的品質》讀後感15

我想説周國平是一位真正的學者

內容如同封面一樣簡單,不繁宂,不拖沓,但藴藏着大智慧,平凡中慢慢體會出來的智慧。確實是隨感篇,一篇中總是簡短的`幾個部分,但每個部分都讓你收穫不同。源於平凡的生活,可有佛家的般若存在。是每一個熱愛生活,思索生活的平凡人必備的心靈寶盒!

標籤: 讀後感 生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7r5d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