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故鄉》讀後感14篇

《故鄉》讀後感14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鄉》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故鄉》讀後感14篇

《故鄉》讀後感 篇1

《故鄉》這本書寫了魯迅回到故鄉紹興準備搬家到北京。描繪了少年的時候朋友和鄰居的變化,從中體會到思念可以改變人的性格。

少年時的閏土非常勇敢。幫着爸爸看西瓜地,經常遇到獾,而獾的習性十分殘暴,全身上下都是刺,它還是雜食動物,很可能會咬人,可是小閏土不怕,勇敢地拿叉子與獾打鬥,不怕刺傷,最後獾慌忙離開了,從此再也沒有來過。

少年時的閏土非常聰明,因為“我”與他聊天怎麼捕鳥的時候,他迅速而流利地説出了捕鳥的`方法 “要在下雪過後,掃出一塊空地,用短棒支起一大竹匾,撒下秕穀,看鳥雀來吃時,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長大後閏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有着十分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手提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他説話的時候吞吞吐吐,斷斷續續,結結巴巴的,顯得讓人感到他十分的麻木,跟以前活潑勇敢的閏土完全不同了,這讓作者感到十分苦惱,非常傷心。

看到原先活潑開朗的少年閏土變成了麻木的閏土,真讓我失望,心情與着作者一樣,我真想現在的閏土變回原先活潑開朗的閏土呀!

《故鄉》讀後感 篇2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一朝再回,本該近鄉情怯的魯迅,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是如何的一種情感?

在默讀了幾遍《故鄉》這篇文章後,我漸漸體會到了這種情感。

我曾學過《少年閏土》這篇文章,裏面機智伶俐、見多識廣的閏土,是魯迅的朋友。但如今20年已逝,閏土見到兒時的玩伴,稱呼的卻是“老爺,一個勤勞善良的少年,變成了一個麻木不仁的人。我又想到了老舍筆下的.祥子——老實厚那個活潑善良的祥子,上帝卻從未眷顧他,他也終究被社會的苦難所打敗,成了一個社會上的行屍走肉。他與閏土的命運相似,社會的黑暗的摧殘,使普通的農民受到壓迫,思想上受到了束縛,連兒時的純真友誼,都在用金錢和地位衡量。

文章還刻畫了另一個生動的形象一楊二嫂,這個女子的言行都流露出一種小市民的斤斤計較、愛佔便宜,可笑又可憐,故鄉不是記憶裏温情的故鄉,在黑暗的現實中,變得陌生,變得腐朽。

所幸,文中的宏兒和水生,似乎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而魯迅也在最後提出:“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無。”在現實生活裏,可以發掘出希望,因此,魯迅他仍要懷揣希望的火種,同漫漫長夜作鬥爭,秉燭為明,但以血薦軒轅。

《故鄉》讀後感 篇3

《故鄉》是魯迅一生悲劇命運的先聲。它講了魯迅先生在回到久別的故鄉時與閏土見面的情景,向我們展示了年代由盛轉向衰敗的過程。

本文中魯迅的`命運由此和整個近代中國人聯在了一起,而且,他不準備從一個“文化優先”者的角度出發來展示自己思考到的一切。因之,這部故鄉就使悲劇更加悲劇化了。為什麼呢?因為閏土這個人物。魯迅最先發現

,無可救藥的“國民”原來就是他一直以為活得會更鮮活也和自己最密切的人。故鄉一下子成了故鄉。

魯迅童年正是中國傳統的鄉土文化走向末路的時期,百草園、三味書屋都不可能阻止帝制中國末代所遭遇的衝擊。在中國這次最深刻的轉型過程中,民眾的麻木性卻並沒有改善,他們更加委頓在搖搖欲墜的“優先”階層

之下,並沒有藉此而覺悟,實在令人遺憾。

《故鄉》讀後感 篇4

《我愛故鄉的楊梅》這是一篇狀物的文章,重點寫了楊梅的外形、生長季節、顏色和味道,自立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故鄉楊梅的喜愛之情。

楊梅的味道是甜中帶酸的,最好的理解方法就是嘗一嘗。當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楊梅給孩子們嚐個鮮的時候,小傢伙們的眼睛都亮了,把楊梅拿在手中就是不捨得吃。輕輕咬一口,仔細觀察果肉裏面的顏色,細細品味楊梅特有的`味道,再讀一讀文章中的句子,不用老師多説,那表情,那感覺,好得不得了!

這讓我想起我家門前有一棵楊梅樹,可楊梅成熟的季節我總是不在它身邊,每次看到那翠綠的葉子,徒生滿樹的思念。

人們很難看到楊梅開花的瞬間,因為它總是選擇在寧靜的夜裏悄悄綻放。大人們常説,就算你眼睜睜地盯着看一夜,你也聽不到、花心掙脱束縛的聲音,看不到花瓣伸懶腰般地舒展,而次日,當鳥語吵醒沉睡的大地時你會驚訝地發現,滿樹的楊梅像是煥發新春,一朵朵,一簇簇的花朵兒正在沐浴朝露,對着早起的人們憨憨地微笑。哎,我也想我家鄉的楊梅了

《故鄉》讀後感 篇5

今天,我讀了我國有名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寫的短篇小説《故鄉》,看完後,我有無盡的感想,那個活潑可愛的海邊農村少年閏土,那個為生活麻木生活着的章閏水,那個説話直言直語地林祥嫂,在我的腦海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故鄉》這篇短篇小説主要寫了魯迅先生二十年後回到故鄉,見到閏土後大吃一驚——閏土早已被生活折磨的`失去了童年那種稚氣、活潑了,引起魯迅的深思,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覺得,現在我們雖然是共同坐在一個教室裏讀書,似乎沒有任何差別,然而隨着時間的推遲,十年後,不!五年後,我們就會出現明顯的分歧,有的開始為生活奔波,有的走進了高中門。想走哪一條路,就靠現在——六年級的自己!六年級是國小畢業班,是最美最關鍵的一年,為國中打好基礎,國中學不好,你肯定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你就比更別想進大學的校門了,實際上就比人家矮了一大截了。

這篇《故鄉》,使我受益無窮,鞭策我前進,我決定在這一年裏,更加努力學習,爭取更大的進步,為以後的人生道路墊好基礎。

《故鄉》讀後感 篇6

拋開課本很多年後,再讀魯迅的《故鄉》——隨着吱吱呀呀的小船一起,再划進那個叫魯鎮的地方。

小時候對故鄉的印象總是特別的美好——親人,同齡的夥伴,最熟悉的地方和無憂無慮的時光。我從國中開始便在外地念書,只有假期才能回家,一般離假期還有一段日子,便開始焦切的'倒計着時間。記得有一次放假,我和同行的同學為了去幾公里外的地方趕最早的班車回家,我們半夜起身,校門未開就爬上靠牆的白楊,然後翻牆躍下,步行至車站還有一個多小時才開車。每每想起那份迫切的心情還讓人激動。

年小的時候讀魯迅的《故鄉》,也許無法完全理解一箇中年人的感受,那時我也時常為村裏一些外出的成年人而不解,不知他們為什麼出去後很多年不回家,難道他們就真的不想家嗎?他們在遠方又過着怎樣的生活呢?

《故鄉》讀後感 篇7

這篇文章看起來是寫小時候的鄉村生活的情趣,但是卻寫的是對於的故鄉的懷念,人們對於故鄉的懷念總是因為因為一些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而少年的閏土是引發作者對於家鄉懷念的一根導火索,年少的趣事和家鄉獨特的風景和趣事歷歷在目。

作者通過對於“閏土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等語句形象的細節描寫來表現對於他印象的深刻,也體現江南水鄉人家的普遍的特點,健康和樸實。

本文通過閏土也見識到了無數有趣的稀奇事,通過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剌猹、看跳魚兒等動作,表現閏土的思想的性格特點,也間接的表現當時年少時的單純和無憂無慮,以及豐富的孩童內心。

最後通過小夥伴之間互相贈送禮物來表達作者與閏土之間深厚的情誼,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與家鄉之間的羈絆和深切懷念。

《故鄉》讀後感 篇8

在寒假,我看了一本書——《紅色羊齒草的故鄉》。

故事的主人公——比利,在十歲的時候患上了戀狗症,而父母愛莫能助。於是比利通過買野果子來攢錢,通過積累,比利終於擁有了兩隻浣熊獵犬——老丹和小安。老丹和浣熊在捕獵大賽中得了金獎,可在回家的路上遇見了山獅,丹為了保護比利而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安也不願獨活於世,也死了。

這本書讓我領悟了許多道理。我讀丹為了小主人而犧牲的時候,我不經為這是狗對人的忠誠,後來我才明白這是狗與主人間那真摯的愛。這個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它是一本讓我無法忘懷的書。

我希望我也像比利那樣有一隻寵物,我會給它吃很多東西,讓它吃飽喝足。晚上,我會帶它散步,我會在家裏給它建狗窩……。

這是一本很好的有關冒險和愛的書。

《故鄉》讀後感 篇9

讀書隨筆 《故鄉》反映情的是農民的生活,描繪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破敗的圖景。

少年時代的閏土是一個純真可愛而且聰明能幹,心中還有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小孩,也是魯迅心中的傳奇人物。但當第二次見到閏土已是十年後。雖然魯迅先生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他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閏土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誰都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着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的臉上盡是滄桑。他變了,他頭上是一頂破舊的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手裏提着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魯迅先生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十年裏,閏土變了好多,確切説是變老了,可見這十年裏吃了不少苦,他變的'陌生。

在見到閏土時,魯迅先生兒時的記憶突然甦醒,一幕幕浮現在眼前,魯迅先生真想和他親熱地敍敍舊,但是卻像有什麼擋着似的。這一刻他等了很久!終於,閏土的態度恭敬起來了,“老爺!”他吐出這兩個字不禁讓魯迅一陣心寒,兩人間其實早已隔了一層可悲的牆了,這是“上等人”與“下等人”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

《故鄉》讀後感 篇10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童年:金色的童年、快樂的童年、純真的童年······童年在我們的記憶中總是那樣的美好,每每回想都會不覺嘴角上揚。無疑,我們的童年大都是從故鄉開始的。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故鄉雖然比不上燕園聖地,但卻是人們童年的快樂記憶,是最寶貴的財富!古往今來,多少離家遊子寄情於明月,通過詩文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季羨林爺爺也不例外。儘管是那廣闊世界的大月亮,也萬萬比不上他心裏的那些“小月亮”。而那些“小月亮”只不過是在蘆葦坑裏的蛋,卻能與那大月亮相提並論,可見那故鄉的“小月亮”在作者的心裏多麼重要啊!“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而這就好比在《桂花雨》一文中琦君母親説的`,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我看來,故鄉應是我們兒時的搖籃,是我們長大後的避風港,是我們一生最難忘的聖地。故鄉是一個儲存室,那兒儲存着我們的天真爛漫、朝氣蓬勃,儲存着我們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未來,當我們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時也定會對記憶深處的故鄉念念不忘!

《故鄉》讀後感 篇11

這時,魯迅先生又寫道:“十分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母親説,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裏,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説是閏土埋着的,他能夠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裏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我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那裏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頭有着柵欄,內盛食料,雞能夠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着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着這麼高低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這看似平凡又囉嗦的文字,其實正恰恰表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愚昧,又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悲哀。對此,我也實在不想再説些什麼,大家都能體會到。

最終,魯迅先生説:“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頭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期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感歎,一種淒涼。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

《故鄉》讀後感 篇12

書是知識的海洋,杜甫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個月依然去圖書館,依然是借書來看。

其中魯迅先生的《故鄉》,深深的吸引了我。《故鄉》講述了“我”和閏土小時候的一些故事,作者與閏土在一起很快樂,但過了正月,閏土便要回家。一開始還有交往,可後來卻再沒有見面。後來,魯迅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見到了閏土,可閏土卻完全變了,魯迅萬萬沒有想到,兩人似乎隔了一堵牆,沒了兒時閏土親切的一聲“迅哥兒”,迎來的卻是令人心寒的“老爺”,這是兩人間的一層可悲的“厚障壁”。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曾經是如此的美好,但它卻讓活潑的人變得麻木不仁。舊社會真是可悲呀!作者希望故鄉未來會變得美好,並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新的道路。

《故鄉》讀後感 篇13

我讀過許多關於狗的故事,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紅色羊齒草的故鄉》。

男孩比利的願望就是要一對浣熊犬,因為家庭經濟的關係,父母一直沒有同意。比利就準備自已存錢買,他開始設捕獵夾、捉龍蝦、抓小魚和挖蔬菜給捕魚人。採果子送到爺爺的店賣……經過兩年的努力,最終比利終於得到兩隻心儀的`浣熊小獵犬——老丹和小安。

比利和他的獵犬一起捕獵,甚至還捉住了浣熊鬼。比利帶着他的獵犬參加了捕浣熊大賽,獲得了選美大賽和捕浣熊的冠軍,得到了極高的聲譽。

在一次看似平常的捕獵中,比利遇到了山獅,兩隻獵犬一起上,殺死了山獅。可老丹的肚皮被山獅抓破,流出了內臟,小安也受了重傷,第二天早上,老丹就死了,小安不願獨活於世,幾天不吃不喝……

最神奇的是,小安和老丹的墳頭間長出了神聖的紅色羊齒草,傳説只有天使才能播撒紅色羊齒的種子,難道老丹和小安是天使送給比利的禮物嗎?

讀了這本書後,有三種力量深深打動了我:堅持、合作、忠誠。

《故鄉》讀後感 篇14

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瓜地,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想一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當“我”記起童年時的“故鄉”,浮現在腦海裏的首先是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沙地上的碧綠西瓜,整個大自然是那麼靜謐,那麼安詳,但在這個靜謐的世界上,卻有着活潑的`生命。這活潑的生命給這個幽靜的世界帶來了動態的感覺。“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捏一柄,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胯下逃走了。”它幽靜而沉悶,活潑——而不雜亂。和諧自然,是一個另人心曠怡的世界。

標籤: 讀後感 故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m57j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