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世説新語讀後感(集合15篇)

世説新語讀後感(集合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世説新語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世説新語讀後感(集合15篇)

世説新語讀後感1

這個暑假,我閲讀了許多有深刻意義的書籍,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本名叫《世説新語》的書。

這本書以古文的方式向我們揭示了魏晉時期400年曆史中魏晉人的生活方式和當時的社會狀況。

全書分為35章,通過禮法、法制、人文等描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混亂和戰爭頻繁及身處亂世人民的生活情況及精神狀態。每一章描寫都很細緻,很是精彩。其中德行篇是我覺得最耐人尋味的一章,那11個生動的小故事充分體現了晉人知恩圖報、樂於助人、忠肝義膽等的高尚品質。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荀巨伯訪友”這個故事,它講的是東晉時期,一個叫荀巨伯的人去北方看望他生病的朋友,正巧胡族大軍剛好入侵那朋友所在的郡。朋友催促他馬上離開,但他卻執意留下,不願扔下朋友不管。大軍進城了,胡族大將抓住了荀巨伯,問他:“大軍進城了,大家都逃走了,為什麼你不逃走?”荀巨伯説:“朋友患病在此,我豈能丟下他苟且偷生!”大將聽後慚愧地説:“我們這些沒有道義的人竟然侵佔有道義的國家!”説完便領兵撤退了。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貪生怕死,自私自利,在危險時拋下親朋好友,在朋友的幫助下風生水起,卻忘記了背後支持他的'人......這樣的所作所為與魏晉時期的古人“忠直義氣”大相徑庭,他們選擇了光明大道旁的陰暗小路,他們的行為必遭世人唾棄。反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只要學習魏晉時期人與人之間的處事見面之法,還有他們其他的高尚品質,大家友愛互助,大街上的乞丐和流浪漢將越來越少,老人在馬路上摔倒了,立馬有許多的人去將老人扶起......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一起翻開這1500多年之前由古人編寫的《世説新語》吧!那一定會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説新語》不僅帶給了我無窮的樂趣和知識,還教會了我做人處事的道理。

世説新語讀後感2

放下《世説新語》,我的心緒飛揚起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德行第一”中的這個故事: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地種菜,地裏有塊金子,管寧照樣揮鋤,視金子如瓦石;華歆則把金子撿起來扔掉。二人曾經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官員乘車經過,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卻扔下書本跑出去看。於是,管寧割斷了席子與華歆分開坐,説:“你和我不是同道中人。”

這個故事能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答曰:做任何事都要認真。人生太過短暫,認真做好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比如:寫一本書;畫一幅名畫;作一本唐詩宋詞……認真做一件事情比馬馬虎虎做一件事情的付出多十倍,收益卻也高十倍。

在日常學習中,不也是如此?比如,同樣做一份試卷,A認真做,40分鐘就做完而且也檢查完了;B沒有認真做,一小時還沒有做完,到被逼交卷之時,卻發現還有一面沒有做完。上課了,老師評講試卷,A認真聽,錯誤又少,當堂就完成了訂正;B錯誤極多,又不認真聽講,拖拖拉拉,遲遲沒有上交訂正。漸漸地,A成為了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同學眼中的“學霸”,家長們眼中“別人家的'孩子”;相反,B呢,成為拖班級平均分的差生,同學眼中的“學渣”。A得到了鼓勵與信心,B的潛意識裏認定了自己是個差生。小升中,A去了名校,因為老師看到了他的成績、信心和實力;B去了對口公辦,依舊認定其為差生。儘管,這是個新的開始,十年,二十年,一路順風的A回到了母校;恰好,B也來了。A變成了高薪的白領,正計劃着自己未來的發展路線,有了美麗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B呢?或許沒考上大學;或許整天抱怨為什麼A成功了;或許經歷了辭職、離婚,打官司,被解僱,諸如此類……

為什麼十年後的自己會與別人拉開如此大的差距呢?因為別人從小認真,而你呢?從小馬馬虎虎。那麼從何做起呢?從寫好每個字,訂正好每一張數學卷,從身邊每件小事做起,你的收穫一定會遠遠超乎預期!這就是專注的無限力量。

世説新語讀後感3

看到《世説新語》的書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覺,甚至覺得這是一本現代書。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據瞭解《世説新語》編於南北朝時期,是一本網站收錄歷史故事的書。

最後拿到這本書,我翻了翻,卻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啊?這本書不是網站收錄故事嗎?如何全是文言文!我對文言文並不有興趣,感覺沒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頭看時,卻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説新語》分為三十六章,每一個章節都記敍了一種思想或行為,網站收錄了需要篇數的歷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頭,都標有註釋與譯文。這下我就能閲讀了。

那樣,《世説新語》都講了些什麼?它裏面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譬如管寧割席、廣陵散絕等,還有很多我從來沒聽説過的故事。通讀下來,真是收成多多。

讀了這本前無古人,或許會後無來者的好書,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第一,這本書編得十分好,它把歷史濃縮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被人讀起來就彷彿在看一本故事書,而不是單調的歷史記載。並且它把很多故事進行了分類,分成三十六章,被人查閲起來很便捷,一清二楚。

第二,它經過故事傳播着道理,看着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大家就會了解,哪些人是學習的典範,哪些人是“負面教程”。

最後,這本書讓我收成了很多常識,不只讓我認識了歷史,還讓我學到了古文。古文讀多了,就會慢慢發現其中有些規律,進而知道了古文的`規格與韻律。瞭解了古文的字表示什麼意義。如此一本好書,哪個會不喜歡它呢?

《世説新語》讓我眼界大開,沒想到歷史遇到古文居然能碰出常識的火花。真心期望大夥一齊來讀這本好書,感悟大家中華民族悠久的禮貌歷史!

世説新語讀後感4

《世説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一本書。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今天,我讀了《世説新語》裏的一篇文章。這則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的反對。王朗不解地説:“正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華歆最後答應了。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又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説:“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世人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作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於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朗的`表現更貼近喜歡的答案。但是,後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那個想拋棄那個人的真正寡情人卻是王朗!關鍵時刻,心裏只想着自己,沒有責任心,太自私。而華歆,雖一開始拒絕,但一旦答應了就堅持到底,這説明他既是一個重誠信、守承諾的君子,又是一個遇事深思熟慮、穩重靠譜的人。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就是説,只有合理的的承諾,才有實現的可能。承諾之前必須深思熟慮,量力而行,不能為了沽名釣譽而輕易許下承諾;而一旦做出承諾,就必須負責到底,因為承諾即意味着責任。

生活中,我們也要像華歆一樣才行,做一個有責任心、敢擔當的人,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世説新語讀後感5

《世説新語》是南朝文學家劉義慶組織門客編纂的一部記述魏晉時期名人軼事的筆記小説,是反映當時上層社會人們的豐厚內涵與文化的中華經典著作。語文教科書中也編入了多篇該書中的片段,我卻總沒有時間閲讀原書,而在這個暑假,我終於有幸捧起它一覽為快。

《世説新語》共分為德行、言語、政事等三十六門,使我印象最深的則為文學篇的“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説,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一段,講的是一次鄭玄對他的僕人做的事不稱心,想要打她,此時恰有另一位僕人經過,引用《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胡為乎泥中”問她為何站在泥中,而這位僕人也用《詩經》之句“薄言往槊,逢彼之怒”來解釋她被拖拽於泥中的原因。且不説鄭玄為何要大發雷霆,僕人在當時社會的地位屬於下層,而鄭玄家的.婢女卻能引經據典,嫻熟地用於日常問答,不得不讓人佩服他家良好的文化氛圍。

同樣反映出魏晉人士機智聰穎的,還有言語篇中的“鍾毓鍾會少有令譽”。這篇短文描寫了十二三歲的兄弟鍾毓和鍾會共同面見魏文帝的事。鍾毓臉上流下汗珠,魏文帝問其為何有汗,鍾毓回答説:“戰戰惶惶,汗出如漿。”魏文帝又問鍾會,鍾會回答:“戰戰慄慄,汗不敢出。”兄弟倆隨口應對,巧妙運用同義、同韻的言語回答,字句中流露出他們廣博的學識,而鍾毓後來擔任武將,更可見他們受到的良好教育。“腹有詩書氣自華”,現代社會中的我們,不也該傳承先人的良好風氣,多多體會閲讀帶來的益處嗎?

“木猶如此,情何以堪”、“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指間在書上一頁頁劃過,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幕幕充滿智慧與風度的先哲對話,我一讀再讀,體會着份中華經典的無窮魅力……

世説新語讀後感6

這本書是八年級時老師發給我們的,班裏人人一本,起初,捧着她我並不開心,我不喜歡文言文,因為每每語文考試時,最令我頭疼的不是繁瑣的閲讀,不是麻煩的作文,恰恰就是那簡短的文言文。就是這一小段文字,我卻幾乎看不大懂,半猜半會的勉強去寫題目。

《世説新語》這本書是一部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談軼事的書,一個個剪短的篇章都是一篇篇有趣的故事。這x言文體現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幾個字卻能表達出豐富的內容。敍事簡明,精煉生動。對於這本好書,我也有在摘抄,摘抄《世説新語》的過程中,我常常能悟出古人美好的品德。每讀一個故事我就能有心得體會。這樣摘抄久了,藉助每篇文言文下的翻譯和導讀,我能瞭解很多故事,先自己揣測全文的`意思,再看看翻譯,查漏補缺,在文言文閲讀方面也有了不少提升。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我領悟最深的是《德行》。《捨生取義》中的荀巨伯面對胡賊攻郡,“寧以吾身代友人命”,雖然我不太相信最後的結局“遂班軍而還,一軍並獲全”。但我想已經是對荀巨伯很大的讚美了,危難之中不棄朋友,可謂是充分展示了捨生取義的意思。胡賊的撤軍也展現了東漢以德為上的人物評價標準。宋劉辰翁雲:“巨伯固高,此賊亦當入德行之選矣。”這種品德是珍貴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看過《國寶之忠》的正文後才知道,這個忠理應打上雙引號,奸邪的王國寶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王徇,就阻撓孝武帝見王徇之事可見他的陰暗心理和卑劣行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我們應該警醒自己不能犯的錯誤。對待比自己能力強的人,應該尊之敬之,向他學習,憑藉自己的努力超越他,而不是阻礙他為國家作貢獻,用一些卑劣的手段防止他威脅到自己,這是自私愚昧的行為,孝武帝親近他,是一種可貴的信任,而他的做法是對這一信任的踐踏。

《世説新語》是一本好書,對人的道德思想以及文言文功底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好處,讀過它後,真心的希望大家一起。

世説新語讀後感7

你看過《世説新語》嗎?這本書不僅講述了許多經典故事,還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可喜歡啦!

《世説新語》是南朝劉慶義編撰的一部志人筆記小説集,主要記載東漢末、三國、兩晉士族階層的遺文軼事,所涉及的人物不下五百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庶僧徒,全都記載在列。正因如此,它成為了歷代文人百讀不厭的書。

這本書收錄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比如:三年級學過的《王戎不取道旁李》,這個故事對比鮮明,充分表現出王戎善於觀察、獨立思考的特點。升至國中,我們將會學到《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將會認識擁有"詠絮之才"的謝道韞和維護父親尊嚴、知書達理的陳元方。

這本書編得非常好,它把歷史濃縮成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讀這本書,讓人感覺就像在看故事書,而不是單調乏味的歷史記載。裏面的人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典範。書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古時兒童,他們有的孝順明理,有的聰明機警,還有的才華橫溢。八歲的範宣誤傷手指,放聲大哭。旁人以為他是因疼痛而哭,他卻説“非為痛,身體髮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可見他是一個多麼有孝心的人。説起王羲之,大家都知道他的書法筆法精妙,不過,小時候的他還有臨危不亂、急中生智的一面呢!一天,小王羲之在帳中偷偷聽到大將軍與人密謀叛亂之事,擔心被滅口,“乃陽吐污頭面被褥,詐熟眠”,因此躲過了一劫。謝安的侄女謝道韞,小小年紀就才高八斗。當謝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朗説:“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卻形象地説:“未若柳絮因風起。”多有意思啊!

《世説新語》不僅讓我瞭解了歷史,拓寬了我的知識面,還提高了我的文言文水平。真沒想到,歷史遇見小古文,竟然碰撞出如此激昂雋永的知識火花。

世説新語讀後感8

本想以一句“無甚意思,不讀也罷”作為對這部書的評價,但細想之既然費了些氣力去讀,不妨多花點筆墨來談一談這部名氣不小的《世説新語》到底講了什麼。

《世説新語》為南朝人劉義慶編撰的`一部志人小説,按內容分類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等三十六篇,共一千一百三十則小故事,主要記述了東漢末年至南朝宋時二百多年間士族階層的言談風尚和瑣聞軼事,內容涵蓋政治、思想、道德、文學、哲學、美學等諸多方面,簡言之,這是一部記錄魏晉清流名士的小小説,其中很多故事我們要麼在中國小學過,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要麼早有耳聞,如“阿堵物”等。

那麼,讀此書的意義何在?私以為更傾向於研究魏晉歷史文化的學術資料,或作為了解該時期文人精神的佐據,而名士思想非我等後人學習的榜樣,至少大部分不是。究其主要原因在於當時動盪的社會和政治背景,名士的很多思想和行為為避世之舉,如過度飲酒、縱慾享樂、清談、服藥、隱逸等,看起來接近於道家的出世精神,其實與道家之內核遠矣。名之為名士風度,實則是消極人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相悖。又其中人物太過繁瑣,關係複雜,很多篇讓人摸不到頭腦,不知所云。

以下擇些篇目列之並簡論之:

德行第一、規箴第十、賢媛第十九:可讀,包含慈、儉、謙、孝、義、禮,直接讀譯文即可。

雅量第六、識鑑第七:可讀譯文概覽。

言語第二、品藻第九、捷悟第十一:除卻抖機靈之語,便是拍馬屁之言,巧言令色,鮮矣仁,鮮矣仁,諸君豈不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乎?此中名士修為已差矣,草覽即可。

政事第三、賞譽第八:機巧偏多,實義偏少,況且過時,實無趣味,不讀也罷。

文學第四、方正第五、夙惠第十二:無甚意思,不讀也罷。

錢穆先生在《中國思想史》中這樣評價魏晉名士:“他們的人生陷入虛幻玄想,最多是一種“藝術人生”,沒有“道德人生”積極向前奮鬥努力的一種堅強精神”,餘深以為然。

世説新語讀後感9

“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譯文:孔文舉十歲時,隨他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隸校尉;登讓拜訪的都必須是才子、名流和內外親屬,才讓通報。孔文舉來到他家,對掌門官説:“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經通報後,入門就坐。元禮問道:“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文舉回答道:“古時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這佯看來,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禮和賓客們無下讚賞他的聰明過人。太中大夫陳韙來得晚一些,別人就把孔文舉的應對告訴他,陳韙説:“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文舉應聲説:“您小時候,想必是很聰明的'了。”陳韙聽了,感到很難為情。

讀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認同,亦對此感慨良多。

我想到了古時方仲永早慧的故事。方仲永的父母教孩子學會了耍小聰明:“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其父母不知道自己讓孩子把聰明用在了不恰當的地方,這是一種短見的聰明,父母無視這點,就極易會讓孩子把小聰明的習慣內化為他們的人生觀,這也直接導致了方仲永的悲劇命運。

子曰: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凡是有大成者,皆認為耍小聰明終究會讓自己栽跟頭。那是因為耍小聰明的人會在成長中離大智慧愈來愈遠。因為愛耍小聰明的孩子,他們會習慣性地不願意付出、不踏實履行自己應有的責任、不認真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事情。芥川龍之介説,天才的悲劇在於被小而舒適的名望所束縛。門捷列夫説,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既沒有才能,也沒有天才。德懷特説,所謂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一句話:天才來自勤奮。

天才未必早慧,大器多半晚成。

世説新語讀後感10

國中時聽説劉慶義的《世説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奼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説: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方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讀書上我向來主張“誤讀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並非此意,你或顛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卻到達一個好的效果,這也是可取的。《韓非子》裏有一個小故事説一個楚國人給燕國的相國寫信,因為是晚上寫,光線不好,楚國人就吩咐手下:“舉燭”,邊説邊寫順手就在信上寫了“舉燭”。燕國的相國收到信了,打開一看有“舉燭”二字,不禁感歎:“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啊,這是讓我們選拔任用賢能的人。”相國把他的“誤讀”給王説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國變得國富民強了。像一本《紅樓夢》讓多少誤讀紅樓又自稱研究紅學的人吃上飯,這“誤讀”多好啊。

所以我看《世説新語》的讀書心得將不拘於字句的解釋、不拘於時代的考量、不拘於玄理的`考辨,隨心所欲,信馬由韁,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記錄腦海火光一閃,這也是我把這篇文字分類到隨筆的地方。這樣做可能會對《世説新語》的理解多有謬誤,再加上本人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可能會有不馬克思的地方,科學學得不好,可能會有不科學的地方,難免貽笑方家,歡迎批駁、指正、賜教。

世説新語讀後感11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是適時的自嘲,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同樣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這句話出自《世説新語》簡傲三,講得是鍾會請眾名士拜訪嵇康卻被無視,當他準備離去時,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意思是:我聽到我所聽到的而來,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這實際就是句車軲轆話,但在鍾會這裏卻有了不一樣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後,鍾會面對嵇康率性的問話,以問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時,展現了與嵇康相同的曠達的生活態度,留下了這段佳話。

這就是自嘲的妙處。

自嘲要用,要會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鍾會面對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會為等待生氣。嵇康發問何嘗不是鍾會展示自己的機會?

其次看場合、氣氛等。大家都是不羈之人,鍾會適時適事的侃上幾句,不僅能讓自己體面脱身,打破尷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達大度的胸懷,何樂不為呢?而如果不分場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能合適地運用自嘲的人絕對是一個自信的人。因為自嘲是拿自身的失誤、不足甚至生理缺陷來開涮。不羞不恥不遮掩,反而將它們放大、誇張、剖析,最後還要會引申發揮、自圓其説,所以會自嘲的人同時是一個聰明的人。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好友為張大千踐行,特邀梅蘭芳作陪,宴會伊始,大家請張大千坐首座。他説:梅先生是君子,應坐首座,我是小人,應坐末座。眾人不解其意,張解釋道:俗話説君子動口,小人動手梅先生唱戲動口,我作畫動手,我理該請梅先生首坐。張大千自嘲為小人,看似自貶,卻在幽默中將尊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也正是張大千的謙遜和豁達的人格魅力。

當然,我們必須清楚,自嘲不是自我辱罵,不是出自己的醜,一定要把握分寸。

學會自嘲,巧用自嘲,不僅體現你的語言藝術,更是你豁達的人生態度。

世説新語讀後感12

魏晉時期,有許多故事反映了當時的名士風度,主要表現在:清淡、飲酒、服藥和隱逸。《世説新語》這本書大多講的是清淡,類似於現在的談論一些事。

令我記憶猶新的就是鄧艾口吃的那篇,鄧艾善於辯論,別人嘲笑他一直説:“艾……艾”到底有多少“艾”時,鄧艾説:“鳳兮鳳兮,也只不過一隻鳳罷了”。不愧是當年的晉國大將啊!

另一篇就是《陳太丘與友期》。陳元方還小,卻也能言善辯,當他父親陳寔的朋友毀約,並對着他本人罵他父親時,元方向這位“友人”指出:“你不僅毀約遲到,還沒有信用,對着別人家的兒子罵父親,則是沒有禮節。”友人知錯後,想與陳寔握手致歉,可元方進了家門口頭也不回。雖説這樣不不好,但試問,如果有人當着你的面把你父親罵得狗血淋頭,你會與他握手嗎?如果是我,我就會和元方一樣“入門不顧”!

而我認為《世説新語》與我做過得最像的.一件事,也許是“荀巨伯遠看友人疾”那一篇呢!我也曾經為了朋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只不過沒有荀巨伯那樣的“死心眼”而已。其實古代人還是挺講義氣的,朋友病了,又逢故人來襲,荀巨伯沒辦法,只能到胡人面前代朋友死;若換成我,我一定帶着朋友逃跑,卻無代死之心。正因為荀巨伯的那種“願陪死”之心,打動了野蠻的胡人。胡人是遊牧民族,不懂禮節,但被荀巨伯打動後,説自己這不講道義的人進入了講道義的地方,便撤退了。原來一個人的道義可以具有這樣大的震撼力!

《世説新語》故事大大小小約一千多個,例如《言語》中的“一覽無餘”、“千里蓴羹”,《文學》中的“才高七步”、“相煎何急”等等,篇篇都能給我們以很大的啟迪。

世説新語讀後感13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並恆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人詣見料視財務物,客至,屏當未盡,餘兩小麓,着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歎曰:“末知一生當着幾量屐!”神色閒暢。於是勝負始分。意思就是:祖少士貪財,阮遙集愛好木屐,都是經常自己籌劃管理。同樣是一種毛病,可是還不能由此分出兩人高下。有人到祖少士家裏去,看見他正在清點查看財務,客人到了,還沒收拾整理完畢,剩下兩隻小木箱,便放在背後,側着身子遮擋,心神無法平靜。又有到阮遙集家裏去的。看見他正在親自用口吹火給木屐塗蠟,因而歎息到:“不知這一輩子會穿幾雙木屐!”神態安閒自在。於是兩人的高下才分出來。

讀完這一則我不禁為祖少士的毛病而笑出來。錢乃是身外之物,人死了不能把錢帶走,人活着也不能把錢看的太重。錢雖然是人人都渴望的得到的東西可是不能把每一塊錢都看的十分重要

那樣的話將會先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團糟再把別人搞亂。這就成了得不償失。不僅會搞亂生活而且還會有偷盜的心裏總覺的不滿足。這樣最後還會害了自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們喜歡錢可以,但要光明正大的.得到。我們要學會以一種視金錢如土的方式去看待金錢。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些人把金錢當作一種工具去做壞事。收買人心。錢會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錢畢竟不是萬能的。所以還是讓我們以一種正確的心態去正確的認識金錢不能夠被金錢所迷惑不能被金錢所利用。

我們只有正確的看待金錢才不會讓生活被金錢所搞亂。

世説新語讀後感14

看到《世説新語》的書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甚至認為這是一本現代書。但事實並非如此,據説《世説新語》編於南北朝時期,是一本收錄歷史故事的書。

終於拿到這本書,我翻了翻,卻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啊?這本書不是收錄故事嗎?怎麼全是文言文!我對文言文並不感興趣,覺得沒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頭看時,卻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來《世説新語》分為三十六章,每個章節都記敍了一種思想或行為,收錄了一定篇數的歷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面,都標有註釋與譯文。這下我就能閲讀了。

那麼,《世説新語》都講了些什麼?它裏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比如管寧割席、廣陵散絕等,還有許多我從來沒有聽説過的故事。通讀下來,真是收穫多多。

讀了這本前無古人,也許會後無來者的好書,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首先,這本書編得非常好,它把歷史濃縮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讓人讀起來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書,而不是單調的歷史記載。而且它把諸多故事進行了分類,分成三十六章,讓人查閲起來很方便,一目瞭然。

其次,它通過故事傳播着道理,看着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我們就會明白,哪些人是學習的典範,哪些人是“負面教材”。

最後,這本書讓我收穫了許多知識,不僅讓我認識了歷史,還讓我學到了古文。古文讀多了,就會慢慢發現其中有的規律,進而瞭解了古文的規格與韻律。知道了古文的字代表什麼意思。這樣一本好書,誰會不喜愛它呢?

《世説新語》讓我眼界大開,沒有想到歷史遇見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識的火花。真心希望大家一起來讀這本好書,感悟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史!

世説新語讀後感15

《世説新語》每章節都是簡單的交代一件事或一個人,並不給出自己的評價,讓讀者有了獨立思考的空間。所以這是一本非常客觀的書,非常尊重每一個人物原本的樣子,不誇張,不渲染,謝安算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人了,《雅量》篇裏幾乎都是他,然而書裏也收錄了幾篇可以看出他缺點的,這樣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也就使每個人都豐滿·立體·現實。

書裏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德行》中,講管寧與華歆決裂還有王朗學華歆不成的兩篇了,這兩篇是緊挨着的,然而前一篇中華歆還是一個不專心鋤地,讀書而被外物干擾的人,從而招致管寧與他絕交。後一篇就變成了在見識和氣度上的楷模。一開始我甚至以為自己看錯了,因為之前總認為古代的賢人們不論何時何地總是賢能的完美無缺的,現在看來並不盡然。一個人好的一面恰好是那個時代在推崇的,於是便為賢士。而華歆的不專注是管寧所厭惡的,於是他們做不成朋友。

我非常羨慕《世説新語》中描寫的當時士族們的生活,似乎總是那麼悠閒,每天遊山玩水,寫寫書法,寫寫文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我願生在那樣的時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賞花,定能成就一身風流。然而透過士族們悠閒奢靡的生活,也可窺見當時百姓的疾苦,而名士們清閒生活的.背後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名士們表面過着悠閒生活,內心也許非常苦悶抑鬱。這樣一想,清閒對於他們來説何嘗不是一種酷刑。

最後要講其中我最喜歡也最感到疑惑的一篇,有關小時候的晉明帝。晉明帝的父親元帝兩次問他長安和太陽孰近孰遠,得到的兩次答案卻是截然相反的。我反覆讀了多遍,只能理解第一次他説太陽遠過長安是為了寬慰父親。而後一次説長安遠過太陽我卻始終想不通,只是這個小孩子在表達自己對長安的思念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ww21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