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有效教學》有感(15篇)

讀《有效教學》有感(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有效教學》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有效教學》有感(15篇)

讀《有效教學》有感1

利用假期時間學習了《有效教學》一書,説實話,即使是平時很喜歡看書的我,對於理論性的書籍也實在是沒什麼興趣,但是此書是假期作業,又不好不看。但是看着看着才發現這本書的實用性還是很強的嘛。

可以説,自己上班十一年來,在教學方面雖然也得到了一些來自學校領導、老師的肯定,自己卻總是不能滿意,一直也沒能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績。所以在學習此書的過程中,我一直比較關注,作為缺少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如何使自己更快、更好地成長這方面的內容,因此,在書中提及的有關備課、反思兩方面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一.有效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但是對於備課,對比此書中所提及的內容,發現自己還是存在許多不足的。我覺得其中提到的三備是比較適合我的,但是也根據個人的情況略加調整。首先,自己細心鑽研教材,拿出個人的備課方案;其次,參加集體備課,並通過研讀名師教案,向他人學習;最後,將兩次的備課方案進行對比、調整,形成最後的教案。

當然,我認為現在我們的備課更多還是在關注教學內容,而忽略了備教學和學法。通過對此書的學習,也不斷地感受到其中所反覆強調的“有效”,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學生的學,取決於學的效果。由此可見,教法和學法的選擇往往比教學內容更重要。我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夠選擇適當的教法和學法,必然會“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會出現這“最好的老師”,結果就是達到“高效教學”。

二.有效反思:

葉瀾先生説:“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由此,對反思的作用可見一斑。

但説到反思,我卻有自己一點與眾不同的認識。不妨舉個例子:我們做老師的一個很常用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建立改錯本,大家都知道這對於提升成績的重要,其實我想這就是學生的學科反思。但是全班同學都建立改錯本了,成績真正提升的又有幾人?大家可以説反思了,但卻不能説達到效果了。同樣,也聽同事談及某某同志,寫了厚厚的幾本反思,但是教學能力呢?這問題出在哪?

我認為只反思還不夠,比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後的落實!就如同學生這改錯本,建是建了,再次拿出來看的又有幾人?不再看,就寫那麼一遍能有多大用處呢?再説老師這反思,寫是寫了,真正能用反思中那彌足珍貴的思想火花點亮教學實踐的又有幾人?

所以,我想對於老師們來説,再華麗的語言,再深刻的思想,都不及腳踏實地的行動更有説服力,更能取得成績!所以,葉瀾先生説:“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我還要加一句:有思想的同志們行動起來吧!

其實,對於此書,每次翻開它的時候,我都覺得像是點燃了激情,那種感覺無法形容。其實,對於此書也還有好多話要説。慢慢來,好東西是要好好口味的!

讀《有效教學》有感2

讀了《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學生如何更有效和教師如何教學更有效。

有效學習可用九個字來概括,一是“經驗”。學習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經驗是一個名詞,它表示過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經驗又是動詞,它表示現在的情境,經驗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聽説”。有效學習就是學生多聽常説,提倡學生多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這樣就打破了舊式的“啞巴英語”。三是“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實際上活動是英語的基本形式,我們的教學設計重要的不是老師怎麼講解,而應是學生怎麼活動。四是“再創造”。學習的過程是經歷再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純粹的模仿和記憶。

有效教學也可用六個字概括:一是“學生”,心裏有學生。二是“發展”,學生的發展,也包括教師自身的發展。三是“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只要教師能做到心中有學生,時刻關注他們的發展及學習過程,才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才會實現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一書,着重探討拉如何使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真正進入課堂之中。通過介紹西方課堂設計的理論和教學策略,總結國內課堂教學改革的經驗,為我們進行有效的課堂設計提供切實的指導和幫助。

在此之前,我對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大概念較模糊,通過學習,對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概念有了清晰理解。教學模式往往都包含內在的組成部分,主要是教學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教學程序,實現條件,效果評價等幾部分。一般來説,教學模式是一種簡化的、理論化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根據教學情境的特點,對教學實施過程進行的系統決策活動。()它不同於教學模式,教學策略通過“調控”來指導教學活動,比起教學模式對教學活動的指導,其內涵更豐富。

教學模式是一種比較定型的教學範式,它有一定的實現條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與之相比,教學策略則相對比較靈活,它能根據目標的變化而調整,有時甚至會根據情境的變化,打破教學模式的束縛,並做出改變。同時,兩者也有一定的聯繫,教學模式影響着教學策略的選擇,而教學策略的建構和使用也有助於形成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採取的教與學的相互活動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它既包括教師的“教”的活動的方式方法,也包括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的方式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的統一。教學大方法是教學過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選擇正確、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

看完《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後,我學到了很多教育學相關知識。與此同時,也深感以前所熟悉的教學方法和規律越來越難以應對教育改革的需要,時代的發展挑戰着教師的角色的定位,教師越來越成為一個學習着的角色。在這個創新的時代,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因此,我作為一名教師,要增強“終身學習”觀念,應該自覺、自主、自動的學習。終身學習不僅應成為個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而且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只要在教學上要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反思、不斷變革,才能使教育過程成為個人發展的過程。

總之,教師要學會教學的各種策略,如提問策略、練習策略、評價策略等,從而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進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教師有效地教,學生有效地學。

讀《有效教學》有感3

有效!是我們教學的一種境界。可有一個專家調查卻發現:目前中國小教師的無效勞動大約佔50%。雖然有一點誇張,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無效教學的普遍存在。我們教師日日夜夜,勤勤懇懇,累得疲憊不堪,換來的卻是教學的無效,想想,也可悲。在書中有這麼一個案例,二年級數學老師給學生提出了一個數學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可討論的結果讓老師苦笑不得,合作學習成了腦筋急轉彎。這説明學生如果根本沒有討論的能力,或沒有討論的興趣,那最後的教學就是無效的。

由於教學效益檢測的滯後性和課堂教學的模式化,無效教學往往被忽視。如果説無效教學是漠視的盲區,那低效教學卻是無奈的現實。“時間+汗水”“日光+燈光”,這種低效的學習方式既傷害了老師,也加重了學生的負擔,現在學生的學習時間普遍過長,學生的作業屢減不輕,弄得學生苦於應付,根本沒有時間進行課外閲讀。這樣的學習效果封閉了孩子的活躍的思維,阻礙了孩子的發展。

當然教學的低效跟老師的本身素質有關,但不能全責咎老師,老師也很無奈。學校的大考小考不斷,甚至把這些考試成績跟老師的收益掛鈎。真是老師教得苦,學生學得苦。我們不僅發出吶喊“再也不能這樣過”,可是社會的考核制度就是如此,普遍的校園學習文化是這等模樣,教學的低效和無效還將繼續存在。無奈,又無奈!

讀《有效教學》有感4

讀完《有效教學十講》一書之後,我深有感觸,也受益匪淺。這本書語言簡潔樸實,內容淺顯易懂。從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出發,展示了精彩的理論依據,為教師怎樣經營好課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策略。我覺得要想取得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一、認真有效備課。

有效備課是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備課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學流程、教學設計寫得如何,關鍵是教學設計是否與課堂表現相一致,與學生需求相吻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有效備課更關注教學對象,更關心教學效益,更注重教學實踐,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精益求精的教學設計是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説,就必須要精心設計課堂每一個環節,設計有效的問題,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中,,積極認真地思考,讓學習真正發生,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創造情境,激發興趣,關注課堂

一堂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的如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教學中我們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帶着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習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發展;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注重過程教學,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我們教師應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髮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儘量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使他們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教後反思。

教學反思是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之後,把課堂上的反饋信息、自我感覺以及引發的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進教者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的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我認為,教學反思:有着落才會有實效。教學反思要從實效着眼:教學反思只有着眼課堂教學的實效,從評價實效的幾個方面審視教學才具有針對性;要從整體着力,落實到課前、課中、課後等各個時段。

事例可小,但要善於上升到理論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讀《有效教學》有感5

有效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每個從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標,回想教學至今發現問題挺多的,比如,學生基礎好壞不一,參差不齊;英語學習背誦的東西較多,學生大多都不喜歡背誦;幾乎每班都有幾個學生甚至喪失了進一步學習英語的興趣和願望……作為英語教師的我也感到很困惑:教師教得這麼累,學生學得這麼苦,為什麼效果卻不盡人意呢?經過幾翻思考我從中得出,我們在教學中很多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行為。為此,我開始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去實現有效的教學效果,並十分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興趣的培養。

現在的教學要求我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而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努力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負擔。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我有以下幾點淺見:

一.課前準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正如有些老師所説的那樣,有效課堂是要建立在有效備課的基礎上的。學校給我們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和提升自己的平台,就是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集眾人之長,加強集體備課可以提高教學效益,實現資源共享,顯著提高教學效果。所以每次集體備課之前我都認真準備,不僅備課本,也備學生,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明確,把難懂難講的問題和學生有可能想到的問題都記錄下來,在集體備課時拿出來向同事請教,跟同事討論,俗話説的好: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在這裏可以有不同的觀點的論辯,在論辯中我們有智慧的火花的碰撞,也能讓自身不斷進步。所以每節課的上課內容我們都是把眾多老師的意見和觀點糅合後,作進一步的知識整合,把內容精益求精,最終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通過集體備課,我們對學生傳授的知識點更多也更深刻了。

二、課堂教學是有效教學的根本。

要提高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最重要的環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生學習的有效和教師教學的有效。這兩方面如果有一方失衡,那教和學就談不上有效了。記得初登講台時,我如履薄冰,怕自己教不好,所以課下花很多時間備課,去粗取精,將最精華的部分傳授給學生。但是剃頭擔子一頭熱是沒有用的。因為學生由於種種原因成績上不來,以至於在月考中成績不理想。此刻我認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發現主要原因在學生。因為有些學生方法不對,不注重預習,複習,短短的45分鐘課堂聽講就更是敷衍了。所以我經常告誡學生,一定要重視每一節課,每節課雖然只有短短的45分鐘,但這也許是老師花了四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準備的,都是精華,如果你們漏掉了哪怕一分鐘,課下也許要花上一個小時才能補償。經過我們長期的溝通和調整,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有了很大轉變,對課堂重視了,開小差的沒有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習效率也提高了,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所以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效率,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主動性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可以以儘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

三.課後練習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有效的教學,不僅在於成功的講解,而且更取決於科學、高效率的練習。好的練習能主動地把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困惑之處誘發出來,及時予以糾正。所以在教學工作中我佈置練習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儘量少而且精;二是能當堂完成的,決不留到課下去做。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我每個週末都會佈置一些整理作業讓學生帶回家做,因為我總希望學生能夠每天拿筆寫寫作業,回憶一下所學的內容,沒想到好心辦壞事。學生不僅不接受,還對週末作業很排斥,自然作業質量不高,這樣經過幾周後,我決定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在校時間,要求他們在學校或者在課堂把該做的作業保質保量的完成,這樣既能把堂課的內容進行鞏固,也充分利用了學生的時間,一舉兩得,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四.提高興趣是有效教學的動力。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內部動力,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積極參與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越濃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越高,掌握知識就越快。這裏我所説的興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學生只有以主動熱情的心態,帶着興趣學習,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學內容。為了讓學生學得好,學得生動有趣,我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運用多媒體等設備,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因為只有生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潑,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一旦對學習感興趣,就會樂於接受它,變“苦學”為“樂學”。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學生能愉快的接受,並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一點,興趣還包括學生對老師的興趣,也就是説要想讓學生學好你教的科目,就必須讓學生喜歡你,喜歡你講的課。記得曾經有個學生對我説過一句話,他説:“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歡哪個老師的話,那麼我一定學不好他所教的這門課,所以我總是努力去喜歡每一個老師。”既然學生都能意識到這一點,我想作為老師就更應該很好地利用這一點來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所以我與學生交朋友,與他們親近,努力讓他們都喜歡我。課堂上我是嚴師,儘量運用恰當有趣輕鬆適宜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自覺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授課內容。課下我又是他們值得信任的朋友,師生關係相處融洽,因此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很不錯。由此可見,提高興趣,能夠使學生保持有效的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牢固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強化有效教學的意識,不斷學習,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主動把有效教學理念、有效教學策略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讀《有效教學》有感6

我常常想:什麼是有效的數學學習?數學學習結束後留給孩子的是什麼?

在平素的教學中,有些現象是值得我們深思及追問的:學生能夠背誦圖形的面積公式就會求各種圖形的面積了嗎?能的夠背誦出“兩個數相除,就叫做這兩個數的比,被除數相當於比的前項,除數相當於比的後項……”就理解比了嗎?能夠背誦“像2x+5=27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就是認識了方程?認識三角形就一定要讓學生順利的説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叫做三角形”?再運用這個定義去判斷圖形(即使不學習這個定義學生也能判斷)是否是三角形,這個教學價值又是什麼?……這些是有效的教學嗎?

非常喜歡弗洛倫塔爾的一段話,它是這樣描述數學的表達形式:沒有一種數學的思想,以它被發現時的那個樣子公開發表出來。一個問題被解決後,相應的發展為一種形式化的技巧,結果把求解過程丟在一邊,使得火熱的發明變成冰涼的美麗。因此他説:教材是“教學法的顛覆”。

這讓我想起了前些天跟學校同事的一次磨課。一年級的《找規律》一課,對於教材給出的例題,如一紅一黃,一紅一黃,一紅一黃……花的排列,我相信即便是學前生也能發現這樣的規律,如果教學活動僅僅是讓孩子們找一找規律,接着填一填,那麼我想這是無效的教學。我想探究規律存在的本質才是這堂課的重點所在。因此,這堂課讓學生感悟諸如以幾個圖形為一組,依次不斷地重複出現這個過程比學生找一找規律來的更有意義。

又想起最近在教的六年級,總複習中關於圖形的認識這塊,如果僅僅是將知識點籠統的複習一遍,學生需要接納的知識點不可謂不多。如果教師之前做過一次歸類(用樹形結構歸類等方法),我想知識點會顯得更清晰易懂。一般我們都這樣做。也有不同尋常的,從點線面三個方面來對圖形進行認識,從靜態和動態兩個維度進行溝通。靜態的方面來看,我們可以先複習線的內容和角的內容及線的位置關係,然後從邊的特徵和角的特徵來對各種圖形進行歸類討論。動態方面,讓學生感悟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這樣的運動過程,形成更深刻的體會。如果認真這樣去做,我想這堂課的教學學生會收穫更多。

如何實現從“冰涼的美麗”到“火熱的思考”?國小數學教學應該給孩子留下什麼?毋庸置疑,我們該給孩子留下的是數學的思考方式、數學的思想,浸潤的是對數學學習的熱愛以及對數學的積極態度。我想,我們需要努力的還有很多。

那麼平常的教學中,我們該怎麼要求自己呢?看了《國小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這一書,對我啟發也是很大的。首先,把握概念本質是有效教學的根本。為什麼這麼説呢?它源於對教師備課過程以及教師教學實踐場景的追問和理性思考。通俗點説,你要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其次,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打造厚重的國小數學課堂。它作為數學知識內容的精髓,是對數學的本質認識,是數學學習的一種指導思想和普遍適用的方法。如“數形結合思想”、“集合”、“極限”、“函數”、“分類”、“一一對應”、“轉化”等貫穿於整個國小數學教學中。最後,我們要研究學生,瞭解學生,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但是,我們真的瞭解學生嗎?雖然我們天天和學生在一起,但是僅憑自己的主觀感覺和經驗推斷學生的發展需求,會造成主觀認識和客觀現實的差距,從而導致教育教學活動的低效甚至無效。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學前調查就顯得尤為重要。近段時間,我們也一直有在做學生的前側分析,發現學生的一些思想能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如果我們沒做這些,根本就不會有這樣的發現,這些發現對我們的課堂教學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必須進行學生研究。

如果我們能一直堅持這樣做,我們留給孩子的將會更好,因為這些充滿魅力的探究歷程和思想方法才能深深的刻在孩子的腦裏。

讀《有效教學》有感7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常常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甚至有時還會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有時講話超出了學生的理解水平,有時則削弱了教材內容呈現的清晰度,往往講得滿頭大汗卻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常常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比較困難。閲讀《有效教學方法》一書後,我受到了很大啟發,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覺得老師若想把認真準備的課付諸實施,把教學原則成功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還必須達到上好課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內容正確、方法得當,清晰授課、組織嚴密,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熱烈。作為教師,要始終牢記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自己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把握教師的主導地位,做好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評價的銜接。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好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銜接。

一、目標明確。

目標明確是指上課時老師明白這堂課要掌握些什麼知識和技能,要養成些什麼行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樣的態度,要學會什麼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在一節課上,師生的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進行,教師上課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時插科打渾,為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時把內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以外的某些知識,甚至有相當廣度,只要是有利於目標的完成,都是可以的。但是,漫無目的地講故事、炫燿知識、東拉西扯,做那些與實現目標無關的事,應予以否定,對學生也同樣,教師要及時發覺並糾正學生努力完成任務。

二、內容正確、重點突出。

在一節課上教師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點內容的教學上,不要對所有任務和所有內容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對細枝末節的知識可以蜻蜓點水地一帶而過,對重點知識、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氣教學,對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懂、弄清、熟練掌握。教師講授的數學知識還必須是科學的、確鑿的、符合邏輯的,技能或行為要符合規範,並且應該要求學生出的反應同樣是正確的。如果不正確,教師就要及時予以糾正。

三、方法得當。

教師應該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較佳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善於選擇方法,創造性加以運用,力求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無所謂好壞,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範圍,教師上課運用的方法要與教學情境相適合。

教師教授的知識必須是科學的、確鑿的、符合邏輯的,技能或行為要符合規範,並且應該要求學生作出的反應同樣是正確的,如果不正確,教師就要及時予以糾正,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往往是崇高的、萬能的,他們會向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對待學生的疑問應持謙虛、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要輕易作出沒有把握的回答。當教師沒有把握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説:“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是否有哪位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提得很好,課後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找資料來解決等方法。

四、清晰授課

教師在上課要用普通話,聲音要響亮,言語表達的速度要適合學生的可接受程度,言語要流暢、生動、明白易懂,板書要規範、大方、清楚,如果教師的表達富有感情、動人,那麼效果就更好,在講到一些重要的內容時,教師表達的速度要放慢,有些字、句不妨重複陳述一遍,表達的不同知識點之間最好有停頓,留些時間讓學生思考、交流。在學生髮言時,教師應同樣要求學生表達清晰,讓全班學生聽清楚,表達要避免自顧自地獨白,要注意與學生交流,抓住學生的思惟和情感,使教師的思想和情感與學生溝通。

對於教師,要做到清晰授課,就要求在課前要深入研究數學教材,鑽研數學新課標,通過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瞭解教學內容的整體以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繫,掌握各部分內容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仔細閲讀領會教學參考書,明確教材的地位和體系,掌握其中心內容,確定教學目的,考慮教材的組織和處理。也就是説教師在課前要對所講授內容有清晰的理解思路,教師自身對知識有宏觀和微觀上的把握,對教材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在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礎上,有要求教師在平時要苦練基本功,要有較好的表達能力,能夠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準確的轉變為學生能夠理解領會的語言並表達出來。語言是教師將自己的知識轉換為學生知識的主要媒介。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總要有一個反應時間段,而教師清晰的表達,可以大大縮減轉化的時間。通過教師清晰的講授引導,形成學生較清晰的科學的知識脈絡。又需要教師能夠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不同的闡述方法,從知識的其他角度入手,進行再次論述。這樣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才會在學生腦海裏生根發芽。有了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語言的.清晰表達,要達到清晰授課的教學效果,還要利用舉例、圖解和示範等方法,來解釋和澄清。

五、組織嚴密。

數學課的進程次序分明、有條不紊,課的節奏緊湊,不同任務變換時速度自然,課堂秩序好。教師要有一定的組織才幹,取得學生的積極配合,才能做到組織嚴密

六、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熱烈。

一節課應自始至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是否得到發揮取決於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教師在課上要邊教邊觀察學生的反應,根據學生的反應調節自己的教學。一旦發現學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發揮教學機智,通過調整內容、方法、管理三個方面去激起學生的積極狀態,如果內容太深了,就該儘量的淺顯的方式來揭示的本質;如果進程的把握,對教材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在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礎上,有要求教師在平時要苦練基本功,要有較好的表達能力,能夠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準確的轉變為學生能夠理解領會的語言並表達出來。語言是教師將自己的知識轉換為學生知識的主要媒介。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總要有一個反應時間段,而教師清晰的表達,可以大大縮減轉化的時間。通過教師清晰的講授引導,形成學生較清晰的科學的知識脈絡。通過第一次講授,學生很難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這又需要教師能夠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不同的闡述方法,從知識的其他角度入手,進行再次論述。這樣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才會在學生腦海裏生根發芽。有了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語言的清晰表達,要達到清晰授課的教學效果,還要利用舉例、圖解和示範等方法,來解釋和澄清。

讀《有效教學》有感8

本學期學校開展了青年教師讀書活動,佈置了《有效教學》這本書的閲讀任務,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説實話,剛一開始,這個活動並沒有引起自己的重視,總覺得這又是一次圖於形式的任務學習,而在讀完以後,卻發現這本書不像以前的理論書籍一樣去強調教學的藝術性,高談闊論一些在實際教學中很難實現的東西,而是從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出發,很多東西説出了我們的心聲,頗有感觸。下面結合我個人的讀書體會,談一下我的認識,希望能將書讀薄,能和大家產生一點共鳴。

有效備課。在這一章節中,提到了一些怎麼樣備課才實用的一些意見,在我看來,我覺得很有道理,作為一名教師,要上好一堂課,教案的準備非常重要,我們把這一過程稱之為備課。備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教學過程等,但因為一些日常瑣碎的事情佔據了教師大部分時間,實際上的備課就等同於寫教案了。為了按固定的格式填寫好教案本上的內容,工整的書寫以便達到要求,應付學校或上級的檢查,老師們大部分的時間用於了“書寫”,平時在學校上課、改作業、解決學生糾紛、與家長溝通……已佔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思考的時間又有多少呢?然而這樣精工細寫的教案等檢查後便放進了抽屜,上課前教師還得重新備課。這樣的“備課”造成了“備課”與“上課”兩張皮的現象,這樣的備課便成了一種擺設,這樣的備課便是徒勞的、無效的。學習了《有效教學》這本書後,對於“有效備課”的理念我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有效的備課應是備而有用的,有利於教師落實地教、巧妙地教,促進學生學得快、學得紮實。有效備課重要的是教師的鑽研、思考,採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及手段。我非常欣賞於漪老師的“三備法”,但我覺得因每個人的不同,無論什麼樣的方式只要適合自己就行,能達到高效就行。

關於有效指導,在看這部分內容前,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自己還有很大差距。好在自己平時還算比較注意,一直在想怎麼樣才能讓學生學的更好。新授課中,注意培養學生基本的學習習慣;練習課中,重點培養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做題,有效提高自己的卷面成績;而在複習課中,也是從方法入手,教給學生如何有效複習,提高自己的複習效率,感覺自己做的還算不錯。

關於有效講授,中間提到了一條就是要幽默風趣,令學生保持輕鬆活潑的心情。這一點,比較符合自己的課堂特徵。一直以來,自己所提倡的就是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而且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可有時候卻發現一旦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數同學會把注意力轉移出課堂,這樣便需要老師花時間去維持課堂紀律,也就是説,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自己以後的努力方向。

教師的任務導向應該是為學生提供較多的機會去學習那些將要評估的材料,而不應該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事情上,對教學中可能發生的影響教學的事件有一個預測和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對授課內容在時間上有做出合理安排,這樣才能夠充分有效的傳授教學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

關於課後反思。這一條對於一個教師的成長來説,應該是非常關鍵的。早在學習這本書之前,自己就明白課後反思的重要性。可很多時候,自己往往會因為懶惰或者文采的限制,而只是去簡單回顧自己近期內的教學情況,沒有進行系統的書面整理,所以到目前為止,自己的總結能力也沒有得到鍛鍊,這也是自己今後一個很重要的改進方面。

而在最後自己想説的一點就是有效練習。現階段很多人對於題海戰術不屑一顧,認為這與當前的素質教育、課堂效果等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動相沖突,而我的觀點則認為,很多時候,練習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環節所不能代替的。只是由於作業的分層設計不夠好,導致很多同學感到一定的挫敗感,於是就出現了不完成作業的情況,很多學生開始搪塞老師,敷衍了事。所以,要想真正體現練習的有效性,作為教師來講,必須要設計有意義的、高效的練習形式。

學無止境,同樣,對於一個老師來講,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只有真正掌握了教學真諦的老師才是一個好老師,才是一個深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也才是一個對學生幫助很大的老師。最後讓我把顏真卿的名言獻給大家: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讀《有效教學》有感9

寒假來臨,閒來無事,茶餘飯後我再次捧起余文森老師的《有效教學十講》用心品讀着,覺得獲益匪淺。窗外凜冽的寒風呼呼的吹着,而捧着這本書坐在燈下,似一股暖流傳遍全身,帶給了我温暖、寧靜與快樂,更重要的是,這部凝聚着餘教授二十多年的教育智慧與心得的教育專著,無論是他機智幽默的語言,還是精闢入裏的教育哲思,都為廣大教師尤其是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奉上了一頓受益終生的精神大餐。它還督促我去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更透徹地理解“高效課堂”的真諦。合上書,萬千感慨充滿心間,下面便是我讀完書後的點滴體會:

一、豐富課堂教學,寓教於樂

也許,對國小於低年級的學生們來説,玩是他們的天性,而學習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它佔用了無邪好動的孩子們大量的娛樂時間;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們來説,一個知識點一年又一年,一個班又一個班的重複講授,也會讓教學活動變得機械、乏味,猶如喝白開水一般。但是,正如餘老師在書中所説:“學生不是作家筆下的小説,我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也不是畫家筆下的圖畫,我愛怎麼畫就怎麼畫;更不是電視機前無奈的觀眾,你演什麼我就看什麼……所有的學生都是帶着自己的興趣愛好、帶着自己的經驗、帶着各種各樣的情緒來到課堂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這一神聖的工作中去,寓教於樂,真正關注學生的真實體驗,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一種愉快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能夠快樂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提高自己的智慧含金量,並藉助文本充分挖掘課堂樂趣,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從而使課堂教學活起來。但活躍的課堂他必須是實在的,有實效的,能讓學生學有所獲的,而不單純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擺的花架子,純屬形式,走過場。這一點,於教授在聽過許多名師的講課後,也談到了這一點,如果只注重形式,必然會實效性不高,所以豐富課堂教學,不代表不要實效,而是要寓教於樂。

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重於過程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十分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這為我們制定三維教學目標提供了依據。同時,也使我們意識到:作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應當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從以往的“填鴨式”的灌輸教學中走出來,根據課改精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引導他們去掌握相應的技能與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魚”的同時“授之以漁”;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能只着眼於目前的應試教育,應本着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入手,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俗話説“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也有人説“教師應當做一條流淌着的河流,給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但是,就目前的社會發展趨勢看,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社會上需要的是複合型的人才,不僅要有一技之長,還必須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因此根據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教師必須轉變以往的教育觀念,從新給自己定位,不能只滿足於一桶水或一條河的傳統做法,教師要努力做“壓水井中的引水”,教會學生如何藉助現有條件動主地從社會這本大書中獲取源源不斷的知識,並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活到老學到老。

無論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的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自我學習能力的時候,教師就應當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先自主嘗試學習,教師最後再予以方法上的點撥,當學生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就必須依靠教師,我們就“先教後學”,無論採取怎樣的教育方式,我們的目的就是最終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方法技能,自己學會學習。這樣一來,不僅是學生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也能不斷地從教學當中有所收益。

泰戈爾説:“卵石的臻於完美不在於錘的敲打,而在於水的且歌且舞”,教師就如那且歌且舞的水,精心打造着一件件世界上最美的“藝術品”。寒夜裏,捧讀此書猶如心頭照耀着一輪太陽,暖暖的,卻無比的寧靜。“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讀《有效教學》有感10

有效教學要以學生髮展為中心,作為從事教育事業的我,讀了以後很有啟發:

在“有效指導”中的有效“提問”與“傾聽”一節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説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是啊,教師高質量的提問,能夠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提問在我們每天的教學中是大量的,可以説是貫穿在整個課堂中的,可見,提問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提問。

讀完本書,我對有效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學是一種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書中對“什麼樣的提問是有效的”給出了建議:一是使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二是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做到提問要精心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點,抓住知識的關鍵,注重提問的質量和效率,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同時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還要注意難易適度,把握好分寸,善於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佈設懸念,使學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問還要有層次性,問題之間要有內在聯繫,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隨之逐步提高;此外,我們還應儘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運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指導學生對學生提問,學生對教師發問等提問的多元模式,這些都是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

理念是靈魂。讓我們多讀書、多學習,掌握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並在其指導下積極開展有效教學實踐,糾正誤區,優化課堂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更加關注學生,關注教學中“人的問題”,最終促進教育成效。

讀《有效教學》有感11

讀了《有效教學十講》一書,真的讓我從中領會了許多知識,讓我獲得了許多感悟。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的心靈得到了淨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實現了飛躍。

什麼是有效的教學呢?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促進教師自我成長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

(一)“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當學生已經能夠閲讀教材和思考的時候,也就是進入“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學習階段的時候,要先讓他們自己去閲讀和思考。當然,這時只靠學生自己讀書和還不能解決全部問題,所以,教師的教學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師一定要針對學生獨立學習中提出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這就是教學的針對性。沒有針對性的教學就是一般化的教學,一般化的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教學。需要強調的是,在針對學生獨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也不是包辦代替,而是要繼續注重發揮學生學習潛能和學生的集體智慧。

這條規律告訴我們:當學生處於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的學習階段,具有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的時候,必須先學後教。這是教學的一條規則、規律,而不是一種可以採用也可以不採用的方式、方法。

我們來看幾個以“先學後教”為教學理念和教學特徵的著名教改實驗:

1.嘗試教學:“先練後講,先試後導。”嘗試教學簡單地説,不是教師先講,而是讓學生在舊知的基礎上先嚐試練習,在嘗試過程中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它的教學基本程序可分為五步:

一、出示嘗試題;

二、自學課本;

三、嘗試練習;

四、學生討論;

五、教師講解。

2.洋思模式:“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課堂教學分以下五個環節:

一、出示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和自學要求;

二、學生根據自學要求自學,教師巡視並發現學生自學中的問題;

三、學生彙報自學結果,在彙報時,“後進生”有優先權;

四、糾正、討論、指導自學結果;

五、學生當堂完成作業,教師當堂批改作業。

3.盧仲衡老師指導的“自學輔導教學”。其主要的步驟有五個:

第一,啟發。就是提示當天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第二,閲讀。就是學生自己閲讀課本。

第三,練習。既然讀懂了課本,就可以做相關的練習題。

第四,評議。就是當時知道結果。這一步很重要,做了練習之後,讓學生當場核對或訂正答案。

第五,小結。教師下課之前總結這節課的學習內容。

我國著名的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依據教學是一種變動的、動態的觀點,把教學分成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完全依靠教師階段”;第二個階段叫“基本依靠教師階段”;第三個階段叫“相對獨立階段”;第四個階段叫“基本獨立階段”;第五個階段叫“完全獨立階段”。

按照江山野先生的觀點,到了高中,學生就進入了“基本獨立階段”。學生能基本看懂教材的內容,即使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可能要多看幾遍,但是總歸能看懂80%。這時候需要老師教的也就是20%,如果老師要硬教100%,那麼學生的80%的獨立能力就要喪失,老師的教就不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而會阻礙學生的發展。這就是無效的教。我們的教學就要立足於現有發展區,針對最近發展區的問題來展開,這樣的教學才會促進發展。我們的教學要瞄準、針對這個發展區,通過教學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區,把不會的變成會的,把不能的轉化為能的。

(二)“温故知新”——學會了才有興趣

一切教學都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是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這也是教學的一條規則、規律,而不是教學的一種方式、方法。泛泛來談,這條規律似乎涵蓋了前兩條規律的內涵,但是,我們在這裏要特別強調它的獨特內涵和意藴。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經提出這樣的命題:“如果我不得不將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還原為一句話的話,我將會説,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

這條規律告訴我們,新知識的教學必須基於學生的原有知識,所謂温故知新。沒有“故”哪兒來“新”?這就是説,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新知要麼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起來的,要麼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或由舊知重新組織轉化而成的。

寫到這裏,我又想到了這本書的名字,那麼對於我們一線教師來説,有效教學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不僅讓學生學的輕鬆,老師教的輕鬆,而且教學效果好。一句話就是又好又快地提高教學質量。

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也就意味着教師從一般教師走向優秀教師;從普通教師走向教學名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任何課程改革、教學改革都是對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專家型教師的呼喚!

讀《有效教學》有感12

《有效教學》這本書。教材一共設計了七個單元,從“教學的效率訴求、什麼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設計與實施、有效教學的評價、學校有效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有效教學的反思、教師有效教學的八項修煉”這幾個反面循序漸進地向讀者詮釋了何謂有效教學、教師如何進行有效教學,並引入了大量的教學實例、教師教學反思和教學隨筆,讓人讀起來輕鬆、易懂、有可操作性。其中“有效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和“教師有效教學的八項修煉”是我搶先閲讀的章節,尤其是“八項修煉”中的修煉四——“實施有效教學的洋思經驗”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同時也給我帶來了教學上的啟迪。

早就聽説過“洋思經驗”,但是卻一直沒有靜下心來學習過。今日細細看來,也不禁為xx省教育界的這個奇蹟拍案叫好!一直以來,我就把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課堂教學作為教學反思的一種途徑:

1、課堂能比較有效地交給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能力與習慣;

2、家庭作業量比較少,藉助閲讀來完成字、詞、句的鞏固;

3、對班級後進生沒有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洋思經驗”卻讓我驚喜地看到—— 一所鄉村學校,幾乎沒有一個後進生!是什麼神奇的方法,盡然可以解決讓我一直頭疼的教學“死角”?

一、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小技巧

一口氣讀下來,我高興地看到自己的課堂教學和“洋思經驗”有不謀而合之處,那就是“先學後教”的教學結構、和“小組合作學習”學習方法。但是他們做得更科學的是,在自學的教學環節老師會給學生規定一個自學時間,這樣就帶給學生一種緊迫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我平時在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的時候,沒有規定時間,有些小組一合作就討論很長時間,有時還會出現全組一起聊天的現象。另外,讓我受益的是:在小組合作時老師講的時間少了,就可以利用擠出來的這些時間有針對性地去輔導個別後進生,並培養他們在小組內的學習主動性。總的説,小組合作學習不能只是幾個孩子唱主角,而應該調動起所有孩子的積極性尤其是後進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二、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的操作

由洋思的“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的管理方式,我聯想到學校上幾個星期開展的“生字聽寫比賽”。出乎意料地是聽寫全對的學生較參賽的總人數來説比例較低。這無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學的生字沒有通過運用加以鞏固反生的現象比較嚴重;

二是,沒有養成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這樣一個管理方式。在這裏堂堂清是基礎,日日清是補救,週週清是保障。我想如果每天的生字、詞語在課堂上能會寫、作業裏能夠用、考試時能解答,也許就是他們的這種模式的體現吧。而他們的這些管理方式又是藉助於小組合作學習來完成的。那是否就可以把生字、詞語的聽寫過關,課文的朗讀背誦都放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來完成?這對我們培養小組長,培養小組合作的學習習慣與模式又是一個提醒和考驗。

三、把“洋思經驗”拿來的幾點思考

不論是成熟的“洋思經驗”還是別的有效教學經驗,要想借鑑到自己的教學中,形成自己的東西,還需要我們好好地思考。有效的教學方法如何“拿來”,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和管理中,是全盤照搬還是選擇性地吸收,這都要我們大膽地去實踐、認真地去總結、再實踐,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育才經驗”或是“舒曼經驗”。借鑑別人成功的經驗,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高瞻遠矚令工作中少走彎路;借鑑別人成功的經驗,要有所創新和改變這樣才能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

在學習別人的經驗時,理論我們看到的比較多,而可操作性的東西比較少。別人是什麼時間進行“日日清”的?是什麼形式進行“週週清”的?是怎樣進行班與班的對調驗收的?這都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操作的。他們的這些微環節的工作是放在課內還是放在課外?這是我想和別的讀者交流的地方。

其實,這本書裏還有很多東西都深深地教育了我,如198頁中描寫竇桂梅的那組數據“300多萬字的閲讀量、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50多萬字的文摘卡片、10餘萬字的教後記、1000多節聽課記錄……”這讓“懶惰”的我明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是出於偶然,平時無數次的積累才能帶給你課堂上的教學靈感和智慧;又如,在“自主性作業的創造性設計”章節告訴我:只有變“要我學”為我“我要學”,由“不想做”變為“我想做”,才是真正地將學生從被動學習中解脱出來,積極主動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做……

《有效教學》不但可以作為一本中國小教師校本研修教材,還可以作為我們教師平時教學工作中的指導性用書,不定期地拿起看看,總能帶給我們點什麼。

讀《有效教學》有感13

幾年前,宋特剛剛調到我們建鄴區的時候,我在南湖三小有幸聽到了一節他的作文教學課。説實話,從我剛當語文老師開始我就特頭疼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每個單元的作文教學對我來説就像是一隻擺在我面前的刺蝟球,我不知從何下口,宋特那節漫畫作文教學讓我耳目一新,原來作文教學也可以這樣生動有趣。

幾年後的今天,我又有幸拜讀了宋特的這本《什麼是最有效的教學》一書,才知道什麼是教師最需要掌握的問課品課藝術。宋特在書中認為教師要想從優質教學升至有效教學,反思是關鍵,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進行反思,並有效實施反思性教學:在反思中感知學生的學,在反思中修正自己的教,在反思中不斷提升已有的教學水平,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從而讓學生更好的學。以前我課後反思不知道究竟反思什麼,宋特在書中清楚的告訴我們,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總結、思考:1、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是怎樣得到有效落實的?2、是如何恰當地處理教學內容的?採取了什麼教學手段是教學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的?4、哪個教學環節效率最高?為什麼?5、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採取了哪些有效措施?6、在靈活應變課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經驗等等。

《什麼是最有效的教學》一書在教我們教師如何在現實教學中問課品課,是宋特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青年教師一讀。

讀《有效教學》有感14

余文森教授是國內課程與教學領域內的專家,在有效教學方面頗有心得。在寒假期間我認真的閲讀了他的《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讀過之後,我覺得這是一本拿起來能夠讓你一口氣讀下去,但又能給你很多啟發、帶來一些真實促動的書。

整本書以講座的形式,討論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類型”十個話題。在這十個話題中,餘教授的絕大多數觀點都能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成為我的精神食糧。但在這些觀點中,給我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是:

1.關於三維目標關係的闡述。在這部分內容中,餘教授引用了把三維目標比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和一個人的肌肉、骨骼、神經等系統”的比喻,指出了“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強調了三維目標的“整合的意識”。同時,指出三維目標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哪個維度是顯性的、哪個目標是隱性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觀我們的教學,特別是很多新教師或者對新課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師,在他們的教學設計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分門別類的表達;在每堂課的教學中,都能清晰地辨別出他們的哪些教學是在完成三維目標中的哪種目標。他們把三維目標弄成了三種目標,目標達成不是滲透性,整體性的,也從不區分哪些是顯性的、哪些是隱性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三維目標被活生生地、機械地割裂開來。

2.關於“教與學”關係的表達。餘教授引用了我國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關於教與學關係的觀點。江先生認為教與學是一個動態過程,不論是從國小一年級到高三、還是在一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一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都要經歷一些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完全依靠教師階段”,在此階段,學生百分之百依賴老師,老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老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第二個階段是“基本依靠教師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第三個階段是“相對獨立階段”,學生的獨立性進一步增強,如果老師過渡包辦,就不是促進學生髮展,而是阻礙學生髮展了;第四個階段是“基本獨立階段”,不要老師教,學生一般能讀懂75%,此時如果老師還講系統性、全面性,仍然事無鉅細、全包全攬,教師就會感到“怎麼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適得其反;第五個階段是“完全獨立階段”。然而,反觀我們的教學,很多老師認為新課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課堂還給學生,因此就不加區分地從“極端控制”走向了“極端放縱”。國小一年級與高中三年級的課堂基本上沒有了差異,甚至還正好顛倒。一年級的課堂開始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高三的課堂老師仍然生怕學生沒學懂,把學生當成毫無理解能力的白痴(雖主觀上出於好意,但實際上就是無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哪怕是一個細小的、淺顯的知識點都要反覆講解。

3.關於情境創設的誤區的表述。情境教學是比較流行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教學也特別強調學習情境的創設。但在我們日常的教學觀察中,卻常常發現很多教師的情境創設雖然煞費苦心,但卻顯得特別“矯情”,特別是一些公開課展示,有時就是一種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個噱頭。在這裏,餘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學中的幾個誤區,分別是“形式化情境”、“假問題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謎式的情境”、“電灌的情境”等,對於餘教授指出的誤區,我認為是一針見血的,非常中肯的。

老實説,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觀點、生動的表述。餘教授是一位經常深入課堂的教學論專家,儘管他使用的語言很平易、很樸實(不像是我們很多教育學者顯得那麼“高深”、“淵博”,將一些本來很有血肉的教育現象或實踐,抽象成連自己都理解困難的教育理論),但他所表達的道理卻很真實、很實在,對一線教師也最有啟發!這樣的教育專家才是真正地將教育理論與實踐聯繫了起來,使用普通老師聽得懂的語言,表達教育的真實。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專家!

讀《有效教學》有感15

最近一段時間讀了《有效教學》這本書的前幾部分,在讀的過程中思考着我校的翻轉課堂。感覺很有指導意義。

結合者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這一環節,在這本書裏提到了一些怎麼樣備課才實用的一些意見和做法,在我看來很有道理,比如説在怎樣解決“備課”“上課”兩張皮的問題上,孫劍榮老師的闡述就很有道理:她説備課的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的鑽研、思考,詞語合適的教學方式及手段以達到好的效果。

在翻轉課堂背景下,教學設計要充分備好學生與備好課堂,依據課標找準重難點,同時再結合學生的實際,真正找準學生的難點。

另外在教學方法的預設上,我們如果能從目標、核心環節、練習、板書、變化等多方面考慮備起,並且多參與有效的集體備課,那麼對於我們自身教育教學水平來説將是一個很大的提升。

認真做好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最佳前提: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善於調整和修正教學參考資料的相關內容,不要完全依賴於教學參考書及教材所約束的內容及進度安排。對於不適於學生的學習實情的內容,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及進度。讓學生的學習符合學生的整體認知規律和學生其它學科關聯知識。

教學設計的科學性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注意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力爭設計科學合理,時間分配及安排盡最大可能在學生的有意注意的時間段落。對於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時間要放在課堂時間的黃金時間,並要留下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來回顧當堂課的知識,做到即時消化。

教學設計的作業佈置方面應體現出及時性和有效性,針對重難點設計,針對學生難理解的知識設計。這一點我校的翻轉課堂在兩段環節裏體現得非常好。

標籤: 有感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re9r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