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必備】讀《瓦爾登湖》有感

【必備】讀《瓦爾登湖》有感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瓦爾登湖》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必備】讀《瓦爾登湖》有感

讀《瓦爾登湖》有感1

也許只有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只剩下清澈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靈性的文字才能在筆下像流水一樣靜靜地流淌;也許只有當生活從喧囂中歸於平靜,從忙碌中歸於沉思,月光才能灑下最美的光芒;也許只有當生命歸於寧靜,棲息在透明的瓦爾登湖湖畔,佈滿傷痕的靈魂才能得以安息。

大衞。梭羅,瓦爾登湖畔的那個孤單的靈魂,只有他,在簡單的生活中將思想和文字靜靜地打磨。

《瓦爾登湖》是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它是一本簡明輕快的書,因為它不晦澀,它只是一曲靈魂的高歌。從山間清晨的一陣陣微風到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隨着季節變幻的鄉村田野;從水天一色下的鷗鳥到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從垂在小灌木枝頭飽滿的漿果到耕作於湖畔放眼遠眺的靈魂。這裏是他靈魂的棲息地,也是他心靈寧靜和温暖的港灣。

正如他所説:"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泓瓦爾登湖"。這種寧靜和温暖是多麼讓人嚮往啊,每個人或許都願意像他一樣,平靜地居住於瓦爾登湖的湖畔,安靜地老去。但是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對生活還抱有太多地所求,這些"所求"使我們的靈魂不堪重負,無法拋下一切。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追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需杜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你是否也應該有一顆平靜的心來面對這不再簡單的世界?

在越來越緊密的鋼筋叢林中,心靈的羅盤仍應固執地指向寧靜和自然。只有這樣,你的靈魂才不會在生活中迷失方向。迴歸自然,那是人類最美好的理想,也是心靈最好地歸宿!而在今天,我們卻無法想象它已經成為遙不可及的幻想!

現代生活給我們帶來了幾乎隨心而動的舒適,水泥柏油路面光潔如新而路旁的植物卻在忙亂地紮根;室內牆紙五彩繽紛、夢幻動人而室外卻一片昏暗佈滿陰霾。昏暗遮住了我們看清世界的雙眼;調味劑麻痺了我們分辨甘甜泉水的味覺;日復一日的工作指揮着我們的身體,如同機器一樣周而復始,生鏽了便會送往醫院修理,修理不了便會送往殯儀館,最後只留下一個精緻的小盒來包裝自己。這不應該是我們人類應該渴望的生活!我們渴望迴歸自然,歸於塵土!

社會不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就算你的堅定地放下一切迴歸自然,又上哪兒去尋找這一塊淨土?要知道,瓦爾登湖只有一個,而人類卻有幾十億!

明知道自己不可能,那麼還不如做一個在都市裏隱居者。我們或許只能這樣安慰自己,而有的人卻甚至連這都做不到,這是人類的悲哀!一次次地追求解放,卻又一次次將自己束縛在這片土地上。

幻想歸於終將遙不可及,只能欺騙一下自己貧乏的內心。我們終究是不屬於瓦爾登湖的,不像梭羅,他是瓦爾登湖的孩子,只有瓦爾登湖的孩子,才能融入瓦爾登湖這片淨土。

曾經那瓦爾登湖的清泉,清澈、寧靜、歡暢,一滴滴匯成一泓,如同流淌在身體裏的血液,涓涓不息,永不停滯。絕不是一滴滴尿液,匯成一股洪流,將它染黃!我只知道,當最後一片淨土也被染上了人類的色彩,迷途的靈魂終將會永遠找不到方向……

讀《瓦爾登湖》有感2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為生活而奔波,卻始終不明白該怎麼生活,什麼是“生活必需品”當我拿起《瓦爾登湖》時,它巔覆了我的認知,告訴我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

書中説道,食物與蔭敝之處就是“生活必需品”了,明智的人不需要過於舒適。可是,現在的人們卻追求過度的舒適,其實這並非我們所需的.,那些永遠不滿足的人,也該清醒了。

現在,有的人只知道一天到晚的工作,卻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義,時屬常見。《瓦爾登湖》這本書説了,要有意義的生活。許多人努力工作,學習,可是這一切帶來的可能不是財富,知識等,甚至可能變成累贅。

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事實上我們只需為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去工作就好,一座小屋,簡單的生活,可我們卻偏偏把它複雜化了。只要認真想一下,我們可以不用如此奢侈,不會煩惱,不會為貧窮擔憂——人缺的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

我們習慣了奢侈享受,也許會對此產生質疑。可是,非洲人在山中,他們不需要空調,電話,山珍海味,他們也非常快樂。我們卻一天到晚哭哭啼啼,只因為內心得不到滿足。該反省一下自己了,即使沒有這些奢侈品,我們依然可以存活。

我們表面上看似富裕,然而實際上我們貧窮得很。只不過是周圍有着很多奢侈品罷了。觀察富人和窮人,那些窮人終日得不到解脱。而所謂卻富人即使有奢侈的生活可是人還是沒變。這好似對我們的諷刺。真正的解脱,是精神上的改變,進步,而不是簡單的富有!

感謝《瓦爾登湖》它讓我明白了人們生活的意義,絕不是奢侈,而是簡單的生活。

讀《瓦爾登湖》有感3

我仍然記得富人和漁夫之間簡短而有意義的故事:當漁夫悠閒地享受海風和簡單、樸素而悠閒的海浪時,富人教漁夫努力奮鬥賺錢,這樣有一天他就可以忘記煩惱,無憂無慮地過他嚮往的生活。“我不是已經過着這樣的生活了嗎?”漁夫回答道。

在某種程度上,與富人複雜的“成功之路”相比,漁夫幾乎就像一個聰明人,找到了一條通往他內心的捷徑,簡單明瞭。恐怕我已經失去了生命。目前,大多數人顯然選擇了“富人”的道路。為了一個明確或模糊的目標,人們為所謂的“詩與距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不懈的鬥爭。然而,他們可能會在不經意間迷失在複雜的現實中,無法逃脱。

然而,梭羅可能知道漁夫的智慧。他選擇了這條捷徑——,一把斧頭和幾十美元僅在瓦爾登湖。湖邊的森林裏矗立着一座小木屋。一幅簡單生活的畫面在《瓦爾登湖》慢慢展開。

在這樣簡單的生活中,梭羅試圖直接面對生命的本質,不服從上天的命令,而是吸收所有生命的本質,從而徹底擺脱一切不是生命本質的東西,迫使生命進入死角,過濾掉其餘的,只留下最基本的'元素。因此,他不需要“喝茶、咖啡、黃油、牛奶和鮮肉,所以他不需要這些費用來工作”,也不需要“用蚯蚓捕捉梭魚,然後用梭魚作為誘餌捕捉鱸魚”。他的生活是“一年只有30到40天的勞動來養活自己”。它是森林中明亮的晨光和微弱的晚霞,鳥兒在啁啾,松鼠在啁啾。它是在豆田裏的自由工作,朋友們不時的來訪,當然,它也是遠離小鎮的喧囂,對他周圍鄰居的關心,以及對清澈無底的淡綠色湖泊的愛和依戀。無論是在寒冷的冬日裏取暖,還是在初夏的樹林裏漫步,與瓦爾登湖的兩岸融為一體,是對簡單舒適生活的無拘無束的追求。

當談到人們喜歡談論的“金錢”時,梭羅斷言:“金錢沒有滿足靈魂需要的地方。”這可能是一個不守規矩的靈魂,在追求簡約主義的過程中鄙視金錢。正是這種對金錢的判斷使梭羅避免了像富人一樣犯同樣的錯誤,並以簡潔的方式追求最簡單的生活。

事實上,生活並不複雜。願你也能和梭羅一起在《瓦爾登湖》岸邊看花開花落,一起享受鳥兒的啁啾和昆蟲的啁啾,一起打破湖面的冰,一起享受一次簡單的旅行。

讀《瓦爾登湖》有感4

“有時候,我不能把眼前的美好的時間犧牲在任何工作中,無論是腦的或手的工作。我要給我的生命留有更多餘地。有時候,在一個夏天的早晨裏,照常洗過澡之後,我坐在陽光下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樹、山核桃樹和黃櫨樹中間,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之中,凝神沉思,那時鳥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聲地疾飛而過我的屋子,直到太陽照上我的西窗,或者遠處公路上的轔轔聲,提醒我時間的流逝。我在這樣的季節中生長,好像玉米生長在夜間一樣,這比任何手上的勞動好得不知多少了。這樣不是從我的生命中減去了時間,而是在我通常的時間裏增添了許多,還超產了許多。”

以上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的《聲》中敍述他與自然相親的經歷與感受。

塵世中摩肩接踵紛紛為利而熙來攘往的人們啊,我們為什麼不學梭羅,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走出水泥鋼筋的.森林,奔向河邊湖畔,山谷林間,親近一下大自然,從大自然中獲取人生的智慧。

“我們知道我們身體裏面,有一隻野獸,當我們的更高的天性沉沉欲睡時,它就醒過來了。”梭羅説。親近一下大自然,讓大自然喚醒你沉睡的天性吧,生活簡單一點,這樣就有閒暇感悟和思考。“斬除了腦中的林莽,把內心的羣獸驅逐到適當的地方。”梭羅又説。

讀《瓦爾登湖》有感5

荀子在《勸學》篇中説:“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認為,“君子”只要廣泛地學習並且每天堅持檢查反省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失,如此也就達到了聖人的境界。基於這一點來説,梭羅完全做到了,所以他是一位聖者。從《瓦爾登湖》中可以看出,年輕的梭羅閲讀了大量的著作,不僅有古希臘的的經典,而且有東方的經典,中國的和印度的。他引用經典信手拈來,可見他博聞強識。他愛思考,思考需要安靜,於是他選擇孤獨,逃避紅塵的喧囂,孤身隻影來到瓦爾登湖畔,親身建起一棟小木屋,每天與飛禽走獸為伴,靜心觀察,從大自然中獲取智慧。梭羅記錄下他的觀察和思考所得,字裏行間閃爍着智慧的光輝,照亮人們人生旅途中佈滿荊棘光線暗淡的小徑。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序》裏曾引用過當時的諺語:“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揭示了追求利益是普天下全人類的本性。追求利益無可厚非,因為人首先要解決生存和生活問題。但問題是,如果生存和生活已經沒有什麼問題了,卻還無止境地全身心地追逐利益就有問題了。本來追求利益是手段,現在卻變成了目的。在利益至上者的眼裏,“他可以把風景,甚至可以把上帝都拿到市場去拍賣,如果這些可以給予他一些利益……在他的田園上,沒有一樣東西是自由生長的,他的田裏沒有生長五穀,他的牧場沒有開花,他的果樹上沒有結果,都只生長了金錢;他不愛他的水果的美,他認為非到了他的水果變成了金錢時,那些水果才算成熟。”梭羅毫不客氣地譏諷瓦爾登湖附近的田莊主人。其實這種人永遠不會斷子絕孫。曾幾何時,某些人看到一望無際的蘆葦蕩,不想怎麼保護好世界罕有的寶貴的濕地,而是想怎樣把下面幾百米深處的石油抽取出來變成金錢;或者把原本用於保護濕地的資金在蘆葦蕩裏修建木板路,美其名曰“發展旅遊經濟”,收門票賺遊客的錢,嚴重危害了濕地的動植物的生長和繁殖。對這類人,梭羅甚至這樣罵道:“在一個高度的文明底下,人的心和人的腦子變成了糞便似的肥料!”

人的心和腦子是怎麼變成了肥料的?利慾薰心,利令智昏。對金錢、財富的慾望與毒癮一樣難以剋制。其實人的絕大多數慾望都是多餘的。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詳細列出他在瓦爾登湖畔建造木屋所需費用,他第一年種地所獲得的'收入以及支出。梭羅用他親身實踐告訴人們,僅僅為了生存和生活,其實是不需要太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他用一部分時間勞作,其餘大部分時間徜徉於湖山之間,觀察,感受,思考。梭羅説:“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能夠放得下,他越是富有。”他的這句話讓我聯想到現在人們常説的一句話“窮得只剩下錢了”,金錢和財富,並不代表“富有”。小品《不差錢》裏的一句經典台詞:“人生最痛苦的是,人死了,錢還沒花了。”

《羊城晚報》上曾刊登一篇題目為《砍掉百分之九十九的慾望》的文章,作者申霞豔説:“常立在窗邊看到園藝工人修剪樹枝,常感到納悶,這樣的大刀闊斧不會損傷樹幹嗎?園藝工告訴我,修剪枝葉會讓樹的主幹獲得更多營養,長得更好。我此後天天觀察,發現一段時間之後,樹的確更加挺拔更加茂盛了。由此,我想到人。身體的肥胖是可見的,我們可以像園藝工人修建枝條一樣來定期減掉多餘的脂肪;可是心靈的肥胖呢?我們可有給慾望減肥的意識?”“砍掉一些慾望。我們可以通過沉思默想和靈魂對話,將虛假的慾望從心上剔除。”

讀《瓦爾登湖》有感6

1845年,拿了一柄斧頭的亨利大衞梭羅,孤獨地跑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小木屋。在自己親手建造的天地中,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一切,以自然為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説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只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後,平靜躁動,心情神澈,開卷展讀,才能漸漸地進入這一奇妙王國,直至心神皆醉。

梭羅崇尚實踐和腳踏實地,於是他從基本的“經濟篇”開始,最終以“只有我們睜開眼睛醒過來的那一天,天才亮了”的日子結束,在他行雲流水的字裏行間,散發着大海的氣息與木葉的清芳,也透露出心底的灑脱與恬靜。梭羅散漫的文筆,不但能從貓頭鷹的號叫、康科德的鐘聲、田野與溪流中揭示出永恆的真理,而且也能將松鼠、山雀、鷓鴣的活動變成詩化的哲學。無論白晝“大地生長豆莢”之時,或是冬夜“臨湖畔聽冰裂”之際,梭羅總能帶領我們輕鬆地穿越“議論、偏見、傳統、幻想和表面現象的泥濘沼澤”,跳上我們稱為現實的堅實地面。一切景物描繪,優美細緻,清麗動人,像湖樣晶瑩,如鬆般蒼翠,擲地彷彿可叮咚作響。尤其是對湖四周景色的描繪更是令人傾倒,簡直是寫下來的幽夢了。

梭羅不是萬事不關心的閒雲野鶴。強烈反對奴隸制度、強調公民不服從權利的'他,早已成為引導無數人穿越荊棘、登上理想彼岸的行動與精神的導師。在《瓦爾登湖》中,跟着梭羅,能懂得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美麗,感受到春天與黎明的朝氣蓬勃,也會不知不覺在他的熾熱信念中融化。

一生如此,“簡單而寵鬱,孤獨而芬芳”的梭羅,為世界文學史留下了這一本獨特的綠色經典,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本難得的靜靜的書。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翻譯徐遲先生的譯筆優美傳神,與全書風格契合無間,奈何徐遲先生也於前年駕鶴西歸。品着這滿紙煙霞,想着梭羅、瓦爾登湖與徐遲,亦不乏“亦幻亦真難取捨”之感了。————存少輝

讀《瓦爾登湖》有感7

斷斷續續小半年才讀完這本書,前情已想不起時候又開始讀,好在是本散文書,不太影響後續的閲讀。一開始讀確實還是比較吸引人,其中大段瓦爾登湖景色的描寫,令人神往。但是看多了不乏有點沒意思,可能我總是偏向於故事性的書籍,但並不影響這本書確實是很經典。

我想分享一段其中記憶比較深刻的,梭羅在其中説因為你需要麪包、咖啡、牛奶,所以你就需要出賣更多的勞動力來換取這些東西。但是如果你只是需要維持生命的物質,一些土豆泥,玉米糊即可。

一旦你需要的越多你付出能量的越多,這樣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應該少一些慾望和需求,更多是維持生存本質即可。但是我覺得梭羅的想法過於理想化了,一個人不僅只是如梭羅般生活在瓦爾登湖的人,他是一個社會人,在社會中生存,衣食住行都需要通過大量的能量付出以此進行交換。此外,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基於人的慾望,因為需要獲取更多的.物質因而存進社會的進步。當然我覺得梭羅的本意可能是想通過較為誇張的方式表達人的慾望過多不是一件好事。慾望是應當有的,但是如何平衡好,把握好這個度,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一點一點悟透的。

經典之所為經典,想必是值得多拜讀幾次的。這次只是粗略泛泛而讀,下次再精度細讀獲取營養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8

一湖水,周圍密集的綠色植被,這一連串的景象都會讓你心如清澈的鏡面,去審視周圍一切事物。

看到了湖,會立馬想到之景象描寫的詞彙。這也是當初借《瓦爾登湖》一書時的想法。但,當我翻開書頁去感受這湖水帶來的優美文字時,發現裏面的描寫並不侷限於景色或抒情,而更多的通過景物引伸出對當下生活的感悟和見解。

“為什麼一桶水很快就會變臭,而凍成冰以後就會永遠保持新鮮?人們常説,這就是感情和理智之間的不同”特別喜歡這句話,這類的句子在整本書中佔據大多數。

其實,一本描寫景物的書,可以將景物切入到類式上句話的哲理中,不得不由此想到作者的心境並不僅僅在湖上,在一片景物中。所謂的寫景,就是一個虛託,托出作者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意願。

用一年多的時間居住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一種無憂的生活也許或帶來不同凡響的境界,可在作者的心裏,始終堅信一種獨立和個性的宣揚,所以他這段經歷,可以説應該是一種生活上的體驗,出於對世態不滿,或對當時政府各繁瑣事情的抗議。這種抗議和發泄渠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也只是在順應大勢。

全書共有18章,雖然圍繞瓦爾登湖來寫,可文章常常將你帶到另一個境界中,對人類,對社會,對環境的哲理。“如果我終生像只蜘蛛一樣,被禁閉在閣樓一角,只要我有思想,對我來説,世界就還是那麼大”,這種思想境界不僅與身體侷限的思考,讓我不由聯想到的是一個人該如何將自己與世界相融合。

人,就是萬物中的一物,除此之外,植物、動物都在這片土壤中生長,而這片土壤是為了整個生靈而築,可人類的殘忍和自私,捕殺和砍伐,在書中作者是嚴厲批判。

所以,你可以看到獵人是怎樣殘殺動物的經歷,也可以看到某某莊主為獲利亂砍亂伐,甚而作者用了極其嚴厲的詛咒來發泄不滿。瓦爾登湖隨着環境破壞漸漸失去原有的美貌。可惜的同時,感慨這本書的存活。

多少年來,人們對環境意識薄弱所造成的影響,至今已無法彌補。就像書中的一句話“如果我們沒有把時間消耗在彌補失去的機會上,我們稱之為盡責”盡責與彌補間的差異就是一個是犯錯在先,另一個是預防及時。錯誤所留下的痕跡無法磨滅,但人又無法避免或完美達成。

一切進步都是在悔恨與過失中結晶總結,所以對於曾經犯下的錯,只有靠彌補。思維跳躍在地平線上,湖水波濤翻滾,人的思想也一樣,瓦爾登湖置身於地球與天空中,共享着人類和宇宙的顏色,在藍、綠間轉化,又融合。

陽光不再僅僅是照耀光芒的發光體,就像瓦爾登湖的水,他的美麗永遠存留在每一位讀者心中,閉上眼就能聽到他的聲音和絲絲愜語的震動,因為他流淌心中,如一面鏡照耀進陽光,也照耀進最純潔的物體。

讀《瓦爾登湖》有感9

《瓦爾登湖》中沒有敍述什麼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敍説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他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

剛開始讀時,這些故事情節讓我感覺很枯燥繁複,看了幾頁我就萌發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我靜心下來的時候,我再次拿起這本書,去讀這神的思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隻有些許吧。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走近那些偉大的心靈,聆聽智者睿智的語言,不僅讓你提高自我認識,多識大自然鳥獸草木之名,而且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受,採集到生命的美果,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讀《瓦爾登湖》有感10

沒有什麼比讀書更令人喜悦的事了,一個人的夜晚,點亮一盞枱燈,讓另一個時空的朋友為你講述來自於他的,或喜悦或憂傷的故事。有些故事只能聽一遍,聽過了會恍然大悟,然後離開。有些故事讓你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聆聽。漸漸地,你發現你與講述者是如此的心靈契合,它讓你思索,讓你頓悟,給你啟迪。你們有如此多的共同語言,通過文字,你彷彿能觸碰到來自另一個時空的知己。顯然,亨利。戴維。梭羅之於我,就是後者。下面我想來談談他的作品《瓦爾登湖》。

這部作品初稿創作於1845年梭羅在瓦爾登湖獨居時期,因為之前在康科德鎮過的並不舒心,梭羅逐漸萌發了搬離父母家的想法。正巧他的朋友愛默生以每英畝八美元八美分的價格買下了瓦爾登湖旁邊十一畝林地,於是梭羅便在此動手搭建了一座十英尺寬,十五英尺長的小木屋,開始了他兩年之久的湖邊生活。與之一同完成的還有《在康科德河與梅里麥克河上的一週》。不過這兩部作品在他生時都未十分暢銷,後者還被梭羅自己調侃"現在我擁有一座藏書近900冊的.圖書館,其中700冊是我自己寫的。"直到百年後,《瓦爾登湖》才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慢慢被奉為經典。它的滯銷,一部分原因在於它思想的先進性。其中標榜的個人主義,時至今日已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於當時不得不説有些超前。"我寧願獨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話,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願混在這盛裝打扮的人羣中招搖過市。我不願生活在這躁動不安的,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十九世紀,我寧願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他以犀利的筆鋒直接抒發自己的所感。他睿智,深沉。他是廢奴主義的堅定擁護者,他提倡人人平等。"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雖然是那麼卑賤與無知,卻可能是生具異稟的天才。他們總有獨到的見解,從未不懂裝懂,儘管他們的外表可能是骯髒邋遢的,他們的思想卻可能如瓦爾登湖般深不可測。"梭羅提倡的思想獨立,人人平等的個人主義觀念,對於今天的我們,無疑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如果思慮什麼是人生的主要目標,我們就會發現,大家都選擇了相同的生活模式,好像這種模式是我們清醒時做出的選擇。然而我們並沒有仔細思考是否有其他模式可選。

我們為了工作而學習,為了生活而工作,為一棟房子,一份生計而勞碌奔波。也許你已經工作,過着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在每天上下班時的地鐵口,隨着成千上萬的人進進出出。你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你多久沒有離開這裏,去看看別處的風景;你會不會停下匆忙的腳步,看一看你頭頂的天空?或許你已足夠努力,但依然感覺不到足夠的幸福。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如果你喜歡一個人,你會想要一次又一次的看他而不知疲倦。如果你喜歡現在的生活,你會想就這樣不做任何改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那麼,現在,閉上眼睛,你一定有了心中的答案。如果是,那麼令人豔羨的,你已經過上了清醒而又詩意的生活。如果答案是否,現在放棄你的偏見還不算太晚,因為沒有那種思考或者做事的方式,無論它是多麼的古老,值得我們盲目的去跟從。你可以選擇做自己,過你想過的生活,體驗生活中的美好。美是被背棄的世界,當你將它遺忘在某個角落後,你還會與它相遇。

你可以在《瓦爾登湖》裏找到被背棄的自然之美。與松蘿,圓柏,輪葉冬青,黑樺不期而遇;看野鴿疾飛而過;看魚鷹插進平靜的瓦爾登湖,叼起魚兒復返長空;看水貂鬼鬼祟祟的走過門前的沼澤;看飛來飛去的刺歌雀壓彎了莎草。梭羅所展現的自然如此詳實細膩,不是"樹木"或"飛鳥",而是真實鮮活的生靈。為了這一份難以忘懷的美,自然的巧合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臨,帶我們回到千年前人類的本源。

社會的洪流太過迅猛,每個人都有迷失自我的風險,每個人都有淪為機器的可能。清醒得足以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數以百萬計,但清醒得足以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卻很少,清醒得足以過上詩意生活的人更少之又少。所以,正如梭羅所説,"讓我們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的生活一天吧。別因為有堅果外殼或蚊子翅膀落在鐵軌上而翻了車。讓我們該起牀時就起牀,該休息時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寧而沒有煩惱的心態;身邊的人要來就讓他來,要去就讓他去。讓鐘聲迴盪,讓孩子哭喊,下定決心好好地過一天。

讀《瓦爾登湖》有感11

陽光從玻璃窗外偷偷溜進屋內,輕輕地坐在我的枕邊。我揉了揉眼,走向那扇窗,用力推開它。新鮮的空氣一股腦地從窗外湧進來,我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自己竟然置身於一個小山坡下,周圍是成片的雪松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邊一個陌生的身影,一點點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刺痛着雙眼,最終停留在枕邊的這本《瓦爾登湖》上,白色的封面反射着微光。

現在回想起整個夢境來,在夢的最後,我問了梭羅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會選擇走進瓦爾登湖,過起清心寡慾的隱居生活?”他很平靜地望着遠方那片與湖水交匯的藍天,那個恬靜中夾帶着幾分思索的'眼神讓我至今記憶深刻。“我之所以住進林地,是想要從容地生活,去直面生命的本質。我想要去領悟生命的教誨,免得到臨終的時候才幡然醒悟:自己原來沒有真正生活過。”他一點點地消失在叢林間,只留給我了這樣的回答。

對於這個答案我深思了好久,我開始反問我自己:“我是否真正生活過?”每天早晨醒來,我從沒有為缺衣少食而苦惱。反之,下一秒我會很快投入到一天的忙碌生活中去。在忙碌之餘,我也會思考如何放鬆自己:吃一頓好吃的,還是買一樣期待已久的物品,又或者是去看一場電影。這一切都讓我習以為常,覺得生活本該是這樣。

從前,我很認同一個觀點。它告訴我,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奮力拼搏,唯有這樣到老了才能享受人生。可是書中的一句話,讓我對這個觀點產生了新的看法。作者在書中這麼説:“他們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陰都用來掙錢,就為了可以在遲暮之年,去享受一番這讓人質疑的自由。”這就好像是生活中,有兩個要去旅行的人,一個決定僱車到達目的地,而另一個則認為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前者在幸運的情況下,需要工作一天賺夠車費,第二天才能到達目的地。但是後者能夠馬上出發,當天晚上就能達到。人往往就是這樣,只有在喪失了青春活力之後,才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去旅行的年紀。

其實,我們可以把生活過得很簡單,但這也並不代表我們將浮於生命的表面。電影阿甘正傳中有這樣一句台詞,“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來越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知道不重要的東西是什麼。而後,做一個簡單的人。”正是守護着着一份簡單,使我們可以像梭羅那樣,在黑夜裏伸手觸及最真實的自己。

回顧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置身於鋼筋水泥的包裹之中,活在冰冷的軀殼之中。霧霾的時常“光顧”,成了我們進行户外活動的“攔路虎”。記得不久前的新聞上還曾報導了國人購買澳大利亞空氣瓶的事件,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的最後的一篇淨土都化為污濁;空中的雨滴落下時不在晶瑩剔透;空氣中充斥這化工產業的遺留物使人無法呼吸。這時,我們人類又將何去何從?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忘記了這片土地本來的樣貌;忘記了祖先曾在土地上的淳樸生活;忘記了我們正帶給它的沉重傷痛······

我們所享受的人生,不應該是鋼筋與水泥的碰撞,而是不斷地解讀人與自然之間無窮的聯繫。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領悟人生的真諦,續寫這一方土地讀讀故事。

簡化生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標籤: 瓦爾登湖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ddjy0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