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有感

讀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有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有感

讀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有感1

寒假接到讀書任務,就是再怎麼心不甘情不願,終究還是把書捧了起來。翻開書本,首先在目錄裏找自己感興趣的章節。當第一行“兒童是誰”四個字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心想,和孩子打了這麼多年的交道,難道還不知道兒童是誰呀。可是,當“兒童是自然之子”這幾個字映入我眼簾的時候,卻讓我頓感新奇。

書中提到:人,尤其是兒童,與自然具有同一與統一的辨證關係。兒童是自然的造化,是宇宙進化歷史的產物,因而可以稱兒童是自然之子,又可以稱其為歷史之子。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老早就認識了這一點,他説:“我們教師們與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嬌嫩、最精細和最敏感的東西,是小孩子的大腦。當你想到大腦時,就要想象這是一朵掛着露珠的嬌嫩的玫瑰。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跌落,需要多麼小心謹慎。我們時時刻刻需要的正是這種審慎的態度:因為我們接觸的是自然界最精細、最嬌嫩的東西——正在成長的有機體身上會思維的物質。”

我看了以後,很受震動,是呀,我們的.孩子就像自然界中的嫩芽,需要我們悉心的呵護,千萬不能因為我們的粗暴和草率而傷害了一個孩子幼小、純潔的心靈。記得有一次放學後,孩子們排着隊來到幼兒園大門口等候家長來接,有一個班的孩子做了手工製作,都開心地拿在手裏,相互還在不斷議論着自己的大作,這時有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媽媽來接了,一邊興高采烈的奔到媽媽跟前,一邊舉起手裏的作品向媽媽炫耀,可是這媽媽只瞟了一眼,説:“看看你的做的是什麼呀,難看死了,你肯定做的時候不認真吧,人家小朋友就比你做得好……”媽媽的話還沒有説完,孩子的情緒已經是一百八十度的跌落,耷拉着腦袋,一臉沮喪。我想,也許這個孩子以後對手工製作再也不會有什麼大的興趣,也許媽媽只是不經意的一句話,她可能不知道這句話也許會毀掉了自己孩子學習、鍛鍊的熱情,最終耽誤的是自己的孩子。

其實在我們現實教育中,家長對教育的認識與態度真可謂是千姿百態,有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真正需要和興趣認識不到和重視不夠,使得孩子那多彩的世界備受壓抑,給本來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抹上了陰影,失去了快樂。書中説,兒童的受壓抑,實際上就是人性受到了冷遇或折磨。面對現實中的現象,進一步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們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是否也居高臨下地看待我們的孩子呢?是否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求、孩子的獨特世界呢?希望自己帶着想這些問題指導自己今後的工作,來悉心呵護我們的孩子。

讀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有感2

寒假裏,閲讀了劉曉東博士的《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一書。在作者走進誇美紐斯、盧梭、杜威、蒙台梭利等這些偉大的兒童教育思想家的理論和觀念進行研讀中,我也把學校裏學得的理論温習了一下,進一步感受到了現代兒童文化與兒童文學的重要性。

全文從瞭解和研究兒童開始,進而聯繫到教育的現狀,感受到了近現代立場之所以在中國缺失的原因。作者呼籲,我們既要積極地認識和宣傳兒童教育的近代立場,同時又要對教育變革的逐步展開存足夠的耐心。

可見作者對兒童的研究是很深入和迫切的。在全書目錄的第一章《兒童是誰》中便有“兒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兒童是自然之子,兒童是成人之父”等小章節。其中在“兒童是自然之子”一章節中有一段美麗的辭藻深深的吸引了我。它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話語,他説:“我們教師們與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嬌嫩、最精細和最敏感的東西,是小孩子的大腦。當你想到大腦時,就要想象這是一朵掛着露珠的嬌嫩的玫瑰。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跌落,需要多麼小心謹慎。”看了以後覺得這個比喻十分的貼切,玫瑰上的露珠是多麼的精緻,剔透。就像孩子的心靈和我們必須對每個孩子的耐心,愛心,細心和恆心……。可能我們在和孩子的'接觸中的稍有不慎就會使孩子脆弱的心靈受到打擊。記得曾在我工作剛不久的時候,有一次在操場上快整隊的時候,孩子們圍在一起竊竊私語,原來是在觀察一隻小蝸牛,我注意到孩子們很興奮,平時不怎麼開口的孩子也興致勃勃。但是當時為了維持紀律,我強行的使用着我的“權力”,“命令”孩子們整隊。當時看着兩條隊伍和孩子們眼中滿滿的失落,我突然意識其實我失去了很多。我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求以及孩子的獨特世界……。我反思:孩子的心靈我呵護了嗎?答案是不僅沒有呵護我其實還充當了“打擊”的角色。在以後和孩子的接觸中我很注重尊重孩子,呵護孩子,細細的體會孩子,感受孩子,分享孩子的喜悦,發現。當每次孩子跑來興奮的對我説:“老師,我發現了蝸牛的小觸角”、“老師,怎麼七星瓢蟲的背上只有五個紅點”、“老師,你看,小草上有美麗的露珠”、“”老師,春天到了,小草都發芽”……,我會支持孩子的探索欲,保護孩子們地好奇心,並主動和孩子一起探究,呵護孩子的心靈,成為他們的好朋友。

慢慢的孩子們會敢想敢説敢做了。確實孩子是一朵美麗的玫瑰,而且每個孩子形態各異,就像玫瑰一樣讓人充滿想象。但是由於現在大社會的背景,每一個孩子來自各個不同的家庭,個性十分鮮明,就像是玫瑰上的刺,稍不注意就會扎疼手。老師就是園丁,我想只要我們細心呵護,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能尊重孩子的個性,定能使每個孩子都得到滋養,同時也是自己更加豐富。

讀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有感3

寒假的午後,我靜靜的坐在窗前,沐浴着陽光,愜意的翻閲着書本,安靜閲讀、細細品味。平時的工作都過於緊張而繁忙,人也不知不覺變得浮躁起來。但是隻有在閲讀的時候,我的內心才是寧靜的。作者二十幾歲就出書,因為執着,所以他能領略到如此出色的兒童文化和兒童教育的研究。為此,我以一顆淡泊的心靈開始閲讀的的旅程。簡單的一本書,卻囊括了兒童哲學、文學、歷史學、精神學、心理學,頓時對作者的欽佩油然而生。作者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完成自己的作品閲讀了多少,積累了多少:從古代的老莊到現代的賈先生;從外國的黑格爾到中國的楊適;從詩詞散文到論文雜談;從哲學、文學再到生物學、心理學。實則讓人感慨啊!

福祿貝曾説過:“孩子就是我的老師,他們純樸、天真、無所做作,我就像一個誠惶誠恐的學生一樣向他們學習。”隨着社會的進步,現在教育界提倡“請蹲下來看孩子吧!”其實就是想讓我們放下架子,謙遜地面對兒童,和孩子們進行平等的對話。當我讀了《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中的第一章《兒童是誰》之後,對兒童卻有了更深的瞭解。我覺得我們不僅是要尊重兒童,更要以兒童為師,要讀懂兒童。

兒童是一張白紙,他們的心靈純淨而又善良,他們的思維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他們的世界充滿想象。在一次美術課上,孩子們畫了形態各異、色彩豐富的大樹。當我看到小宇的畫時:畫面凌亂,大樹東倒西歪,顏色也不對,樹葉居然用了灰色!“這是什麼樹啊?”我脱口而出。小宇似乎很委屈,弱弱的的説:“老師,我畫的是刮颱風時的大樹……這些細線是大雨,還有……很多泥土,所以大樹變得灰濛濛的,看不清楚了……”我愣了,趕緊拿起畫來仔細看。是的,當我用孩子的眼光、以一顆童心來看他的畫時,原來這是一幅多麼形象生動、多麼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大樹被強勁颱風颳得東倒西歪;泥沙淹沒了樹幹;是多麼生動和形象啊。其實,如果總是習慣用地用成人的思維和成人角度去要求孩子,則會扼殺孩子的興趣、快樂和豐富的想象力。有些時候,我們更應該靠近孩子一些,更天真一些,不要以主觀臆斷,多“請教”孩子。於是,我連忙拿起小宇的`畫,很誠懇的對小宇説:“小宇,老師錯怪你了,原來你的畫這麼棒!”

但是現實生活總有些現象往往是背道而馳的,許多孩子的童年生活都是在過早的“成人化”教育中度過的。我們不應該一味的將成年人的思維強加於兒童幼小美好的心靈中,而是反過來將他們的天真來澆灌自己,我們的確需要更走近兒童,讀懂兒童的一言一行,讀懂兒童的所作所為,讀懂兒童的豐富內心世界。只有這樣,我們作為一個兒童的啟蒙者,才能譜寫出更美好的樂章!

讀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有感4

眼看寒假將要結束,開學的日子即將來臨。心中正有些忐忑之際,我在《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一書中看到了偉大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開學時的思考。

在書第五章“兒童教育的近現代觀念”之“藍天下的學校:大自然是學前兒童快樂的學校”中筆者介紹了蘇霍姆林斯基在接近開學的日子時的思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歡樂,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每個人都有無盡的生活前程。在這個日子的前夕,最讓我感到忐忑不安的是怎樣使孩子們在學校裏不失掉幼兒之樂。”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段話很直觀的告訴了我們:“快樂”是一切工作的底線。

那怎樣使孩子們在學校裏不失掉“快樂”呢。

書中直接帶我們進入了一個藍天、白雲、綠地的世界。在大自然中,孩子們環視四周,綠色薄霧籠罩,彷彿走入了童話世界一般。原來教育不需要關在圍牆中,而是可以走入大自然。孩子是自然之子,他們天生是親近自然的。大自然本身便是孩子們快樂的學校。

這讓我想到,每逢春季踏青、夏季寫生、秋季賞菊、冬季賞雪的日子,孩子們總是表現的非常興奮。以前只是以為孩子們在單純的享受大自然的美。現在才知道,就是這樣的單純審美,孩子們才能在快樂中輕鬆獲得了審美能力、想象力、創造力。

雖然,現在因為一些客觀原因還不可能把我們的課堂搬進大自然。但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告訴我們兒童是自然的孩子,他們天生親近自然。我們應該儘可能的為保護孩子的自然本性提供幫助,為孩子營造快樂的學校氛圍,這樣才能鼓勵孩子們將與生俱來的本能和無意識的精神財富充分展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0qmqj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