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

最近看了一本書《明朝那些事》,以前很多人都跟武er推薦過,近來才翻開此書,感慨文字有趣,讀至作者論名將一詞這篇,略有所感,與諸君分享。

作者説道,在成為名將的路上,將經歷六個階段,除了極少數生下來就會打仗的天才,其他人都要經歷一個階段至另一個階段的學習。

第一階段叫做軍事理論,所有想成為名將的人,都需要經過很多軍事知識的累計,積累了足夠多的知識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但這時會有一些特殊的人,他們因為家裏窮,買不起書,只能去實戰中學習,這其中的優秀代表就有李雲龍同學。(哈哈哈哈哈,看到此處,忍不住)

這些特殊的同學因為良好的實戰經驗,可以跨過第二階段的學習,直接進入第三階段,因此,第二階段就是實戰,很多進入第二階段學習的學生,如果無法通過,他們就會被獲得一個非常有趣的稱號紙上談兵。

實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豐富的理論知識是由高階學員總結而來,其中夾雜着他們的經驗與個性,而戰場又是瞬息萬變,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如果只是照搬他們的理論,顯然是行不通的。

歷經第一、二階段的淘汰賽,剩下的人,才開始真正地走上名將之路。當這些站在第三階段門口的勝利者,他們將學習的是帶給他們轉變的一課冷酷。

所謂仁不帶兵,義不行賈,這種冷酷並非對待百姓,而是對待敵人,對待自己的軍隊,令行禁止,軍紀嚴明,即使親人觸犯軍令,也可以公正執法,當敵人的鮮血濺到眼瞼,也渾然不知,那麼基本上,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歷練了。

如果説第三階段是殘酷的轉變,那麼第四階段就是提升與沉澱。從第三階段走過來的人,眼神裏有化不開的渾濁,人們直視他們會渾身戰慄,他們歷經地獄般的戰場,他們心如堅石。

第四階段的主旋律是理智,戰爭是一場用人命做注的遊戲,當敵人挑釁時,不被憤怒左右;敵人落敗時,不狂妄驕傲;敵人誘惑時,不沉溺其中,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理智。能通過第四階段的人,已經非常少了。

如果説之前的幾個階段盡然都是淘汰賽,那麼接下來的兩個階段就是角逐賽。到了第五階段,剩餘的人需要學習的是判斷。

“這是名將的重要特徵,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據,你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判斷。你要明白的是,你所掌握的是無數士兵的生命,而所有的人都等着你拿主意。”

小兵只管打仗,遇到問題會問伍長、百户、千户,直到指揮,而你就是指揮,你還能去問誰?在戰場上,決斷只在一線之間,進攻還是防守,前進還是退卻,都要指揮拿主意,在你的周圍會有很多參謀,但是他們往往並不站在真理這邊,決斷的還是你,如果參謀比你高明,為什麼要你當主帥?

在變化莫測的戰場中,如果能夠掌握其中的規律,在角逐中展露頭角,接下來只肖歷經最後一關堅強,就能青史留名,萬古流芳。

最後一關,堅強,更像是一場與自己的對抗,雖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但當你真正面對幾萬人生命的消逝,能否依舊再敢手握兵權,從士兵們的屍體站立起來,去擊敗敵人;當你多次敗在同一人手下時,再交鋒之時,能否戰勝軟弱,禁得住兩股戰戰;如果可以從一次次的失敗中爬起來,向前,挑戰,孤獨地、痛苦地、血腥地走到終點,那麼等待你的就是光榮與勝利。

“所以名將之路是一條艱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為。”

行文至此,感慨歷史總能給人一些經驗,職場一路與名將之路似乎也有那麼一點點相似之處。

書中的徐達、常遇春、王保保都是名將,其中徐達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在與王保保的決戰之中,他冷靜、理智,用詭譎的理論知識、豐富的實戰經驗判斷戰機,一鼓作氣,身先士卒,以雷霆之勢破敵。他讓我不免想到最近的一句對蘇聯軍隊的戲言‘給我沖和跟我衝,顯然是兩回事’,在那次決戰的夜晚,徐達的一個決定讓他掌握了勝利的關鍵親自上陣。

“最大程度發揮士兵的戰鬥力,是將領的責任。一般來説將領們是利用自己的謀略和軍事調度來達到這一目的的。然而當戰鬥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所有的軍事智慧都無法再發揮作用時,將領們只剩下最後一招,親自上陣。”

戰鬥時,徐達將自己的部隊放在陣前,無論士兵在何處奮戰,都能看到徐達的旗幟,讓士兵們都有勇氣繼續戰鬥下去,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卻也是唯一的辦法。

置之死地而後生,徐達做到了,一代名將,青史流芳。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2

終於讀完了。

當我讀到還剩幾百頁的時候,我不經意間就會這樣想:真的快讀完了嗎。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一開始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會讀完,太長了,應該是我讀過的最長的書了吧。

現在,真的讀完了。但是一回想好像具體的人物,事件並沒記住多少。基本上都是讀的過程中激情澎湃,甚是感慨,讀過之後就忘了個乾淨。這跟自己的讀書狀態有很大關係,我是以讀小説的心態來讀,閒來無事就看幾頁,一目十行常有的事,筆記也不怎麼做,這畢竟是一個朝代的故事,怎麼可能一遍就知道個詳盡。

但我應該不會忘記讀這本書過程中所帶給我的震撼。一個個人物躍然紙上,十分生動,他們或忠誠,或奸詐,或堅忍,或懦弱,或耳熟能詳的大人物,或不曾聽説的小配角。如果沒有讀這本書,我很可能永遠都不知道他們或者對他們有抱有一種固有的偏見,慶幸自己現在對他們的瞭解略全面了一些。

這本書也算是我的歷史啟蒙書了。讀這本書讓我感覺:歷史,可真有意思。於是又剁手買了不少歷史書,也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讀下去。即使我們不可能改變什麼,但我們在瞭解的過程中為之感慨,為之感動,為之嬉笑怒罵,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3

我一口氣讀完《明朝那些事兒》,有感而發,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寫了張居正死後,萬曆十年至天啟六年朝廷中發生的政治、權利爭鬥,邊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寫了東林黨的崛起和覆滅,魏忠賢的陰謀及勢力的擴張,努爾哈赤的強大和對明朝的入侵,最後以袁崇煥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寧遠大捷和努爾哈赤的死亡作為結局。《明朝那些事兒》已經是才子當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風格不改,幽默、耍寶、充滿智慧,雖然已經沒有初次拜讀明一的驚豔,沒有其後五部的歎為觀止,但是出於對明朝系列發自肺腑的喜愛,還是對明六充滿讚賞,對作者充滿欽佩。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相比前五部,感覺能讓人記住的可圈可點、才華橫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將明顯少了,不是作者的寫作枯竭,而是真的沒有了,明末那些像楊一清、李東陽、徐階、張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麼是天資平庸要麼歷練尚淺,況且朝廷面臨前所未有的黑暗:作為老闆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賢等的素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空前絕後的低。沒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這樣一個亂七八糟、妖風肆虐、黑暗無比的時代明哲保身、肩負重任,幾乎,是不可能的。天啟年間,太亂。書中的幾句對現實的細節描寫真的讓我毛骨悚然:某財主故意殺人,七品縣官判其死罪,財主找關係,此人是魏忠賢之流,索要一萬兩,財主予之,附加條件因知縣判刑,殺知縣允沒有天理了。慶幸自己沒活在那個時候。雖然沒有可圈可點的人物,還是被一個天資平凡的人感動了。楊漣,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值得名垂千古、載入史冊的人,當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楊漣的絕密遺書和絕筆還有素不相識、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監獄看守不顧生死、不顧地獄的折磨留存,尋找機會昭示天下的時候,我真的流淚了,我知道不管多殘酷,高尚的操守終能喚醒良知!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我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於黑暗的天啟年間,若身居高位,我是選擇尚有操守和良知的東林,還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對天啟年間權監魏忠賢不顧家國天下,任人投靠即給官給權的拉攏與誘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賢的東林黨人,即便有很多缺點,也可稱作不朽,因為,他們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4

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而且知道這本書先是一本網絡作品,由於廣大網友們的追捧,好評如潮,作者當年明月把博客裏的連載送進了印刷廠,一口氣出版了5本,更多人看了後還是好評如潮。我還知道當年明月的這套書之所以好評如潮是因為他把枯燥的正史寫得生動、風趣,看過的人都很喜歡。當然佩服之至啊!於是就買了一套來讀。

讀了幾個星期了,還沒有讀完,但收穫已經很多了。不僅僅是補習了明朝的那段歷史,還領悟到了歷史以外的道理,但最大的收穫是作者的寫作風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期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後來,元朝卻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藉口來殺朱元璋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他不得不戰鬥,而在戰鬥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

冷靜讓他能夠準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在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和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們現在要幸福多了。起碼沒有那麼多的殺身的危險了。莘莘學子,苦讀八年,通過科舉,混上了一官半職。不知道哪一天,趕上皇上不高興,不知什麼原因,腦袋就搬家了。小時候在農村,到了夏天的時候,外面的火堆旁,會有大批的飛蛾繞着火堆飛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飛蛾前仆後繼撲進火堆燃燒了自己。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價,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哪個人不是,象飛蛾一樣地向前衝呢?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説,感謝思想家們告訴了我們生活的真諦活在現在,活好每一天。要不然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希望在課堂上老師也可以以幽默的風格來教我們,這樣學生會掌握的更好,對課程更有興趣。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5

這個冬天的夜晚,我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兒》。雖説窗外無輕揚的雪花,屋內也沒有温暖的火爐,但我依然讀得很舒服。

在這本書的後記中,當年明月講述了很多他讀史和寫作時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説法,他所讀過的歷史故事中,幾乎無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劇結局。

想想我們的歷史,可以説真的是這樣。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來説不過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這大概是作者內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着書桌上那七本並不是很厚的書——大明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前後三百年的時光,就呈現在這寥寥數千頁的紙上。三百年,是十萬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萬九千八百小時,還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國的前前後後繁華衰落,都在這七本書中。其中一些着名人物的命運,他們每個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的的確確就只有幾頁。比如常遇春,這位大明開國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戰時自告奮勇,在其後幾年中參與了帝國建立的所有重大戰役。後北出大漠取得大勝,班師回朝,經柳河川時暴病而亡,年僅四十。即便是這顆耀眼的將星,在這本書中的記述,也不過就數頁而已。

彷彿是逃脱不掉的魔咒一般,無論什麼人自出世那天起,就註定了死亡的結局。每一個人都逃脱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脱不了坍塌,地球總有一天也會因為太陽的消亡而消亡。再想想,其實毀滅又何嘗不是新生命的開始?

春去秋來,斗轉星移,在這滄桑的轉換中我們終究還是把握住了一項權力——這就是能夠駕馭自己生命的過程。是的,如何去駕馭生命的過程,演繹出屬於你的精彩,是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自己的權力。或許每個生命都不能決定自己出生時的形態——或許我是一隻飛翔的小鳥,或許我是一條遊動的小魚,或許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入世的態度與方式:是鳥兒就要振翅翱翔於天空,是魚兒就要遊川入海躍向龍門……每一個生命體都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精彩中去,去衝擊生命的極限。

面對最終的毀滅,我們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個過程。我們必須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裝點、盡情享受這個美好的過程。毛澤東説“萬類霜天競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個個體在生命的過程中盡情享受着自由的可貴與歡樂。

也許,生命的真諦就在於此——按自我獨有的方式去創造和經歷一個精彩的過程!

我們喜歡歷史,喜歡的是他那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是他那發人深思的歷史現象。你要明白史官也是人,是人就會有感情。所以史官一定會曲筆,不同的只是程度罷了。既然我們已經無法還原歷史的第一現場,那我們為什麼不向前看?

我們有什麼樣的理想,我們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力。也許有人説,是現實太殘酷,使我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説,正是因為現實太殘酷,我們更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正是因為有它,才使得我們在這徹骨的現實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棄的精神。支撐着我們一路走下去。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6

石悦(《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網名“當年明月”)本來只想娛樂自己,想不到發表以後捧場的人數以百萬計。這精彩“一網打盡”好多識文斷字的地球人。呵呵,看了一篇兩篇就會上癮。為什麼呢?精彩唄。為什麼能精彩呢?我想不外乎這幾點:

一 把歷史人物當“人”看。朱重八能征善戰,鐵腕治國,也是一個“念舊”的人,對髮妻馬皇后恩愛有加。被某些人抬上天了“清官”海瑞,除了會折騰再無任何政績。一代名臣張居正權力慾不得了,抗倭名將戚繼光貪財。大奸相嚴崧和髮妻恩愛終老。呵呵,還原歷史原貌,也讓我們感慨,膜拜,憤怒,為這些有血有肉的帝王將相,或者販夫走卒。他們也像我們一樣,也像鄰家阿哥一樣,渴望愛和温暖,渴望揚名立萬,渴望良田美宅。

二 故事説話。政治爭鬥、權謀之術、疆場之策,這些刀光劍影,運籌帷幄,官場職場潛規則顯規則,全在有聲有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裏。故事扣人心絃,環環相扣,懸念叢生,叫人慾罷不能,任他忽悠到底,愛它(《明朝那些事兒》)沒商量。

三 語言鮮活。石悦特別能來事兒,常常通過史料今譯,情景置換,打比方,做類比,等等,總之,是將我們看不懂的冷着面孔的古人生活、心態還原到當下,讓他們和我們面對面,嬉笑間接受了魯豫大家豫的採訪。他稱朱皇大仙們為“朱老闆”“朱同志”。嚴崧為“老牌的職業流氓”。亙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仙逝後,他引用毛爺爺的話:“贊:王守仁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這樣的史書怎不精彩?怎不叫人擊掌叫好呢?

我們的語文課堂能否從裏面吸收點營養呢?

一 把學生當成成長中的人。既要放眼學生的未來,也要關注孩子的當下。他們需要老師的理解、尊重、呵護和關愛。一代名相張居正用畢生的心血培養皇帝學生萬曆,想讓他與漢武帝、唐太宗並列,千古傳誦,青史留芳。結果怎麼樣呢?這位張大哥死後差點叫學生萬曆爺鞭了屍。多麼刻骨的仇恨!看來我們真的要蹲下身子,走進學生的心靈,想學生之所想,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教師要善於講故事。美國孩子最喜歡侃故事。我們的孩子喜歡聽故事,聽多了也會侃嘛。課堂上,講點文字的故事,作者的故事,成語的故事,課文背後的故事——老師侃,學生侃,師生總動員,還怕學不好語文,還怕課堂不精彩?

三 教師要會“善喻”。古人云:善教者善喻。字寫得好的,管他(她)叫大書法家“王羲之’。讀書讀得好的,管他(她)叫小黃鶯小“趙忠祥”。會侃大山的叫“于丹”“易中天”。習作好的叫他“韓寒”或者什麼“寶貝”。會管事的叫“老總”或某某老師。讀課文時,孩子們又自我設定角色,“我是小露珠”“我是天空”“我是太陽公公”——娛樂的情境中,受到語感和朗讀的訓練。這樣的課堂又怎不風生水起呢?精彩無限,叫人期待呢?

歷史永恆。

歷史沒有對和錯,只有成和敗;歷史是無情的,但也是公平的,歷史給了每個人同樣的成功的機會,我們沒有必要為失敗歎息。

歷史上的成功與失敗,似乎都僅有一步之遙,微不足道的失誤可能會導致慘烈的失敗;小人物卻往往是決定歷史發展的關鍵因素。很多讓人遺憾的歷史,許多的人似乎都是好像就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了,或許成功本來就是一種能力,既然他們已經失敗,那就只是證明了他麼還不具備成功的能力。

開國容易建國難。開國需要得更多的或許是拼殺的勇氣,但是建國需要的是權謀的智慧。更多的時候,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比氣拔山兮力蓋世的武夫更為可怕,金筆一揮,橫掃千軍萬馬。

爾虞我咋似乎就是官場上的潛規則,改變這個潛規則的人是悲哀的,卻也是偉大的。手段對歷史來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成功了錯誤的也是正確的,失敗了正確的也是錯誤的,歷史從來不講究仁慈,有時候為了仁慈卻不能不殘忍,這是歷史的無奈,卻也是歷史的精彩。

皇權的衰落必然導致相權的興起,這是歷史的必然。只有當皇帝具有強大的統治力量的時候,皇權的權威才會存在;欺軟怕硬並不關乎人格問題,這是人類在衝突中的必然反映,人們在權衡利益的時候,總會選擇用最低的成本去獲取最大的利潤,當他們的敵對勢力比較弱小的時候,他們具備了反抗的條件,理所當然的要維護自身的利益,而當他們的敵對勢力比較強大的時候,他們選擇的沉默也是符合他們的自身利益的。欺軟怕硬顯然是利益傾向問題,並且這個傾向總是維護自己的利益,也就沒有了道德上的評判標準了。

或許當皇帝無能的時候,在他的統治時期並沒有太多的統治危機,因為這個皇帝憑藉祖宗傳承的遺產可以將這個帝國維持下去,所有的矛盾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危機只是在逐漸累積,並沒有爆發;一旦這個皇帝駕崩,這個帝國的統治危機就會立刻顯現出來,人們也迫切的需要改變現狀,而如果現實沒有滿足人們的需要時,危機就會無法掩蓋下去。

奸險的小人似乎都有過輝煌的經歷,甚至是最後的成功;而正直的人卻都遭受苦難的命運。這並不是歷史沒有了公論,如果那些小人物沒有了讓他們炫耀的歷史,他們就不可能能成為某段歷史的主角,自然也就不存在讓人唾棄的歷史情節;而如果那些值得我們紀念的人沒有他們坎坷的命運或許就只能默默無聞的湮沒在歷史中,也就不會有他們抗爭的豐功偉績?在批判奸臣漢奸宣揚偉人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歷史是公平的。所有的一切沒有脱離歷史的正常軌道,存在即合理,看來也是有道理的。

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舞台,歲月在期間上演了一幕幕成功與失敗、歡樂與哀愁的鬧劇。等到風消雲淡的時候,驀然回首,才發現人們終究無法改變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7

迎着温暖和煦的春光,我翻開了《明朝那些事》,品歷史之悠久,享生活之美好!善哉!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王朝明朝的興衰。那犀利的文筆,將任務的形象、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戰爭中,將領的運籌帷幄;朝廷裏,百官的鈎心鬥角,無不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書中朱元璋的精明,于謙的正直清廉,張居正的剛正不阿,王守仁的無懈可擊,孫承宗的神機妙算,都使我感慨萬千,而真正令我仰慕的還是徐宏祖(徐霞客)。精於權謀的野心家、政治家,在朝野中明爭暗鬥,為了地位,、權力去陷害他人,而卻忘記了自由,忘記了生活。他們眼中的成功就是排斥他人,躋身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內閣首輔,他們被歷史制度牽着鼻子走,雖然為歷史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但他們的人生並不成功,並不幸福。我只羨慕徐宏祖!

徐宏祖沒有選擇當年的科舉考試的方法出人頭地,他從小就立志遨遊四海,即使遇到艱難險阻也不退縮。他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了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一個成功的人。而他的《徐霞客遊記》也成為我國地理學的名篇著作。

人云亦云不是一種好習慣,而是一種自卑的,毫無信心的做法。別人有自己的方式,你為什麼沒有?你憑什麼沒有?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就像天上的繁星,地上的沙礫一樣,數不勝數,卻沒有一模一樣的。你可以有一個屬於你自己的人生,沒有人能克隆,克隆也是徒勞。

成功的人生是美好的,誰都這樣認為。但不精彩的人生,不獨特的人生,卻並不成功。因為,唯一成功的方式,依我看來就是

用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8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歷史著作,講述了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到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共有將近300年的歷史了。它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不要樣的朝代。

明朝是一個不一樣朝代,是一個完全是漢人説了算的朝代,是一個雄霸的朝代,你能從中瞭解到明朝的經濟繁榮、政治霸權,還能增加你民族自豪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英雄輩出,從清廉正直的代表海瑞,到滿身抱負,以安天下,為己任的張居正;從七下西洋溝通國外的三保太監鄭和,到以敗壞朝廷為己任的魏忠賢,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實在是精彩無比。

但是,明朝自滅亡以來,離今已有300多年了,離我們現今的生活很遙遠,我們只能從一篇篇支離破碎,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中瞭解它,但現在卻有一套書,完完整整的闡述了明朝276年的歷史,它以詼諧的筆調,告訴你歷史的真相,以及糾纏在歷史背後那些洶湧澎湃的暗流;它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告訴你每一位偉人的成長都需要忍耐,以及忍耐過後的寂寞和無人能懂的痛苦。那套書就是——《明朝那些事兒》。

一本好書,能讓人受益終身,特別是一本好的歷史小説,更為難得,培根曾經説過,讀史使人明智,希望大家有時間靜下心來聽,史書中的那些人物用自己的一生指引你正確的方向;安下神來看,細細品味“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蒼涼,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成熟。

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我在這裏説得再多再好,也不如大家親自去笑一笑,讀一讀,所以,我在這裏為大家推薦《明朝那些事兒》,希望大家能喜歡。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9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的著作,講述了1344年至1644年關於明朝的歷史,主要是對官場政治鬥爭、戰爭等方面的描寫。整套書一共七冊,其中,第二部《萬國來朝》最為精彩。

第二部講述了許多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蹟。這本書的內容自永樂大帝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敍述了歷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蹟——朱棣指揮軍隊北上五徵蒙古、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等。後永樂帝病逝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仁宣之治”後,明朝開始進入了動盪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

我非常欣賞“三楊”中的楊士奇,楊士奇出生在袁州,一歲半時,父親楊美去世。他的母親在四處流浪時也不忘教他讀書。後來母親改嫁給一位姓羅的人,此人十分孤傲,強行將楊士奇改為羅姓。在羅家舉行祭祀先祖時,楊士奇悄悄地給自己的父親跪拜行禮。這事被其繼父知道,繼父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讓他恢復了楊姓。自此以後,繼父對楊士奇刮目相看,着力去培養他,楊士奇不負厚望,發奮讀書,努力學習,在困境中不斷努力,在貧困中堅持信念,最終成就一番事業。正是“人窮,志不可短!”

于謙是位了不起的將軍。那場戰役中如果沒有他,蒙古也先部隊打過來,恐怕大明王朝將從此滅亡。正統十四年十月八日,于謙下達總動員令。他分派諸將守護九門,還列了條規定:如有失守者,立斬!德勝門是最重要的門,因為它在北京城的.北面,面對也先的大軍,他想了一下讓自己鎮守,最後一道命令: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膽敢擅自放入城者,斬!簡單説就是:不勝就亡!正是這種敢死的精神打敗了也先的部隊,挽救了大明王朝。

我想,冷靜、果斷與堅持也許就是成功的祕訣吧!或許,只有像楊士奇、于謙那樣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0

每個朝代的覆滅都是因為最後一位皇帝的昏庸無能,然而明朝卻沒有隨歷史的軌跡走下去,因為他的最後一位皇帝是崇禎。

幾百年來,關於崇禎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還是一位奮發圖強的明君,一直是眾説紛紜。然而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偉人,一代梟雄。他足智多謀,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也許你會問,既然有這樣的一位皇帝,那麼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原因很簡單,沒錢。沒錢當軍費,更沒錢安撫百姓。可以打個比方,一堵城牆,經過長期的日曬雨淋漸漸腐爛,這時候你無論用多麼優質的油漆來粉刷,最終也逃不脱塌陷的命運。準確的説,明朝就是那堵牆,而崇禎就是漆。崇禎上任時,明朝已經是千瘡百孔,氣數已盡,無論崇禎多麼努力地挽回局面,最終只能是大局已定。

在當時,天啟皇帝在閹黨魏忠賢等人的壓迫下,已經拋棄了所有的治國理念,換句話説,他就是魏忠賢的傀儡,瓜分大明江山的工具!東林黨與閹黨相互對峙,自相殘殺。朝廷中的官員為了活下去爾虞我詐,無心治政。就連貪污都是小菜一碟,沒有誰沒幹過!所以説談不上什麼犯法。當崇禎上台後,對閹黨趕盡殺絕,可謂一個不留。由此可見崇禎的聰明機智。但仔細想想,又何必呢!大家都是被逼的走投無路,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殺閹黨頭目就可以了,又何必一連解決幾百人。人都被你弄走了,誰來幹事。這是要你假慈悲饒了他們,他們會感激不盡,然後死心塌地的為你做事。再説閹黨雖不是好人,但東林黨也不是善類。尤其是言官,比閹黨更厲害,一天不找幾個人幹一下就難受,所以當時朝廷沒幾個在幹正事,大家都在相互告狀,非拼個你死我活,就算崇禎是神那都是沒辦法的事呀!

我們再看看關外,後金軍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訓練下越來越能幹,八旗的威脅也十分嚴重!崇禎就是想打仗也沒人願意幹,原因是什麼,沒軍餉!普天之下除了特種兵關寧鐵騎有錢拿之外,其他地方的士兵有幾年沒拿一分錢了,結果便是賣兵器的賣兵器,賣馬的賣馬。總不能餓肚子吧!這樣沒兵器的打什麼仗!國庫沒錢也不是崇禎同志的錯呀,他連自己的私房錢都拿出來了,祖上沒留錢給他,他能怎麼辦?

那老百姓的税收都到哪兒去了?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呀,天災人禍都來了,打從崇禎即位那天,就一直災荒,不然人家皇太極同志也不至於父汗剛死就來打仗,你想想,關內都搞饑荒,關外不更慘。沒辦法,只能操傢伙來搶。農民被搶了沒糧,朝廷又不賑災,只能發動農民起義了,由此李自成的時代開始了。

最後,崇禎無法,為了尊嚴,為了不當俘虜,他只能踏上煤山,自盡……

我想如果在太平盛世,他一定是個好皇帝,明朝也一定會在崇禎的手裏變得更強大。可惜的是,有太多的巧合同時上演,偶然的災荒讓皇太極打中,偶然的裁掉驛站創造了李自成的“輝煌”,偶然的地點讓明朝走向滅亡。如果沒有這三個“偶然”同時發生的話,也許就不會有最後的滅亡。可是崇禎都遇上了,時運不濟,命運多舛啊!即便知道自己無論做什麼也不能挽回,但還是做了,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天聽羣臣們脣槍舌戰,他孜孜不倦,勤勤懇懇,可是他的一生不像電視裏的主角一樣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有了一個美滿的結局。

因為他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1

假期裏,我閲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用風趣幽默的筆觸,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把戰爭描述得淋漓盡致,讓我欽佩。

從和尚到皇帝

朱元璋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曾是個一無所有的和尚,隨郭子興對抗陳友諒,親自領兵在鄱陽湖上與陳友諒展開激戰,最後大獲全勝。後來,朱元璋又滅了張士誠等人,逐步建立了明王朝,成為赫赫有名的洪武大帝。在我看來,和尚和皇帝有着天壤之別,許多人做不到的事情朱元璋卻可以做到,是因為他遇事冷靜沉着,不半途而廢,在困境中也善於發現並把握機會,從而成就了光輝燦爛的帝王霸業。的確,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上,執着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可以戰勝一切。

亂臣or明君

朱棣是一位備受爭議的皇帝,他以藩王的身份爭奪皇位,發動了靖難之役,殺戮無數,是名副其實的亂臣賊子。但他登基後遷都北京,建造了恢宏的紫禁城,派人編撰了“世界上最豐富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他還派鄭和七下西洋,把軍事、外交、經濟等多方面都推上了巔峯時期。從朱棣身上,我體會到了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為,為了建功立業,作了不計其數的準備。儘管朱棣不是一個好人,但絕對是一位明君!

每個王朝的建立、興盛、再到衰敗,都是一部血淚史,許多皇帝都有他們過人的才幹,也有陰暗的一面。從朱元璋、朱棣身上,我要學的是他們的大智大謀,抱有堅定的信念,為着自己的目標而奮鬥努力!生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記“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的富強美麗貢獻智慧和力量!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2

不知不覺中,我結識了一個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於是,我就成為了當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又一個“粉絲”。這本書,從朱元璋起義開始講起,用幽默的語氣,講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直到明末朱由檢自殺為止。事實上,這本書就是我瞭解明朝的唯一途徑。我知道這不太好,但我還是相信當年明朝的實力的。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兒》後,我都會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爐”。我很欣賞當年明月這種寫作風格。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只講述了明朝的整個歷史,還告訴了我們許多的道理。

首先,做皇帝就像開公司,經營不善就會破產。

但人家破產可以重來,一個王朝“破產”,估計“老闆”生存的可能性為零。就像大結局中的結束語: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回頭。因為如此,我也不想當皇上。萬一哪天國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樣,豈不完蛋?還是共產主義好啊,有得選舉,能力不好不用你當,當個老百姓活得實實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禍從口出”的問題。

想唐伯虎當年由於口出狂言,在科舉交卷後當着大家的面説自己必中會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則被逐出考場。俗話説得好,“説者無意,聽者有心”,哪天隨便説出來的話可能就會毀了你。所以當心啊!

最後,就是對待人生的態度問題。

當年明月在書中寫道: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沒錯,正是這樣。當你匆匆地過完了一生,贏得了許多榮譽和名利。然而當你在臨危時再想這些東西,會覺得有意義嗎?有,但不是指這個。死而無憾,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章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3

陸陸續續的讀,讀了足足三個月,一開始是一天一二百頁,最近是一天幾百頁,終於一氣呵成讀完了它。

很多人在我的印象中就給我留了個影子,如雪泥鴻爪,在我腦海裏一閃而過,但是卻又有那麼幾個人卻讓我悄悄地記下了名字……

徐階智鬥嚴嵩,以惡制惡,在這場戰鬥中,沒有原則,沒有憐憫,善良就是對人間邪惡的最大縱容!原則不重要,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勝了,這種勝利需要一種堅韌,忍辱方能負重。沉默方見爆發。我在想,他在打敗嚴嵩之前,在那黎明前的漫長的黑暗中,自己默默忍受着一切的一切,獨立堅守,直到等到足以滅亡對方的時機,一網打盡……這是一個多麼勇敢而偉大的人呀!

戚繼光,一個努力賺錢和上級搞好關係,卻只為打仗,只為保家衞國的人,死前和死後家裏貧窮之極,必須這樣的行為,才能在官場上混,在官場上混方能保家衞國,其行為可敬可悲,正是這種人方可稱之為民族的脊樑,一個愛國將領要這樣才可以報國,其趨於滅亡也不遠了……

這本書可看,“有料”,有內容。雖然不後悔看了這本書,但以後絕不要再讀這麼長的書。總覺得黑黑的看不到未來的盡頭!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4

為什麼會正兒八經的開始看《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我也不太清楚,或許是因為厭倦了所謂的正統,所謂的學究吧。歷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記裏面的很多故事,百讀不厭,很有趣味。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傳統的涉入歷史的角度,有人選擇搞學究,有人選擇戲説,要麼太正經,要麼瞎胡説。

《明朝那些事兒》我個人感覺,就是這樣一本書。看似調侃一般的語言,卻呈現真實的歷史事件,讓人輕鬆的就能進入那些曾經或輝煌或暗淡或榮耀或恥辱的歲月,去了解去認識那些曾活躍在歷史歲月中的人。當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學淺,看不懂太學究的東西,所以覺得這種文體比較好接受。但是,我記得白居易先生寫文章有個習慣,寫完之後會拿給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顯:爭取讓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正所謂:通俗易懂。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講台,百家講壇,也是在普及歷史,讓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輕鬆的瞭解歷史。所以我覺得,今天有人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歷史,很難得。不過客觀的講,不會不朽。但是不簡單。有機會的話,大家也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15

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終於,把《明朝那些事兒》從頭到尾翻完了,從開學到現在,就快一個學期了。

從朱重八到崇禎,兩百多年的歷史,皇帝、文臣武將、太監、宮女皇妃、社會知名人士等等等,當年明月就這麼慢慢説,一個一個説,然後我慢慢看,一個一個慢慢看,由剛開始的感情會隨着作者的筆觸大悲大喜莫大感慨到後來慢慢的寵辱不驚,無論裏面的人物經歷着什麼,我都僅僅在旁邊慢慢看他們的經歷,因為歷史,是我無法改變的。有人説《明朝那些事兒》有點胡説八道,是的,這點我贊成,但是這是一本正兒八經講歷史的書,我肯定看不下去。裏面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摻雜有作者個人的喜好和評價的。看書的過程,僅僅是一個借當年明月的視覺來感受明王朝興衰起伏的過程。當然,裏面的每一次權謀都驚心動魄,每一個英雄都感天動地,每一個壞人都得有道理,好人卻好得沒有道理。可是他們終究的結局都是:成為歷史。

朱重八、朱棣、朱允炆、朱厚熜、萬曆、崇禎、劉伯温、于謙、徐階、張居正、嚴嵩、李成樑、李如柏、毛文龍、袁崇煥、高迎祥、魏忠賢……他們的嘴臉,好的壞的,一個個在大腦揮之不去。可惜的是,明朝歷史,連皇后,也只記載是馬皇后、王皇后、客氏,很少有正名。

高興的是,終於看完了,終於不用再考試複習的時候再糾結是看課本還是看《明朝那些事兒》——很多時候,選了後者,如果考得太爛,就是《明》的錯,如果考得很好,那是我努力的結果,哈哈!嗯,安心複習,考完試幹正事去。

標籤: 讀書 明朝 事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v7ve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