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有感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有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有感

讀完《有效教學十講》一書之後,我深有感觸,也受益匪淺。這本書語言簡潔樸實,內容淺顯易懂。從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出發,展示了精彩的理論依據,為教師怎樣經營好課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策略。

我覺得要想取得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一、有效備課。

有效備課是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備課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學流程、教學設計寫的如何,關鍵是教學設計是否與課堂表現相一致,與學生需求相吻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有效備課更關注教學對象,更關心教學效益,更注重教學實踐,更注意教學反思。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也就是在教學中,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從教學手段的安排到教學語言的運用,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

二、靈活運用教法。

學生的參與程度與教師傳授知識的難易程度關係很大,如果知識難度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脱離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知識過與簡單,學起來毫不費力,學生就會感到厭煩。只有難度適中,才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充分激發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新課程中,教材與教學參考只是作為教學活動重要的參考資料,而並非唯一依據,老師必須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吃透教材,對教材進行增、散、調、補的深度加工,靈活的處理學習材料,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

如學習《東西半球的劃分》這一節內容,由於內容比較抽象,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學不久就接觸這些知識,難度大、學生難掌握、學習乏味。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這一知識,筆者進行了多次的嘗試:

第一次:

師:用繩子沿着20°W和160°E的經線把地球儀打包,並告訴學生西經20°以東,東經160°以西是東半球,西經20°以西,東經160°以東是西半球。

生:迷惑不解

由於學生初次接觸地球儀,涉及到許多的概念,而且沒有相應的知識進行鋪墊,在他們空間意識還沒有形成以前,教師以自己的已知來替代學生的理解顯然是徒勞的。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是低效的。

第二次:

吸取第一次的教訓,教師採取以下方法:

師:請同學們牢記東西半球的範圍即東半球:20°W—0°,0°—160°E;

西半球:160°E—180°E(W),20°W—180°W(E)

生:背誦

師:出示一組題目如某些地方緯度都是北緯10°,經度分別是“10°W、170°E、30°W”等,讓學生判斷它們所處的'半球到底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

結果:大部分學生能正確説出他們所處的位置,但還有小部分學生反映不過來。

第三次:

為了讓大部分的同學能更好的理解,讓不明白的小部分同學也能掌握這一知識點,教師採用了一位教師的做法即要求把學生把課本後面的世界政治地圖上畫出20°W和160°E的兩條經線,並標出東、西半球的位置(如左下圖所示)。學生通過這張圖片對東西半球的大概區域有了一個較為直觀的瞭解。但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一旦呈現的是文字題目,或者不是出現這種世界地圖而是出現其他圖片資料如圖五玉樹地震的圖片時,有些學生還是難以判斷。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這張作為模版的世界地圖上沒有標註具體經度,如果老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標出相應的度數,學生還是不能做到正確、科學的使用。

第四次:

教師結合了地圖冊上的圖片並給每條經線註上東經或西經,並要求學生如果現在還無法判斷東西半球的話,那就借用以下的圖片進行衡量。並與同學們根據下面地圖歸納出東、西半球的範圍即東半球:20°W—0°,0°—160°E(西經20°以東,東經160°以西);西半球:160°E—180°E(W),20°W—180°W(E)(即西經20°以西,東經160°以東)。

這時的學生就比較直觀的瞭解了東、西半球的具體區域,在以後相應的題目中就可以運用這張圖表去解決相關的問題。事後,我在思考如果有個可以拆分的地球儀模型,那麼學生學習這塊知識內容就會更加得心應手。這種教學方法的更新不僅是基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也源於該書中“直觀教學法”對我的啟發。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32wy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