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呼蘭河傳》讀後感13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3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讀後感13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

曾有人説過,想起張愛玲,那是一個泛着華美微光的蒼涼手勢。而讀蕭紅的文字,則感受一種迴盪在荒野上的寂寞低吟。 蕭紅的呼蘭河是她童年的家園。“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着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這樣一個東北小城,風土人情,來往婚嫁,平常起居,蕭紅淡淡的敍述,精心地刻畫。她寫賣饅頭的老頭、東二道街上的扎彩鋪、一個提籃子賣燒餅的,又一個賣涼粉的,“賣涼粉的一過去了,一天也就快黑了。打着撥浪鼓的貨郎,一到太陽偏西,就再不進到小巷子裏來,就連僻靜的街他也不去了,他擔着擔子從大街口走回家去。賣瓦盆的,也早都收市了。揀繩頭的,換破爛的也都回家去了。只有賣豆腐的則又出來了。” 偌大的一個城,來來往往的人,能幹的就那麼幾件事,能過得就那麼一種生活。這兒的人最熱衷於乾的事就是看熱鬧,甚至只是一個女人追趕孩子的鬧劇,就可以讓周圍的人看的興趣盎然,全然忘記了自己。甚至由此還會發出今天過得真有趣的感慨。

沒有一個外來的人打破這死寂的生活。這樣的小城,一點點把你拉進時間靜止的暗域,掙扎不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茅盾説:“讀蕭紅的作品,開始有輕鬆之感,然而越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

蕭紅以犀利的筆鋒剖析了人們靈魂中哪種可怕的惰性。比如那個泥坑子,“老頭走在泥坑子沿上,兩條腿打顫,小孩子在泥坑子的沿上嚇得狼哭鬼叫。”然而“一年之中抬車抬馬,在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沒有一個人説把泥坑子用土填起來不就好了嗎?沒有一個!”呼蘭河的歷史,小人物的悲歡,都在冷靜的筆調下娓娓道來。既有畫卷般的鄉土風情,也有壓抑的矇昧人性。她愛這座小城,卻決不苟同。一直逃離命運的把握,卻又一直想回到那個温暖的掌心。矛盾、衝突、現實與童心,交織着呼蘭河城的氣息,像有些發黴的棉絮暴露在陽光下,氣味陰濕,但你絕無法拋棄它的舊日温暖。

呼蘭河的寂寞,蕭紅明白,蕭紅的寂寞,又有誰明白? 蕭紅父親殘暴,母親早逝,幼年生活裏僅存的温暖是祖父的疼愛。後來她受逼婚離家,隻身到北平。再後來為逃避敵人追捕,流亡關內,及至晚年因肺結核死亡,年僅31歲。

在蕭紅的作品中,她從不迴避殘酷現實中的.苦難和不幸,她描寫貧困、飢餓、疾病、災難,展現出一幅幅驚心動魄的人生。但在《呼蘭河傳》裏,她依然傾注了愛意與童心,不乏詩意與抒情的筆調。那是因為有祖父,有他的後花園。書中也寫過:“祖父不怎樣會理財,一切家務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閒着;我想,幸好我長大了,我三歲了,不然祖父該多寂寞。”

這樣的一個花園,“這花園裏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 花園裏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説也奇怪,我家裏的東西都是成對的,成雙的。沒有單個的。磚頭曬太陽,就有泥土來陪着。有破罈子,就有破大缸。有豬槽子就有鐵犁頭。像是它們都配了對,結了婚。” 小主人公,和她和藹的祖父,使得這死灰般的生活底布上顯現了一抹亮麗的色彩。與祖父在一起的日子讓人看得興致勃勃,無端地豔羨,“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裏去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奇怪的就是並不往菜上澆,而是拿着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裏一揚,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看到這兒,不由得會心一笑,可親可愛的祖父,童真童趣的“我”,即使有“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和祖母的用針刺我手指的這些事,都覺得算不了什麼。”他們過着桃源般的生活,無憂無慮。 這兒,是存在蕭紅心中的唯一想念,恐慌境遇中的祥和之地。就是在夢中,看到漫天無際飛舞的蝴蝶、蜻蜓,也會同樣開心地笑出來,好像回到了童年的花園。

她一遍遍地重複,絮絮地講述曾經的歲月,生活過的地方,放花燈的、唱台戲的、跳大神的,人們湊熱鬧,談天説地,睡覺,吃飯,探親……一切的細節,都是對祖父一起生活的深刻想念,對故園的渴求。 但,逃也逃不開的,是漂泊、遊離、終苦一生的命運。

“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園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

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着,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 蕭紅的文字,一以貫之地清淡平靜、一以貫之地荒涼寂寞。她將命運的起伏不定都向內斂化,讓世事的荒涼和悲壯都隱忍在文字後,如同種子般,深埋地下而包含巨大力量,開出一朵寂寞之花。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2

讀完《呼蘭河傳》是在一個綿綿的雨夜,雨濕潤而又淒涼,淋濕着每一個還醒着的靈魂。靜靜的,似有剪燭西窗的寧靜,實則圍繞着你的是鋪天蓋地的悲傷。

因着大家的口耳相傳,我對《呼蘭河傳》產生了極大的好奇,生出了對此書作者瞭解的慾望,這就是所謂的由屋及屋吧!

對於已逝的作者,有人評價為一代文學洛神,對於《呼蘭河傳》人們評價為她的巔峯之作。沒有讀過她的全部作品,未曾深入瞭解她的人生,這種評價我只能持以敬佩和仰慕。在所讀到的關於作者的言論中,作者自己曾説:我的作品將來不會有多少人看,但我的緋聞會流傳很久。事實的確如此。所以有時候你不知道是令人厭惡的緋聞成就了你的名聲,還是你的名聲成就着你的作品。甚至有時候是某些人的那種逐臭的天性成就了某人的紅極一時吧,雖然這種紅並不是被每個人所喜、所樂見的。當然,在這裏我並不指蕭紅。

關於蕭紅有許多的傳言,我是説傳言,而非傳奇或者傳説;當用辯證的、體察的心來感受。細細品讀着她的作品,她的“洛神”的光環就被慢慢地褪去,讓你覺得她是以一個人的身份去寫另外一些人,是寫人的感受和體驗。書的封面上説《呼蘭河傳》是一幅生與死、歡樂與悲傷的風俗畫卷,大概的確是這樣的吧!

她以童年時可愛、調皮、聰慧的孩子的形象藏匿於小説之中,時常讓我想到我可愛的侄女,她跳躍着自己快活的腳步參看着別人的人生,讓人感受那麼深,那麼真實!

在這部長篇小説中生與死並非是多麼地悲壯與轟轟烈烈,好像是在輕聲軟語,卻透着一股不可自制的悲哀。讓我忍不住濕了眼眶而又哭不出來的悲傷,至今説來仍覺得堵在心口的.是“團圓媳婦之死”——描寫一個健康活潑的女孩子如何被逼得發瘋。感悟中説,“一羣對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提不起勁的人,還會被別人的生死觸動靈魂嗎?”驚得人眼眶生疼。而其實真正的最厲害的殺人武器是那矇昧與無知!

十二歲的童養媳是如何被髮瘋的呢?婆婆的話裏藏着玄機——“她來到我們家,我沒給她氣受,那家的團圓媳婦不受氣,一天打八頓,罵三場。可是我也打過她,那是我要給她一個下馬威。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説我打得狠了點,可是不狠哪能夠規矩出一個好人來。我也是不願意狠打她的,打得連喊帶叫的,我是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點,她是不能夠中用的。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讓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打得是着狠了,打昏過去了。可是隻昏了一袋煙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澆過來了。是打狠了一點,全身也都打青了,也還出了點血。可是立刻就打了雞蛋清子給她擦上了。也沒有腫得怎樣高,也就是十天半月地就好了。這孩子,嘴也是特別硬,我一打她,她就説她要回家。我就問她‘那兒是你的家?這兒不就是你的家嗎?’她可就偏不這樣説。她説回她的家。我一聽就更生氣。人在氣頭上還管得了這個那個,因此我也用燒紅的烙鐵烙過她的腳心。誰知道來,也許是我把她打掉了魂啦,也許是我把她嚇掉了魂了,她一説她要回家,我不用打她,我就説看你回家,我用鎖鏈子把你鎖起來。她就嚇得直叫。”大概此時是瘋了吧!因為坐得直,走得快、説話聲音大,便要規矩,直到規矩瘋了,如果在現時,應該以虐待罪可判刑了吧?可是人們並沒有住手,而是用他們的善良、熱情、無知繼續綁架着這孩子的人生,摧殘着這孩子的生命。

十二歲的童養媳是如何被愛死的呢?

夜夜跳起大神來、扎紙人、找偏方、一個瘋子胡謅亂語開的一個偏方也硬是給吃了、又找了個雲遊真人,真敗得個家財不剩,其中以給童養媳洗澡部分最為驚悚。

大缸裏滿是熱水,是滾熱的水。她在大缸裏叫着、跳着,像逃命似的狂喊,旁邊三四個人從缸裏攪起熱水來往她的頭上澆。再也不能夠掙扎了,從大缸裏抬出來,澆上冷水,當晚又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

這個場景讓我想到了殺雞,其實人不如雞,雞是死後受灼燙之苦,而這孩子在這羣好心人的眼睛底下經受着地獄裏的炮烙之刑,想想那場景,豈是一個“可憐”就了得的?

這種為了彰顯自己的好的愛令人窒息,暗無天日,終致一個生命就這樣逝去。這份愚昧的經驗傳承,造就着多少封建思想的x徒,當事人無能為力,讀者亦覺毛骨悚然。沒有高舉旗幟高呼新思想的出現,卻處處是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封建傳統道德的深惡痛絕和無情的鞭韃,難怪此書一出,被譽為是革命思想的覺醒!

她用清澈的眸子觀察着生活的周圍,她用清醒的頭腦回憶着生活中的悲情,她用平實的筆調錶達着天驚般的苦悶,她用倔強的身姿支撐着貧弱的生命,她是苦的,所以她能感受到別人的苦,能刺透着生活的本質。比如作品中她説:

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並非為人而做的;他們過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頭的生活,是凡過去的,都算是忘記了,未來的他們也不怎樣積極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無怨無尤地在他們祖先給他們準備好的口糧之中生活着。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3

《呼蘭河傳》一書,在我祖父祖母那一代人就作為課外閲讀的好教材。一代大師優秀女作家蕭紅,用詩一般的語言、用像繪圓一樣的方式,給我們描繪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舊中國的狀況。它是一篇充滿童心詩趣和靈感的回憶式長篇小説。

小説中的人物雖然沒有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孔乙己、潤土、阿Q那樣人人皆知,但肅紅用姻熟的與作技巧、抒情詩一般的意境,塑造追述的一個個人物,如祖父、二伯、馮歪嘴子等形象,也是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尤其對三個普通女性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各顯特徵。如第一個女性,小團圓媳婦嫁到胡家後,經歷了捱打、跳神、熱水燙驅鬼到奄奄一息、無人問津,最後死於非命的過程,展現了殘酷的封建傳統、落後風俗的可怕畫卷。

而在整個過程中盡心盡力參與照顧的大孫子媳婦,最後只能用跟別人跑了的方式,追求自己幸福來反抗舊社會對婦女的摧殘。而由媳婦熬成的婆婆,懷着為她好的願望,用打罵、跳神、逼迫洗澡的方法來救治,最後反而使其致死還嚇跑了另一個媳婦的結果,上演了一出家破人亡、鬼神之斗的生活悲劇。劇中人並不知其中原由,只能寂寞無語。這一家庭悲劇再次印證愚昧落後是精神枷鎖、是無形的屠刀。

作者蕭紅雖然生活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代,生活十分艱難。但她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也是幸福的,她的後花園的童趣與魯迅筆下的百草園有異曲同工之妙,她描述的搭野台演戲和魯迅展現的社戲媲美,同樣為我們展現了舊社會農村南北文化習俗的相通,使我們對中國農村的過去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作家蕭紅的小説《呼蘭河傳》,通篇並無大場面、大事件、大人物的描寫,但對那些發生在社會最底層的人羣中間、社會中最平凡最瑣碎的事件,如賣豬肉、賣麻花、拉大車、修路面等,把整個東北農村生活情景都細膩逼真的加以描寫,並用犀利的語言為人民大眾喊出追求幸福、追求生活的心聲。尤其是對賣麻花情景的描寫更是淋漓至盡,看似十分平常的賣麻花所涉及的七個人物,一個提籃叫賣燒餅的在衚衕東頭喊道西頭,籃子裏糖麻花和油麻花,被人問價和挑揀也不發怒的性格,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和五個小孩買麻花的'爭奪打鬧的全過程把東北城鎮平凡市民家庭生活的細緻情景描寫的惟妙惟肖。所以她也可以稱為百姓的作家。

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熱愛生活、憧憬未來、昌有理想的特點,也從一些小事得到充分描述,尤其是磨礪中的愛情故事更是淋漓致盡。忠厚的愛妻、小的馮歪嘴子,在他所幹活的磨房裏與趕車老闆女兒王大姑娘私自結婚生子,雖成了小城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笑料。但她不為人們的鄙視而悲悽自卑,相反能抵抗唾沬奮力抗爭,和老婆、孩子和和美美過日子,用自己最原始最全部的能力,來愛妻子、愛孩子,充滿了不畏艱難、努力活下去的勇氣。這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繁衍不息、不斷昌盛的源泉,也表現了蕭紅在逆境中嚮往幸福、嚮往未來的願望。

蕭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及具獨特藝術個性的女作家。她生活的時代是中華民族蒙受巨大災難的時代,她的現代處境是悽的,但對家鄉的熱愛,對童年的回憶,對親人、親友、多鄉友的眷戀之情,從回憶小説中洋溢、流露,因此雖生活的熱愛才是藝術創作永不幹涸的源泉。

蕭紅的藝術才能由於生活窘迫和疾病的折磨,在31歲就死去了,在一個美麗的年齡就離我們而去。但她留下的作品,卻是我們寶貴財富,在文學的寶庫中,是一塊絢麗的瑰寶,受到許多文學大師的讚賞,更受到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的熱愛。她的作品,使我從平凡小事的描寫中看到她寬大胸懷;從破碎不連貫的七個章節中,看到整個中國的全景展現。沒文化,真可怕。落後要捱打,因落後,而最深受害者是勞苦大眾。肅紅作者就是在日本侵略中國,廣大人民遭受戰爭之苦,而她只能和她的丈夫旅居香港,過着淒涼貧困的生活而萌生書寫以灰暗色調為主的《呼蘭河傳》。更加激發起我們對現實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

如今,在政府領導下,科學空前發達,生活不斷進步,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經過六、七十年的變迀已增長到80多歲。這是在31歲早逝的蕭紅肯定沒有預想到的。解放後,中國人民,尤其是勞苦大眾都是國家的主人,再也沒有外來侵略者欺凌和侮辱,中國人民再也不是貧窮困苦的東亞病夫,中華民族像一頭從沉睡中醒來的雄獅。近年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地位越來越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作為一箇中國人我,我們都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如果她能活到現在,一定會用更活潑的文章來歌頌、來描述。所以,時代是文學創作的基礎,我們也期待更多歌頌當今的文學作品面世,來激勵生活、激勵青年。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4

或許,一部好的作品,讀過去,既能喚起共鳴,又能有所啟迪,最主要的是,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不管是自然之美,生活之美,還是人性之美。

《呼蘭河傳》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選讀部分從第三章開始,一上來就寫“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

也是在這裏,我寫了第一條筆記:在我兩歲的時候,祖父就去世了,對他沒什麼印象。不過聽説,祖父一直希望母親生個男孩,可沒想到又生了個女孩,他很不高興。也不疼我。

不知為何,讀書的時候,總會不知不覺地從他人的作品中反觀自己,喜歡把那一刻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

再往下,出場的就是大花園了。關於花園裏的生活,花了大量的筆墨。每一個很日常很細小的故事,從作者的筆下寫出來,都特別得有詩意,有靈性,能夠很清晰地體會到兒童對於自然世界的獨特認知。

“蜻蜓是金的,蚱蜢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着,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圓胖胖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相信蜜蜂,大家都見過,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的樣子,大家也都見過,但很少有人去描寫蜜蜂停在花朵上去採蜜的瞬間,還能比喻得這麼形象精闢。

人總是喜歡拿自己熟悉的東西做比喻。比如劉姥姥進賈府,暗自驚歎,鳳姐家牆上竟然掛了一個“秤砣”。想來蕭紅一定是見過也玩過毛球的,不然怎麼會想得到呢?

蕭紅的文字,雖簡卻極富感染力。寫與祖父在花園的歡樂時光時,將小孩的淘氣與俏皮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超有畫面感和代入感,讀過去,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彷佛自己親眼看見,她和祖父在花園裏玩,親耳聽到了那滿天飛的歡聲笑語...

比如這段,“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鏟地,我也鏟地”。真是一個典型的跟屁蟲!好在祖父給了百分百的愛。

讀到這裏,不由得想起來姐姐分享的一個小故事。才兩歲的小灝灝,也是如此。記得有一次,姐姐帶了一個兔耳朵髮飾,結果灝灝看見之後,嘴裏不停地嘟囔,“媽媽戴兔兔,灝灝也要戴兔兔”,讓人哭笑不得。看吧,孩子是最會模仿大人的。

也只有取材於真實生活的故事,也只有全身心投入的描寫與講述,才能算作是真正有靈魂的作品。

小孩對一些事情的喜惡緣由也是很出人意料的。

比如祖父教詩的時候,文中的“我”,姑且稱為小蕭紅吧,很喜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究其原因,不是詩寫得有多好,而是因為“黃梨是很好吃的”,當她知道詩裏的“黃鸝”是兩個鳥時,就“不喜歡了”。相信這個原因,是很多成年人始料未及,在這裏也友情提示,不要以大人的思考方式去揣度小朋友們的心思哦!

再比如,沒有玩伴的小蕭紅,終於認識了一個親戚家的小夥伴時,特別開心。但當發現他也知道花園裏的一切時,立馬就不喜歡了。因為,在她的小心靈裏,祖父和花園,都是隻屬於她自己一個人的。當聽到那小夥伴前年來的時候還給自己帶了禮物,立馬又摒棄前嫌,一塊兒愉快地玩耍了。孩子的喜怒,就是如此陰晴不定,再真實不過了。

小蕭紅不喜歡她的祖母。説來説去,是因為太貪玩的她,老是跑去祖母屋裏,趁其不注意,伸手去戳那可漂亮白淨的窗户紙,祖母越氣,她越得意,結果最終被有潔癖的祖母用針紮了手指。説實話,小孩太調皮的話,大人厭煩也屬正常,不過,但真能做到用針扎人手指的,除了《還珠格格》裏的容嬤嬤,我還真是頭一回聽聞。

可以説,祖父和花園,承包了小蕭紅的整個童年。無數的歡樂,無數的`記憶,都永遠地留在那片可愛的土地上。

當然,後園被冰雪封上之後,小蕭紅又意外地發現了塵封已久的儲藏室。

用她的話來説,“這裏邊是無窮無盡地什麼都有,這裏邊的寶藏都是我想象不到的東西,使我感到這世界上的東西怎麼這樣多!且樣樣好玩,樣樣新奇。”比如,可以染指甲的綠顏料,可以到處畫着玩的觀音粉,可以把祖父的煙袋點着的圓玻璃,可以打榛子吃的四方鐵塊,差點被土匪劫財去的葡蔓藤手鐲...,每一樣,都讓小蕭紅驚歎不已,可以興高采烈地玩上半天。玩厭了,弄換了,就再去搬。

她樂此不疲地從儲藏室裏翻出來的寶貝,偶爾也會勾起祖父祖母的慨歎。那是多少年前的了,從哪裏得來的,又都送了什麼人,祖父祖母有時也都説不清。

為小蕭紅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除了花園和儲藏室,還有祖母的離世。很多小孩,對人的死亡,大多是懵懂的。小蕭紅也是如此。

但正是因為祖母的離世,她才有機會去到之前從未去過的地方。“他們帶我到糧食房子去,到碾磨房去,有時竟把我帶到街上,已經離開家了,不是跟着家人一起,我是從來沒有走過這樣遠”。也是從那之後,她開始想:“是不是將來我一個人也可以走的很遠?”,也開始有意識地去探索這個世界。

雖然孩子的視角里滿是歡樂,但是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在小蕭紅的成長過程中,似乎只有祖父最疼她,也總是願意陪她玩。

若只跟讀故事一樣讀過去倒也罷,但若把自己當成那個小姑娘,設身處地去感受,去思考,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很多不同的感慨和收穫!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5

她寫的是生活,她道的是寂寞。灰色的筆調,平和的敍説,敍説着二十世紀初的呼蘭河,敍説着那兒人們的生與活,傷與悲,喜與樂。敍説着她一生的寂寞,敍説着那個時代的悲歌。

————題記

讀完《呼蘭河傳》已有近兩個月了,但我今日重拾起這本書時,彷彿依舊會聽見那一串悽婉的歌謠,依舊會想起那一首悲傷的抒情詩,依舊會看見那一幅昏暗的歷史畫。蕭紅在這篇小説的最後一段中説“以上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優美的故事”,的確如此,我現今想起她筆下的那些事兒,彷彿除了悲涼,還是悲涼;好似除了寂寞,還是寂寞。但我想説,這部小説是優美的,它的優美之處在於被籠罩上寬容,這種寬容是蕭紅給予的。

縱觀整本書,蕭紅筆下的生活永遠是寂寞的。在她看來呼蘭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那裏人們的生活是寂寞的,她的整個一生是寂寞的。我想,蕭紅在寫這篇小説的時候,定是想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個歸宿,不再寂寞。儘管呼蘭河城不是一個安詳的人間天堂,儘管那裏充滿着苦難與悲涼,生活着無知和愚昧的人們,但不可否認的是,蕭紅在那裏有過一段歡樂的日子,那大概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吧。當時間偷走初衷,留下的只是苦衷。於是她才會待在一段時光裏懷念另一段時光,才會在寂寞地生活幾十年後提起筆來回憶這段躲在光陰角落裏的`故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世界,別人進不去,自己出不來。蕭紅的世界是呼蘭河,不對,應該説是她童年時的呼蘭河。不知道什麼是憂傷,就不會真正懷念幸福,所以曾經給她幸福的地方才是她在回憶這段往事時憂傷的心中最美好的世界。

在那個世界裏,當東西街道上的大泥坑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不便時,只有人出主意如何過泥坑,卻沒有人想辦法怎樣填泥坑;在那個世界裏,小團圓媳婦在經歷了捱打、跳神、熱水驅鬼等等迷信活動後,人人都相信她會健康起來,可最後她卻命入黃泉;在那個世界裏,祖母厭惡蕭紅到了用針扎她的地步,所以蕭紅當時唯一的快樂就是陪祖父在園子裏,祖父勞作,她玩耍;在那個世界裏,在跳大神的夜夜鼓聲裏能體味出人生悲涼的況味,從看野台子戲的喧鬧中感受呼蘭河人生命的飛揚。悲也好,樂也罷,在這一切的背後,我們也看出了蕭紅對慈祥的祖父的懷念,對童年生活的追憶。呼蘭河的一切對她來説是那樣地親切,那樣地淒涼,那樣地讓她魂牽夢縈。在她寂寞的一生中,童年無疑是最幸福的時光,雖然童年時只有祖父能給她温暖,但她不是寂寞的,她的內心深處是有温暖的。所以在這篇小説中,我讀到了蕭紅對愚昧無知的人類的諷刺,對封建社會下的人情涼薄的抨擊,對童年生活中僅有的温熱的無限懷念。

雖然全篇小説都在説這些“不優美”的故事,雖然嚴冷和荒涼是全書的基調,但這些都不是重點。如果在回憶過往的時候,永遠都是在抱怨、在哭訴,那還有什麼趣兒。正因為蕭紅在敍説故事背後少了一份苛責,少了一份鄙棄,多了一份包容,多了一份原諒,才更顯出她的睿智與博大。儘管她寫了許多寒冷刺骨的東西,可是她仍不忘用絕望的懸崖上殘存的一絲微弱的温熱,盡心盡意地消融着這個世界的荒涼,來給人生以希望。

蕭紅包容了這些“並不優美的故事”,原諒了這些“至今完全不曉得怎樣”的人們。因為那些故事是那個時代的烙印,是她一個人所無法改變的,而且一個社會只有經過了愚昧和封建,才能有文明上的更大發展,不是嗎?所以她不再去憎恨,也不願去憎恨;不再去抱怨,也不願去抱怨。她不去在意這些事情的是非對錯,不去在意這些人們的生老病死,不去在意這座小城的興衰繁蕪。透過這淡泊的文字,透過她平和的語氣,我們看到了她故鄉的種種不堪,但她都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不美好都包容了。因為這些不美好,她會悲憫,會哭泣,會無可奈。但就好像一切的殘忍,在小城裏都被看作最極其平淡的事一樣,這些不美好再次被提及時蕭紅大抵也會把它們當作極其平常的事,或説一句:這都是過去的事沒錯,它們都是過往了,即使它是一段不同尋常的歲月,但在時光的年輪轉過一圈又一圈後,這段“不美好”的歲月終究是讓蕭紅懷念的。所以她才會在寂寞中信手而又仔細地拈來一片片記憶的碎片,將其一一擺出來,在娓娓道來的過程中細細品味那份獨屬童年,獨屬故土的氣息。當她回憶這段過往時,她已離開呼蘭河幾十年了,那裏所發生的一切,再也與她無關,她也不再知曉。小城裏的一切,離她漸漸地遠了。在後半輩子的寂寞中,她只有通過回憶,去體味曾經擁有過的温情,體味曾經受傷過的冷漠。而這一切的感悟與思考都來源於蕭紅對往事的寬容,對社會的寬容,對生命的寬容,對苦難的寬容。

《呼蘭河傳》它説的是一片土地的痛,它寫的是一個時代的悲,它道的是一種生命的殤。聽着蕭紅將那個世界裏的悲歡娓娓道來,悲涼與哀傷交錯,痛苦與磨難更替。但在追憶的過程中,蕭紅在許多事情中都滲入了無可奈何的包容。這種包容不只對愚昧,不只對故鄉,不只對生命,而是對生命所難以承載的太多悲涼和苦難都給予了包容。多少時光在時光中流逝,多少光陰在光陰中逃走,多少故事在歲月中落幕,但蕭紅的這段記憶永遠不會抹去,它會凝結成水晶,反射七色陽光;會化作微風,徐徐送來清涼;會生長成花兒,散發出芬芳,芬芳她童年的那段時光。那段時光裏,悲也好,樂也罷,都是過往,都是生活。正如泰戈爾所説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6

在東北作家羣中有這樣一位特殊的女性作家,她的天賦大於努力,她彷彿印證了那句話“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努力”,她的名字叫做蕭紅。

《呼蘭河傳》這部作品裏蕭紅的氣息很濃厚,幾乎想當於蕭紅前xx日落前的火燒雲,連綿一片,還有那個一下雨就就積水很深的泥塘,天氣晴時,它就變得黑稠稠的每年還淹死一兩個豬、牛、騾子等,等淹死了豬牛附近的人就享福了,主人會低價出售淹死的動物的肉,有時病死的豬也會假借淹死的豬售賣,這些寫的很真實,就像日常發生的事一樣。開頭寫吃的也非常生動,就像寫一塊豆腐,別的寫豆腐可能從它的色、香、味開始,這裏寫豆腐是從人們對它的珍惜開始,原文是這樣寫的“這時候,賣豆腐的又出現了,趕上吃晚飯的時間裏賣上一波豆腐。所以賣豆腐的一來,男女老少全都歡迎。豆腐加點辣油,拌點大醬,實在美味,觸一點點豆腐,就能吃下半碗飯,再觸一點,又下去半碗飯。所以買了豆腐的人家,那一頓總是能多吃上兩碗飯,沒吃過的人,是不能夠知道其中滋味的。而買不起豆腐的人,總是羨慕人家賣豆腐的,就想着,要是自己開個豆腐坊。每天都能吃上豆腐多好。甚至有的為了吃上一塊豆腐,豁出去了。大不了就是不過了。”讓那時候看書的我垂涎欲滴,可當我真正吃到時,也明白了這只不過是文字效果而已。

《呼蘭河傳》就像我們每個人童年的回憶,這讓我想起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純真而殘酷的童年,悄悄的從我們手邊溜走。

《呼蘭河傳》前半部分寫呼蘭河的温馨,或者説表面的平靜,後半部分以小孩子的視角寫殘酷無情的現實,你不能從字裏行間看出來這些暗流湧動,整體讀下來卻是感到越來越沉重的悲哀,細膩的筆法描寫、人物輕飄飄的話語、不經意間顯露的愚昧未開化,交織在一起組成了一聲幽遠的歎息。

前半部分的温馨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廟會的時候,各家老小出動,廟會上插上雞毛的小玩意兒、小姑娘和小夥子不經意的邂逅、回孃家的媳婦兒……太多太多,好像人生百態,人間煙火,這一番美好的場景讓人對呼蘭河心生嚮往。

後半部分撕裂了這一切。首先是小團圓媳婦兒,也就是主人公鄰居家買來的童養媳,她來時活潑好動、勤勞能幹,贏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只是她的婆婆看不順眼,認為她也太好動了些,於是開始打她,不出三個月,小團圓媳婦兒病了,這裏讓我感到第一個悲哀的點是,小團圓媳婦兒好像沒有名字,她好像生來就叫這個名字,好像生來就被賣了,生來就受磋磨,離開貧窮的家,十歲九歲?就來到買她的人家裏,她活潑,她好動成為她的“婆婆”打她的理由,可明明是這個年紀的天性。

後來小團圓媳婦兒被婆婆各種偏方治病,什麼罪都捱過一遍,最終來到這個家,來到這裏不到半年就離開了人世,小團圓媳婦兒死後,後山就流傳了一個傳説,説小團圓媳婦兒變成一隻大白兔,在橋邊問路人能不能帶她回家,如果説不,她就會哭的不能自已,如果説好,她就會消失,這個傳説最後不了了之,就像小團圓媳婦兒一樣泯滅在年復一年沒有變化的呼蘭河城裏。

最後一個故事,磨坊工也就是馮歪嘴子和臉龐像葵花一樣的王大姑娘的故事。磨坊工磨糕、磨豆子,磨各種吃的,一向平靜甚至沒有什麼存在感的.他有天被人看到磨坊裏有個女人,還用白麪口袋捂着一個小孩子,於是大家知道了磨坊工竟然有了媳婦兒還生了孩子,一問才知道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姐,王大姑娘可能有點傻氣,同院的人以前説王大姑娘各種好,説她身材高大硬朗,手腳勤快,直到她跟了馮歪嘴子,院裏的開始暗地裏説她的壞話。

日子一天天過下去,王大姑娘再次生產中難產死去了,只留下兩個孩子和馮歪嘴子,在馮歪嘴子還算盡心的照顧下兩個孩子都活的好好的,只是我想沒有孃的孩子x終究是苦的,何況小的那個孩子好像有些想她母親,傻氣,我不由擔心起來,他活的到成年嗎?那個温柔又冷酷的呼蘭河城能容納下這兩個生命嗎?我不知道,我只記得大家發現王大姑娘後,合力將他們趕出原來的磨坊,如果不是馮歪嘴子來哀求祖父租給他們棲身之所,如果不是祖父的惻隱之心,那馮歪嘴子一家可能就凍死在那個冬天了,後來人們依然樂此不疲關注馮歪嘴子,關注他的孩子x,好像這件事從沒發生過。

小團圓媳婦兒和馮歪嘴子總讓人想起呼蘭河這座城,或者説這裏的人們是如此殘酷,他們生在這裏,死在這裏也埋在這裏,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矇昧無知不開化,他們幸福地麻木着,知道死去,這就是呼蘭河。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7

無意中在書店的一個小角落看到了這本蕭紅的《呼蘭河傳》,就深深的被她吸引,在書店裏轉了一個大圈,兜兜轉轉了好一陣子,出來時手裏終是多了一本書,《呼蘭河傳》。

深夜裏,一盞孤燈相伴,等身邊的人兒都進入了酣眠,將這本書悄悄拿出來細細讀。

如果把白落梅、雪小禪的文字比作一襲華麗的袍子,在夜色中熠熠生輝,那蕭紅的文字無疑是一件破舊的衣衫,上面落滿了時光的塵埃,隱隱散發着一股歲月苦澀的味道。

初讀時,詼諧,幽默,常常會忍俊不禁。而後,卻是越看越悲涼。心底升起絲絲疼痛,猶如一隻只小蟲在噬,麻麻的痛,悲傷梗在咽喉,眼淚在眼中打轉,又硬生生給咽回去的感覺。

蕭紅的文字是樸素的,書中沒有主角配角,每個人都是主角,一羣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擁有良善、勤勞但卻愚昧的可憐人們。

“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去,王寡婦一年一年地賣着豆芽菜,平靜無事,過着安祥的日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獨子到河邊去洗澡,掉河淹死了。這事情似乎轟動了一時,家傳户曉,可是不久也就平靜下去了。不但鄰人、街坊,就是她的親戚朋友也都把這回事情忘記了。再説那王寡婦,雖然她從此以後就瘋了,但她到底還曉得賣豆芽菜,她仍還是靜靜地活着,雖然偶爾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廟台上狂哭一場,但一哭過了之後,她還是平平靜靜地活着。”

讀到這裏,心裏一陣刺痛。雖然獨子死了,王寡婦瘋了,但是日子並沒有因為她的哀痛而停止,小溪還在流淌,日子還在前行,生活還是照舊。雖然喪子之痛會在某一個時間觸動她的心絃,她並沒有尋死覓活,還是平平靜靜的活着。黑暗的社會裏,人們只是隨波逐流,沒有任何的依託,如寒風中一支枯蒿,隨風搖曳,流離失所,只要極少的'水份,土壤,陽光——甚至沒有陽光,就能夠生存了。

呼蘭河的人們是良善的,可是他們在黑暗而殘酷的社會裏,又是那麼無辜的愚昧着,蠻橫着。

小團圓媳婦,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出嫁到老胡家。就因為街坊鄰居無知的罔評:“太大方了”,“一點也不知道羞,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碗”,而且“十四歲就長得那麼高”。就遭到了婆婆的嚴加管教,狠狠毒打,吊懸樑,燒的紅紅的烙鐵烙腳心。十二歲的小女孩,在將近一個月的折磨下,奄奄一息。卻是被這羣無知的人們,請騙子云遊道士來跳大神。到最後,用五千吊錢(一吊錢可以買二十塊豆腐,可是老胡家的婆婆平時卻是不捨得掏一吊錢買豆腐的人),終於將這個只有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送回了”自己的老家。

讀到這裏,我心底的悲傷已被另一種情緒所取代,恐怖。黑暗落後的年代,愚昧而無知的人們,真的是很恐怖。

大概蕭紅在寫這一羣活靈活現人們的同時,亦是將自己的那份苦痛賦予了筆端。

蕭紅出生於一個當時條件還是上等的地主家庭,初看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家庭。母親,多麼温馨的字眼,應該是偉大和崇高的化身,滿心憐愛的護着自己翅膀下的小雛鳥。而蕭紅筆下的母親則是將罩在身上那一層華麗的光輝撕碎,暴露出了華麗掩蓋下的醜陋、冷酷和殘暴。所以,蕭紅的童年沒有母愛。有潔癖的祖母亦是同樣的冰冷。同樣令蕭紅討厭的人物。

所幸,蕭紅的祖父,一位如向日葵般陽光温暖慈祥的老人。他是蕭紅童年冬季裏的那一抹暖陽,將蕭紅暖暖的擁在懷裏,百般的戀愛着。春夏秋三季,草長鶯飛的日子裏,只有祖父陪着寂寞的蕭紅,在僅有的小院子裏,玩耍嬉戲。

“祖父一天都在後園裏邊,我也跟着祖父在後園裏邊。祖父帶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後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一個地溜平,哪裏會溜得準,東一腳的,西一腳的瞎鬧。有的把菜種不單沒被土蓋上,反而把菜子踢飛了。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杆,祖父就把鋤頭杆拔下來,讓我單拿着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裏是鏟,也不過爬在地上,用鋤頭亂勾一陣就是了。也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當做穀穗留着。”

然而,孫女的一系列荒唐行為並沒有引來祖父的呵斥或埋怨。祖父只是站在那裏哈哈大笑,孫女也哈哈大笑,大小兩個人兒站在院子裏笑的如同兩個開心的孩子,笑聲在寂寞的童年裏歡快的灑落。雖然這樣的生活是單調刻板的,猶如一幅黑白的圖畫,沒有五顏六色,就只有冷冷的白和寂寂的黑,但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祖父,後園,童年的蕭紅,他們如同一個連體兒,這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

“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現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園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的種着,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

雖然童年生活單調,可是祖父的離去,唯一一個可以給自己帶來温暖的人的離去,無疑讓顛沛流離的蕭紅更加的哀痛、孤單。從此,世上唯一疼愛自己的親人逝去了,永遠。

《呼蘭河傳》,一曲悽婉的歌謠,一個寂寞的童年,一段可怕的回憶,一抹無法釋懷的痛。

此刻,我真的無語,心裏縱有萬千心事,亦是無法賦予筆端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8

因着寫了一首《你看你看月亮的臉》的小詩,意外獲獎並得了一張六百元的購書卡。故而無比興奮地走進了書店。一本《呼蘭河傳》令我眼前一亮,很多年前看到過有關這本書的簡介。知道它是由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著的。心儀已久。便毫不猶豫的買了。

整日裏匆促無為卻又忙忙碌碌,於前日終才看完全本。雖是膚淺閲讀,卻極其欣賞蕭紅細膩平實有趣的文筆。更是被她文字中所傳遞出的那種寂寞感所驚歎。在《呼蘭河傳》裏,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幸,以及在她筆下塑造的那些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觸動我內心深處柔軟的地方。每每讀到悲憤動人處,也曾好幾次哽咽失聲。聯想起作者本人一生命運多舛,歷經磨難,不禁唏噓不已。真是天妒英才,紅顏薄命。

可以説,整本《呼蘭河傳》的基調,是孤獨和寂寞。

蕭紅,最大的人生悲哀則是因為她是個女人。所以,她的童年缺失親情與關愛。起初,她那有着封建根深蒂固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母親不喜歡她。後來,她的繼母更不喜歡她。所以蕭紅便懷着那份寂寞的心情,有意識地反抗着這幾千年傳下來的封建傳統思想。

幸而,蕭紅有一個對她疼愛有加的祖父。有一個她童年時光裏最美好的“天堂”後花園。在後花園,有祖父種的嫩綠的大倭瓜、小黃瓜、韭菜、有飛舞着的蜻蜓、五顏六色的.蝴蝶、有鮮豔的玫瑰花、有祖父用黃泥巴包起來烤熟的小豬、掉進井裏的鴨子,還有跟在祖父身後的大黃狗,以及祖父教她背誦的那一首首詩句。這些無不成為慰藉蕭紅孤寂心靈的温暖回憶。故而,蕭紅將兒童和成人雙視角寫法運用其中,以此加深了字裏行間的寂寥與悽清。也正是這種獨特的敍事結構,讓她打破了小説和散文的界限,創造出了特有的散文式的抒情小説體式。

蕭紅的文字,透着深深的悲涼寂寞。這本書中的人物,除了疼愛她的祖父,於大部分都是冷漠的、麻木不仁的。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更是將這一“孤獨”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團圓媳婦,一個實際年齡只有十二歲,有着一根油黑的長辮子,皮膚黑黑的,臉上總是笑呵呵,走路帶風的天真小姑娘。卻被一羣封建思想束縛着頭腦的大人們議論成“頭天到婆家,就吃了三碗飯!”“總是笑也不知羞!”“才到家,一定要給個下馬威。”最後,竟因長期受婆婆欺負瘧待,在封建迷信愚昧無知的社會環境裏,導致精神失常,後又遭受各種非人的殘忍折磨,最終悲慘而死。這其中,所有的圍觀者看客,都是麻木不仁,甚至都是致使團圓媳婦慘死的幕後推手。當那可憐的小姑娘,被強迫淹進滾水中“治病”時,一夥眾人先是圍觀新奇,後又是盼着死看熱鬧,再又驚訝於沒有死,再又慫恿着小姑娘再次被摧殘折磨,直到最終屈辱死去,方才罷休。無疑,蕭紅在寫這段文字時,內心一定是悲愴的,是憤怒的,而又是無助的。

《呼蘭河傳》裏,也有似乎在寒冬陽光穿透雲層,給人以希望和温暖的文字。例如“馮歪嘴子”這個人物的命運。他是個小磨倌。他住在破舊不堪的小磨坊裏,卑微的拉磨,認真地做黏糕,卻勇敢的追求愛情和幸福,和“王姑娘”生活在一起。過着雖苦猶甜的小日子。後來王姑娘不幸早逝。苦難和悲痛卻沒有擊垮這個偉大的父親。當所有的圍觀者都以為他會上吊時,蕭紅這樣寫“可馮歪嘴子自己,並不像旁觀者眼中那樣絕望。好像他活着還很有把握的樣子,他不但沒有感到絕望已洞穿了他。因為他看到了他的兩個兒子,他反而鎮定了下來。他覺得他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是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於是,他照常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照常地負者他那份責任。……喂着小的,帶着大的,他該擔水,擔水,該拉磨,拉磨。大的孩子會拉着小驢到井邊上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而且小牙也長出來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這些文字是温暖堅韌的,卻又透露出那個國破家亡,人心惶惶的年代裏,人們之間的冷漠,和蕭紅自己內心的寂寞。

在蕭紅的文字裏,呼蘭河城裏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忙碌着生,忙碌着死。而蕭紅的筆,是那樣沉重和平和。這表現在《呼蘭河傳》中的人們愚昧、平庸,對生、老、病、死之事都沒有任何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老,這也沒有什麼辦法;病,人吃五穀雜糧,誰不生病呢?死,挖一個坑就把這人埋起來。埋了之後,那活着的仍舊回家照舊地過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人們就在這座消息閉塞的小城裏,千年如一日的過活。

“眾人皆醉”,唯蕭紅獨醒,她必然是寂寞的。

有一種寂寞,耐人尋味。那便是才女蕭紅的文字。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9

在哈爾濱上了四年大學,我對蕭紅的印象,就與對索菲亞教堂、松花江等等的印象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一個地標,一個符號,一個哈爾濱附屬的標籤而已。

正如在家門口的景點,遊客對其興趣要比本地人大許多;對蕭紅此人及其著作,我曾經也提不起什麼興致來,彷彿瞭解她的名字、她出生的地點,就知道了她的全部一樣。

直到我開始了關於她的學習;儘管她在教材裏,只佔了不到2頁的篇幅。現代文學史有個特點:榜上有名的男作家比女作家多太多——當然,不只是文學史,全部的歷史也均如此,history即his(他的)tory——於是對着寥寥幾位女性作家,我便很願意去了解她們更多一點。

《呼蘭河傳》記述得是蕭紅小時候的經歷。我不太喜歡稱它為小説,那樣會使之真實性有所缺失。然而若是如作者自己説的那樣,“以上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裏了”。那麼,作者小時候所不太理解的,鄉親們的粗俗、冷漠、愚昧,在已成熟到可以充分了解到這些的年歲裏寫下來時,會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至少,我讀的時候,經常覺到難以呼吸。在她的字裏行間,尋找一些我熟悉的事物,是閲讀過程中的一個樂趣。絕大部分都是非常陌生的情景。放河燈、跳大神、野台子戲這些帶有一些迷信色彩的風俗是早就絕跡了的。然而描寫對話時所捎帶的一點點口音,“你多暫來的?(你什麼時候來的)”,譬如這種,便會讓我感受到只有“自己人”才懂得的親切。那天邊傍晚諸多色彩與變幻的火燒雲,那高遠澄澈的藍天之下,“低垂到帽檐的雲朵”,若不是從小在這邊長大,大概是無法領會,這令人目眩神迷的、可以使幼小心靈銘記一生的,自然的美麗。

然而正是這種熟悉感,使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我腳下的這片土地,在遙遠的過去,在封建宗法制度與扭曲的倫理道德的`控制下,人們是如何既善良又殘忍暴虐,既淳樸又斤斤計較,既熱情又冷眼旁觀。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蕭紅關於小團圓媳婦的那些記憶——租住在“我”家小偏房的,是老胡一家老少三代人。他家二孫子訂親訂了個“小團圓媳婦”,即童養媳。接她過門的那天,鄰里都跑過去看。“我”見到的是個“頭髮又黑又長,梳着很大的辮子”;臉“黑忽忽的,笑呵呵的”;“怪好的”,十二歲的小姑娘。

住在院子裏的人,大體是對她沒什麼不滿的。然而不挑出點不是來彰顯自己的真知灼見,或許這熱鬧就白看了。於是便紛紛計較着她“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團圓媳婦也不像個團圓媳婦了”。

於是,她婆婆決定,“給她一個下馬威”。從此,“我”總是可以聽見,從她家傳來的那小媳婦被打的哭叫聲。越打越厲害,不分晝夜。半夜、清早,每天每天,一直哭叫到冬天。

哭聲停下了,可是跳大神那敲鑼打鼓,唱唸俱全,又時時地響起來了。原來,是那家團圓媳婦終於病了。那時候是沒有就醫這個概念的。人的生老病死皆是“大神”掌控,病了,越病越厲害,便是大神要帶她走了。

熱情的鄰居們大概是都有看病的本領,紛紛出主意:偏方、邪令、畫花臉、燒紙人做替身……林林總總異想天開。之前那些,被婆婆吊在房樑上用皮帶抽、拿烙鐵烙腳心等等美其名曰“教規矩”的毒打與折磨算是停下來了,而被冠上“治病”名義地折騰,又日復一日地開始了。有一日,不知是哪位“大神”指點老胡家,用大缸當眾給小團圓媳婦洗澡來治病。於是她婆婆請幾個人,不顧她的掙扎,在院子裏撕掉她衣服,抬進大缸,抬進預備好的滾燙的熱水中去。

她逃命的掙扎被當作是瘋魔了。人們把熱水從她頭上澆下去,旁觀的人興奮地恨不得自己是那拿着水瓢的人,狠狠地澆幾次下去。小媳婦暈過去了。暈過去便抬出來,此時大家都心痛、心疼這可憐的小媳婦。然而一旦她醒轉過來,人們又絲毫不顧她的掙扎,又把她抬進缸裏,按頭、澆水。來來回回燙暈了三次。因為“大神”説,必定要澆足3次水才行的。

最後,小團圓媳婦還是死了。“人生何似,為什麼這麼悲涼。”蕭紅並未對這些記憶中的人和事做出太多直白的評價。她用她童年的眼光去觀察,於是敍述的口吻中少有悲傷,是一種近乎殘忍的天真稚氣。然而,我能夠看到字裏行間有個壓抑着的靈魂,在清冷地望着這一切。

這種控訴,沒有飽含熱情的大聲疾呼,沒有第三人稱上帝視角的批判,只有冷清清地描繪,淡漠地諷刺,卻自有一種觸及人心的力量。然而,最令人痛心的,不是小媳婦的死,不是這些在近百年前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已經發生過的迫害。而是,在現在,在我寫下這行字時,世界上仍有一些陰暗的角落,發生着這種同樣殘忍,甚至更甚於此的事情。而我們這些旁觀者、除了説出自己的反對、指責之外,無可奈何。

而對於另一些人,不叫好,就已經是他們最大的善良了。

聽課的時候,有個老師説,閲讀悲劇的人是很勇敢的人。現實或者已經很讓人不滿,而悲劇會揭示更多、更深層,而或許還未涉及到到我們生活的世界黑暗面出來,而直面這些是需要勇氣的。這大概也是傻白甜文學影視永遠不會缺乏市場的原因吧——人們總是需要一些虛假的安慰。我也不例外。

此前我並沒有這種勇氣。應該是要感謝這兩個月的文學史學習。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0

《呼蘭河傳》是蕭紅在生命中最後兩年的作品。

蕭紅,乳名榮華,本名張秀環,後改名為張廼瑩(一説為:張迺瑩)。1911年出生在黑龍江的呼蘭區的一個地主家庭,1942年在香港病逝。

《呼蘭河傳》是蕭紅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回憶童年的作品,並不美好的童年。呼蘭河城裏好像什麼都發生了,卻又好像什麼都沒發生。因為這是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東北,人們閉塞無知,發生的事都跨不過迷信和四季冷暖。沒有大江大河的壯闊,就連悲傷和喜悦都是安靜的無人知曉的。

城裏的人無知與狹義,貧窮又不自知,少有的“優點”是對神明十分真誠與信任。他們以撿便宜為目的,以自我欺騙為生存原則,以迷信方子為金枝良藥,以熱鬧聚眾為燕石妄珍,以閒言閒語為娛樂消遣。他們一窮二白,生下來就註定苦難,一輩子註定在那個小地方過着和祖祖輩輩一樣的事情,餵雞養豬做粉幹,罵孩子咒父母打媳婦。

春夏秋冬就這樣循環地走,這些人受得住風霜雨雪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自然的結果。那自然的結果不好,就把一個人一聲不響地待離了這人間。那沒有被拉走的,就繼續風霜雨雪地仍舊在人間被吹打着。但是他們是壞嗎?

很多時候我們拿一個俯視的視角去看他們,覺得他們壞。但是對於他們而言,這是大家都在乾的事,這是他們出生以後大家都在給他們灌輸的價值觀,我覺得這不是壞,這是無知。所以關鍵在於大環境,教育水平低下讓人的本性不加掩飾,讓原始的心性被放大,這就是人民的劣根性。

對國民性格的劣根性的批判也就是蕭紅創作的始終追求,她自己對此曾經説過中國人具有“民族的病態”和“病態的靈魂”。相比於密友魯迅的對於人性的直擊,蕭紅更加的温和、更加的娓娓道來。

蕭紅祖父是地主,有着十幾件房子出租給那些村民,所以村民們對蕭紅家是尊敬的,大家也都對蕭紅加以照顧,所以蕭紅更加可以觀察這裏的人們。

呼蘭河裏給蕭紅最好的記憶應該就是後花園了,在這裏她可以和祖父一起鋤地一起玩耍,把玫瑰花放在祖父的'帽子上,把帽子蓋在頭上躺在樹下睡覺,和祖父一起去那裏躲避祖母的咒罵。祖母和父母親的刻薄與怒氣也是因為有祖父與花園的陪伴才得以慰藉。

迷信是呼蘭河人的主題,跳大神可以解決一切人間疾苦,唱大戲可以滿足大家的社交需求,放河燈能給平淡日子增加趣味另外拯救一下投胎的人。胡家的小團圓媳婦就是在絕對信任迷信行為之下的悲劇人物,先是面對毫無依據的誤診,面對各種毫無科學的治療方案,最後在一缸熱水的浸泡下結束了生命。

除開迷信,那種恨不得別人好的小肚雞腸,喜歡找樂子,喜歡看熱鬧的市井之氣也在這裏集中體現。因為馮歪嘴巴組建家庭而不悦,對他百般咒怨。因為閒來無事想看豬跳進大坑,沒有一個人起頭去填。因為喜歡看熱鬧,巴不得有人做害人的事以贏得一場熱鬧可看。

呼蘭河裏的人有着那一代人普遍擁有的漫長的封建禮教遺留下來的病根,從現在看,這是荒誕而可恨的。但是活在裏面的人們以一種不自知繼承着這種從生到死的循環,他們是勤勞的,我們會在某個時刻歌頌這種偉大。但是也是苦難的,閉塞的,我們會對他們嗤之以鼻。但是不能迴避的就是,這種思想終究會被新的思想更新,經歷一段漫長的時期,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思想更新的過程,也是時代更新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會是一場革命與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可以迅速改變的,只能等待時間,等到那些老的思想衰落,死去。新的時代才會來臨。

我們很多人都會懷念童年,因為時間會給回憶加上濾鏡,把苦難的憤怒的斤斤計較的去掉,讓童年充滿五毛錢的冰棒、老師的小紅花、村口流過小溪裏的蝌蚪,讓我們回味無窮。但是如果真的可以回到過去,又有多少人願意回去呢?

蕭紅被譽為民國時期的文學洛神。《呼蘭河傳》也是蕭紅最廣為了解的書,就同她説的——以上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有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裏了。

“一朵紅花開在了牆上,越美麗,就越覺得荒涼。”

這句話應該最能評價這本書了吧

作為一個00後的讀者,自然不能理解文中的場景,但是在小縣城長大的人依舊是可以看到自己童年影子的,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因為有共鳴。

我記得我們也會有唱大戲,我們小孩組負責吃吃喝喝,順便在夜裏壯起膽子拿石頭砸校長辦公室,拿幾塊錢提前體驗賭場的黑暗。大人們就會喝酒吃肉,談着國家興亡與民族團結,婦女們會聚在一起分享自己最近得到的八卦,誰家男人最近和誰一起了,誰家孩子成績特別好,誰家婆婆和媳婦吵架了。

封建迷信也還在,如果燙傷了可以用泡了一兩個月的雨水治療,帶有燃燒過的紙符的灰的藥水可以帶來好運。大年初四得求籤,預測一下一年的興衰福旺。送老爺上天和迎老爺還是備受關注,鞭炮和煙火依舊震天響。

鄰居表面和你好,但也少不得背後酸溜溜地吐槽你。村民也還是喜歡看熱鬧,誰家娶了個漂亮媳婦也是會被圍成圈的。

但是總歸不是愚昧的,很多都已經退化和正常化了,這就是我認為的處在的改變的過程,我們大多人都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時間的流逝與世界的改變。

我們總是回念過去,卻又近鄉情怯的,所以我們可以多看看書吧,權當陪作家一起離合悲歡,想想過去,抒發感慨一下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1

讀的是蕭紅的小説集子,不過她最出名的應該就是《呼蘭河傳》了。還記得小的時候,讀過張愛玲的小説,相比之下,我可能是更偏愛蕭紅的小説的。張愛玲的小説,顯得更加的細膩,也許形容的並不太恰當,是那種女性的細膩,而蕭紅多了分男人的冷靜,即使在她的作品中依舊滿滿裹着獨屬於女性的那種淡淡的哀傷。

上面也提到了,蕭紅的作品中,到處裹挾着哀傷的味道。並不是特別強烈,僅僅是淡淡的,不過完全能讓人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當然了,這跟時代的背景是有聯繫的,能看出來,蕭紅是支持革命的,但是對生命的,尤其是廣大平民的生命的逝去感到悲傷。這個,不細談。

説説情節吧,小時候,總是老師讓我們分析什麼文章之類的。記得國中的時候,讀的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周樹人老先生了吧。犀利的筆鋒,卻把某些東西描述的太過於,過於黑暗了。而在蕭紅的小説裏,是能看到人性的光輝的。尤其是,憨憨的馮歪嘴子,可能是除了祖父之外最讓我感到親切的角色了。因為,畢竟祖父是個讀書人,而馮歪嘴子只是一介磨倌。從小説的細節處,可以發現,蕭紅的筆下,將馮歪嘴子營造成了一個,帶點囉嗦,待人温柔,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形象。最是令人驚訝的估計是他身上的那份拋棄世俗的態度了,在所謂的封建禮教的束縛下,他不顧眾人的眼光,和妻子美滿地生活在一起。碎嘴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就像一把鋭利的矛,即使是勇士的巨盾般堅強的內心也會被輕易擊穿,正如很久前看過的一篇小説《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流言蜚語,真是可怕的怪物,所以我是有點崇拜馮歪嘴子的。我本人是一個挺軟弱的人,看似裝作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可是,我知道的,別人的刻薄、蔑視、譏諷等等,都會讓我不舒服。歐美新秀洛兒,在粉絲對她男友長得太醜而表示不滿的事件中是這麼迴應的:我不在乎這些世俗的眼光,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很快樂,這就夠了,管別人怎麼説呢?對此,我也是羨慕的。俗話説,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能做到的能有幾個?或許夠格者中不乏是傲視他人,唯我獨尊者。可我終究還是羨慕的,能夠在別人的話語中毫無動搖的堅持己見本來就非易事。

回到之前的話題,講完了那一絲光亮,剩下的自然也只有陰暗。首先從團圓媳婦兒講起吧,一個健康的不能再健康的丫頭,被所謂的迷信活活折騰去了陰間,最可笑的`是,就因為她長得比同齡人壯實?那也只是作為我,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罷了。老胡一家也是倍感委屈的,花了那麼多銀子買來的小媳婦兒,打幾下怎麼了?大家都打,憑啥我家不打?生了病又不是沒治,能買多少雞、豬、豆腐的吊錢都花了個遍,又不是不心疼,人最後還是沒保住,也只能是天意了。那麼,到底錯的是誰呢?我不知道,但是我能確定的是,那個雲遊道人心裏絕對是樂呵的,“知識”的確是能致富的。就算是現在,我老家的算命先生,聽我爸講,小洋房都飄到三層了。不多説了,免得風水學的信徒又要罵道:你這乳臭未乾的小子懂什麼?至於,祖父這個形象,不用多説,待人謙和,又有學問,的確是挺好的一個人。我想,在蕭紅心中,還是覺得接受教育的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的吧,至少不會變的愚昧。我十分地贊同蕭先生的想法,書的確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通過書,你可以去傾聽別的思考者的心聲,去感受別人靈魂的旋律。我的母親,從小對我的教育方針就是自由放牧型的。但是,我很感激,她買了許多的書給我看,讓我從小就喜歡看書。

恍然間,我才發現,身邊的人,喜歡讀書的越來越少了。大學,我加入了所謂的文學社,剛加入的時候,是帶着一些天真的幻想的。即使我當上了部長,我才發現,所謂的文學社也只不過是某些有心計的傢伙為了讓自己更快地踏上仕途之旅而縫製的外衣罷了。除了名字帶有文學二字之外,絲毫感受不到一點點文學的温度。想到這兒,我發覺之前説的錯了,蕭先生所希望的,是多讀書,讀書和接受教育應該是不等的吧。我認識一個朋友,他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傢伙,雖然他國中就不上了,但是和他交流,我是快樂的。我身邊也有許多的人,上過大學又怎麼樣呢?對此,我並不想多費口舌,説多了,就會把我骯髒的一面露出來了,沒有人喜歡把自己的陰暗面展現給別人看。

説到底,蕭先生感到惋惜的幾件事情。時代雖然變了,可惜本質似乎還是沒有太大的變化,魯迅的書是上學必看的,因為結結實實地印刷在課本上。有多少人記得姑且不談,可是蕭先生的碎碎念能有幾人去拿張凳子,坐下來好好聽聽呢?也只有我這種怪胎了吧,因為,還是時文對聰明人的吸引力更大些罷。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2

合上《呼蘭河傳》,腦中縈繞的是蕭紅作為一位女性,在創作中對於時間和空間的審視,從某種意義上説,“呼蘭河”就是蕭紅途經的所有地方,有蕭紅生活過的全部歲月。

“呼蘭河”就是蕭紅靈魂的肉身:她的起源與歸宿。作品通過對自己故鄉的回憶,以樸素率直、悽婉細膩的筆調,真實而感人地再現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村黑暗、落後、愚昧的社會生活,揭示了舊的傳統意識對人民的束縛和戕害,表達了她對家鄉人民苦難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時,對舊風俗、舊習慣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對蕭紅來説,“呼蘭河”顯然是1種意味深長的空間形式,它同時是一條綿延的具有貫穿性的線(河)和1個固定的點(城);事實上,它象徵性地暗示了蕭紅生命的兩重性:對流浪與安居有着同樣強烈的渴望,這樣,蕭紅的“呼蘭河”以2種不同的方式得以凸現。一方面,“呼蘭河”在某種空間——東北小城,和時間 ——蕭紅十六歲以前的歲月上靜止着,作為1種有效的參照物和目擊者,見證着蕭紅的“在”與“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流動不息,穿越眾多認識紛紜和離合聚散,與蕭紅一起經歷一次又一次出走,體驗生命的創痛和無奈。始終在她心裏,大門外的流浪者,在沒有回憶的空虛的景色中,我們每1個人帶着一甕家鄉的土,很久以來收攏來的能摸得着的土。

值得一提的是,“呼蘭河”在蕭紅那裏極具私人性和獨特性,它更多地屬於蕭紅的個人體驗:她的想象、記憶、夢幻和文字——屬於蕭紅的心靈空間和私人地圖。在香港,“呼蘭河”以話語的形式公開而完整地浮現,這使蕭紅在世的最後1個空間香港和最初的空間呼蘭河有某種程度的混淆。換句話説,文字、記憶和幻想吞噬了蕭紅的現實生活,香港作為1個現實空間,開始出現了無法彌補的裂痕和縫隙。這種空間的相互重疊和彼此滲透緣於1種相似的寂寞。

蕭紅有1個寂寞的童年,“呼蘭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蕭紅的童年生活就是在這樣的寂寞環境中過去的(),寂寞從此像烙印一樣深深留在她心靈上,即使許多年過去了,即使她從最北端走到了最南端。她仍然是寂寞的: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在醫院裏她自然更加寂寞了。”這種寂寞對她是可怕的,也是最大的威脅,皖南事變以後的香港文壇,其實是熱鬧、空前活躍的,而蕭紅感到寂寞是難以索解的。這是個“廣闊的進行着生死搏鬥的天地”,1個“悲壯的、鬥爭的大時代”,1個小女孩的寂寞心境,被遺忘、被忽略、被批評,甚至被誤解。

蕭紅唯一可以把握的,可以和她呼應的,只有自己的童年記憶了,以寂寞的心境,回憶她那寂寞的幼年——這可以解釋蕭紅在《呼蘭河傳》裏,幾乎竭盡全力地抓住了1個又1個童年細節,像要抓住些什麼,把自己從虛無中解救出來。

作為一名女性,她是孤獨和寂寞的。青年時逃婚離家,與蕭軍相戀、結婚、離異,孩子夭折,受病痛的折磨與病中無人照顧,直至孤寂的死去,年僅31歲。她的人生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人生的遭遇、心靈的創傷和文學天賦,成就了蕭紅的文學創作。她以女性視角對生命進行了獨特的觀察和敍述,使悽迷哀婉的氛圍貫穿作品。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這種感受和體驗在蕭紅的另一部代表作《生死場》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相同的寂寞,使蕭紅的過去和此刻,遠方和此地相互滲透,這種滲透中包含了吸引與排斥、擁抱與抵制、清晰與模糊、凸現與隱匿等諸種可能性。 在《呼蘭河傳》裏,蕭紅充分顯示了1個出走的靈魂,對肉身的曖昧情緒:她所渴望的,也是她深深恐懼的;她想靠近的,也是她曾經拒斥的;她已放棄的,其實一直深深糾纏;她勇往直前,卻只為了落葉歸根。

她離開時,沒想到要回來。她回來時,卻是永遠離開。

“呼蘭河”成了蕭紅擁有無法統一、永遠矛盾着的女性空間的象徵。她或者留在這個固定空間裏,享受穩定、可靠、安全、温暖,同時忍受沉悶、單調、壓抑、封閉,甚至窒息;或者像水一樣四處漂流,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地流浪,同時也要面對孤獨、受傷、各種陷阱、無法識別的危險以及風風雨雨。這種尖鋭衝突着的空間意識是1種截然對立、不能調和的空間,但蕭紅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猶豫反覆,她的生命力也被慢慢地侵蝕,損耗殆盡。既“極端渴望能自持自立”,又 “極端需要依靠他人,特別是男人”的蕭紅,終其一生都沒有解決內心的矛盾。

《呼蘭河傳》,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稱“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這部作品的完成,標誌着蕭紅文學創作已進入成熟時期。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3

最近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記述了作者小時候與祖父在一起的天真無暇的童年生活以及左鄰右里發生的事。作者的童年是被祖父寵愛着的,她是一個有點小淘氣、小任性的小姑娘,家裏的後花園載着她全部的童年記憶。

整部小説,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作者講團圓媳婦那一段,我不知道迷信和無知竟活活把人害死。

作者家附近的小偏房裏住着一家趕車的,姓胡,團圓媳婦是老胡家招來的孫媳婦。團圓媳婦剛剛到時,鄰里鄰外都擠破了頭去老胡家看,小作者當然也不例外。作者第一次看到團圓媳婦時,説“原來不是什麼媳婦,是一個小姑娘”。第二天,作者看到團圓媳婦出來倒水,“她的頭髮又黑又長,梳着很大的辮子,普通姑娘們的辮子都是到腰間那麼長,而她的辮子竟快到膝間了。她臉長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由於她長得高,12歲的年齡被硬説成14歲。

團圓媳婦到了老胡家過得如何?過了沒有幾天,小作者就聽到團圓媳婦的哭聲,老胡家開始打起團圓媳婦了,打得還特別厲害。一開始只是晚上打,後來不分晝夜地打,作者家的西南角就一直有哭聲,直到冬天。團圓媳婦的婆婆認為,打是為了團圓媳婦着想,不打得狠一點,她就不能夠中用。於是,擰團圓媳婦的大腿,大腿被擰成梅花鹿似的青一塊、紫一塊;把團圓媳婦吊在大梁上,用皮鞭狠狠地抽她;更甚者,用燒紅的烙鐵烙她的腳心。這真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呀!

後來為什麼不哭了?因為,團圓媳婦病倒了。她的婆婆給她找來跳大繩的,夜夜跳起大繩來。這時候,作者去看團圓媳婦時,“那小團圓媳婦,有點黃,沒有夏天她剛一來的時候那麼黑了。不過還是笑呵呵的。”這時候的小團圓媳婦可能是有點營養不良了!

小團圓媳婦的婆婆硬説她是胡仙旁邊的,胡仙要帶走她,所以繼續請大神,一請請來好幾個,繼續鼓聲連天地跳着。不僅跳大繩,還吃各種偏方,比如豬肉黃連一起烘,壓成面,服用。這時候的小團圓媳婦,病得越來越重,夜裏睡覺,她要忽然做起來,看了人她會害怕。她的眼睛裏老是充滿淚水。可憐的小團圓媳婦,一定是被跳大繩、各種偏方折騰怕了。

最不可思議的是,老胡家跳大神,還要用大缸給團圓媳婦洗澡,而且是當眾洗澡。小團圓媳婦躺在炕上,還是黑乎乎,笑呵呵的。當作者給她玻璃球時,她試着用手指甲去彈,甚至想坐起來彈這玻璃球。可是緊接着,大神敲着鼓,命令團圓媳婦當眾脱衣服,她不肯脱,她婆婆就抱住她,請幾個人幫忙把她衣裳撕掉了。作者寫到,“大缸裏滿是熱水,是滾熱的熱水。她在大缸裏邊,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邊站着三四個人從缸裏攪起熱水來往她的頭上澆。不一會,澆得滿臉通紅,她再也不能掙扎了,她安穩地在大缸裏邊站着,她再不往外邊跳了,大概她覺得跳也跳不出來了。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裏邊僅僅露着一個頭。”沒多久,她暈倒在大缸裏。當天晚上,小團圓媳婦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可憐的小團圓媳婦,這是遭了多大的罪呀!

後來,小團圓媳婦的病一直沒有好轉,“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睜非睜,留着一條小縫,從小縫裏邊露着白眼珠。”又過了不久,在一個晚上,小團圓媳婦死了。

沒有文化再相信迷信,真就活活把一個好人給折磨死了。為什麼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如此殘忍地對待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呢?也許,小團圓媳婦就是他們一家人,尤其是婆婆的`撒氣桶,作者寫到,“做婆婆的打了一隻飯碗,也抓過來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她丟了一根針也抓過來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她跌了一個筋斗,把單褲膝蓋的地方跌了一個洞,她也抓過來小團圓媳婦打一頓。”反正沒有人為小團圓媳婦撐腰,想打想罵都隨意,那麼如果婆婆或誰遇到不如意的事想發泄出來,不打她,還能打誰?這種打法忍心打在自己孩子身上嗎?還有誰讓她這樣打?也許,迷信給了小團圓媳婦的婆婆一家可以荒誕地對待她的理由,反正她是鬼神身邊的,這樣給她驅邪,還是幫她呢,再説,跳大神也是要花好多銀子呢。

小團圓媳婦不過就是一個十幾歲的可憐孩子,她到了老胡家就沒有人心疼她,沒有人真心關愛她了!我對她最大的印象還是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齊膝間的長辮子”,她是那麼的生機勃勃,那麼的充滿朝氣,卻被婆婆虐待,又被迷信害死了。

在整個敍述過程中,作者好像一個outsider(局外人),就像上帝在冷眼注視着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作者淡淡地説,“呼蘭河這地方,到底是太閉塞,文化是不大有的”。

我之前也動手打過我家老大,我説,她把我內心中的惡都激發出來了。現在我不動手,每次想動手,我都要問問自己,是不是把她當作我的泄憤工具了,因為自己的憤怒無處化解,而她又比自己弱小,正好可以打她?如果是,那麼我應該找地方化解自己心中的怒氣才是!孩子是要人愛和疼的!

希望小團圓媳婦的故事不要在現實生活中重現,人要讀書、學習,瞭解自己,也要了解這個世界。努力做一個明白人!

標籤: 讀後感 呼蘭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gqnq0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