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到燈塔去》讀後感

《到燈塔去》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到燈塔去》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到燈塔去》讀後感

《到燈塔去》讀後感1

説中,燈塔看上去是去旅行的目的地,其實它是拉姆齊夫婦的整體代表,這一象徵不僅意味着他們在人物中的中心位置,而且燈、塔分別是誇張温情的拉姆齊夫人和客觀嚴苛的拉姆齊先生的象徵。拉姆齊夫人被喻為燈塔的閃光,她不僅“具有火炬般光彩的美”,而且,她樂善好施,總以關愛之心對待周圍的人,就像燈光一樣將“所有的貧窮和苦難都化為光芒”,給人以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拉姆齊先生是作為其妻子的對立面來塑造的,通過孩子的視角,我們看到拉姆齊先生自私虛榮,喜怒無常,總是要求別人的同情,與此同時我們還能從其他人物的視角,看到他的優點——重視勇氣、真實和毅力,事業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總之,拉姆齊先生就像燈塔一樣堅實、忠實於生活。所以,拉姆齊夫婦並不只是對比、相互映襯的關係,兩者還互為補充,相互促進,正如兩人美滿的婚姻關係。拉姆齊先生理智、忠於現實卻不能替別人設身處地地着想;拉姆齊夫人情感豐富,關心他人,“思想崇高”卻“行動無效”。兩人統一的是理智與情感、現實與理想的統一,而燈塔即是建立在理想基礎之上的理想之光。

附錄:“鬼”誘茶客

在昔日海洋大國——英國的文學作品中,燈塔常常是一個重要的素材,隨附《第一證書英語教程》中《“鬼”誘茶客》一課課文的中譯文如下,以餐讀者。

“五十個便士看一次海灣的景色,”那個拿着望遠鏡的老者喊道。“明媚晴朗的早晨,看看那古老的燈塔和1935年那艘失事大船的殘骸吧。”

看一次五十個便士,這純屬掠奪,不過,那景色的確很是壯觀。懸崖峭壁綿延不絕,海風激起金光燦爛的波濤,猶如脱韁之馬撲向海灘,數只遊艇,揚起乳白色的風帆,千姿百態地在海面上左躲右閃,成一曲線前進。往下看,成羣的海鷗一面在水面上盤旋滑翔,一面尖聲鳴叫,互相呼應。在一英里外的海面上,那座古老的燈塔矗立在一些巖礁上的一個石砌台基上,海浪貪婪地吞噬着這些巖礁。花錢我是毫不吝嗇的。就在我把望遠鏡對準那座燈塔的時候,我身邊的那位老者輕輕地拍了拍我的手腕。

“你聽説過發生在那座燈塔上的一樁駭人聽聞的大悲劇嗎?”他悄悄地問道。

“我想可能有很多傳奇故事與這樣一塊引人注目的地方聯繫在一起,”我提示説。

“根本不是傳奇,”老人肯定地説,“我父親就認識那兩位捲入這場悲劇的人。一切都發生在五十年前的今天。你聽我給你説吧!”

他的聲音好像變得更深沉更富有戲劇色彩了。

《到燈塔去》讀後感2

讀《到燈塔去》卻讓人很難感到四季的變遷。它最開始講的甚至算不上是一個故事,簡直是瑣碎的生活本身。拉姆齊一家和他們的客人們在島嶼上的別墅裏度假,小兒子拉姆想要去海那邊的燈塔去,拉姆齊夫人答應他第二天去,拉姆齊先生説壞天氣不適合出行,於是行程取消了。第一部分就這樣結束了。

讀者甚至連這樣簡單的情節也會遺忘,因為它們就像幾根電線杆,零星地散落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當你在其間行走的時候,早已被花的繁複、草的叢雜所吸引。作家大量的筆墨描寫拉姆齊夫婦和幾個客人相互間的交流,以及他們各自的內心世界。於是,拉姆齊先生兀自朗誦詩句的威嚴和任性,拉姆齊夫人慈母般的温情,孩子們尚未展開的人生得以一一浮現。除此之外,在一次散步或者一頓晚餐的時間裏,我們看到客人中的一位拉姆齊先生幾十年的老朋友、一位熱愛畫畫的獨身姑娘,一對相愛的年輕人以及一位躊躇滿志又出身潦倒的男青年,在他們近乎碎碎唸的心理交戰中,每個人都顯得不安、驕傲,在時間的洪流中無可奈何。作家的眼睛像是顯微鏡,看見了每一顆塵埃的跌宕起伏。

緊接着第二部分,作家的視野並未離開這棟別墅,儘管這裏已經空無一人。她不厭其煩地描寫歲月是如何悄悄侵入房屋的各個角落,又摧枯拉朽般留下傷痕。描寫這棟失去往日繁華,彷彿很快將墜入塵土中的房子,像是在電影屏幕上匆匆打出“二十年後”的字樣,無情地逼着時光前行。在大段的景物描寫中,伍爾夫淡淡地寫出拉姆齊一家的際遇起伏:一些孩子沒有等到他們的好時光,誰誰誰在戰爭中死去,誰誰誰死於難產,拉姆齊夫人也去世了,也許是重病。作家像是靜默千年的山河,冷看一代代鮮活的生命在轉瞬間萎去。

第三部分,拉姆齊先生回來了,帶着幾個長大成人的孩子和幾位昔日的客人。拉姆齊一家終於要到燈塔去了,拉姆齊先生坐在小船的中央,小兒子在船頭掌舵,女兒靜靜地觀察這一切。在多年之後,他們終於啟航了,不説是為了紀念誰,他們之間的關係也並非甜蜜,他們還是出發了。七十一歲的拉姆齊先生對老漁夫説,他們不久就會脱離塵世,但是他們的子女還會看到一些新奇的事務。小兒子看到荒涼的燈塔,想,這些年來隔海相望的燈塔,原來只是這番模樣。而那位在別墅裏遙望他們的畫畫的姑娘,卻像是被完成了多年的夙願,她對於拉姆齊夫人難以抑制的懷念終於得以安放。

讀完這本情節寡淡的書,讓人很難意識到竟然已經讀完了。所謂的意識流,就是在這無數瑣碎的念頭裏,竟然有生活的真相吧。

《到燈塔去》讀後感3

讀完這部薄薄的小説,感覺是那麼安靜,安靜得不像是部小説,只像一幀幀靜態的畫面,展現的是一些心靈的意象。而它們那麼美好,哪怕表現的是暫時的風暴、憂鬱、頹廢、焦渴……作者準確地捕捉到人物瞬息萬變的情感,用文字把它們描畫出來,由抽象到具象,因真實而美好。

前幾年第一次夜讀時,我為作者這種出色的能力而驚詫,常因心靈的感應而深深激動。可是讀完了卻説不出內心的感受,知道自己並沒有讀懂,只是想讀第二遍。第二遍,仍需要安靜的時光安靜的心情,這計劃卻因惰性擱淺了,只在潛意識裏留下朦朧的那幕印象:風雨前夕陰沉的海面,在夜空中遙遠的閃爍着幾點燈塔的光,那光隨風明滅不定,卻永遠不會消失。

小説的作者是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吳爾夫,一位“沒有人比她更女人”的女人。她就像一位出色的畫家,她用精準美麗的文字為心靈寫生,創作了這部意識流小説。

小説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窗》,所有活動壓縮在一個晚上;過渡性的第二部分《時過境遷》,十年的變遷被壓縮到一夜之間;第三部分《燈塔》,表現一個上午裏發生的事情。

第一部分描寫了拉姆齊一家和幾位追隨他們的客人在海島別墅渡假,在窗前可以眺望大海中的燈塔。拉姆齊夫人迷戀那燈塔的隱約的光束,每一次看見都彷彿在撞擊心靈。小兒子也幻想着能到燈塔去,而父親理智地告訴他明天有風不能去。這個願望一直到十年後才得以實現。第二部分,十年之間,拉姆齊夫人在一次睡眠中安詳去世。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的兩個孩子一個死於難產,一個死於戰場。海邊別墅早已破敗荒蕪,唯有燈塔的光偶爾照進房間,在漆黑的冬夜突然凝視牀和牆壁。拉姆齊先生帶着孩子們、當年的客人又回到這裏。第三部分,拉姆齊先生帶着最小的兩個兒女終於到燈塔去,實現多年前的夙願,也是與拉姆齊夫人在精神上匯合。岸邊的莉莉在凝望中思索,感受到靈魂的昇華,達到自己多年追求的境界。

很簡單的一條線索,沒有跌宕的情節,沒有激烈的高潮,沒有絢麗的讚美,沒有驚人的震撼,卻因作者的細膩筆觸展現出豐富的情感。讀過之後,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那份感受。此番重新撫摸這本心愛的書,仍無法表達太多。只能摘錄幾個片斷,通過那些勾勒心靈的、比花朵更精緻的文字,試圖展現這部作品描驀心靈的文學魅力。

  

《到燈塔去》讀後感4

年幼的詹姆斯有一個願望,就是到海中巖礁上的燈塔。然而在那年的夏天,由於氣候不佳,他的願望並沒有實現。故事就從這兒拉開了帷幕。

本書分為三部,第一部就着重寫了女主人公拉姆齊夫人。以“窗”為標題的第一部,就寫了溝通的一扇窗,象徵着拉姆齊夫人的心靈之窗。她用她敏鋭的洞察力,看出了人們的思維情緒,又憑她的菩薩心,為親友排憂解紛,訪貧問苦,助人為樂。要了解她,你需要“有五十雙眼睛”來觀察,但也難以窺其全貌。她對於人生缺陷總想全力補救。在她的人生中,能夠解決別人的痛苦,糾紛,讓身邊的人都能和諧地,穩定地生活就是她的願望。通過努力,她在那種混亂的生活中創造了一個煥發着心靈之美的孤島,使親友們感到至少暫時處於一個受到庇護的穩定的世界。她為了她的家人,她的朋友付出了太多,也有很多的成功,然而,她取得的成功是有限度的,在第二部分中,拉姆齊夫人去世了,她的一切努力似乎付諸東流。但是,在結尾部分,拉姆齊夫人的形象又在她身邊的人們中浮現,莉麗完成了她的畫,拉姆齊先生也抵達了燈塔。

拉姆齊夫人及身邊的人的人生都有那麼一個追求的目標,在混亂的世界裏她與其他人的成功都是有限的,畢竟會有失敗甚至破滅,但是,雖然能力有限,心卻是無限的,只要在自己的範圍內真誠地用心去追求,往往最終都能實現,即使未實現,也不會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畢竟,自己真真正正地追求過,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老實説,自己的過去的確擁有一個願望,就是想在NBA裏打球,如今根本沒有這樣的.機會了,而且很久以前就已經打消了這個念頭。如今漫無目的的我過着每一天,感覺自己的生活很空虛,或許末日到了,我也就這樣迎接生命的最後一刻吧。應該給自己一個目標了,我可不想在如今並不混亂的世界裏給自己創造出一個混亂的世界。生活就是有自己追求的事物,並真心地追求它,在這條路上會遇到許多想不到的奇妙,正因為有了這些奇妙,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充實,生活才有意義,到頭來才會知道我是傳奇。

擁有一個目標,一個願望,真誠的去追求吧,至少要讓我知道,我是傳奇。

《到燈塔去》讀後感5

“如果一個人孑然獨處,這個人多麼傾向於無生命的事物:樹木、溪流、花朵;感覺到它們表達了這個人的心意;感覺到它們變成了這個人;感覺到它們瞭解這個人,在某種意義上説,和這個人化為一體;感覺到一種如此騷動不安的柔情,就好像是在顧影自憐。”

《到燈塔去》分為三章:窗、歲月流逝、燈塔。伍爾夫不愧是意識流小説的先鋒,通過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湊在一起度假的幾個人、遠處的燈塔、近處的巖石、波濤海浪、窗外的平台、花園裏的小徑、盛開的鮮花、晚上的海風……都為作品人物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間,作者憑藉自己獨特的女性視覺,通過三個女性人物拉姆齊夫人、莉麗。布里斯庫、凱姆極其豐富的心理活動與自由想象表達出作者所要闡述的觀點。

主人公拉姆齊與拉姆齊夫人是一對養育了八個孩子的夫妻,拉姆齊集男性的理性、教條與專橫於一身,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事業,作品描寫他不斷地在窗外平台上躑躅踱步、為不同看法與朋友們的爭執、對孩子們的暴虐與無情,這些細節描寫所表現出的又是他焦慮不安,心虛不寧、徘徊不前的心態,在最後一章中他的角色卻又表現出一個父親的和善和一個年邁鰥夫孤獨的一面,面對燈塔,他終於慢慢從理性走向感性,讓他與身邊的朋友親人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和信任;而拉姆齊夫人卻是感性、温柔、善良的化身,她操持家務、善待每一個人;她折服於丈夫的權威卻又任憑自己的思緒自由飛翔;她從不武斷地澆滅孩子們心中的夢想,總是留有空間和餘地;她希望每一個人都找到幸福,比如保羅與敏泰、莉麗與班克斯;她把自己比作燈塔的第三束光,即使多年以後也仍然照耀在人們心中。莉麗是一個相貌平平的乾癟老處女,她一直在構思一幅畫,卻始終找不到在空白處那關鍵的一筆,她性格里有男人的理性,雖然對班克斯心有所傾但卻始終不去觸及這份感情,十年後再次來到當年的窗外依然支起畫架,從斑斕色彩中回憶當年的點點滴滴,在回憶中尋找自己內心的想法,以突如其來的強烈衝動,為她的畫布添上歷史性的一筆,大功告成,終於畫出了在她心頭縈繞多年的幻境。

伍爾夫的作品沒有太多的故事情節,寫什麼都能天馬行空地任憑思緒自由飛揚,也許這就是意識流小説的特點所在,所以讀起來必須全神貫注,經常會像讀一首詩歌那樣細細推敲每一句話的所旨,稍稍分神便會遠離作者的思路,找不到繼續讀下去的感覺。

《到燈塔去》讀後感6

《到燈塔去》是弗吉尼亞·伍爾芙的代表作,也是意識流小説中的經典。作者通過莉麗·布里斯科對女性氣質從拋卻到認可再到超越的心路歷程,揭示了女藝術家在男性佔主導的社會中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所經歷的艱難和困惑,以及女性主義的真諦。指出只有培養雙性頭腦才是婦女解放的真正出路。

伍爾夫是個人物。誰都能説上兩句對生活的感受,但像伍爾夫這樣如此細膩地大篇幅綿延不絕地、不斷感發,完全沒有任何重複感,這是比較少見的。伍爾夫把現實、思維、情感混揉成了一杯交纏不清的白開水。窗和到燈塔去之間的過渡段落,能以正常閲讀速度追得上作者敍述節奏,沒有任何含混和思維飄忽的,你可以知道自己是天才級的讀者。可讀和寫,還差着一個數量級吧?就像對程序員來説,要是能讀得進伍爾夫,看得懂的算法,我覺得就沒有你讀不通的代碼了。

伍爾夫沒有固定的或者性格單視角的人物塑造,在她的作品裏,所有人物因為不同人物,不同心境下的多側面多角度復沓或者矛盾的感受和評價,顯得真實可信。伍爾夫可能創造了一種嶄新的敍述的可能性。這是天才中的天才。托爾斯泰晚期作品中,陌生人物的出場顯得特別突兀,毛刺感。但在伍爾夫這裏同樣的處理就很自然。一維時間的概念消解了,敍事也就不再必須有邏輯關聯,文字拓展到了一個自由而豐饒的境地,這種創造稱得上偉大。

伍爾夫的《到燈塔去》中提到了男人對女人的需要,一種獲取讚賞的需要。類似情節至少出現了兩次,第一章拉姆齊向夫人討要讚賞和鼓勵;第三章拉姆齊向莉莉討要同情。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個。現在回想起來,自己作為一個男人,恐怕也沒少向人討要這種鼓勵,至少飽含這種期待。這似乎是一種非常不理性,轉移自己對現實注意力的惡習。類似這種獨創性的感受,大量存在,把人們思維的盲區展示了出來。

還有,我覺得造就一個好作家的,是看他有沒有敍述的衝動——是否有對現實和情感的困惑。是否有值得分享的原創性想法。再一個,是否在這件事上投入了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伍爾夫的文字寫到如此繁富的程度,她一定經歷了大量的練習和揣摩。我家裏有一本伍爾夫讀書筆記,很感興趣她對傳統作家是如何評價的。此外,伍爾夫的寫法明顯病態。我不知道能否出現一種完全理性,清晰,又同樣繁複的寫法。

在我看來,伍爾夫是一個思維稍顯混亂的大膽的探路者、先行者。

標籤: 讀後感 燈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ep3l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