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讀書心得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讀書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讀書心得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讀書心得1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裏所學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最初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非常費解,後來走上了教育崗位之後才漸漸明白這裏説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九月份校長推薦我讀《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是由教育專家、著名青年學者林格撰寫的一本有關養成教育的專着,主要包括養成教育的基本理論和養成教育的14項內容及操作兩部分,重點介紹學習習慣與學習個性的養成。看後總體感覺:實用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教育的習慣,而所謂培養,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進行教育和訓練”。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見習慣的養成有多麼重要。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養成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養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使他們終身受益的事情。習慣,往往起緣於一件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藴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優質生活的能力。因此尋求最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目標,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成績;同時健全人格,以便學生學會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實現素質教育。作為一名國小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任重而道遠,

在培養習慣的方法中有提到這樣的一條: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是的,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反覆訓練,不斷強化,才是實現轉化的關鍵。由此我想到了雨露老師給家長講座時提到,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嗎,讓他重複33次,想改掉他的壞習慣嗎,讓他重複上百次。在平時的工作中,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也可以堅持這樣去做。首先保證訓練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其次訓練必須嚴而又嚴。只經過痛苦的磨練,才能養成好習慣;再次訓練必須要求具體。這樣學生才容易掌握要領;最後訓練必須是紀律制約與自我要求想結合,只有把內部的意志力與外部的強制力結合起來,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有保障。國小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教孩子五年,給孩子五十年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讀書心得2

學習《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時,拜讀了魏老師的《自強。育人。教書》一文,領悟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慨頗多,然本人筆拙,現只將不吐不快的點滴體會分享與大家。

身為一名教育主管,仍兼班主任和語文學科教師,還要外出講學。教學時間哪裏來?教學任務如何完成?這是我幾年來心頭的疑團。直至今日,拜讀其作,豁然釋疑。原來魏大師和學生探索了一條語文教學管理科學化的途徑。它分為三個系統,首先是計劃系統,將34件實事分為6類:每天必做的6件事、每天按學號輪流做的3件事、每週做一次的3件事、每學期做一次的9件事、不定期的6件事、滲透於語文教學中的7件事。其次是監督檢查系統,建立了五種檢查監督的方式,並且制定了具體的檢查時間、檢查方法和獎懲措施。最後是反饋系統,有個別討論反饋、班幹部反饋、班集體反饋和家長反饋。並且每個系統都有具體的操作方案。難怪魏老師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仍舊保持高質量的教學效率,緣在於語文教學走上了法治的軌道。

作者的敬業精神、寬容的美德、民主的育人思想和科學的管理理念,是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之楷模。

一、敬業。

沒有敬業精神而談教學、班級管理,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皮之毛。所謂敬業精神,從作者身上,體現出來的就是“迷戀上了教書”。“迷戀”,説得多好。正是因為“迷戀”,才會全身心投入而無怨無悔;正因為“迷戀”才會興趣盎然而動力不竭;正因為“迷戀”,才會殫精竭慮而有奇思妙想;正因為“迷戀”,才不會感到瑣碎苦累。因此,我始終沒有覺得做班主任工作對我是一個額外的負擔,蓋源於此。

二、寬容。

作者説:“少埋怨環境,多改變自己”。誠哉斯言。我剛開始工作時,也經常埋怨學生太差,學校條件落後,設備簡陋......埋怨的結果怎樣?環境沒有什麼變化,倒是自己的脾氣更壞了,愛挑剔、愛發牢騷、喜歡評頭品足。

作者的理解是:“埋怨別人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環境太惡劣、太困難,常常是我們自己沒能力,主觀努力不夠;埋怨學生難教育,常常是我自己方法少。”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是的,怨天尤人有什麼益處?因此,我在工作中對於學校的內外部的環境,不再説三道四。能夠想辦法解決或改變的就儘量想辦法解決或改變,實在無力解決或改變的也能夠泰然處之。要有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境界。對於學生,不論是多麼差的學生,不再埋怨,更不諷刺挖苦。作者説:“我總覺得即使是最淘氣的學生,即使是各科成績都倒數第一的學生,也確實都是我的助手,他腦子裏一定有和我一致的成分,我幫助他學會管理自己、學會學習之後,他一定也幫助我提高了教育教學能力。”把學生當成助手而不是對手,這就是寬容的美德演繹出來的高明的方法。所以,我的'班主任工作及班級管理每一方面都有助手,人人是助手,班級工作充滿活力。

三、民主。

作者説:“要看到自己和學生的長處,千方百計發展這些長處”。“我感到自己的最主要長處就是善於商量。語文不會教,跟學生商量商量,就想出了一些辦法。不會教後進學生,便多次跟他們商量符合他們實際的學習方法,這樣一來,他們也能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一點點地超越自我了。”我覺得這“商量”就是讓學生“做自己的主人”,是對學生最大的尊重,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我是絕體會不到這一點的。

四、科學。

作者説:“我們努力將事情、時間、承包人三者落到實處。朝著‘人人有事幹,事事有人幹,時時有事幹,事事有時幹’的目標努力。”這將大大減少隨意性,減少人治的成分,提高工作效率。

我想如果試著與學生商量,班級裏將會有哪些常規工作要做,誰來負責幹,什麼時間幹,多長時間幹完,結果如何,一定到位,這樣大家幹起事情來有條不紊,效率一定會提高高,效果一定不錯。

總之,我深感:作者是中國大地上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老師、是中國教育界傑出的人物,不愧稱之為教育改革家。作者的教育思想值得學習、作者的教學方法值得研究、作者的改革精神值得發揚,從教當學作者,為師當學作者。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讀書心得3

我已是一個工作了二十幾個年頭的老教師了,自認為對教材很熟悉,上課前的備課自認為也很認真,課堂講課很賣力,講課儘量做到面面俱到,可是教學效果常常與預期落差很大,班級同學兩極分化嚴重,得A的不少,但還是有部分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越拉越遠,連B都拿不到,成為生物學習的困難生。對此現象總希望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讀了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宋運來先生的“什麼是最有效的教學”一書,頗有收穫。我知道了一些自己的問題所在,我的備課面太窄,教學方式太傳統。讀完此書深深體會到要想有一節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要善於問課。

問課就是教師主動徵詢學生、同行、家長等對教學的感受和意見,並對自我教學進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達到改進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從而獲得最佳課堂效果的一種教學形式。

問課要問“自我”“學生”、“同行”, 做到對象多元化,這樣才能知“情”。首先,問自我。堅持“課前問”,就是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多問問自己,“為什麼這樣上課?”“應該怎樣上這堂課?”“還可以怎樣上這堂課?”三思而後行。還要堅持“課中問”,就是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對課堂中發生的出乎意外的問題捫心自問,及時調整教學過程,這樣克服呆板,隨時迸發智慧的火花,使課堂充滿活力。還要堅持“課後問”,就是教學結束後,教師要及時反省,反思本節課的收穫與改進。其次,問學生。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問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聽課的情緒、學習的效果、學習的困惑、需要教師怎樣教學的願望等,這樣兼顧個體,注重教學的`層次性,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再次,“問同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同行的意見專業性強,可以知道自己的課堂是否具備“目標性特點”、“主體性特點”、“個體差異性特點”、“三維性特點”、“體驗性特點”,有利於自我改進自我成長。

教學問課的途徑可以具體落實到幾個方面的反思上。

1、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2、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3、對教學結構的反思

4、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5、對教學媒體的配置與使用的反思;

6、對教學管理的反思。

問課要站在新的角度進行問課:

1、常態課,準備是否充分;

2、常態課上,是否忽視了學生的評價與反思;

3、我是否每節課都極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問課時,要關注:

1、問教學現象,研討設計理念;

2、問教學設計,尋找教學規律;

3、問感悟與生成,探索創新課堂。

通過問課,能有效轉變教師角色,確立服務意識、努力發揮教師促進者、指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從而獲得最佳的課堂效果,進一步優化我們的新課堂教學。

通過這本書的學習,但願能學有所用,使我的教學效果有所提高。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讀書心得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播種行為,就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穫命運。”孫雲曉先生也一再強調培養習慣在孩子養成教育中的重要性,“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把他引到破產的地步。”的確,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甚至決定學生的未來命運。最近響應學校要求,認真拜讀了孫雲曉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這本書主要介紹了養成教育的理論、內容、途徑及方法,還例舉了一些具體的事例向我們説明了養成教育的重要性,真是讓我受益匪淺。我們所教育的學生正好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們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卻又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足夠的自控力,特別是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做人和做事,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與學生接觸最多也是影響最大的班主任,身上就肩負著更多的使命,那麼作為班主任到底如何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呢?結合孫雲曉先生的文章,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首先,作為班主任要正確面對學生的不良習慣

在孫雲曉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的報告會上,現場有家長提出,自己的孩子壞習慣“屢教不改”,這個缺點怎麼辦?而孫雲曉的回答很有意思,説“這是‘特點’而不是‘缺點’。這是兒童的特點。而兒童教育就是要反覆。”可見學生身上存在一些不良習慣是很正常的事情。作為班主任,我們當然都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自覺服從班級管理,其實學生自身也不想犯錯誤,他們也渴望能夠不斷進步,能夠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讚揚,他們之所以犯錯就是存在一些“特點”,而這些“特點”是可以通過家庭和學校的雙方合力來加以改正的,著名新聞工作者楊瀾就説過這樣意味深長的話:年輕,有資本犯錯誤。如果我們能夠正確認清這一點的`話,在我們的教育中就會減少很多負面情緒,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從而避免犯難以挽回的錯誤,與學生關係也更為和諧些,也更有利於我們學生和自身健康人格的培養。

第二,細節決定成敗,要從細微處入手

哲學上強調量變引起質變,要求我們不能拔苗助長,急於求成,而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習慣的養成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孫雲曉認為,對孩子好習慣要明確規範,讓孩子對養成某個良好習慣的具體標準要清清楚楚。然後就是堅持,好的習慣只有堅持,才能讓孩子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一件事堅持21天就會初步養成。而堅持90天后,就是一個成熟穩固的習慣。”孫雲曉這段話給我們教育很好的啟示,其實我們學校每天都在身體力行著,那就是注重學校規章制度的執行,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制約作用,他明確規範學生哪些可以去做,哪些不可以去做,就是所謂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為我們班主任要做的就是不斷從細微處引導和監督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然後逐漸由“有為”到“無為”,逐漸幻化成學生的內在自覺。譬如,光線良好的時候,不開教師用燈,教育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早讀,晚自習,上課及時趕到,教育學生形成嚴格的作息習慣;即使在公共場合也不要亂扔垃圾,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就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從細微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吧!

第三,班主任要身體力行,言傳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孫雲曉也在文章中強調:真正的教育都是潛移默化的。教師自覺地撿起一塊垃圾、擦乾淨講台、擺好教具等等,學生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也會自覺模仿老師的行為-這就是榜樣的力量,這比班主任三令五申地説教要強得多。還比如我們要求學生早讀課6:45之前必須要過來,那麼作為班主任就必須在這時間之前過來,要不然我們憑什麼要求學生也守時呢?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班級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要處處以身作則,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教育無處不在,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各自現有教育資源,結合各種教學活動,把“做人、做事”的正確習慣的培養融入平常的教學活動中,以正確的行為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這樣的班級管理才是最有説服力的。

第四,持之以恆,貴在堅持

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萬丈高樓平地起,這需要我們班主任不僅僅要細心,還需要足夠的恆心和耐心。班主任要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認清這一點,我們才能平和地應對這個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當然這個過程需要師生雙方合力解決,學生同時也要一步一個腳印,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一定會有成效的。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説過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與孫雲曉先生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對於父母和老師來説,你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收穫什麼樣的未來。”我們和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有個幸福的未來,但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個人的力量,一個小時就能解決的問題,他需要家庭、社會、學校三方合力,從小抓起、從細抓起、從現在抓起,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健康的人格,從而向著美的方向生長!

標籤: 讀書 培養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9rwr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