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愛和自由》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愛和自由》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和自由》讀後感400字(精選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愛和自由》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愛和自由》讀後感1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尋找這個答案,可每個人是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樣的,無法用語言説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葬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是一樣的,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種免於恐懼、免於奴役、免於傷害和滿足自身慾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舒適和諧的心理狀態。簡單地説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我的意願決定自我的行為。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夠説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很嚮往自由!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自由能夠説是一種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樣貌,不給孩子過多的束縛,不把自我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要説實話應對孩子,有時候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估計這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吧?因為這個尺度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這本書表達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我許多的觀念強加給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遺憾和未能實現的夢想都寄託給孩子,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深重的寄託,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孫教師曾説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我們凡是應當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着想,從容的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書中説到其實教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之前兒童不用急着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種感覺就行了。對此觀點我表示贊同。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感覺來源於內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紙張上去做好規劃,因為你給他什麼他就會理解什麼。不要妄想讓自我的孩子成為“神童”,小小年紀就要求他們會背很多的詩詞歌賦、數學計算等,這樣的孩子雖説知識廣博,但他的心智發展並不好,缺乏洞察力、不會去思考,只會一味的死記硬背,毫無自我的創新性,整個創造思維被你們給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孩子會有好的發展前景嗎?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的”。我認為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與挑戰,從而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尤其是剛入園的新孩子,他們需要學會自我調整心態,讓自我慢慢的去適應幼兒園裏的一切,逐漸心智發展的就會很順暢。所以家長也要配合好我們教師的工作,要保證自我的心態正常,孩子才會不那麼恐惶,俗話説的母子連心,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在幼兒園時,其成長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進取的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在六歲之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一味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們就變得自律與順從。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壓制和束縛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膽怯,不明白到底什麼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我的思維,一味的聽從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麼他的人生也不會是歡樂幸福的!

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才會成為一個專注、寬容、堅強和完整的人!

  《愛和自由》讀後感2

假期裏,我讀了一本叫做《愛和自由》的書,這是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説:“我愛孩子們,始終細心翼翼地仰視他們。

這句話飽含着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明白兒童的想法,瞭解兒童的心境,感知兒童的苦難。

不論是學校還是家裏,我們應對的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而獨特的個體。自我有限的教育經驗是否能夠滿足於這麼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教育話題——怎樣因人施教。即書中提到的“愛的本事”之一。

我覺得要樹立孩子的一種比較良好的自我評價感覺,因為,孩子對自我的評價都不是很客觀,大部分評價都來自成人。所以,要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壞孩子”更容易教育。

當孩子出現不遵守紀律的時候,要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不在孩子面前反覆強調他的種種不是,而是能夠採取轉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錯誤行為。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否能夠不斷髮揮和擴充自我原有的優勢,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比較系統的教育方案。

讀了這本書,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發現,原先作為教師,我是那麼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內心,缺乏對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從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聽學生的心聲,而不是急於批判學生。聆聽孩子的心聲,是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方式。聆聽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愛!

總之,需充分觀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來尋找相應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恆,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有足夠的洞察本事,在每個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樣的閃光點,我們也將更加具備了愛的本事。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做人。”經過閲讀《愛和自由》這本書,我深深地體會到:同時,也使我清醒地認識到:要教育好一個學生,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們能夠持之以恆,用我們火熱的愛心去點燃學生心中期望的火花,那麼,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個學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陽光雨露,茁壯地成長!

  《愛和自由》讀後感3

自從讀了《愛和自由》,孫瑞雪老師教育理念,讓我作為老師還是作為孩子的家長都有好大的觸動之處。

我相信作為孩子的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兒園裏面來上課,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覺得《愛和自由》詳細進述了蒙氏教育知識理念,怎麼去理解孩子,怎麼看待孩子的各種表現,還應該怎樣去處理他們的表現。

孫瑞雪老師從中認為:孩子6歲前,他們的自我成長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的,但是我們成更多的就是給孩子塑造一個積極向上的信息環境,讓孩子接收積極信號,還説了在6歲之前我們要多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快樂,孩子也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反變得毫沒有組織與紀律,反而讓他們自由到極致了,也變得自律與順從老師的話了。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裏,認識的是真理也不會是畏懼強權,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愛和自由》,書中用精闢理論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説明了什麼是愛,什麼是自由,也同時糾正了成人對於愛和自由一些錯誤理解。書上寫了《愛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對中國人來説史無前例高度、紀律、獨立、智慧、道德……這些我們值得去學習的地方和品質,都取決於我們給孩子怎樣的愛和自由。

但是我感覺成人可能覺得愛是簡單的,只要發自內心就可以。但這是主觀誤區,俗話説:“美國心裏學家弗洛姆説:‘愛同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如果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精神建構過程,就無法給我們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愛。”

同時蒙特梭利説:“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發展環境和條件提供,接受這個觀念,像發生一場內在革命,也意味我們會因自卑、壓抑而感到產生自大。其實兒童弱小,他內在藏着一種強大精神能量和潛能。

  《愛和自由》讀後感4

你以為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也許,你需要停下來看:你是不是基於你的思想,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這可能意味着你更愛你的想法,更愛你的恐懼,更愛你的焦慮,更愛你的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們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愛的禮物。

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孫瑞雪

愛自己的孩子是每個大人的天性,在兒童教育家孫瑞雪看來“你以為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

她在第一章中提出“兒童帶着什麼來到這個世界?”的疑問。她認為孩子一生下來就藴含着強大的精神能量,每個孩子都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我們成人要遵循孩子的這種內在規律,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時引導。我們經常會説孩子會有敏感期,在敏感期的時候,成人稍加引導鼓勵,孩子就能對某項技能做得更好,更熟練。但現在的家長都很着急,就怕自家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地去幫忙,去幫孩子規劃好自己認為好的課程或技能,將自己當年未完成的願望期望在自家孩子身上實現。

記得之前有和一位家長聊天説到,她説本來她沒有很着急想讓孩子報輔導班之類的,她覺得孩子還小,等稍微再大一點上了國小之後再報,可是當她發現身邊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在學畫畫,有的在學舞蹈,有的在學彈琴,有的在學打鼓等等,她就開始慌了,她不想讓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大概問了孩子的興趣之後草草報了一個家長選擇最多的打鼓興趣班。孩子剛開始很有興趣,因為來到這裏有自己的好朋友,打鼓的時候會發出各種動聽的聲音,他覺得好玩極了,就高興地對媽媽説他喜歡打鼓。媽媽開心極了,她認為自己為孩子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可是沒過幾個月,孩子的新鮮勁過了,媽媽也能明顯感覺到孩子對打鼓這件事提不起興趣了,孩子總是找不到正確的節拍,跟不上節奏,找不到自我歸屬感,於是慢慢變得自卑,害怕在眾人面前表現自我。她這才意識到她當初根本沒有認真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也沒有實際去考察看孩子有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她只是覺得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該有,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去盲目的跟隨主流給孩子報班或替孩子做決定,她後悔極了。

0到6歲決定人的一生。人特別奇怪,比如説一個壞人,讓他去教大學,這個人的東西可能被大學生吸收,也可能不被吸收,但基本上是不被大學生吸收;如果讓他來教小孩子,小孩子就吸收了他的東西。我們也經常在網絡上看到,奶奶帶着孩子天天跳廣場舞,結果那個孩子跳的廣場舞和大人一模一樣,我們看了後都不禁大笑。也經常會聽到有些家長會議論孩子在家模仿老師上課,讓家長當小朋友,學的口氣、動作和老師一模一樣。以前我也一直認為孩子沒那麼的細心,不太會關注身邊的事物,需要大人的引導和提示。其實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感覺出老師的情緒,精神狀態,記得有一次我身體不太舒服,就坐在小椅子上,估計表情也不是很好看,我的小可愛“漢堡”就走到我身邊問:“木子老師,你肚子痛嗎?揉一下就會不痛的。”説着她就用自己的小手幫我揉了起來,頓時我的內心一陣感動。這些都反應出幼兒的心智是具有吸收性的。在幼兒園裏教師就是兒童的環境。除了教具、教室環境的`準備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準備就是教師的精神。在教學中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定要嚴謹和科學。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把具體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進行聯結。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準備好自己的精神。

愛是土壤,愛是陽光,愛是孩子成長的一切,愛是孩子成長的最好食糧。“愛”同我們掌握一門藝術一樣,是需要學習的。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對孩子的生活過度地照顧,對孩子精神上的照顧和理解也就是關心他的成長。真正被愛的孩子依戀程度比較小、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記憶力好、解決問題能力強、同時孩子快樂無比。

可見,愛孩子應建立在對兒童生命發展瞭解的基礎上,多看一些經典的書籍瞭解兒童的成長規律和精神的建構過程,就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條件和幫助。

  《愛和自由》讀後感5

四年前就看過孫教師的這本《愛和自由》,當時看的時候就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好,可是書看完了就完了,沒有很深入的去執行,概念式的東西在頭腦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機構雖然也主張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孫教師在書裏所説的傳統的觀念是那麼根深蒂固,那條路越走越偏。

隨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總覺得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着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強烈的無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為媽媽自我好像已經盡全力了,可是為什麼教育的路還是那麼痛苦呢!直到我聽到了孫教師的講座,走入愛如是,參加讀書會,再從新拿起《愛和自由》

《愛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孫教師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話異常的觸動我:人們從不會為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但卻從不認為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內心存在過,從不認為兒童內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只需要我們供給一個適合發展的環境。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向在充當一個主角——“造物主”。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從不懷疑孩子是教出來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權威自居,我説的都是對的,都是為你好,你那麼小你什麼都做不了,你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沒辦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觀察孩子,更沒辦法觀察到孩子的內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給孩子供給成長所需要的環境!然後成人就開始抱怨這孩子真不乖,帶孩子真是折磨人啊。這也許就是我前面説到的所謂的“問題”。如果不能瞭解兒童時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的準備,兒童會自我吸收這一規律,那麼這些問題就會一向困擾着我們。

我走進愛如是後,我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歡的工作中,教師不會把自我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現出的那種工作時的平靜,遊戲時的喜悦,發生衝突時情緒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從心底覺得在這種環境裏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類的發展中有一個法則,就是愛。這個世界上最高貴的,最大的真理就是愛。無愛和非正常成長史這個世界最大的罪惡。”作為媽媽我們總是説自我多愛孩子,可是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不穩定的,變化莫測的,一切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時我們是愛孩子的,孩子要什麼我們都會滿足;孩子“搗亂”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自我身體很累的時候,心境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是不愛孩子的。對於這一點我深有感觸,經常會跟孩子説你怎樣這樣,你為什麼不能體諒一下媽媽?那種感覺十分的無力也十分的無奈。此刻每當我想説這句話的時候我明白那是因為我缺愛。在我有情緒,我不舒服的時候我需要別人的安慰和愛,在得不到的時候我期望從孩子哪裏得到。我深深瞭解這種缺愛,不能獨立,依靠帶來的痛苦。我想結束這種痛苦,更加不願這種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續。隨着自我和寶貝在愛如是一天天的學習,我很明顯的感覺到我們之間微妙的變化,我們開始定規則,開始分享情緒,開始平等的對我們的衝突發表意見,孩子明白媽媽不會再那麼情緒化,對媽媽的愛有一種篤定感。我也越來越明白“愛你如是,非我所願”這八個字的意義。

書還是那本書,看書的人和看書的感覺已經不一樣了,這是一本需要反覆閲讀反覆感受的書,相信隨着自我的成長每一次的閲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愛和自由》讀後感6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必須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讓他輸在起跑線上;不能讓他以後過不好的生活;我要讓他出人頭地。好像只要我們努力了,孩子就能過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實際上,兒童是依據內在的理性獨自發展的,這種理性的過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強硬的灌輸進去的,所以,兒童應當自我去親身體驗,將經驗肉體化,才能構成屬於他自我的概念。

蒙台梭利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孩子拿着玩具火車玩,他不讓火車在軌道上走,火車必然要在軌道上走,這是成人的規則,而孩子用這個火車在進行其他玩法的時候,爸爸就會説:“兒子,這是不對的,這個東西應當在火車軌道上走。”爸爸給兒子示範怎樣走。他的孩子不想這麼做,但爸爸認為應當這樣做,他就不斷地干涉孩子。

我們是不是也經常這樣做?我們帶回家的玩具,孩子並不按常規的方法來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給陽陽買的玩具汽車,剛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卻拿起來用手轉動汽車的輪子,專心致志地看着它轉。無論我怎樣示範正確的玩法,他都不為所動,依舊執拗地看輪子轉,並且一玩就能玩很長時間。我遂放棄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能夠讓汽車在地上跑的飛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這或許是他發展到了這一步,或者這只是他研究汽車的一部分。

因為他有時候還會將發動起來的汽車不是讓它向前跑,而是讓他撞到物體上,然後再將汽車拉回來,反覆地撞。奶奶着急的喊他:別這樣玩,把汽車就撞壞了!他不聽,照玩。我看了孫教師的《愛和自由》後,認為他是在找尋屬於他自我的獨特的感覺,所以我不去幹涉他。

經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覺上的發展會有必須的缺陷。孫教師説的“濟濟”小朋友的表現,讓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個幼小的孩子,別的小朋友每當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時候,他都要去幹涉,讓別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別人壓抑得受不了。而他自我呢?得經受多少次如此的壓抑才能構成這樣的感覺或者説心態?大人那些自以為是的正確方法是多麼地傷害孩子的感知本事!

幼兒期是感覺經驗開創期,創造經驗感覺期,感覺知識敏感期。這時,如果是從自我的經驗得出結果,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我的,但別人教給你的東西,那是別人的,那是別人的感覺經驗,感覺經驗是不能代替的!創意是不能教的!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用自我的感覺來感受屬於他的獨特的世界!

  《愛和自由》讀後感7

《愛和自由》一書裏表達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

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是這樣教的:普通的“教”的本質了: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麼,然後“教”什麼。但注意力不是感覺,更不是深入的感覺。……孩子小的時候看到的和大的時候看到的不一樣,如果我們總是指引她看我們看到的事,那孩子大時可能就看不到小時候能看到的事物了。

在身邊經常聽到有的家長抱怨:“我一拿起書,沒幾分鐘孩子就跑開了!”或者“我覺得這本書孩子會喜歡,可是一拿到孩子面前,孩子就説,我不要看。”這個時候我通常會問一句,“孩子不要看書的時候,在做什麼呢?”家長的回答一般就是“他就是喜歡玩!”於是我回答:“那你就和他一心一意的玩唄。為什麼一定要他這個時候和你看書呢?”當兒童有感覺的時候,將詞語同他內在的感覺及時配對上,不要打擾,破壞他的感覺和觀察。此時,詞語捕捉了感覺,穩固了感覺,清晰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成為清晰的屬他的對象。

其實關於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提到的這一條,順從孩子的意願。我喜歡這句話,也堅定的按照這句話在做。孩子快樂,就能產生足夠的安全感,才能為獨立邁出堅實的步子。因為人們並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更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通病。看到這句話,我回憶起國小時一位女老師把一個粉擦努力的向班上一位學習不好的同學砸過去的情形;回憶起童年我的故事外婆用鬼故事把我嚇的不敢回家;回憶起爸爸對我説,你這樣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回憶起玩得滿頭大汗的自己被媽媽狠狠打了一頓;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下定決心,自己一定不能這樣對待我的孩子。好多成人在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願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而又繼續把這種痛苦施加的自己的孩子身上!雖然我的父母也愛我,但是回想這一路的愛,自己還是覺得有缺憾,雖然我也很愛很愛父母,但是我不能説他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自由的愛,寬容的愛和理解的愛!所以對下面的話我要謹記在心,學會怎樣去愛。

什麼是愛,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有了愛,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給孩子發展的基本權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讓孩子經自由走向獨立。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在數字敏感期沒有到來的時候,可以有意識的教孩子數樓梯,但不需要告訴孩子“1是棒子,2是小鴨子”。在繪畫敏感期沒有到來的時候,可以把畫筆交給孩子,但不要教他如何畫,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孩子喜歡玩水,喜歡玩沙,喜歡玩土,那麼少對他説:髒,不要玩,不要摸,不要碰,這麼多的不要,只能使他動不得,玩不痛快,失去的是重要的探索精神。當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傾聽他陪伴他,笑的時候陪他笑,哭的時候安慰他,共同體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從他的角度考慮他的感覺。當孩子小的時候引導他形成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好的思考習慣。不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以孩子的需求為需求。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精神和靈魂,那麼請當他是平等的人,而不是成人的附屬。

看完《愛和自由》能夠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在生活世界面前,永遠做一個學生,學習如何幸福的生活。

  《愛和自由》讀後感8

看完這本書,會讓你覺得心頭像壓了一塊大石頭那樣,真的,很沉重。 書的作者是一位長期從事蒙氏教育的工作者,她的理念、她的思想,她所説的每一句話,都會讓你,尤其是為人母的你、為人師的你感慨萬分。到底,我們都對孩子做了什麼!我們真的是在愛孩子嗎?或許,就像作者所説的那樣,我們更愛的是我們自己?

説到愛孩子,我們的爸爸媽媽們或許都會拍着胸脯肯定自己,但是如果是問給孩子自由了嗎?很多爸爸媽媽們都不敢出聲了。我們老師呢?對孩子,我們又給了他們足夠的自由嗎?答案是:沒有。

在我們傳統的思維裏,自由代表的就是放縱,就是不聞不問。所以,我們掛着“愛”的旗號,包辦了孩子的一切。怕孩子摔疼,我們始終牽着他們的手不肯放開;怕孩子弄髒,嫌他們慢,我們堅持餵飯、幫他們穿衣、穿鞋襪;為了孩子“好”,我們幫他們做好了所有的選擇,吃什麼、穿什麼、看什麼、玩什麼,而且還幫他們安排好了時間。孩子們什麼都不用考慮,按着我們為他們安排好的路線一步一步的走着,如果偏離了這條路線,就是不聽話……

天啊!多麼可怕,這就是我們給孩子的愛麼?

我非常慶幸自己看了這本書,因為我從中明白了孩子他一生下來就藴涵着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

那我們要給予孩子的是什麼呢?是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愛,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您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而這些必須建立在你對孩子生命發展瞭解的基礎上。有很多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一無所知,他總是從自己的成長經驗或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知從孩子的利益出發。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説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比較小、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等等,最重要的是孩子快樂無比。

還有一點想説的是讓孩子從愛走向獨立。因為孩子是靠愛而走向成長、走向獨立、走向充滿幸福的人生。愛是孩子獨立的前提,獨立是孩子被愛的結果。所以當媽媽很“倒黴”,你必須多愛孩子,不能多愛自己。那為什麼我們大多數的成人做不到這一點呢?因為我們也沒有長大,也在渴求愛,也在走向獨立的途中。

是的,當我們有了孩子的時候,我們想我們會更愛我們的孩子,我們希望孩子比我們成長得更好,但我們卻做不到。因為我們的童年大都成長得不好,那些不好的東西已經作為潛意識積澱在我們身上,我們也在用這些東西對待孩子。

所以,要更好的愛我們的孩子,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任何人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能尋找到一個愛你的人,先讓自己長大、獨立,讓自己內心充滿愛!

讓我們期待:孩子因為愛而願意順從,因為有意志而能夠順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ym6v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