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信》讀後感

《信》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信》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信》讀後感

《信》讀後感1

故事的開始很清淡,窮人的日常,以及窮途末路的人生鬥轉。看了幾十頁,太平淡,實在想放棄。也許膚淺,作為只看顏值的天秤座的我竟然是在隨着直貴的面紗逐漸揭開,露出一張猶豫又帥氣的臉時,以及他即將擺脱陰霾而明星閃耀才漸漸有了繼續讀下去的興趣。

然而,生活就是這樣,你以為離夢想近在咫尺了,你以為從此便可以與過去渾噩的生活徹底告別了,你以為太陽的萬丈光芒終於籠罩你從此晴空萬里了,卻沒想到終究如同夢醒一般,重新被打回原形,而且還得認清事實去承認,受人非議、排擠、疏遠,繼續過着潦倒、苦悶、孤獨的生活,才是自己的應有的常態和宿命,無論是理想,愛情,和工作,總之一切自己渴望的都不能擁有。

這是的罪犯的處罰。平野説。每個犯人應該知道,自己犯的罪,除了自己要接受處罰和懲戒,他的親人和朋友也會因此受到連累,並且,不可能獲得寬恕。

這是這個世界缺乏的包容還是對罪犯的警醒?慶幸的是,這個世界上總會有那麼一個人對此可以毫不在乎,一如既往地温柔以待。

剛志每個月堅持寫信給被害人的家屬和直貴,表達自己內心的懺悔以及對弟弟的`思念和歉意,然而再多的懺悔也無法改變既成的事實,相反,卻因此不斷地提醒着別人過去的悲痛,那些來自監獄的信件,也無時無刻不再提醒直貴,他有一個正在監獄服刑的因搶劫殺人的哥哥。

剛志一意孤行的懺悔,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為減輕自己內心的悔恨而進行的自我滿足,沒有人因此而原諒他。

為保護家人,也為自己多年來的隱忍,直貴終於決定與剛志斷絕兄弟關係。由實子不再勸解,平野雖覺得於事無補,卻也説隨意。文章至此開始走向結局。

直貴同意跟隨寺尾到監獄公益演出,本想以此與哥哥做最後的道別,然而站在台上發現剛志時,卻發不出聲。

有時候,我們只是選擇了自行了斷,自我麻痺而已。

生而為人,誰也無法獨立成個體。

想好好地生活,與這個無論是冷漠還是友好的世界相處,突破各種枷鎖,大概,最好的方式,就是做自己,心無旁騖。

《信》讀後感2

在暑假期間,我讀了《給女兒39封信》這本書。這39封信,每封信都讓我感動,其中《女兒,我拿什麼給你》這封信更是讓我淚流滿面。

文中那位下崗的單親母親被女兒的班主任請到了學校,班主任向母親反映:女兒最近一段時間上課不注意聽講,老愛和同學交頭接耳地説小話,學習成績也有所下降。孩子這樣的表現令母親很生氣,不由分説地給了女兒一巴掌,後來才知道原來女兒的眼鏡被同學不小心打碎了,為了不給家裏增加負擔,不敢與母親説,為此近視的她因為看不清黑板的字,才在課堂上詢問同學的。女兒為了自己攢錢,還悄悄地把早餐的錢也存起來,目的就是為了買眼鏡。母親知道後,心裏那份痛難以言説,於是給女兒寫了一封信。

這封信充滿了愛,充滿了温暖與光明。寫信在家庭生活中已越來越少了,但是依然有一些頑強和深情的母親懷着一顆愛心,鋪展開信紙,伏身給自己的孩子寫信。這位母親向我們展現了她對女兒深厚的情懷,女兒很懂事,她連眼鏡壞了也不向媽媽要錢,目的只是為了不增加家庭的負擔。她知道失去了爸爸,媽媽又下崗後,家庭的生活有多困難,她寧可自己苦一點累一點,也不吭聲。想起我們身邊的同學、朋友,我們在這樣的年齡,也許會為一件新衣服,喜愛的玩具而大哭大鬧,從來不懂得體諒大人的'辛苦與勞累。與文中的女兒相比,我們真是自慚形穢呀!

我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剛上國中的兒子,父母每天都要送菜去給他吃,而且都是雞鴨魚肉,這個兒子很懂事,每次父母送菜來,他都含着淚吃個精光,一點也不剩,為的只是讓父母放心,讓父母不帶遺憾地回家。一次,當父母又送菜來時,這位兒子跪了下來,求父母不要再送菜來了,因為他知道自己在大魚大肉的同時,父母卻在吃鹹菜、青菜……這些食物。父母被感動了得哭了,在場的人也都哭了。父母寧可自己不吃也要讓孩子吃上好的,這是怎樣的一種愛,面對這樣的愛,我們情何以堪?

這偉大的親情是温暖的,是光明的,更是最貼心的。每當我想起這些故事,我不禁淚流滿面,面對待我如斯的父母,我總是想:我以什麼報答您——生我育我,愛我遠勝過愛自己的父母!真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信》讀後感3

暑假裏,《雞毛信》這本抗日題材的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主人公“海娃”,生活在龍門村,兒童團的團長是一個人雖小但意志堅的好孩子。日本鬼子掃蕩的那天,海娃接到了一個艱鉅的任務,要把一封重要的信件交給三王莊的張連長手裏,並且信封上插了三根雞毛十萬火急。

不料途中碰到了正在搶糧的鬼子。機智的海娃看着正在放養的羊羣,有了一個主意。他便把雞毛信偷偷的藏在了羊的尾巴下。正在這時小鬼在把海娃裏裏外外;上上下下搜了個遍,卻什麼東西都沒有收出來。海娃正好要離開的時候,鬼子又攔住了他並讓海娃把羊羣趕到山裏給那裏的“皇軍”吃。

晚上,幾個鬼子將海娃關在屋子裏。海娃等到鬼子都熟睡了以後,忍痛丟下了羊羣去了信悄悄的逃走了。天亮後海娃繼續趕路,可是就在馬上要到三王莊的時候突然發現了雞毛信不見了。在他找尋的時候又被鬼子抓到了,可是信也被他找到了。鬼子讓他帶路去找八路軍,機敏的海娃把鬼子帶到了游擊隊的包圍圈。

鬼子消滅了可是海娃也受傷了,當他醒過來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雞毛信安全嗎?“看到這裏,我不禁感歎到海娃年齡與我相仿,可他機靈敏鋭,大無畏的精神值得我學習,值得所有同年齡的.同學們學習!

海娃誓死保護着重要的雞毛信漂亮的完成了任務。再想想現在的我,雖沒有海娃那麼偉大,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讓自己變的更加的勇敢和堅強,學習中遇到煩心的事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要自己反思一下,不怕困難,勇於面對現實;失敗了也要頑強的站起來,倒下了了也要頑強的爬起來。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即使是一個平凡的人,都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雞毛信》是我的心靈雞湯,你讓我嚐到了心靈的姜味;你就像一首振奮人心的歌,鼓舞我永遠前進。

《信》讀後感4

這是關於友情,雖然極端,但是卻是真是所有的人性的蜕變。

在任何傳説中,友情永遠以無瑕而美麗的姿態根生在青春的土壤上,迎風搖曳她們美好的葉瓣。女孩子們將友情具像為結伴而行、同喜同悲、片刻不離等等親密舉動,好像生來就上是雙生花那樣地互相依靠。但在名叫寧遙的的高中女生心裏,在她每時每刻都與好友王子楊在一起的時候,卻藏着異常強烈而真實的厭惡感。如同氣味強烈的酒精,向內心不斷散發着刺鼻的`味道。其實在每個女生的生命中都會有一個像王子楊一樣的存在,或讓你討厭,又會想要依賴。被稱作“朋友”的人卻是最討厭的人。聽上去很矛盾或者直接被稱作“”,但是那種情緒卻又不偏不倚地存在每個女生的心裏。

可能是因為虛榮和渺小的自尊,總是讓少年的思想裏不再單純。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只是充滿着歎息卻也身在其中。

年華是無效信,我們也要學會珍惜,珍惜失去的一切和現今擁有。

這樣的距離。原來就可以放進太多東西——彼此的不熟悉。忽視。遺忘。偶爾的迷惑。在狹窄的世界裏偶然地遇見之後,又被撤走了那些控制着偶然的邊界,周遭在一瞬恢復了廣袤與無邊。想要接近的步履卻遠遠比不過世界迅速擴張的速度,除了眼睜睜看彼此的距離變遠,又能做什麼。

只因為那樣難以置信的東西,冬天裏突然生長出的草原,覆蓋了整個天空的魚羣,南側的山峯一夜之間變成湖泊,無數無數的沼澤憑空化成沙漠,突然湧向自己的人羣,讓步履再也前進不了一點,又或者是,那些原來臨近着自己的温度,那樣具體清晰分明不變歷歷在目的温度,突然消失,那麼快地不見了。

總會在以後的時間裏忘了你,反正不是心理的男一號,忘了就能忘了。先忘了你的樣子,再忘了你説話的聲音,隨後忘了你擅長笑,或是喜愛笑,忘了你穿過燈光慢慢由混濁變清晰,忘了我在你心目中變換反覆的樣子,忘了你説過的話。

《信》讀後感5

早晨醒得早,花了近一個小時,讀完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談讀書

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

十五六歲以後的教育宜注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注重發達想象。所以實踐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別人指導,你自己也須得費些功夫去搜求。

關於讀書方法: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二、談動

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入,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衝動有機會 發泄。人生來好動,好發展,好創造。能動,能發展,能創造,便是順從自然,便能享受快樂,不動,不發展,不創造,便是摧殘微型機,便不免感覺煩惱。

三、談靜

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於具有偉大的創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

世界是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

一般人的生活幹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雲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

不安所有靈。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

忙裏偶然偷閒,鬧中偶然覓靜,於身於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着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説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

《信》讀後感6

此書到我手中已有些時日了,但整天疲於生活、工作的種種,一直未能靜下心品讀。終於由於某個原因必須讀了,於是,花了三個晚上完成了任務。

掩書思量,感概頗多。 此書內容實屬不多,上篇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深刻剖析了“忠誠、敬業、服從、信用”等對於引起經濟起飛所依賴的基本的商業精神;下篇則講訴了美西戰爭發生後,當時的美國總統為了聯繫上能給這次戰爭帶來決定性勝利的古巴將軍加西亞,派羅文中尉給加西亞送信,羅文歷經艱辛,把信圓滿送到加西亞手中的故事。這個送信的傳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廣為流傳,主要在於它倡導了一種偉大的精神:忠誠、敬業、勤奮,這正是人性中光輝的一面。出版家艾爾伯特·哈伯德在此書中倡導的觀點是:戰役中真正的英雄不是加西亞將軍,而是羅文中尉,那個把信帶給加西亞的人。

“送信人”成為忠誠、敬業、勤奮的代名詞。我們,作為戰鬥在教育一線的教師。需要“送信人”的精神嗎?有“送信人”的精神嗎?回答自然是肯定的.。常説我們所從事的職業是一種良心的職業,是塑造人的職業。何為為人師表?只有當我們教師自己對待教育事業忠誠、敬業、勤奮了,才能感染到學生,學生才能從我們身上學到人性最善良的品質。

而本人,在教育這片芳草地默默耕耘已近二十年,對待我所從事的這份神聖而艱鉅的工作,思想上也曾有過一些掙扎,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自己的思想也慢慢積澱下來。做怎樣的人?教怎樣的書?目標越來越清晰,定位越來越明朗。於是,慢慢地,自己也在盡力成為“送信人”,一個能夠對待工作全心全意、盡職盡責的人。當然因為自身修為還不夠,偶爾還是會有抱怨,遇到困難仍然會有遲疑,但都會調整心態盡力而為。正如書中談到的:“當我們將敬業變成一種習慣時,就能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就能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快樂。” “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的事,也應該全力以赴、盡職盡責地去完成。小任務順利完成,有利於你對大任務的成功把握。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上攀登,便不會輕易跌落。通過工作獲得真正力量的祕訣就藴藏在其中。”

願我們身邊有更多的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那麼我校的明天一定會更加和諧、美好!

《信》讀後感7

在這之前並沒有看過這本書,這次也是用了一天的時間看完了這本書。看完以後,有了一個反思,或許是90後當道吧,現在已經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包括我的同學,大家都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的也對於自己目前的工作都不滿意,總覺得別人的工作比自己好,然後就辭職去找那所謂的好工作,但等自己去做的時候,卻發現還沒有原來的工作比較好,有些人還會眼高手低,覺得自己學歷高,該找一個什麼樣的好工作。其實每一個職業都有它自身的優缺點,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別,而且工作也不分貴賤,大家都是通過自己的付出,然後去收穫,可能是金錢,也可能是其他的,但收穫總是和付出成正比的,我記得書中有説:"不要為薪水而工作,因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種報償方式,雖然是最直接的一種,但也是最短視的。面對微薄的薪水,你應當懂得,僱主支付給你的工作報酬固然是金錢,但你在工作中給予自己的報酬,乃是珍貴的經驗,良好的訓練,才能的表現和品格的建立。這些東西與金錢相比,其價值要高出千萬倍。"可能剛從學校出來之時我不能理解,但現在我有一點簡單的理解了,現在的工作能得到的不一定只是金錢,當然我不是説金錢不重要,不能否認上班都是為了工資,但同樣也不能否認除了工資以外可以收穫其他的東西,比如友誼,或者是成長的'空間,或者是學到了其他的東西,讓自己也有所成長,我覺得這也是總要的一部分吧

除此之外,在這本書了裏我也看到了責任心、衷心。我覺得做人得有起碼的責任心,或許説不上做一行愛一行,但無論你做什麼工作都得認真的去完成它就如書中的主人公——羅文,在送信的過程中,不知經歷了多少危險,可他最終堅持了下來,不僅如此,他送去的信也並沒有絲毫的損傷。為什麼呢?因為他在送信之前,做了一個動作,“羅文,拿了信,用油紙包裝好、打封、放在胸口藏好”,從這些細小的動作中可以看得出,他做這件看似簡單事情時的責任心,正因為如此,他才得以漂亮的完成這次任務。我們應該學習羅文這樣是一個責任心,這是我麼工作的一個基礎,對工作負責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負責,以後我也會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對自己負責。

《信》讀後感8

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徑。——題記

我喝下十二杯酒,暢説人生。我頗為喜歡這種濫話題——人生與思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味承受無盡的知識而不加思索,以無涯隨有涯,終將殆矣。

我總是迷茫,不知所措,我曾在黑夜中奔跑,星星是光,月亮是光,你也是光。黑夜不一定黑,白晝也不一定是白。你可想過這樣一句話,“我閉上眼時,是黑的,那我睜開眼時,一定會看到光明嗎?”但,無論如何,我都喜歡這個世界,愛這所有的缺陷。

朱老先生告訴我:“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更喜歡朱老先生那句:“生活就是為着生活,別無其它目的。”不被他人左右,這是我的生活,僅屬於我,我沒有目的,我只是在享受着它。我不願沉浮在深淵中,我想嘗試所有,無論如何,我都要去,那是我想去的地方,是理想的人生;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思考。我逃避過,但也勇敢過。朱光潛有言:“學離不掉問,不會起疑問便不會有學。”對未知的好奇與興趣便是思考及疑問,學起於問,因有問而求索,從而實現學的目的。

宋濂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趨百里外,因問求答,對不解提出質疑,對興趣之處虔心求索,雖愚卒獲有所聞,宋濂苦學便是問而後學的過程。學貴有疑,引領學者上下求索,從而獲得真知。李時珍生於醫學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醫學十分痴迷,發掘醫理藥性,求根問底,不斷探索,加之醫學上的天賦與慧根,著成《本草綱目》,造福天下蒼生。學當有疑,以推成出新,尋回重重迷霧下的真相。

伽利略勇於質疑亞里士多德的力學理念,兩個鐵球同時落下,用事實否定千年定律,推動物理學的發展。因有疑問,問而後究,終獲箴言;因有質疑,從而多加研究,革故鼎新,不斷完善現代理論體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起疑基於思考,基於批判性的思維。即使是天之木鐸孔子,亦曾櫛風沐雨向老子求學。

學貴有疑,疑而後問,乃是一種謙卑的姿態。覽盡世態炎涼,人間冷暖,方知人微弱如塵,不過天地蜉蝣、滄海一粟,當以謙卑的態度,不斷求索質疑,汲取新知,彌補自身的瑕疵。不思則罔,不疑則殆。行成於思,學貴有疑,秉求索之心,懷疑而究之,方成學問之道。

《信》讀後感9

夏天如期而至,從考試之後我就沒有像之前那樣久坐地去完全沉下心來做一件事。於是,滿懷着對每天無所事事的愧疚,打開閲讀軟件看了看,選擇了一本《致青年教師的信》。這本書是於潔教師寫給青年教師的44封信,融合了她多年的教育智慧和經驗感悟,在與青年教師對話中解決他們的疑惑,讓他們不再迷茫。

本書描述了許多類型的學生:慢吞吞的小言,情商很高但不守規矩的小意,還有不愛學習的小皮等等。在青年教師剛踏入學校的時候我相信這些類型的學生都會讓老師“頭大”。而大部分老師沒有經驗或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氣和言行,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傷害到這些學生。

而在本書中,於老師針對每種類型的學生都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例如前文提到的小言同學,他剛入學時他的父親就和老師説小言做事慢吞吞,學習習慣差。這位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就只能看到小言的這種形象進而形成了刻板印象。

於老師建議:撕掉對學生的標籤,從幫助他養成良好的習慣開始。

在教育原理中,我們學到過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性,也知道每個人的發展都具有差異性,作為教師要因材施教。可是在實踐中或是教學中,我們就會“急於求成”,而忽略了每位學生都是獨立個體,是個體就會有差異。

其次,於老師還建議,作為教師,要想在工作中不急不躁,持之以恆,歸根到底在於相信“荷塘效應”。

荷塘效應:假設第一天,池塘裏有一片荷葉,一天後新長出兩片,二天後新長出四片,三天後新長出八片,可能一直到第29天,我們也只看到池塘裏依然只有一半的地方長有荷葉。而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到第30天荷葉就掩蓋整個池塘。

在29天的“臨界點”之前,信息可能都處於緩慢的滋長期,難以引起人的注意,而一旦到了最後一天,瞬間爆發,其影響力將讓人瞠目結舌。

於是我告誡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實踐中,遇到一些難辦的事情或難教的學生,要做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耕耘的過程會很漫長,而收穫的時間不知道哪一天會到來,可我知道,只要一直堅持着做一些努力,收穫遲早會到來。

《信》讀後感10

在解讀這部暢銷書的時候,我們還應注意其中的另一個側面,即麥金萊總統對軍事情報局局長阿瑟瓦格納上校的絕對信任,以及阿瑟瓦格納上校對羅文中尉的瞭解和絕對信任。這就足以解釋羅文中尉為什麼能夠毫不遲疑地理解並且不講任何條件地去完成這個極其艱鉅的任務的原因了。所以,我們在閲讀中,既不能單純地站在“領導”的角度,一味地指責幹部如何的“推委、消極”,而是要想着如何去調動他們的進取性,羅文中尉的“敬業、忠誠、勤奮,尤其是主動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靠後天培養,靠良好的用人氛圍;也不能單純地站在幹部的`角度,只是議論、抱怨,而是要時時牢記自我為檔案事業,是不是盡職盡責了。

領導與員工的關係,就是魚與水的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相互依靠,相互滋潤的關係。如果真正地樹立了這種客觀、辨證、科學的幹羣關係,那麼每一個領導,都可能成為在關鍵時刻能夠充分相信自我的員工,而沒有絲毫的憂鬱與懷疑的“麥金萊”,每一個員工也完全可能變成敬業、忠誠、勤奮,主動的“羅文”。

我理解這本書不只是一首英雄的讚歌,更是一本勵志佳作。它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看待自我,正確看待環境,每個人都要在自我所處的工作和生活軌跡中努力地、主動地做好自我的事。作為領導,要學會如何慧眼識人,如何廉潔、公正、寬容;作為員工,要學會如何磨練自我的意志,克服困難,使自我儘量具有羅文式的敬業、忠誠、勤奮和主動性。所以《致加西亞的信》不單單是員工的勵志寶典,也是領導識才用人的醒目教材,這是《致加西亞的信》的精髓所在,這是我們應當提倡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要義所在。如果我們都能從這個角度去解讀《致加西亞的信》,我們的社會將會所以變得更和諧、富足;我們的檔案事業將會所以發展得更好、更快;我們的生活將會所以變得更加幸福、完美。

《信》讀後感11

誠與信是人們優秀品格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做人的美德,是成就事業、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法寶。值得人們去深深地思考與實實在在的踐行。

所謂誠,乃誠實也;信,乃守信,信用也。它是一種個人正直的表現。誠則有信,信則有譽,誠實和信用情同手足,密不可分,它們共同構成事業大廈的頂樑之柱。人們應該積極培養這種優秀的品格。

首先,誠實需要堅守我們的人格。人格問題是一個古老而又嶄新、普通而又現實的問題,用簡單的話來説,人格就是做人的資格和為人的品格的總和。它是對人的思想和行為進行道德評價的一個概念。我們每個人都要懂得,在自己的生命中,人格是第一寶貴的。人格比“名”更崇高,比“利”更偉大,它是一個人的無價之寶,是任何代價都不能換取的。

其次,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足之本。要成為一個誠信的人,就應該辦事實在,不扯謊言。有道是誠信是金,誠信是寶。一個人如缺少誠信是無法立足的'。在現實生活中擁有誠信美德是通行人間的特別證件。誠信還是人類社會和平發展,和平相處的基礎,也是人性中最寶貴的部分,它與偽君子無緣,與空談家遠離。

再次,不講誠信的欺騙者往往最後欺騙的是自己。《韓非子》中説:“巧詐不如拙誠。”巧詐的人乍看之下,好象是機靈的策略,但是時間一久,必定會被人懷疑而遠離。應知道世界上假的東西很多,它們在一時間也許會矇蔽不少人,但假的終究是假的,它經不起實踐的考驗,如果靠騙術來行事只會讓自己遭到慘敗的境地。所以做到誠實無欺是贏得眾人之心的關鍵,獲得事業成功的基矗

總之,誠與信是我們通往成功之路的重要利器,天下沒有任何一種廣告能比誠信的美譽更能取得他人的青睞,善於對誠信做出深入的思考,進行認真地實踐,必將使我們的人生更加輝煌。

《信》讀後感12

讀了<<致加西亞的信>>後,感覺倍受震撼.如此短小的一段文字,竟能激起人如此豐富的思考和回味。

書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1894年4月美西戰爭爆發後,美國必須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軍首領、古巴的加西亞將軍取得聯繫。加西亞在古巴熱帶叢林的山裏,沒有人知道他確切的地點。但是美國總統必須儘快地取得他的合作,於是他們把安德魯·羅文找來,交給他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羅文接過信後,並沒有問“他在那裏?”等任何問題,只是靜靜地把信拿去,不顧一切、義無反顧地克服了千難萬險把信送達,完成了神聖而艱鉅的任務。

羅文身上所表現出的敬業,積極,奮鬥精神是現在許多年輕人缺失的,我們年輕人也只有從大學開始做好準備工作,培養自己一些優秀的素質,以後才能在社會上做出一番事業.

那麼如何成為一個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呢?

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對它負責到底。作為大學生來説,應該認識到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學習,應該培養自己對知識的渴求,排除其他一些干擾因素的影響,專心於學習,才能儘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另外,對於各方面給的任務,如果答應了,就要不怕困難,想盡辦法去做好,決不能半途中放棄。

然後,做事要積極主動。要有羅文對上級的託付,立即採取行動,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務——把信送給加西亞,是該書的作者所肯定的,但作者進一步從更高層次上倡導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他説:“主動就是沒有人要求你、強迫你,自覺而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僅要對自己份內的工作盡職盡責,而且要更上一層樓,做到更主動、更卓越。”所以,我們在今天的學習或者工作中,不僅要服從、勤勉,更要自覺、主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最後,就是堅持不懈的奮鬥精神。無論多大的困難橫亙在面前,都應該拿出信心和勇氣來面對,拿出智慧和拼勁咬着牙來克服。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我們決不能有半點馬虎,一絲投機取巧的想法。只有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地幹,才能有所收穫。

《信》讀後感13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活動家。在他最富有文學色彩的《致女兒的信》中,針對女兒所提出的“愛情是什麼?”這一問題,他用了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闡釋了愛情的真諦。這篇課文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初步領悟愛情的真諦。

愛情是什麼?故事中所描繪的三幅生活畫卷含蓄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第一幅畫:愛情主要是繁衍子孫,傳宗接代,即使男女之間有一種心靈的感應,有一點微妙的體驗,但仍處於朦朧之中,人們既解釋不清,而上帝也迷惑不解,並恐慌不已,他認為人類違犯了天條,所以勃然大怒。(仍以自然屬性為主,有少量的社會屬性,這是人與動物的區別所在。)

第二幅畫:愛情的內涵有了進一步的豐富和提升,社會屬性中增加了“忠誠”的內容,這使得上帝更加迷惑不解,更加恐慌不已,所以他怒不可遏地詛咒人“該死”“活不了多久”。(人所特有的社會屬性、人性美日趨豐富)

第三幅畫:當人類的愛情中出現了“心靈的追念”這一重要內容時,當人類從動物單純的“性愛”昇華到“愛情”的高度時,上帝終於被征服了。最後他只好久久地佇立凝視着,只得深沉地思索着離去了。

小結:人是由二元結構所組成的。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屬性(動物屬性)——喜怒哀樂、食慾、性慾、求生的本能、對食物的需求、對異性的.愛慕、繁衍子孫、傳宗接代……另一方面是人的社會屬性(精神屬性)——具有靈魂、情感、理性、忠誠、善良、無私、尊重、孝敬、感恩、理解、同情,注重倫理道德,追求理想信念,追念故去親友,崇尚英雄楷模,講究誠信禮儀,甚至甘願為正義的事業拋去自己的幸福,獻出自己的生命……只有當人類愛情中這些健康、高尚的社會屬性越來越豐富時,只有當男女雙方都能很好地將自己的精神美、情感美、人格美、心靈美、個性美等都融入到愛情中時,這樣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偉大的愛情,這樣的愛情,才是人性的光輝,才是美和力量的最高體現。否則,那種低級而庸俗的男歡女愛、懷春鍾情,也只能算作是動物之間的性愛。

《信》讀後感14

《致加西亞的一封信》之前已經草草聽過這個故事,現在拿到這本書,我又仔仔細細地讀了一遍,發現又有很多新的收穫。書中主要講述了主人公羅文中尉在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冒着生命危險,完成送信任務的故事,體現了作為一名軍人忠誠、敬業、服從命令的高尚品質,而我們作為企業的一員也應該對企業表現出敬業與服從命令。

其實細細想來每一份工作都來之不易,所以我們就應該本着"努力、努力、再努力,實踐、實踐、再實踐"的精神,樹立強烈的事業心。因為幹一項事業,沒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就難入佳境,難出成績。而且,往往事業心比知識更重要,因為沒有使命之感,沒有敬業之心,就沒有鋭意進取的勇氣,知識就只是擺設,終不能轉化為能力和成績,要幹就要幹好,我想以後我一定會經常有這句話勉勵自己。正如《致加西亞的一封信》中所講:"年輕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不只是聆聽他人種種指導,而是更需要一種敬業精神,對上級的託付,立即採取行動,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務--把信送給加西亞"。

其次,作為一個企業的員工,對待自己的老闆,也應該向羅文學習。那我們該向羅文學習什麼呢?擺在第一位的是忠誠,為什麼這樣説呢?試想:如果羅文不是對自己的國家忠誠的話,他應該可以把信交給西班牙而獲取很高的報酬吧?當然,如果他不夠忠誠的話,他的上級也不會這麼信任他,把這封重要的信件交給他了。

在前進的'路上,我們或許會迷失方向,在困難的面前,我們或許會動搖自己的決心,這就需要不斷調整、挑戰、戰勝自己,要有羅文送信勇往直前的精神。

寥寥幾筆,是我讀完《致加西亞的一封信》之後的感想,在今後的工作當中,不論是對客人還是自己的老闆,我一定會以羅文為榜樣,成為一個優秀企業的優秀員工!

《信》讀後感15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正式開始讀的第一本書。單獨成一行,留念。

我是一名腦殘型文盲,根本沒有選擇與評價書籍的能力,更沒有隻看經典原著而進行自我昇華的本事。所以,不設防,隨性,隨機,相信開卷即有益。之後或好或壞,全憑我自己的造化了。

書中的“談多元宇宙”“無言之美”以及“談美”三篇短文,堪稱偉文。我的語言已經無法表達我對這三篇短文的讚美了,來個無言之美吧。最驚歎於作者的分類方法以及説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達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事實上,作者的這些分類,也將會是我今後所採用的分類。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價值標準。我們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如果勉強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則乙宇宙便失去獨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儘量發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處於無形。”有三個這樣的宇宙。第一個為“道德的宇宙”或稱“實用的宇宙”,第二個是“科學的宇宙”,而第三個則是“美術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為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與社會俱生的。”在這個宇宙中,我們採取的是實用的態度。這裏是實際生活,在這裏“有所為而為”。“善惡是”道德的宇宙“中的價值標準”。

“在”科學的宇宙“中,價值標準只是真偽。在這個宇宙中,我們要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是科學家的直接目的卻不在於實用,他們要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尋出事物的關係和條理。”

“”美術的宇宙“也是自由獨立的。美術的價值標準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惡,只是美醜。在這裏,我們需要脱淨了慾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覺“,去見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絕緣的意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

於直覺時的特質。”

居然可以這麼分類,還是,就應該這麼分類?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m5g2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