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合集)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合集)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合集)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下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有五個孩子的情況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節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於是,這個糾結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説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着吉提的列文從鄉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裏才想起來安娜已經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有點一根經,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束了,可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裏應,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註定了他們的悲劇。

最後,安娜卧軌自殺了卡列寧參加了她的葬禮,並帶走了他們的女兒。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與土耳其作戰,但求一死。哎,要我説,他早幹嘛去了?

哎,回想當時看書時,我可沒少罵渥倫斯基和安娜,愛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們所謂的愛情是虛無飄渺的,無論如何總不應該衝開家庭的'底線。雖然説當時卡列寧與安娜歲數相差甚大,但他寬容可是少見的,他總在為安娜着想,對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後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諒,他便原諒了她,這樣的胸襟一百個人裏面也沒有一個啊!從安娜的種種來看,安娜是一個連自己都不會為自己考慮更別説顧全大局的人,不理解道德為何物的可憐人,也正是因為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這場悲劇……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

我閲讀《安娜·卡列尼娜》的經歷與閲讀其他書有很大的不同,這本書帶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這本書主要寫了面容姣好,心地善良的安娜·卡列尼娜為了追求愛情,毅然離開了丈夫卡列寧,與伏倫斯基結合,卻因為上流社會人們的鄙視和伏倫斯基的漸漸冷淡而選擇卧軌自殺的.一場悲劇。

其實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更加喜愛列文一家和陶麗,因為我覺得列文一家是那種樸樸實實,白頭偕老的幸福家庭,而陶麗之所以能在安娜的勸導下原諒奧布朗斯基,不僅僅是因為普通的愛,也許還有一種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積累下來的更厚重的感情,也許是親情吧。而我覺得安娜雖然心地善良,可親可愛,但我始終不能理解她拋夫棄子的行為。

之後我看了一些別人的讀後感,又重新讀了讀這本書。我發現卡列寧的心中根本沒有什麼愛情,只要能保全自己的聲名,安娜對他忠不忠心,他根本無所謂。安娜是個好女人,她成功調解了奧布朗斯基一家,也征服了原本不喜歡她的列文。她很愛自己的兒子,但是她已經受夠了沒有真正純粹愛情的家庭和虛偽的上流社會,所以她是為了自己生活的意義才會這麼做的,她想要純粹的愛情。

從閲讀中,我感受到安娜十分沒有安全感,一直抓着伏倫斯基不放,然而伏倫斯基卻慢慢地待她冷淡了,最終安娜絕望地卧軌自殺。但是最後讀到安娜對自己的舉動害怕了,但是火車已無情碾過的時候我發現我之前一直覺得鮮活動人,努力反抗的安娜原來竟然如此弱小,她只是想得到她想要的,她為此放棄了原有的安定生活,因為這些遭到侮辱,但最終令她失去最後一絲希望的是伏倫斯基。她有錯嗎?也許有一點,但是錯的更多的是社會,是整個上流社會讓安娜感到絕望。

把這本書看完,我感覺心臟都在隱隱作痛,這場悲劇實在令我痛心。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3

這本書經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敗的杯具和列文在農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下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有五個孩子的情景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節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於是,這個糾結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説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着吉提的列文從鄉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裏才想起來安娜已經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有點一根經,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束了,可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裏應,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註定了他們的杯具。

最終,安娜卧軌自殺了卡列寧參加了她的葬禮,並帶走了他們的女兒。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與土耳其作戰,但求一死。哎,要我説,他早幹嘛去了?

哎,回想當時看書時,我可沒少罵渥倫斯基和安娜,感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們所謂的感情是虛無飄渺的,無論如何總不應當衝開家庭的底線。雖然説當時卡列寧與安娜歲數相差甚大,但他寬容可是少見的,他總在為安娜着想,對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後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諒,他便原諒了她,樣的胸襟一百個人裏面也沒有一個啊!從安娜的種。種來看,安娜是一個連自我都不會為自我研究更別説顧全大局的人,不理解道德為何物的可憐人,也正是因為她自我,才一手造就了這場杯具……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4

這本小説有幾條不同的故事線,正如它的開頭所説“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故事發生於十九世紀的聖彼得堡。

主人公安娜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是近乎完美的,有着美麗又充滿朝氣的容貌,善於社交,在各種社交場合與人交流遊刃有餘,嫁給了一個地位很高的高級官員卡列寧,有着一個可愛的兒子,過着幸福美滿的`貴婦生活。

這大抵是許多人眼中豔羨的生活。

假如沒有遇到伏倫斯基,安娜或許也會安寧的生活一輩子吧。

正是這個生命中突然出現的愛情,讓安娜越發覺得自己的丈夫不順眼,以致於她離開丈夫,與最心愛的兒子分別。追求個性解放,卻始終掙脱不了貴族社會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鎖,當她為了伏倫斯基與全世界為敵時,伏倫斯基卻沒有把她當成全世界,隨着時間的推移,她變得患得患失,最終落得卧軌自殺的結局。

朵莉在發現奧布隆斯基出軌家庭教師後十分的氣氛,在奧布隆斯基請來妹妹安娜當説客,安娜勸朵莉原諒她丈夫的出軌,朵莉的一再忍讓,卻始終沒有等來丈夫的改過自新。

這似乎是隱喻着安娜日後的選擇。

朵莉的妹妹吉蒂曾與伏倫斯基交往密切,在漸漸傾心伏倫斯基時,拒絕了前來求婚的列文,但伏倫斯基自從見到安娜後便不再與吉蒂交往,吉蒂傷心不已,卻錯過了列文。

最終發覺列文還愛着她,便嫁給列文,婚後,列文雖對她百般寵愛,但不知最終嫁給了合適的她是否是真的幸福。

正如開篇所説,不幸的家庭確實各有各的不幸。

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一定也演繹着許許多多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悲劇,在看過故事後,望能規避些許。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5

當初抱有一種不太情願的心情讀這本書,因為關於愛情的故事看的太多了,並且感覺自己已經不太適合看這類故事了。不過由於托爾斯泰的大名,我還是堅持看了下來。而看完之後,不得不感慨:一部藝術精品,太值得一看了。

其實和大部分讀者一樣,我也覺的安娜罪有應得,並且對她的故事不太感興趣,反而是列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當我讀到他在上流社會那種笨拙的行為時,便充滿鄙視的態度。他看上去是一個很有思想,很頑固的一個人,但無法適應社會規則,結果就是被社會淘汰,我一點也不同情他,反而更認可風流瀟灑的奧勃朗斯基。奧勃朗斯基在我看來更懂得生活,既有穩定的家庭,又有上流社會的地位,還有情人。這才是社會的產物。

不過如果這本書只能帶給我這種感受就算不上名著了。越到後來,我越被列文的內心活動所吸引,並開始敬仰那純潔的'靈魂,他不為世俗的觀點左右,他接受一個觀點必須要説服自己,所以他甚至反對為農民開展教育,以至於他總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怪人,甚至是故意搞怪,甚至只是固執已見。其實不然,他一直致力於解決實際農業問題,並且在尋找自己存在的原因。他不但為社會做出卓越的貢獻,並且知道如何讓自己的變得充實。那是一種超脱的境界,是我們這些凡人無法達到的。

在結尾處,列文説:真理一直與我們同行,只是我們沒有發現。這讓我想起來陽明學説,或者陸九淵提出的心即理。其實上天在我們存在的時刻起已經將真理賦予我們,所以説人的內心比大海還要深,這樣就可以得出結論:重要的不是如何急功近利的去尋找真理,而是修煉自己的內心。列文是如何修煉的呢,通過割草之類的勞動,他在勞動中體會到了真理。

總結一下:我們中國的儒家學派在千年前提出的真理與托爾斯泰提出的真理不謀而合,不同的是儒家信仰天,托爾斯泰信仰上帝。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6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湧上心頭,自己也彷彿隨着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但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樣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感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婚十餘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但是是她丈夫關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並履行結婚的宗教好處,以及為人丈夫對妻子的職責而已。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乾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湧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湧,最終衝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實便是現實,他們的結合,雖然並不稀奇,反而在聖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看來違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遊戲規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感情。

但是,最後安娜卻卧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並美名其曰“感情”。而這個“感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蕩氣迴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水長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難道不是嗎?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7

一向很喜歡這本書,原先看過多次,今日禁不住又開始翻閲,並在網上看了這部小説拍成的電影。安娜的形象一向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她就是一個出軌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給安娜列舉的四個罪狀。可就這樣一個墮落的女人卻十分豐滿,我依然很喜愛她,假如是現實中的人,我必須會和她成為朋友,她舉止優雅,她性情温和,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很真,愛了就是愛了,一向沒有違了自我的心去做事,顯然她也明白自我的舉動是為社會所不容的。她其實是個十分聰,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為卻無法為主流社會所

理解,最終卧軌自殺。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現實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難相處,並不太受大家歡迎,可在文學上的.價值卻十分高。當然年代不一樣了,此刻的女權主義,為女人的獨立豎起了一面旗幟,此刻的女人能夠有自我的工作,自我的事業,可那個時候的她們就不一樣,她們的生活空間還是很狹隘的。就拿安娜來説,她開始是依附於一個沒有感情的丈夫,之後,為了感情,又依附於另一個男人,把感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為社會中的人,感情不能解決人所有的慾望和需求,雖然感情一向存在,但她總是無端的猜疑,恐懼。

這讓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標,需要一種東西支撐着你走下去,讓她的生活Moveon。為了感情,她離開了自我的兒子,這也是她心中永遠的痛,可她即使竭盡全力,也無法找回自我的兒子。一個沒有任何期望,只能被社會唾棄的女人,靠什麼走下去吶?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8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湧上心頭,自我也彷彿隨着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樣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夢想中的感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婚十餘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可是這些的“好”,只可是是她丈夫關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並履行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對妻子的職責而已。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乾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的孽緣。

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湧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湧,最終衝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可是現實便是現實,他們的結合,雖然並不稀奇,反而在聖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看來違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遊戲規則。可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我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感情。

可是,最終安娜卻卧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歡樂單純的家庭,歡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並美名其曰“感情”。而這個“感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蕩氣迴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水長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沒有對錯,僅有有沒有真心愛過。難道不是嗎?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9

相信凡是讀過或者接觸過托爾斯泰作品的人,都會被他的文學作品深深吸引。這位頗具傳奇的文化巨匠通過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着19世紀的俄國風貌。其展現的社會畫面之廣闊,藴含的思想之豐饒,融匯的藝術、語言、哲學、歷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學等各種知識之廣博,常常令人欽歎不已。

在托爾斯泰全部作品中,《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三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這三部代表作中有着極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鉅著之中藝術上最為完整的一部,並且體現了託氏思想和藝術發展道路的過渡與轉變,可以稱之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據瞭解,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的社會背景是在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那個時期關於家庭的悲劇層出不窮,一幕幕殘忍的畫面接連展現在他眼前,而一個婦女因為愛情問題而卧軌自殺的消息,更是使他感到震驚和難過,這也是他創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在課上我們瞭解了托爾斯泰的幾部作品,當老師在講解《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説時,還讓我們看了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並由美國女星蘇菲·瑪索主演的電影《安娜·卡列尼娜》。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不能像文字一樣將人物的思想與心理描寫的特別細緻,所以我特意又找來《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來細細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書中有着兩條几乎是平行的線索,我們甚至可以將之看成是兩個劇場:一個是以安娜為中心,一個以列文為中心。而中間,全仗奧布郎斯基一家的連接,才使一部書不被分成兩部。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0

安娜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生活,他們會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爭吵,偶爾也會厭倦了這樣的生活。惱怒時都會認為錯在對方,一旦找到機會就想着指責對方。安娜覺得伏倫斯基不如原先那麼好,不顧及她的感受,會有什麼瞞着她,開始各種猜疑,不斷無理要求,生他的氣,又找種種理由發泄。安娜認為自己已經很遷就於伏倫斯基,卻是他讓她嚐到了母子離別的痛苦,失去了正常的社交活動,把一切自己失去的`都歸咎於他的過錯。

安娜在愛情上表現得越來越熱烈,也越來越自私,而伏倫斯基卻越來越冷淡,越來越想逃避。安娜把一切寄託於他的身上,但這種熱情讓他反感,愛情一結束,仇恨就開始。她明明知道自己這樣不好,會斷送自己,但還是剋制不住感情,不斷對他進行指責。安娜又實在愛伏倫斯基,把他視為生命中的唯一救命稻草。愛之深,恨之切。在她無助時,她想到用死來捆綁他們的愛情,懲罰他,讓他一輩子愧疚於她。原本美好的一切都開始變質,他們的感情也變得一文不值,過去一去不復返。安娜怎能想到自己會走到今天這地步。她感到的盡是自己的不幸,但她的不幸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有一個知心人的開導和勸解,她也不至於如此。但她那禁錮在自己封閉世界是無法靠自己走出來,唯一能開解她的陶麗受困於家事,安娜也曾經找尋過她們的求助,但她得到失望的答覆。

她真的是從一個奇妙、可愛的女子走向可憐的深淵。她自歎自憐,失去了自我,她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去往何處,在地鐵站她回憶起初次遇見伏倫斯基時有人卧軌輕生,由此她也走上了這條不歸路。安娜的人生只因一步錯,步步為錯,無法迴轉。情是人類的主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們只能為她感到惋惜沉痛!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1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嚮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感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説他就是期望和寄託,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感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衝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齊。

但是,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後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將粉碎,經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堅信在此刻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實給不了。

感情是什麼?對安娜來説,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齊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後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現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正因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後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生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生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好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2

從道德觀念出發,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確實不當,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願成全她的母愛罷了。這就是懲罰,以至於她的慘死也成了宗教懲罰的象徵,對這種違背道德做法的懲罰。即便安娜對大她20歲的丈夫沒有一點感情,而對伏倫斯基是真正的愛戀,也為世俗和上流社會所不容。安娜處在夾縫中,後來安娜懷孕生女兒時險些送命,之後兩人去了國外,幾年後回到莫斯科,在伏倫斯基一再要求下,安娜給丈夫寫信要求離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兒子看不起,被上流社會摒棄。在這種狀況下,她不斷猜忌,以至於陷入了思想混亂,懷疑伏倫斯基對她的愛,於是她毀掉了自己……

而吉蒂最後與列文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伏倫斯基則傷心欲絕,為了處理掉沒有意義的生命參加了塞爾維亞戰爭。亞歷山德羅維奇的不忠,使得陶麗差點與他離婚,而最後陶麗變賣自己的家產還幫他還了貸款,於是和好如初……

合上書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爾斯泰為什麼選擇安娜作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對自由戀愛的.提倡,還是上流社會的諷刺批判,抑或是對女性不忠的宗教審判?但為什麼描寫安娜的時候又着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總覺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長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長的縮影吧。

安娜和伏倫斯基因為愛情,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因為愛情,陷入了一種萬人不容的狀態,以至於最後各自走向毀滅……

這樣,值得嗎?究竟愛是什麼?

我欣賞為愛,義無反顧;但不贊同。一切以愛的名義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負責。愛是責任!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3

這本書透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敗的杯具和列文在農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下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有五個孩子的`狀況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節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於是,這個糾結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説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着吉提的列文從鄉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裏才想起來安娜已經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有點一根經,因此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束了,但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裏應,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註定了他們的杯具。

最後,安娜卧軌自殺了卡列寧參加了她的葬禮,並帶走了他們的女兒。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與土耳其作戰,但求一死。哎,要我説,他早幹嘛去了?

哎,回想當時看書時,我可沒少罵渥倫斯基和安娜,感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們所謂的感情是虛無飄渺的,無論如何總不就應衝開家庭的底線。雖然説當時卡列寧與安娜歲數相差甚大,但他寬容但是少見的,他總在為安娜着想,對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後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諒,他便原諒了她,樣的胸襟一百個人裏面也沒有一個啊!從安娜的種種來看,安娜是一個連自己都不會為自己思考更別説顧全大局的人,不明白道德為何物的可憐人,也正是正因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這場杯具。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4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湧上心頭,自己也彷彿隨着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麼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婚十餘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不過是她丈夫關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並履行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對妻子的責任而已。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乾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湧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湧,最終衝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實便是現實,他們的結合,雖然並不稀奇,反而在聖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看來違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遊戲規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愛情。

可是,最後安娜卻卧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並美名其曰“愛情”。而這個“愛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愛情本如此,蕩氣迴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水長流的也有……愛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難道不是嗎?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5

什麼叫家?什麼叫温暖的家?什麼叫和睦的家?這個在我腦海中念念不忘的話題,長期來在我心中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讀完了《安娜。卡列尼娜》才有所領悟。

安娜是一位心靈無比善良真誠的俄羅斯女性,具有温柔的性格和賢惠的天性,不幸在17歲時嫁到了卡列寧家。卡列寧則是個思想保守,虛偽的丈夫。安娜的生活熱情被他撲滅了。在火車上與一位風度翩翩的男士沃倫斯基邂逅,並讓她怦然心動。

後來,安娜對他交往越來越多,為了彌補以前的感情過失,她和渥倫斯基不顧一切墜入愛河,並不惜拋家別子,和渥倫斯基私奔。

但純真的安娜從未停止過對渥倫斯基的愛慕,直至有一天發現自己被拋棄了,她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不過是被這個社會所唾棄的'女人,這種被侮辱的感覺燃燒着她的心,最後連親人也不理解,她走向了鐵軌,決定用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一個美麗的女人,一個美好的家庭,在一個不可逆轉靈魂的社會裏,就這樣變得支離破碎了……

家每個人都有,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的家。我們處在一個美麗和諧的社會,可是家庭也有硝煙瀰漫之時,不過都是由於我的學習而引起的,我與媽媽時不時就會爭得面紅耳赤,有時爸爸也參與進來,或火上澆油,或以水撲火,都免不了怒氣衝衝地展開一場對決戰。把我弄得每天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心神不定……

是啊,首先我要做好一切,爸媽也不要太沖動,太焦慮,大家少一點怒氣,多一點靜氣,相互噓寒問暖,讓温暖的陽光灑滿家庭。

一個家庭的和睦是多麼重要,有家才有愛,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説,幸福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kj0yy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