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觀看完作品之後,內心會產生很多感慨,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職責,一種感動。

這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國小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正因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國小,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裏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裏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輟學到城裏去打工。魏老師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裏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最後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正因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職責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就應去電視台……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下,在大門外等了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裏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台長?你是不是台長?”最終,她最後見到了台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説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裏?”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齊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國小。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期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2

下午,老師讓我們觀看了一部電影,名字是《一個都不能少》。看完之後,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電影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貧困山區——山泉村的唯一一個老師高老師有事外出,正愁沒人教課,一個叫魏敏芝的十三歲少女毛遂自薦,當上了山泉村國小的老師。她答應高老師班裏二十八個同學一個都不能少。可縣體校想吸收小紅做學生,魏老師死活不同意,縣體校的人偷偷把小紅帶走了,魏老師要去追,可哪裏追得到呢?

沒過幾天,張慧科也去了城裏,魏老師找他媽媽,他媽媽無奈地説,她身體不好不能下地幹活,張慧科的爸爸也去世了,她養不活她,只好讓他去城裏打工。魏老師氣憤地説:可他只是三年級學生呀!為了完成高老師的囑咐,魏老師決定去城裏找張慧科。她為了湊足去城裏的.費用,讓學生和她一起去搬磚瓦廠的磚,可錢依然不夠,她毅然帶着九元錢去了城裏。

到了城裏,小小的魏老師找廣播,寫尋人啟事。為了等到電視台台長,她在電視台門口等了一天半。累了就倚在樹上睡一會兒,餓了就去吃別人吃剩的飯菜。最後台長終於被她感動,讓電視台播放了尋人啟事,請廣大觀眾幫助尋找張慧科。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歷了三天三夜的尋找後,她終於見到了張慧科。

作為老師,魏敏芝當的的確有些不敢恭維,但這掩蓋不了她的閃光點。她是那樣信守承諾,那樣熱愛自己的學生,她的年齡比我們大不了多少,但她的心靈是那樣純潔那樣高尚。她憑藉着驚人的毅力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倔強,找到了她的學生張慧科,這怎麼能不讓人感動呢?

《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真人真事,故事裏沒有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卻留給觀者深刻的印象;沒有大悲大愛,但卻感動了無數人;沒有大起大落,卻激勵了無數人!我們要向魏敏芝學習,學習她無私無畏的精神,學習她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毅力!作為學生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為自己的目標而奮勇向前、勇攀高峯!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3

上週,老師利用晚自習給我們播放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後,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個貧困的小山村,村裏有個水泉國小,國小裏只有28個學生,學校的環境十分簡陋,課桌椅都破爛不堪,老師和留校的女同學還得擠在一張牀上。男同學則是把幾張課桌拼在一起做牀,所幸的是這些孩子都成長得健康可愛。學校裏只有一個老師,姓高,同學們都叫他高老師。一天,高老師的母親病危,不得不回家探望。於是,村長就找了個名叫魏敏芝的老師暫時頂替高老師。高老師走的時候,再三囑咐小魏老師,在他回來的時候班裏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一天,班上最調皮的學生張慧科,因為家裏十分缺錢,就輟學到城裏打工,魏老師為了找他回來上學,歷盡千辛萬苦,最後在電視台的幫助下找回了他。

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一個情景是,小魏老師瘦小的`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很長,她一聲接一聲地詢問:“你是台長嗎?”這分明是告訴所有觀眾,不要管前方的任何困難,只要認準了目標,就一個都不會少。小魏老師很犟,犟的讓人拍案叫絕,犟的讓人心服口服。

這部電影十分優秀,不僅因為動人的情節,還因為人物形象塑造十分豐滿。小魏老師的執着堅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歷歷在目;同學們的天真無邪,活潑淘氣的形象讓人過目不忘,每個場景與人物都是那麼真實感人。

農村教育的現狀,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一幕幕都呈現在電影之中,讓觀眾感到要深思反省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

到底是什麼東西也不能少呢?懷着這樣的疑惑,我去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隨着情節的展開,我被這部電影深深吸引住了。

電影敍述了一個相當動人的故事,一個13歲的女娃娃,為了信守“一個都不能少”的諾言,演繹了一個讓我歡笑,讓我動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師的目的似乎很簡單,只是為了20元的代課費,然而隨着情節的展開,女教師更多的是為了那句諾言。而在她外出尋找打工的學生的過程中,得到社會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幫助,電視台為她免費播放尋人啟事,還募集了一卡車的'學習用品,資助貧困地區的教育。

看到這裏,我思緒萬千。確實,我們國家現在的發展還不均衡,有些地區還處在貧困線以下,但即使是這些窮鄉僻壤,也還十分重視教育,盡最大的力量來普及教育。

鄉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黨和政府同樣也重視教育問題。前幾天,我從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説上海特殊教育學校喜遷新址,新校舍窗明几淨,設施完善,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智障殘疾兒童的關心。不僅如此,學校得知部分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提出退學時,學校領導果斷地做出了補貼交通費的決定,讓這些孩子能夠上學。那位校長説:我們這麼做,是為了讓孩子不失學,更是為了讓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為建設祖國作貢獻。

又是“一個都不能少”,當電影屏幕上出現那些智障殘疾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學禮儀、學技能的鏡頭,當看到孩子們在歡快地歌舞時,我不禁深深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師愛的温暖。

回想自己,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實在沒有理由不努力學習,實在沒有理由辜負老師、家長的期望,我一定珍惜學習,努力學習,為燦爛的明天而努力。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5

我看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國小高老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裏的學生要一個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張慧科因為家裏窮去城裏打工。魏老師就千里迢迢來到城裏找張慧科。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他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國小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劇中的魏老師對她的學生那麼好,我們的王老師對我們也不差。老師為了讓我們長大有出息,無時無刻的`為我們辛勤的忙碌着。同學生病了,老師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去看望同學,為同學補課。老師這樣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雖然都是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可是差距為什麼大呢?像有的孩子買一瓶可樂,沒喝完就給扔了,但是,水泉鄉水泉國小的孩子悶呢,買一瓶可樂,一人只能喝一口,還要留給老師,水泉國小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而且成績都很高。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學習更好!我想要是水泉鄉水泉國小到城裏來,也像我們一樣有那麼好的環境的話,他們是否還能品學兼優呢?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6

記得曾看過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在電影中,高老師囑咐代課教師魏敏芝説:“教育對每一個孩子都十分重要,要想辦法讓來上課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可在那個經濟落後的地方,還是有的孩子因家境困難,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年僅13歲的魏老師恪守着自己的承諾,想方設法終於讓所有的孩子一個也沒有少……看完了電影,我雖為魏老師的敬業精神所感動,但也有些不以為然,當人們還在受着衣食住行的困擾之中,是否接受教育並不是最重要的。

後來,在課本上學習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其善也”。才真正領悟到教育的含義。感受到教育是一種力量,更是改變人的命運和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在接受教育中,讓人們獲得知識,增長能力。否則就如同無人過問的植物,難以適應發展變化的社會。教育對一個國家也同樣到關重要,沒有了教育,科技就不能發展,經濟就不能繁榮,社會也無法進步。雖然,現在我們國家的教育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而且就我們國家自身來説,教育的發展也相當不平衡,經濟落後的地區,很多孩子都無緣於學校,無緣於教育。“一個也不能少”這個責任是多麼的'重大,任務是多麼的艱鉅啊!

為此,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們都應該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自覺接受教育,長大後真正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讓我們在教育中感受幸福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來。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7

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讓我是回味無窮 ,整部電影看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貧窮、落後,教育更落後,第二就是山區也有人才,短短的一個賽跑,講述了山溝裏有多少有用的人才。第三,執着,為了一句承諾十三歲的魏敏芝為了一句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隻身來到城裏尋找輟學的張慧科,受盡了艱辛。

我是含着眼淚把這部電影看完的,在這樣的窮山溝裏,貧窮和落後制約着人們的生活,沒錢讀書,沒錢看病,貧窮使很多國小生很早的輟學,同時,貧窮、交通不便使很多的老師不願意到這裏教學;當張慧科被找回來時,孩子們看着好心人捐來的粉筆,是多麼的驚喜,多麼的興奮,魏敏芝老師讓孩子們一個人在黑板上寫一個字,我看到了這羣孩子有着多麼強烈的求知慾和對美好事物追求的興趣;可是,因為貧窮,他們沒有好老師,更沒有教學資源;更可怕的是因為沒錢而可能隨時輟學。

在這樣的窮山溝裏,有多少祖國的花朵,他們都是祖國未來的人才,而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消失在蒙芽之中,電影用兩個簡單的段落來描述這個場景,一是挑選體育尖子,二是魏敏芝不讓那個學生去城裏讀書而追車,表現了山裏的體育人才。表現的越簡單越讓人深思,是有極個別的.學生被送到好地方去讀書了,可是更多的學生呢,還得留在這個窮山溝繼續接受教育,所以辦好窮山溝裏的教育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啊。

山裏的孩子有着不怕苦,不怕累而執着的精神,張慧科輟學去城裏打工了,魏敏芝去城裏尋找他回來,三天三夜,想盡了各種辦法,寫廣告 ,找電視台台長上廣播,其中的點點滴滴都是那麼的艱辛,魏敏芝老師執着感動了廣播員,感動了路旁的行人,更感動了電視台台長,從而找回了張慧科,更感動了所有的觀看電影的人;我們這羣可愛的山裏的孩子們,他們也是祖國的花朵,也是祖國的未來,我突然感覺身上的擔子好重, 我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挑起這山區教育的重擔,不辜負社會賦予我的這份使命,改變山區教育要從我做起。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影片,名叫《一個都不能少》,我看完之後深受感動。

這部影片主要講的是一個關於鄉村教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年僅13歲就去農村教書,(建議刪掉)當國小代課老師,後來去縣城裏找一個輟學的小男孩……

班上有個頑皮的小男孩叫(過渡不自然,建議改為:這個中途輟學的小男孩名叫)張慧科,他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也(又)生了重病,為了治病,家裏欠了一屁股債;為了還債,張慧科被迫輟學,去城裏打工……可後來卻走丟了,魏老師知道以後,獨自一人四處尋找,用廣播找人,用尋人啟事,都沒有找到。一共找了他三天三夜,(這句建議放在這段的最後。)她餓了就吃別人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困了就睡在路邊,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回班上課,不荒廢學業。最後,她終於通過電視台找到了張慧科。

在這部電影片裏,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歷盡了種種困難,喝自來水,吃剩飯,睡路邊,她竟然那麼心甘情願。還有她為了找回學生,寧願自己受苦,好有責任心,好偉大呀!(這正是師德的最好體現。)

這一幕也讓我想起了生活中的兩件事:在5、12大地震裏的一位人民教師,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去保護學生,最後,那個老師被壓在廢墟下,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被他保護的四個學生都活下了下來。而另一個老師,名叫範跑跑,在大地震裏,他丟下一個班的學生自己逃跑了,這真是個鮮明的對比呀!(都同樣是老師,差距怎麼這麼大呢?)

所以,我希望社會上所有的好心人都能獻出一份愛心,去幫助那些失學的孩子!關注農村教育!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9

星期日,爸爸給我看了一部特別感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一個都不能少》,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那位僅僅只有13歲的魏老師。

在一個貧窮的山區,有一位高老師因家裏有事需要請26天假期,在這段時間裏的,他把自己的教學任務託付給一位年齡只有13歲的小姑娘魏敏之,讓她來教這些學生。電影裏關於魏老師對學生們的關懷數不勝數,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張衞科的學生,因為家裏貧困,心裏想着到城裏去打工賺錢,在沒有經過老師同意的情況下,就私自離開村莊到城裏去,當魏老師得知消息後,心裏萬分焦急,她最後決定自己借錢到城裏去尋找張衞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無助地看着繁華的街道,奔馳的車輛,擁擠的人羣,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尋找張衞科,她絞盡腦汁地想了許多辦法,可仍無濟於事,最後在好心人的指點下,通過電視台終於找到失蹤的`張衞科同學。

看了這部電影,我內心很震撼,魏老師只有13歲,她的年齡比我還要小,她不但承擔起一個老師的責任,還能做到了一個優秀老師所做的許多感人事蹟。我想對魏老師説:“雖然您是一個代課老師,但您是一個很負責的優秀教師,學生少了一個,本來您並沒有義務一定要去尋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自己借錢,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了,這份愛心和勇氣很值得我學習,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許沒有這份勇氣,因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裏,我會感到恐懼,寸步難行,不要説去找人了,平時我連自己也照顧不好,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作為13歲的女孩來説,我想您也一樣會有平常女孩子們通常的缺點,但您就是憑藉着灼熱的愛心,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克服了這些困難,取得勝利。

通過這部電影,我內心感觸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決心,我要向魏老師學習,學習她那份強烈的愛心,那份堅定的信念,那份神聖的責任感,不斷鍛鍊自己,增強信心,讓自己茁壯成長。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

如今是二十一世紀,我們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用電腦上課,可是在偏僻的貧困山區,跟我們是截然不一樣的景象。這次教師給我們看的電影正是講述一個在貧困山區的代課教師的故事。

13歲,正是和我們差不多的年齡,可對於貧困山區的學校來説,代課教師竟然能夠是13歲,魏敏之就是這個代課教師,其實也就是一個大一點的孩子。應對那麼多調皮的小孩子,魏敏之雖然管不住,可她堅持一個信念,孩子們一個也不能少。當張惠科因為家庭貧困,到城裏打工時,魏敏之步行到城裏三天三夜,到處尋找張惠科,她最終感動了電視台台長,最終找到了張惠科。期間,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結果當她明白自我做的純屬徒勞時,她仍然堅持了下來。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阻撓時,是不是也應當這樣呢?答案是肯定的。

電影中,還有個情節觸動了我。

粉筆在教室裏甚至能夠説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可對於貧困山區的學校來説,是十分珍貴的。學習委員是個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筆,她印象中的高教師,連一個捏都捏不住的粉筆頭都不肯丟棄,能多寫一個字也是好的,所以當魏敏之教訓調皮搗蛋的學生張惠科時,把本已摔斷的粉筆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明白後,讓張惠科道歉,並買了一盒新粉筆。

看到這兒,我十分慚愧,因為我有時也揹着教師,偷偷用粉筆砸人,如果説電影中的學習委員是個愛惜公共財物的人,我就象個品德低下、沒公德心、不珍惜財物的人,所以我決定以後必須要愛惜粉筆,愛惜一要教學用品。

相比貧困山區的教學條件來説,我們是幸運的,所以我們更應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1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故事,她只是個國小畢業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國小,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裏學生一到四年級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裏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着他輟學到城裏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裏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台……可門口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裏面走出來人就問:“你是不是台長?你是不是台長?”最終,她終於見到了台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説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裏?”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地方——水泉村希望國小。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2

到底是什麼東西也不能少呢?懷着這樣的疑惑,我去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隨着情節的展開,我被這部電影深深吸引住了。

電影敍述了一個相當動人的故事,一個13歲的女娃娃,為了信守“一個都不能少”的諾言,演繹了一個讓我歡笑,讓我動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師的目的似乎很簡單,只是為了20元的代課費,然而隨着情節的展開,女教師更多的是為了那句諾言。而在她外出尋找打工的學生的過程中,得到社會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幫忙,電視台為她免費播放尋人啟事,還募集了一卡車的學習用品,資助貧困地區的.教育。

看到那裏,我思緒萬千。確實,我們國家此刻的發展還不均衡,有些地區還處在貧困線以下,但即使是這些窮鄉僻壤,也還十分重視教育,盡最大的力量來普及教育。

鄉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黨和政府同樣也重視教育問題。前幾天,我從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説上海特殊教育學校喜遷新址,新校舍窗明几淨,設施完善,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智障殘疾兒童的關心。不僅僅如此,學校得知部分學生正因經濟困難而提出退學時,學校領導果斷地做出了補貼交通費的決定,讓這些孩子能夠上學。那位校長説:我們這麼做,是為了讓孩子不失學,更是為了讓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為建設祖國作貢獻。

又是“一個都不能少”,當電影屏幕上出現那些智障殘疾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學禮儀、學技能的鏡頭,當看到孩子們在歡快地歌舞時,我不禁深深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師愛的温暖。

回想自己,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實在沒有理由不發奮學習,實在沒有理由辜負老師、家長的期望,我必須珍惜學習,發奮學習,為燦爛的明天而發奮。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3

聽到電影的名字很有趣。不過在學校也只是放了一點,因為語文課就停止了。當我回家時,我無法停止思考這部電影。最讓我忘不了的是魏老師找張惠科的那一段。

魏老師看似是六年級國小生,卻擔任水泉國小的代課老師,盡到“一個也不能少”的職責。

魏老師千方百計籌錢在城裏找到張惠科,上了車,卻在半路上被發現,被人趕走了。其實我想:我可以回去了,好好掙錢買票坐公交車去市區。的。但她沒有那樣做,而是走進了城裏。到了城裏,他找到了接張惠科上班的人,當得知張惠科走丟的時候,想必她此時一定很難過吧!他沒有放棄,而是抱着我要找張慧科的心態。

魏老師,他給張惠可想了很多辦法:去火車站播廣播,看到街上貼的尋人啟事,她也去買筆墨寫尋人啟事,終於得到了一個人的建議來到電台。

因為他沒有證,沒有推薦信,沒有保障,找不到導演,所以被活活踢了出去。然而,魏老師不僅沒有放棄,還在廣播站門口等了一天半,腦子裏只有一個念頭:一個也不能少。

一個戴眼鏡的人從廣播站裏走了出來,魏老師問:“你是台長嗎?”物資等。他和張慧科興高采烈地回到了水泉國小。

最後一幕,講台上放了很多粉筆,有的是水彩畫。張惠科問道:“我可以多寫幾句嗎?”魏老師説:當然可以。於是張惠科在黑板上寫下了三個大字——魏老師。

現在我們和他們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的'條件比他們好很多。我們應該珍惜學習的機會。魏老師對學生的關心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們應該更加尊重老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4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個國小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國小,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裏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裏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着他輟學到城裏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裏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的任務就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台……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裏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不台長?你不台長?”最終,她終於見到了台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説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裏?”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國小。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5

電影裏的細節,刻情的一點一滴也叫我回味,引發我再度的思考。一方面充滿整個腦子只是代課老師魏敏芝找回貧苦學生張慧科的故事情節,感人至深,扣人心絃。另一方面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着鏡頭,流着淚説:“張慧科,你跑到哪裏去了……”的時候,我的心不禁顫抖一下,那種老師對學生的愛一下子湧出來了。

魏教師只有十三歲,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作為一個“代課”老師,她對這份責任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她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我也看到了貧困小村老師的最純潔的責任心和關愛的'情節!我成為人民教師,我應該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儘管影片裏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然而: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回到我們《指南》的學習中,它更強調“學習品質的好壞決定了兒童現在和今後的學習和發展的質量”。我覺得在影片中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那種想學習、願意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當今社會人重視的關鍵,他們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每天按照時間來分配教學內容,那麼,我們現在這麼好的條件下,可千萬不能忘本啊!因此,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才是我們教育任務的核心。

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讓人憂慮的農村教育,可能都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思考的問題。讓所有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愛心去做的事。

標籤: 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gqj4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