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河西走廊觀後感

河西走廊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透過觀影,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深刻的感悟。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河西走廊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河西走廊觀後感

河西走廊觀後感1

20xx年,經歷多次心理煎熬和情緒崩潰,把讀書電影這兩個最大的興趣愛好全都拋擲腦後。值得慶幸的是,周邊的人都在幫助和温暖自己。既是前輩、領導,又是一位貼心的大姐姐,給我推薦了紀錄片《河西走廊》。向來沒有耐心的我,利用半個月的閒暇時間,終於看完了,震撼感動之餘,又羞愧於自己的無知。

恢宏大氣的'磅礴解説,跨越千年的風雨洗禮,驚奇豔麗的敦煌壁畫,河西走廊資源稟賦,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嘉峪關、金昌,從漢代到新中國,從探索到興盛,河西走廊始終作為西部大通道鏈接中國與世界,源源不斷的給予文化滋養與資源輸出。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祁連山脈巍峨屹立,河西走廊的歷史厚重而又深遠。

始於張騫出使西域,茫茫沙漠灘,浩瀚大戈壁,一主一僕,雖滿眼滄桑,腳步卻輕盈穩健。之後霍去病率大軍打通河西走廊大通道,自此,金戈鐵馬的烽煙歲月正在遠去,蜚聲世界的絲綢之路已經啟程。繁榮發達的經濟貿易,來來往往的商人車隊,漫天卷地的飛揚黃沙,共同繪出一幅壯觀的河西走廊大地圖。文化往來,精神傳承,遙遠的大西北給人留下無限遐思。歷史沉浮,通道經濟興起衰敗不斷輪迴,但河西走廊作為陸上絲綢之路,毗鄰中亞,成為西部通往歐洲的必經之道。陸運物流價格高於海運,陸上絲綢之路貿易優勢已不在凸顯,但構建中亞歐外循環經濟圈,河西走廊的通道價值意義非凡。

看完十集紀錄片,驚訝於自己的無知與遲鈍,馬踏飛燕、雷台漢墓…,雖親身所到,但內心卻毫無波瀾,沒有學習與積澱的走馬觀花,似乎是毫無意義的搖搖晃晃。在這裏,也立個小小的flag,畢業旅行能夠沿着河西走廊走一遭。

河西走廊觀後感2

最近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看了由央視團隊製作的一部宏大、莊嚴的史詩巨片《河西走廊》。雖然我看的進度比較慢,基本上都是抽工作之餘的閒暇時間來看,但是每次看後都讓我受益匪淺的同時又驚歎不已,記錄片所帶來的感官認知要比書籍上更為的形象,它所帶來的視覺、聽覺上的'衝擊,無疑是對我在歷史方面知識空缺的最好、最快的填補。

本片共分十集,從第一集的使者到第十集的寶藏,雖然每一集所呈現的歷史內容各不相同,但是縱觀整部紀錄片,卻是給大眾描繪了一部中華文明史高度發展的宏偉巨篇。從歷史、貿易、文化、資源等多方面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漢武帝第一次派遣張騫出駛西域探索河西走廊開始,歷代帝王將相、文儒墨客都與河西走廊緊密相連。兩千多年來,河西走廊一直是溝通中西方文化的交通要道,通過這條道路,中國的絲綢、瓷器、火藥、印刷術等傳入西方文明世界,而西方的葡萄、玉珠、音樂、繪畫、雕塑、雜技等流入中原。

最為典型的是西方佛教的傳入和中方儒學的流出,使中西方文明交匯達到了頂峯。兩千多年來在河西走廊裏的金戈鐵馬、繁華昌盛的景象,讓這片天然形成的貿易、軍事,文化、資源之道,塑造了多個經典的歷史遺蹟。如敦煌莫高窟、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金張掖、銀武威、“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酒泉市等等。

看完這部宏偉的紀錄片後,彷彿也把我帶入了河西走廊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去感受那漢武大帝的開拓、隋煬帝的經治、唐王朝盛世繁華的壁畫、成吉思汗金戈鐵馬的一代雄風,以及那佛學無邊的浩瀚。我想僅憑我的文化功底難以對這部偉大的作品做以深刻的觀感,我只能感激生於這盛世,能讓我利用最短的時間,讓自己的腦子裏對中國西北地區歷史文化有一些碎片性的記憶和知識上的積澱,同時也讓我對踏上這片古道,遊覽各處景色的願望充滿了期待……

河西走廊觀後感3

獨特的審美內涵。跟隨《河西走廊》的鏡頭下,大片像綠毯一樣的草原上,奔跑着膘肥體壯的馬匹;潺潺流水,綠草茫茫,靠着祁連山的雪水滋潤,漫山不知名的野草開得肆意妄為;飛翔着水鳥的張掖濕地,勝似江南,像一顆綠寶石一樣鑲嵌在西北。千百年來,綠洲、草場、丹霞地貌就在這裏,不遠不近。只是在攝影師的鏡頭下,它們第一次呈現出這樣極致的美感。

這樣極致的美感體現着雙重的美學意藴。作品中的景物突破了傳統影像的'造型功能,具有了雙重作用,除了起環境造型的基本作用外,更成為了具有獨立存在價值和深厚美學意藴的自然熒屏形象。既有粗獷的大漠戈壁、遼闊的草原牧場、偉岸的天下雄關、繁榮的集市商隊等自然景觀,也有神祕的佛教卷宗、明長城、天下雄關嘉峪關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觀,這些都極力向觀眾展示着如詩如畫的河西走廊風景。這些場景不僅給受眾帶來了視覺奇觀,而且具有深厚的紀實美學意藴。

這樣極致的美感呈現了影像風格的多元化。節奏舒緩的鏡頭,扮演的情景再現,快速攝影的特技運用,奇特的畫面構圖造型,在追求紀錄片空間真實、整體真實和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傳達了一種天人合一的意藴,較好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民族團結、仁義誠信、不屈不撓、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兒女特有的個性張揚、粗獷豪放、風風火火的性格以及“大情大義,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乾脆灑脱與“開荒拓野,一腔熱血濺荒原”的奮鬥精神,不但顯示出一種豪氣沖天的陽剛之美,更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象徵,體現了中華民族“和合之美”的共同價值觀。

紀錄片《河西走廊》留給觀眾的震撼在繼續……陸上絲綢之路的續寫,還在繼續……

致敬河西走廊,不僅是對輝煌的歷史,更是對美好的未來。

河西走廊觀後感4

央視用一部大氣磅礴、畫面精良的紀錄片,將河西走廊兩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以不同於以往的形式演繹出來,展現給我們的是鮮活的歷史。十集的紀錄片,每一集都捨不得跳過片頭,總感覺那滿天的繁星是歷史的見證,通過各種歷史人物與故事的介紹,讓我感覺到中華歷史的厚重、文化的精深以及自己的淺薄。

片中結尾:曾經發生的故事已成永恆,走向未來的腳步正在繼續。確實,正是那些已經發生的,才能鑄就我們的現在包括經濟與文化,正是那些已經發生的,才能鋪就我們走向未來的道路。歷史總是在現在和未來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演繹着,讀古才能知今。

我對歷史不甚知曉,但卻有着想要了解的心,此紀錄片中,講述的有我熟知的'人和事,也有我從不知曉的人和事,也讓我瞭解了歷史人物不同的一面。

印象最深的為,是多大的毅力和決心才能使在異國他鄉,經歷各種逆境的張騫,仍不忘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還有以前從未聽説過的鳩摩羅什,在被關押17年,仍未不忘弘揚佛法,對我國文化的影響深遠至今;還有那個歷史書中的奢靡浪費的楊廣,原來是一個胸有壯志致力發展經濟的一代有為帝王,正如記錄片中所説,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當代,利在千秋;最讓我震驚的還是古人文化與智慧結晶的石窟,那一座座雕像,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壁畫,無一不是文明的高峯,看到窟中的古籍,被運往國外而震驚世界時,心中有些許的感傷和無奈。

河西走廊的故事,只是我國曆史的冰山一角,一樣的故事在全國都在不停的上演。歷史的長河正如星空,歷史中的人和故事正如星空中的繁星點點,正是已經發生的這些故事,才構成我們厚重的歷史,才有燦爛的中華文明,才能成為永恆值得銘記。

河西走廊觀後感5

“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唐朝詩人王之渙和王維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門關和陽關連同武威、酒泉、張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漢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後建立起來的。漢朝以這些郡和雄關為落腳點,在河西走廊站穩腳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撲並將漢朝的影響力逐步擴散到了西域地區。

這些新建的雄關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這些士兵無疑要消耗大量的糧草,這對漢帝國來講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漢武帝時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輪台、渠犁的主張,在漢昭帝時期被霍光采納。從此,駐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雙重身份。若無戰事,他們就是手持農具的農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輔以漢朝先進的種植技術,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喚醒,變得生機勃勃。一旦戰爭發生,這些士兵馬上就可以披掛上陣,騎着優良戰馬、手持武器的他們讓敵人望風而逃。

漢朝的屯田政策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新中國成立後,於1954年組建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是一支兼具屯墾與戍邊職責的軍隊。公元前60年,漢帝國設立西域都護府,將今天新疆和中亞一帶廣大地區併入版圖。至此,通向亞洲腹地和遙遠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從兩軍交戰的戰場,變成了連通漢帝國和西域各國的商路,站在玉門關的關塞之上,你可以聽到由遠及近傳來的沙漠駝鈴。這些漢朝的商隊,將漢朝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等物產運送到西域各國;同時,也帶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蘿蔔等瓜果蔬菜以及駱駝、獅子和鴕鳥等物種以及鍊鋼術和掘井術。

河西走廊觀後感6

紀錄片《河西走廊》是在當前“一路一帶”國家戰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國際製作的紀錄片中的大片,看了張頤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對這部紀錄片的觀後感和印象,更加覺得河西走廊戰略地位在歷史中的重要性。從雅丹開往敦煌的路上,我們穿越羅布泊耳垂的無人區和漫長的酷熱。偶然回頭,車後是一望無盡的戈壁,鮮紅的落日和殘頹的玉門關。顛簸不是來自唐詩中的戰馬,但是揚起的塵沙彷彿與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歷史氣息,其運用的藝術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這部紀錄影片給我們展現了一場宏大的歷史畫卷,兩千年前,張騫從劉徹帝手中接過符節,跨越歷史長河將一條厚重的歷史之路呈現在我們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過於將歷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熒幕上呈現出來。

如今中國紀錄片的美學主體依舊是戲劇美學:充滿矛盾衝突的情節編排、緊張激烈的懸念設置,與攝影特技技術的迷戀交織,為中國紀錄片描繪了美學品貌。薇樂大道戲劇化效果,情景再現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種表現方式,使得紀錄片從枯燥無味中華麗轉身,變得富於趣味性與可看性,吸引更多受眾。

對於紀錄片的創作者而言,由於講述的事情時間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資料,於是情景再現手段在重構歷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誕生。但是情景再現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與傳統的紀錄片相比有所創新,有不同於劇情片的`虛構。

《河西走廊》以大規模的情景再現回溯歷史,結合歷史事實真實再現歷史原貌,將影片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更加直接的傳達給觀眾。利用蒙太奇將歷史與現實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一帶一路”精神和現代宣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美結合,使得整部影片的價值體現更佳。

《河西走廊》將歷史場景搬演到屏幕上,給我們呈現一個優美宏大的歷史畫卷,細節生動,既不背叛歷史事實,又重構了歷史場景,繼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時又將其餘現代審美與價值觀融入其中,譜成了一幅蕩氣迴腸的壯麗之歌。

河西走廊觀後感7

《河西走廊》,一部值得推薦的紀錄片,結構和細節都非常完美。熱淚盈眶,十分虔誠得看完了。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本是開疆擴土、安定邊境,未曾想造就了一個個奇蹟,誕生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

在這部影片中,細細道出了一個個了不起的人物的故事。“封狼居胥”掃除匈奴説出“何以家為”的霍去病,為漢帝國解憂遠嫁的解憂公主,陪同蘇武出使卻默默無聞的.常慧,為傳播儒家經典傳承根脈堅守一生的郭荷、郭瑀、劉昞三師徒,致力翻譯佛經的鳩摩羅什,西巡河西走廊過雪山的隋文帝,歷經隋唐兩朝的重臣裴矩,來自吐蕃的薩班、八思巴師徒,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意大利傳教徒利瑪竇,“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抬着自己的棺材保衞新疆的戰士左公左宗棠……是他們,讓河西走廊更加絢麗奪目。

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這些歷史留下來的名字仍舊熠熠生輝,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有幸在大學畢業的時候來了一次“環遊大西北”的旅行,敦煌石窟、沙漠駱駝、丹霞山、魔鬼城、扁都口油菜花等等,那時候的驚喜與感慨仍不能忘記,那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憶之一。

河西走廊,已不僅僅是一個地名,更是一個歷史的代名詞。這裏的盛衰枯榮,亦是中華自古至今的縮影。

河西走廊的故事,只是我國曆史的冰山一角,一樣的故事在全國都在不停的上演。

歷史的長河正如星空,歷史中的人和故事正如星空中的繁星點點,正是已經發生的這些故事,才構成我們厚重的歷史,才有燦爛的中華文明,才能成為永恆值得銘記。

河西走廊觀後感8

最近,看了一部製作精良的記錄片《河西走廊》。正是這樣一部紀錄片,賦予了歷史鮮活的靈魂。它的出現讓寫在史書裏、刻在壁畫上、流淌在歷史長河中的名字變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規模的情景再現回溯歷史,兩千年前,張騫從漢武帝劉徹手中接過符節,跨越歷史長河將一條厚重的歷史之路呈現在我們眼前,那一年,劉徹19歲,張騫27歲。而同樣是二三十歲的`年紀,我們卻習慣了循規蹈矩,習慣了安於現狀,不願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不願去改變,不願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穩”的生活。

張騫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異常艱辛,但他依然勇於擔負開拓西域的使命。鳩摩羅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揚佛法,對我國文化的影響深遠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無法表述史人開拓的步伐了,反倒覺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來的更為準確。

通過對紀錄片的學習,讓我深刻領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標、路途是充滿艱辛的;學習知識,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都有各自努力奮鬥的目標,但一路走來,可能會因各種原因忘卻了自己的目標,停下追逐的腳步。沒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堅忍不拔之志。明確自己的目標,努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在競爭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對逆境,也要有面對的勇氣,在生活中要敢於拼搏,勇於改變,這樣才能距成功更進一步。

紀錄片雖然只有短短十集內容,但其內容貫穿了從漢代到新中國河西走廊的演變,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使命,從漢到新中國,從出使、戰爭、文化、交流、經貿,到工業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饒、“一帶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貫穿的,不僅僅是這一段歷史,更是對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對經濟貿易的促進和進步。毫無疑問,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種歷史、一種文化和一種使命,它是絲綢之路的象徵和縮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0wej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