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君子之道讀後感

君子之道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君子之道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君子之道讀後感

君子之道讀後感1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所理解的"君子"一詞是指: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為國家服務的形象。但從讀了《君子之道》後,我所理解的君子只不過是正真意義上君子的一小部分。

君子不是杜甫那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形象;不是李白那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情自信的形象;也不是陶淵明那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寄情山水的形象。

正真意義上的君子包含:進取、育人、為政、交往、禮仁、為人、修養、孝悌八方面。一個人做到其中一樣,並達到完善為世人所稱道已實屬不易,何況八種呢?所以説他是有輕重的講頭的。

古代的一種選官方式叫做"舉孝廉",當地父母官會選取孝順父母的人去擔任這個職位。這從一定方面了一反映出,古人對於孝悌的重視。李密的《陳情表》深刻的的.表達了孝悌這種君子內涵。

在我看來,現代人最重視的是"做人",也就是君子之中所講的為人。從國中至今,老師苦口婆心常常講到的不是學習,而是為人。我認知的為人是:"行之端,做之正",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就好,沒有深入思考自己應該做個怎樣的人。寫到這裏,讓我情不自禁想到一個人——周恩來總理。我相信他是千千萬萬人心中的信仰,他的一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成為無數青少年為之學習的動力。周總理是一個胸懷遠大抱負、極富使命感的人,是一個對工作極負責的人,一個極富人情味的人,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一個連他敵人都尊重的人。周總理的為人是我們榜樣,他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嘔心瀝血,他的逝世,對中華民族來説無疑是沉重的。

一個"禮"字,貫穿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大邦。禮不僅表現在政治屬吏關係上,更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鼎數量、飲食、禮樂規制)現代韓國、日本很多禮儀文化都是源於我們古老的中國,説起禮,我想到了一個成語—先禮後兵。對待他人時要以禮對待,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鄧小平與撒切爾爾夫人談判關於香港迴歸的問題是,曾説過一句話"中國窮,所以不怕打仗"。令撒切爾夫人回想許久。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所講的禮不僅表現在外邊的禮儀方面,折射到內心更顯出一個人的修養。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本身就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但他依然不斷的學習他人優點,並反省自身,從而提高自身,充實自我。隨之,他的修養也不斷提升。

神人都不斷探索,詢問提高自身學問,何況我們呢?作為2世紀的新青年,我們在學會做人提高自身修養的同時,也要懂得進取之道,學會與人交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孔子最早提出"任重道遠"這一經典名言,作為君子就要有剛建的性格和遠大的抱負,這種理想和抱負決定了他承擔的社會責任重大,實現這種理想和抱負的道路是長遠的,應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歲月無情流逝,不要虛度年華。確立遠大抱負,做好心理準備,前行吧!

前進的過程中,你會遇到困難、阻礙,這些困難中有你自己解決不了的。因此,你更要學會與人交往,而交往中一項重要原則就是誠信。"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其中,不思其得,從容之道;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誠實,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交往的重要原則。《論語憲問篇》中講到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衰多聞,益已。交友就要交有益的朋友。

關於育人,孔子有"因教施材"。

關於為政,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首先要忠於帝王。

讀完這本書,對自身感觸最大的的便是《禮記中庸》所言: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做任何事情要麼不做,要做就一定做到底,做到成功。

君子之道讀後感2

餘秋雨在《何謂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定義,那便是:“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與引導,創建集體人格”。而中華民族在集體人格方面的最獨特的文化標識便是君子。把君子作為人格理想,是中國文化獨有的特徵。而做個君子,通俗意義上講,就是做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

《君子之道》結合儒家與諸子百家的理解,在人格模式上,作者闡述了君子之道。儒家用一種劃界確定法,將君子與小人定義出來。小人作為君子的對立面,如影相隨。它們既可以存在於不同人羣之間,也存在於同一人羣,用可以存在於同一人身上。每個人身上既有君子的一面,又有小人的一面。每時每刻,這兩個“我”都在鬥爭。西方的弗洛伊德説,每個人的潛意識裏都有自我、本我與超我。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哲學家阿德勒説過,“人生就是自卑與自我超越的博弈。”這種博弈的直接體現便是我們所倡導的修身養性。比如,“三人行,必有吾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以及“一日三省其身”等。在不斷的自我超越中,最終讓君子接近中庸之道,在人格上盡善盡美。

首先,在君子之道中君子懷德處於首位。因為君子懷德是君子之道的起點,是公民社會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在價值取向上也是“利人利他利天下”。德是一個宏大的範疇,仁義禮智信可以作為其臨近概念。君子懷德,君子弘道,君子以厚德載物,只有德才可以行天下。就教師而言,首先要有公德,其次要有師德。

其次,君子中庸讓君子之道與中庸之道合流,中庸成了最高的道德。中庸避免了極端,允執其中,從而遠離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困局。因此,中庸不僅僅成為生活中的方法論,而且成為我們的價值觀。就教師而言,教育的中庸之道就是迴歸教育原點,關注人的發展。人既是教育的起點又是教育的終點,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只有在教育實踐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作為一個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屬性,符合教育規律與學習者的認知規律,設置多樣化的課程,鼓勵個性化的選擇,搭建育人平台,最終幫助學生,成就學生。這樣的教師,我們才可以稱為真君子。

最後,君子不器時刻提醒君子不要跑偏。君子不器簡言之,君子不是器具。我們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儘量不要變成器物的奴隸,自己也不要變成器物。餘秋雨先生在書中説道,“很多老師都是“年年歲歲人相同”,他們用完全一樣地語句和口氣複述着同一本陳舊的教材。雖毅力稱道,但未免太“器”了。因為他們讓多彩的生命變成了複製之器。”教書到最終成了教書匠,匠氣十足。教學變成了一潭死水,那些鮮活的'生命最終在教學生產線上變成了考試機器。而課堂模式化,更是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趙校長在《我們的教育追求》冊子中説過,271教育不再提模式。因為模式一詞,容易束縛人的思維,讓一切形式化,固化和僵化,將課堂環節化是簡單粗暴的。我們的課堂,不論是以前的討論展示點評還是現在的三環節,一開始是為了引領老師有章可循。但課堂的目的絕不是環節,而是放手學生讓他們自由自主。這一點,我感同身受。二,不要把他人變成器物。有的教師在素質教育的路上越走越遠。對他而言,學生的大腦只是知識的容器。一切的重複與練習只是讓學生的高分。育人等同於育分,認同了分數,卻割裂了學生基本的人格屬性,忽略學生的情感,是一種對教育的犯罪。這種唯我試圖,唯分數圖的價值觀無異於殺雞取卵,最終葬送的是學生的未來。最令人擔憂的是,課堂更成了扼殺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慾的場所。萬瑋在《向美國學教育》一書中寫道,通過自己對西方教育的感性認知,會像大學時期的教育課是多麼的可怕。教育學老師用最不符合教育學的原理完成了教育學的授課,那便是照本宣科。那種課本中心論與教師中心論,完全忽略了學生的情感訴求,把學生看做一個個冷冰冰的客體。照本宣科越多,學生的想象力與好奇心損耗就更厲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恢復其兒童的天性,就要從課堂變革。

總之,君子之道向我們展現了作為社會人的我們追尋的最高人格規範。它不僅是獨處的文化,也是羣處的文化。它不僅是個人的修養,也是團隊的歷練。君子之道如同水利萬物而不爭,自然流暢,道法自然。君子用一個理想的人格形象來引領着我們的前行,不斷給我們傳遞這正能量。在教學實踐中,只要我們踐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想的信念,懷揣君子弘道的理想一路走下去,那麼我們的教育之路定會越走越寬。

君子之道讀後感3

何為君子?亦如《詩經》中所説“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風度翩翩,才華橫溢。

何為道?老子這樣解釋“道可道,非常道”難以名狀,故又描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之所惡,故幾於道。”

對於我來説,君子可以想象出來,但是“道”是不能測繪出來,還是有一些晦澀難懂。但在書店中,看到《君子之道》還是忍不住想翻閲一下。讀過秋雨的《東坡突圍》,便喜愛了這個作家,卻不知為何網上罵他的人如此之多。此等流言蜚語,不信也罷,畢竟我與秋雨文字直接接觸,亦如與秋雨直接交談。未翻閲之前,我心中的君子形象,由李白、辛棄疾、謝混、嵇康等人代言,或放浪形骸,或報國殺敵,或縱情山水,或風度翩翩等等,為君子者,自有一番風骨,自有一番風情。

而秋雨的君子之道,則以中國千古文化開頭,點出集體人格——君子人格,而後講述君子之德,君子之德風,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蕩蕩等,抽象概述,詳細述之。讓我們更能明白,瞭解,何為君子之德,何為君子。他認為君子之德,如果以“利他,利人,利天下”來要求,那標準太高,難以企及。在辨及儒家思想,認為君子之德,一半為仁,一半為義;一半為柔,一半為剛。君子,應“蹈仁義而弘大德”,此來又泛泛,秋雨又述之,君子用德風,來影響社會風氣;弘揚君子之德,社會效而仿之。怎樣有此德風?君子應成人之美,做善事者為好人,做美事者為君子。畢竟與美相對的不是醜,而是惡,怎樣做呢?孔子説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君子周而不比,什麼意思呢?我當時讀的時候,光看標題就想了好一會兒。但我們現代“周”的意思與古代有很多不同了,周:全面,廣泛;比:片面,狹隘。意思是君子普遍厚待而不偏執。又如李澤厚先生所説,君子嚴正而不爭奪,合羣而不偏執。而小人恰恰相反,列羣私爭,只為一己之私。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自身坦蕩,無需表演;而小人可以用喜怒哀樂來遮蓋自己的行為,唯獨“坦蕩”是表演不出來的`。在此書中,我最能感悟與理解的君子之誼。秋雨將友誼分為三種:高誼、常誼、甘誼。

高誼:中國人都知道,那便是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之誼。這種友誼,極高,有人縱然一生也未必能尋到。但這種友誼,不會長久,因為“極而不永”,就如跌至谷底,向前走去只是上升,不會再降;爬上高峯,已至山頂,便會下坡,如此循環,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常誼:則是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不必刻意追求,不必憂心分裂,困難之時,施以援手;心悦之時,分享快樂;迷茫之時,指點迷津;痛苦之時,擁抱安慰。這種友誼,可能因為一些小事建立,例如幫助。不論幫助他人,還是求助他人,都可以建立一些人際關係,一些友誼。在這裏,就我經驗談兩點,雖然閲歷淺薄,也依稀有一些經驗可談。

孤冷傲世之人,亦可以叫做高冷。他們只是慢熱,或是性格使向,或是經歷使向。他們大部分都是可愛之人,單純之人,因不知如何相處,故而慢熱;因需要一層保護色,故而高冷。這些高冷之人,多少碰過一些壁壘。

如果可以,不要私交甚密,冷落他人。於人,於己皆是不公平。

甘誼:也做甜誼,蜜友,相交甚密。二者相視一眼,便已知內心,而他人多不知所以。一開始很好,很甜,很蜜,很膩,時間長了便會掉入一種陷阱,彼之密友,有事必相幫,人際關係需共享,我之惡者彼必惡,我之悦者彼必悦。這是不自覺便有的想法。可能兩個人相知相交了一輩子,大風大浪都經歷過,卻因一粒沙子而絕交。其實即使再相似的兩個人,想法未必一致,趣味未必相投,只不過是大多相投而已。真朋友,無慾之求。

我們應當怎樣呢?高誼尋不到,常誼到處是,相交甚密成為甘誼,久而久之,誤入陷阱,最後最親的兩個人形同陌路,想想實為可怕。

我們當學君子之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秋雨在這一段友誼中,這麼描述:未必經常相聚,未必海誓山盟,未必成羣結隊,未必書函頻頻。但偶爾一見,卻滿眼親切,縱揮手而別,亦衣帶留痕。

所幸,在我過去歲月中,遇到幾人,有此情誼,吾之所幸,吾之寶藏矣。除了君子之德外,還有君子之名,君子之獄,君子之偽等。秋雨有很多人生感悟,與教誨,寫在歲月之味中。告誡我們青年陷阱,中年之責,老年如詩,告誡我們,莫不以智高,莫不以智短,莫不識人生而定人生,莫不恐擔責而推責,莫不懼老而貪幼,順其自然者好。亦如莊子所言:“活在當下”。

標籤: 讀後感 君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y9024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