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世説新語讀後感3000字

世説新語讀後感3000字

關於世説新語讀後感3000字範文分享給大家,歡迎閲讀借鑑。更多內容請繼續關注pincai網。

世説新語讀後感3000字

最近有好幾個朋友跟我説喜歡我的關於《幽夢影》的讀書筆記,其實中間有些是開玩笑寫的,他們説描述得還蠻準的,我覺得大家看了高興就好。今天上午泥巴問我説我自己像什麼,我説像魏晉文章吧,樣子很端正,內心很自由。

既然大家喜歡,我就慢慢地把我另外一些讀書筆記放上來,但是可能沒有那麼有趣,也比較多是關於文學和歷史的東西,而且我打字慢,沒有耐性,所以速度應該不會快。

同時我也會推薦一些我看過的不錯的,對我有影響的,與之相關的文章給大家,跟我最好的朋友們分享讀書的快樂。

《世説新語》的《容止》是我大學畢業論文的研究題目,是我在整本書裏面發現的最有意思的一篇。當初在選題的時候,我原本沒有打算寫這個主題,但是按照我的個性,寫我最想寫的篇目説不定會“出界”,最後從我的興趣角度選了《容止》這篇。我的論文完全是從技術角度來分析的,不用涉及太多的立場問題,也沒有太深入,充其量就滿足了一下自己的興趣。最後在寫論文的過程中,還蠻開心的,有點意猶未盡,但是論文的分數很一般。

而整本書一共有三十幾篇,我都有寫一些筆記。有些寫得很長,反正全部打進電腦裏面應該是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做一點,是一點,看看最終可以做到哪一篇。

依舊沿用世説新語一貫風格,以問答的形式、簡潔的形式對當時名流進行評價。而評價的不僅是品德、才能,還有精神、氣質、修養等多個方面。正如人的軀體可以腐朽而人的精神卻可以長留天地一樣,此書也因為記載下那些風神俊秀、氣度宏偉的人物而流傳千古,常讀常新。從前三則故事中就可見出本篇體例:

第一則説的是陳仲舉、李元禮二人不相上下,人們莫衷一是。蔡邕認為,陳仲舉“強於犯上”,李元禮則對部下嚴格,而犯上難,“攝下易”。於是當時的人把陳仲舉列為“三君之下”,把李元禮列為之首。

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評價一個人也並非一事,要目光如炬,還要拿出有説服力的證據。

鳳雛龐統與伏龍諸葛亮齊名,但在流傳下來的功績、故事遠沒有諸葛亮多。第三則故事,顧劭請教鳳雛,自己和他相比如何,後人可以從鳳雛自己的回答中瞭解知道鳳雛是何許人也。鳳雛認為,自己在早就化育社會風尚,與時代起落沉浮方面不如顧劭,而在討論王霸事業的各種策略,觀察禍福的契機關節上面,顧劭不如自己。由此可以推斷,顧劭只是一般的官員而已,而龐統足可以成為政治家、哲學家。如果用圍棋來比喻,顧劭是一般九段棋手,而龐統則是超一流棋聖。

世説新語的語言多用口語,因而很鮮明、清新、生動。比如把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人,“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狗”並不是貶污之意,按照文中解釋,“知古人之視犬,僅下龍、虎一等” 。

説到書的.本身,《世説新語》主要記錄的都是魏晉人士,很少寫到吳蜀兩地,這兩個地方比起建安,少了很多風流氣象,也許是還沒有怎麼開發,多是蠻夷之地,諸葛亮要七擒孟獲才搞得定一個小地方,説明當時的西南是相當難治理的。而北方經過兩漢的開發,雖然飽經戰亂,但是經濟上相對富足,還是蠻多文化活動的,曹操幾次發佈《求賢令》,在他的周圍也聚集了一大批文人,也出了些不錯的文章和詩文。

魏晉多戰,北邊疆域長治不安,曹丕和司馬家的人都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登上帝位,所以不能以“忠”治國,只好大大地推行“孝”,治國的理念就好像不能像兩漢那樣完全利用儒家的思想,相對比較自由。同時可能由於長期處於戰爭的狀態,也有可能是因為曹家人和司馬家人的性格,寧可錯殺,絕不放過,魏晉流行肉體消滅,就是不管怎樣,先殺了再説,快刀斬亂麻,少了很多麻煩,所以魏晉名流得善終的很少。

在這種大背景下,魏晉人的個性和這個時代的風尚就變得相當有意思。一邊追求功業,一邊注重享樂,一邊感歎人生太短促,一邊煉丹服藥求長生,他們可以一邊進行最奢華的享樂,又在同時湧上很虛無的悲傷。男人都抹粉,裝嬌弱,帶花囊;女人則追着漂亮的男人滿街跑,總之很有趣。

在寫魏晉的文章中,我是很喜歡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的,推薦給大家看看,題目很複雜,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非常有名。他比我闡述的透徹多了,也高級多了,我只是覺得好玩,我對魏晉的理解很多都源於這篇文章。而魯迅先生是魏晉文學和歷史的專家,他有在《中國小説史略》一書中專門寫《世説新語》的一篇,我稍後再介紹,這次要放上來的是他的一篇演講稿,更加口語化,是一篇很可以用來幫助理解魏晉歷史背景和文化的文章。每次看他的文章,都會覺得,寫得真好,我什麼時候才可以寫得這樣好。其中介紹的書都很值得去讀,而且他對曹操的評價在那個時代應該是具有開創性的。再就是他的文章後都有很詳細的註解,非常大的工作量,很嚴謹的態度,讓人非常敬佩。

今天讀《世説新語》又讀到這麼一則,覺得挺有意思,特抄錄如下:

“蔡洪赴洛,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羣公辟命,求英奇於仄陋,採賢俊於巖穴。君吳、楚之士,亡國之餘,有何異才而應斯舉?’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於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採於崑崙之山。大禹生於東夷,文王生於西羌。聖賢所出,何必常處。昔武王伐紂,遷頑民於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

每讀古文,古代人物的才思敏捷巧舌如簧出口成章的本事總是令我歎為觀止。曹植、諸葛亮等婦孺皆知的人物自不必説,就説這則中提到的蔡洪,在我的印象中似乎算不得什麼人物,可口才卻甚是了得。蔡洪初到洛陽,不免有人欺生,譏諷他是來自偏遠地區的鄉下人,鄉巴佬,而且還是亡國奴,有什麼本事到我們這裏來爭飯吃?且看好個蔡洪,不慌不忙,應對自如。先打個比方,夜光寶珠不一定都出自於孟津之河,一個巴掌都握不過來的璧玉——可見其價值連城——也不一定都得去崑崙山去採。言下之意很清楚,就是説好東西,有價值的寶貝哪個地方都有,你洛陽有人才,我吳楚之地就沒有?我蔡洪就是也。真是狗眼看人低!接着舉例論證(對不起,教語文教出毛病了,張嘴就是酸溜溜的術語):再看人家大禹、周文王,算不算人才,他們都是哪個大地方的人啊?都不是嘛。大禹生於東夷,文王生於西羌,地方都很偏嘛。可見,小地方也是能藏龍卧虎的。聖人賢人哪裏有個固定的出產地呢?所謂“英雄不問出處 ”,我蔡洪吳楚之士怎麼啦?最後反戈一擊,雷霆萬鈞:你們覺得自己出身不錯是吧,覺得是洛陽大城市的人有優越感是吧,“昔武王伐紂,遷頑民於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想當年,武王是把“頑民”遷進洛邑,説不定你們的祖先就是那些“頑民”,你們也不過是“苗裔”,還不如我呢,有什麼可拽的?至此,一場完美的反擊戰落幕,蔡洪同志大獲全勝。

綜觀整個過程,蔡洪也不過説了三句話,卻句句出之有據,結結實實,入木三分,不容人辯駁。而且,三句話三個角度,辯論技巧高明之至。想衷心説一句:蔡洪同志,you are my 偶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y90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