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吶喊》讀後感(集錦15篇)

《吶喊》讀後感(集錦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吶喊》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吶喊》讀後感(集錦15篇)

《吶喊》讀後感1

魯迅大概是我們最早認識,並且又被不斷重新認識的作家之一。從傻傻地分不清周樹和紹興,到後來的厭棄,再到重新被奉上神壇,大抵在我們年輕的一代人中間是常有的事。

魯迅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採用白話文創作西式小説的作家,這也是本文將他放在第一位的原因,然而,這並非唯一的原因。他的小説比起他海量的創作而言並不算多,卻足以奠定他在中國小説史上的地位。跟同時期大多數中國作家一樣,他直接從西方作家那裏獲得經驗,而非發明一種新的文體,因此,在創作的技法上絲毫不亞於同一時期的西方作家,然而遺憾的是,儘管魯迅曾表示要創作出一部長篇小説,但晚年的他,無論從精力還是時間上,似乎都不支撐完成這樣一部著作。他醉心於維持自己文壇領袖的地位,將所有的熱情都訴諸於雜文,在左派陣營中越走越極端,最終失去了獨立批評的性格。

《吶喊》收錄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故鄉》等14篇早期的短篇小説。按照官方的説法,作品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

類似的説法,恐怕早就成了文學界不可避免的俗套,但仍不能使我們避免重讀魯迅時的震撼。這些震撼,或許是魯迅自己也沒有想到的,至少在他自己所在的左派陣營中,沒有人能直面一個贏得勝利的未來無法檢視作品真正的意義!

《吶喊》讀後感2

我喜歡讀書,特別是小説。所以,這個暑假,我看完了魯迅先生的《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説的集結,共有《自序》《一件小事》等十五篇短文。這些作品從現實的角度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民眾生活。也揭示了各種深層次上的社會矛盾。且表明了作者對中國舊有制度級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的深刻剖析好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了對民族生存的.濃厚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在書中,我記憶最最深刻的便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不僅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説,且在文中借狂人之口説出了幾千年來“吃人”的封建禮教,它表明了作者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立場。在文中,字裏行間透出了“我”對那些吃人的人的又怕又恨,以至於連吃人的人養的狗,育的孩,都心存三分顧忌。到後來,“我”才想到,自己的兄弟、親戚、朋友,都是“吃人的人”。再到結尾,“我”猜想自己也可能吃過人,無奈之中,發出了“救救孩子”的一聲吶喊。我不敢相信,在那個時代,竟會到處都是“吃人的人”,再想到那時也有想我一樣的孩子,也在被訓練成“吃人的人”,不覺出了一身冷汗!

這本集大成之作真是令人受益匪淺!

《吶喊》讀後感3

上個月我讀了一本書--------《吶喊》,這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説集。蒐集了他在54革命高揚時期創作的短篇小説。

《吶喊》描寫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們,以便接出病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作者創作的目的是由於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罷。所以有時候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禪於前驅。

這就是作者創作的目的。

文中的《藥》,是寫一位革命者,為了民眾而犧牲了,而民眾回報的卻是冷漠和歧視,他的血,成了民族治療疾病的藥引子,連他的母親也不能理解他,反而為他的行為感到羞愧。 《頭髮的故事》中,一個人因為剪了頭髮而被人辱罵。總之,《吶喊》是對那些愚昧的人的一種批評。真是淋漓盡至啊。

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其中的一篇,就選《孔乙己》吧!文章中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着喝酒且卻穿長衫的人,這讓人感到好奇,所以讓人更想讀下去。

然後就是身上突然多了幾個傷痕,讓人更加的.好奇地讀下去。當別人説他偷別人的東西時,更讓人不思其解,然後就是他偷東西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工作沒了。

這又讓大家對他感覺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都以為他會被抓去坐牢。但結果是她沒有去,而是被打。最後不知去了哪裏。這些都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我也希望大家多看看魯迅的作品。

《吶喊》讀後感4

即便用這首詞來説明魯迅先生一生的宗旨是再好不過了,他本人最重視的當是“治文藝改變精神”吶喊正是一部改變國民精神的偉大小説鉅作。

除了自己主觀上的原因,客觀上國民的麻木,羣眾的不覺悟,在當時產生對於“吶喊”的不贊成也不反對。在他看來,國民以沒有希望了,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勇士們奮鬥到底不麻木,反應中帶着無限熱情在寂寞中奔馳前驅着。因此他們需要有人吶喊助威。

吶喊的意義可以説是絕對存在的。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窗户且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要不了多久就要悶死了,由於是昏睡入死的,就感覺不到死的悲哀。現在其中一個人大聲嚷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着少數的不幸受到了無可挽救的臨死苦楚,然而這幾個人既然已經醒來,你就不能説沒有逃生的希望。

可以説上述的國民精神麻木不是暫時或短期造成的,而是經過奮鬥,努力後得不到逃生而產生的沮喪,悲觀的惰性。就如科學界的一個著名實驗——“鱷魚攻食”。

《吶喊》讀後感5

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後感6

假期讀了魯迅的《吶喊》《彷徨》有點感受,而且我感覺這兩本書的感覺差不多,所以讀後感就寫一篇吧。看到這些書剛開始我的感覺是有點害怕,因為魯迅是一位文學成就很高的大文學家。所以他的作品我可能會讀不太懂,而且我感覺他的文章會有很多那個時代的東西,而且是我們現在所不能瞭解到的東西,所以我們只能看到一些淺顯的東西,只能簡單的寫點東西啊。在這些書中,寫的東西都差不多的,最起碼在我的眼裏都是差不多的。可能都是通過一些事情來揭示那個時代的悲哀。黑暗的登記制度,不平的人生經歷,並且希望中國能夠站起來,中國人可以走出愚昧吧!就像是阿Q的物質愈糊塗,祥林嫂的無奈,與那個時候的封建。

在這些故事中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鋭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説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

也許這就是魯迅要告訴我們的吧,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是愚昧的,那個時候的中國是黑暗的……

《吶喊》讀後感7

魯迅先生有的故事是通過那些人物的事件來對現在的社會進行批評與諷刺的,如阿Q那愚昧的“精神勝利法”顯示出了魯迅先生的無知、自欺欺人,以及最後冤死的事情諷刺了社會的不公。再如狂人的那一冊日記體現出了魯迅先生變態的內心世界,但是反襯出了社會上封建禮儀對人精神的.束縛如同一塊千斤巨石壓在人們的心上。再如孔乙己那滿嘴的之乎者也、不賴帳和最後慘死的經歷些出了魯迅先生的迂腐、善良還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心靈殘害做出了鋒鋭的控訴。

有時,魯迅先生也通過一些毫不起眼的小事兒描寫,比如説:《一件小事》通過自己的自私和那個車伕的偉大讚頌了這種光明磊落、敢作敢當的偉大精神。《頭髮的故事》就是通過“我”和“N先生”的一次談話揭示了辮子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壓迫與剝削。在寫作中,魯迅先生也會通過在文章中哪些不起眼的線索帶給人們道理,如《藥》之中夏瑜的犧牲讚揚了革命但是反對了革命的不徹底性,讚揚了夏瑜英勇無畏的精神,也體現出了康大叔的冷漠、封建。

魯迅先生不之會通過哪些事情來批判社會,還會描寫出來自己真摯的感情,如《社戲》中通過孩子那些近似於胡鬧的事情描繪出孩子的天真無邪以及聰敏和頑皮,更是描繪了雙喜、阿發兩個人物。

《吶喊》實在是一部經典的作品。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是魯迅先生通過哪些事情在吶喊,崇尚光明反對黑暗。在這其中,有許多好的寫作手法等着我們來借鑑呢!

《吶喊》讀後感8

醫學,本來是一個無比神聖的職業,醫者,白衣天使也。醫者,受萬人尊敬,救死扶傷,這多麼光榮。然而,魯迅卻棄醫從文,讓我百思不得其解,讀了這篇文章,我方才懂了其中的道理。

魯迅父親的去世,對魯迅的打擊是很大的,這讓他從醫的遠大志向在心裏紮下了根。當時魯迅的夢想也只是向他父親一樣為人治病,但一次事件改變了他的認知。

當魯迅看到了中國人一張張被侮辱、欺凌、麻木的照片時,他番然醒悟。學醫,只能治療人們的身體,但無法挽救人們的心靈。從文,雖不能讓人們頂天立地,卻可以人們的思想,革新世界,革新整個天地。

於是,魯迅走上了棄醫從文之路。

魯迅洋洋灑灑,為他心中的目標努力着。一篇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喚醒了沉睡已久的人們。人們醒來了,在心靈上站起來了,開始了自己新的征程。

是當時的社會喚醒魯迅,有人説過重賞之下必有猛夫,也正所謂重壓之下必有文人。他拿起筆,雙眼中散發出有神的`光。在那個時候,他不僅為了人民,更為了整個國家的雄起。他的作品如滔天巨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人雖已逝去,但精神尚且永存。

文字的魅力就是如此,它改變了一個人人的思想。在當時,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魯迅的驕狂文章就是火星,點燃大地,火燒十萬裏,然過後是小草的新生。

文字,無形,無聲,但它卻觸摸人們的心靈。我,也要將它寫下去,亦不斷絕。

《吶喊》讀後感9

《藥》描述了在黑暗的近代中國,一個布衣庶民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人士夏瑜的鮮血藮成“人血饅頭”來為兒子治病的故事。革命者們為了人民的解放而犧牲,可民眾卻把的的鮮血當作治病的靈藥!這是長期封建統治給人們造成多大的.麻痺和愚昧啊!

在文章的最後,小栓子(華老栓的兒子)仍是死了,“人血饅頭”不能治病,小栓子終究沒能逃過一劫。

當我讀到“吃下往——就好了”時,我感到荒誕乖張;當我講習讀到“包好,包好!這樣的趨暖吃下。這樣的人血饅頭什麼病都好的。”時,我感到噁心;當我讀到“店裏的坐客便又泛起活氣,談笑越來。”時,我為當時人們精神上的衰敗而感到悲哀!英勇就義這種悲壯的事在人們口中為何成了笑話?過往的人們的思惟到底是怎樣的?我有良多疑問……小説的最後更是惹人深思。夏瑜的墓碑上被人放了個白色的花環,而其它的人沒有!這是為什麼?有人拜過他!他為革命而犧牲,出於發自內心的敬意,便有革命黨人往拜祭!

標題題目“藥”,所指的實在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救星——推翻封建統治的革命者們!

《吶喊》讀後感10

假期裏,我讀了《吶喊》這本書,雖然不像《我飛了》、《哈利波特》那麼通俗易懂,但同樣是字句如美酒,滴滴在心頭。從《狂人日記》到《孔乙己》,從《藥》到《明天》,從《一件小事》到《頭髮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那麼字斟句酌、那麼煽動人心。從孔乙己到華老栓,從夏瑜到單四嫂子,從藍皮阿五道車伕,每一個人物都那麼特點鮮明,那麼令人振奮。這本書不僅通過幾篇文章來反映辛亥革命時期民眾的冷漠、麻木、封閉、愚昧,同時也歌頌了勞動者的偉大和革命者的悲哀。《藥》中革命者夏瑜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不僅如此,這本書中還有許多的“應聲蟲”,他們都是隨大流,沒有一絲一毫的自我主見。

每一次讀完一篇文章後,我的心情都很沉重。我為那些麻木的民眾們感到惋惜,為那些革命者們感到悲哀,為那些用革命者的鮮血來賺取黑心錢的劊子手們感到憤怒!

吶喊吧!慰藉那些在前線奮勇犧牲的勇士,讓他們無愧於自己的'犧牲。

吶喊吧!為新中國的成立,為新世紀的飛速發展,為祖國的未來吶喊助威。

吶喊吧!沉睡的雄獅,張開你強勁有力的嗓門,向全世界呼喊:“中國,我從此站起來了!”

世紀的腳步從不會停歇,因為他在吶喊;技術的發展極速前進,因為他在吶喊;人民不再麻木愚昧,因為他在吶喊!

《吶喊》讀後感11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吶喊》,裏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我。

書中寫了魯迅小時候與年輕時的見聞。我喜歡的其中兩篇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故鄉》。兩篇都寫了魯迅先生對童年時的回憶,有喜有憂,令人回味無窮。

這本書很好,讓我們見到原來世界的腐敗:阿q的愚昧,童年的回憶,祥林嫂的可憐。

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他原本是在日本做醫生的,他想為人們治療疾病,但有一天他從電影上看到中國人被俄國兵抓去做探路人,被日本人抓去並刺殺,而一旁的中國人卻袖手旁觀時,他才明白過來學醫雖然能治病,但改變不了人們的思想。於是他放棄學醫,開始寫作。他敢罵,罵那黑暗的舊社會是多麼的腐敗讓我們看到魯迅先生的`愛憎分明。

這讓我想起了中國以往的恥辱:被敵寇逼着在條約上簽字;讓他們燒殺掠搶,還留下了慘不忍睹的大屠殺!"康梁"的反抗被可恥的清政府攔住,一個個像綁在樹上的人一樣無法回擊。這就是我們的恥辱啊!

魯迅先生以筆做劍,刺穿了黑暗的舊社會讓人們感受到光明。如今我們的生活如此美好,全是這些革命人士用鮮血換來的啊!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讓祖國更加繁榮,更加強大!

《吶喊》讀後感12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著,是魯迅先生寫《吶喊》。從這本書中瞭解了很多,瞭解了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是偉大革命家,思想家,文學教。《吶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於1918年《狂人日記》。《吶喊》作品選材,“多采自病態社會不幸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注意。”當時魯迅認為最須急切地療救,是人“病態”靈魂。 《吶喊》自序,醫病成了作者表述過去一個基本線索。寫我幫父親買藥,後來父親亡故了。接着寫了我去日本留學,救助向父親一樣被誤病人疾苦。在這篇序文裏,作者並沒有迴避自己曾有猶疑和孤寂,把這種感覺寫得淋漓盡致,體現出了坦蕩直率風格。“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一腔激情孤憤。這本書用了樸素,簡單語言描寫了生活中種種瑣事總是把他得寸進尺觸,抵向我們心靈和精神。給讀者留下很多空間去思考和遐想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短篇小説結集,作者真實描繪出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社會生活,揭示了當時社會層次關係,對中國陳舊思想和傳統觀念觀念進行了深刻剖析和徹底否定,表現出民族生活是憂患意識和希望社會變革強烈願望。魯迅先生用幽默風趣語言,憤怒而又帶鼓勵語氣,激勵當時中國人,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希望沉睡中巨龍——中國,早日甦醒。

《吶喊》讀後感13

這次寒假,我看了魯迅寫的一本小説,是《吶喊》。你知道嗎?魯迅可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翻譯和編寫了許多部小説,如:《吶喊》《彷徨》等,都反映了舊社會時的情景。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他本是要學醫來治療人們的,可他後來才懂得人們不是身體上有了傷,而是靈魂出了問題,正如他自己所説:“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書中有個故事“阿Q正傳”對我印象最深,阿Q不是真實的`人,是被魯迅擬化的一個人物,隨着他我看到了當時社會弱肉強食的惡劣行為:地主非常霸道,經常欺壓百姓,還見了殺革命黨人的慘狀等。我從書中知道阿Q是一個沒有朋友,沒有關心他的人,但又總能讓自己贏。也告訴我們要多幫助,關愛身邊的人,不管是誰。

為什麼書名為《吶喊》?因為作者想通過書的方式拯救舊社會,為人們吶喊助威,呼籲人們要站立起來,不能再被別人這樣羞辱。説到吶喊,作為現代的我們也應該呼籲人們銘記這些歷史,努力、奮發學習,為祖國獻上自己的一份力!現代社會還需講文明,有禮貌,多多幫助他人。這樣才會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吶喊》讀後感14

我喜歡讀書,異常是小説。所以,這個暑假,我看完了魯迅先生的《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説的集結,共有《自序》《一件小事》等十五篇短文。這些作品從現實的角度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民眾生活,也揭示了各種深層次上的社會矛盾。且證明了作者對中國舊有制度級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的.深刻剖析好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了對民族生存的濃厚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在書中,我記憶最最深刻的便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不僅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説,且在文中借狂人之口説出了幾千年來“吃人”的封建禮教,它證明了作者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立場。在文中,字裏行間透出了“我”對那些吃人的人的又怕又恨,以至於連吃人的人養的狗,育的孩,都心存三分顧忌。到之後,“我”才想到,自我的兄弟、親戚、朋友,都是“吃人的人”。再到結尾,“我”猜想自我也可能吃過人,無奈之中,發出了“救救孩子”的一聲吶喊。我不敢相信,在那個時代,竟會到處都是“吃人的人”,再想到那時也有想我一樣的孩子,也在被訓練成“吃人的人”,不覺出了一身冷汗!

這本集大成之作真是令人受益匪淺!

《吶喊》讀後感15

小時候讀《吶喊》,都是睡前當恐怖片看的。一看到《藥》裏面,砍頭、人血澆饅頭還有那一家子總想把對方煮了吃的情節,我就在被窩裏瑟瑟發抖,背脊冰冷。然而每個人都會有某種詭異的記憶,它們沒什麼特別,但是會讓你印象非常深刻,《吶喊》對我來説就是這種回憶。

我對《吶喊》的理解是很久後。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想趕緊長大,懷抱一顆赤子之心,帶着一種至真至善的心情,決心用正義之風席捲世界,並開始與社會接觸。很快,正義大使就遇到了一些麻木不仁的人,弄得我肚子裏是全氣,關於《吶喊》的那段記憶卻突然浮出來,所以直到那時我才切身體會,並理解了魯迅先生。

我一直是感知的信仰者。對讀書、音樂等,我用心、我的`感官(我堅信人的五官已經非常夠用),去接收作者通過這些媒介傳達的訊息,尋找共鳴。我特別討厭“閲讀指導”,每次看到這種閲讀指導,心裏就暗暗罵“我看書,還要你先指導?”。先鋪墊背景,基調,情緒,然後讓讀者、聽眾順滕摸瓜這樣的方式,我覺得所得並不是讀者本身的感悟,而更多是潛意識的取向壓力(收到自我暗示:順着導讀的方向思考,一定是對的,且感悟很深刻)。我不是反對看背景資料或者書評,我覺得這些應該在讀後看。你想,每個人都看了這些材料,然後去讀書,讀後感都一模一樣,那還交流作甚?而且這樣閲讀的人,怕是很難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書、喜歡的東西吧?

先把自己洗白,然後重看一遍《吶喊》吧?

標籤: 讀後感 集錦 吶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2gvgr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