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局外人》讀後感常用(8篇)

《局外人》讀後感常用(8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局外人》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局外人》讀後感常用(8篇)

《局外人》讀後感1

小説《局外人》的作者阿爾貝·加繆是法國現代著名的存在主義作家,曾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出生在一個戰亂的時代,從小和母親在阿拉伯貧民中長大,對他們貧困的處境有着深刻的同情,從而對人生的荒謬感更有體會。二戰後初期,他和當時頗有盛名的存在主義作家保羅·薩特非常親密,薩特説他在一個把現實主義當作金牛膜拜的時代裏,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但加繆一直否認自己是存在主義作家,還聲稱自己對一切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屬於任何派別。加繆曾寫了論著《反抗者》與薩特產生論戰,轟動一時。

作品介紹:

《局面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以一種不動聲色但有內含力量的文字粗線條地塑造了默而索這個“荒謬的人”。整部小説分為兩部,第一部分從母親逝世開始講起,默而索參加了葬禮,卻平靜得沒有任何悲傷的情緒。葬後第二天,他的生活又恢復原樣,“媽媽已經安葬了,我又該上班了,總之,沒有任何變化”。後來他認識了鄰居萊蒙,一次和他在海邊意外遇上了萊蒙的敵黨。衝突中,莫爾索開了5槍,阿拉伯人直接斃命。第二部分開始寫了默而索因殺害阿拉伯人在監獄中的日子。他無法解釋自己殺人的動機,不請律師為自己辯護,也不想神甫懺悔。最終法庭結合了他之前在母親葬禮上的冷漠態度,默爾索被判處死刑。然而死亡降臨,默而索才有那麼一絲恐懼,但更多的是滿足,“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有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局外人》讀後感:多餘的理性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小説,描述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後,一直到因為防衞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説語言冷靜又幹脆,稍嫌單調的敍述揭示了默而索複雜的內心世界。

小説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樣的口氣,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着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憤然,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遊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麼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説“大概是不愛她”。最後迷迷糊糊殺了人,對於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説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説因為被指控“懷着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説最後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讀者不由震驚!

小説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那麼不凡,使得中間的有點枯寂有點冷淡的述説,頓時變得意味深長,平淡中現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社會裏,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這種生存的荒誕感,人和社會的剝離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説有深沉的哲理。事實,評論界把《局外人》標籤為哲學小説。

問題是,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麼不哭?小説最後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脱,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脱節。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譬如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説“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無疑就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局外人》讀後感2

《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堪稱20世紀整個西方文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著名的小説之一,描述了主人公默爾索與世界及人生疏離、到哪裏都是“局外人”的感覺。他不僅在母親的葬禮上無動於衷,而且在偶然的情況下成了殺人犯、被判死刑時,也冷漠如初。加繆通過對默爾索這個典型人物的冷靜刻畫,深刻地表明瞭所處世界的荒誕和人類自身的荒誕。

作品是運用主人公自述的方式表現的一部中篇小説,由標題的含義即可看出,它標示的是人與周圍環境的完全脱節,人對自己的生存感到陌生的主旨。

在《局外人》中,我們看到人的理性與荒誕世界之間似乎永遠橫着一條鴻溝。世界是荒誕的,這是主人公默爾索對世界的主觀感受。這種荒誕感的實質是個人與世界、主觀與客觀之間衝突的關係。正如加繆所述,它們之間是一種永無止境的鬥爭。加繆的這種存在主義哲學思考,是從荒誕感入手解釋人生的哲學思考,也是針對西方資產階級傳統性觀念而提出的帶走強烈反叛性質的哲學思考。

整部作品緊緊扣住“荒謬”主題,以默爾索的感受和遭遇,向讀者淡淡地描寫出人與世界的脱離。小説開篇就寫道: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母親的死的確切時間不知道,説明他與外在環境的不和諧。在入獄後,每天要消磨的時間就剩下六個鐘頭,其中包括吃飯、上廁所、會議和捷克斯洛伐克人的故事,生活中沒有任何激情,一切都是荒謬。

默爾索,這個世俗眼中的離經叛道者,其實不過是個被誤讀的正常人。他有健全的心智,讀過大學,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敏鋭的觀察力、判斷力。例如,他僅根據電影散場後年輕人的舉動比平常堅決果斷,就推斷出他們剛才看的是一部冒險片;他對太陽、大海、鮮花的香味十分敏感;他被捕後回答問題是很有邏輯,條理清晰;他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死刑前仍拒絕被招安進神甫描繪的美好世界。

同時他又是個典型的悲劇形象,他莫名其妙地殺人,又莫名其妙地被處死,而在這一事件中,默爾索、辯護人、檢察官、神甫所表現的行為全都代表了他們各自的思想意識。通過小説的描寫,我們知道,事實上默爾索殺人只是偶然發生的,並非檢察官指控的蓄意謀殺。默爾索也並非如檢察官所言是一個無情無義、十惡不赦的人。他只是一個萎靡不振、但卻有着善良品質的普通人。

但是在他埋葬母親時,因為疲倦便被視為麻木不仁。本來這事兒與兇殺案並沒有絲毫關係,然而檢察官卻將此作為一條重大的證據,作出自己最具邏輯的推理判斷,為人類維護“正義”。小説通過這些來告訴讀者加繆所認識的生活真相——世界是無比荒誕的。

局外人形象是一種批判和拒絕,一宗對社會虛假道德、理論、秩序的無情否定。默爾索沉默冰冷表象背後的神經是如此脆弱,如此維繫於本能又如此不堪一擊。他母親下葬時的無動於衷和在法庭上的拒絕作假具有同樣的意味:保持最後的一點自我。如果認為這世界是荒誕的,那麼“自我”也將是荒誕的,積極與否同樣毫無意義。為了給活下去維持一點心裏支撐,默爾索拒絕作假,拒絕禮節和説謊,他沉默孤傲的形象好像一個拒絕的`符號,這種姿態卻並不是明亮燈光下英雄式的,而是黑暗中遭到厭棄或自我流放之人最後的一點熱氣和執着。

不過,默爾索臨死前的一段話,讓我們看到了局外人的清醒,那是對荒謬的清醒,對不合理的世界提出的抗議。可以説,這段話是整個小説的畫龍點睛之筆,它有着更為深刻的哲學意義。加繆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但我們應該再這個荒謬的世界中完成自己的生活意義。

加繆對默爾索是偏愛的,臨刑前的默爾索想象星空、夜晚的氣息、土地和鹽的氣息,能夠毫無遺憾地認定“我認為我過去是幸福的,現在還是幸福的。”儘管生活中充斥着荒誕與苦難,畢竟還有值得留戀的東西。人間的真情、自然界的美麗,甚至苦難本身也成為活着的證明。

《局外人》讀後感3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這句話是加繆人生哲學的根基,但這也是他悲劇的根源。在他筆下的人生荒誕不經,確實處處真誠的袒露,他也許只想活得真實而簡單!

《局外人》是戰後第一部經典小説,是“出現在歷史環節上完美而富有意義的作品。”是法國20世紀舉足輕重的文學作品,堪稱為20世紀整個西方文壇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著名小説之一。

《局外人》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輕職員默爾索,對生活的各方面都持着一種“無所謂”態度,但就因為這樣,由於某日去海邊度假,被捲進一宗殺人案中,最終被判斬首示眾,釀成了悲劇。生活在荒誕的世界裏,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如何去面對?有一句話是這麼説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説明了,不論這個世界怎麼樣,都不應該違背這個社會規則。對於他所生活的社會,就因為在他母親的葬禮上哭泣的人,都很有可能會被定為死刑,成為了異類,社會的異類!但默爾索很真誠,不耍花招,拒絕説謊,是什麼就説什麼並且拒絕掩飾自己的感情,善良温和,不説廢話之類的;他的隨和温順,好説話,不計較,安分守己,實在誠率,但在那個社會看來,就是一種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規矩,作風散漫,庸庸碌碌,渾噩懶惰……雖然他是一個窮人,喜光明正大,但卻是無任何英雄行為而自願為真理而死的人。默爾索對於母親下葬時不慟哭,這並不是一種無情不孝,而是對於一種真實執着的熱情激勵。面對這樣巨大的壓力,有人會奮起抗爭,有人卻唯諾無從,最後的結果是生命的告終。所以在那個社會,要接受傳統的價值,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倘若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就無疑會成為“局外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人的性格到行為之間,存在着一個斷崖。“而我,我好像兩手空空,但是我對我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這麼一點兒把握。”“我抓住這個真理,正如這個真理抓住了我一樣”“面對着充滿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曾經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從某種角度上説,默爾索在死亡直逼的苦難面前終於醒悟了,他迴歸自我,完成了和這個冷漠而荒誕的世界圓融統一。他明白這個世界虛無的本質,他意識到了自己之前的一切方法、態度都是對的,只因這個世界本來的方式。在苦難之後,他發現了自己,卻為時已晚了。然而,他並不覺得有什麼悲哀,因為他直到死亡,都依然保持了自己想要的真誠,堅守自我。到頭來,人什麼都能習慣。

沒有對生活的絕望,就不會愛生活。默爾索在孤獨與絕望中悟出了,一個人即使只生活過一天,甚至一百年也不至於難以度日,他有足夠的東西可供回憶,絕不會感到煩悶無聊。從某種程度意義上來説,這何嘗不是一種愉快!一個人對他所不瞭解的東西,總會有一些誇張失真的想法,當想擺脱一個不願意聽他説話的人時,總會做出一種表示很贊同的樣子,這個是不是出於人的一種反應。有時候,我也差不多是這樣,因為還有自己的事要去做。轉回話題,默爾索在什麼被判定結束的前夕,對生存充滿了渴望,他朝思暮想逃跑的機會,卻成了一種可望不可及的願望。如果還有機會,他希望重活一遍。只有經過死亡的威脅,才會體會生存的意義。而那些碌碌生活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曾有人問他是否悔恨,他説他只感到無限的疲倦。在最後一刻,他覺醒了。

人生在世,就是想活得真實而簡單,就不該演戲作假!但有人會限於社會環境而變得有心機,隱藏內心的真實。也許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內心的善良

《局外人》讀後感4

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誰不是一個局外人?這是我昨天早上一口氣讀完小説後的第一反應。

很久沒有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了,有書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很多時候,本來端起架子,準備好好讀書,殊不知,捧起書來,沒過半個小時,就開始眼睛困了,後來就是腦袋也木了,索性就睡會兒再説。唯有這本才五六萬字的小説,讓我的閲讀體驗,有了少年時一目十行的快感。

《局外人》是寫司法問題小説的。開篇就是“我”要向老闆請假,去給母親奔喪。母親在養老院裏死了,“我”沒有表現出一個人子的巨大悲痛,平靜的有點反常,只是對老闆不太情願准假有點微詞。覺得只有自己奔喪回來彷彿才坐定了喪禮的事,老闆才會表現出對下屬的慰問和哀悼。奔喪過程,以為作者把“我”放在了局外人的位置,只想説“我”情感冷漠,活得行屍走肉一般。包括和門房的閒聊抽煙,和女朋友瑪麗於喪禮次日,就在一起歡愛……直到被朋友約到海邊去玩,稀裏糊塗地開槍殺了人。就有了下篇最重要的事情發生。“我”進了監獄,要接受審判。而只有這個時候,“我”才真正成了“局外人”。

作為一個職業法律人,當然也很關心在法國,對於這樣一個連開五槍殺死一人的案子如何辦理。檢察官對案發當時的情況並不十分在意,卻從“我”給母親奔喪開始,做了大量的外圍調查工作,就想向陪審團證明“我”從一開始就是個十惡不赦的殺人惡魔……他成功地在宂長的庭審過程中,獲得了陪審團和法官的支持,“我”被以法蘭西的名義判處斬首示眾。

在整個司法活動中,包括“我”的辯護律師在內,都是這架龐大司法機器的螺絲釘,他們在按部就班一成不變中完成了作業,就算“我”被宣判死刑,律師也只是不無遺憾地握住“我”的手,他本來也沒想改變委託人的命運,只是在完成任務。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我”本來才是案件的當事人,卻完完全全的成了“局外人”,彷彿一切都與“我”沒有關係,“我”只是他們完成辦案任務的一個載體。沒有人關心“我”的喜怒哀樂,沒有人聽“我”認認真真地敍述一下案件過程。所以當聽到宣判結果的時候,庭長問我是不是有什麼話要説,“我”只是稍微想了一下,就説“沒有”。其實,疲憊不堪地走完所有的程序,“我”已經感受到,説什麼都沒有用,他們根本沒有人會認真地聆聽,這都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因為“我”從發案開始,就一直處於局外人的位置,所以“我”從來就沒有真正參與到對自己的審判中,不能不説是貌似完美的司法制度的'巨大缺憾,也是在這架機器下每個個體命運的悲哀。

看到這裏,我想起了呼格吉勒圖……他們在面對死亡判決的時候,那種絕望無助的眼神。唯一的不同,是這兩個人最後成了真正的“冤魂”。他們原本就沒有殺人。而這才更加恐怖。我不知道作出這樣的判決並最終將他們處死的人,是不是此後餘生都生活在連綿不絕的噩夢之中?而局外人中的“我”好賴還是一個殺人犯,只是沒有得到司法裁判時應有的關注、追問和公平的對待罷了。要是加繆再世,來寫以中國為背景的“局外人”,不知道會引發什麼樣巨大的反應?

那些以解讀人類命運為己任的中國大作家們,敢不敢用自己的如椽巨筆寫出幾部人間悲劇?“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我怎麼越來越覺得現實的生活本身,早已經超越了藝術家的想象空間!哪還需要什麼藝術加工,只需要用直白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這些案件即可,就註定了是一部傳世之不朽大作……記錄悲劇,也是為了減少悲劇重演,這才應該是中國作家的真正使命。

“書非借不能讀也”,《局外人》是同事主動借給我看的,看完以後,我覺得很值得收藏。在當代《局外人2》沒有被寫出來之前,這部書放在自己的書架上,至少可以時刻提醒自己“你能做到的,其實並不是很多,但你必須為之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這也是一個法官的真正使命所在。山裏有句老話“就算是殺一隻雞,臨死前它也會叫喚幾聲……”何況是人呢?

《局外人》讀後感5

終於在今天看完了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鼠疫》,我看的是孫睿君翻譯的版本。

剛開始看的時候沒想到裏邊會是講的兩個單獨的故事,分別是《局外人》和《鼠疫》。但是《局外人》才佔篇幅的五分之一,以至於感覺還沒看出個所以然,就已猝不及防地進入《鼠疫》的劇情了(哈哈,就像看川端康成一樣)。

但是我還是想把兩個故事放在一起講,因為我感覺它們在某一點上還是有一定的關聯的。

第一部分《局外人》

《局外人》以主人公回去參加母親的葬禮開篇。在整個葬禮過程中,主人公都表現的很冷淡,之後又在守孝期內和瑪麗發生了關係,然後瑪麗成了她的女友。在一次和朋友去海灘玩的時候射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之後的故事就是講他的審訊過程,在這中間還有一個神甫希望能夠“救贖”他,以及他和神甫的一系列“較量”。

故事的從頭到尾主人公都是一副很冷淡的樣子,或者他的心裏根本是空空的沒有任何內容。他冷眼旁觀母親的葬禮。想到要和瑪麗結婚時也是無所謂,結與不結好像沒什麼不同。甚至面對法官對自己最後的審訊也是一樣,好像他是一個觀眾在分析別人案件的進程,死亡也無所謂。這就是應了文章的題目《局外人》吧。

在監獄裏主人公有幾次都想到了他的母親,我以為他的心理活動終於要顯露出來了,最後卻還是沒有,故事讀完,我也沒觸摸到主人公心裏的那個點。

而整個故事我覺得需要特別一提的就是,最後判主人公死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卻是因為他在母親葬禮上表現出的冷漠。這一點有些諷刺。幾乎養老院所有的人提供證詞的人都出來指認這一點。引用文中檢察官的兩句話:“…這人母親才死了兩天,就亂來男女關係,更為了結束桃色事件就草菅人命…”“…我控告,此人在埋葬母親的時候就有了一顆草菅人命的心…”

最後案子判下後神甫再一次來監獄裏找主人公,此前他已多次拒絕見他。神甫問他為什麼不願意見自己,他説上帝是不存在的,他的心裏沒有一線光明,活着卻不停想象自己怎樣死去。有人在痛苦的石頭上看到上帝神聖的面容,而他的石頭上什麼都沒有。

第二部分《鼠疫》

《鼠疫》講的是奧蘭城街上人們發現老鼠突然多了起來,到處可見老鼠的屍體,後邊慢慢就爆發了《鼠疫》,大概和非典的程度差不多吧,每天都有很多的人死去。

這篇文章讓我想要和《局外人》一起講的就是:《局外人》的主人公面對自己的死亡始終都是冷漠的,平淡的。而《鼠疫》裏的人們卻是每天真真實實的看着自己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並且知道自己也會死掉,那種恐懼,漸漸到麻木。

中間有一部分講到埋葬死去的人,最開始還儘量追求體面,直到後面死去的人越來越多,多的沒地埋,面對一車車屍體,就像是處理xx一樣,焚燒。

也有一部分人們尋求天主教的庇護,更多的想的卻是及時行樂,反正到時候主也會庇護他們。

文中有兩個人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裏厄醫生,他説因為他不信仰所以才會救死扶傷。而另一個人是神甫,他始終拒絕看醫生,直到染上鼠疫死去。

整個過程當中,我覺得醫生真的`是很偉大的,曾經被人敬仰的醫生因為面對鼠疫的無能為力而讓人以為他冷血無情,醫生承受着這樣的冷漠,依舊為鼠疫而抗爭,見證一例又一例的死。老人的,年輕人的,小孩的,男的,女的,認識的,不認識的,還有自己的親人。最後,塔魯醫生也死去了。

之後好像就有奇蹟出現了,開始有了兩個染上鼠疫卻並未死去的人,在大街上又看到了貓,這是鼠疫漸漸退去的象徵。

鼠疫最終好像被打敗了,這次的抗爭好像是勝利了,但是文章的結尾卻這樣寫道:鼠疫的病菌永遠無法消滅,它會幾十年如一日地沉睡在傢俱及衣物中,它會潛伏在屋子、地窖、箱子、帕子以及廢紙裏,可能某一天,厄運會再度降臨,或者瘟神再作亂一次,顯示出它的功力,讓所有的幸福在一座城市中死去。

沒有永恆。

《局外人》讀後感6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這句話是加繆人生哲學的根基,但這也是他悲劇的根源。在他筆下的人生荒誕不經,確實處處真誠的袒露,他也許只想活得真實而簡單!

《局外人》是戰後第一部經典小説,是“出現在歷史環節上完美而富有意義的作品。”是法國20世紀舉足輕重的文學作品,堪稱為20世紀整個西方文壇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著名小説之一。《局外人》的主人公是以為年輕職員默爾索,對生活的各方面都持着一種“無所謂”態度,但就因為這樣,由於某日去海邊度假,被捲進一宗殺人案中,最終被判斬首示眾,釀成了悲劇。生活在荒誕的世界裏,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如何去面對?有一句話是這麼説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這説明了,不論這個世界怎麼樣,都不應該違背這個社會規則。對於塔索生活的社會,就因為在他母親的葬禮上哭泣的人,都很有可能會被定為死刑,成為了異類,社會的異類!但默爾索很真誠,不耍花招,拒絕説謊,是什麼就説什麼並且拒絕掩飾自己的感情,善良温和,不説廢話之類的;他的隨和温順,好説話,不計較,安分守己,實在誠率,但在那個社會看來,就是一種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規矩,作風散漫,庸庸碌碌,渾噩懶惰……

雖然他是一個窮人,喜光明正大,但卻是我任何英雄行為而自願為真理而死的人。默爾索對於母親下葬時不慟哭,這並不是一種無情不孝,而是對於一種真實執着的熱情激勵。面對這樣巨大的壓力,有人會奮起抗爭,有人卻維諾無從,最後的結果是生命的告終。所以在那個社會,要接受傳統的價值,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倘若,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就無疑成為這會的“局外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人的性格到行為之間,存在着一個斷崖。“而我,我好像兩手空空,但是我對我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這麼一點兒把握。”“我抓住這個真理,正如這個真理抓住了我一樣”“面對着充滿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曾經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從某種角度上説,默爾索在死亡直逼的苦難面前總與醒悟了,他迴歸自我,完成了和這個冷漠而荒誕的世界圓融統一。

他明白這個世界虛無的本質,他一時到了自己之前的一切方法,態度都是對的,只因這個世界本來的方式,在苦難之後,他發現了自己,卻為時已晚了。然而,他並不覺得有什麼悲哀,因為他直到死亡,都依然保持了自己想要的真誠,堅守自我。到頭來,人什麼都能習慣。

沒有對生活的絕望,就不會愛生活。默爾索在孤獨與絕望中悟出了,一個人即使只生活過一天,甚至一百年也不至於難以度日,他有足夠的東西可供回憶,絕不會感到煩悶無聊。從某種程度意義上來説,這何嘗不是一種愉快!一個人對他所不瞭解的東西,總會有一些誇張失真的想法,當想擺脱一個不願意聽他説話的人時,總會做出一種表示很贊同的樣子,這個是不是出於人的一種反應,有時候,我也差不多是這樣,因為還有自己的事要去做。

轉回話題,默爾索在什麼被判定結束的前夕,對生存充滿了渴望,他朝思暮想逃跑的機會,卻成了一種可望不可及的願望。如果還有機會,他希望重活一遍。只有經過死亡的威脅,才會體會生存的意義。而那些碌碌生活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曾有人問他是否悔恨,他説他只感到無限的疲倦。在最後一刻,他覺醒了。

人生在世,就是想活得真實而簡單,就不該演戲作假!但有人會限於社會環境而變得有心機,隱藏內心的真實。也許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內心的善良!

《局外人》讀後感7

小説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樣的口氣,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着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憤然,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遊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麼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説“大概是不愛她”。最後迷迷糊糊殺了人,對於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説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説因為被指控“懷着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説最後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讀者不由震驚!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小説,描述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後,一直到因為防衞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説語言冷靜又幹脆,稍嫌單調的敍述揭示了默而索複雜的內心世界。

小説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那麼不凡,使得中間的有點枯寂有點冷淡的述説,頓時變得意味深長,平淡中現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社會裏,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這種生存的荒誕感,人和社會的剝離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説有深沉的哲理。事實,評論界把《局外人》標籤為哲學小説。

但我以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由於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説,而養老院裏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麼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麼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遊戲”,他以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並無關係,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並不會讓他流淚。對於老闆的攤派巴黎,他並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興奮”。女友的求婚,他以為“這無關緊要,假如她想,我們可以結婚”。以上兩點説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滿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於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由於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彷彿一把冷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獄裏,他屢次拒盡接見神父,由於他不信上帝,是由於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往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加繆是這麼説的:“這個世界是不合理的,這是人們可以明確説出的表述。但是,荒誕是這一不合理性與人的心靈深處所呼喚的對理性的強烈要求的對立。”聽上去,他的這句解釋特別的拗口和費解,其實,他理解的人生荒誕感,是人對世界的主觀感受。加繆認為,人在面對艱難而機械的現實生存的時候,每天都要按照一個節奏和生活模式來生存,必然要產生出這種荒誕感來:“我為什麼要這麼生活?我為什麼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可是,偏偏你就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你還必須要以你現在的方式生活。”於是,這就產生了荒誕感。

《局外人》讀後感8

糾纏不清與擺脱,破滅與真正,拘押與隨意,愛與贖罪。於他,沒什麼憂傷逆流成河,更沒什麼隔三秋,由於早已搞好醒悟的人,早就失去人的本性的隨意和寬闊。深認為終得一日可能落下帷幕,卻忘記了思索自身是不是也有時間去等候。

人生道路的荒謬和虛空,總以那樣雅緻而高雅的姿勢,裝修隔斷了,他的望穿秋水。因此變成了一個局外之人。

我乃至能夠 想像獲得,莫爾索在最後的法庭上等候着裁定的模樣,沒有躊躇,都沒有懼怕,就那般恬淡地環顧四周着四周,靜靜的聽着刑事辯護律師和檢查官猛烈的言語。曾堅信自己的酷刑將被減為最少,但裁定確是身亡,而其管理中心緣故竟然在媽媽屍體前未哭,吸煙,第二天陪女朋友等。的確,它是客觀事實,但也早就擺脱了初始的案子,唯一牽涉上的不過是説其為能證實他的殘酷絕情,因此能蓄謀好去行兇。

這就是法律法規,裁定一個犯罪分子,一個只有稱之為笑面人的犯罪分子?這就是實際,讓一個真正的剛正不阿的人應對社會發展的諷刺?這就是一個人該有的權利,連身亡以前,也要遭受神甫的精神實質抑制?我尚還記得莫爾索每一句母親,語調的親密,尚還記得他從開始的一切正常但是,到最終認可自身是異類的無可奈何。但當他應對全部的痛楚時,卻依然期待着,我希望處死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前去湊熱鬧,她們都向我傳出憎恨的喊叫聲。

這時候早已只剩餘了對社會發展的譏諷。

社會現象歪曲着一個本來詳細的人,直至上缺,鮮血淋漓,卻仍絕不放過,務必摧毀。如同書末説,生命貼近身亡所覺得的是擺脱。僅有身亡才可以刷洗罪惡。難題是他究竟有木有如此重的罪。罪惡至死緩,罪惡到一切的罪惡都僅僅強加於上來的罪惡,罪惡到連想一想全是罪惡。直至全部生命都只剩餘了罪惡。只有虛空與無窮的荒謬將隨可憐生命的遠去足以長存,卻死的毫無用處可談。哦!對報刊社或許能造成點細微的權益。

無論是女朋友瑪麗萊,還是損友雷蒙,在檢查官出眾的言語眼前全部的語言都僅僅慘白而乏力的證言。她們是不一樣的人,卻都會最終變成了一樣的人物角色。例如雷蒙惹到他人卻把不相干的朋友主人公莫爾索也拖下了水,瑪麗萊愛着莫爾索卻在最終説着能夠 指認莫爾索殘酷絕情,道德淪喪的言語。她們全是不經意的,但能夠 説成可憐嗎?那莫爾索呢,一樣的可憐,卻由於糊里糊塗而變成犯罪分子,且被裁定以死緩。也有隔壁鄰居水果沙拉瑪諾老頭兒與他那病了的西班牙獵犬,老頭兒在狗還跟着他的情況下只懂責罵,丟了時,總算難過。而客觀事實是,在那樣一個階級中無論誰做錯事全是錯而且是始終無法彌補的。

自然,大家不能説主人公太蠢,也一樣不可以批判社會發展是有多麼的的虛報,由於沒了掩蓋就並不是一個徹底的社會發展。只不過是真實悲劇的確是變成一個被社會發展所牴觸的笑面人。由於在那時候,好似莫爾索,一個內向型的人,由於內向型的性情變成了無情無義,一個沒有慾望的人,由於隨便的心態變成了殘酷兇狠。構想,就算是法律法規不給他們身亡的經濟制裁,在持續承擔雙向精神暴力後也終究會踏入身亡的路程,一切不過是並肩而立。這一社會發展始終也容下下不來那樣一個與眾不同的',恬淡的,對生活報以不在意心態的人。大家所認同的不過是大家眼中的一切正常與當然。包含圓桌理論需有的衝動及自私自利。隨後那樣一批人構成了市場競爭的社會發展,而她們只認同和她們一類的人。

當他在幽僻的鐵牢裏凝視着黑喑的卻極其寬闊長空時,或許只剩餘了被浮塵遮擋住了的唯一的眼,實際上生命,早就一無所有。到最終的最終浮塵依然以那樣雅緻而高雅的姿勢,裝修隔斷了,他的望穿秋水。它是社會發展的實際,也是實際的人生。

人緣何無跡,眼下滿是浮塵。對局的客觀事實卻並未塵埃落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dgw9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