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4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4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4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

對於任何一名哲學初學者而言,我們時常會困惑於哲學的深奧,痛恨於哲學將事物的辯證性地反覆贅述,宂長的文段,晦澀的理解,種種因素,往往會讓我們對哲學望而卻步,站在哲學的大門前,猶豫徘徊。我們究竟是要帶着目的性地完成對哲學的探討,還是依靠主觀能動性去探尋事物因果?你真正愛上過哲學嗎?我們常常難於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這又是為什麼?

喬斯坦·賈德所寫的《蘇菲的世界》一書中説到過這樣的一句話“總的來説,人們不太注意哲學家,他們太懶了,他們不知道哲學家開始了危險的旅程”。事實真的如此嗎?然而我想説的是:“並不是!”雖然人們公認真理只存在於少部分人的手上,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對真理的發問,童年時期,簡單的“我是誰”“我從哪裏來”……都是哲學性問題。對於曾經同真理擦肩的人們而言,他們或許是因為根本不知道這是關乎哲學的東西。由於生活中缺乏啟迪,探索真理成為了少數人的信仰,因此真理成為了一種高深的事物。

對於《蘇菲的世界》這一本哲學性著作,《新聞週刊》(國際版)評價到“這是一個將學術作品通俗化的傑出範例——對於未曾修習哲學概論者而言,本書是最佳的入門讀物”。的確,當我帶着一種對哲學崇高的敬意首次翻開這本著作時,我驚歎於喬斯坦·賈德的天才化寫法使得哲學通俗化。他彷彿是在召喚哲學初學者們遊覽於哲學的沃土之上,不用擔心嚴寒冰霜將真理凍結,因為哲學的大門永遠會在你伸出雙手時自覺開啟。

在近乎一個月的自律閲讀後,長達45萬字的長篇小説《蘇菲的世界》,在物質化層面上可以説是圓滿完結,但在思維化層面上,它卻是不朽的,仍在延續。關上讀物,我在知乎上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通俗化”是《蘇菲的世界》成功的主要原因嗎?一名“沙發”(即由於被點贊較多而居於首位的言論)網友的回答,吸引了我的眼球。他説:“《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寫給15歲青少年關於哲學啟蒙的圖書,世界文壇對《蘇菲的世界》的介紹和評論主要圍繞於該書將哲學的通俗化。它能作為一部優秀的哲學入門讀物而廣為人知,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轉念一想,世界上那麼多的哲學家,他們在出版讀物時,肯定也嘗試過“通俗化”這一行文技巧。為證實這一猜想,我在百度上搜索了近四十年來的哲學性著作,驚訝地發現,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裏,曾有一大批同《蘇菲的世界》一樣將哲學通俗化的作品。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它們都沒有像《蘇菲的世界》那樣取得成功?所以,在這裏,我想就小説“《蘇菲的世界》究竟採用了何種方法,在玩轉通俗化這一概念時,能夠甩尾其餘人,成為哲學小説史上的泥石流”這一問題來表達我的看法。

在探討這一問題之前,先允許我對這部小説的概要進行梳理。故事發生在挪威的一座小城,14歲的少女蘇菲同其母親居住,蘇菲的父親是一艘大油輪的.船長,常年出海,僅憑書信與其妻女聯繫。在蘇菲15歲生日臨近時,她在家裏收到兩封神祕信件,裏面寫有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蘇菲好奇這些問題,但更好奇來信者,她期待來信。最後,在會説話的漢密士的牽引下,自稱哲學家的艾伯特(AlbertoKnox)終於出現在她的面前,並開始教她哲學史。有趣的是,授課方式全憑信函!一封信一般講解一個時期的哲學,或是介紹一個西方代表性的哲學家。在這位神祕導師的帶領下,蘇菲走進了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法國大革命、十月革命等影響人類命運的各個時期,思索哲學和藝術的真諦。穿插在其中的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史賓諾莎、休姆、康德、黑格爾、祁克果、馬克思、達爾文和弗洛伊德等偉大哲學家。在蘇菲與艾伯特的故事裏,明信片裏寫着的“轉交席德”以及艾伯特常常誤稱蘇菲為席德……讓蘇菲無時無刻不想探查所謂“席德”的真實身份。在小説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場景突然切換為席德的卧室,席德竟與蘇菲如複製般的相像!在描寫有關席德的生活情節時,透過席德同父親的電話交流,故事真相漸漸浮出水面。所謂席德的父親,其實是挪威聯合國部隊駐紮在黎巴嫩的上校,他熱愛哲學和寫作,而《蘇菲的世界》一書正是他為女兒席德準備的15歲生日禮物,他希望藉此激發女兒對哲學的興趣。在蘇菲的世界中,蘇菲、她的媽媽、她的朋友和哲學家都是上校筆下的小説人物。當然,小説中的一些背景,包括故事地點、事件等實際上都來自於席德的現實世界。席德閲讀一章又一章的關於蘇菲與哲學的故事,,而蘇菲的世界又與席德的世界產生交叉重疊。

讀到這裏,以上的問題似乎也有了答案。喬斯坦·賈德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取材,借少女蘇菲學習哲學的多樣方式帶讀者進入“通俗化”的哲學世界。但它也並是一本單純的哲學小説,在我的認知程度上,它類似於一種魔幻型小説,將虛假的事物進行近一步地虛無,從而讓人剝離現實層面,投入極大的腦力來辯證自己所處世界的真實性。所謂“小説中的小説,小説中的講義”大抵上便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當你讀到一半時,你會發現《蘇菲的世界》是少校送給自己女兒席德的禮物,即蘇菲是虛幻的人物,元小説概念由此證實,也正因此,現實世界開始神祕化,書本上的內容吊足了他們的胃口。當童話、歷史、宇宙……一切人類思維所能想象到的問題像雨珠一樣傾泄而下時,講義的枯燥乏味被人們忘卻,因為它以講故事為主體,忽略了所謂的形式,也由此套住了讀者寓學於樂的“味口”。

此外,文章內容的豐富也不可小覷,可以説,這本書就像是一個西方哲學家的薈萃館,在這裏,留於史冊上的哲學家們都會出來發表他對於哲學的觀點。柏拉圖的理型論、德謨克里特斯的原子虛空論、笛卡爾的方法論、康德的因果率、黑格爾的辯證觀、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這些不僅僅是哲學的世界,更是人類進化的象徵。當我們沉下心來靜靜閲讀時,作為一個當代人,你一定會對歷史產生一種敬畏感。前人的智慧原本是不可“竊取的”,但是文明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學習與繼承。所謂“歷史的過客”總要留下些什麼來證明他們的存在,而我們也是如此。因此,當哲學上的饕餮盛宴赤裸裸地公之於眾時,讀者們定然會如飢似渴般地汲取。

拋去小説哲學上的內容豐盈這一特點,作家喬斯坦·賈德的巧妙的敍事手法也十分另人贊服。關於哲學的問題,喬斯坦·賈德總是在故事前讓讀者思考“為什麼”,然後再通過故事解答“為什麼”。比如,小説開篇蘇菲在毫無目的的前提下思考兩個問題,這樣也可以帶動讀者同其一起思考,更好地發散思維,自由暢想。他的這種寫作手法,有利於打開我們閉塞的思想之窗,讓我們原本的思維天性得到復甦,通過“哲學”的大門,去找尋屬於自己的智慧。

在蘇菲與神祕哲學老師艾伯特之間的交流互動和上校與女兒席德間的對白的相互切換中,我們不難發現小説情節的進展也具有一定的哲學性質。這也是它在“通俗化”的同時表現出哲學無處不在的一個典例。《蘇菲的世界》屬於一種“嵌套式”的結構,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類似於“莊周夢蝶”般撲朔迷離。雖然我們都知道蘇菲和艾伯特只是上校創造的“人物”,他們只是活在上校寫的《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裏,但是當上校的女兒席德在閲讀這本書的時候,卻真切感受到了蘇菲的存在,甚至相信是一種真的存在。那麼,所謂“影子”的蘇菲到底存不存在呢?席德的世界就一定是真實的嗎?是否所謂的席德也是某一個“上校”創造的呢?就像蘇菲説的:“假如上帝創造了人類,那麼上帝肯定也由另一種東西創造……到底什麼才是世界的本源?”上帝可以設定人的命運,但卻無法時時刻刻掌握人的思想和行動,尤其是思想。很多情節對應了弗洛伊德關於夢境和潛意識的理論。但實際上,不管是蘇菲和艾伯特,還是上校與席德,都只不過是《蘇菲的世界》的作者喬斯坦賈德筆下的虛構人物而已。那麼,面對這種類似“生命的虛無”時,我們作為其中的芸芸眾生,又該如何自處呢?在《蘇菲的世界》一書結尾部分,蘇菲和艾伯特的“逃離”為我們解答了這一問題。

認真讀完《蘇菲的世界》後,我對自身學習哲學的方法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從前,我僅僅只是針對一些著名哲學家的思想來進行哲學方面的學習,想着憑“最優思想”而少走彎路,可是到最後,我發現自己在哲學學習的道路上逐漸脱軌,彷彿成為一個機器,只會去記錄思想的機器,這不僅使我對哲學發展缺乏整體上的感知,更讓我對哲學有了一種“生疏感”。或許是一種所謂的“能量守恆”讓我在歷經失敗之後尋得希望,《蘇菲的世界》展現給世人的“通俗化”不僅勾起了我對哲學的興致,同時也助力我在學習哲學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在此,以筆墨的形式,我真誠地希望每一個愛好哲學的初學者們都能夠利用自身的空餘時間,好好地讀讀這一本優秀讀物——《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2

《蘇菲的世界》以小説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14歲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講述了西方哲學史的發展過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

它是一本哲學史小説,更是一種自我世界的體驗,某種程度上,卻也是一個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書雖説是哲學史的介紹,但並不是很側重哲學思想本身,書中對關注更多的是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我是誰,世界從哪裏來,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後對學派或者哲學家也沒有過多探討,更多的是在介紹他們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的去進行哲學性的思考。最後,對於每一個階段的哲學思考,作者都會用容易讓人理解的例子來闡釋怎樣去理解並哲學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書只要表達這些,我想作者也沒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節。作者採用的手法與其説是想引人入勝,讓哲學史的介紹不顯得枯燥,更不如説是為了激發我們對哲學的興趣,讓我們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因為本書小説的情節不就正是一個最好的哲學基本問題嗎?一個關於是否存在的問題。

或許,某種程度上,蘇菲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或者更確切的説,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許就是我們的世界。

蘇菲和她的哲學導師是少校寫的書裏虛構的人物,少校用這本書來作為給他女兒席德的15歲的生日。而這一真相在講到柏克萊等經驗主義學派時向我們揭示。然後後面更離奇的是蘇菲從書中走出來,來到了少校的世界。這些看似離奇的情節引發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們不防採用像《盜夢空間》裏夢境的層次一樣來定義世界(正如書中説的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

蘇菲和她的導師艾伯特的世界作為第一層,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為第二層,本書的作者喬斯坦賈德和我們的世界作為第三層。是否有第四層我們暫且放一個“?”。

先假設我們站在蘇菲的世界,即第一層世界,那我們也會像喬安的爸爸一樣,在聽到艾伯特説我們並不存在時感到憤怒。因為我們覺得我們能感受到一切,我們用手拍桌子手會疼,我們經過一生那麼多年的時間。但事實證明,它們只不過是少校的'思想產物,它們所謂的感覺不過是少校給予它們的讓自己以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給了它們存在的“理型”。但後來蘇菲他們是怎麼意識到自己其實是不存在的呢?

我們注意到作者在安排這些情節時,是在教我們怎樣去使用哲學性思考。如,蘇菲是虛構的是在介紹柏克萊等經驗主義時才告訴我們的。這不正證明了這一理論嗎?這時的哲學是懷疑,不能證明的並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蘇菲並不能證明她是虛構的,她一直以為她是存在的,但事實確實她是虛構的。回到我們剛才説的,蘇菲是怎麼意識到自己其實不存在的呢?這要結合當時給我們介紹的哲學思考,這時的哲學提到的是,我們並不能證明上帝是否存在,因為上帝不會以“超自然”的法則來向我們顯示,於是我們沒有超自然的感官經驗,就不能證明上帝存在。同樣,我們也不能證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説説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實都是迷信。

於是,作者利用這一觀點,讓蘇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經驗,比如讓各種童話人物出現,還有從一開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種“超自然”法則的把戲,然後蘇菲他們再借着哲學性的思考從而證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説他們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後,我們站在第二層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們會怎麼看呢?他們同樣也會認為他們是存在的,他們也會知道蘇菲是不存在的,因為蘇菲就是他們虛構出來的。但他們真的存在嗎?如果站在第三層,也就是現實層的我們當然知道,因為少校不過也是作者虛構出來的。

但,少校他們知道嗎?他們不知道,因為作者還沒有讓他們經歷“超自然”法則。他們不能獲得這方面的感官經驗,不能由此證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們的世界有沒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許以後少校會意識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説的,或許少校也只是另外一個人虛構的人物。如果少校認為自己是存在的,認為自己就是最高層,那他怎麼樣也不會想到自己虛構的蘇菲會來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層世界是最高世界,那麼蘇菲在這一層的出現當然就是屬於“超自然”法則的了,那麼這一事件就屬於離奇的了,所以作者在這裏安排這一看似離奇的事件不就説明了,這一切只是作者創造的,所以作為少校虛構的蘇菲可以出現在少校的世界裏。我想,接下來要發生的,從那條船自己解開韁繩開始,到蘇菲慢慢的去影響第二層世界,少校在慢慢經歷了這些“超自然”法則,有了這些經驗,經過哲學的思考可能也會發現自己是虛構的吧。

最後回到第三層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現實世界,你還會肯定自己的存在嗎?會不會到最後我們才發現其實我們的世界就是蘇菲的世界或者少校的世界呢?我們不能肯定,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否存在,因為我們不能證明我們所處的第三層世界是否是最高世界,即是否有上帝存在於我們之上,蘇菲他們弄清楚了自己所處的第一層不是最高世界,因為她的世界都是少校的思想,或者説上帝——少校存在於蘇菲世界中,這一世界不過是少校“理型”的一個影子。而蘇菲之所以知道了這些,是因為她有了少校給的“超自然”法則體驗以及自己哲學性的思考。

少校沒有弄清楚自己所處的第二層世界是不是最高世界,雖然他的世界都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作者的思想,但作者並沒有給他“超自然”法則的感受,少校感覺的一切都是那麼合理,一切都是那樣在那兒的,或許蘇菲的出現會讓他慢慢意識到自己的不存在吧。但我們不也一樣嗎?我們不是很像少校嗎?但我們卻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少校,我們也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合理,我們也覺得我們是存在的,我們會以為自己就是最高層世界,我們會否定上帝的存在,就像蘇菲的世界裏喬安的爸爸不太會承認少校的存在一樣。但這是否就説明上帝真的不存在呢?或者説我們真的存在呢?

我們

不禁就想問這樣的問題,世界從何而來,我們是誰?我們存在嗎?上帝存在嗎?然後就有了那些哲學史,有了從自然觀到人本主義的思考,哲學研究了這些問題,但並沒能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事實上哲學也給不出這些答案,因為哲學本身已經否定了自己能給出答案。但這看似矛盾的説法是否就讓哲學沒有意義呢?不,哲學的意義其實就出現在這些矛盾的思維中。或許就像書中開頭説的,我們不去關注那些哲學家得出了什麼答案,而是去看他們怎麼思考的。因為哲學家對上述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確實無法證明那些答案,但我們在研究那些問題中採用的方法卻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就像黑格爾説的,這些哲學性的思考,會朝向人類有利的方向的發展,我們會變得越來越瞭解自己。就像書中説的,哲學雖然不能回答上述問題,但至少我們可以順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來越多的看到外面。

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蘇菲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你怎麼認為呢?那就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吧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3

對於任何一名哲學初學者而言,我們時常會困惑於哲學的深奧,痛恨於哲學將事物的辯證性地反覆贅述,宂長的文段,晦澀的理解,種種因素,往往會讓我們對哲學望而卻步,站在哲學的大門前,猶豫徘徊。我們究竟是要帶着目的性地完成對哲學的探討,還是依靠主觀能動性去探尋事物因果?你真正愛上過哲學嗎?我們常常難於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這又是為什麼?

喬斯坦·賈德所寫的《蘇菲的世界》一書中説到過這樣的一句話“總的來説,人們不太注意哲學家,他們太懶了,他們不知道哲學家開始了危險的旅程”。事實真的如此嗎?然而我想説的是:“並不是!”雖然人們公認真理只存在於少部分人的手上,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對真理的發問,童年時期,簡單的“我是誰”“我從哪裏來”……都是哲學性問題。對於曾經同真理擦肩的人們而言,他們或許是因為根本不知道這是關乎哲學的東西。由於生活中缺乏啟迪,探索真理成為了少數人的信仰,因此真理成為了一種高深的事物。

對於《蘇菲的世界》這一本哲學性著作,《新聞週刊》(國際版)評價到“這是一個將學術作品通俗化的傑出範例——對於未曾修習哲學概論者而言,本書是最佳的入門讀物”。的確,當我帶着一種對哲學崇高的敬意首次翻開這本著作時,我驚歎於喬斯坦·賈德的天才化寫法使得哲學通俗化。他彷彿是在召喚哲學初學者們遊覽於哲學的沃土之上,不用擔心嚴寒冰霜將真理凍結,因為哲學的大門永遠會在你伸出雙手時自覺開啟。

在近乎一個月的自律閲讀後,長達45萬字的長篇小説《蘇菲的世界》,在物質化層面上可以説是圓滿完結,但在思維化層面上,它卻是不朽的,仍在延續。關上讀物,我在知乎上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通俗化”是《蘇菲的世界》成功的主要原因嗎?一名“沙發”(即由於被點贊較多而居於首位的言論)網友的回答,吸引了我的眼球。他説:“《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寫給15歲青少年關於哲學啟蒙的圖書,世界文壇對《蘇菲的世界》的介紹和評論主要圍繞於該書將哲學的通俗化。它能作為一部優秀的哲學入門讀物而廣為人知,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轉念一想,世界上那麼多的哲學家,他們在出版讀物時,肯定也嘗試過“通俗化”這一行文技巧。為證實這一猜想,我在百度上搜索了近四十年來的哲學性著作,驚訝地發現,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裏,曾有一大批同《蘇菲的世界》一樣將哲學通俗化的作品。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它們都沒有像《蘇菲的世界》那樣取得成功?所以,在這裏,我想就小説“《蘇菲的世界》究竟採用了何種方法,在玩轉通俗化這一概念時,能夠甩尾其餘人,成為哲學小説史上的泥石流”這一問題來表達我的看法。

在探討這一問題之前,先允許我對這部小説的概要進行梳理。故事發生在挪威的一座小城,14歲的少女蘇菲同其母親居住,蘇菲的父親是一艘大油輪的船長,常年出海,僅憑書信與其妻女聯繫。在蘇菲15歲生日臨近時,她在家裏收到兩封神祕信件,裏面寫有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蘇菲好奇這些問題,但更好奇來信者,她期待來信。最後,在會説話的漢密士的牽引下,自稱哲學家的艾伯特(AlbertoKnox)終於出現在她的面前,並開始教她哲學史。有趣的是,授課方式全憑信函!一封信一般講解一個時期的哲學,或是介紹一個西方代表性的哲學家。在這位神祕導師的帶領下,蘇菲走進了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法國大革命、十月革命等影響人類命運的各個時期,思索哲學和藝術的真諦。穿插在其中的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史賓諾莎、休姆、康德、黑格爾、祁克果、馬克思、達爾文和弗洛伊德等偉大哲學家。在蘇菲與艾伯特的故事裏,明信片裏寫着的“轉交席德”以及艾伯特常常誤稱蘇菲為席德……讓蘇菲無時無刻不想探查所謂“席德”的真實身份。在小説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場景突然切換為席德的卧室,席德竟與蘇菲如複製般的相像!在描寫有關席德的生活情節時,透過席德同父親的電話交流,故事真相漸漸浮出水面。所謂席德的父親,其實是挪威聯合國部隊駐紮在黎巴嫩的上校,他熱愛哲學和寫作,而《蘇菲的世界》一書正是他為女兒席德準備的15歲生日禮物,他希望藉此激發女兒對哲學的興趣。在蘇菲的世界中,蘇菲、她的媽媽、她的朋友和哲學家都是上校筆下的小説人物。當然,小説中的一些背景,包括故事地點、事件等實際上都來自於席德的現實世界。席德閲讀一章又一章的關於蘇菲與哲學的故事,,而蘇菲的世界又與席德的世界產生交叉重疊。

讀到這裏,以上的問題似乎也有了答案。喬斯坦·賈德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取材,借少女蘇菲學習哲學的多樣方式帶讀者進入“通俗化”的哲學世界。但它也並是一本單純的哲學小説,在我的認知程度上,它類似於一種魔幻型小説,將虛假的事物進行近一步地虛無,從而讓人剝離現實層面,投入極大的腦力來辯證自己所處世界的真實性。所謂“小説中的小説,小説中的講義”大抵上便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當你讀到一半時,你會發現《蘇菲的世界》是少校送給自己女兒席德的禮物,即蘇菲是虛幻的人物,元小説概念由此證實,也正因此,現實世界開始神祕化,書本上的內容吊足了他們的胃口。當童話、歷史、宇宙……一切人類思維所能想象到的問題像雨珠一樣傾泄而下時,講義的枯燥乏味被人們忘卻,因為它以講故事為主體,忽略了所謂的形式,也由此套住了讀者寓學於樂的“味口”。

此外,文章內容的豐富也不可小覷,可以説,這本書就像是一個西方哲學家的薈萃館,在這裏,留於史冊上的哲學家們都會出來發表他對於哲學的觀點。柏拉圖的理型論、德謨克里特斯的原子虛空論、笛卡爾的方法論、康德的因果率、黑格爾的辯證觀、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這些不僅僅是哲學的世界,更是人類進化的`象徵。當我們沉下心來靜靜閲讀時,作為一個當代人,你一定會對歷史產生一種敬畏感。前人的智慧原本是不可“竊取的”,但是文明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學習與繼承。所謂“歷史的過客”總要留下些什麼來證明他們的存在,而我們也是如此。因此,當哲學上的饕餮盛宴赤裸裸地公之於眾時,讀者們定然會如飢似渴般地汲取。

拋去小説哲學上的內容豐盈這一特點,作家喬斯坦·賈德的巧妙的敍事手法也十分另人贊服。關於哲學的問題,喬斯坦·賈德總是在故事前讓讀者思考“為什麼”,然後再通過故事解答“為什麼”。比如,小説開篇蘇菲在毫無目的的前提下思考兩個問題,這樣也可以帶動讀者同其一起思考,更好地發散思維,自由暢想。他的這種寫作手法,有利於打開我們閉塞的思想之窗,讓我們原本的思維天性得到復甦,通過“哲學”的大門,去找尋屬於自己的智慧。

在蘇菲與神祕哲學老師艾伯特之間的交流互動和上校與女兒席德間的對白的相互切換中,我們不難發現小説情節的進展也具有一定的哲學性質。這也是它在“通俗化”的同時表現出哲學無處不在的一個典例。《蘇菲的世界》屬於一種“嵌套式”的結構,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類似於“莊周夢蝶”般撲朔迷離。雖然我們都知道蘇菲和艾伯特只是上校創造的“人物”,他們只是活在上校寫的《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裏,但是當上校的女兒席德在閲讀這本書的時候,卻真切感受到了蘇菲的存在,甚至相信是一種真的存在。那麼,所謂“影子”的蘇菲到底存不存在呢?席德的世界就一定是真實的嗎?是否所謂的席德也是某一個“上校”創造的呢?就像蘇菲説的:“假如上帝創造了人類,那麼上帝肯定也由另一種東西創造……到底什麼才是世界的本源?”上帝可以設定人的命運,但卻無法時時刻刻掌握人的思想和行動,尤其是思想。很多情節對應了弗洛伊德關於夢境和潛意識的理論。但實際上,不管是蘇菲和艾伯特,還是上校與席德,都只不過是《蘇菲的世界》的作者喬斯坦賈德筆下的虛構人物而已。那麼,面對這種類似“生命的虛無”時,我們作為其中的芸芸眾生,又該如何自處呢?在《蘇菲的世界》一書結尾部分,蘇菲和艾伯特的“逃離”為我們解答了這一問題。

認真讀完《蘇菲的世界》後,我對自身學習哲學的方法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從前,我僅僅只是針對一些著名哲學家的思想來進行哲學方面的學習,想着憑“最優思想”而少走彎路,可是到最後,我發現自己在哲學學習的道路上逐漸脱軌,彷彿成為一個機器,只會去記錄思想的機器,這不僅使我對哲學發展缺乏整體上的感知,更讓我對哲學有了一種“生疏感”。或許是一種所謂的“能量守恆”讓我在歷經失敗之後尋得希望,《蘇菲的世界》展現給世人的“通俗化”不僅勾起了我對哲學的興致,同時也助力我在學習哲學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在此,以筆墨的形式,我真誠地希望每一個愛好哲學的初學者們都能夠利用自身的空餘時間,好好地讀讀這一本優秀讀物——《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4

《蘇菲的世界》以小説的形式,透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14歲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講述了西方哲學史的發展過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透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

它是一本哲學史小説,更是一種自我世界的體驗,某種程度上,卻也是一個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書雖説是哲學史的説,但並不是很側重哲學思想本身,然後書中對關注更多的是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我是誰,世界從哪裏來,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後對學派或者哲學家也沒有過多探討,更多的是在説他們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訴我們就應怎樣的去進行哲學性的思考。最後,對於每一個階段的哲學思考,作者都會用容易讓人明白的例子來闡釋怎樣去明白並哲學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書只要表達這些,我想作者也沒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節。作者採用的手法與其説是想引人入勝,讓哲學史的説不顯得枯燥,更不如説是為了激發我們對哲學的興趣,讓我們像哲學家一樣思考。正因本書小説的情節不就正是一個最好的哲學基本問題嗎?一個關於是否存在的問題。

或許,某種程度上,蘇菲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然後或者更確切的説,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許就是我們的世界。

蘇菲和她的哲學導師是少校寫的書裏虛構的人物,少校用這本書來作為給他女兒席德的15歲的生日。而這一真相在講到柏克萊等經驗主義學派時向我們揭示。然後後面更離奇的是蘇菲從書中走出來,來到了少校的世界。這些看似離奇的情節引發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們不防採用像《盜夢空間》裏夢境的層次一樣來定義世界(正如書中説的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

蘇菲和她的導師艾伯特的世界作為第一層,然後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為第二層,本書的作者喬斯坦賈德和我們的世界作為第三層。是否有第四層我們暫且放一個“?”。

先假設我們站在蘇菲的世界,即第一層世界,那我們也會像喬安的父親一樣,在聽到艾伯特説我們並不存在時感到憤怒。正因我們覺得我們能感受到一切,我們用手拍桌子手會疼,我們經過一生那麼多年的時刻。但事實證明,它們只但是是少校的思想產物,它們所謂的感覺但是是少校給予它們的讓自己以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給了它們存在的“理型”。但之後蘇菲他們是怎樣意識到自己其實是不存在的呢?

我們注意到作者在安排這些情節時,是在教我們怎樣去使用哲學性思考。如,蘇菲是虛構的是在説柏克萊等經驗主義時才告訴我們的。這不正證明了這一理論嗎?這時的哲學是懷疑,不能證明的並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蘇菲並不能證明她是虛構的`,她一向以為她是存在的,但事實確實她是虛構的。回到我們剛才説的,蘇菲是怎樣意識到自己其實不存在的呢?這要結合當時給我們説的哲學思考,這時的哲學提到的是,我們並不能證明上帝是否存在,正因上帝不會以“超自然”的法則來向我們顯示,於是我們沒有超自然的感官經驗,就不能證明上帝存在。同樣,我們也不能證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説説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實都是迷信。

於是,作者利用這一觀點,讓蘇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經驗,比如讓各種童話人物出現,還有從一開始就有的席德的父親的各種“超自然”法則的把戲,然後蘇菲他們再借着哲學性的思考從而證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説他們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後,我們站在第二層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們會怎樣看呢?他們同樣也會認為他們是存在的,他們也會知道蘇菲是不存在的,正因蘇菲就是他們虛構出來的。但他們真的存在嗎?如果站在第三層,也就是現實層的我們當然知道,正因少校但是也是作者虛構出來的。

但,少校他們知道嗎?他們不知道,正因作者還沒有讓他們經歷“超自然”法則。他們不能獲得這方面的感官經驗,不能由此證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們的世界有沒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許以後少校會意識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説的,或許少校也只是另外一個人虛構的人物。如果少校認為自己是存在的,認為自己就是最高層,那他怎樣樣也不會想到自己虛構的蘇菲會來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層世界是最高世界,那麼蘇菲在這一層的出現當然就是屬於“超自然”法則的了,那麼這一事件就屬於離奇的了,因此作者在那裏安排這一看似離奇的事件不就説明了,這一切只是作者創造的,因此作為少校虛構的蘇菲能夠出此刻少校的世界裏。我想,接下來要發生的,從那條船自己解開韁繩開始,到蘇菲慢慢的去影響第二層世界,少校在慢慢經歷了這些“超自然”法則,有了這些經驗,經過哲學的思考可能也會發現自己是虛構的吧。

最後回到第三層世界,也就是我們此刻的現實世界,你還會肯定自己的存在嗎?會不會到最後我們才發現其實我們的世界就是蘇菲的世界或者少校的世界呢?我們不能肯定,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否存在,正因我們不能證明我們所處的第三層世界是否是最高世界,即是否有上帝存在於我們之上,蘇菲他們弄清楚了自己所處的第一層不是最高世界,正因她的世界都是少校的思想,或者説上帝——少校存在於蘇菲世界中,這一世界但是是少校“理型”的一個影子。而蘇菲之因此知道了這些,是正因她有了少校給的“超自然”法則體驗以及自己哲學性的思考。

少校沒有弄清楚自己所處的第二層世界是不是最高世界,雖然他的世界都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作者的思想,但作者並沒有給他“超自然”法則的感受,少校感覺的一切都是那麼合理,一切都是那樣在那兒的,或許蘇菲的出現會讓他慢慢意識到自己的不存在吧。但我們不也一樣嗎?我們不是很像少校嗎?但我們卻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少校,我們也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合理,我們也覺得我們是存在的,我們會以為自己就是最高層世界,我們會否定上帝的存在,就像蘇菲的世界裏喬安的父親不太會承認少校的存在一樣。但這是否就説明上帝真的不存在呢?或者説我們真的存在呢?

我們不禁就想問這樣的問題,世界從何而來,我們是誰?我們存在嗎?上帝存在嗎?然後就有了那些哲學史,有了從自然觀到人本主義的思考,哲學研究了這些問題,但並沒能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事實上哲學也給不出這些答案,正因哲學本身已經否定了自己能給出答案。但這看似矛盾的説法是否就讓哲學沒有好處呢?不,哲學的好處其實就出此刻這些矛盾的思維中。或許就像書中開頭説的,我們不去關注那些哲學家得出了什麼答案,而是去看他們怎樣思考的。正因哲學家對上述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都是沒有好處的,我們確實無法證明那些答案,但我們在研究那些問題中採用的方法卻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就像黑格爾説的,這些哲學性的思考,會朝向人類有利的方向的發展,我們會變得越來越瞭解自己。就像書中説的,哲學雖然不能回答上述問題,但至少我們能夠順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來越多的看到外面。

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蘇菲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你怎樣認為呢?那就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吧。

標籤: 讀後感 蘇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pmwd0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