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茶館》讀後感(15篇)

《茶館》讀後感(15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茶館》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茶館》讀後感(15篇)

《茶館》讀後感1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劇作之一,我讀了之後有很多的感想。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清朝末期的北京,那個時期十分混亂,軍閥混戰、敵寇入侵,裕泰茶館裏卻是熱熱鬧鬧,那裏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人,掌櫃王利發為了適應當時革命的浪潮,不斷改良茶館的經營,把茶館開了下去,但最終還是被軍閥霸佔,成了他的歌舞廳,王利發便上吊自盡了。

茶館本是給人歇腳、喝茶的地方,在《茶館》中,它被描述成一個縮小的社會,提鳥籠的有錢人、賣蟈蟈的窮人、算命的先生、專橫無理的士兵、奸詐狡猾的商人都聚集在那裏,人物描述得十分生動,有正直善良的王利發、常四爺,也有奸詐狡猾的劉麻子、吳祥子等,他們之間的交流與衝突都體現了舊社會的'封建與腐朽,就像常四爺的經典對白:“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呀。”

當時的社會局勢動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館裏每一天都有悲慘的事情發生,這讓我體會到,我們能擁有此刻完美的生活,十分不容易,裕泰茶館裏的那些人,不正是為這樣的生活而奮鬥的嗎?既然如此,我們更應當珍惜這幸福時光、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樑。同時也要不停磨練自我,就像裕泰茶館的改良一樣,理解失敗、知難而上,這樣才會更上一層樓。

這篇劇作也讓我體會到了那時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是多麼困難,談國事談多了就會掉腦袋,他們能堅持下來十分不容易,使我更佩服勞動人民的堅忍不拔,我要向他們學習。

《茶館》讀後感2

時隔半個世界,現如今我們周圍也充斥着和《茶館》裏的各式各樣的人一樣的人。我愛國了,誰愛我?中國式思維、中國式人際關係、中國式的悲哀。

《茶館》裏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説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鬚拍馬。笑過之後,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着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願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櫃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鬚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麼世道啊?”

《茶館》最後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幹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櫃“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着實讓人嗟歎不已……

老舍先生的《茶館》代表的不僅僅是一件小小的茶館,更代表着當時的那個社會,代表當時的每一個人。

《茶館》讀後感3

這是一部話劇作品,代表了老舍話劇創作最高成就。老舍曾説:“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式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筆下的茶館更是如此。

小小的茶館中,我們看到了茶館掌櫃王利發青、壯、老、三個年齡階段的生活;看到了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態;看到了社會的更替也看到了人民與舊時代的對立。不管是面對清朝的滅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壓迫,還是民國初年社會的動盪不安,還有解放初期的內戰,精明世故的王利發為了生存,不斷對茶館進行改量,但面對社會如此局面,如此精明,他還是被逼無奈,最終選擇了自殺。我們常發現,無論是《駱駝祥子》,還是這本《茶館》,老舍筆下的人物最後結局總是悲慘的。而那卻暗示了那個時代的悲劇。

書中的常四爺也令人敬佩。他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他就像黑暗世界裏的微小光芒,孤獨卻有毅力的閃爍。也許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微小光芒,才能把黑暗的世界照亮。也許我們需要這樣更多正義的人,才能把黑暗腐敗的.社會帶向光明。

這部作品對底層社會人民的生活的描寫讓我十分感觸。社會高層的爭鬥,變革,影響最大的還是底層人民。館中的紙條“莫談國事”,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和一心要實業救國的鬆二爺,最後卻都被事實擊敗。鮮明刻畫了百姓們為國分憂卻無能為力的悲烈事實。

歷史代表着過往,現在的我們無法親身體驗到那段已經過往的歷史,正是有了這樣一部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保留歷史,重現歷史,讓我們擔當起時代的使命,為了悲慘的歷史不再重現而努力。

《茶館》讀後感4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月亮茶館裏的童年》這本書,《月亮茶館的童年》讀後感500字。主要講的是:主人公天米和麥穗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在與同學和鄰居的相處中,經歷了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之後,她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真正的友誼,真正的友情。雖然,她們兩人有點小矛盾,但是她們仍然是一對好朋友。

人生是漫長的,童年卻是短暫的`,可那是美好的,歡樂地,天真的!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友情親情的含義,讀後感《《月亮茶館的童年》讀後感500字》。該上五年級的我,再有一年就要和好朋友分別,心裏便惆悵的很,戀戀不捨!想想我的同學,經常在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共同學習、共同讀書、共同進步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雖然我們也時常鬧鬧矛盾,但是我們的同學情,我們的友誼卻在一天天增加,暑去寒來中變的更加深厚了!在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同學們的幫助、安慰和鼓勵,給我戰勝困難的力量和信心!經過這幾年的相處,成為要好的朋友。想到我們一年之後國小的五年學習生涯即將結束,我們會奔向不同的學校,有了不同的人生,但是我們的友誼仍不會改變!

童年在每個人的心裏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不要長大了留下遺憾,那就讓我們珍惜現在的所有吧!好朋友應該是一生一世的,友誼是永遠連在一起的。

《茶館》讀後感5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著作之一,我讀了之後有很多的感想。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清朝末期的北京,那個時期非常混亂,軍閥混戰、敵寇入侵,裕泰茶館裏卻是熱熱鬧鬧,那裏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人,掌櫃王利發為了適應當時革命的浪潮,不斷改良茶館的經營,把茶館開了下去,但最終還是被軍閥霸佔,成了他的歌舞廳,王利發便上吊自盡了。

茶館本是給人歇腳、喝茶的地方,在《茶館》中,它被描寫成一個縮小的社會,提鳥籠的`有錢人、賣蟈蟈的窮人、算命的先生、專橫無理的士兵、奸詐狡猾的商人都聚集在這裏,人物描寫得非常生動,有正直善良的王利發、常四爺,也有奸詐狡猾的劉麻子、吳祥子等,他們之間的交流與衝突都體現了舊社會的封建與腐朽,就像常四爺的經典對白:“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呀。”

當時的社會局勢動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館裏每天都有悲慘的事情發生,這讓我體會到,我們能擁有現在美好的生活,非常不容易,裕泰茶館裏的那些人,不正是為這樣的生活而奮鬥的嗎?既然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幸福時光、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樑。同時也要不停磨練自己,就像裕泰茶館的改良一樣,接受失敗、知難而上,這樣才會更上一層樓。

這篇劇作也讓我體會到了那時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是多麼困難,談國事談多了就會掉腦袋,他們能堅持下來非常不容易,使我更佩服勞動人民的堅忍不拔,我要向他們學習。

《茶館》讀後感6

飛機落地蓉城,剛好讀完。

先説書:引子和尾聲兩章極其精彩。開卷讓人回想起《尼加拉》開頭那個為榮譽而死的國王。只有人類學才能不斷地為我帶來這樣的高光時刻。

這本書最好的寫法其實是沿着引子寫下去寫成一本小説,然後接上結尾50年一夢迴首。

中間11章有10章論述和1章結論,總體來説寫得不怎麼樣,10章論述的安排鋪陳沒有新意,只是簡單的史料羅列和分類,第11章強行昇華做理論比較,可謂生搬硬套莫名其妙。據此,總的來説如果説王笛的想法是做一個哈貝馬斯社會理論的經驗研究,那無疑完成度是很差的。

王笛其實拿着一批相當有價值的材料,令我覺得尤其有理論空間的包括文化精英的刪詩活動(那個叫《殺子報》的話劇太有意思了,我昨晚做夢甚至都夢到了)、袍哥幫會與地方自治、軍閥期間四川的武裝化、團練問題等等,深究下去都很精彩,但文中就平平帶過了。

但以此指責王笛這本作品是失敗的是無理的`,因為為理論提供某種質料恰恰不是民族誌的意義所在。民族誌的活力和意義正在於那些理論系統無法統攝的細節。在這個意義上,民族誌材料越是無法歸置於什麼理論之下,這些材料才越有價值。

我看來,《茶館》真正的結論是那個尾聲,作者最後親自在1950年的蓉城降臨,作為一個不可説的已知未來的見證者,他用這本書表達了對成都人最普通的共同生活的熱愛和懷念,這種十分個人性的情感恰恰構成了《茶館》的精彩及其意義,在這種情感面前,哈貝馬斯什麼的真是毫不重要。

大概一個90年代的普通青年對這樣的茶館真是毫不陌生,對我自己來説,高中逃學去的網吧,大學隔壁寢的空座位,有燈之前的夜晚紫操,這些共同生活的場景才是日復一日的模糊歲月中最鮮亮的標點。

《茶館》讀後感7

在我沒有閲讀《月亮茶館裏的童年》時,我總以為我的童年是最有趣的,繽紛的。但我讀完這本書時,才發現這些平淡的事情足足不夠書裏的點點滴滴。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名叫天米的小女孩一段令她刻骨銘心的童年往事。蘇軾常説:“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故難全。”一開始,我根本不懂這句話的真意,但讀了這本書時我就完全理解了。天米與她的同學、鄰居、老師等相知相處的故事。故事裏有幼稚調皮的矛盾,有淒涼憂傷的眼淚,有痛苦的離別……

事中透出了一絲感人至深的總結:每個人的平淡童年裏都浸透出自然、真誠的友情,讓人無法抵擋住那份心靈與心靈相撞的誘惑,從開始到熟悉,有如春雨點點的事例,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侵染着友情。這本書讓我得以窺見沉重而純正的生活本質,並感到着感慨着。

如果我們的童年也能留在一本書裏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當我們一長大,就能回想起以前的美好時光,回想以前的.無憂無慮,和家人、鄰居的小點滴小矛盾……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童年不要讓它留下遺憾,要讓它變得精彩動人,如果人的童年是被父母逼出來的,那麼只會留下陰影。説真的,當我看這書的過程中,我心裏敬佩這位作者,把景物、事物描寫得楚楚動人,把人描寫得繪聲繪色。

這本書裏內容有時把我逗得哭笑不得,有時又把我弄得愁眉淚眼,還是用《月亮茶館裏的童年》中的兩句話作總結吧:“沒有誰能改變童年,沒有誰不是一生都在享用童年的温牀,沒有。”

《茶館》讀後感8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説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讀後感9

我們經常會説“坐茶館兒”,在不同的時代這個詞彙已經具有不同的含義,例如現在的茶館兒幾乎成為了打牌和賭博的代名詞,但是在老舍生活過的時代,茶館是正規意義上的消遣和喝茶的地方,當然了這樣的場所不論在什麼時代,似乎都是極其複雜的',因此在老舍先生的《茶館》中,我們可以看到眾生相,通過這些人物來揭示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和人物命運。

這部話劇中講述的人物很多,大多數都是裕泰茶館的顧客,其中有吃皇糧的旗人,開辦實業的資本家,有太監、教士、農民、警察、流氓等等,眾多人物和不同職業的人都常常在這個茶館裏聚集。話劇描寫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割據、解放前夕三個時期斤50年的社會風雲,向我們展示了社會的腐敗滋生的種種罪惡和光怪陸離的眾生相,讀之感慨不已!

茶館老闆王利發可以説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他對茶館的慘淡經營,可以説用盡了心力,但因為受到壓榨和剝削,始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他的人生始終被有權勢的人左右,做不了自己的主,這就是封建社會的罪惡和混亂的中國的現狀。

在話劇中,老舍寫道“現在想起來,大清國不見得好,可到了民國,我捱了餓。”這句話反應出了內心的無奈,在大清朝的時候遭受剝削和欺壓,本以為經歷了革命之後,推到了5000年的封建帝國,日子會過的好一些,能夠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和福祉,卻沒想到生活更加艱難了。

作者用人物的人生歷程和眾生相來揭露封建社會對人民的毒害,而軍閥割據的時代,最悲慘的依然是底層老百姓,只有明主社會的到來,人民才會看到希望,才能享受到平等!

《茶館》讀後感10

舊社會的黑暗往往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可怕許多,和現在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而《茶館》這本書很好的向我們詮釋了這中間的天壤地別。

這本書的作者是老舍,他把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描繪的淋漓盡致,把當時舊

社會的黑暗一一揭露出來,似乎看到的那些,就是自己曾經親身經歷過的這本書最重要的.場景就是在當地有名的裕泰茶館,他經歷了好幾代掌櫃,早已將社會的黑暗、不公平和是非給看透了,每天來這裏的都是有權有勢的旗人,偶爾來幾個到這裏做生意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是:有一天,茶館的生意正興隆,王掌櫃正忙着招呼兩位很有地位的旗人,突然,來了一對母女,她們穿的衣衫襤褸,可見她們過的苦不堪言,掌櫃本來想好好招待他們,但是因為今天生意正忙,達官貴人又多,不得不讓小二將他們請出去,但那婦人就像受了驚似的,死活不肯出去。突然,她大聲喊道:“誰能讓我女兒吃的好,穿的暖,我就把她賣給誰!”天吶,可憐的母親為了能讓女兒過的好,不惜忍痛送走她,想必這個母親是有多愛和多捨不得她的孩子啊。

和他們對比一下,我們豈不是生活的太幸福了,他們在忍飢挨餓的時候,我們在嫌棄飯不好吃,他們受冷受凍時,我們還在埋怨衣服不漂亮。俗話説,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他們的生活,給了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想想他們的日子,再看看我們的日子,他們有的,我們也有,他們沒有的,我們還有。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埋怨社會,埋怨生活呢?

幸而,最後有一位好心人讓那對母女吃上了飯。舊社會的黑暗,讓我們明白了我們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務必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茶館》讀後感11

揚州最著名的是茶館,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滿滿的。揚州茶館吃的花樣最多。坐定了沏上茶,便有賣零碎的來兜攬,手臂上挽着一個黯淡的'柳條筐,筐子裏擺滿了一些小蒲包,分放着瓜子花生炒鹽豆之類。又有炒白果的,在擔子上的鐵鍋裏爆着白果,一片鏟子的聲音。得先告訴他,才給你炒。炒得殼子爆了,露出黃亮的仁兒,鏟在鐵絲罩裏送過來,又熱又香。還有賣五香牛肉的,讓他抓一些,攤在幹荷葉上;叫茶房拿點好麻醬油來,拌上慢慢地吃,也可向賣零碎的買些白酒來喝。

叫茶房燙乾絲是不可少的。燙乾絲先將一大塊白豆腐乾飛快地切成薄片,再切成細絲,放在小碗裏;用開水一澆,乾絲便熟了;潷去了水,撥成圓錐似的,再倒上麻醬油,擱一撮蝦米和幹筍絲在尖兒,就成。説時遲,那時快,剛瞧着在切豆腐乾,一眨眼已端來了。燙乾絲就是清得好,不妨礙你吃別的。

接着該要小籠點心。揚州的小籠點心,肉餡兒的,蟹肉餡兒的,筍肉餡兒的且不用説,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燒賣,還有乾菜包子。菜選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點兒糖一點兒油,蒸得白生生的,熱騰騰的,到口輕鬆地化去,留下一絲兒餘味。乾菜也是切碎,也是加一點兒糖和油,燥濕恰到好處;細細地咬嚼,可以嚼出一點橄欖般的回味來。這麼着每樣吃點兒也並不太多。要是有飯局,還儘可以從容地去。但是要老資格的茶客才能這樣有分寸;偶爾上一回茶館的本地人外地人,卻總忍不住狼吞虎嚥,最後總不免捧着肚子走出。

《茶館》讀後感12

這部劇運用對京城中裕泰大茶館裏人們的談話,體現了國家的興盛衰敗。從戊戌變法的失敗到解放戰爭的前夕,時代的變遷讓茶館裏發生的一件件小事變成了一部歷史劇,而這部歷史劇的主角當然就是茶館掌櫃王利發了。

王利發是個精明而正直的人,年僅二十歲就出來替早逝的父親打理生意,他生在一個混亂的、戰火連綿的年代,最後因為不能忍受自己經營了幾十年的茶館被人強行霸佔而上吊自殺。是啊,用戲中的話説,那是一個人們“一堆一堆給洋人送鈔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當起了漢奸,特別是戲中的兩代小人——劉麻子和小劉麻子。

先説劉麻子吧,他見利忘義,幹着給人説媒拉線這種不正當的生意,不論雙方願意與否,只要有錢賺他就幹,有時甚至還賣人兒女。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貧苦的農民——康六的女兒康順子以十兩銀子的價錢賣給了給了一個太監。

而劉麻子的兒子小劉麻子呢?他非但沒有“改邪歸正”,反而還“發揚光大”,要創辦一個專給美國人提供女招待的'“花花聯合公司”,甚至想方設法霸佔了王掌櫃的裕泰茶館,把它改成了一個“取得大量情報,捉拿共產黨”的地方。

現如今,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人還在少數嗎?有些奸商,為了謀求暴利,用偷工減料製成的東西來矇騙消費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費者的性命!

不過現在,隨着人們的意識不斷增強,理解那些為祖國作貢獻的好心人越來越多,這是讓人們欣慰的一點。不管怎樣,《茶館》這篇局本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讀出了一位語言大師的愛國愛民,善解人意。

《茶館》讀後感13

可以説《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傳世經典之作,我們從這個小小茶館的興衰也可以側面看出中國半個世紀的興衰。小説裏面每一個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滿了個性,簡單的一個茶館我們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態。

文中茶館的老闆王利發,其實算是一個處事比較圓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隻要他的小茶館可以好好地經營,但是在故事的結尾他也是落得一個悲劇收尾。

其實這是關於一個時代的悲劇,不管是面對清朝的滅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壓迫,還是民國初年社會的動盪不安,還有解放初期的內戰,茶館都是堅強的存在着經營着,可是終究還是敵不過現實的殘酷打擊,悲劇是註定的結局。

關於茶館最大的感觸就是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無論怎麼説受傷害最大的還是這些底層的人民羣眾們,裏面也有衝有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和一心想着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可是他們都被悲劇的打壓了,就是大多數人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才導致了清朝的滅亡,讓當時的中國被列強欺辱。

還有文章中的各種小人物的各種性格的描寫也是十分的傳神,可以反映出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狀況。沒有充滿民族正義感的國民的話中國這個泱泱大國是不能真正的站起來,老舍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悲哀,只有記住那個時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現在的發展之路。

《茶館》讀後感14

茶館,大家嘮家常、談天説地的地方。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出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户舒姓的滿族貧民家庭,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位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漸小有成就,在這之後的創作過程中,兒時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段,簡潔、乾淨,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説是時間變遷,不如説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

老舍先生,無論您想傳達什麼給後人,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謝謝您留給我們如此寶貴的財富。

《茶館》讀後感15

在暑假中,我找出了爸爸珍藏的書《茶館》。

《茶館》是老舍的著作,裏面寫了一個掌櫃和他的茶館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叫王利發的人,因為喪失了父親,所以他二十歲就當上了裕泰茶館的掌櫃。在這個茶館,你沒事有事都能待很久。

可是,好景不長,大清的警察宋恩子吳祥子天天來搗亂,攪得生意一塌糊塗。好不容易等到了民國,宋恩子吳祥子的.兒子居然也當上了警察……

裕泰茶館一天不如一天,悲劇就天天發生:先是妻子被車撞了沒人管,又是傷兵天天來攪生意,最後竟然讓劉麻子給要走了。

最後的一天晚上,老掌櫃叫來了朋友秦二爺、常四爺一起説起了自己的遭遇,朋友走後,老掌櫃將常四爺揀來的紙錢點燃了。一會兒,就火光沖天,老掌櫃依然坐在哪兒,他想起了年輕的時候……

《茶館》這部小説看後總是叫人悲憤不已。為什麼可以讓小唐鐵嘴兒、小劉麻子、小宋恩子、小吳祥子這樣的傢伙過得有滋有味,天天不愁吃不愁穿。而就不許像王掌櫃、常四爺、秦二爺、鬆二爺這樣的大好人過上好日子?這種世道也太不公平了,但那時的人們又能説什麼呢?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裏上演,演繹着老舍先生蘸着滄桑寫出的舊時代裏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留下永恆的記憶。

標籤: 讀後感 茶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7lom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