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茶館讀後感【優秀】

茶館讀後感【優秀】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茶館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茶館讀後感【優秀】

茶館讀後感 篇1

vv

《茶館》是我閲讀的第一篇老舍的作品,聽聞老舍的名字已經很久,耳熟能詳的老舍在我們筆下早已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大作家,在平時幾篇閲讀理解中也或多或少能領略到幾分魅力,然而今日我把整本書看完後,我才能明白為何老師們把他倍加推崇,又為何給予了他太多太高的評價,一本小小的《茶館》就那麼薄薄的幾頁,卻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這一劇本的創作實踐足以説明他已經諳熟結構戲劇的各色法門,老舍的'文學素養之高是我們所不能及的,他能將形形色色各種人物、三教九流會聚在一個小小的茶館,形成了一個小社會,並通過人的評議來反映人物性格特徵,情感流露、時代背景以及中國舊社會各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鋭對立和衝突,這種藝術處置,不僅不失嚴謹,還體現出了老舍的大智若愚,舉重若輕。

王利發,常用四爺,秦仲義,三位始終貫穿整個戲劇的人物,時間從二十多歲跨越到七十多歲,每個人都在按照着自己的為人處事,經歷了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最後卻在歷史的命運中結束了酸苦的生活。王利發心地不壞,但卻有一點自私,比如在第一幕中,為了茶館內部的“乾淨將一對窮母女轟到外面吃麪,雖是好心,但總歸有點自私,還有王利發一生中一直保持着見風使舵的心態,“做了一輩子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不斷委屈着自己,希望得到家人的安全和家庭的幸福。可是就因為那些勢力小人的存在,最終還是落得一個上吊自殺的結局。常四爺為人正直,愛打抱不平,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説“大清國要玩了”,在二德子與特務之間昂首挺胸,雖然對這個社會充滿不滿,但還是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美好,但他沒有王利發那樣學會變通,結果老年時落的賣花生米來生活。“看,遇見出殯的,我就撿幾張紙錢,沒有壽衣,沒有棺材,我只好給自己預備下點紙錢吧”這是最後三人相聚時常四爺的一句台詞,也就是説生活困境已經壓迫得讓他苦不堪言,也諷刺了當時舊社會的腐敗。秦仲又,本是一個有錢的闊少,最初也是擁有着救國救民的理想,為了這理想,他衝動般的變賣了家產,開設工廠,走向了強國富民之路,把一切都壓在了工廠上,結果政府腐敗無能,勢力太小的他鬥不過那些人,資產全變成了“逆產”,沒有後路的他輸得一乾二淨。“我得罪了誰?誰?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盼哪,盼哪,只盼誰都講理,誰也不欺侮誰!”“讓咱們祭奠祭奠自己,把紙錢撒起來,算咱們三個老頭子的吧!”三個人最後互相訴説着,又用諷刺的出殯儀式向觀眾展示着一曲舊時代的葬歌。

還有很多經典的角色,比如死皮賴臉的唐鐵嘴、勤懇忠厚的跑堂,李三、變賣子女的貧農康農、聰慧善良的康順子、強勢的龐太監、沈處長等人,這一個個人物代表着社會上每一類人,而茶館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不僅反映了當代人的精神創傷,還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這是一部好書,我會盡量體會出更多精髓出來,用到學習中去。

茶館讀後感 篇2

竹板一敲響,大幕徐啟,一個身着晚清大褂的人亮出嗓門:“大茶館,老裕泰,生意興隆真不賴……”接着入目的便是一間大茶館,人來人往,熱鬧氣十足,只有四處張貼着的“莫談國事”的紙條獨自寂寞着,有些突兀。這便是老舍筆下的裕泰大茶館。

《茶館》共分為三幕,時間跨度卻很大,跨越了從戊戌變法到軍閥割據再到國民黨黑暗統治的五十年。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下,茶館裏發生了許多不同的故事,卻又大致相似,換的是主角,不換的是黑暗時期下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茶館》裏的人物多多少少有五十個,從父輩到孫子輩,從“劉麻子”“二德子”到“小劉麻子”“小二德子”,這些人物裏有好有壞,可即便是最可惡的人,結局也令人唏噓。正是這樣一個茶館,讓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悲哀與心酸。

裕泰大茶館的掌櫃的,王利發,自小便接管父親留給他的茶館,他為人圓滑精明,心眼卻不壞,對“上層”人恭敬請安只為保全茶館和家人,可最後苦心經營的茶館卻被國民黨強奪作為根據點,王掌櫃最終自縊而死。其實,從茶館越來越濃厚的“洋氣”和越來越緊張的改良中已經暗示了舊中國的滅亡和帝國主義入侵勢力的強大。茶館中“莫談國事”的字條越來越大,生意慘淡,更是反映出了當時民不聊生的慘況。在這樣的社會情形下,百姓們更可謂是“自相殘殺”,如文中康六賣女,宋恩子吳祥子為幾塊現大洋誣告劉麻子,小劉麻子為國民黨效力強奪茶館等情節,讓人心痛不已。為了白麪糧食和大洋,他們可以出賣自己,他們可恨嗎?當然!但他們卻又是可悲的,愚昧無知,只求保全。

但配角之中也不乏清醒之人。身為旗人的常四爺正直勇敢,厚道善良,是熱心的市民代表,可卻逃不過必然的命運,發出了“我愛我們的國,可誰愛我呀!”的沉重悲歎;還有一心要“實業救國”的先進資本家代表秦仲義,他開的幾個工廠最後都被拆了,只得到個“有錢便應吃喝玩樂”的教訓,這何嘗不是歷史上民族企業家軟弱一面的反映呢。他們二人與王掌櫃一起撒紙錢,給自己出殯來祭奠自己,是何等的悲涼!可他們再也沒有力氣做出比“死亡”更為激烈的反抗了。

老舍曾説:“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沒有寫官場上橫行的`黨員軍官,沒有寫腐敗落寞的晚清貴族,政治上的風雲僅通過一座茶館和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翻湧了起來,百姓的悲哀其實更是當時中國社會的悲哀。

幕已謝,那個開場時身着大褂的人早已換上的短襖,剪去了小辮兒。竹板這麼一敲響,他又哼唱了起來:“小姑娘別這樣,黑到頭兒天會亮。小姑娘,別發愁,西山的泉向東流。苦水去,甜水來,誰也不再做奴才……”

近代史上近百年的壓迫與屈辱早起過去,黑暗已落幕,我多想踏進裕泰茶館,為這裏的人撕去黑暗的歷史,高呼一聲:“天亮了!”

讀《茶館》彷彿痛飲一碗“悲茶”,我坐在茶館裏不動聲色地看着每一個過往的人,心中鬱結着什麼,若非要形容出來,那便是魯迅先生曾用過的“濃黑的悲涼”罷!

茶館讀後感 篇3

vv

新一屆的會議召開,新的主席提出了“中國夢”的口號。而我卻在重温老舍的《茶館》。

泡一杯茶,緊跟着老舍,就走進了那些波濤洶湧的年代……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着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裏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説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樣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個性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之後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此刻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在《茶館》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劇末了,常四爺的那段感歎:

“我自己呢?我愛咱們的國呀,但是誰愛我呢?”

我卻以為,這句話,能夠當做劇中大多數人物心聲的總結。常四爺不必説,一輩子不服軟,敢作敢當,看不慣洋人願自食其力;深究王利發,也能夠歸納於這句話之中的,在這個人物避重就輕,懦弱無奈的背後,是對和平年代的單純嚮往,是對國泰民安的一種本能渴望,而這種嚮往與渴望在羣魔亂舞的社會現實中被壓抑,被限制,使其產生了對於政治的恐懼心理,對於時局的迴避態度。除了趁亂而起的既得利益勢力,無論是革命者,農民,民族資本家,都抱着必須的拳拳愛國之心,而《茶館》以描述這些人的冷暖人生,悲痛無奈,將社會之狡詐黑暗展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如今的生活已經與那時完全不一樣了,中華民族的復興正在一步步的實現,我們站在時代的先鋒,應不斷充實自我,不斷髮展,只我創新,為中華民族復興獻上自己的力量。

茶館讀後感 篇4

熠熠星輝,滄海桑田,拾一片落葉,聲聲哀歎,橫越百年,依然不可磨滅地存在。透過世俗,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各形眾態的他們,上演着這樣一個無奈的話劇……

看祥子的憨實,看虎妞的潑辣,看小福子的温順。也許有人要説,祥子是可惡的,虎妞是虛偽的,小福子是無賴的,爾等略述己見。

執著+堅持+無奈+毀滅=?

祥子不是混混,他有自己的理想。他只是個拉車的,他的理想也很簡單:擁有一輛自己的車,安安穩穩地過自己的日子。但,事與願違,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他並沒有倒下,依然樂觀。可是,與虎妞並不幸福的婚姻成了這場噩夢的開始。他並不愛她,只是為了責任,背上了這個本不屬於自己的包袱。虎妞難產去了,隨着喜愛的小福子也去了,祥子變了,之前的他在絕望中滅亡了,成了泡影。他對世界冷眼相看,變得墮落,無賴,完完全全變成了一個肉架子,一個城市的垃圾,等着潰爛,預備到亂墳崗子去。也許,這不該怪他,太多的打擊讓他身心疲憊。在這個沒有親人,沒有指望的大千世界裏,他什麼都沒有了,只有如此地孤寂、無助、茫然!

追求+無理+霸道+遺憾=?

虎妞—從頭到尾,她是一條重要的鏈索。不得不佩服她對幸福的追求。在面臨兩難的抉擇中,她選擇了祥子,但也意味着今後的路變得難走。她有些霸道,有些無理。當初,要不是她將祥子拉入房中,過了一夜,怎會有後來的悲劇發生!但她的深情,對祥子的忠貞不二,又是何等的.偉大。她與祥子一樣,同樣追求幸福,卻在幸福未降臨之前早早地去了,兩人唏噓。

温情+嬌小+無助+自盡=?

也許,整個故事當中,小福子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正是她,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祥子將真掏給了她,將真愛獻給了她。在當時的社會裏,她是一個服從者,對自己想要的一切都不曾想過,或不敢想過。無情的現實將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她選擇了放棄,對這個世界,似乎一點也不留戀!

試問,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世界。所有的環境因素醖釀着一場悲劇的發生。不公的遭遇帶給每個人的只有痛苦。他們都有追求,可是,幸福總是這麼近,這麼遠。

無情的社會背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對下層勞動者生活空間進行了威壓。祥子也曾努力過,而得到的只是一個遭唾棄的軀體跟一個遭謾罵的靈魂。祥子的命運,是可憐可歎的,虎妞的命運是可鄙可悲的。

這個時代,將穿越歲月流金,成為人們心靈上永遠的傷疤。

厚底高天,堪歎古今事不公;

痴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償。

熠熠星輝,滄海桑田,我在為他們等待,等待他們下一世的輪迴……

茶館讀後感 篇5

淺斟慢品,任塵世浮華,眼前氤氲的水霧,纏綿,消散……茶館,一個充滿情思的地方,它固執地守在塵世浮華中,護住了自身的清雅。她微微頷首,捊須而笑,衣衫翩翩,絕世而獨立,於一方角落見證着市井百態。

老舍先生的茶館,正似一杯幽幽清茶,不濃不烈,不急不躁,不沉不浮,從從容容,淡泊致遠。像低進塵埃裏的素顏,似高攀靈魂的風骨,忍不住,去口味。

初品,是歲月的苦澀。第一幕,一個初秋的上午,三三兩兩的旗人遛夠了鳥,走進裕泰歇腳,茶客們細品着茶點,閒聊着風月。突然,一洪亮的男聲攜着滿懷的豪情,對醒目的“莫談國事”恍若無視,拍案訴説着對洋鬼子的不滿,眉眼中的壯志顯而易見,卻被那特務吳思子和宋祥子抓了去。可憐的康老六為了讓女兒過上好日子,將女兒賣給了年過七旬的龐太監。女兒淒涼的淚向人們訴説着對世界的`不滿。於這一方茶館,各色的人演繹着各色的人生。

親抿一口,品味出些苦澀,融着些百味,苦澀的絕唱,響徹歲月的枝頭。就像烏雲密佈的天,讓人不由得心情沉重。這樣的《茶館》,讓我不禁想去再次品味。

再品,是亂世的本味。人們追逐着時光的腳步,來到了民國初年。身處亂世的裕泰艱難的維持着,掌櫃王利發積極改良,卻屢遭失敗。唯有那“莫談國事”變得更加醒目。掌櫃的兒子與兒媳打點着茶館。常四爺終於出獄了,將他關進去的二人卻又成為軍閥的走狗……這一方茶館,接受着歲月的考驗。

望茶葉於杯中沉沉浮浮,與沸水的碰撞,激出了最美的舞踏。它飛旋着,舞着它的態度,於亂世中的一絲本味。這清茶愈加苦澀,可又讓人們品出了它的態度,它的決心,它的本真。而我們於這如海的苦澀中尋懂了那一絲本味,去追尋那心心念唸的苦盡甘來。

飲盡,是人生的風月。故事終有尾聲,一個個子承父業的青年再次聚集在不似從前的裕泰,帶着從前的希冀,守着父輩的故事,於亂世中,遇見,又錯過……常四爺的生活更加悽慘了。當昔日的意氣風發變為老年的感慨萬千,眼底的風霜是歲月的痕跡與無可奈何。咀嚼着前塵往事,感慨着世道崎嶇,對着世間的麻木悲涼冷笑。但康大力作為一個青年熱血地投入革命鬥爭,以及康順子、王大拾等投奔西北游擊區,何又不是奔赴光明前景,向可悲的社會唱響反抗之歌?是啊,當你老了,可永遠有人正年輕着。

這一口,品盡了這世間繁華,品盡了人生百味,品盡了風花雪月。回味悠長,沉痛的苦終會過去的吧。苦盡甘來是最為幸福的時刻。

人們品着清茶,品着事故。城市一隅的一方茶館,茶館無言卻守着歲月,過去的過去,歲月流逝;故事的故事,茶館記得。

這樣的《茶館》讓人怎麼不去用心品味。清杯一壺茶,品味餘後生。一杯茶,一個地方,一羣人,一個故事,一本書,一杯茶……用心品味……

茶館讀後感 篇6

翻開《駱駝祥子》這本書,最先看到的是祥子沒毛病,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虎妞很合理想,劉四爺也不錯。看完這些,我猜想他們應該會有一個非常完美的結局吧。於是我就繼續看了起來。

這本書是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人力車伕——祥子的生活。祥子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善良淳樸,正直誠實,老實沉默的人。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後,立志買一輛車自身拉。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身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接着反動政府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痛苦還沒結束,廠主劉四爺的女兒虎妞看上了祥子,並想盡辦法,使祥子不得不娶了她,但他還沒有放棄自身的理想,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命運的挫折使他又繼續拉車,因為他還有希望,這就是小福子。後來小福子的自殺,給了祥子致命的一擊。這樣一連串的打擊使祥子喪失了對生活的渴望跟信心。他開始墮落了,他變的懶惰狡猾,極端自私,還耍無賴,最終流落成了一個狼心狗肺的街頭混混。

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要強,勤勞跟自信。他為了不再寄人籬下,為了自身三餐不愁,拼了命地拉車。他不在乎買到車的'時間離自身有多遠多長,認為自身混出個頭是早晚的事,三天、三個星期、三個月……就算是三年也能堅持住!一滴汗、兩滴汗,不知道多少萬滴汗,祥子才掙出這輛車。從風裏雨裏的咬牙,從飯裏茶裏的自苦,才賺出這輛車。這輛車是他的一切掙扎與困苦的總結果與報酬。他不怕苦、不怕累,每天一角一角錢的攢,不論嚴寒酷暑,風吹雨打,他總算是攢夠了一百塊,獲得了屬於他自身的車,有了他自身的車,就不用再受貸車時栓車人的氣,不用再敷衍別人,有了自身的車,睜開眼睛就能吃飯。

在他拉車的旅途中,有幾次不幸被病魔襲擊,一病就是個十天八天的,甚至幾個月!就算病得全身癱軟、拉車靠的雙腿都站不住腳,祥子也不肯服輸,他相信自身有強壯的體格、高大的身材,認為這點病不算什麼,他還能走路,還能拉車。祥子,就是這麼自信。似乎不論有着什麼,他都不會被打敗,他始終熱愛着老北平,對這裏的每一處花草,每一寸土地都是這麼的喜愛,但,上天似乎專門與祥子作對,他買車過安定生活的希望破滅了。他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乞求跟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產這個悲劇的原因。這個故事,反映了北平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命運與遭遇。祥子本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他熱愛生活,熱愛北平,但一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個世界!

祥子最終他還是被這個社會的黑暗打敗了,他放棄了自身堅持已久的理想,失去了生活的原動力。我們要以祥子為戒,堅持自身的理想,永不放棄,否則可能就像祥子一樣走向不可回頭的深淵。

茶館讀後感 篇7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友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户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老舍在《茶館》中的機智俏皮的語句,將嬉笑怒罵融合在一起,使人發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時還催人淚下,或者發人深思,讓我明白了《茶館》為什麼被稱之為“一曲含淚帶笑的`舊時代的哀歌,一個亦莊亦諧的社會葬禮”。

《茶館》中,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吳祥子與宋恩子這兩個特務。一句“誰給飯吃,咱們就給誰效力”道出了他們的“辦案原則”。這兩個前清的走狗,“專辦革命黨”的,也許很多從事革命活動的仁人志士就遭到了他們的殘酷迫害,他們死心塌地為清政府效力。可是,一改民國,本來應屬於鎮壓對象的他們搖身一變成為“新生政權”的“同志”,“有皇上的時候,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效力”。

這透露出的是一種“狗性”,就像哈巴狗一樣,唯“飯”之命是聽。無論是哪一個王朝的統治者,都是需要這樣的走狗的,他們不一定需要忠臣,卻無法拒絕走狗。宋恩子、吳祥子憑着他們原有的狗性被新主人看中。喪家之犬得以找到新家,繼續幹着走狗的勾當,再一次將它們的狗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實在是“他們前世修來的福氣”。這讓我想起了《聖經》裏的一句話:“惡人茂盛如草,一切作孽之人發旺的時候,正是他們要滅亡,直到永遠。”就算宋恩子、吳祥子再怎麼像孫悟空般會變,也變不過時代的步伐,時代的潮流終將淹沒他們!

在《茶館》中,王利發的茶館裏掛着“莫談國事”四個大字,由這四個字中,我似乎明白了崔久峯為何要出家當和尚了:當人們都在閒情逸致地喝着茶,而你崔久峯卻高談國家大事時,別人都會把你當作異類。國事,應該人人都要關心,尤其當今:人民當家作主,國事就是我們的家事,我們理應關心,不能像王利發那樣挑選性地關心:“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不管是“打仗”的新聞,還是“不打仗”的國事,我們都應關心。

在此,我想對砍櫻花樹的大學生們説:你們的確愛國,但你們的“愛國水平”還沒到家,你們沒有了解日本,何來關懷中國?

最後我想説的是: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説它的優劣,在你面前,我只有説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茶館讀後感 篇8

翻開《駱駝祥子》這本書,最先看到的是祥子沒毛病,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虎妞很合理想,劉四爺也不錯。看完這些,我猜想他們應該會有一個非常完美的結局吧。於是我就繼續看了起來。

這本書是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人力車伕——祥子的生活。祥子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善良淳樸,正直誠實,老實沉默的人。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後,立志買一輛車自己拉。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接着反動政府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痛苦還沒結束,廠主劉四爺的女兒虎妞看上了祥子,並想盡辦法,使祥子不得不娶了她,但他還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命運的挫折使他又繼續拉車,因為他還有希望,這就是小福子。後來小福子的自殺,給了祥子致命的一擊。這樣一連串的打擊使祥子喪失了對生活的渴望跟信心。他開始墮落了,他變的懶惰狡猾,極端自私,還耍無賴,最終流落成了一個狼心狗肺的街頭混混。

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要強,勤勞跟自信。他為了不再寄人籬下,為了自己三餐不愁,拼了命地拉車。他不在乎買到車的時間離自己有多遠多長,認為自己混出個頭是早晚的事,三天、三個星期、三個月……就算是三年也能堅持住!一滴汗、兩滴汗,不知道多少萬滴汗,祥子才掙出這輛車。從風裏雨裏的咬牙,從飯裏茶裏的自苦,才賺出這輛車。這輛車是他的一切掙扎與困苦的總結果與報酬。他不怕苦、不怕累,每天一角一角錢的攢,不論嚴寒酷暑,風吹雨打,他總算是攢夠了一百塊,獲得了屬於他自己的車,有了他自己的車,就不用再受貸車時栓車人的氣,不用再敷衍別人,有了自己的車,睜開眼睛就能吃飯。

在他拉車的旅途中,有幾次不幸被病魔襲擊,一病就是個十天八天的,甚至幾個月!就算病得全身癱軟、拉車靠的雙腿都站不住腳,祥子也不肯服輸,他相信自己有強壯的體格、高大的'身材,認為這點病不算什麼,他還能走路,還能拉車。祥子,就是這麼自信。似乎不論有着什麼,他都不會被打敗,他始終熱愛着老北平,對這裏的每一處花草,每一寸土地都是這麼的喜愛,但是,上天似乎專門與祥子作對,他買車過安定生活的希望破滅了。他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乞求跟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產這個悲劇的原因。這個故事,反映了北平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命運與遭遇。祥子本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他熱愛生活,熱愛北平,但一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個世界!

祥子最終他還是被這個社會的黑暗打敗了,他放棄了自己堅持已久的理想,失去了生活的原動力。我們要以祥子為戒,堅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棄,否則可能就像祥子一樣走向不可回頭的深淵。

茶館讀後感 篇9

學生是堂的主體,但現實中教師的話語權常常超過了學生,書中有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要充分認識到教師的講解並不是學習習得的唯一途徑。不僅如此,教師的講解並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些知識。知識的掌握需要對話,需要學生自己的建構,不然教師的講解是徒勞的。"

指出堂教學關鍵干預因素之一就是儘可能暴露學生的潛意識,尤為關注"相異構想"的發現與解決。那何為"相異構想"?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在學習某一項知識之前,頭腦並非一片空白,孩子通過日常生活的各種經歷,形成對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養成一套獨有的思維方式。他們的這種看法及思維方式,有時可以幫助正確的概念掌握,甚至超越本,成為"閃光點";但如果與要掌握的知識、概念相悖,甚至大相徑庭時,這原有的思維方式就稱為"相異構想"

書中認為,知識的掌握不是教師口頭表述知識的重難點,這樣的`方式就是"灌輸",如果能把學生原的"相異構想"顯現出,與正確的認識"碰撞",再放入學生的腦中,這樣的教學才是啟發。這其實不難理解,學生暴露問題或錯誤,瞭解錯誤的原因,並以此進行糾正,進行重組,形成正確並符合學生個體思維特徵的方式。聯繫實際,日常的作業"面批"就是很好的一種對話方式,在作業批改中,學生錯誤的答案一部分可能於粗心或審題不清,還有一部分錯誤就是我們所謂的"理解錯誤",這其實就是孩子的"相異構想"出了問題,全班學生錯誤可能是相似的,但是錯誤的原因也許是千差萬別的,此時的"面批"就是針對孩子原有認知錯誤的重新講解,這樣的教學過程或許就是後"茶館式"教學堂干預的重要因素。

這樣的"對話",可以在師生之間產生,同樣也可以在學生之間發生,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倡導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生在"相異構想"上或許更加類似,更易瞭解錯誤的原因,而講解的過程同時也是重新温習的過程。學生原有的"相異構想"一旦被打破,就可以避免之後類似的重複錯誤。

想想也的確是這樣的,平時自己上太多關注預設好的教學流程,為了上而上,忽略了學生真正需要的,這與學生本位論也是相悖的。包括我們前設計的"預習單"、"導學單"、"作業紙",目的也是為了前測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避免堂知識點的重複。

《朱永新説教育》中提到過:真正決定學校品質的,永遠是講台上的那個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言而喻,閲讀常常令人思考和沉澱,希望以後能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的設計。

茶館讀後感 篇10

我覺得書是回憶的另一種表達方,它或許有些虛構,卻是基於生活的。所表達的必然也是人們的內心世界,因此才會隨着歷史顛簸影響着一代一代人,這就是人們常説的共鳴。

看如今的世界,城市裏車水馬龍,燈火闌珊。縱橫交錯的交通設施,構成了城市的血脈和骨架,生活也更豐富多彩。農村裏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舒適的日子在那片土地上就可以自給自足……可現在城市裏的人用冷漠偽裝自身,農村裏的人拼命想要逃離。對於這樣的生活我也並不覺得感激,反倒是認為日子平淡,比上白開水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總想着思甜,卻忘了憶苦,誰曾想過那從前的時光呢?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五十年間,社會的風貌和不同階級人物的不同命運。在一個明媚的午後捧着這本書,思緒也隨窗外翩躚的楊柳飄回那個年代。

滿清末年,茶館裏依然是一派和諧的景象,茶館掌櫃王利發左右逢源,一切似乎都如此美好。然而在這背後卻充斥着令人窒息的衰亡。富裕的人在茶館裏喝茶,聊天,只是莫談國事,貧窮的人卻在茶館裏賣孩子。農村破產,人們生活更加貧困,今天想着明天,明天卻又想着後天。他們只能將自身的.孩子賣了以獲得微薄的費用養活家裏更多的人。我想起《捕蛇者説》中的那個捕蛇人,冒着生命危險討生活,原來古今貧困竟也是相同的。想起老舍筆下另一個人物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車,即便尊嚴被踐踏也不反抗,終究是被那吃人的社會吞沒了。那樣的社會給人的失望大於希望,結局似乎註定了悲慘。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生活更加痛苦悲傷愈演愈烈。生活就像重砣壓在人們生上,那時連呼吸的空氣都是渾濁且陰暗的。京城裏的好多茶館店鋪都關門了,唯有王利發掌櫃改良經營。然而社會動亂是全方位的,迂腐的大兵前來敲詐,逃難的人堵在茶館門口……莫談國事的標語在牆上顯得愈加刺眼。人們不敢亂説話,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安上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人們就像活在槍彈雨林裏,稍不留神就會被擊中。困難的環境也激發了人們的本心。善於偽裝的人一下就露出了醜陋的面孔,站到了正義的對立面上。説來也是可悲,這正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迂腐黑暗,畢竟太平盛世誰會願意去幹那樣的事呢?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的王掌櫃仍在苦撐着茶館,可那股黑暗勢力仍沒放過他。流氓特務靠着阿諛奉承的嘴臉獲得了權勢,想要霸佔王掌櫃的茶館。虛弱的老人終究被現實擊垮了,自身安然了這一生。

莎士比亞説過:“黑暗無論怎樣漫長,白晝總會來到。”現在是靈驗了,可誰又知道這漫漫探索路上祖輩們付出的艱辛呢?不能忘也不可忘。

讀完了《茶館》,心情格外壓抑。放眼看向窗外,楊柳依依,歲月靜好。温水般的生活也總有它的滋味所在,想來也滿足了。

茶館讀後感 篇11

《茶館》是老舍筆下一副巨大的畫。寥寥三萬字卻塑造了七十多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這是一曲舊中國人情涼薄的輓歌,是一支支人生各異的內心獨白!是恍如昨日,彷彿有切膚之痛的每一箇中國人應不斷品讀的愛國經典。

七十多人物中,王利發王掌櫃是由始貫穿至終的重要人物之一。老掌櫃由青年時替父掌管裕泰茶館,與之在《茶館》這個無聲的舞台上表演着,也生活着!或者説是本色出演着。老掌櫃的願望也就如同他與好友常四爺、秦二爺所説的一般:“我呢,做了一輩子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只是啊盼着孩子們能有出息:凍不着、餓不着、沒災沒病的!”是啊,一個在舊時代這個熔爐中喘息着的,再普遍不過的平民百姓的願望!也許會有人嫌惡他溜鬚拍馬唯唯是諾的“好好先生”模樣。但換個角度換個立場想想:王利發他一個無權無勢的本分生意人,只想在這亂世中求得平平淡淡、安安靜靜的日子。不曾有過害人之心,也尚存中國人寶貴的拳拳愛國之心。在他幫助康順子和康大力兩個可憐人時毅然送走媳婦、孫女自己坦然面對……在彌留之際不畏強權、不貪富貴。絕望的選擇了上吊之死。王利發只不過是腐朽的清末政府統治下的犧牲品之一罷了。

常四爺果敢無畏,敢作敢當。雖是過着自食其力,掙口淨飯的生活,而他能為精神層面的高尚而放棄物質,是舊社會鐵骨錚錚的漢子的典型寫照。但這樣不免有些無知與愚忠了,僅憑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一己之力豈能打敗洋人、漢奸、惡霸?其後果也是不言而喻了……

如果説常四爺需要具備實業救國的策略和頭腦的話,那麼秦仲義便應運而生了。一個資產階級維新派,一生主張實業救國,變賣家當辦公廠、開銀行,卻在花甲之年落個生無分文,窮愁潦倒的光景。在行將就木的.時候得出了“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幹好事”的謬論!()既令人啼笑皆非,也讓人悲由心生啊!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環境使一個善良正直的人扭曲了靈魂,道出了泣血之言?由此可見,深受其害的人們對舊社會慘無人道的無情鞭撻之情可見一斑。

透過《茶館》我們看到了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一個透過哈哈鏡的現實,壓迫剝削勞苦人民,心意狠毒的惡人能在其中撈到一個浮華的“幸福”.憂國憂民、心繫祖國安危的人被壓迫、餓死,被殺害的悲慘命運。國家被列強的時候,卻有大批的爪牙走狗為了一己之利向帝國主義投降,賣國!侵略者外寇眼中的“東亞病夫”、“亡國奴”就是一個屈辱的歷史!

“落後就要捱打”,新時代的我們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請不要忘記先人以鮮血向我們闡述的箴言!讓《茶館》的歷史永遠不要重演!

讀《茶館》,泣國人,悲命運,恨不爭,望奮進,再奮進!

茶館讀後感 篇12

提起老舍先生,不少朋友的第一印象就是課本里學過的《濟南的冬天》、《茶館》、《駱駝祥子》節選等等。彼時年幼,不懂得課本里為何會選那麼多老舍先生的作品,只是循規蹈矩按照老師的要求一一背誦,如今再讀《茶館》,才真正領略了老舍先生文學語言的通俗易懂、樸實無華、幽默詼諧,以及那濃濃的北京韻味。

作為中國現代小説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為後世留下諸多小説、詩歌、曲藝、文藝作品。然而,無論何時提起,人們總忘不了最具代表性的話劇——《茶館》。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北京城中的裕泰大茶館。茶館裏人來人往,匯聚了社會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在時代的大背景中演繹着自己的小命運,輪流登場。而掌櫃的王利發,歷經幾十年的世事變遷,憑着“改良”的信念想要經營好自己的一爿小店,卻看遍悲喜人生,世態炎涼。

《茶館》採用了所有劇本結構中最常用也是最傳統的三幕劇結構。從第一幕的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到第二幕十餘年後帝國主義入侵軍閥割據的'民國,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之後的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的時期,一幕一個時代,前後跨越半個世紀之久。茶館裏的人隨時間老去,茶館裏發生的事卻又和時代緊密相連和故人藕斷絲連。人物的命運、社會的風貌、國家的歷史、時代的變遷,都濃縮於短短的三幕戲劇之中。

雖然《茶館》的人物眾多,但由於特色鮮明,矛盾突出,關係明瞭,讀起來並不令人感到混亂。而在老舍先生賦予每一個人物的台詞之中,又都帶有深刻的社會烙印,時時刻刻折射着一個時代的風貌,反映那個動盪年代中人們的無奈。

王利發的小心翼翼,苦心經營;秦二爺的年輕氣盛,實業救國,最終夢想破滅;常四爺的義氣耿直與老年潦倒;康順子的命運坎坷,堅定善良。“莫談國事”的紙條始終懸掛在茶館裏,然而誰又能真正和國事毫無關係?如今再讀《茶館》,已然不再是年幼時的淺薄與粗略,更能理解那個時代,那段歷史,也更欽佩老舍先生對人物的塑造,以及對語言的精妙運用。

作為中國話劇首屈一指的代表劇目,《茶館》不僅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經典劇目,更是中國話劇一座里程碑,享譽海外,曾後多次被改編為同名電影、電視連續劇。不僅是於是之、藍天野、鄭榕、黃宗洛、英若誠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曾經飾演過劇中人物,我們熟悉的樑冠華、濮存昕、楊立新、宋丹丹、陳寶國等演員也以不同的形式表演過新版的《茶館》。

《茶館》的經典之處就深藏在每一個人物,每一句台詞之中,這既是語言的藝術,也是舞台表演賦予的魅力。舞台上的《茶館》煥發了劇本的全部光彩,這部戲劇也隨之成為了“東方舞台上的奇蹟”,戲劇教學的典範。一個演員的演技是否精湛,甚至也可以通過《茶館》來檢驗。

標籤: 讀後感 茶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jpr9v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