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皮囊有感集合15篇

讀皮囊有感集合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皮囊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皮囊有感集合15篇

讀皮囊有感1

一、皮囊:

於人而言,那副阻礙靈魂前行的軀殼。就像西天取經的路途中出現的所有災難的實化。於人生而言不過就是渡過這些災難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過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煉靈魂,最後就是靈魂的昇華。用阿太的話來説,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二、母親的房子:

父親年少時的諾言讓要強的母親執着的想要建好那棟房子,她寧願省吃儉用,吃糠咽菜也要將那座房子蓋完,即使政府即將要拆掉那棟房子。她是想蓋好這個家,可以記住死去的父親,那是父親來過這個世界的象徵。那也是他們年少時美好的愛情的象徵。

三、殘疾:

他是怎麼做到反覆的去撕裂自己的傷口,寫下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讓人不想也不敢回憶的過去。生活有時很殘酷,狂風暴雨拍打在父親的臉上,他依然在與生活對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勞。附上文中經典語句“唯一的觀眾——生活,從來就不是個太好的觀看者,它像一個苛刻的導演,用一個個現實對我們指手畫腳,甚至加進很多戲碼,視乎想幫助我們找到各自對的狀態。”

四、重症病房裏的聖誕節:

我慶幸自己身邊的人都安好,沒有經歷直面死亡的恐懼,沒有體會親人的別離,我也希望我永遠不會體會,因為最痛不過親人別離。即使是周圍認識的人突然有一天聽到他已經不在了,也會莫名的感傷吧。他的父親住在重症病房裏。就更容易體會那種隨時就會永別的狀態。誰又會去敞開心扉,會去對一個即將永別的人產生感情。

五、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牽掛,母親會因為一個虛無縹緲的夢執着的為父親尋找“贖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顯得那麼的假,一個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騙術,母親依舊選擇相信。雖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麼自然,顯得真實,能讓母親找到解脱,也是愛的表現。

讀皮囊有感2

好幾年前就聽説過《皮囊》這本書,這兩天剛看完,便在此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

這本書圍繞作者的親身經歷,通過一個個故事提現了其對親人離世、理想與現實等問題的思考,而我最喜歡的幾個故事是“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朴”。這幾個故事都圍繞“理想與現實”問題,敍述了兩個阿小,文展還有厚朴對於理想的探索、追尋、熱血以及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但大都以悲劇收場。我想我之所以喜歡這三個故事是因為我也正在掙扎,困惑,不知如何平衡現實與理想。或者我在想的是,究竟我有理想嗎?

不清楚。有時覺得當老師就是我的理想,有時又覺得是否可以給人生多一點選擇,趁着年輕拼搏一番;有時認為留在家鄉會比較安逸,有時又覺得安逸的生活特沒勁。不過幸好,雖然我不知道以後具體想要過一種怎樣的生活,但我知道我不想過怎樣的生活。我不想渾渾噩噩,不想將“謀生”作為工作的唯一目的,不想因為物質和不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努力避免這些我不想要的未來,而我想要的想必自會逐漸清晰。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兩句話,“很多人腦子裏都偷偷藏着很多個世界”“厚朴,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隱忍。”我想這兩句話很好地解釋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你有很多理想,但現實只有一個,只有不斷的朝着理想做出努力,超越自己,才有可能改變現實,實現理想。

讀皮囊有感3

讀罷《皮囊》,心裏憋着一種無法言説的滋味,不知是同情,悲哀,還是憤怒,只覺着有萬千條思緒在心裏縈繞,像石子擊打水面激起的陣陣漣漪,久久不能平靜。

《皮囊》,作者蔡崇達,文體為散文,而在我看來卻沒有什麼散文的味道。它更像是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在講述着它的生平,又像是一位久違的老朋友,訴説着它的經歷。此書以作者的故鄉為背景,講述了十多個小故事,描繪了十多個人物形象: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樂觀且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極致的文展、無情卻又慈愛的阿太、滿嘴“世界”和“夢想”卻遭現實殘忍打擊的厚朴,以及被小鎮的庸俗古制扼殺生命的張美麗……他們都是那樣的真實鮮活,那樣的狼狽可悲。這本書中雖不乏温情,卻也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世俗的殘忍和冷酷。

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時,雖不能説對它完全瞭解,卻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複雜的內心:無奈又無助,想放棄又不甘心;想努力實現什麼,卻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殘酷。我深深地體會到,想緊緊握住,卻還是阻止不了離開的事實;想要安慰鼓勵,卻發現自己也是無能為力,在泥濘裏掙扎着痛苦;想要勸説誤入歧途的朋友,卻又無法開口打破那看似純真的夢想和僅存的希望。在那漫長的30年裏,一切的一切都不如作者所想的那樣,他無法控制,也無法逃脱。似有一張無形的巨網將他束縛,他愈是掙扎,網勒得愈緊,他只能釋然,在無盡的絕望中看到希望,讀懂希望。

此書有兩個故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母親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作者的母親善良樂觀且勇敢,她固執地想要把房子修建好,只為了人生在世的那一口氣,為了父親的臉面,讓癱瘓的.父親能夠在那個小鎮“風光”一回。起初的我在看這個故事時,是不理解的,一棟將要拆遷的房子,為什麼還要如此固執地去修建它?那所謂的爭一口氣真的如此重要嗎?為了那所謂的“”臉面”,讓那個本就困難的家變得拮据,讓自己的兒子面臨交不上大學學費的窘境,這樣真的值得嗎?這些種種困惑,在看到下一個故事——《我的神明朋友》時,終是柳暗花明:母親的所有執着,皆是因為她對父親的愛!為了這份深沉的愛,她不顧鄉親的議論、大伯的責備和父親的錯怪,就像一個淘氣的孩子,誓要得到超市裏的糖果一樣,頑固的不肯讓步。

而在父親死後,只因夢見父親那副殘缺的肢體,母親便斷定父親是因為心事未了無法釋然、未能變回年輕時的模樣而不肯離去,便到處奔波,為他尋找那個“贖罪”的地方。她像哄小孩子一樣對被神婆“召回”的父親説:“好好幹活,下次給你帶愛吃的滷鴨。”她每天耗上七八十分鐘的車程,來回於家與神廟,風雨無阻,只為了心中的那一個執念、那份放不下牽掛,陶醉在自我欺騙式的安慰中。《我的神明朋友》這個故事的最後,作者講述了母親夢見父親時的場景“她説她看見了,看見父親恢復成20歲出頭的樣子,皮膚白皙光滑,肉身才剛剛被這俗欲打開完畢,豐滿均勻,尚且沒有歲月和命運雕刻的痕跡。他剪着短髮,身體輕盈,朝母親揮揮手,就一直往那隱祕模糊的那一方游去,身體逐漸隱隱綽綽,直到完全澄明。”他的母親在那一刻釋然地笑着哭了,而我也笑着哭了,為作者母親那份深沉而堅定的愛而感動,也暗自責怪上天的不公,這樣好的人為何要承受如此多的痛苦和悲傷?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美好的結局?我不禁懷疑,好人有好報這句話是否真的可信。然而,當我合上書沉思,終是明白,讓作者母親能夠釋懷,讓父親能夠不再為病痛所擾,讓世間多一份真情,多一些温暖,也許就是它留給世界的最後一點善意吧。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臉上彷彿長了一個面具,每天晚上回家,深深吸口氣,彷彿職業表演者的卸粧儀式。”在這個物慾橫飛的時代,所有人都在為了高質量的生活而奔波,每天都戴着一個面具生活,上司面前的假意恭維,父母面前的強顏歡笑,朋友孩子面前的若無其事,將所有的難過,傷心和委屈隱藏得一絲不漏。他們用那副虛假的皮囊,過着“虛假”的生活,不敢脱下身上的“演出服”,生怕別人發現皮囊背後那個脆弱不堪的自己。就像書裏説的:“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渾濁給拖住。”皮囊於我們所有人而言,不過是一個承載靈魂的器皿。一副完好的身軀,象徵的不過是一副完整的皮囊,至於在這皮囊下的種種慾望、污穢、骯髒和狼狽,我們都無法知曉。

生活追求的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為了一個物質的結果,不能為了一個絢爛的果子而忽視了生命成長的美妙。理想有過了,嚮往也沒有錯,只是生活過於殘忍,我們嚮往的生活也許只是鏡花水月,但這不妨礙我們去欣賞沿路的風景。這就好似我們即將面臨的大學聯考一般,憧憬沒有錯,理想也沒有錯,但那其中我們所付出的努力才是最值得觀望的。電影《請回答1988》中有這樣一台詞:“從來不是讓你把一次考試當成人生成敗的賭注,只是想讓你在年輕時體會一次全力以赴。”所以,適度的追求,適當的享受,不要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

最後,願所有人都能活出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拋開虛假的皮囊,脱下身上演出服裝,把皮囊之下那個最原始的自己呈現出來,在暮年盡頭,回首往事,可以無憾亦無悔。

讀皮囊有感4

文退學後我經常夢到他,夢到我們回到那個最快樂的時光。在夢裏我們依然無話不談,依然一起去做我們都喜歡的事。但我卻突然意識到,這是夢境,他已多年不參與我的生活。於是失落地醒來,心中無限悵惘。

我一直不知道我在他內心有多少分量,不知道他後來是否想起我,不知道他如何看待我認為的那段美好時光。我知道將來會再遇到,只是不知道該如何説出第一句話,也不知道第一句話會是什麼。

我的生活中,跟文類似的人很多,我們都曾經很快樂地在一起,隨着時光列車的不停行進,他們下車了,上了另一輛車。我就這樣眼睜睜看着他們漸行漸遠,而又喚不回也跟不上。

很多人都覺得朋友分階段性的,但我真的希望真正在我生命中對我有影響的人,當我們再次遭遇,你看我時依然是那個眼神。

讀皮囊有感5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的時候是在高三,當時還在全力衝刺大學聯考,偶爾週日半天假日有三個小時閒暇,一日在舍友老苗的櫃面看到了它。看翻了幾頁,覺得很好,卻沒有時間細讀。時光荏苒,風起青萍,如今再拿起它時已是大學生了。

蔡崇達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描寫,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奈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來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被古鎮制度舊俗扼來生命的張美麗、滿嘴“世界”和“理想”卻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

每一章每一個人物都深深打動了我。對於同樣是農村家庭的我而言,我可以深深體會到作者拼命學習拼命攢錢的想法與感受,或許我又是有些小幸運的,我有着一個完整的家庭,父母健康,對於我來説只需在學校安心讀書別無困擾。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如此拼博的蔡崇達一心想要送父親出國治療。過着安逸的生活的我們也很想很想給正在為我們艱棄付出的父母做些什麼,反省自己,實然對在大學有吃有住時常悠閒的自己產生了愧疚感,好想逼着自己多努力。早起看書,多做功課,不知能否堅持,但這念頭時時存在。

沒有天才文展的遠大抱負,也應該有短期的計劃。而不是將生活過得一團糟,每天得過且過,碌碌無為只會讓將來的自己後悔。沒有蔡崇達那樣刻苦拼搏拿年級第一,也應該朝着這個目標出發,學生最重要的還是學習,用知識塑造起的靈魂是堅不可摧的。

沒有原樸大膽無所謂的嘗試,也應該去做一些自己不曾做過的又可以做的事情,當然,這裏説的是好事,而不是吸毒犯罪。張美麗死之前説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她只是去追尋着自己的愛情,人生在世,哪需要那麼多條條框框、人義道德束縛自己,不違法不違背良心的、想要的就大膽些去追求吧。大膽些,去攀一座峯,去愛一個人。

看完全書,想要告訴自己的有很多很多,但最讓我再次記在心裏的是:珍惜父母,多為他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牢記牢記牢記: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那一天再後悔莫及。

讀皮囊有感6

閲讀一本好書就像與高尚的人談話,喜歡蔡先生簡單而富含哲理的話語,字裏行間都傾注着對生活的思考,也讓我審視周圍的一切。

書中描述了福建漁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温情而又殘酷的故事講述中闡述了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其中最讓我感同身受的當屬這一段:“我瘋狂工作,不讓自己有空餘時間,除了真實的生存壓力,還在於,我根本不敢讓自己有空餘的時間,因為時間一空下來,我就要回答怎麼去填充時間,怎麼去面對生活,去回答這個問題—我要怎麼生活,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我真正享受什麼?”這段作者的自我反思發人深省,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

我每日都計劃着把時間填補得滿滿的,不敢讓自己閒下來,害怕一空出來該怎麼去填充時間,我從來不去想也不敢想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大多數時候只知道自己非這樣做不可!在忙忙碌碌的同時也在失去些東西,而那些東西錯過了就不再擁有,如果説時間是一輛前行的列車,那我們就是車內的乘客,上車下車,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我的骨頭裏,即使時光列車拖着我的肉身一路遠行,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

一個人除了努力工作,更應該學會享受生活,x一首小曲,一杯清茶,一本好書,一場旅行……讓心沉澱,讓夢更甜!

讀皮囊有感7

“生活不易,珍惜當下”是我讀完《皮囊》後的第一感覺。本以為《皮囊》是本小説,讀時才慢慢發覺是隨筆性的散文,我喜歡這樣的散文,這樣帶着淳樸氣息,風土人情闡述作者對人生現實而又殘酷的認識以及依戀故土的温情。

散文分中共有十四個章節,每一個章節都是作者親身經歷且又影響一生的故事,作者在這些人生經歷中發現自我,明確目標,後來卻又在現實的宂雜中模糊了自我,而後便是看清了自我。對於章節裏的每一個主人公,我讀完後都有着説不出來的惋惜和感悟。《殘疾》一章中講述了父親因中風後的種種疾病纏身造成身體偏癱,但又為了支撐家裏的一切強迫自己趕快恢復,最後發現希望變成灰燼後想過自殺,作者不能理解父親,更不能理解母親執意要修即將拆遷的房,直到父親去世後,作者在埋怨中懺悔,沒有給父親真正需要的陪伴。最觸目驚心的無疑是《天才文展》,文展天資聰穎,好好發展下去肯定會有一個不錯的前程,然而由於文展急於功程,骨子裏有一種比他人高一等的意識,因此這造就了他在未來的生涯中徹底迷失自我,最終走向生命的反端。

或許生活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麼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很喜歡散文中的一句話“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所謂接受任何東西,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每個人都有一副面具掩飾這皮囊,卻又期許着活出自我,活出真實……

儘管人生有着無限的可能又是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詞語,但葉落塵土總歸家,珍惜眼前所有,感謝生命中的每一個人,而我也希望自己能把這一路看到的風景,留在心底慢慢回味……

讀皮囊有感8

在讀《皮囊》之前,恕我孤陋寡聞,其實我並不知道蔡崇達先生是誰,所以也沒想過他的書有多麼發人深省。但是經過一個星期的閲讀,我發現我之前的想法是錯誤的,蔡崇達先生的這本散文集雖然內容不多,但是這本書充滿了精華,真的令我震撼。

一本薄薄的散文集收入了十四篇作品,可偏偏就是這樣一本書,人們卻評價它“識人又識心”。這本書詳細的描繪了作者故鄉漁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温情而又殘酷的故事講述中闡述了作者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表達了那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因為年齡太小,人生閲歷不夠,我並不能完全領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但是當我看到作者描寫父親忍受病痛的折磨漸漸在他人面前喪失尊嚴而暴怒的神情,母親倔強着保持自己的尊嚴不肯接受他人幫助的樣子,朋友因為理想破滅尊嚴掃地的絕望時,我發現自己竟能感同身受,那一刻我好像也讀懂了作者當時的心情。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是蔡崇達先生祖母説過的話,也是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話。讀完書以後我也明白了作者給我們一些的啟迪:不付諸行動的熱望,最終只是虛妄一場,同時要學會直面現實,因為生活未必如你所願。感謝這本書,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也是人生路的啟明燈。

讀皮囊有感9

身邊的人都在談論如何保養身體,如何美容養顏,如何延年益壽,無一例外大家都在珍視自己的身體——皮囊,有了皮囊能吃上山珍海味,穿上錦衣綢緞,住上別墅,吃喝玩樂無一不需要皮囊,但是該如何滋養自己的靈魂,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自由呢?

《皮囊》中阿太説: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了。因為有了污濁,我們的生命不輕盈也不自由,常常在感歎,我們是逼不得已,需要還房貸,需要還車貸,這是都是被我們的慾望所拖累。這些慾望常常讓我們覺得身體與靈魂是分離的,身體不能跟上靈魂的需求,靈魂無法理解身體,就在這樣的無法理解當中,人會常常生活在痛苦當中,遺憾過去,不切實際的期望未來,唯獨忘記了我們所身處的當下。

唯獨忘記了我們身處的當下,以至於我們只是坐等夢想,而不去做,而且又特別的珍惜我們的皮囊,只想不做。

阿太説: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育兒中,父母要學會使用孩子,學會捨得,當用的越多的時候,其實是讓孩子的身體與靈魂合一,做的越多,身體越能動,靈魂與身體融合的越好。

舍了皮囊,得了生命的輕盈。正如繪本《你不知道的三個朋友》中所畫的皮囊最終入土為安了,精神和思想永存。

讀皮囊有感10

《皮囊》一書,第一感覺就是蔡崇達的文筆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詞藻,就像是一個好朋友娓娓道來它的過去,他的故事。

世間萬物,皆有它自己的皮囊,來接受來自外界無時無刻的摧殘,但需要承受這一切的卻是加附的靈魂。隨着歲月帶來的生老病死,直到皮囊無法承受這摧殘,靈魂才會離開,尋找它未來的依附。人生在世,來這世間走一遭,皮囊讓我們彼此相親相愛,卻也讓我們感受這人世的悲愴。

文章結尾,蔡崇達曾點出,所有的理想和責任不過是逃避生活的藉口。有的人終其一生追逐夢想,未曾一刻休息,這不過是不知道如何生活罷了。作者的室友厚朴,滿嘴"理想"和"世界",卻遭到現實的沉重打擊。靈魂依附於皮囊,便是讓我們整裝來享受生活,活在當下。但有時候信念卻也是一種好事,比如在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信念能給你力量繼續前行,就像作者的母親,當父親去世後,她仍要修建房子,求見巫人,把父親的骨灰安放在離家較近的祠堂裏。因為當你突然不知道生活的時候,信念便能驅使你的皮囊來面對考驗。

我們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皮囊抓不住靈魂,那便和行屍走肉毫無差別。然而,窮其一生來追求,享受生活,我想,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讀皮囊有感11

朋友問我為什麼讀書這麼慢,我沒有回答。

到底為什麼?或許是我長大了吧。以前讀書總是希望快點讀完,拿着厚厚的一本書,首先就沒有耐心了。於是一目十行,甚至直接一頁頁地翻過去。讀完了,也就沒有了。

多年不讀書,快忘了那是什麼感覺。今年重燃對讀書的渴望,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太多,不自覺地對着一段文字反覆翻閲。看着那直擊人心的文字,我想起曾經經歷的種種。無憂無慮的幼年,喜樂交錯的童年,迷惘無助卻又滿懷夢想的少年。

其實我也不是從來沒有審視自己,只是僅僅懷念和歎息。如今回想,我發現自己沒有做過一件真正值得驕傲的事,我發現做了太多不該做的事,也有太多該做的事沒有做,而它們已經不再等待,我再也無法彌補這缺憾。

書中提起很多對作者人生中很重要的人。想想自己,那些對我有重要影響的人,如今大部分不是形同陌路,就是高牆築起,兩顆心總是貼不到一起。

讀皮囊有感12

文是我國小時期最好的朋友,我們都熱愛唱歌,我們無話不談,我們互相分享。中間他突然不找我玩了,漸漸發現他變了,變得把以前的愛好拋棄了,轉而去喜歡他當時不該喜歡的東西。做那些事時,出現了從未出現的神情。我不知道影響他最深的是什麼東西,只知道這讓我開始不瞭解他內心有什麼種子,我開始厭惡跟他説話。

後來文又回來了,跟以前一模一樣,我欣然地接受他的邀請,愉快地再次玩在一起。

我們回不到從前,是在國中。那時我們不在一個班。不同班,突然就經常見不到面,我們開始向相反方向跑去。到了新世界,我們各自認識不同的人,我的性格漸漸改變,他也漸漸改變。最後或許他也不喜歡這樣的我了,除了放假一起回家,在學校已經見不到對方的身影。

其實我們都沒有變得更好,卻也沒有往同一個壞的方向走去。高中我頹廢,他自動退學,在家裏跟父母鬥爭了半個月,喝醉酒摔傷臉,最後決定出去打工。這期間我們沒有見到一面,沒有通一次電話。我特別害怕相對無言,不知該跟他聊什麼。大學後他偶爾會拜訪住在我隔壁的親戚,我故意緊閉房門,避免迎頭撞上。

最新消息是,他去年結婚了。婚禮刻成光碟,我趁家裏沒人,偷偷地打開來看,我害怕母親問我為什麼不跟他説話,我不知該如何回答,事實上我害怕遇到他的每一個家人。婚禮上他又長高了,也長胖了。除此之外,我看不到任何東西,我真的一點都不瞭解他了!

讀皮囊有感13

皮囊:

於人而言,那副阻礙靈魂前行的軀殼。就像西天取經的路途中出現的所有災難的實化。於人生而言不過就是渡過這些災難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過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煉靈魂,最後就是靈魂的昇華。用阿太的話來説,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母親的房子:

父親年少時的諾言讓要強的母親執着的想要建好那棟房子,她寧願省吃儉用,吃糠咽菜也要將那座房子蓋完,即使政府即將要拆掉那棟房子。她是想蓋好這個家,可以記住死去的父親,那是父親來過這個世界的象徵。那也是他們年少時美好的愛情的象徵。

殘疾:

他是怎麼做到反覆的去撕裂自己的傷口,寫下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讓人不想也不敢回憶的過去。生活有時很殘酷,狂風暴雨拍打在父親的臉上,他依然在與生活對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勞。附上文中經典語句“唯一的觀眾——生活,從來就不是個太好的觀看者,它像一個苛刻的導演,用一個個現實對我們指手畫腳,甚至加進很多戲碼,視乎想幫助我們找到各自對的狀態。”

重症病房裏的聖誕節:

我慶幸自己身邊的人都安好,沒有經歷直面死亡的恐懼,沒有體會親人的別離,我也希望我永遠不會體會,因為最痛不過親人別離。即使是周圍認識的人突然有一天聽到他已經不在了,也會莫名的感傷吧。他的父親住在重症病房裏。就更容易體會那種隨時就會永別的狀態。誰又會去敞開心扉,會去對一個即將永別的人產生感情。

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牽掛,母親會因為一個虛無縹緲的夢執着的為父親尋找“贖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顯得那麼的假,一個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騙術,母親依舊選擇相信。雖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麼自然,顯得真實,能讓母親找到解脱,也是愛的表現。

讀皮囊有感14

改變,從閲讀開始。有理想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會做夢的人。閲讀正好能讓我們接近夢想,實現理想。有人説,世界上最美好的實驗是教育。我們正好是這美好實驗的參與者。請讓那一本本經典的書籍,一次次靜心的閲讀,一篇篇真摯的隨筆,引領我們走向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讓我們教育的世界充滿詩意與色彩吧。

《皮囊》這本書在“知乎”、“豆瓣”上一直榜上有名,逛街的時候恰好被它一副精緻的皮囊吸引住了——古銅金的硬制書皮、泛黃的書頁、書內的排版看起來讓人感到舒適。《皮囊》一書很年輕,蔡崇達著,韓寒監製,20xx年出版,以作者為原型,以當代人的視角看世事。

皮之為質,囊之為形,藏污納垢,謂之臭皮囊也。語出佛家典籍《四十二章經》,以佛家觀之,身體皮囊為易腐朽之物,只有靈魂為不朽。

這句解釋前半句唯物主義,後半句唯心主義,理解起來卻不矛盾。但究其本質,放在當今社會考量,是否得當,有待思忖。但無論如何,“皮囊有心,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

《殘疾》是其中的一篇,作者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從一開始的不服老,心存希望,努力做復健,到知道無法治癒後絕望地號陶大哭。他一改往日品性,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整天喊着要“抓緊死”,會控制不住惹事,大罵鄰居……死後,他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確切地説,在“父親”得知再也無法痊癒,內心殘餘的希望的火苗被撲滅時,他的掙扎、憤怒、鬥爭化為一隻猛獸衝破他的皮囊肆意又猖狂,他,變得不是那麼惹人喜歡了。

人,各行其道卻又殊途同歸,有時候相似得可怕。讀這篇時,我一直將已故的爺爺代入,年輕時的爺爺頗有學識,但家境不好,所以他成了一個每天準時收看《新聞聯播》、嘴邊掛着政治的老農民,他這一輩子勤勤懇懇但性格剛烈,我們一直很敬畏他。後來,當他被發現身體不舒服時,已經是食道癌晚期,我們合夥騙他食道上長了個囊腫,所以他剛開始是積極配合治療的。術後,在徐州上大二的我提了水果去看他,沒想到一輩子不喊苦不喊累的他竟像個委屈的孩子一樣跟我訴苦,説傷口有多深、有多疼……我頭一次看到他主動袒露脆弱的模樣,那種感覺不可言喻。

回家靜養的爺爺最喜歡的就是騎着他的小自行車去街上買以前從來不會碰的點心,奶奶開玩笑説他變饞了,他卻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彷彿要把沒吃過的東西嚐遍,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隨性。半年後,如我們預想的那樣,病情急劇惡化,他不能進食,反覆嘔吐,脾氣越來越暴躁,時不時打罵一直耐心侍候他的奶奶,奶奶多次向我們哭訴,爸爸氣不過和他發生爭吵,也被他拿着棍棒四處追趕......我們孫子輩也因此不敢常去看望他。

父親節,我第一次給爺爺買了禮物,也是最後一次。只記得那條褲子圍在他身上又寬又長……我不禁怔住了——這是一副骨頭架起的皮囊,面色如土灰一般……他主動掀起衣服,靠我很近,無奈地説道:“看我的肚子上只剩下一層皮了。”我哪敢直視他的眼睛,不禁後退兩步,佯裝自然的神情,張了張嘴,想寬慰他,卻又不知道該説些什麼。

爺爺走的那天,我不在家。聽奶奶説,那幾天人突然精神了很多,和善了很多。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也許他想給這個世界和最親的人留下一副會笑的、温暖的皮囊吧!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着、醒着、亮着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是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喚着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這是著名作家李敬澤在序中所寫,概括了作者在本書中記敍的所有故事的共同之處。

如果你讀《皮囊》,應該也會從中找到自己的故事,也許我們到了人生的某一個限度的時候,那些好的壞的也會衝出來,但是沒關係,相信皮囊最終都會體面地跟世界和解。

讀皮囊有感15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之前,他寫過幾百萬字的專題報道,登在《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上。1982年生人,看到網友説,蔡崇達的手指已經沒有辦法完全併攏,因為以前寫了太多的字。這部小説散文集基本上是他的自傳。

綜合以上兩點,可以猜想的到這不是一本讓人覺的輕鬆愉悦的書。它記述了一個早就歷經滄桑的年輕人的故事,關於貧困、疾病、親情、愛情、鄉情、青春對人的衝擊。蔡崇達的有些經歷,大部分人要等到四、五十歲才會遇到,那種“上有病父,下有稚子”的中年危機,而他在十七歲那年就全都承受了,成了母親口中的“一家之主”。唯一讓人覺的欣慰的是,故事的主人公穿越了重重困難,重重迷障,成為了他想成為的人。看完這本書,令人覺的五味雜陳,心裏有很多感觸,卻無從表達起。韓寒在編者按中寫到: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

經歷相對不平常的韓寒也無法駕馭這麼厚重的話題。還有兩個人寫了前言,一個是劉德華,一個是著名的學者李敬澤。劉德華的文章寫的非常精彩,短短千言,沒有輕飄飄的同情和濫情,有的是知心知肺的理解,道盡了一個老江湖的人生智慧,真是英雄惜英雄。相反,學者的文章太過文藝和矯情,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哇。也難怪,他們的經歷相差太遠了,不在一個話語空間。

我想我不會經常翻看這本書的,這樣清醒地、赤裸裸地直麪人生,太傷神了。

標籤: 有感 皮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on5e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