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1

書名如其人,書如其人。於前者,可以看見柴靜內心世界;於後者,從娓娓道來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對這個世界的關愛和對人性的剖析。於是,無論是關於人生的感悟還是對世界的覺悟,在《看見》裏,都可以看見。

起初拿到這本書時,本能地認為在這本書中應該會有可以選擇的標誌性事件,或者會有描繪歷史的雄心,然而,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些人,讓我們本身存在的一些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最後發現這種搖晃是危險的,然而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一、生活中充滿悖論

柴靜的文字,有一種力量,一種有温度又有黏度的力量大多指向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夾雜着探索人性的熱情,關照着那些為憐憫所涵納的不安、恐懼與絕望。

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在不斷地向自己發問,不斷質疑,故而字裏行間帶有脆弱迷人的氣質,與此同時,又因這種發問與質疑的持續性,這些文字擁有一種韌勁,糅合着作者的執拗與激情。

但我猜,受過嚴格的邏輯訓練的人,會對這樣的文字產生些許不適,因為其中經常使用的,恰恰是“我的答案就是沒有答案”這種的悖論式表達,而其思考的探究,也常止於最易達成共識的界面上,諸如:過程是有價值的;人性是複雜的;認識自我是艱難的;內心要獨立等。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不同時代的不同思考者那裏,你都能找到相類似的句子,以及更精緻的論證過程。

二、柴靜説,我的理想是不斷完善自我

心理學家榮格曾説過,人的一生是不斷實現自我意識的過程。當看見非典時期由於疫情的肆掠,運送病人的醫生沒有隔離服,只穿着普通的`藍色外科手術服時,我們明白了,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當看見偏遠的雙城中,出現了事件,我們明白了,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能不能打開它,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當看見十幾年遭受丈夫毆打都不曾還手,而在一天的晚上刺了他27刀的安華後,我們明白了厄運中的人多有一種對自己的憎恨,認為是自我的某種殘破才招致了某種命運。

直到書的末尾處,出現了這麼一句話:曼德拉説,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於説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並讓別人看到,那就等於説誰都可以這樣做,然後很多人都會這樣去做。

三、不僅要埋頭苦幹,更要抬頭望天

梳理了思緒,能震撼人心的,往往存在於細節處。正如我們的教學,何嘗不是一個在悖論中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面對既幼稚又成熟的學生,我們要懂得把握其兩面性;面對既活潑又安靜的學生,我們要懂得其差異性;面對既驕傲又謙虛的學生,我們要懂得因材施教。從實踐中獲取問題,到理論中尋找答案,並有機結合。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2

坦白的説,我並未看過柴靜主持的節目,她留給我最初的印象就是一次演講比賽。一位清秀卻不失氣場的記者,單薄的身體卻毫無畏懼的發問,和緩的聲音卻滲透着一種堅定。從此我的世界便有了你,耳朵裏會不時的充斥着關於柴女子的話題,勇於探索事實真相,不臭氣的才女子。

書如同人一樣,沒有複雜華麗的裝幀,沒有各種名家的評語,普普通通中滲透着親切的質樸。

書中有很多故事,有的曾經是社會熱點,有的已經稍久遠去,或過於細小的不值一提,但在書中都呈出他的原貌。突然想起了讀者或故事會,裏面也有許多離奇或悲慟的故事,大多也源自於生活,為什麼看柴靜的《看見》卻如此打動我心,很奇怪的是一些事自然的就往自己身上扯,因為她文字的樸質、踏實、沒有攻擊式的抗爭,更不會暴跳如雷,為什麼她能做到如此淡定!

我們生活成長在這個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當中,有父母、親人、老師的陪伴。柴靜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陳忙—柴靜以此人開篇又以此人結束,書中又反覆提到此人,可見此人非同一般的重要,俗話説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難尋呀!除此人外,老郝、老範由一開始工作上的戰友變成朋友、閨蜜、親人,她們有着共同的奮鬥目標和一致的價值理念,那種幸福是無法溢於言表的!

家庭是社會生活的最小單位,同樣柴女子也不例外,在父母姐妹的陪伴下長大,尤以奶奶的摯愛最為深刻,這也勾起了我更多的回憶,從她的身上隱約可以看到我的影子,多麼親切的描述,多麼真實的生活!

不多不少,四百多頁的故事,我只能以印象最為深刻的事件寫起。記得全國出現非典的時後,我所在地河北廊坊,離北京重災區僅五十公里,大街小巷空無一人,少有車輛人員的踩踏,道路都顯得恐慌!家中每天都要用84消毒液稀釋消毒,現在看書中的場景依稀可以回到那個時候緊張的氛圍。無能為力做不了志願者也當不成醫生,於是就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篇文章。當時感悟人性的温暖和偉大,隨着閲歷的增長,不是更愛流淚了,而是我的感悟越來越多了!我從來不認為眼淚是懦弱的表現,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流淚的`權利。汶川地震的時候,我們正在午休,起來上課的同事後來回憶説到還以為自己高血壓了,怎麼在牀上感到頭暈目眩的,孩子午休過後興奮的從教室跑向操場,此時地震正在無情的侵蝕着另一方子民平淡的生活,誰也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這就是真的。柴靜的書中還原的不僅僅是當時地震的場景,更多的是與普通老百姓的聊天中感悟內心世界,灰暗慘淡的世界有那麼多強烈求生的慾望,但有時對活着的人來説,活着也是一種折磨,一種痛苦,哭泣、流淚也只是對上天不公的一種怒吼,心中情感的發泄。我似乎能透過柴靜的文字看到那些悲慟的雙眼,和無助的雙手!

你看到的不止這些,藥佳鑫、雙城記、盧安克等等等等,每一個標題背後都有一串數不清的酸甜苦辣,好像這些與自己都很遙遠,卻又真實存在而頻繁出現。

我看見了,不知你看見了嗎?為盲目着點亮一盞亮燈,讓無知者展開一個未曾知曉的世界,讓當下者反思過去,品味現在,展望未來!這就是柴靜看見。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3

恰逢看了柴靜最新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回憶起之前看過她寫的《看見》,便翻出來再回味一遍。結果重讀那些事件,發現仍然感觸頗深。讀完書,閉上眼,那些事件猶如一部電影,在我眼前一幀一幀閃過。

我曾思考過,究竟是什麼力量給予我如此大的震撼。最終,我在章節題目中找到了答案——真實。真實自有萬鈞之力,這一句話狠狠地敲擊在了我的心上,心都為之一震。無論是華南虎照片的真假之爭,採訪排污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質問,還是記者隱瞞教師收留兒童卻收報酬的事情,都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真實的力量。"準確是這一工種最重要的工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這是一名觀眾在博客上批評柴靜的話,令我感觸頗深。讀完這句話,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客觀看待一件事物或評判一個人的困難之所在。尤其對於像柴靜這樣的記者身份來説。因此,我認為記者和法官在某個層面上是具有相同性質的——公正。用旁觀的角度去看問題,記者亦需要以中立客觀的立場去報道真相。一味地批評、抨擊只是譁眾取寵,只會誤導人們,引起公憤,社會秩序甚至會陷入無限的黑暗當中。因為,記者是最接近事件真相的人,是真相的搬運工。當人們無法準確瞭解真相時,只能通過記者來尋找答案。而輿論,往往是無法估量的強大武器。

"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這句話,我認為是全書的`精髓所在。新,即新聞;舊,即舊識。它們之間本無衝突,因為時間車輪不止,新的始終會變為舊的。而真偽,永遠是兩個對立的層面。記者雖總是奔跑在新聞最前線,但讀歷史,卻能鍛鍊追求真相的精神。"生活就是生活,他沒有站在哪一方的立場上,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瞭解認識而已。"不僅是記者,學會不隨聲附和地盲從,不一知半解地盲信,不激烈評詆地盲衝動,更應該是我們所應培養的素質,是體現一個人的修養所在吧。

我的夢想職業是律師。因此,書中的律師郝勁鬆吸引了我。他並不是什麼為大企業大事件辯訴的人,他只是以"公民"的名義,在與這社會上的不公、不合理作鬥爭。"我要把他們拖上戰場,我不一定能贏,但我會讓他們覺得痛,讓他們害怕有十幾二十個像我這樣的人站出來,讓他們因為害怕而迅速地改變。"的確,任何地方出現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都可以説是長期温水煮青蛙的過程。權利擺在那兒,不是用來做政治題,用來供養,而是切切實實落到百姓自己身上的。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應勇於糾正錯誤,與不公抗爭,這不是反動,而是對這個社會盡一份自己的責任,努力讓它變得更好,不是嗎?"權利是用來伸張的,否則權利就只是一張紙,"郝勁鬆,這個名字讓我認識到了"公民"兩個字的含義,讓我看到了正義,讓我看到了曙光。而我,也決心做一個像他那樣的人,獨立而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户,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

柴靜對於人性及精神的挖掘讓我懂得,當真到極致,便不再存在什麼無法抹平的矛盾。

標籤: 讀後感 範文 柴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jp1gj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