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有效教學》讀後感

《有效教學》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效教學》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效教學》讀後感

《有效教學》讀後感1

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各種各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遍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這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本中的知識充實自己。

不僅僅老師要讀書,每一個想提高學識的人都要讀書。在這短暫的一個學期裏,我讀到了平時沒看過的書。讀書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一個學期裏,我感覺收穫頗豐。

在學生時代就對吳鬆年老師有所耳聞,也十分敬仰,工作之後對吳老師的著作更是喜愛有加,本學期有幸拜讀了吳老師的《有效教學藝術》,作者運用流淌自如、平實樸素、親切自然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教育的智慧和情懷。翻開書首先被導論中的一段小詩所吸引:藝術的靈魂在於情感;藝術的魅力在於風格;藝術的源泉在於生活;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創造;藝術的追求在於完美;藝術成功的標誌在於共鳴。

每次看書,我都會先瀏覽一下目錄,從中找尋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打算先由此開始拜讀。當我一翻到目錄,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備課教學藝術。閲讀完這一章節,給了我不少有關於備課方面的提示。吳老師在書中是這麼説的:備課是個自覺過程,這種過程的特點在於教師的自我約束、自我要求,要用心去備課。備課過程不是應付上課,而是自我提高教學素質的過程。很多像我一樣的新教師,往往都是為了上課而備課,所以很多時候備課思路就被上課所牽住了腳步,沒辦法很好的發揮其功效。

吳老師在書上還講到了很多備課的方法,他提到基於教學的藝術性,備課中要講五練:練情感、練風格、練優勢、練發現力和內化力。就要做到:

1、備課要備出教學情感、備出教學價值感、備出優化的學習過程。

2、備課要備出獨特的教學風格,備出創新點來。

3、備課要備出教師的個性優勢。

4、備課要講求積累,備出教學洞察力、觀察力和發現力。

5、備課要備出智慧、備出才氣,備出教學功力來。

更深的體會是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實這不只是學生應該學會的`,更應該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從眾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發現,做人貴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會善。我的這種感受是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一直以來,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經驗為借鑑,堅持以“認真負責”處世,以“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為原則。簡言之,同時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我覺得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也並不是如“蜀道之難”。只要我們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積累經驗,長期地保持一顆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學生又將演出一幕怎樣的好戲?我今天又將看到孩子們的什麼新花樣?我自己又該為他們做些什麼事?處處為孩子們着想,在為學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時,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有效教學》讀後感2

自教學活動誕生起,教育實踐者和教育研究者就一直希冀着,以最少的教學投入獲得最大的教學產出,重視並尋求有效地教學方法和途徑,例如誇美紐斯提倡的班級授課制,就是為了尋求並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教學作為一種活動,如何改善過程績效實現教學目標,也是教師最中山的問題。這段時間我學習了《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談一點對有效課堂教學的體會:

(1)及時調整課堂,給學生騰出空間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課堂上一旦出現有效的生成,教師就應該及時調整好,給學生騰出空間。當然,能不能合理處理還需教師臨場應變的能力,大凡特級教師名師上課藝術與一般普通教師的最大區別就是他們善於抓住並利用好學生生成的資源,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課的重要決定因素。有時候課堂有“意外收穫”,這種“意外收穫”,只有當課堂氛圍非常好,師生互動熱烈,思維極度活躍時,才有可能出現,在這個教學過程裏,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暴露思維過程,適時調整教學進程,使數學課堂成為有生命的課堂。

(2)尊重學生,給學生的生成營造氛圍

如果每次學生有了創造的火花,有了有價值的生成,而教師給他的則是失望和不能滿足的信息,學生的主動、積極思維就會磨滅,這樣培養學生顯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學中,當學生有了火花生成時,不要被這種火花電倒,應該採取積極的鼓勵態度,如果學生的這種火花在課堂上無法進行研究或展開的,則留到課餘或其他條件成熟時再研究,而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全程參與和關注,不要簡單的佈置學生下課之後再研究,然後就不了了之,學生由於受到年齡、心理方面的影響,不可能會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一次機會也就這樣消失了。而在課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則必須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來,要讓學生有這樣的感覺:無論是課堂上能研究的還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來的而且是有價值的,老師都會很重視,而且會和我一起想辦法創造條件去進行研究。時間一久,學生的智慧潛能會火山爆發般吐露出來,這時不讓學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3)給學生留足空間

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但同時這種預設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預設。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的過程,這些由學生的原有經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複雜性與差異性決定的,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學生留足空間。此外,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應該做到這樣幾點:教學語言要有藝術性、教學方法要有靈活性、教學過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以上幾點,既是“傳道、授業、解惑”有效性教學必不可少的內涵,又是一名教師綜合實力的反映。具備這樣幾點,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錘百煉。

《有效教學》讀後感3

余文森 教授是國內課程與教學領域內的專家,在有效教學方面頗有心得。近期我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一書,整本書以講座的形式,討論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類型”十個話題。在這十個話題中,餘教授的絕大多數觀點都能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成為我的精神食糧。但在這些觀點中,給我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是:

1. 關於三維目標關係的闡述。在這部分內容中,餘教授引用了把三維目標比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和一個人的肌肉、骨骼、神經等系統”的比喻,指出了“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強調了三維目標的“整合的意識”.同時,指出三維目標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哪個維度是顯性的、哪個目標是隱性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觀我們的教學,特別是很多新教師或者對新課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師,在他們的教學設計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分門別類的表達;在每堂課的教學中,都能清晰地辨別出他們的哪些教學是在完成三維目標中的哪種目標。他們把三維目標弄成了三種目標,目標達成不是滲透性,整體性的,也從不區分哪些是顯性的、哪些是隱性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三維目標被活生生地、機械地割裂開來。

2. 關於“教與學”關係的表達。餘教授引用了我國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關於教與學關係的觀點。江先生認為教與學是一個動態過程,不論是從國小一年級到高三、還是在一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一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都要經歷一些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完全依靠教師階段”,在此階段,學生百分之百依賴老師,老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老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第二個階段是“基本依靠教師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第三個階段是“相對獨立階段”,學生的獨立性進一步增強,如果老師過渡包辦,就不是促進學生髮展,而是阻礙學生髮展了;第四個階段是“基本獨立階段”,不要老師教,學生一般能讀懂75% ,此時如果老師還講系統性、全面性,仍然事無鉅細、全包全攬,教師就會感到“怎麼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適得其反;第五個階段是“完全獨立階段”.然而,反觀我們的教學,很多老師認為新課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課堂還給學生,因此就不加區分地從“極端控制”走向了“極端放縱”.

3. 關於情境創設的誤區的表述。情境教學是比較流行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教學也特別強調學習情境的創設。但在我們日常的教學觀察中,卻常常發現很多教師的情境創設雖然煞費苦心,但卻顯得特別“矯情”,特別是一些公開課展示,有時就是一種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個噱頭。()在這裏,餘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學中的幾個誤區,分別是“形式化情境”、“假問題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謎式的情境”、“電灌的情境”等,對於餘教授指出的誤區,我認為是一針見血的,非常中肯的。

老實説,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觀點、生動的表述。餘教授是一位經常深入課堂的教學論專家,儘管他使用的語言很平易、很樸實,但他所表達的道理卻很真實、很實在,對一線教師也最有啟發!這樣的教育專家才是真正地將教育理論與實踐聯繫了起來,使用普通老師聽得懂的語言,表達教育的真實。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專家!

《有效教學》讀後感4

讀了《有效教學十講》一書第一講之後,我結合自己的教學情和課堂教學觀察,發現對信息技術現狀和制約信息技術有效性的因素有了較清醒的認識。信息技術普遍兩種存在兩種現象:一是課堂教學結構鬆散,時間浪費的多;二是形式多樣,缺實質性內容,一節課讓學生掌握的東西太少。

而這些現象與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隨意性直接相關,經過深入的分析,我們認為這些隨意性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流程的設計、教學語言的表達、教材的使用、教師的演示操作以及教學的組織等方面,為此我們提出,有效教學:從“六要”起步,即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流程要精細、教材使用要適度、教學語言要精神、演示操作要規範、教學禮儀要強化。教學的隨意性折射出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更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態度,態度決定教學的成敗。

信息技術教師只有堅持從我做起、從“六要”做起,才能克服教學的隨意性,才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信息技術教師要強化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也有一個實效性的問題。我們認為,教學反思:有着落才會有實效。教學反思要從實效着眼:教學反思只有着眼課堂教學的實效,從評價實效的幾個方面審視教學才具有針對性;要從整體着力,落實到課前、課中、課後等各個時段;要從習慣着手,即從學習的習慣、修訂的習慣、提煉的習慣、交流的習慣着手全面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課堂教學的實效是一個評價範疇的概念。但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實效又是一個有準確內涵的概念,廣義上講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具體來講,就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維學習目標有效達成”。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其教學實效有外在的表現和內在的表現兩個方面,外在的表現就是指課堂教學的氛圍:學生的注意力、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等,內在表現則指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等。

針對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和學科任務,我們認為國小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實效定位在以下四個方面:①學生的學習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有興趣、有激情,全面參與學習活動,自主探究時凸顯個性,協作學習時又能融合互動。是否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設計學習活動,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②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獲娶加工處理、管理、交流和表達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學是否從應用的實際出發,不唯技術而技術,體現“在應用體驗中構建知識、提高信息素養”的理念?③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生歸納、推理、分析、綜合、評價等深度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實踐創造能力初步培養。教學是否關注學生動腦,是否重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否強調學生學會規範表達操作?④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能力是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教學是否設計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環節,合理安排探究、合作學習環節?這裏所説的“最大限度”其實也是一個概指,更為合適的説法可以是“儘可能的”。其反應課堂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最大值取向。

《有效教學》讀後感5

讀完《什麼是最有效的教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什麼是有效的教學,怎樣才能做到有效的教學呢?

每一次在聽了名師名家的輔導以後,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覺得他們在對教材的把握上,在教學理念上往往站在一個全新的比較高的層面,讓我聽後,內心震動很久。於是,我就想名師的教學設計我能不能拿來用呢?大的板塊、大的思路不變,根據自己的學生的特點,根據我的風格在細微處適當變化。試過幾次後,我發現學生有時對新的思路是很感興趣,可是由於每次模仿的名師設計理念各不相同,在課堂上我反到沒了自我。所以我意識到在引用借鑑別人成果的同時,還應有自己,切不可完全依賴他人,使自己喪失創造力和獨立意識。

課堂是一篇動聽而豐富的樂章,教師課前與文本的對話、理解是這篇樂章的序曲,課堂上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是主旋律,而在對話中的一個個生成則是一個個美妙的小插曲。我校所在的班級差生較多,為了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我真是煞費苦心。“百學趣當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約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強烈的學習動力,於是我決定從興趣入手。學生天性好奇、好動、好勝,那麼我的課堂無論從內容、形式上都會體現一個“趣”字,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既增長知識,又發展智能。

關於有效講授,中間提到了一條就是要幽默風趣,令學生保持輕鬆活潑的心情。這一點,比較符合自己的課堂特徵。一直以來,自己所提倡的就是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而且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可有時候卻發現一旦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數同學會把注意力轉移出課堂,這樣便需要老師花時間去維持課堂紀律,也就是説,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自己以後的努力方向。

教師的任務導向應該是為學生提供較多的機會去學習那些將要評估的材料,而不應該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事情上,對教學中可能發生的影響教學的事件有一個預測和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對授課內容在時間上有做出合理安排,這樣才能夠充分有效的傳授教學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

關於課後反思。這一條對於一個教師的成長來説,應該是非常關鍵的。可很多時候,自己往往會因為懶惰或者文采的限制,而只是去簡單回顧自己近期內的教學情況,沒有進行系統的書面整理,所以到目前為止,自己的總結能力也沒有得到鍛鍊,這也是自己今後一個很重要的改進方面。

而在最後自己想説的一點就是有效練習。現階段很多人對於題海戰術不屑一顧,認為這與當前的素質教育、課堂效果等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動相沖突,而我的觀點則認為,很多時候,練習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環節所不能代替的。只是由於作業的分層設計不夠好,導致很多同學感到一定的挫敗感,於是就出現了不完成作業的情況,很多學生開始搪塞老師,敷衍了事。所以,要想真正體現練習的有效性,作為教師來講,必須要設計有意義的、高效的練習形式。

學無止境,同樣,對於一個老師來講,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只有真正掌握了教學真諦的老師才是一個好老師,才是一個深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也才是一個對學生幫助很大的老師,希望自己將來有一天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

《有效教學》讀後感6

讀完《有效教學》一書之後,我深有感觸,也受益匪淺。

這本書語言簡潔樸實,內容淺顯易懂。從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出發,展示了精彩的理論依據,為教師怎樣經營好課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

我覺得要想取得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一、有效備課。

有效備課是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備課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學流程、教學設計寫的如何,關鍵是教學設計是否與課堂表現相一致,與學生需求相吻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有效備課更關注教學對象,更關心教學效益,更注重教學實踐,更注意教學反思。

二、有效指導。

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也就是在教學中,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從教學手段的安排到教學語言的運用,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

三、靈活運用教法。

學 生的參與程度與教師傳授知識的難易程度關係很大,如果知識難度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脱離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知識過與簡單,學起 來毫不費力,學生就會感到厭煩。只有難度適中,才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充分激發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課堂氣 氛。新課程中,教材與教學參考只是作為教學活動重要的參考資料,而並非唯一依據,老師必須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吃透教材,對教材進行增、散、 調、補的深度加工,靈活的處理學習材料,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

四、注重學生有效學習,關注課堂效率。

一 堂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的如何。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習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發展;教師教學 的有效性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注重過程教學,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我們教師應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 儘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髮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儘量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教 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使他們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

五、注重教後反思。

教學反思是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之後,把課堂上的反饋信息、自我感覺以及引發的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進教者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的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

我覺得應該寫自己實際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有親身感受,內容新鮮、具體,見微知著。也就是説從實際出發,在教學實例中探及某種教育規律。事例可小,但要善於上升到理論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有效教學方法讀後感有效教學反思

《有效教學》讀後感7

拜讀了《有效教學和諧課堂》一書,我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讀後我知道了如何成為一名真正能發揮自身價值的教師。下面是我的幾點讀後體會:

有效教學的前提是有效備課。備課時,要深鑽教材,細心研讀課程標準,以此制定適量的教學內容,適當的教學方法,重點突出,難點的突破要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還要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他們需要關心,更需要尊重,所以與知識的傳授同樣重要。只要做到知識傳授與人文教育的和諧發展,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得,學有所成。課堂過程和諧,課堂效果高效。

有效教學是構建和諧課堂的核心。首先是有效互動。有效互動就應該是在一定的組織形式下,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要素之間產生的一種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體現學生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行為。課堂如果沒了多方的有效互動,課堂就缺失了生氣,就缺失了生命的靈動,就不能稱之為課堂。實現互動的真實有效和生成需要做好下面幾個方面:一是課前除了做好有效備課之外還要有對課堂突發事件的預見及處理對策;二是要有轉變教師角色的意識。平等對話與交流是實施有效互動的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既是指導者也是學習者,融於學生還要高於學生。一句讚美的語言,一個讚許的眼神,一個悄悄豎起的大拇指,就如同花兒生長的催化劑。我們應從心靈的溝通入手,用交流的口吻,以積極的態度,將拳拳愛生之心滲透到每一言每一語中,讓學生從中找到學習的動力。三是要有和諧的師生關係。另外還要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興趣是激發學生真實互動的內在動力。關注與傾聽也是實現課堂有效互動的必要的修養。這裏沒有高人一等的説教,只有和藹可親的朋友。“Youdoagoodjob.”“Welldone!”“Wonderful!”“Haveatryagain!”“Excerllent!”……讓孩子們找到自己的位置,時時感到“我能行”。從而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才能。

其次是有效管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的管理有助於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使教師能夠有效地組織教學,師生之間的溝通則變得順暢,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反之再充分的教學準備都將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故而教學的有效性依賴於教師管理能力的高低。有效管理它要求教師具備特有的專業素養,要求教師在單位時間內採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態度和情感,使教學內容、教學信息的傳達達到最佳的效果。

最後是有效練習。練習設計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具有監控、鞏固、反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作用,是教學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課堂練習必須與教學內容相關,難易要適度數量要適當,目的要明確。還要和家庭作業緊扣,服務於教學目標,做到對學生掌握知識、自身成長有意義、有價值,呈現方式還要有趣。

總之,教學的主戰場在課堂,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效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師生能夠平等交往、高質互動的真實的課堂,是師生能夠充分展現個性魅力與智慧、演繹生命價值並最終實現共同發展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師生能夠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滿詩意,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的課堂。

《有效教學》讀後感8

新課標倡導全人教育,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倡導建設性學習,注重科學探究的學習,關注體驗性學習,提倡交流與合作、自主創新學習,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於教師,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作為教師的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學習新課程改革理論,更新教學觀念,迎接新課改的挑戰。

一、課堂教學活動要目標明確

新課程理念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生能夠用英語做事情是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的主要體現。在國小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廣泛採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易於學生參與體驗的任務型教學活動。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有聲語言是教師從事教學,培養學生們語感的主要手段。但是往往外來語的陌生的語音,特殊的語法,會使國小生感到與母語巨大的差異,從而在內心產生排斥。因此導致在記憶和理解上的多種學習困難。如果這種困難一點點的堆積到一起,就會挫傷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其實,在教學中採用形體語言教學就能解決這些困難了。如:在學習英文26個字母時,我就採用了形體語言這種教學方式。往往教師們會有同感,在學習英文字母時課堂會很沉悶,學生的積極性差,所以我吸取了這些經驗教訓。使得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既開動了腦筋,又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下學會了知識。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英語情景教育就是把“快樂學英語”的理念融入英語教學中,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地置身於英語的環境中,感覺到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外語教學中,情景教學法不僅活潑生動,能夠營造氛圍和意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更易於創造、模擬母語學習環境,使外語教學在科學而且正確的方向上施行。“情景教學”是指:在外語教學中運用於交際的社會情景。脱離了社會情景,語言就難以恰當地表述,難以發揮其表達進行交際活動的本質作用。因此,英語教學必須從交際的情景出發,根據教材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讓學生受到情景的感染,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我認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互動。國小英語課中根據學生的年段不同,“師生互動”的着眼點也不一樣。高年段的學生英語知識有一定的積累,同時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教師重在“導”,引導學生調動知識儲備,使表達的內容更豐富、思路更開闊,句型更為完整與準確。

三、課堂教學語言簡明易懂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應十分重視正確使用課堂用語,在備課時結合課本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課堂對話情景做好充分準備,充分發揮它在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從而使英語教學更有成效。同時,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有積極的情態,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刻板的情態,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還會影響其它發展,情態是學好英語的重要因素。

實施國小英語有效性的教學還有許多的技巧,有待於我們國小英語教師的研究與探索。總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施有效教學是完成國小英語教學目標,提高國小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有效教學》讀後感9

我利用業餘時間閲讀了《追求“教學的有效性”還是“有意義的教學”》這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寫得很好,作者寫的內容很貼近幼兒園的實際情況,説出了開展教研活動和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出現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幼兒園老師比較關注的問題。作者結合實例講解,讓我知道了在開展教研活動以及日常的教學活動時如何追求有意義的教學。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有效”和“有意義”;第二部分“教學”的意義;第三部分追求有意義的教學。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受益匪淺,以下説説我在文章中獲得一些收穫:

文章中講到,幼兒園一日活動中,“課”的比例不高,所以我們追求它的價值實現,減少那些不值得上得無意義的課,減少那些上得無意義的課。”要追求有意的教學。

備課備什麼?要追求有意義的教學,就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備幼兒上”而不是放在“備教材上”。具體的説把準備教給幼兒的有關內容與幼兒的經驗聯繫起來,通過非正式的談話或投放相關的材料讓幼兒擺弄,預先了解幼兒已知道些什麼,還不知道什麼,有哪些錯誤的經驗,判斷其中有哪些可以通過教學讓幼兒理解,哪些是用任何方法都無法讓幼兒理解的,從中尋找教學的切入點。一旦對幼兒已有的經驗心中有數,那準備教案就更有針對性了,教學的意義就體現在為幼兒建立經驗的連接體。在日常備課中,我覺得自己在備課的時候更多的是關注活動設計,想怎樣將活動設計的精彩,雖然在設計活動時也關注幼兒,但是不像文章中關注的幼兒這一方面這麼多,看了文章以後,我覺得自己要改變原有的教育理念,要更多的關注與幼兒,將活動與幼兒有機的聯繫在一起。

説課説什麼?文章中講到,説課放在平時就是課後的反思,説課要把握的重點是活動過程與預期的關係,主要是分析活動的非預期效應(包括正反兩方面),分析非預期事件的發生頻率和性質(是預期不周還是期待生成),分析預設活動中生成的教育行為。説課具有其他人無法代替的特殊意義,因為只有執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預期以及預期外的效應,而評課者只能依據教案上的目標。當教師對自己的預期內和預期外的效應做出原因的假設和分析時,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就能得到體現。

觀課觀什麼?文章中講到,觀課觀課觀什麼?關鍵在於觀摩活動提供哪一類的課更有意義,如果提供的都是課程以外的教學活動,都是執教者自己生成教學內容,及時課上的再好,也會因為觀摩者無法領會到課的精髓,生搬硬套而失去意義。應該是大家上過的或是要上的課,只有多看相同的內容的課,只有經過反覆實踐,才能培育起教學的智慧。因此,教師選擇和準備一些經典而優秀的教學材料作為共同研討的內容,尤為重要。這樣避免了教材選擇中的科學性、教育性的問題,“吃透教材的”問題不大,自然就會將備課的重點轉向“吃透幼兒”。而一些教學內容之外的活動設計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展現給大家,作為學習交流的內容。我也很同意作者的看法,多研一些活動計劃之內的課,對於青年教師來説很有幫助,這樣做可以幫助青年教師“吃透教材”,在開展活動時心裏更加有數,有針對性。

這篇文章還是很值得看的,文章中作者的一些理念還是很好的,值得學習。

《有效教學》讀後感10

這幾天我讀了《什麼是最有效的教學》一書,全書分為怎樣問課和怎樣評課兩篇,每一篇又分為五章,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二章“問課要問學生。”

古語有云,“教學相長”,教師只有經常傾聽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意見,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摒棄“教師本位”的自覺意識,實現教學觀念的徹底改變。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問學生”便於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問學生也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最好的信息反饋

隨着新課程對學生評價與方式的轉變,教師對學生的詢問,也要以審視是否能夠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為內容,因此“問學生”不再是平面的,而是要求詢問學生對教師在對待自己的教學對象,使用教學資源,完善教學行為等綜合性的評價。

多問學生,學生認為什麼方式成功教師就應該把這種風格發揚光大,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過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去學。你學到了什麼?這是教師應該堅持向學生提出的一個問題,就是通過詢問學生已經知道什麼,還想知道什麼,在課堂上學到什麼等問題進行評估教學。詢問學生的學習效果,大體上可以採用當堂問和課後問兩種形式,我們知道課前準備是有目的的準備,並不代表結果的好壞。學生的需要不是完全可以預設的,也就是説,教師的精心準備未必是學生感興趣的。教師準備的方式,也未必是學生願意接受的,我們要經常對常規教學進行反思,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育觀念,關注學生的知識,感受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們的教育不能追求課堂的唯美,而疏忽了學生的感受,我們的教育應當追求讓每個學生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現實學習生活的快樂,讓他們願意學,樂意學。

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再帶着新問題走進課堂,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進入更廣闊的學習天地,我們的三標六步課堂也明確要求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問問題,學會問有價值的問題。

在問學生的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做一個有耐心的傾聽者,在傾聽過程中發現他們在學習上遇到的困惑和疑慮,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及時引導鼓勵促進他們的發展。同時我們也做一個虛心的請教者,在知識飛速發展的今天,知識的更新期大大縮短,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樣化,我們應該走進學生,鼓勵他們各抒己見,多側面,多角度的分析問題,這樣我們未來的課堂才會有所改進。事半功倍的奇蹟才會在師生的共同探討中產生。

問學生的過程中,我們要避免方式內容的誤差,不能簡單化,詢問之前必須要使學生有充分的心理和思想準備,預設好師生面對面交流的程序和內容。

問課也不能流於形式,我們應該堅持如定期進行,力爭使這一問課形式成為師生平時的教學行為習慣。問課更不能主觀化,教師要端正心態,敢於面對自己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對於學生提出的有利於教學管理的問題和要求,應該耐心的解釋,以求學生的理解,而不應嘲笑挖苦。事實上學生的回答是客觀的,即使是錯誤的,也是有參考價值的,以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教師要珍惜問學生的機會,與學生充分交流,有溝通,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歸根結底,向學生問客的初衷與最終目的是兩句話:問的都是你—學生—學的怎麼樣;為的都是你—學生—能學的更好,當一個教師心中裝滿“生本”理念的時候,就不會為教學生涯的一些困難而迷茫。

《有效教學》讀後感11

讀了《有效教學與成功德育》一書,從這書中我領悟了一些道理,現在談一點自己的一點感受:

凡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我思考着,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放棄教學的責任,那麼,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方法。但加個問號不等於提出一個問題,這樣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沒有什麼價值。

的確,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發生了重大轉變,由以往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發展為今天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溝通交流、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功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正如書中所説:"有效提問,意味着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迴應或回答,且這種迴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在"有效指導"中的有效"提問"與"傾聽"一節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説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是啊,教師高質量的提問,能夠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提問在我們每天的教學中是大量的,可以説是貫穿在整個課堂中的,可見,提問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提問。

讀完本書,我對有效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學是一種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書中對"什麼樣的提問是有效的"給出了建議:一是使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二是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做到提問要精心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點,抓住知識的關鍵,注重提問的質量和效率,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同時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還要注意難易適度,把握好分寸,善於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佈設懸念,使學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問還要有層次性,問題之間要有內在聯繫,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隨之逐步提高;此外,我們還應儘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運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指導學生對學生提問,學生對教師發問等提問的多元模式,這些都是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

理念是靈魂。讓我們多讀書、多學習,掌握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並在其指導下積極開展有效教學實踐,糾正誤區,優化課堂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更加關注學生,關注教學中"人的問題",最終促進教育成效。

《有效教學》讀後感12

有效教學讓課堂更精彩,但須做到:

一、有效備課。

一備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僅僅關注“雙基”目標,忽視其他目標的達成,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他們需要關心,更需要尊重,所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和知識同樣重要。作為數學教師,除了關注學科本位目標,更要關注學生個體生命成長的目標。

第二備教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師要認真閲讀教材,努力做到真正把握教材,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展開:一是讀懂教材,明確各部分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繫;二研究教材,研究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三是吃透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教師自己的學科認知結構。

第三備學生。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些教師僅僅從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去設計教案,而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歷,因而在上課時就會出現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失去實效。所以説只有關注學習起點,才能讓課堂教學更有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課前調研,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二是抓準切入點,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之上;三是親歷過程,關注學生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過程。

二、有效指導。

一是把握指導時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五不”,即學生能理解的不講解,學生能敍述的不替代,學生能操作的不示範,學生能發現的不暗示,學生能提問的不先問,保證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和時間;二是指導適當,就是教師話語不重複,意思表達清楚,指導內容針對性強,即學生想了解的內容、難以解決的問題給予指導,教學指導的有效性,往往表現在教師給予學生的指導與學生期望得到的指導的一致性上。

三、有效互動。

有效互動就應該是在一定的組織形式下,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要素之間產生的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體現學生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行為。課堂如果缺少了互動就缺失了課堂的生氣,就缺失了生命的靈動。有效互動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對教學內容、學情、教學環節、教學手段、教學用具以及對課堂突發事件的預見)。

二是教師角色意識的轉變,平等、對話與交流是實施有效互動的基礎;三是和諧的師生關係是課堂的有效互動的重要條件,興趣是激發學生真實互動的內在動力,關注與傾聽是實現課堂有效互動的必要的修養。所以説只有充分考慮到了以上條件,才能實現互動的真實有效和生成。

四、有效管理。

教師也是管理者,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的管理有助於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使教師能夠有效地組織教學,師生之間的溝通則變得順暢,教學效果就高。反之再充分的教學準備都將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故而教學的有效性依賴於教師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效管理它要求教師具備特有的專業素養,要求教師在單位時間內採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態度和情感,使教學內容、教學信息的傳達達到最佳的效果。

五、有效練習。

練習設計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它起着監控、鞏固、反饋的作用,是教學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必須緊扣和服務於教學目標,必須與教學內容相關,對學生有意義、有價值,還要有趣。難易要適度,數量要適當,目的要明確。

《有效教學》讀後感13

我在閒暇之餘閲讀了《有效教學66個經典案例》這本書,並感覺受益匪淺。“有效教學”指的是以最少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

首先,有效教師是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經常思考,自己到底應該給學生一些什麼東西,我們應該怎樣去從事自己的教育教學才是最有效的,要時時提醒自己當今社會需要的是有效地教學,而有效的教學需要的是有效的教師。一個沒有事業心,不懂得賞識自己的學生的教師,即使他的業務水平再高,也不會贏得學生對他的贊同。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永遠有一雙公正的眼睛;永遠有一個聖潔的思想。讓學生能夠對他(她)產生親切感並對他(她)所教的內容感興趣,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

其次,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學的基本點。

通過閲讀《有效教學66個經典案例》,使我更清楚地意識到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必然要求。要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就要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學的基本依據,是連接教師與學生、課內與課外、知識與方法、能力與發展的紐帶。教師不能將教材內容原封不動的硬塞給學生,而要充分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帶着自己的文化積澱,結合學生的發展水平,把握教材,用好教材,優化教學內容,使教材中藴含的豐富情感、深刻哲理和美學等都得以充分表現,以此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情感,啟迪學生智慧。教師不是“教好教材”,而是“用好教材”。

再次,瞭解學生的起點是有效教學的立足點。

作為一名教師,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必須關注學生、瞭解學生、研究學生,讓教學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因為學生來源面廣,知識結構各不相同,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分析學生對本門課的具體掌握情況,這樣撰寫出來的教案才有針對性,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以達到因材施教,對症下藥的目的。

最後,師生共同參與創造活動是有效教學的核心點。

作為一名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啟發、指導、點撥、評價、矯正,從而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煉精華,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教與學相互作用、共同活動的過程。教學過程不是教和學的簡單相加,而是教與學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過程,也是師生交往的情感交融過程。要想使教學有效,一定先讓學生的學習有效,要想使學生的學習有效,一定先讓學生能夠全面參與。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種經歷,在經歷中獲得知識、獲得能力;在經歷中掌握方法,體驗情感。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以鮮活的,多樣的手法促進學生的參與實效性,從而,使師生的共同參與創造活動成為有效教學的核心點。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追求有效是教學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永恆主題,我們應自覺加強學習,不斷實踐和反思,切實抓住、抓緊、抓好課堂40分鐘,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落實新課程的有關理念和精神,使有效教學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

《有效教學》讀後感14

近日在網上收集了關於《促成有效教學的五種關鍵行為》的一些學習資料。通過學習對促成有效教學的五種關鍵行為是清晰授課、多樣化教學、任務導向、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和確保學生的成功率這五種行為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瞭解。下面我着重談兩點:

一、清晰授課

在清晰授課方面,《促成有效教學的五種關鍵行為》一書中提出,清晰授課就是指教師向全班呈現內容時的清晰程度。告訴學生課時目標;為學習者提供先行組織者;在上課開始時,檢查與學習任務相關的先前學習內容;緩慢而明確地發出指令;知道學生的能力水平,適應學生的當前水平或略高於當前水平進行教學;用舉例、圖解和示範等方法來解釋和澄清;在每一節課的結束時進行回顧總結。有效教師應注重以下幾點:1)使要點易於理解,書中提出,要儘量使用簡單的句子作為課堂用語,講解重點知識時應注意規範用語,語言清晰,不能使用語義含糊、有歧義或不明確的句子。2)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3)循序漸進是教學的基本原則。在教學中特別要注重由淺入深,從易到難,逐步引導學生理解每個知識點。

要做到清晰授課,我認為首先要清晰備課。書中提出,每堂課教授之前,教師必須理清自己的教學思路,在頭腦中形成整堂課的具體框架,甚至某些細節問題。其次,要做到清晰鞏固。課上和課後鞏固都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這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明確任務,擺正方向,點明重點。清晰授課還包括清晰講評。每一次練習都要在讓學生做之前教師親自做一遍,瞭解其中難易題目的分佈,對於一些容易錯的難題儘量多找相關知識點,不僅要詳細解釋本題,更要舉一反三,聯繫其他,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路,保證他們能夠牢記而且熟練運用。

二、多樣化教學

良好的開端,往往給學生帶來親切的感覺,留下難忘的印象,富有藝術性的開端,可以使學生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並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學生樂學、愛學,因此有效教學要巧設開頭,先聲奪人,用最短的時間,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國小導入新課的方法要多樣化,教師可經常採用:

1、歌曲式導入,

2、提問式導入,

3、圖片、幻燈等電教手段導入,

4、懸念式導入,

5、複習式導入等等。

書中提到“豐富教學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題——你可以問許多不同類型的問題,如果把它們與課時節奏和序列結合起來,就可以產生出富有意義的多樣化教學。——因此教師需要掌握提問的藝術。”因此,提問是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是提升學生興趣的導向,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除了提問外,多媒體教學也是較好的多樣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的目的是為了靈活、多樣的呈現教學內容,展示相關教學資料的聲音、圖像及影片。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很好的開展情境教學,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多樣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還包括詞彙教學多樣化、聽力教學多樣化、語法教學多樣化和閲讀理解多樣化等等。

在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地理論聯繫實際,爭取做一名有效教師。

標籤: 讀後感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mowe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