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個人讀後感合集15篇

個人讀後感合集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個人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個人讀後感合集15篇

個人讀後感1

歷時半月,精讀一本書《當我遇見一個人》(李雪著)寫了12篇筆記,每一次都能讓思緒飄向很遠的地方——童年,一切關係始於母嬰關係,對‘母愛偉大’的理解,不再只停留在十月懷胎的辛苦,一朝分娩的勇敢,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不易,而是從孩子呱呱墜地起,每一分每一秒的相處模式,母嬰關係就是從這時候真正開始建立的。母愛便在這個時候開始對另一個個體彰顯她的威力,選擇什麼樣的相處模式便成就孩子什麼樣的未來!從前只是自己覺得給了孩子母愛,卻從未問過是否是孩子所需之母愛,是否真正看見了孩子,愛他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看見,是真正的愛!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哭訴‘我站在你面前,你卻看不見我’,看見,是看見對方的感受,並贊同它、支持它,感受對方的能量流動,形成共振,如此簡單。

每個人成為今天的自己都自有其原因,不必抱怨社會、抱怨他人、或是抱怨原生家庭的影響!當我們認為孩子有‘問題’時,是否想過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的,都是我的問題,可問題在哪裏?——我不應該吵他,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應該多些耐心,應該……一頓安慰過後,沒過幾天又開始重演這一幕,如此反覆,像是一個地洞,自己卻出不來!其實孩子並沒有‘問題’,問題確實是在我們身上,具體在哪裏,需要我們去向內覺知,和自己進行心靈對話,對話自己‘內在的嬰兒’,一次次的自我覺察,摒棄固有的信念,讓凍結的能量得以釋放,問題也一同融化,便能撥雲見日。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或許我們改變不了父母,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因為我們也會成為孩子的原生家庭,我們之所以會不假思索地對孩子做一些‘後悔’的行為,或許是我們曾經也被這樣對待過,或許是我們曾經從來沒有感受過的匱乏感在作怪,又或許是看了太多的育兒定律……然後可能會去看一些‘心靈雞湯’,希望藉由它們能安慰一下自己,可是有一天,猛然發現:這不是我以前喝過的雞湯嘛,怎麼又來了呢?——對呀!怎麼又來了呢?!因為還沒有覺察到真正的問題所在,真相就像樹根,而非樹幹,它往往是被我們埋藏了很多年,一眼望不見,所以才需要不斷去自我覺察找到它。

做誠實的父母,遇到事情,不去指揮控制孩子,而是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便能看到我們,他們自己也會去想辦法。不僅鍛鍊了他們,也解決了我們的煩惱。心口不一,孩子是可以真切感受到的,所以敷衍孩子是沒有能量流動的,比如道歉,為什麼道了很多歉,還是會再犯?可能只是嘴上在道歉,心裏卻並不承認自己做錯了,所以還會有下一次再一次。只有自己對自己坦誠,才能看清真相,和孩子的情感連接上,滿足孩子也需要父母誠實以待,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多多益善,當我們遇到無法滿足的時候,要如實告訴孩子:你的需求,我看到了,它很美好,只是我捨不得/不願意給你。雖然孩子可能會有些失落,但不會形成心理創傷比如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或者有慾望是貪婪的`等,而是會明白:我有需求是正常的,這不是我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這樣孩子就不會受影響,繼續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成長。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愛和自由,感受他的能量場,及時迴應,竭力滿足他,讓他自由體驗。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曆程,一路上可能他們會遇到很多‘麻煩’,為什麼我們還要再給他們添加更多的麻煩,而且將是根深蒂固的?比如,兩個好朋友一起玩,搶玩具打架了,通過語言或者身體的扭打把不開心或生氣的能量釋放了,不一會兒又可以一起開心玩起來,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我們偏偏要拉開他們,‘教育’一番,給孩子頭腦寫入了限制性信念不説,還把孩子的這份能量凍結在體內,無法釋放!很多時候追溯我們自己的信念,大都是在童年時候就被植入我們,內化於心了,然後再繼續投射給孩子!所以我們要相信孩子,讓他自由體驗,不干預,不評判,不控制,對自己負責任就好,説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所以才需要自我覺知,放輕鬆去感受當下,體驗真正的自由,孩子的成長,父母的修行,原來是這樣。

個人讀後感2

利用上下班地鐵上的時間,讀完了這本著名的《一個人的朝聖》。經典就是經典,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與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對談,一點一滴都説到了你的心裏,頗為激動,忍不住要表達自己的感動。

其實所謂的朝聖,跟宗教信仰沒有任何關係,直白得説就是一個六十五歲的老人,為了看望和安慰身患癌症的朋友,從英格蘭最南部的金斯布里奇,經歷長達87天、627英里的徒步旅行,終於到達最北部的貝里克。除了走路,老人在獨自一人的行走中回顧自己的童年、婚姻、兒子及這位身患癌症的朋友,故事一點點展開,這不是一部扣人心絃、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的小説,但她就像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般在你耳邊娓娓道來,情節一點點鋪開,感受卻是越來越濃烈。

與其説是徒步旅行,倒不如説是一場心靈之旅。

在行走的過程中,老人一點點開始反思過往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包括他的妻子、兒子和患病的朋友,在回憶與思考中,他對自己、對已經離去的兒子和關係早已淡漠的妻子有了新的感受、對他和妻子的婚姻又有了新的認識,在完成徒步之旅後,老人的生活一定也會掀開全新的篇章。因為有過跑步的經歷,我理解老人在行走中思考、釋懷的感受;我也理解從日復一日繁瑣的重複中掙脱出來,呵護、安慰一下我們的心靈是何其美好和珍貴。所以,看完這本書,我真的忍不住拿出運動鞋,重新開始跑步、重新開始與我的心靈對話。

每個人都受過傷,我們要學會給自己療傷,要學會面對,學會愛。

書中斷斷續續得展開故事情節:主人公,也就是這位老人哈羅德,小時候生活在一個缺愛的環境裏:父親參軍從戰場上返回家裏後,仍無法從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來,整日以酒為伴;年輕的母親無法忍受這一切,選擇離家出走。父親更加肆無忌憚,除了繼續嗜酒外,又開始忙着不停得換女朋友,唯獨沒有人去關心、愛護哈羅德。小小年紀的他只能整日生活在擔心、恐懼中,保持低調做個隱形人。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沒有人愛的.哈羅德,成為父親後,依舊不懂得如何去愛,不懂如何表達愛,於是,面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他也選擇了遠離,他小心翼翼卻不知如何去愛。這又造成兒子戴維想要對生活的逃脱,後來儘管戴維考到了劍橋,但家庭生活的痛苦讓他對生活無望、看不到未來,只能靠酗酒和藥物來麻痺自己,最後只能痛苦得選擇吊死在自家花園裏。兩代人的悲情故事不疾不徐得展開,讓你背後發涼,也讓你反思。可以抱怨戰爭是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但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是否可以讓自己勇敢一些,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靠酒精麻痺自己來逃避問題?作為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在這個故事中我看到家庭教育中給孩子愛,是何其重要!

我們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們都有自主選擇想要的生活的權利。

當一個人沒有自主意識,只是被動得一味淹沒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之中、沒有了任何個人主動的追求之後,生活就是索然無味的寡淡,而當我們在生活中增加了自主意識,有了願意為之努力的小目標,整個人都會神采奕奕,有一種希望就在前方的感覺,主人公哈羅德就是在確定了要徒步去看望朋友後,展示了內心的快樂和晚上睡覺的安寧。當然,度過了確定目標後的興奮之後,就需要依靠強大的意志力去克服過程中的枯燥、辛苦和勞累。

一個已經六十五歲、在過往的工作、生活中幾乎沒有任何存在感的老人,終於在徒步中,克服了對未來的恐懼、克服了路人的質疑、克服了面對眾人時的羞怯,在沒有手機、沒有地圖、沒有指南針、沒有登山靴等的情況下,仍一往直前。在行走中,除了對意志力的考驗外,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在反思中,他學會了如何去愛。

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要繼續前行。

在哈羅德徒步的過程中,有人向他表達欽佩和鼓勵,有人發自內心得關心他、為他療治傷口,有人也是不相信、嘲諷的口味(這種人總是在自己做不到時就以為別人也做不到),有人在他出名後,為了追逐名利風光開始追隨。在面對別人的質疑時,相信自己;在面對外界的誘惑時,不忘初心。

這是一個六十五歲老人心靈的救贖,這更是一本讓你看到希望、給你帶來勇氣、讓你成長的書,是一本教給你愛和如何去愛的書。對於老人來説,在行走中找到自己、找到愛,對於讀者我來説,在讀書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與君共勉。

個人讀後感3

20xx年年底,“精神內耗有多累”話題衝上熱搜,評論區裏有許多人分享了自己的狀態,例如明明什麼都沒做,卻覺得很累;無法入眠,糾結;總是覺得自己不行,習慣性自責……

彼時的我正面臨一場大考,長時間的睡眠不足擊垮神經,有壓力感、自我否定成了常態,在不知道多少次奔潰大哭後,朋友在圖書館裏找到我,硬拉着我參加了一場讀書會。

萬分不情願的開端,卻變成適時出現改變的力量。急躁的心緩慢冷卻,我像是一隻惴惴不安的鴕鳥被輕輕撥開了沙土,對方説:或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如果説入門級心理學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首娓娓道來的故事民謠,那麼《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當之無愧稱得上是一部柔軟動人的輕音樂。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是一名心理諮詢師,與其他心理師札記不同的是,書中不僅記錄了四個來訪者的故事,她還將自己由諮詢師變成來訪者的經歷展現在讀者面前。這一舉動打破了大多數人默認心理諮詢師的心理一定非常強大的誤區,所謂醫者不自醫,他們和所有人一樣,會因為生活經歷和感情承受痛苦,會走進死衚衕需要接受心理疏導,正是這樣,才讓他們能夠理解來訪者,更好地為他們解決問題。

整本書由四十多歲事業有成認為身邊的人都是蠢蛋的好萊塢製片人約翰引入,從表面上來看,他缺乏包容心且極度自負,他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尊重別人,同時也不喜歡遵守規定。但隨着故事的展開,究其根本,一切令人不愉快的舉動均源於他幼時失去母親以及身為一名父親卻失去了自己最愛的兒子的`經歷。否認別人是他無意識形成的心理保護屏障,只有偽裝自己是優秀且獨一無二的清醒者,他才有解決所有困難的勇氣。他在治療中面對創傷,明白一個真正的好父親是允許自己軟弱的,即使全力生活比逃避悲傷艱難,也不應該帶着淌血的心靈孤獨行進。

而與約翰截然不同的是六十九歲來訪者瑞塔,她沒有選擇尖鋭地攻擊別人,卻將所有的悲傷加諸在自己身上。回顧半生,似乎沒有一件事情能將她從抑鬱消沉的境地裏拉出來,三次不幸的婚姻、家暴、與子女不合、孤獨的現在,太多痛苦的記憶讓她不願意再去接受新的温暖,於是,她決定如果七十歲以前仍無法改變現狀就結束自己的生命。心理諮詢給了她一次重新打開心扉的機會,她慢慢從一個受害者變成自我救贖的“英雄”,她接受了別人的善意,也傳播了自己的愛,不再孤單一人,她終於體會到被喜歡、被需要的滋味。

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來訪者名叫朱莉,她是剛結婚不久的大學教師,擁有自己的事業及相愛的另一半,就在她如願與最愛的人牽手走進婚姻的殿堂並且即將孕育下一代的時刻,被告知罹患癌症。在抗癌的這條道路上,命運的結果無情,她在絕望過後決定用最好的方式珍惜剩下的每一天,直到帶着滿滿的愛意離開。

曾經的我無法想象遇到將死之人應該怎麼辦,總覺得任何語言都蒼白無力,根本無法給予他們安慰。可在讀完了朱莉的故事後,我逐漸意識到,語言不是表達安慰的唯一方式,選擇安靜地陪伴傾聽何嘗不是一種慰藉,哪怕是聽聞噩耗後露出的無奈和惋惜,這些真實的反應也是最好的尊重。他們需要的不是被告知要充滿希望積極地抗癌,而是被當作正常人一樣,繼續生活該有的樣子。

朱莉的故事最感動我的不是她選擇積極地活下去,而是哪怕死亡逐漸靠近,她仍願意保持柔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感受世界,去感受鮮活的生命……只有努力過好當下,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更多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

這是第一本我手抄了全本經典段落的書籍,也是少有的在讀到最後篇章沒有遺憾的書。心彷彿被風輕輕拂過的沙灘,柔軟成一片安靜的海洋,儘管意猶未盡,但就像書本的最後一章説的那樣,就將它當作心理諮詢中的一次暫停吧,畢竟我們所經歷的、見過的一切都不會真正結束。

每個人都可能會在生活中遭受痛苦,如果你痛苦不堪,精神被內耗,那麼找個人聊聊吧。“

“當痛苦終於被言説,人們才能獲得最基本的勇氣,去看、去感知、去信任。我們才有勇氣從對方眼睛裏看到自己在做什麼,也有智慧去思考為什麼做,或者,還存在哪些不同的選擇。”

如同作者所説,一次邁一步,總會到達的。

個人讀後感4

我們單位為員工購置了幾本書,讀了以後讓我感觸頗深。其中一本叫《員工與企業的關係》書中着重闡述了一個嶄新的、現代企業的管理思想:以員工與企業的關係為主線,説明了企業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關係。這本書我是一口氣讀完的,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讓我明白了自己和企業的關係,也為自己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正確樹立提供了幫助,使我受益匪淺,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愛崗敬業的職業人士。

企業給了員工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任何一個崗位都肩負着一定的責任。責任並不僅僅停留在嘴巴上,無論多麼完美的表達都不如在實踐中做件有責任的事更有意義。真正有責任感的人能夠經得起任何實踐的考驗。每一個人不管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要認清責任、履行職責,不能充分履行職責的人也不可能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身為企業的一員,不管在哪個崗位都擔負着一定的責任。因此,在碰到困難時要勇於去面對,而不是逃避;只有這樣,你才能在工作中鍛鍊自己,才能在工作中提升自己。

我們應該明白企業存在的原因就是我們企業的每名員工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走到一起,成為了一個合作的集體。在實現理想的路上可以乘風破浪,順利地達到理想的彼岸。在這場旅行中需要我們這條船上的每一個人團結一致、同舟共濟。在這條船上,沒有所謂的領導和員工之間的對立問題,只有分工的不同。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希望企業這條船可以達到理想的彼岸,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不管我們的職位如何,不管我們的分工如何,我們所做的事情都要為企業負責其實這也是對我們每個人自己負責。

我們所在的企業在我們的人生中就是一道風景,我們應該做的是保持一份好的心情,在實現企業與自身價值的同時體會美好的人生。企業對於我們來説,它為我們提供了起碼的物質保障是我們生存的依靠。當我們衣食無憂時,我們就會重視自身價值的體現。在自然界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決定了一個弱小的個體在社會的旋渦中必將被吞滅;唯有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寄託於一個集體,才能實現一個集體的理想;從而間接地實現個人理想。從這個方面來看,企業為我們實現夢想體現價值提供了平台。

我們應該具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心態是一個人真誠待人的表現,也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巨大的收益。每個人的一生中都要經歷一段刻骨銘心的.航程——在風平浪靜或是波濤洶湧的海面上,一條或大或小的船載着你和其他一些同道的人執着地前行,你不是這艘船上的舵手,就是一名船員。船的命運就是你的未來,船的方向亦是你的人生。船在水面上時浮時沉,需要舵手與船員的操縱與掌控; 船在風浪裏時進時退,關鍵在於舵手與船員能否給予它足夠的動力。一個企業要想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就要團結、協作、具有凝聚力與創造力。所以在一個企業裏,無論是領導還是員工,企業可以促使我們思想往一處想,勁往一處用,滿載船員的大船就會勇往直前、揚帆遠航。

綜上所述,通過對《員工與企業的關係》的學習,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更加正視自己的工作,不輕視企業也不輕視自己的工作,不管任何時候都把企業的利益擺在第一位,對工作敬業負責,對企業忠誠堅貞,擁有團隊精神、融入團隊、善於協作、遇事積極主動,自動自發地工作;懂得在工作中注重細節,明白工作中無小事;想着把工作做得更好,甚至做到最好從不找藉口推卸責任,能夠貫徹執行上級交待的任務,工作上遇到困難會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剔除依賴思想,時刻不忘為企業提供好的建議,時刻想到自己是和企業共命運的人。

總之,企業和你的關係就是“一榮俱榮“是你選擇了這家企業還是這家企業選擇了你,你既然成為了這家作為企業的員工,就應該時時刻刻竭盡全力為企業作貢獻,所謂“一榮俱榮┮凰鵓闥稹庇肫笠倒裁運。

個人讀後感5

從結局開始講一個故事,似乎頗為奇怪。有時候,我們看到的結局,並不是結局,相反,它很可能只是故事的開始,只是我們那時候還不知道。

人間。

生命的沙漏從一小時開始倒計。

愛迪,就是我們故事的主人公,83歲,在“紅寶石碼頭”遊樂場當維修工。他的左膝在戰爭中受了傷,柱着枴杖,是個默默無聞,被人忘卻的老人。

時間如流水,死亡即將到來。

遊樂設施發生了故障,黑色巨物下是個和媽媽走散的小女孩。愛迪一瘸一瘸地跑去推開她。來不及逃走了,他壓在了過山車下面。人羣驚呼。愛迪感到自己正拉着一雙稚嫩的小手,我把那個小女孩救出來了嗎?

愛迪死了。

天堂。

藍皮人。

愛迪還是個小孩的時候,和朋友踢球,球滾到馬路上,他跑去撿。迎面開來一輛車,愛迪很驚慌,好在司機及時剎住了車。似乎就這麼完了,很好的結局,不是嗎?

那個司機就是藍皮人——愛迪在天堂遇到的第一個人。剎車後,他回想起剛才差點釀成的事故,緊張,加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在開出後不遠撞到了樹,死了。

“取一個故事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世上沒有偶然的行為。我們都是聯繫在一起的。你無法將一個生命和另一個生命分割開來,就像風和微風緊密相連一樣。”

“死亡把一個人帶走的同時,也留下了另一個人,在被帶走和被留下的短短距離中,生命改變了。”

上尉。

上尉和愛迪在戰爭中認識,相互幫助逃脱了敵軍的陣營。對於愛迪,上尉就是他的恩人。

戰爭結束了,愛迪被送進了醫院,他的左腿受了傷。這是他一生的痛苦,從此他的性格大變,孤僻。

在天堂,上尉告訴愛迪,左腿的傷是他造成的,他開槍打的。愛迪從吃驚到惱怒,他恨不得馬上把上尉殺死,就是他,就是他才使自己的後半輩子生活陷入了淤泥。而這麼做,是為了救愛迪,用一條腿換一條生命。

陌生女人。

她讓愛迪看到了他的父親生前的畫面。愛迪對父親沒有一點愛,他的記憶就是父親不停的打他,罵他。通過陌生女人的點撥,愛迪才知道原來父親是那麼愛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分鐘也是。

妻子。

愛迪迷上了打牌,妻子勸他,他不聽。於是,一天,妻子親自開車來找愛迪。她下車尋找門牌號時,被天橋上扔下的酒瓶砸中,死了。而這些,愛迪都是在來了天堂後才知道。

小女孩。

愛迪見的最後一個人。是愛迪要救的小女孩嗎?不是。

她和藍皮人一樣,也是因為愛迪而死的。是她把愛迪帶到了天堂。那雙拉着的小手。

愛迪見完了五個人,他回顧一生,結局亦是開端。

周圍迅速變化着,直到寂靜。愛迪聽到上帝傳來的一個字:家。

愛迪終於安息了。他來到了他生活工作過的遊樂場,他説他要在這裏等着那個不知名字的小姑娘長大,戀愛,生活,然後等着她來到天堂。艾迪將作為她在天堂裏會遇到的五個人之一,告訴她,天堂不是伊甸園,天堂是由五個在你生命裏出現過的人,指引你理解生命的意義。

有時候,我們看到的結局,並不是結局,相反,它很可能只是故事的開始,只是我們那時候還不知道。

讀完本書之後,我反覆的思考一個問題:我為何能活到現在?我想這是因為在我的生命裏也有人為我犧牲奉獻,為我付出一切,為我的生命增添亮麗色彩。從前的我總是感慨人生苦短,世事變化無常,總是自認為自己很渺小、很微不足道。從而放棄過,也彷徨迷失過,甚至消極的覺得自己不應該活着。然而現在的我重新看待自己,找回自信,規劃人生。現在我認為活着的目的不再是為了享受或者期望一舉成名,也不是追求生活中的冒險刺激。而是為了擁有與你們共處的每一刻。將來,無論我身在何處,倘若有人問我:為什麼來到這裏?我會回答:是為了與你們相遇。

最後,請讓我們大家一起懷着感恩的心,謝謝曾經和我們一起成長、一起走過的人們。也謝謝偉大的米奇·阿爾博姆老師,是您的著作讓我們懂得了這些,謝謝!

個人讀後感6

五個小時看完此書,粗略的做個總結吧,這本書真的很正能量!任何時候看都是滿滿的存在感!雖然我不併主張天天喊口號式的勵志,但精神世界的充盈與滿足還需要書籍做填充,才可以在柴米油鹽茶餘飯後增添書香氣,讓自己庸俗的外表散發出內在的光彩。這本書強烈推薦給平時消極或者遇到一些困難就退縮抑或是不能堅持的人,希望更多人可以閲讀哦

個人總結了特別喜歡的書中一些語錄!還有個人隨筆的一些語錄,在此拿出來和大家共享一下哦:

1、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於弱者來説是絆腳石,讓你望而卻步,而對於強者來説卻是墊腳石,使你站的更高!

2、天堂還是地獄,關鍵在於心態!

3、只要心還活着,生活就沒有絕境。

4、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因為美好,所以堅持,但也正因為堅持所以美好。

5、安逸,是你現在最不用考慮的事,沒有人的青春是在紅地毯上走過。

6、一位哲人説過:“我希望擁有三種智慧第一,努力做好自己能夠改變的事情。

第二,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不要為了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懊悔。

第三,擁有辨別這兩種事情的智慧。

7、你只需努力,剩下的交給時光。

8、每一次挑戰都是成功的前奏!

9、困難就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10、有人説,人應該懂得仰望星空,否則便會目光短淺;人必須腳踏實地,否則就一無所成。我以為,既不能忘記仰望星空,也不能忘記腳踏實地,否則我們要麼缺少夢想,要麼缺少把夢想付諸實踐的力量。

11、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2、一個人,拼的就是堅持!

最讓我難以忘卻的還是這句“一個人,拼的就是堅持”!以下是熱若寒冰語錄哦

1、人和人的差別就是對於同樣的事情,有的人堅持了,有的人中途放棄了。堅持的.人看到了朝陽,迎來了春暖花開,感受了繁花似錦,但中途經歷了常人不能忍受的酸甜苦辣。而放棄的人看到了月亮,等來了寒風刺骨,感受了世態炎涼,但中間漫長的時光裏蹉跎了歲月,貪圖了享樂。

2、堅持一下子,堅持一陣子,堅持很久,堅持一輩子。第一種人永遠不可能成功,第二種人成功只能靠運氣,第三種人可能會成功,第四種人一定會成功。只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在堅持中不斷總結。

3、人生早晚要吃苦。晚吃苦不如早吃苦!先甜後苦,還是先苦後甜,你可以自己選擇。大部分人卻不自覺選擇了前者!

4、你所有的經歷必將成為你崛起的資本!只是你的經歷足夠多嗎?

5、你的成就永遠不會大於你的想象!你未來想成為一個怎樣的的人,看怎樣的風景,都由你自己決定,這些都不會大於你的想象。

6、這世界,看似是一羣人的喧囂,實則是一個人的孤獨!

7、世界很大,我們有永遠走不盡的路。世界很小,一天就可以到達任何地方。

8、紛紛擾擾與我何干?一本書,一杯茶,凌晨深夜,在書的世界裏,沒有爾虞我詐,沒有煩惱憂愁,只有善良美好,隨心所欲。沒有物質世界,只有精神傲遊!

9、你若不棄,我必不離。你若拋棄,我又何必堅持?人和人的相遇分離都是註定的,緣分來了要珍惜,如果失去也不用自暴自棄。生命,從來不是一個人的遊戲!

10、成長永遠大於成功!如果成長不能hold住成功,即使成功也會失去!如果暫時不成功,只要一直成長,早晚都會成功!不成功是因為成長的不夠,成長加上機遇,一定會促成成功!

11、要想得到,必須先付出!不勞而獲是一種極少的概率,我從來不相信它會降臨到我身上,所以我不斷付出,才有了今天的一點成績。

12、求上居中,求中居下。這不僅是做事,做人也是如此!不僅是工作要求,人生追求也是如此!

13、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個人讀後感7

主角叫蘇婷寶,在學校裏一直過着同學嫌棄、老師不喜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外婆—老薑茶出現在婷寶黑暗的生活中,給她的生活帶來了一抹亮色。她,是一個老小孩兒,把婷寶送的珍珠娃娃改造成了蕾一絲小女皇......那天,老薑茶去了“快樂老家”,過了好久好久......婷寶終於可以趁着暑假去“快樂老家”了。在那裏,婷寶對着“瓜子雨”許願;跟家吼爺爺一起吃着七釐伯伯做的美味;陪家吼爺爺一起練聲、發聲;和家吼爺爺一道叫大家起一一牀一一......讓大家吃飯......

可是,好景不長,“唐老鴨”家吼爺爺突然離開了他們,永遠地離開了他們......

婷寶傷心欲絕,可奇怪的是大家都一臉的平靜,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難道年紀越大,心腸就越硬嗎?外婆卻説:“婷寶啊,每個人都要説再見的,不論是你,還 是我.......”婷寶停止了哭泣,抬起頭,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是每個人都要説再見嗎?婷寶再次陷入了茫然。

是啊!每個人都要説再見。

XX年X月X日,那個疼我,一愛一我的太太在病中遺憾離世......那個把一生奉獻給兒女的女人;那個曾經歡聲笑語的女人,回“家”啦!

太太在病中時,我曾去探望過她......一走進病房,一股蘇打水的味道撲面而來,我略帶嫌棄的搖了搖頭,腦袋昏昏漲漲的,想的都是:太太怎麼住在這個鬼地方,她受得了嗎?太太平時可是很一愛一干淨的啊!她怎麼不回家啊?家裏多好!這鬼地方......

太太剛住院時......雖然臉色蒼白,但眼睛炯炯有神!身形雖然瘦小,但脈搏只是比平常人虛弱一點兒。在她的滿頭白髮中依稀夾雜着些許烏黑髮亮的頭髮,手上卻扎滿了針一孔......我不忍直視,心底滿是恐懼,在可怕的想:太太這是怎麼了?她會不會永遠離開我們啊?不能再一愛一我了?不,不會的!太太一定會好起來的!我使命搖頭,似乎想把恐懼搖出我的內心,搖出我的思想......

太太住院半年時......在臉上,碩一大的眼睛在瘦如骷顱的頭上,特別引人注目。這時,我已經知道太太手背上的針一孔是因為她吃不下流食,所以只能靠注射下去的葡萄糖漿來維持生命......看到太太這樣的我,仍然抱着一線希望:希望太太能夠痊癒,像以往一樣來照顧我......不要再受病痛的折磨了!

太太住院一年時......她瘦得一根根骨頭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醫院已經下了病危通知書......讓太太在家裏等待死神的降臨......聽到這個消息,我崩潰了,一直以來為太太忍下的眼淚在一剎那間奪眶而出,太太每天都要做化療,有的'時候她竟然會自暴自棄的説:“讓我死了算了!”只有我知道......太太是為了不想拖累我們,怕我們承擔不起醫療費......不想讓我們看見她這麼痛苦,心疼她......不想我們因為她而流淚......不想影響我們的學一習一和事業......其實她心裏比誰都渴望活下去......

就在那一年,太太逝世了......在被病痛無盡的折磨中逝世了!在滿懷遺憾的情況下逝世了!我哭了,泣不成聲,我開始一胡一思亂想了,想這一切都只是個噩夢,夢醒了,太太自然也就醒了;想這一切都只是個玩笑,等到了一定的時間,太太也就會醒來;想這一切只是個遊戲,是一局捉迷藏,等我大喊“太太我認輸啦!”她就會得意地笑着醒來;想着一切的一切只是醫生誤診了,太太根本就沒有生病。然而......奇蹟並沒有發生。

每天魂不守舍的,滿腦子整天浮現的都是太太照顧我的畫面:我生病時,她衣不解一帶的照顧我;我想買東西時,她總會滿足我;我傷心時,她會在一旁安慰我;我開心時,她也會跟着我傻傻的笑;我生氣時,她會跟我講人生的大道理;我......

這時,我想起了婷寶,想起了外婆——老薑茶,我堅信太太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此時此刻,我熱淚盈眶:並不是因為太太走了而傷心落淚,而是為太太擺脱了病痛的折磨,為她解脱了而流的淚!

希望太太在另一個世界不再有痛苦......

太太走了,再見!太太......

是啊!每個人都要説再見!

個人讀後感8

這本書是朋友yx送的,一開始並沒有什麼興趣,看了一些就隨手擱在了書架上。後來有天天氣很好,就又拿出來看。看到中段哈羅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幫助下重獲新生,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旅途開始,我就再也停不下來了,只想繼續看下去,看哈羅德還要經歷怎麼樣的困難,看他和莫琳和戴維他們一家人到底發生了什麼,看奎妮是否撐到了哈羅德到達的那一天……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笨拙,木訥,內向,無宗教信仰,交流障礙,甚至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兒子的愛,穿着一雙帆船鞋,一件防水夾克。什麼都沒有準備,就憑着自己強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難以想象。我很欽佩哈羅德的勇氣和毅力。以前我一直覺得,沒有信仰就很難完成很多事,沒有偉大的夢想,就很難到達遠方。看完這本書,原來沒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個人的朝聖之路,沒有偉大的夢想,依舊可以依靠強大的信念到達你想抵達的地方,或許那不是成功的山頂,但那卻是你的精神故園。

生活在21世紀。智能手機變成了生活的遙控器,交通工具成為了身體之外的雙腿,電視電腦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樓大廈替代了樹木花草……當我看到哈羅德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甚至沒有專業的徒步鞋時,我想到我們,這些日漸被高科技操縱的人,我們離不開手機,放不開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侷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着這本書是因為我手機摔壞了很無聊不然根本不會想起,於是更加羞愧。

多久沒有好好看書,好好寫讀書筆記了?高中時每天被語數外史地政淹沒,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學,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書,把這幾年沒有看的、想看的書都看完。大一剛開學的班會上,我在心願牆上寫下我要在這四年裏看完600本書。可是這麼久了,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看完幾本書。有時間的時候,都在看視頻、玩手機、聊天扯談。看吧,拖延症就這樣浪費了近一年時間。

哈羅德讓我明白,我們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擁有自己的信念,那麼就一定能夠看到路的方向。對,中途一定也會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話“當一個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於是我又想到了我們身邊都存在的那些窮遊者。他們有的搭車去柏林,有的騎行川藏線,有的徒步穿越亞歐。都是灰頭土臉,吃盡苦頭,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體驗着難以想象的身體疼痛。他們的勇氣,來源於對夢想的執着,對信念的堅持。

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的夢想,可是,大多數人的夢想都淹沒在生活的瑣事裏,就像五月天的歌詞“期待一場旅程精彩萬分你卻還在等等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温才開始悔恨”。我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氣去開始一場説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聽從我內心的聲音。説偏了,下面説回去。

在哈羅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個女人對他説:“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她繼續説,“而吃,吃也是一樣的,有些人吃起東西來可困難了。説的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

路途的最後,我們從妻子的眼裏看到了這八十七天的.朝聖之旅對哈羅德的改變:“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着這個滿面風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皮膚、捲曲的頭髮,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於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

有一個細節我覺得很好,書中,哈羅德不嫌負累,買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辭典》,帶在身邊。他從此知道了這土地上許多許多植物的名字,一一問名之後,這些閒花野草,在老頭眼前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們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閒閒帶過的一筆,給全書帶來了質樸的詩意。來於塵土,行於路上,又歸於塵土,土地永遠在那裏,為人與萬物而備。

一本好的小説,能夠吸引讀者閲讀的慾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待不同的生活,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

個人讀後感9

今天讀了李尚龍的《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剛開始我以為這是時下流行的雞湯文,給你捧上一碗香噴噴的熱雞湯,可惜,沒給你遞勺子。只能讓你聞湯興歎,激動過後慢慢看着一碗湯冷卻下來,碗邊凝固着黃澄澄的脂肪,讓你再也提不起喝的慾望。

讀了這段文字後,我改變了對這本書的看法,或許説它是一本李尚龍的成長剖析史更確切。

我讀到的第一個概念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你要想獲得一席之地,首先你得擁有一項核心競爭力。比如,李尚龍的英語。如果他沒有過硬的英語能力,確信自己靠英語可以安身立命,他就無法説服他父母甚至他自己退學,離開軍校。

如果你想創業,你想去看看更廣大的世界,你想離開僵硬的體制,你首先得想想,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它是否可以讓你在這個時代安身立命?不能的話,那還是先壓制你的衝動,向內求取,先打造自身的競爭力吧!

我讀到的第二個概念是,你所謂的努力,很多時候只是在自欺欺人。你三更起,五更眠。每天點燈熬油的讀書或工作,可是你的工資一直沒變化,職位一直沒變化,也沒考到更高級的專業資格證,如此等等...很多時候,你都抱怨,抱怨自己天賦太差,抱怨社會不公,抱怨你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

的確,不是每一份努力都能得到回報,但你真的努力了嗎?

你是打開了電腦,但你在瀏覽網頁。回過神一看,凌晨一點了,趕緊打開WPS趕報表,趕PPT。匆匆忙忙做出來的東西,粗製濫造,很多時候連基本的邏輯思路都沒理清楚,你卻怪老闆沒眼光,怪你熬夜加班的成果沒得到認可?

你真的努力了嗎?

翻開一本書,剛看了一行,手機震了一下,一看是朋友的信息,回過去,回過來......聊天讓你忘記了時間,等對方向你道了晚安,你才知道已經過了十二點。想起明天的考試,匆匆忙忙掃了兩眼重點,伸伸懶腰,發了個朋友圈,“奮戰到一點,越努力越幸運!”

第二天,沒考好。你悶悶不樂的抱怨,老師這都讓劃的什麼重點啊,背了一晚上,一個題目都沒蒙上!

你真的努力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努力真的是在浪費時間而已。我們用努力的幌子安慰自己,以免與他人拉開很大的距離後心理失落。我們安慰自己,我已經很努力了,只不過我天賦不夠好,我運氣不夠好,我家境不夠好......

我讀到的第三個概念是,你所謂的合羣,只是在浪費時間。

在大學時,我們最喜歡修的一門課,既不是自己的專業課,也不是選修課,很多人選擇的都是逃課。

一起打遊戲,玩撲克,玩音樂......我們為了合羣而參與,為了讓自己沒有心理落差,而拉上其他同學一起參與。當一個寢室的'同學都淪陷後,我們就舒坦了。大家可以心安理得的睡覺,玩樂,逃課,反正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考試時互相掩護着作弊過關,最後安安穩穩的混了張畢業證。

走出社會後,我們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專業知識匱乏,工作經驗沒有,我們在底層的工作崗位上苦苦掙扎,那時候,我們才後悔,為了所謂的合羣,浪費的大好讀書的時間。

很多時候,你所謂的合羣,其實就是在浪費時間。

讀書時天天泡在寢室打怪升級看小説;工作後所謂的各種聚會泡吧混夜店。

守得住寂寞,才享得了繁華!

自我成長的路從來都是一條孤獨的路,只有你突圍出了山腳的聚集區,踏上了半山腰,你才會遇到一些同行者,你們可以互相證道,互相鼓勵,一起朝山頂前行。

所謂的人脈,從來不是強求來的,所謂資源,也是互相需求的結果。

當你的實力足夠了,你站的高度足夠了,自然有一批人聚集在你的周圍,你們互相影響,互相成就,形成一個巨大的人脈網。

而在此之前,你要做的還是好好努力,提升自己吧!

查理.芒格説過:想要得到一件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用老先生的普世大智慧,共勉之!

個人讀後感10

伴隨公司產能規模的飛速擴大和企業內部技術升級、業務拓寬及管理革新方面的不斷健全。公司對各崗位職員在職業道德、職業本事方面的需要也在不斷提高。從另一個角度看,公司在為職員供給酬勞的同時,還為職員們創造着個人成長與進步的舞台,而職員的素質增長又第三推進了企業的進步。在如此的背景下,怎麼樣使我的價值最大化的服務企業,成了我學習《為你一個人工作》的一個要緊目的。下頭我就聯繫我們的實質談談我的心得。

1、工作為明天帶來更多的可能

一套適合自己的個人願景,既可以驅使大家履行職責、又能在達成目的的過程中為自己供給源源持續的思想動力,同時還能很大的引發大家對工作濃厚的興趣。在現實日常,大家都有過類似的體驗,當內心對某件事物越是渴求時,行動上的動力也就更充足,包括拼搏的過程都讓人感到愉快和興奮。

那樣實質工作中願景能為大家帶來什麼?幾年前我認識了一位叫做小蘭的朋友,聽説了她的成長傳奇。小蘭在高中畢業之後到西安打工,從在小飯店裏當員工做第一份工起,兩年中先後跳槽八次,而第八次跳槽則成功被西安建國1

餐館聘為餐飲部經理,達成了由一名員工向職業管理人的蜕變。當我問她如何做到的時,她是如此説“我的起點低,剛開始是迫於存活先要養活自己,之後就想讓我們的環境、收入變好點,在慢慢喜歡上了餐飲市場之後,勁頭也愈加大,伴隨一個一個目的的不斷達成,就有了今日的我”。之所以舉小蘭的.例子,一方面是由於草根起點的小蘭可以代表更多人的近況,另一方面小蘭的奮鬥史非常鮮明的體現着個人進步與願景的關聯,而説穿了就是從願景中分解出一個個連貫目的,再由目的的收穫而勉勵出更強的事業心,直至達成自己價值成長的良性循環。

恰恰好似大家的企業座右銘“把容易的事情做好,你就不容易;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你就不平凡”。工作為大家的明天帶來更多的可能,為大家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和收穫感,可能在此刻我只不過一名一般的技工、科員,但於內心中我卻充實着成為技術專家或是職業管理人的願景,享受着進取的工作帶來的歡樂。

2、讓實質本事大於崗位需要

在《為你一個人工作》第十章第三節中有如此一段話“假如不知道自己賴以存活、進步的常識和技術也會折舊,假如不繼續學習,當我們的常識老化、跟不上公司進步時,就大概被公司淘汰掉”。

自去年以來,一向感覺到自己工作的非常辛苦,也嘗試着找了緣由。第一,我歸結於是公司對平時工作的水平需要提升了。第二,上級組織頻繁的週期性、季節性工作加重了工作處置量。可是,在真的讀完《為你一個人工作》後,我重新考量了自己的情況,並總結了兩個主觀緣由,一方面在公司管理體制的進一步健全下,我們的工作職責心增強了,對待工作的規範提升了,這個是值得一定的提升。而另一方面,伴隨工作業務的變化,我們的本事與工作需要產生了偏差,致使了某些方面效率的減少。

寫到那裏時,我突然聯想到了國小生的考試,同樣的一張試題,有些孩子得了不及格,有些孩子得了80分,但還有一部分孩子不光得了100分還能提前交卷出去多玩一會。那樣,那樣大家的工作是不是也能像那些考100分的小孩通常變得既有水平又富有效率呢?

要做到這一點,我想第一要更新對待工作的觀念。長期以來,我都片面覺得要想把工作幹好,就要對工作樹立起強烈的職責意識,只須能把工作當做使命就能幹的出色。但工作中遇見的實質情景卻告訴我,幹好工作不只要有好的職業道德,還要擁有健全的職業本事,並真的的把看重學習和擅長學習作為培養職業本事的階梯,經過堅持學習持續的用常識革新大家的工作,用大於崗位所需要的本事,高效率高

水平的完成工作,才是體現崗位價值和自己價值的渠道。

寫到那裏也該結束了,儘管這部分想法還只不過自己腦子中的未經梳理的粗淺認識,但得益於對《為你一個人工作》的學習,總算對我們的工作又考慮了一些,收成了一些。

個人讀後感11

《一個人的朝聖》故事的梗概是:哈羅德收到一封年輕時女同事奎妮的來信,得知其病重,將不久於人世。哈羅德內心十分悲傷,一番和加油站女孩意外的對話,讓這個老人決定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步行跨越大半個英國去看望奎妮。在老人獨自困難前行的過程中,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時回憶了許多關於因抑鬱而自殺的兒子戴維及妻子莫林以及小時候的往事。在哈羅德獨自走完這一段旅程之後,妻子莫林對於戴維的往事也放下了許多,兩人最後能夠鼓起勇氣,理解孩子已經離去的事實。

朝聖指的是一個人前往自己信仰的聖地或其他重要地點的旅程,具有重大道德和靈性好處。

哈羅德的童年並不快樂,導致他從小性格孤僻,不願意同人打交道。

哈羅德·弗萊是個高大的男人,卻一輩子彎着腰生活。

他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如他所願,連告別會也沒有舉行。

這個可憐的男人,其實都生活在我們心中。大家的內心裏或許都有那個一個膽怯的自己,不自信,而且有着讓自己深深後悔的事情。

哈羅德和莫林的生活自從兒子戴維自殺之後,再也沒有開心過。莫林搬去了其他的房間,房子里拉起來厚厚的窗簾,夫妻之間越來越沉默的對話。兩個人都在懲罰自己,兩個人都沉浸在失去兒子的痛苦之中。

奎妮是一個人哈羅德踏上心靈朝聖旅途的一個契機。對於一個65歲的老人而言,他平常走路最遠的距離也只但是是從家走到停車場,而此時這個老人卻決定獨自一人踏上那麼漫長的一段旅途。

起初,哈羅德的身體經不起這樣大強度的長途跋涉,但是內心的意念在不斷的堅持着他。而在這漫漫旅途中,哈羅德那些封存已久不願想起的回憶一件件湧出。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讓他不斷去審視自己,淨化心靈,打破了自己心靈的桎梏與對兒子的愧疚還有對奎妮友情的回饋。

接下來,摘抄一些我覺得不錯的句子吧:

1、“天氣真好。”哈羅德努力讓自己聽起來不像一個正在哭的老人。

2、去理解一些你不瞭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一些東西。

3、如果他把這個計劃説足夠多次的話,説不定真的能夠漸漸變成能把這件事做成的人。

4、他們都相信他。他們都看見了他的帆船鞋,聽過了他説的話,卻用心説服了理性,選取忽略一切證據,去期盼一種比不言明的現實更大,更瘋狂,也更完美的可能性。

5、也許當你走出車門真真切切用雙腿走路的時候,綿延不絕的土地並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事物。

6、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推開父母,離他們越來越遠。

7、但過去那麼多年他們都淡漠了語言的溝通,只要看一眼他,她就會被拉回到痛苦的'過去,還是三言兩語交流最安全,他們都自覺和對方停留在最表面的交流,因為言語之下是深不可測、永不可能逾越的鴻溝。

8、遊客來到這種宗教遺址通常會買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飾品及紀念品,因為除此之外他們並不明白還能做些什麼。

9、但沒人明白他們內心深處的包袱。有時他們需要付出簡直不為人道的努力來扮演“正常”,每一天都要裝,還要裝得稀鬆平常。那種不為人道的孤獨感。

10、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過去二十年來努力迴避的記憶,任由這些回憶在他腦子裏絮絮説着話,鮮活而跳躍,充滿了能量。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過的路程。他用的是回憶。

11、她試着看看雜誌,但讀到的只是一個個分離的單詞,連不成有好處的句子。

12、但有時他發現早年的沉默其實一路跟着他,進了他們的房子,藏身在地毯下,窗簾後,牆紙內。歷史就是歷史,你無法逃離你的出身。

13、有些事情能夠有好幾個起點,也能夠用不同的方式開始。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複以前的步伐。他直面並克服了自己的短處,所以此刻最後能夠説他的旅程真正揭幕了。

14、我每時每刻都想着她。腦子裏清楚她已經走了,卻還是忍不住張望。唯一的變化就是我漸漸習慣了那種痛。就像在平地發現了一個大坑,一開始你總是忘記有個坑,不停地掉進去。過一段時間它還在那裏,但你已經學會繞過它了。

個人讀後感12

在春花爛漫的季節,讀林清玄的書,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觸動,那些或寧靜或激昂的文字,給予我太多。不得不説,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盞清茶細細品味的。

《孤獨是一個人的清歡》是林清玄凝結半生智慧的心靈之書,它要獻給所有想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修得一顆寧靜之心的人。

“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

花季正是花祭,碟生旋即碟滅,只是賞花看碟的人很少做這樣的深思,因此很少人是莊子。我一向認為,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愛,卻不懂得如何表達,那不僅自己活在痛苦中,對別人而言,也等於是沒有愛一樣。所以,內心的情感和外在的表達同等重要。童年的祝願雖然天真,卻是誠摯的。生而為人,心靈猶如暗夜的天空,從前我們在人間生起的愛猶如星星點燈,使我們的心空温柔而明亮,繁華而有致。想到我在幼年的時候,總覺得逝去的日子並未真正消失,而是一顆一顆升上天空,化為星辰,並照亮着未來的路。我們會害怕、會無所適從、會畏懼受傷,但是人生的火一定要過——情感的火要過、歡樂與悲傷的火要過、沉穩與激情的火要過、成功與失敗的火要過。有許多事物,“沒有”其實比“持有”更令人快樂,因為許多的“有”,是煩惱的根本,而且不斷地追求“有”,會使我們永遠徘徊在迷惑與墮落的道路上。幸而我不是太富有,還能知道在人世中覺悟,不致被福報與放縱所矇蔽。幸而我也不是太忙碌或太貧苦,還能在午後散步,興趣盎然地看着世界。我們的生命如此短暫,有所營謀,必有所煩惱;有所執着,必有所束縛;有所得,必有所失。“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那樣的生活才是我們嚮往的生活,百花叢裏是“有情”,片葉不沾身是“覺悟”。我們如果日夜為慾望奔走,就會耗失自己的健康。世間的事物來來去去,我還是我。人我是非、利害得失去去來來,我們既未增加,也不減少。誤解與讚賞、批評與歌頌,都像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潮汐,原來一物也無!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值得給予最大的`敬意,努力生活的人們都是值得敬佩的。他們不用言語,而以勞作表達了對生命的承擔。我們既然生而為人,不是草木蟲魚,就要承擔,安然接受人生可能發生的一切,除了安然地面對,還能保持覺性,就是菩提了。承擔,是生命裏最美的東西!想了解遼闊,要觀海。想知道偉大,要看山。想體會自由,要靜靜看雲。想感受無礙,要沐浴春風。愛的開始是一個眼色,愛的最後是無限的穹蒼。

“今日踽踽獨行,他日化蝶飛去。

感到日子沒有變化,可能是來自生活的不能專注、不肯承擔,因此就會失去了對今天,甚至當時當刻的把握,可悲的是,不能專注把握此刻的人,也肯定是不能把握將來的。其實,日子怎麼會每天一樣?我們今天比昨天成長一些,今天比昨天更接近死亡一步,今天比昨天多看了一天世界,怎麼會一樣?如果我在這世上沒有明天,這是禪者的用心,一個人唯有放下現在心、過去心、未來心,才會有真切的承擔呀!在我們生命的歲月裏,火和愛或許是必要的,但不必弄得自己煙塵滾滾、灰頭土臉,也不必一定悲傷和煩惱,那就像每天有黎明與日落一般,大地坦然地承受罷了。人人都渴望愛情,即使我們正處在其中的愛情不是最好的,卻因為渴求而盲目了,這一點連天神也不例外。珍惜青春是最重要的。在不正常、不平衡的愛裏揮霍青春,將會使人生的黃金歲月過得茫然而痛苦。如果我們的每一天是一幅畫,應該盡心地着墨,盡情地上彩,盡力地美麗動人,在落款鈐印的時候,才不會感到遺憾。許多事物我們可以決定取捨,唯有青春不行,不管用什麼方法,它都是自顧自行走。如果我們有着憐愛、珍惜、欣賞的心,即使在人生的無寸草處行走,也會看見那美麗神奇的一瞥。經過編織美夢的少年時代,我逐漸知悉了生命並沒有結局,每一個結局只是一個新過程的開始罷了,美好的過程可能帶來慘痛的結局,痛苦的過程也可能帶來幸福的結局。當然,過程平順而結局圓滿,是最理想的,但一時圓滿不代表永遠美滿,只是走向一個新的起點。

在人生的歷程,我不着急,我不急着看見每一回的結局,我只要在每一個過程中,慢慢地長大。

個人讀後感13

龍應台曾説過一段話:"人生,其實是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檔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個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羣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時光,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牽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羣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讀完這本書,會感慨很多。信念、勇氣、友情、愛情……而我感觸最深的,是一種無比濃厚又無比親近的孤獨感。哈德羅,六十歲,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夫妻疏離,日復一日。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寫信道別。震驚、悲痛之下,哈德羅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後,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那麼長那麼艱難的旅程,他為什麼能堅持下來?他或許真的覺得自己過去欠奎妮太多,希望奎妮因為自己的堅持而多活幾日,但那絕不是愛情,也不是單純的友誼。其實,奎妮給他留下的記憶點並不多,甚至早已淡忘了她,在收到她的來信時甚至覺得是郵局弄錯了。提起筆,也只能寫下幾句蒼白無力的祝願。終於走到了目的地,他甚至不知道怎樣面對她,不知道找到她該説什麼,該做什麼。

行走,本是件單調的事,不過是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走再長的距離,也不過是那些單調景物的組合與變換。但因為他和奎妮之間隔了二十年,所以這627英里不再只是一個物理量度,而成了一個時空隧道,從過去到未來,從麻木頹靡到生機煥發,從目之所及到靈魂深處。他不再需要英里來丈量自己走過的路程。他用的是回憶,是重生了的豐富的靈魂。他在跋涉,更在尋找,尋找那屬於自身的丟失了的意義。因此,他堅持了下來,不僅因為信念,更因為每一步都是目的。

每一個向着精神殿堂跋涉的朝聖者都註定是孤獨的,哈德羅也是如此。一開始是,最後也是。中途雖然有很多跟隨者,有像自己兒子一樣的維爾夫,有追求虛榮的裏奇,有善解人意的凱特,有一條可愛的小狗……一開始他是感動的,覺得自己的信念終被理解,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但他很快就發現自己錯了,"我發現自己離起點越來越遠,也離終點越來越遠",旅程的速度由於成員的宂雜龐大而不得不延緩,一路上不斷有矛盾與糾紛,作為朝聖者們的關鍵,他不再能安靜地回憶與思考,而要顧及到更多的人。每個人加入的初衷都是不同的。既然是靈魂之旅,每個人的閲歷無法統一,這份深刻的孤獨就該自己消化。

最後,他選擇了自己離開。最後的最後,連一直跟隨着的小狗也離開了。這些跟隨者們,其實都是生活中親朋好友甚至路人甲的抽象化。我們或許曾經形影不離甚至生死相依,但終要揮手告別,或許是各人的發展道路不通,或許是時空終將讓我們把彼此淡忘,或許是被疾病衰老拉進墳墓從此永別……緣分終究讓我們只能一起走到這一程。

這個故事其實並沒有結局。奎妮最後還是去世了,這是情理之中,生活的真實。哈德羅和妻子的隔閡不再那麼深,他們在這個年紀又重新認識了彼此。一切都淡淡的,沒有吶喊,沒有頓悟,沒有極不平凡轟轟烈烈的那一刻。只要靈魂甦醒,哈德羅還會走下去。

"她去世之前還帶着笑容,好像找到了什麼東西。"

"她又想到那些海浪,想到生命沒有結束就不會完整。"

"她觸碰過生命的真實,也曾經遊戲人生,終有一天,我們都將關上門,把一切都放下。"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程孤獨的朝聖之旅,我們會在其中看到很多風景,領悟悲歡離合,待閲歷漸豐,自己的人生不再能用幾個標籤或三言兩語能夠道盡。因為我們的人生,即使渺小、孤獨,也是深刻的,唯一的。

個人讀後感14

最初是被這本書的名字吸引,以為是一個關於宗教信仰的故事。看完之後才發現其實不然,一個回憶,一個救贖的過程。

故事的內容很簡單,其實就是主人公在收到一個故友的信,得知她得了癌症的,然後在給她寄去回信的路上碰到了一個加油站的女孩,她的一句話讓他決定要徒步走到英格蘭的另外一端,他認為帶着信仰會拯救她,在一路上碰到了很多的人,從一開始盲目的往前走,到中期的拋下一切,輕裝上陣,到後來的跟隨者,到後來的想要放棄,在經歷87的行走,他到了療養院,見到了那個故友,而她比他想象的要脆弱,87天的朝聖,結果與他想的太不同,可他同她的妻子,朋友都有了新的開始。

哈羅德,一個從小缺乏愛的人,小的時候被母親拋棄,酗酒的父親在他16歲的.時候扔給他一件大衣便讓他走了,他靠着自己成長了,可也成長的不夠成熟,還是缺乏安全感,他沒能成為一個好的丈夫,一個好的父親,甚至一個好的朋友。在他退休的時候收到了那份改變了餘下的日子的信,便是一個故友的來信。他喚起了一些過往的回憶。生活就是這樣,當我們漫不經心的時候,我們會被它侵蝕,我們感受不到變化,生活的一成不變,而我們會忘記了一些人和事。他在經歷加油站的時候一個年輕的姑娘説有信仰是很重要的事,讓他有了勇氣去啟程這一段不可思議的朝聖。也許毅力這件事本來就是很少人天生都有的,如果不是哈羅德一直都有和其他人説他要去見一個癌症的朋友,有的人嘲笑,有的人鼓勵,有的人泄氣,我想他也很難去堅持,面對嘲笑的人,他忽略,面對鼓勵的人,他感謝,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而我們是否讓自己的心跟隨自己,還是跟隨別人,這個很重要,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怎麼想的。雖然人的想法是會不斷改變的,但也只有經歷過自己的驗證才能真的去明白這樣的事。

朝聖的過程被一些人傳言,一些人加入,一些媒體的報道,讓這個單純的朝聖變的商業,變了味道。不管人和事都應當簡單點,不需要太多華麗的包裝,不需要太多的物質,不需要太多的刻意。也許一味的去追求絕對的單純很難,也幾乎沒有可能,但人總不要太和自己較真,隨心去做。當越多的人有越多的意見,越多的人的離開,哈羅德決定一個人重新開始一個人的朝聖。他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初心。人的內心要平穩,自己不要晃動。在熱鬧的時候,你一樣,在暗淡的時候,你一樣。可也就在快到到達的時候,他想要放棄了,很多的失敗都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在最困難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要逼自己一把吧,不然會後悔一輩子。可他見到了他的朋友的朋友時,他的內心比他原本想的那個温馨的畫面沉重的多,他不知道自己的朝聖,是否是一個任性,他無法拯救她,反而讓她承受了太多的痛苦,他甚至不確認她是否希望他這樣一路來見他,這個都一個善良的人的想法,可是我想人總是要自我一點,無法顧忌到那麼多,做了變不要後悔。

在一路的朝聖中,人們認為他在解救他的朋友,其實他在拯救他自己,他救贖了他的婚姻,也讓一個自責的父親放下,也對他朋友表達了歉意。所以沒有一件事是沒有意義的,有些意義是一邊做一邊產生的。沒有一分是浪費的,即便別人覺得你在無用功,可你依然可以找到對你有意義的一個點。

人生是什麼,很難下定論,人生該怎麼過,很難下個程序,訂個計劃,無非是走一步算一步。一個人心是脆弱的,不定的,所以不要輕易的指責自己,即便別人都在否定你,你自己也該給自己一個信心,你有你的生活,你的想法。

對於現在的狀況,我無力,我後悔,我自責,我甚至有些絕望,可那樣又如何,該過的一天依然這樣的過着,黑夜白天依然這樣的交替着。對於我當走的路,我依然不太確定,即便我下了決定,我也很難做到不被環境也攪擾,而解決問題的人只有我自己,我無法怨誰,當初的因,所結出的果,我無法推到任何一個人身上,因此不要怪誰,也不要怪自己,自己過好,便是天晴!

人也只有在走完那一步的同時,我們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怎麼樣都當開朗的活着,以前覺得開心就好,現在覺得輕鬆自在很重要。放下心情,輕鬆一點吧!

個人讀後感15

責任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

看到這裏忽然間想起電台播放的一個小故事:小張是個很內向的女孩子,畢業後很久苦於找不到工作。一次她參加了一個面試居然通過了。後來在這裏實習,由於學歷較低,她只能負責的經理的文祕工作。可是在工作幾天以後,經理告訴她由於公司剛剛成立,不想招聘新人,所以和她一起進來的幾位包括她都要離開再謀它職。小張很爽快的答應了,但是第二天她仍然很早來上班,繼續整理資料。經理很納悶,同學笑她傻,經理説:既然你不能在這裏工作,也沒有必要來上班了,別浪費寶貴的時間。小張笑了:既然我要走就要把手頭的工作做完,還差一點就弄好了,否則新來的人不知道情況還要從新整理一遍,豈不耽誤事情。經理笑了笑走了。等他再回來時,小張已經走了,經理看着整整齊齊的資料,和打印的很完整的聯繫電話,陷入沉思。之後小張在一家餐館做了服務員。一年後小張突然接到了那個經理的電話,原來經理一直保留着她的電話。經理要求小張回到公司,公司急需用人。小張回到了原來的單位。繼續負責文祕工作。誰想得到,不久後小張就成了這裏的辦公室主任。經理的解釋是:她的責任感感動了我。

就像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應該為自己的孩子負責一樣,對自己的工作負責,那樣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工作就意味着要負責任:

依照我國刑法不滿14週歲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的年齡階段,那麼14週歲以後你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既然已經工作就不能像14歲以下的孩子那樣要大人為他的行為負責了。我們要為自己工作負責。就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樣,天下也沒有不需要承擔責任的工作。既然你已經從事了這個行業,不管是喜歡不喜歡,屈辱和責罵,也是這個工作的一部分。而我們往往認為,工作單純的為了生存,其實工作的狀態決定了你的生存狀態。你如果想更好的生存,就應該對自己的工作負責。

責任感是職業人士不可或缺的品質:

如果你還在工作,還想繼續工作下去,那麼你就必須有責任感。以前可能是自己的心志還不夠成熟,盲目的.人為責任感是很好理解的。做好父母的孩子,孩子的母親,做好老公的妻子,這就是有責任感。可是我忽略的是在工作中的責任感。同學常笑我是小女人,只知道身邊的人和事,不管別人。我確實如此,對於責任感的理解太膚淺了。看了感動中國的頒獎儀式,才發現責任感的重要,我們不僅要為自己負責家庭負責還要為工作為集體為國家為社會負責。只有這樣我們才真正地擁有了責任感。

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

同樣有一個故事:一個米蘭瓷廠的清潔工,從20歲上班到50歲,一直堅持早於別人到單位,堅持晚於別人下班,兢兢業業,30年來從沒有變過。有一天總經理請他來辦公室,説:30年來我一直關注你,你為什麼能堅持做到呢?他説因為我覺得這是我的工作。第二天經理就宣佈讓這個人做了主任。全心全意盡職盡責的做好本職工作實際上是每一位職業人士最應該遵循的職業操守之一。不管你的工作多麼卑微,你都應該待之以藝術家的追求完美的精神,這樣你才能從卑微的境況之中解脱出來。

不忽視工作中的任何細節:

有一本書是細節決定成敗,説得是無論做什麼事情,忽視了細節,都有可能付出及其慘痛的代價。

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在比較中國公司員工與日本公司員工的認真精神時曾説:如果讓一個日本員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員工會不折不扣地執行,每天都會堅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讓一箇中國員工去做,那麼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會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後來,就不了了之。有鑑於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值得我自我批評的是,我很馬虎,從小這樣,大了還是,要想改掉這個毛病就像戒煙一樣,真的很難,但是有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統計人必須以十分認真地狀態工作,所以我的目標是努力改正,追求完美。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p5jql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