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物種起源》讀後感

《物種起源》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種起源》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種起源》讀後感

《物種起源》讀後感1

讓我們從20xx年算起。倒退203年,上帝讓這個動搖自己權威的孩子誕生了,不僅是如此,上帝同時還贈予了他一個富裕的家境和可以遊手好閒的機會,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勤奮努力的富二代。達爾文能夠轟轟轟轟烈烈的去遠洋考察,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他沒有物質上的擔憂。當然,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被上帝如此眷顧。也正因為如此,有科學家一生清貧;也有人為了真理而死去;可達爾文卻是幸運的。退153年,這麼在當時還被認為是謬論的著作誕生了。儘管書中的結論在如今,已經是無人不知的常識了。可在那時,就像是往混沌的湖水上投了一塊大石頭,導致驚起了無數的波瀾。

當上帝與達爾文只有一個是正確答案,固然人們覺得達爾文的文章也有道理,人們還是傾向了那個千百年來給予安穩依靠的人然而科學探索就如同開荒擴路一樣,如果我們渴望那遠方土地的富饒,那就必須捨棄現有的安樂家園。探索意味着不可知的`風險,意味着別人的質疑,也就需要承擔更多不必要的責任——因為你選擇了科學這條道路。本能的反應使人們滿足於現狀,安於現有的精神依靠。這也許就是科學的理論只有在時間的打磨下才能成為科學,真理的原因。對於不可知的事物,成大事者往往有一種不拘與隨性,永恆不變的熱愛是支持他們的唯一動力。至少我認為這些可貴的品質在達爾文的身上展露無疑。

倒退115年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甲午海戰戰敗,嚴復將此著作連同戰敗的羞恥與彷徨走進了中國,也就是在我們以後將要學習的歷史中的《天演論》。達爾文之所以在中國能有這樣的名氣,很大程度上在於嚴復對那名著的翻譯作的推動。而嚴復翻譯這一著作並非是完全沒有目的的。還針對中國的現狀來評論,表達他的想法。科學著作就這樣在有目的的安排下成為了政治力氣,思想裏奇。這一舉動有利也有弊,一旦它的翻譯者刻意的扮演成一位再創造者,偏離或片面的放大則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這又確確實實是近代的中國所發出的一聲震耳發聵的驚雷---相比人類的誕生到底是出自於上帝之手還是由單細胞生物演化而成的,但是的中國人可能更在意,重視自身的存亡與國家的興衰。時代性是《物種起源》的又一烙印。是它所要承擔的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歷史使命,是我們對於它產生特殊感情的原因。

有時科學之路多舛的就像一出精彩的戲劇---當全世界甚至上帝都站在它的對立面的時候;他發出了聲響,在兩百年後他得到了時間與世界的幾乎全部認可後在大海之上又躍起了一個閃着真理之光的浪尖。在無限接近科學的過程中,人們的內心深處總會迸發出一種超越動物本能的喜悦。我們暫且可以説成這是上帝賜予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時至今日,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缺少知識的時代。但也正是由於這種精神上的富有,在某段時間會深深的思考自己為何會如此“貧窮”,一種信息時代的貧窮;我們現在可以選擇不去讀原著,可以直接背下關於這本名著的所有精度概括的內容;可以讀中沒有“墨水”,鼠標點擊複製粘貼直接完成長達五千字的文章。但這卻是知識的泡沫,真理的無用複製。當我們只找到其中一個“上帝”就停下追尋的腳步,則毫無疑問的陷入了那個百年一輪迴的怪圈。將前輩們好不容易織成的棉線,硬生生地製成了一件沒有袖子,顏色亂七八糟的毛衣。那麼,我們也可以不自量力的再當一次“嚴復”嗎?

追尋真理的漫漫長途,歷史車輪的滾滾而來,滾滾而去。優勝劣汰在知識的創造中同樣適用,我們要當一個生存者,開括者,勝利者。科學如同自然一樣永恆地存在着,他充斥着唯物主義的殘酷。但誰又能説這不美,不令人可敬可愛?

《物種起源》讀後感2

以前,我站在海邊的沙灘上,陷入了這樣的深思:潮起潮落,無法計數的分子,各自孤獨地運行着,相距遙遠卻又息息相關;驕陽彌散着能量,射向無垠的宇宙。

大海掀動着波浪,在她深處,分子變幻重組,悄悄地萌生新的組合,它們將自身複製,愈變愈大,愈變愈複雜,DNA、蛋白質,她們的舞蹈愈加神奇……我常常想着這些奇妙的東西,若在從前,人們根本無法推測她們的“行蹤”,而如今的科學,卻能使我們向這“神奇”靠近,輕探她的鼻息……

《物種起源》,是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鉅著,更是一部科學的偉大篇章。它講述了生物進化的過程與法則。全書能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資料是全書的主體及核心,標誌着自然選取學説的建立。第二部分中作者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給進化學説提出了一系列質疑,再逐一解釋,使之化解。這正表現出科學的學説本身不可戰勝的生命力。在第三個大部分,達爾文用它的以自然選取為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形態分異,胚胎髮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釋,從而,使這一理論獲得了進一步支撐。試問,有此發現與成就的原因是什麼?毫無疑問,是科學的力量!

那不容低估的科學,是它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概念。由於科學的發展,這天,我們能夠想象無窮奇妙的東西,比詩人和夢想者在想象中的豐富、離奇千萬倍。比如吧,詩人想象巨大的海龜馱着大象到海里旅行;而科學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別樣的畫卷——天宇中一個巨大的`藍色星球正在旋轉,它的表面,人們被神奇的引力牢牢抓住,並依附着它柔和地、永不停息地轉動着……

而科學有如一把雙刃劍,它刀光驟起,許多人也因此殞命;它又猶似一把鑰匙,既通往天堂,又延伸至地獄,它能使國家富強,推動整個歷史潮流的發展;它又能使人們為了利益,不惜發動戰爭,讓硝煙瀰漫整個天宇。而這“鑰匙”又確實有它的價值——沒有它,我們無法開啟天堂之門;沒有它,我們即使明辨了天堂與地獄,也還是束手無策。這樣推論下來,儘管科學知識可能被誤用以導致災難,它的這種產生巨大影響的潛質本身是一種價值。只是人們用錯了它,因而,我們更要把握好這把鑰匙,“鑰匙”的確很輕很輕,但是它握在手中之後,就會變得很重很重……

還有,巨大的潛在能量和無盡的寶藏是不會帶着它的使用説明書的,因而人們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步步摸索,投入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技術,才能真正翻開她的“使用説明”,揭開她神祕的面紗。

激動、驚歎和神祕,在我們研究問題時一次又一次地出現。知識的進步總是帶來

更深、更美妙的神祕,吸引着我們去更深一層地探索。有時探索的結果令人失望,可這又有什麼關聯呢?我們總是興致勃勃而自信地深鑽下去,發現無法想象的奇妙和隨之而來的更深、更美妙的神祕。這難道不是最激動人心的探索麼!打個比方,先賢們締造了民主的制度,正因我想沒有一個人絕對懂得如何管理ZF,我們只有用這樣一個制度來保證,新的想法能夠產生、發展、被嘗試運用,並在必要的時候被拋棄;更新的想法又能夠如此地輪迴運行。這是一種嘗試――糾偏的系統方法。這種系統方法的建立,正是正因在18世紀末,科學已經成功地證明了它的可行性。質疑和討論是探索未知科學的關鍵。如果我們想解決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那我們就務必這樣地運用科學,才能把通向未知的門開啟。

當然,人類還處在初始階段,在人類魯莽衝動的青年時期,常常會製造出巨大的錯誤而導致長久的停滯。但我們知道偉大的進展都源於承認先前的無知,都源於思想的自由。因此,我們遇上各種問題是毫不個性的。好在未來還有千千萬萬年,我們的職責是學所能學、為所可為,探索出更好的辦法。我們就應放開被束縛的雙手,宣揚一種科學的精神,一種自由的思想,告訴更多的人們,不好怕被質疑而扼殺自己最初的想法,而是就應毫不氣餒地、毫不妥協地堅持自己思想的自由。這一切,都源於同一個信念:我們摯愛科學!

《物種起源》讀後感3

《物種起源》讀後感《物種起源》是生物進化論的奠基者達爾文論述生物進化的重要著作,該書可以説是19世紀最具爭議的著作,其中的觀點大多數為當今的科學界普遍接受。在該書中,達爾文首次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達爾文在1831年參加了英國派遣的貝格爾號環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學考察,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後,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本書語言平實,採用了敍述性的、論證舉例性的口吻,沒有文學語言的那種誇張與華麗,更多的是自然科學所必備的精準與嚴謹,以清晰的脈絡向讀者講述作者心中關於“物種起源”的一切。

達爾文自己把《物種起源》稱為“一部長篇爭辯",它論證了兩個問題: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作者利用古生物學、地質學、地理學、比較解剖學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他在環球旅行和研究家養動植物時獲得大量第一手材料,論證了現存各種各樣的生物是由一個或幾個原始類型逐漸進化而來的,揭示出各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證明了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真正動因。自然選擇的主要內容是變異和遺傳、生存競爭和選擇等。變異是選擇的原材料,在生存競爭中,不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趨於絕滅,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則被選擇保留下來。有利變異在種內經過一代代選擇的.長期積累形成新的物種,生物就是這樣通過自然選擇逐漸進化的。雖然達爾文在完成《物種起源》時遇到了不少的困難,但這並沒有影響他要完成該書的決心。不過,如果達爾文知道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的實驗,就不會在遺傳問題上陷入絕境了。孟德爾在1865年就已經發現了基因的分離定律和獨立分配定律。生物遺傳並不融合,而是以基因為單位分離地傳遞,隨機地組合。因此,只要羣體足夠大,在沒有外來因素的影響時,一個遺傳性狀就不會消失。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一個優良的基因能夠增加其在羣體中的頻率,並逐漸擴散到整個羣體。很顯然,孟德爾主義正是達爾文所需要的遺傳理論。可惜,孟德爾的發現被當時的科學界完全忽視了。

儘管進化論還是存在許多的缺陷,但仍然不能掩蓋其所具有的巨大意義:

一、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對生物學的一次偉大綜合。

二、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説以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為基礎,有力地證明了造物主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從根本上推翻了長期統治生物學思想的各種唯心的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使人類在思想上發生了飛躍。

三,進化論是人類歷史上第二次重大的科學突破,第一次是日心説取代地心説,否定了人類位於宇宙中心的自大情結;第二次就是進化論,把人類拉到了與普通生物同樣的層面,所有的地球生物都與人類有了或遠或近的血緣關係,並徹底打破了人類自高自大,一神之下,眾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進化論轟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啟發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體現的認真精神同樣值得欽佩。當他談論到一些問題時,由於篇幅的限制,無法進行更多更詳細的論述,雖然書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證實他的觀點,但他仍告訴讀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將有對此問題更深入的論證。對問題能夠不敷衍,充分體現了達爾文對科學認真、嚴謹的態度。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的主導思想,即“自然選擇”,一定會被當做科學上的確定真理而為人們所接受。因為它有一切偉大的自然科學真理所具有的特徵,變模糊為清晰,化複雜為簡單,並且在舊有的知識上添加了很多新的東西。

《物種起源》讀後感4

經常在文獻中看到被引用的《物種起源》,時隔100多年的書或其中的觀點為何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我滿懷好奇心,通篇閲讀了達爾文先生所著、苗德歲先生翻譯的《物種起源》。該書的核心觀點,如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緩慢進化的早就被人們所熟知,但在19世紀中期大家都在爭論生命是不是由神創造的年代顯然是有化時代好處的,怪不得恩格斯説它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了。

以擁有現代科技水平頭腦的人來看《物種起源》,你或許會發現它是類似於科普性質的著作,但書中羅列的事實和超多的生動的案例在我看來,即使對此刻的科技工作者依然是有啟發的。

達爾文堅信“自然界中無飛躍”,認為變異是緩慢的過程,不是突飛猛進的。他在書中花了超多篇幅來解釋為什麼變異是緩慢的,他同時也多次坦白人們對自然選取和一些自然現象的無知,如在書中他不厭其煩的説人們對於某些問題“極度無知”、“一無所知”和“知之甚少”,一個謙遜有禮的老學者形象躍然紙上。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達爾文沒有過多的糾纏在造成後代與親代每一個細微差異的原因,但他認為透過自然選取積累的差異使得平衡發生哪怕毫釐之差,而這便會決定哪些個體將生存、哪些個體將死亡。此刻來看這樣的闡述,即種間差異,是何等的正確啊!

雖然達爾文沒有深究某個細節,但基於超多的觀察和試驗他最終發現了物種的起源和進化的規律。而這些要歸功於他的科學精神。如他堅信透過解剖學的手段來解釋現象,在對馬駒身體比例的分析上他是透過“仔細測量”得出相關結論的,他在論述雜交不育性時反覆強調“未經試驗,無人知曉”,他在疑惑什麼使馬滅絕的因素時對自己的驚異表示“無根無據”。我着實被這些體現達爾文嚴謹的科學精神的.例子所震驚!這或許解釋了為何18世紀的世界科學中心是英國!達爾文在對論點論證的同時,會舉很多有説服力的小案例,這要得益於他的勤奮,我想他就應是一個隨身攜帶筆和紙隨時做記錄的人。如他做了蘇格蘭冷杉幼苗更新的小試驗論述生存鬥爭,他透過種子萌發的試驗論述擴散的方法,類似的小試驗或許令現代的研究生都感到汗顏。科學精神歸科學精神,當我讀到達爾文關於騾子和斑馬的進化關聯時,我絲毫不懷疑靈感在達爾文構成其學術觀點中發揮的作用。

達爾文在書中反覆強調所有的生物都有高速增殖的傾向,即按照幾何比率增加的速度,而恰恰由於生存鬥爭的存在才不至於使一個物種就佔用了地球的全部資源。而這或許部分解釋了為何自然界的許多生理生態現象均可用冪函數Y=a*Mb來解釋。書中達爾文舉了林奈關於植物增長的例子,做為一個增殖最小的邊界,植物的更新速度也是驚人的。達爾文同時也堅信種內之間的鬥爭是最慘烈的,正因種內的個體有相同的資源需求。由於種內生存鬥爭和外界不利環境致使世界上每種生物均不能按照幾何比率無限制的增長,這點難道不能用於解釋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嗎?如果沒有戰爭、瘟疫和地質與氣象災害,人類估計會遍佈地球上每個角落,若果真如此,人類這種毫無限制的增殖或許導致其自身的快速滅絕。從這點好處上來講,戰爭、瘟疫和地質和氣象災難倒有好的一面了。

達爾文對地質學和生物學的興趣以及其顯赫的家世促使他完成了近5年的環球科考,這樣的經歷是達爾文完成《物種起源》的基礎。書中超多生動的案例幾乎嚴謹地證明了他的論點,這種科學精神是值得稱道的,如他在書中不停地論述試驗和數據的重要性。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書中沒有生物化學方面的數據,也僅採取簡單的數理統計分析,對一些“法則”和“規律”不能很好的解釋,但書中解剖學、形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的知識,個性是科學思維和邏輯依然對現代的科學研究有啟發好處!

標籤: 讀後感 物種 起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7l1d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