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 篇1

“宇定光自發”的張定宇,“男兒付死生”的陳陸,“素心託高潔”的張桂梅,為病人提供“炊香萬灶煙”的萬佐成、熊庚香夫婦,“為國擊豺狼”的王海,“芳草遞春風”的汪勇,讓“北斗燦繁星”的謝軍,“藴玉抱清輝”的葉嘉瑩,帶領鄉親“山路得康莊”的毛相林,“山河功業存”的國測一大隊。

——這十個感動中國的名字,在《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的短片裏被一一介紹。每一個故事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卻濃縮了他們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努力與奮鬥。當頒獎盛典的最後,“每個人都了不起”幾個字顯現在大屏幕上,“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的真諦,深深地印在了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

歷史終將記住2020年,這極不平凡的一年裏,有新冠病毒,有洪水險情,有扶貧攻堅,有航天夢圓。這十個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有身患絕症卻堅持與疫情賽跑的醫生,有洪水中逆流而上不幸犧牲的消防戰士,有率隊擊落29架敵機的志願軍老英雄,有堅信“讓一個女孩讀書能救三代人”的公益高中校長,有絕壁中鑿出天路、帶領村民脱貧致富的村委會主任,有深入生命禁區、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地的測繪隊……他們或在危難中逆行,或在逆境中堅守,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卻都以凡人之力,共同書寫下了一首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沒有人是生來的勇者,但在國家與人民有需要時,總有一些英雄挺身而出。看過這十個人物或團隊的故事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勇敢。而這份勇敢,又是建立在他們對自己初心的堅守上的。無論是出於善良的本性,還是對職責的忠貞,他們都有一股為了保持初心而願意拼命去幹的勁頭,同時也都從這份堅守中收穫了快樂,在他們幫助別人的時候,在他們不辱使命的時候。

從2003年到2021年,《感動中國》已經走過了近二十個年頭。有網友説,每次看《感動中國》都覺得自己淚點特別低。這是因為,時代會變,感動卻永遠不會變,我們對善的嚮往不會變,對美好的渴望更不會變。

當聽到張定宇説“能夠幫助到別人,你不覺得很幸福嗎”,當看到陳陸辦公桌上那台還沒來得及送給兒子的消防車模型,當聽到年近七旬的熊庚香説抗癌廚房會“堅持一天算一天”,當看到張桂梅的手上貼滿膏藥……我們無不感受到:他們就是我們身邊那些有着濃濃煙火氣的普通人啊!然而,就是很多個跟他們一樣的普通人,匯聚起了磅礴的中國力量,讓我們的2020年有了一段又一段蕩氣迴腸的傳奇故事。

回看2020年尚未走遠的背影,14億中國人中的每一個你我,都曾在眾志成城中感動了中國,因為我們全都堅信: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 篇2

2月17日晚,《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揭曉。他們中間有身患絕症堅守抗疫一線的“人民英雄”張定宇、為救援羣眾犧牲在洪水中的消防員陳陸、改變山區女童命運的公益校長張桂梅……這些個人和團體的事蹟感人至深,緊扣2020年的焦點與熱點,共同刻畫出了令人引以為傲的時代精神豐碑。

歷經十幾載光陰,《感動中國》已經成為新春時節觀眾們倍感期待的“年度精神史詩”。每年獲獎者來自天南海北,身處不同的職業領域,每一個站上領獎台的獲獎者,都有一股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走過一條坎坷不平的奮鬥之路,他們用“遠近高低各不同”的人生軌跡,讓我們明白什麼才是正能量,什麼叫做真善美。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也使得這一年的感動人物別具意義。比如,“天坑村”的“帶路人”毛相林。他在絕壁上“鑿”出脱貧致富路,改變了村莊的命運。而過去的這一年,也是中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脱貧攻堅目標任務的一年,貧困縣全部摘帽,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脱貧。這樣載入史冊的'成績背後,離不開毛相林這樣面對缺乏物資與技術,敢向險境要“天路”的奮鬥者。再比如,這一年的特別緻敬,獻給了所有以生命赴使命、用摯愛護蒼生、舍小我顧大局的抗疫英雄們。每一個曾為防疫需要做出讓步的普通人,都是2020年感動中國的英雄。

許許多多的人如我一樣,都帶着敬意,在淚水與鼓掌中看完這一個個故事。面對這些英雄,光有感動顯然不夠。“感動中國”的意義不僅僅是給國人帶來感動,更要有“奮鬥中國”。細想之下,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都在下一個新一年的開端與大家見面。與其説它是對過去一年的總結,更像是對新一年的鼓舞和吶喊。它用過去一年最觸動人心、感人肺腑的人物來激勵觀眾,為新時代奮鬥者樹立偶像和榜樣。

時代的巨浪終究由一朵朵浪花匯聚而成,每年的獲獎者有限,但歷史的奮鬥者無窮。已經到來的牛年,更註定是奮鬥的一年。這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浙江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的起步之年,前方還有許多關卡要闖過去,有許多挑戰要勇敢直面。身為這個時代中的一份子,我們或許永遠沒有機會登上“感動中國”的舞台,但精神的獎盃卻在所有人中傳遞,“奮鬥中國”的大舞台上,每個人都能用擔當、奉獻、熱情,演繹出自己的精彩。

感動過了,那就抓緊動起來吧。春天的步伐已經到來,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做一個“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 篇3

誠然,現在我們的社會是太過於困難,人與人之間好像有一層無法穿透的牆,“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現象司空見慣,他們不懂得付出愛,更不懂得澆灌愛苗,然而這個社會還有人,他們的行為始終感動着我們……

感恩這個世界因你而轉動。

冰心語:“愛在左,憐憫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着荊棘不覺苦痛,有淚可落,不覺悲涼。”的確,愛是一種奇妙的東西,它可以挽救失落的靈魂。然而在這個物慾橫流,精神缺失的社會,我們更須要另一種形式:感恩。荒蕪貧瘠的地方,是它使“土地”生花,花香怡人:“乾枯,飢渴的地方”是它使之流水淙淙,感恩,這個世界因你而轉動。

誠然,現在我們的社會是太過於困難,人與人之間好像有一層無法穿透的牆,“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現象司空見慣,他們不懂得付出愛,更不懂得澆灌愛苗,然而這個社會還有人,他們的行為始終感動着我們。

一位母親為了找尋恩人,到今始終沒有放掉其報恩的心,她哭着對記者説:“沒有這位恩人,我的女兒就不行能與我同在,是他將我迷失的`女兒送回家,我只想找到他,親口對他説聲‘感謝’”這位婦女的家中並不富有,然而她用她的行動詮譯着“感恩”的內涵:感恩不是給別人金錢,而是專心,用行動去證明。

或許愛無語,感恩亦無語。

邰麗華,一個從不幸的低谷走上藝術顛峯的人,她的人生或許本是一次漂亮的輪迴。在她的藝術世界裏沒有聲音,然而她卻一路艱辛地走過來了,汗水一次次於地打濕了她的額頭,聽不到聲音的她,只能一次次的靠着記憶去跳着那難以捉摸的舞,然而她卻勝利了。她説:“我雖然失去了聽覺,不能説話,但我還有手,有眼,有腳。我要感謝生命,因為至少現在我還活着,我還能感覺到世界人民對我的愛。”因為感謝生命,感恩人民,她活着,堅毅地活着。世界因而又多了一個奇蹟,她用她的行動證明着感恩的內涵。

這個機會因感恩而轉動。那些雖住着高樓大廈,吞雲吐霧,一擲千金的人,但卻棄父母不顧,這樣的人連父母的哺育之恩都是知感謝,又何談有感恩的心。現在的社會什麼都有,將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甚至“鬼節”都引進過來,然而就是沒有“感恩節”,所以我倡議我們也過“感恩節”,我們每天都有“感恩節”。

“只要人人都要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妙的人間”每個人對別人感恩,才能使愛得到持續,每個人不斷澆灌愛苗,才能使愛得到生長,這樣我們的社會亦會鳥語花香。

每個人都攜着“感恩的手”,越走越遠,社會也會越轉越快。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 篇4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表示,激勵我們要向先進學習,向榜樣看齊,守初心,擔使命,展現新時代新青年新擔當新作為。

致敬青春,綻放別樣年華。生命的厚度從來不以時間長短而論,而要看人生的價值有多少,對社會所做的貢獻有多大。紮根一線撕下女孩“文弱”的標籤,不懼怕入户連吃“閉門羹”,實地勘察跑項目、做方案,在職責範圍內為農户申請產業獎補,看似一樁樁不起眼的“小事”,卻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解決了心頭的“大事”,一年“駐村期”,她用心用寫下了平凡卻偉大的“實績”:實現88户418人脱貧,完成屯內1.5公里道路硬化,新建4個蓄水池,安裝17盞路燈,集體經濟增收6萬多元。為實現心中的“小目標”,黃文秀秉承的是共產黨人艱苦奮鬥、踏實做事的優良傳統,堅持用“土”挨家挨户進行遍訪,帶領羣眾學習別村的種植發展特色產業,在積“跬步”中把理論轉化為實踐,用篤定的意志完成自己的使命。黃文秀的人生雖然定格在30歲的青春年華,但她終究青春不悔,精神永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致敬。

致敬奮鬥,開出別樣花朵。“我是從廣西的貧困山區出來的,我想回去建設家鄉,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一句樸實的話語,透露出的卻是“準90後”女孩黃文秀對青春的無悔選擇。興許,在偌大的體制當中,身為第一書記的她僅僅是為基層默默奉獻的“路人甲”之一,甘於放棄更優厚的待遇,把本屬於獨自內心深處的“鄉愁”變為為當地羣眾解憂濟困的實招,這是黃文秀最為質樸的“初心”。

致敬文秀,做的偉大貢獻。黃文秀秉承的是共產黨人艱苦奮鬥、踏實做事的優良傳統,堅持用“土”辦法挨家挨户進行遍訪,帶領羣眾學習別村的種植經驗發展特色產業,在積“跬步”中把理論轉化為實踐,用篤定的意志完成自己的使命。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知行合一説易行難,黃文秀正是用對扶貧事業的純粹擔起了組織的重託,用“點點星火”燃動了村民對過上好日子的期待,她用生命給我們每一位共產黨員上了一課,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他人、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做出貢獻,向“時代楷模”黃文秀致敬。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 篇5

葉嘉瑩是學術界具有影響力的學者,90多歲高齡的她仍堅持講學,還捐出3500多萬元支持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養了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人才。《感動中國》頒獎辭這樣描述葉嘉瑩:

桃李天下,傳承一家

你發掘詩歌的祕密

人們感發於你的傳奇

轉蓬萬里,情牽華夏

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

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

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如何理解這位耄耋老人成為感動中國人物呢?竊以為可從三個層面理解。一是學習的楷模。葉嘉瑩三四歲時,父母就開始教她背誦古詩,認識漢字。1941年,葉嘉瑩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 專攻古典文學專業。生活的艱苦,家庭的變故,沒有讓她放棄讀書,反而寫作了大量的詩詞。

二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不遺餘力。近二十多年來,葉嘉瑩應邀到幾十所大學講學,同時應社會各團體的邀請,舉行了數次頗有影響的古典詩詞專題講演,培養了一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的人才,深受學生愛戴,可謂桃李滿天下。正如當代紅學家馮其庸所説:“葉先生是屬於我們現代的。葉先生不僅精於傳統的詩詞學,而且能治中西文化學識於一爐,因為時代和條件使然,所以葉先生的學識又與我的兩位老師(王瑗仲、錢仲聯)有所不同,葉先生是更切近我們時代的一位大師,她的學術成就也確實贏得了崇高的`世界聲譽。”

三是她有着一顆金子般的心。葉嘉瑩先生多次向南開大學捐款,目前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實現了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捐出畢生積蓄的諾言。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先生學術人生的追求。一個學人對待金錢的崇高境界,足以令世人為之動容。

學者也是勞動者,也可以感動中國。這啟示我們:一個知識分子的偉大、無私,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在長期的淘洗、磨礪、薰陶中形成的。是詩詞,帶她走過人生歡樂與無常;是詩詞,伴她一路而來,承載了她一生所向……可以説,中國古詩詞中美好的精神養分,古代詩人高邁的性格和豪放的愛國情懷,給予她豐厚而綿長的滋養,讓她變得那樣心靈純淨。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正在於此。

誠如先生説過:“我平生經過離亂,個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國寶貴的傳統,這些詩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穢當中的一點光明,希望把光明傳下去,所以是要見天孫織錦成,我希望這個蓮花是凋零了,花也零落了,但是有一粒蓮子留下來。”誠哉斯言!先生有大愛,這大愛將激勵更多的學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 篇6

有人説,這是一個缺少英雄時代,沒有戰爭,沒有硝煙;還有人説,這是一個很少需要犧牲的時代,奉獻是英雄和楷模們的事情,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其實這是對奉獻的誤解.奉獻既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種平凡的精神;奉獻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也藴含着不一樣的層次.

奉獻的實質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奉獻既表此刻國家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慷慨赴義,也融會和滲透在人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李大釗為追求真理而捐軀,白求恩為人類正義而殉職,董存瑞為人民解放而犧牲,雷鋒將有限的生命投入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是一種奉獻;在本質的崗位上恪忠職守,愛崗敬業,持之以恆,埋頭苦幹,也是一種奉獻.在我們生活中,千千萬萬的人向失學兒童獻一份愛心;向災區羣眾捐幾件衣服,為保護環境盡一份微力,也都體現了奉獻精神.能夠説奉獻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每個人不論職位高低,不論在有什麼崗位,都能夠儘自我的所能做出奉獻.奉獻不是痛苦,不是喪失,不是剝奪而是愛心的流露,善意的昇華,美德的弘揚.奉獻使人充實,使人歡樂,使人高尚.奉獻就在人間,就在身邊.我們在奉獻中生活,在生活中奉獻.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偉大奉獻精神的民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這一個千古流傳的名句,是奉獻精神的`生動寫照.綿延五千多年,為中華民族發展和繁榮作出巨大奉獻的人物層出不窮,史不絕書.奉獻的表現方式是豐富多彩的,但不論表現方式有多不一樣,奉獻精神是永恆的也永遠為人們所景仰.人類歷史上那些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以他們自我創造,作出了巨大奉獻極大的推動了人類禮貌和社會提高.他們理所當然受到世世代代人們崇敬.現實生活中那些在平凡崗位上誠實勞動、合法經營、敬業愛崗、默默奉獻的人,同樣受到人們的尊敬.而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那些損害國家、民族的利益、不講奉獻,只求索取,挖空心思為自我謀取私利的人,都為人們所鄙視.

社會發展證明:人類以洪荒時代走入信息時代社會,歸根結底靠的是生產的發展.生產力離不開奉獻.如果僅有索取,沒有奉獻,就沒有人類社會的今日.奉獻,是種真誠自願的付出行為,是一種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無論時代發生怎樣的變化,奉獻精神永遠熠熠生輝,光耀人間,永遠是鼓舞和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巨大力量.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英雄意味着犧牲,奉獻造就了英雄!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 篇7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有那麼一批人,為了初心和使命,放棄大城市的舒適便捷,放棄自己的遠大前程,主動選擇紮根基層,為脱貧攻堅,為基層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鬥。這批人裏,有一個女孩叫黃文秀,甚至為此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但她的事蹟也激勵了一批又一批基層黨員幹部。

向黃文秀同志學習,勇於擔當。從落後的小鄉村考入大城市,在大城市生根發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這應該是大部分吃過苦的農村學子所盼望的美好生活,但黃文秀不是這麼認為的。有人問過她,“為什麼要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偏偏回到貧窮的家鄉?”她回答:“很多人從農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總是要有人回來的,我就是要回來的人。”我就是要回來的`人,看到這句話,作為一個基層工作人員,我不禁熱血沸騰。從小生活在農村,懂得農村的苦與難,想着為基層人羣分擔一些憂愁,解決一些苦難,這就是黃文秀同志的真實想法。這也應該是所有基層工作人員該具備的素質,為扶貧,捨我其誰,牢記使命,為人民羣眾,敢於擔當,敢於作為。

向黃文秀同志學習,甘於奉獻。一邊是身患的父親,一邊是貧困的百坭村,黃文秀同志在細心照料父親的同時,也忘不了百坭村的貧困羣眾。88户418名貧困羣眾脱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20%以上,這是她給白坭村、父親、黨和政府交出的滿分答卷。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將私家車開到村裏當工作車用,駐村一年,儀盤表的里程數正好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她説這是她心中的長征,在我看來這段也如同當年的革命先烈二萬五千里長徵一般,因為有初心、有使命,有一顆赤色滾燙的心,才能走出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般的感觸。為了切實和羣眾打成一片,她放下自己愛穿的裙子走進每一户人家,因為不懂方言,羣眾不信任,她就努力學習晦澀的方言,主動到羣眾家中幫羣眾幹農活,拉近關係。她的事蹟,白坭村每個人都可以如數家珍,一一道來。她的奉獻精神也將被全中國人民銘記,當不斷有如她一般青春年紀,卻甘願為國家、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湧現時,就一定能夢想成真。

向黃文秀同志學習,向黃文秀同志致敬。願她的榜樣精神能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切實為羣眾排憂解難,為脱貧攻堅做一份貢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 篇8

它是昏黑中為你守望的光源,它是彷徨中為你指示的路標,它是寒風中為你保暖的外衣,它是流言中為你抵抗的臂膀。

假如和善是一泓澄澈的碧波,那麼它——感恩就是一汪奔湧的靈泉,時刻為你滋潤着生命的繁花。

在這條人流熙動的大道上,三個人緘默地對望着,彷彿連那都市渾濁的空氣此刻也發酵出微酸的尷尬。就在剛才,這位衣衫襤褸的人輕輕扶起了那臉上還掛着淚的孩子,可那母親卻不由分説地拎起孩子的手,一臉敵意地瞪視着這可憐的乞丐。這位可憐人的眼睛瞬間黯淡了下去,就連剛剛才燃起的光線也彷彿被一盆冰水澆滅。可就在這時,那孩子卻天使般的笑了,大聲地喊出了“感謝你!”,於是,我驚異地看着那乞丐乾枯無神的眼裏再次充溢了光線,滿滿地地彷彿要溢出來。

那母子快速地離開了,那乞丐也搖搖擺晃地走了,而我卻仍立在那兒,品嚐着那甘美的感恩,感恩於生疏人,即使他們衣着舉止不盡人意,但我信任這份感恩的泉水會滋潤他們塵封的心。感恩中沒有貧富的差距,沒有隱藏的機心,有的只是那甜甜的笑容。

在一個空氣中充滿着清甜的午後,一樹丁香燦絢麗爛地紛揚着,香氣氤氲飄散着。多數的人在樹下走走停停,幾個孩子定定地站在樹下,貪慾地吮吸着奇妙的芳香;一位婦人走來,面帶微笑地撿起一片掉落的花瓣;接着又有幾個學生打打鬧鬧地在樹下停住了腳步……

樹彷彿寧靜地沉睡着,又寧靜地接納着這些人。沒有人採摘,沒有人心存雜念,人們只是在心中感恩,在臉上微笑。樹用一樹繁花來感恩於天地,人用安靜的協作來感恩於樹的漂亮與香氣,就如泉水無聲地流過,一切感恩都是那麼渾然天成。

上善若水,清如明鏡;感恩似泉,涼爽甘美。從古到今的珍寶鏈串着多數感恩的故事,使得我們的.世界繽紛多彩。回首歷史,感恩於摯友,就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真意;感恩於自然,就有陸游“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的欣悦。俯察現今,感恩於親人,就有孝心兒媳李傳梅感動鵬城的佳話;感恩於社會,就有比爾蓋茨捐出家產的善舉,……這樣的感恩方式還會恆久傳承不息。

感恩似泉,你對別人的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感恩似泉,投桃報李的恩德間更會無形地把兩人的距離縮近;感恩似泉,在泉水源源不斷地流淌中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匯聚起來,用一份份和善讓感恩匯聚成江河,最終匯合成一片海洋。

讓我們也學會感恩吧,就像生命離不開水的滋養,我們也離不開感恩的相伴。上善若水,感恩更當如泉,就在於讓這個世界在感恩的滋潤中變得更加美妙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gk21r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