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傷逝讀後感

傷逝讀後感

《傷逝》讀後感800字

傷逝讀後感

仰望星空,勇敢大膽地釋放心的信念與夢想;腳踏實地,真切清醒地觸摸生的現實與失望。

題記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是《傷逝》中子君擲地有聲的言語。起初,她是那樣的大膽與勇敢:同涓生談打破舊習,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他們的言語充滿了整間會館,接下來便是自由戀愛並義無反顧地與涓生同居。難道共同的話語,共同的理想就可以令他們不顧現實的存在而攜手以相老嗎?不,結果是:不久後,涓生失業,子君愁苦,兩人悽然分手,子君抑鬱而死,涓生也悔恨交加。

《傷逝》是有創作背景的1925年10月,正是魯迅與許廣平處於熱戀之中的時候,魯迅有對愛情對生活的希望與夢想,但他卻要認清現實,對熱烈的愛情作出清醒的“冷思考”。他需要考慮他曾經失敗的婚姻,他要顧慮世人流言蜚語對許廣平的傷害以及他們17歲的年齡差距。但在接受了現實,認清了敵人的鬼魅伎倆,確證了許廣平對自己的愛之後,愛情上彷徨了多年的魯迅終於吶喊了我可以愛!

兩人結合後,許廣平並沒有丟下曾經的信念與理想,把它們都變成了對魯迅堅貞不渝的愛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她協助魯迅工作,校對稿子,查找資料,安排魯迅的飲食起居,一切都是細心體貼,不亦樂乎。

魯迅與許廣平都是偉大的,因為他們都懂得人生的規則,當然不僅僅是愛情方面。魯迅知道如何在“熱”中進行“冷”思考,不沉迷於飄渺遙遠的美好之中,而是將現實剖析。許廣平則瞭解怎樣將理想與願望有機結合,既沒有讓自己淪落為家庭主婦,又沒有讓自己喪失工作能力。如果涓生、子君也能如他們一般,大概就不會把所有的悔恨和悲哀埋葬甚至遺忘中了吧!

無論是真實的魯迅與許廣平還是虛擬的子君和涓生都教會我們仰望星空追逐夢想的同時必須腳踏實地,用行動縮短距離!否則我們將會被自己埋葬,甚至遺忘。

《傷逝》讀後感800字

傷逝,傷的是又一股反抗力量的逝去,傷的是反抗最後走向了消逝。

子君與涓生是一對在五四時期幸運地自由戀愛了的青年,他們曾勇敢、曾幸福,修成正果後卻又離散了。和整場運動一樣,兩個青年有滿腔熱血,卻不成熟,都未能完全對他們的生活負責,都未為做好去應對各種磨難,只是熱烈而單純地追求未知而神祕的自由,卻沒料到生活是艱難的,他們沒有爭取完全自由的能力。這樣的反抗,最終只能走向妥協,走向失敗。

子君的反抗,自然是受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誘惑,才有勇氣追隨了爭取自由解放的隊伍,才敢於説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英勇的話。子君是受了誘惑的,被未知的、也許美好的東西的吸引。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正如涓生所説:“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因而婚後,子君與《倪煥之》中的金佩璋一樣,自覺地沉淪在繁瑣而無趣的日常生活上,滿足於個人小天地裏的幸福,喪失了人生理想,不再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與歡愉。也許到死,子君自己也都還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爭取什麼。

相比子君,作為領路人的涓生,卻讓我感到更大的失望。當與子君同時上街散步,只有看見子君高興而自豪的走着時,才敢也抬頭挺胸起來。當丟失了本來就不高薪的工作時,涓生不敢面對自己失業的恐懼,就將自己的這份恐懼轉嫁給子君,認為是子君在恐懼。也許程度再深下去,就如《神經病》中的方正英一樣,對生活的擔憂使自己神經衰弱,卻對別人説是自己的妻子發了神經。

涓生是虛偽的,高調追求自由,卻在上街時縮在子君後頭;涓生是無能的,面對失業的壓力,家庭的責任,只是選擇躲在通俗圖書館裏;涓生是可笑的,不讓子君打擾吃飯的他,卻計較自己吃飯介於油雞與趴兒狗之間的地位;涓生是邪惡的`,在艱苦黑暗時期,竟認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捨去”,甚至想到子君的死。

同《玩偶之家》中的諾拉一樣,子君與涓生都是因一時衝動而做出反抗現實壓迫,都是不成熟的、沒有根基的,似玻璃般易碎。終有一天,只拎了件小包就出走的諾拉會回家繼續當她的“小鳥兒”、“小松鼠”抑或走向墮落,沒有任何資本的子君和涓生,不可避免地也只能是走向離別和失敗。反抗,就這樣行走在消逝中。

《傷逝》讀後感1000字

找來《傷逝》一讀,多少是為“魯迅唯一一部愛情小説”這個名頭。

新文化運動背景下的愛情故事,總會有個如子君的女孩兒:及肩短髮,條紋布衫子,玄色的裙子,黑皮鞋,還有臉上一笑就顯出來的酒窩。“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她喊出了新時代的宣言,標誌着個體意識和自主精神的覺醒。但誰曾想這純淨的愛情和決絕的勇氣竟過早地燃盡了她的生命

涓生與子君談新文化,論雪萊的詩,或是家庭專制、男女平等……兩人相對,時而沉默,時而相視彼此。他們堅執而盲目地愛着,絲毫察覺不到背後絲絲的不確定與危險。同居後,愛情便多了一個如影隨形的夥伴生活。日子多了些油煙,少了起初的浪漫與寧靜。漸漸地,猜疑、不安打破了兩人原有的和諧,眼中曾經的彼此成了另一番模樣,最終,“我老實説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涓生親手打碎了他們早已斑駁的愛情。

當他再次回到住處,一切照舊,只是,沒了子君。她已隨父親回去,獨留了一句,“我去了”。涓生不久後偶然得知子君已故的消息,而他則將毀滅了的愛情深埋在心裏,在悔恨與悲哀中生活下去。

愛情,亙古不變的話題,到了魯迅手裏,依然動人,只是他把美好的東西在特定的時代打碎,拋出矛盾給讀者,悲劇中更多了幾分思辨。

這有關那個時代。子君是新女性,她接受新思想,希望自決命運,追求自主的愛情。但她的覺醒是跛腳的。個體的獨立有賴社會的進步,精神的自由更需文化的更新和物質基礎的支撐。愛情是水晶宮,但是構建它的仍是鋼筋鐵骨。社會沒有足夠的空間讓她們飛舞,自己稚嫩的翅膀又不夠健碩去披荊斬棘。子君的悲劇,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這有關生活。生活,簡單的兩個字,卻有太多的內容,可只一點,愛情決然不是它的全部,而是否為第一要義也可以爭論。涓生説:“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愛情不是空中樓閣,她是生活大地上生出的苗,長成的樹,開出的花,結出的果。沒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再豪華絢麗的愛情大廈也會轟然坍塌。愛情是浪漫的和感性的,但支撐它的卻是現實和理性。子君的悲劇,源於她所立足的現實生活。

這有關愛情。愛情,內涵複雜,但它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

有人説愛思考的人總是無法好好地享受愛情,因為愛情是經不起細想的。也有人説,愛情最美的就是起初朦朦朧朧的階段。可我想愛情也是有生命的,她曾含苞待放,也有花開花落,她會結果,也會老去,可這一切,並不影響她的美麗……

讀《傷逝》有感1200字

我覺得婚姻給婦女們帶來了安穩與保障,但讓婦女們失去了卓越的機會。我這裏所説的安穩與保障是讓婦女們學會了隨遇而安,這種安穩會讓婦女們失去遠大的抱負和激情,使她們甘於華而不實的平庸生活。

在<<傷逝>>這篇文章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傍晚回來,常見她包藏着不快樂的顏色,尤其使我不快樂的事她要裝作勉強的笑容。幸而探出來了,也還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鬥,導火線便是兩家的小油雞,但又何必硬不告訴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會看書,會和涓生探討一些書本知識,她會説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的口號,這在當時是很有個性解放色彩的,這説明當時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見有去接受新東西的。可與涓生同居後的子君變得沉默了,雖然剛同居時他們是幸福的,他們會在一起談同居前的點滴,但時間久了,加上生活的緊迫,他們之間的隔膜也越來越大了。有時他們會坐着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對涓生重複説着他們以前的故事,説得次數多了,以致於涓生對子君所説的故事都能夠背了,也聽得煩了。涓生此後寧願呆在寒冷的圖書館也不願早早地回去面對子君。子君一直活在了過去,活在了記憶力裏,她找不到現在屬於自己的自我。

與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後的子君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區別呢?我認為如果一個女性只會為家庭任勞任怨,沒有自己的奮鬥目標,那麼她的這種家庭主婦的角色會破壞他們之間的家庭生活。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社會每天都在變化,人也在變化,你把自己固定在家庭主婦那麼小的範圍內,你就會失去很多與外界聯繫的機會,這樣會使自己孤陋寡聞。如果把一顆心死死地拴在家庭這一根繩上,把神經死死地繃緊來看住自己的家庭,那麼你就會變得敏感起來,變得小氣起來。此外,為了做好好妻子的角色,如果你遇到了什麼不開心的事,你不可以亂髮脾氣,不可以説出來,只能悶在心裏。一個好的發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説話,做臉色。但這樣的行為,在丈夫看來你是多麼的不善解人意,不體貼。在以前,很多人認為,婦女就應該呆在家裏相夫教子,不能再外面拋頭露面,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就是自己的一切,一切都應該依附丈夫聽從丈夫。婦女們從來都是被定義被思考的。

當子君與涓生的生活泥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子君沒有想過要去改變自己,改變涓生,而是過着像一潭死水一樣的生活。子君當初為了與涓生同居,她與家裏斷絕了關係,陪同涓生去租房子時被人指指點點,但子君説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便毅然於涓生同居了。在當時的社會,這樣的行為是違反道德的,是被人所瞧不起的。從子君果斷與涓生同居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子君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但到後來,當她與涓生之間已經不存在愛時,她卻缺少了給婚姻開死亡證的勇氣,最終選擇了鬱鬱而終,子君沒有想過自己還可以重頭再來。

我認為,無論在什麼什麼時候,女性都應該自己解放自己,積極地建設自己的心靈,不要用別人的眼光來衡量自己,把自己從身體中解放出來,拋棄妨礙自己進步的觀念,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角色中都應該與男性共同創造價值。


標籤: 讀後感 傷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pwlo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