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見識》的讀後感(通用3篇)

《見識》的讀後感(通用3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見識》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見識》的讀後感(通用3篇)

  《見識》的讀後感1

前天忽然覺得心裏發虛,每每這樣的狀態,我就知道,有時間沒看書了,轉身看後面的書架,一看就看到吳軍老師的《見識》,不知道啥原因,可能是因為覺得進入酣客後,自己又長了不少新見識的緣故吧。

這好書,一上手就放不下,這兩天忙裏抽空的粗讀一遍,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我記得原來看吳軍老師的《浪潮之巔》就有這樣的感覺,這次更加明顯,看完後就像遇到一個智慧通透的大哥,娓娓道來他的見識,這本書的內容繁雜,有點像東北亂燉,味道厚重,裏面特別多的認同感,當然也有不感興趣的東西來供我走神用。

書中我比較大的感觸就談到每次演講最大的問題就是想多講,其實台下的人至多能記住我們講過的三個主要主題,多了就是少。

我聯想到這次在濟南報告的用力過猛,對比在內蒙的簡單扼要,立刻覺察到自己的問題,希望在南寧的會議上有所改善。

我從國小習一般,也不太懂學習的奧祕和關鍵在哪裏,現在慢慢明白,學習不是為了記住什麼,其實要學會忘記什麼從而真正的領悟,再實踐,不斷磨練和實戰,才能塑造更好的自己。

我最近直接參與業務開拓,再次深刻理解人都是算得過賬的,而且都是為了自己經濟利益而奮鬥,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看似是智商,情商和知識上,其實是在智慧上,而智慧的核心則是對人性的理解。

今天看完這本書最後的感覺是,好書和好知識真的有用,第一,它們能讓人真正的`感到快樂,會有一種與宇宙同頻共振的顫抖感和快感;第二真正有價值的書和知識以及實用的常識,可以沿着時間的維度幫助我們看清未來。

再次感謝吳軍老師的無私奉獻,看他的書真是能感受到書裏傳遞他的生命狀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見識》的讀後感2

對於讀書,不僅要有輸入,更重要的是要有內容上的輸出。

關於寒窗苦讀,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話“因為寒窗苦讀所以全世界都欠你錢的三觀,早一天毀掉比晚一天毀掉好”。寒窗苦讀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並不是炫耀的資本,也不能抱有這些付出就必須要有什麼回報,更要樹立的是終身學習的態度,實實在在的學到有本領,才能坦然面對生活和社會。所以,不能抱有讀書無用的思想,這個過程是必須要有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是改進方式和方法去提高自己。

關於家庭教育,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都比較快,而父母更多的都同時在上班,對於家庭教育中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常常被淡化,沒有真正意識到“父母在子女成長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成熟,首先是自己要不斷進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養成好的習慣,和孩子“一同學習、一同成長”,才是給孩子有了一個好的起點。有時候,我自己在倒立,結果2歲的兒子也時不時的在牀上做出這樣的動作,所以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你不經意的習慣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他。如果你常常在玩手機,而要求子女去學習,我相信不是他主動去學習的,一般都是拒絕去學習或者學得心不在焉。就像兒子對我説“不要玩手機了,我都不玩,帶我玩玩具”,説的自己都內疚的不行,便只有行動起來。

關於“向死而生”,對於死亡,都是會產生恐懼的,不過對這個事情的態度不同,也會有着不同的結果。“每當遇到困難、挫折和失敗,我就想,沒關係,我還活着,活着就有希望”“除死無大難”等的想法,給自己的人生帶來積極的一面,而不是有輕生的念想,死亡只是人生長河中的一個點,雖然是終點,但是在人生中只佔一個過程或節點,所以要珍惜和利用好其他節點,“絕大多數人都過分看重最後的一兩週,而忽視前面的幾十年,在健康的幾十年裏,浪費的時間又何止兩週呢”。而且,今年我對死亡這個詞語感受更深更貼近,身邊的人因為不同的原因而離開了,有不到10歲的侄兒因突發病夭折,有30多歲的親戚患病早逝,有五十多歲的熟人患癌離開,有六十多歲的身邊人不慎落水溺亡,也有80多歲的親戚安靜的離開。所以死亡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是過程不一樣,留下的也不一樣,對於他的評價也不一樣,人生的長河中需要在過程中的每一天都要活得健康活得精彩。

  《見識》的讀後感3

命中註定,看似一個浪漫的詞語,有時卻是一種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奈心情。

到底我們的命運是否都已經註定了嗎?恐怕只有我們到生命最後一刻才能確認,而那一刻我們恐怕已經沒有什麼力氣去改變了。

吳軍老師在書中是這麼説的:

那什麼是命呢?對我來講,它取決於兩個因素:環境的因素和我們自己對未來走向劃定的方向。

環境因素是外部環境,我們很難改變,只能適應。古有孟母三遷,就是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不斷的搬家。如今的青年有的選擇在大城市發展,有的選擇在中小城市發展,也是一種對外部環境的選擇。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那些城市各自的缺點,我們單獨的個體很難去改變它,但是我們可以去選擇,選擇生活在競爭激烈但是機會豐富的大城市,還是選擇生活在機會少但是休閒安逸的小城市,很難去評判那種生活更好,這也許就是命吧,你的選擇會影響你的一生,影響你的價值觀,影響你認識的人,看到的物,發生的事,這一切的一切,只有在你十年後,二十年後,回首往事的時候才能認識到,都是因為自己的一個選擇決定的。我想這就是吳軍老師説的第二個因素:我們自己對未來走向劃定的方向。

我自己總結一下,命運就是環境+選擇。

講一個最近我看到的一個人,這個人是在抖音上看到的,他今年28歲,已經資產2300萬,北京土著,當然這2300萬有一部分是房產,當然也是他自己掙錢買的,他是一個向錢看的人,從大學開始就琢磨着怎麼掙錢,在別人學習或者玩的時候,他想的是哪裏掙錢,哪個項目值得一試。

他想過的一些項目,我大學時也想過,只不過他行動了,當然我也行動過一次,和他一樣失敗了,不同的是他一直行動,而我卻只嘗試了一次。

他做過的項目大部分都是前期不需要大投入的項目,可能身邊的人都看不上的項目,比如外賣,而他就是靠着外賣掙了自己的第一個100萬,而那個時候正是外賣剛剛興起的時候,如果放在今天,恐怕就沒他當初那麼簡單了,那時他還是個大學生。

他在當時的那個環境下,作出了自己的選擇,而兩者的結合,改變了自己的命,而其中的運氣,只不過是他不斷嘗試,不斷失敗中,獲得的獎勵。

現在的他,在做自媒體,給大家傳授創業經驗,經常直播很晚,回答大家提的各種問題,有的問題很低級,直接問投什麼項目好啊?怎麼擺地攤啊?而他都一一解答,樂此不疲,而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焦慮,雖然可以説是財務自由了,在北京來説2000多萬不算多,他自己也這麼覺得,而當你感覺什麼都有了,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了,這種迷茫也是一種折磨,所以這麼多財物自由的成功人士,都出來自己做點事情,也許就是在找自己的存在感吧。

在自己沒有錢的時候,都是在想自己有錢了怎麼享受,而真正有錢了,享受完了,然後呢?

或許只有在社會中重新定位自己,找到自己的角色,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吧,才能安放自己。

等我自己掙到1000萬的時候,會是什麼心態呢?

先定個小目標吧,掙他個1000萬。

標籤: 讀後感 見識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gvdor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