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目送讀後感(集合15篇)

目送讀後感(集合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目送讀後感(集合15篇)

目送讀後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台

如果你看過《安妮日記》,你就會學會堅強;如果你看過《老人與海》,你就會學會堅持;如果你看過《夏洛的網》,你就會學會真誠;如果你看過《目送》,你就會學會關愛和孝順。

是的,關愛和孝順,這本書裏無疑體現出了作者對兒子的慈愛,對母親的孝順。從作者的母親對作者的愛到作者的愛對他兒子的愛。讓我們從文章中感受出深深地情誼。龍應台的母親因為得了老年痴呆症,所以見過的人、見過的事、聽説過的,全部都記不住。包括自己的女兒,也就是作者,並未記住,見過就忘。我能理解龍應台的心情,無奈和辛酸,把自己一手撫養大的最親的摯愛,居然記不住他,雖説在記憶中有雨兒這麼個人,卻不知道龍應台就是他女兒。如果你的'媽媽有一天和你説我不認識你,你是誰?當你在夜晚默默幫他蓋被,她拍掉你的手然後説我不認識你不要碰我的話後,你就會體會到這種感覺,那麼的難過。作者儘可能的抽出時間看母親,只為了想讓她記起自己而已,這本是每個母親都會、而且不需要子女去説的事兒,可在作者看來,讓母親記住自己已經是天方夜譚罷了。

對於兒子,就是你站在小路的這一段,看着她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對於作者來説,看到兒子發的母親節禮物,心裏有些開心,因為安德烈貌似意識到了母親對自己的關心,所以發了這個網站。孩子長大了,獨立了,對媽媽的依賴性不大了,什麼事都自己去做,可能做事的時候即使有一些小問題也不會想到媽媽這兩個字了。

中國夢,我的中國夢就是希望那些已經成年的人,不管有多忙,都可以陪陪父母。你可以忽視他們在你年少時生病送你去醫院,一夜未眠;你可以忽視他們在你的野蠻耍賴下帶你去他們可能覺得浪費或者沒有錢去的地方;你可以忽視他們從幫你換尿布到送你出國。但是你不可以忘了,他們是你的父母,養了你十幾年甚至更久的人,最親最愛的人。我更希望那些有孩子的在外打工幾個月甚至一年不回家看兒女的人,可以抽空回家,儘管你很忙,儘管你可能抽不出身。但是記住,一定要去看他們。他們是孩子,還需要父母的愛。他們不是父母溺愛的,萬千寵愛集齊一身的孩子。他們需要關愛。你或許會説他們有叔叔阿姨老師陪着,不會寂寞的,但是你想過麼,這些親人再親,也親不過你們,因為你們是生他養他的人。謝謝龍應台的這本書,讓我體會到親人的可貴。

父母,親人無疑是你最親的人,所以,抽空陪陪她吧。

目送讀後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像擲入湖中的石子,蕩起層層漣漪,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龍應台――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筆,我也曾讀過她的《野火集》,面對社會,面對國家,她的文字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直捅無數人的虛偽、懦弱。面對家庭,面對親友,她卻表現出極其温柔婉轉的一面,如微風拂過麥田。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一本《目送》道出了人生無數的悲歡離合。目送兒子的長大,兩顆心愈冷愈遠;目送父親的逝去,再無人遮風擋雨;目送母親的衰老,美好回憶漸漸埋沒;目送兄弟的背影,時間不允談天説地……這本書像一碗胡辣湯,融合了無數的酸與辣,流下了無盡的淚與汗。

作為母親,作者目送兒子長大,由百般依戀到再也抓不住,彼此的談話越發生硬,每一次離別時所期待的回頭也很難盼到。母親的心漸漸落寞,飽含着深沉母愛的心再也沒有機會表達。

作者的無奈,憂傷,令我動容,不知我對父母的哪一次頂嘴,哪一次冷漠,曾讓他們心情灰暗,淚流滿面呢。他們看着我一次次長大,一次次獲得成就,在他們欣喜若狂的外表下,又摻雜着幾絲無奈與心酸呢。

作為兒女,作者目送着父親漸漸逝去,母親漸漸衰老,那令人眷戀的,也曾令人厭煩的父愛母愛啊,一去不返了:或許在那一道道皺紋爬上他們的面頰時,或許在一根根白髮漸漸代替了他們的黑髮時,或許在他們的背影逐漸單薄,漸漸佝僂時……

總之,他們那顆愛意充沛的心,也會愛到無力,愛到枯竭。此時,他們就像兒時的`我們,需要被愛。讀到這,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早已進入了倒計時,每一刻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寶。待到後悔莫及時,又豈是淚水可以挽回的。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一句感慨,觸碰了我內心最脆弱的屏障,眼淚頃刻奔湧而出。

成長的道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分道揚鑣,即使再見也陌生了,有的人或許還在你身邊,但終歸會隨着時間的消逝而離開。我們能做的,只有珍惜相聚時的每一刻,將美好銘記於心;重視每一次離別——人生的無常,使得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後一次。

我們總歸要面對隻身一人,或許會驚慌失措,或許會孤獨無助,想想那些真摯的情感吧,它們會鼓勵你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目送讀後感3

這個暑假,一本名叫《目送》的散文集伴我成長。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華安上國小的第一天,母子手牽手,當鈴聲響起,兒子奔跑

在人羣中,媽媽在穿梭紛亂的人羣中無比清楚地看到自己兒子的背影,而兒子也在不斷地回頭看媽媽。

華安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當媽媽在機場與兒子擁抱告別時,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華安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母親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意搭母親的車。母親只能在高樓的窗口望到兒子的背影。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在文字中看到一個孩子的長大,更讀到一個母親的深情。

我不僅想到了我自己。幼兒園裏,爸爸放下我後堅決地離開,我的眼睛一直望到爸爸的背影消失在人羣中;國小時,當我獨自一人走過熱鬧的十字路口,不必回頭,我知道,有一雙眼睛在望着我,直到我安全。爸爸説:兒子,你要快快長大!媽媽卻説:兒子,你怎麼這麼快就長大了呢?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當孩子長大,從父母的`生命中分離出去,父母任是不捨,也多欣慰。爸爸的厚望,媽媽的深愛,且珍惜。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書中的那些生老病死聚散離合,那些恩恩怨怨坎坎坷坷,告訴我,人生的漫漫長路,註定要一個人走。在我8歲那個暑假,父母讓我一個人搭飛機來回北京。雖然這邊有爸爸媽媽送我到機場,那邊有奶奶來接,但心裏還是忐忑,當然還有一些小刺激。脖子上掛着無人陪伴的標誌,隨着空乘員上飛機,找座位,下飛機,等到奶奶來接,一切都順利。自豪感一下子上來了,離開爸爸媽媽,我也可以。小升中報名,排一天長長的隊,獨自進到陌生的環境,接受陌生老師的考試,當老師説不錯的時候,一天的勞累都煙消

雲散了。我知道,這樣的路,我還要一直走下去。

目送,當我們目送身邊親愛的人背影漸行漸遠,只要珍惜曾經相聚的時光,珍愛彼此,就不必遺憾;目送,當我們目送時光的背影漸行漸遠,只要我們曾經踏實走過,再回首,也坦然。

讀龍應台的《目送》,我沉思良久,也感悟良多。

目送讀後感4

一本龍應台的《目送》散文集,捧在手上不算厚重,但細細閲讀後,書中的內容卻重若千斤,令我感觸良多。既然我們生命中那些“目送”——至親至愛的漸行漸遠,甚至離去,都註定是必然,那麼行孝更需要及時。

自古以來,孝就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而及時行孝更是當今社會人們所必須學會的。

及時行孝,是指孝順父母不能等,一些於心底許下 “對父母行孝”宏願的人,總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衣錦還鄉再孝敬父母,從容盡孝,可是他們的千算萬算卻沒料到父母已經等不及那些 “來日方長”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那位20xx《感動中國》人物——揹着母親去上班的陳斌強老師。他用感人至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及時行孝的含義。

他如此説道:“小時候,媽媽總是用一根布帶揹着我,現在,我用它來揹着媽媽,媽媽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已經不記得我是誰,但她知道我對她好,我也知道,不管怎樣,她仍舊是我的母親,她説要和兒子在一起,於是我就用那根比我年齡還大的布帶,將我和媽媽緊緊地綁在一起,揹着媽媽去上班。”深夜一點幫助媽媽上廁所,五點到六點給媽媽穿衣、洗臉、餵飯,再去上課。陳老師也有孩子,可他認為,給孩子的愛,孩子可以理解,孩子也可以等,而媽媽卻沒有時間等。這豈不是一場 “孝更絕倫足可矜”的目送?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有孝的意識,更別提及時行孝了。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實施,其中第18條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也就是被大家通俗地理解為:“常回家看看”。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間宛如沙漏悄悄流逝,讓我們從懵懂變得成熟,也讓深愛着我們的父母額上眉梢刻上歲月給予的滄桑痕跡。如果説我們對父母的愛是一泓深泉,那麼父母對我們的愛便是一片汪洋;如果説我們對父母的愛是一株綠楊,那麼父母對我們的愛便是一片茂林。既然知道光陰似箭,為何不珍惜與父母朝夕相處的珍貴分秒?既然知曉,我們又怎能不及時行孝呢?

縱使我們都可能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輪迴,我們都可能無奈心酸地面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但是,我們可以在再多的遺憾和不捨下,凝住淚光,用充滿愛意與釋然的眼眸,去目送那些我們生命中最愛的人,去目送那些我們今生今世的難得緣分。

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是必然。而目送所教會我們的是:行孝須及時,且行且珍惜。不要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而懊悔。

珍惜現在。

珍惜每一個相處的朝夕。

珍惜目送的緣分。

目送讀後感5

喜歡《目送》是因為曾經看到這樣一段話:“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段話讓我感觸頗深,也讓我想更加深入的閲讀這本書。

全書七十三章節,文筆描述很細膩。序中便描述了父親的病、母親的老,母親將自己珍藏的首飾拿出交給女兒,女兒推脱不要,母親:“女兒,與其到時候不知道東西會流落到哪裏,不如現在清清醒醒的交給你吧。”因為父親生病住院,母親漸漸變老,怕自己不記得事情,像在交代後事一般把東西交到自己女兒手中。此序與第一章第二節“雨兒”相呼應,此節主要描述母親已經糊塗不記事,不記得女兒,只記得雨兒。就像現在常説的人老了就回歸孩子的心性,像老頑童。女兒像帶孩子一樣照顧她,帶她出去坐公車、搭捷運(母親生平第一次搭捷運),帶她欣賞外面的風景。好像在珍惜這僅有的時光一般。讀這兩節有種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心酸和害怕,因為自己的父母也在一天天的變老,甚至是害怕他們變老,害怕失去最愛我的人。

其中感悟最深的還是目送這一節,既寫了孩子的長大,又回憶了父親。華安上國小第一天,龍應台手牽手把兒子送入學校,“華安揹着書包往前走,但他不斷的回頭”他不斷的回頭搜尋母親的身影。十六歲,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告別時照例擁抱,但是已經明顯感覺到孩子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入關後“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二十一歲,即便同路也不願搭母親的車,即便同車也是華安帶上耳機,聽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後半節寫到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送作者到大學任教,車子沒有開到校門口,而是停在巷子“女兒,爸爸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車子駛出巷子口轉彎看不見了,作者還站在那裏。到十幾年後醫院裏,父親坐輪椅的背影消失在醫院玻璃門前。讀這一節的感受是落寞,是孩子的成長和父親的老、病,而且他們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我不太喜歡電子書,喜歡讀紙質的書,因為當拿起書本坐在家裏讀的時候,自己是安靜的,心是安靜的,心會被帶到書的情境中,《目送》本書讀到現在更多的感覺是落寞和傷感,好像也讓自己提前做好心裏準備,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到我現在的這個年紀,為人子女為人父母,也已經慢慢意識到,父母子女一場是一場修行,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她的背影漸行漸遠。關於父母,那是最愛我的人,自己成長,他們不斷變老,我開始變的害怕,害怕失去他們。關於子女,那也是我最愛的人,從襁褓裏的嬰兒到幼兒園到如今的國小、將來的中學、大學,工作,走入社會,倏的一下就會長大,雖有不捨但必須放手。我們所能做的也許就是珍惜當下,為愛,多些陪伴……

目送讀後感6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作者寫的讓我永難忘懷一句話。但這短短的一句話裏,又包含着多少,讓作者流淚,難過的辛酸故事呢?作者對親情,友情又是怎麼詮釋的呢?在這本書中,我們都能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目送》就好像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由68 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組成,在這幾十篇的散文裏,作者寫了對逝世的父親的`不捨,對日益蒼老的母親的心疼,對執意離開自己的兒子的無助,對昔日摯友的牽掛……

對於父母,無疑是作者的羈絆,在這個世界上,我想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我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們細心的照料我們,直到我們長大,而他們所留下的,只有一頭銀髮,和流失的歲月。

作者一直細緻入微的照料她的父親,直到父親疾病纏身,最終逝世。這是件很殘忍的事情,作者眼睜睜地目送着自己的親人一

步一步的走向時間的盡頭,而自己能做的,只是默默的陪着他,走過他人生的最後這段路。這就是無常的人生啊!但是作者,並不後悔,恐懼,或是逃避,而是從容面對。因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對於自己的孩子,是作者除父母之外,又一個重要的羈絆,從孩子呱呱墜地,到孩子出國留學,這期間,作者早已將孩子,歸為生命中的一部分,無法離開。但是,孩子總是一味地想離開她,而作者只能選擇,放手。

對於朋友,作者想起了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形影不離的摯友,志同道合的知音,但是,時間早已為他們染上了白髮,畫上了皺紋,有些,已經成了照片裏的人,再也回不來了。誰也不能保證可以和你一起共同老去,面對死亡。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即使在另一個世界,我們依然會彼此凝望。

在這本書中,作者寫下了她所經歷的,無論是,失敗和脆弱或是失落和放手,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這種真情的流露,不禁使我潸然淚下……

在這條寬闊無邊的生命長跑中,也許我們會經歷很多很多,讓你流淚,讓你歡笑的事,伴隨着獲得與失去,但是到了最後的終點,你會發現,時間早已將過往的淚水風乾,將傷口癒合,當我們從回憶的纏綿迷宮抽身而出,會發現人生也就是目送別人,和被別人目送着漸行漸遠罷……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讀後感7

有時,任何形式的愛都會感動人心。——題記

偶然,發現書架上靜靜地躺着一本淡綠色封面的書---《目送》,我在我的記憶中搜索着,想要尋找一點關於這本書的記憶。可是很不幸,我似乎並沒有讀過這本書。靜靜地坐下,拿起它,發現腰封上有這麼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全書的主旨所在。讀完,發現這本書講的是父愛與母愛。可是這世間的愛又豈止父母對我們的愛呢?

我的思緒又被拉回了那個雨天,大雨傾盆,澆彎了樹枝,澆折了小草,澆落了蝴蝶,澆濕了人羣。因為雨勢過大,所以我不得已,才急忙跑到一幢大樓底下,這才阻止了調皮的小雨滴再跑到我的衣服上來嬉戲玩耍。

不知是什麼原因,樓下的通道內停放着多輛有大有小,有新有舊,有輕有重的自行車,可能是自行車也想進來躲躲雨吧!可是通道本來就狹窄,加上這些自行車以及來來往往的人羣,把通道堵得水泄不通。人們進出都要側着身,慢慢的挪出來,以免一個不小心,就碰到了這些“龐然大物”。

忽然,一個瘦削的身影出現在我的視線裏,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向四周張望了一會兒,皺着眉看着眼前的景象。他向通道左側看去,發現那裏還有一小片空地,便用右手托起一輛自行車的車頭,左手握住三腳架,把它搬到左側。然後把所有的自行車都搬到哪兒,一輛靠着一輛,排得整整齊齊。我看着這位氣喘吁吁的老人,心想:他是看車的嗎?不,不可能!那他是為了……

我正想着,就聽見老人“哎呦”了一聲,我望過去,就看見老人一手扶着腰,眉頭緊皺,臉色慘白,我連忙跑過去,扶着老爺爺,關切地問他:“老爺爺,你咋麼了,沒事吧?”爺爺頭上佈滿了汗珠,虛弱地説:“年紀大了,不中用了,想當年一手就能提一輛呢!”我説:“爺爺,要不我扶您過去坐坐吧,我來搬這些“大塊頭”。老爺爺也點頭了。

我正要搬時,才發現那些自行車憑我一個人根本就搬不動。也許是老爺爺的感染,大家你一輛,我一輛地搬自行車,通道也漸漸寬敞通暢了。搬完,大家都默默離開了,我目送着大家的背影,眼眶也漸漸濕潤了,心裏感到一陣陣的暖意。

也許,這就是愛帶來的感動吧!

目送讀後感8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着,你跟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題記

目送親人遠去,目送時間流逝,目送歷史蒼茫。

龍應台的《目送》,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淡淡的文字。生活中的瑣碎那麼真實,文字中帶着真情。她的文字如青草,帶着清新,撲面而來;她的文字,似燈塔,散發着光茫,照進心房。龍應台寫盡了幽微處最顫人心絃的那種感覺。讀起來,賞起來,品起來,悟起來,讓我的心跳也充滿着共鳴的激動。

看着龍應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與父母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虧欠,惟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的一次次目送……回家的時候一句“你們開車留意一點!”媽媽告訴我,她跟爸爸都會感到很欣慰,覺得我懂事了,長大了。就這樣一句很普通的話,在我父母的眼裏。卻覺得我包含着許多的關心,每週日下午都是這樣,看着汽車遠去,看着彼此的身影從對方的視線中變小,變小,直到消失。此刻,我才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在變老,而我,在長大。目送,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都明白,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是永別,那麼,你就更就應善待父母,這樣當你一次次應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佛説前世500次的回眸才能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那麼,遇見你們還成為你們的子女,我又得回眸多少次呢?總認為我的人生之路漫漫,所以幾度任性地揮霍,時常惹你們煩心,偶爾讓你們氣憤不已,有時令你擔心,又有時使你萬愁莫展,當不懂事的我將你們的關心與愛拒之門外時,你們卻在原地等候不曾真正遠離……

不管你父母知不明白,你都要告訴他們;真正的愛我們,是讓我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因為“有些事,只有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愛我們,就讓我們自己去體驗,就讓我們自己去解決,因為有些路,只允許我們一個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着,你跟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龍應台説我們之間的緣分只是不斷地目送背影,我説這短緣後面是我們自己與父母彼此之間都不明白的,深愛。

目送讀後感9

去圖書館借龍應台的《目送》這本書,是在剛和母親通過一通電話的午後,她照例叮囑我工作再忙也要按時吃飯、多運動、注意身體,我也是照例不停“嗯嗯”應之。我承認我借這本書的初衷是被那段廣而傳之的話所打動,想要一窺整本書的究竟,那段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或者看過——“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所以在翻過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的第一部分裏幾篇散文後,它就一直躺在書架上,直到最近工會搞閲享讀書活動,我又把這本書給撈起來繼續閲讀。

在這本散文集裏,龍應台用近乎白描的筆觸,勾勒了兒子長大、父親去世、母親漸衰、兄弟姐妹漸行漸遠的人生歷程,但其中的深情卻讓我產生了一種悲涼之感,那份感同身受讓我萬分心疼我的父母。人生行至中途,會面臨種種尷尬和困境,也就是人們常説的中年危機,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靈魂想要突圍再攀高峯,而肉身已然重重枷鎖不復年輕矯健。

我的父親近幾年的脾氣越發倔強古怪了,我能感覺到他還是很關心我,但是我們溝通起來卻並不順暢,仔細回想,這種改變是四五年前奶奶意外腦溢血去世後開始的。彼時我還在讀研究生二年級,那天考完試回家在火車站,父親開車來接我,在三岔路口,他沒有走回家的那條路,我問他是不是走錯了,他突然就哭了,哽咽着告訴我奶奶去世了,我們現在去殯儀館。後來我才從母親那兒知道前因後果:在我回家的前兩天,奶奶在父母都在上夜班的一個晚上突然腦溢血,從牀上摔倒地上,爺爺進屋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懷着沉痛的心情料理完奶奶的後事,父親明顯越發沉默了,我猜他很悲傷也很自責。我毫不懷疑父母把最多的愛和關懷都給了我,人類的愛是動態傾斜的,總是上一代向下一代傾斜,父母看子女,看到的是生機活力更是自己的延續,而子女看年邁的父母,好像看到未來的自己,衰老、緩慢、病痛、糊塗。我們會害怕,害怕自己有一天也會變成那樣,所以一個通常意義上上有老下有下小的中年人,一般會把火熱的心和大部分的關注放到子女身上,而往往忽略老去的父母。這是一種自我投射,是人類延續基因所決定的不公平,這也可能是我父親自責的根源。所以奶奶去世後,父親加倍對爺爺好,盡最大努力照顧好老人家,害怕再有遺憾。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了,人生就只剩歸途。作為獨生子女,我想都不敢想如果有一天,父母真的走了自己該怎麼辦?所以第一次看到那首倒敍的詩,眼眶就濕潤了,後來央視把這首詩改成了一則公益廣告,逢看必流淚。

目送讀後感10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主打温情牌,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分別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本書的同名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台敍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台作為女兒,追憶自我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不由得想起我的點點滴滴。當我第一次踏進國小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上大學,父母送校後離開時我並沒有回頭,反而是立刻扎入新生火熱的報名中去;生孩子出產房,他們炙熱的眼神送來的温暖和關切,在得知父母雙雙得重病,去醫生辦公室代表家屬簽字時,那被迅速關在大門外焦慮的眼神……

打開郵箱,第一封郵件永遠定格在20xx年11月28日,那是爸爸在我結婚後給我發的一封信,題目是《女兒是父親的最終一個情人》這篇轉載的文章,結尾他寫道“音音,老爸沒有息,你明白嗎在你結婚的那天晚上,老爸流淚一晚上啊!不明白別的女孩的老爸是否也是這樣”此文不能多看,每次光看到標題就已泣不成聲,一切也都盡在不言中,而此時,遠在天堂的爸爸不知是不是會常常透過天幕衝我温暖地一笑呢

以前還不能完全體會到親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以為理所當然,但當父母都漸漸老去或去世時,以往的點點滴滴會經常無意識地在浮此刻腦海,年紀越大,浮現的時刻就越多……

我們總説自我已經長大,可是給親人們做過些什麼呢我們注意過他們在我們身後的祝福和期盼嗎我們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嗎我們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嗎……

不要讓我們的親人也因我們而悲痛和失望,不要讓那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主人的青煙,不要讓親人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低低淺淺的文字裏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那幾乎能夠穿越時光的眼神指引着我們共同去經歷,一齊去相互送別,一齊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裏,在親情的温暖中,在這茫茫的人海里!

目送讀後感11

一想到“目送”這個詞,我的腦海裏便會出現一幅悽婉的畫面:窄道、落葉、涼風、一雙含淚的眼、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當然這本書並不只是這樣,封底的一段話可以很好地概括這本書的內容:《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默,如燭光冷照山壁。

當我我得到這本書,我準備一天到晚捧着書馬不停蹄的讀、飛速的瀏覽。我知道如果這樣讀書會是囫圇吞棗,體會不了其中的味道。可是當我沉浸在其中時,我又忍不住放慢腳步,細細地讀,慢慢地品。因為它實在太吸引人了。就像有人説的,這是一本人生之書,其中藴含的寶藏理應是被深深挖掘。我總是不忍錯過一字一句,因為不論錯過哪裏,都是讀者莫大的損失。

龍應台的文字,自有一種力量,讓你忍不住去接近,去品讀,它在荒涼與無奈中傾訴,在噪雜與混亂中低語。她寫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她的故事,會讓我不禁莞爾,也會讓我潸然淚下。她的情感,緩緩地,靜靜地,就湧入我的心田。《目送》包含了很多的故事,但是整本書是連貫的,寫進了一個人一生的感悟。每當我翻開書頁,便會沉浸在書中不可自拔。

是啊,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無數次的目送,期間的.情感或是充滿期許、或是依依不捨、或是肝腸寸斷。記憶中的那些片斷,都是時光長河中的一粒小傻子,我們只能呆立在岸邊,目送着它們隨着河水奔流而去,向着大海的方向,自己卻無力挽留。或許那個方向,也是我們最終去到的地方吧。目送,是對故人的目送,對情感的目送,對時光的目送,以及最後,對自己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説出了多少人的心聲,曾被多少人口口相傳。其實不論父子母女一場,這世間所有的情與物,不都是這樣的嗎?

合上書時,我總是在思考。我也是慢慢地、慢慢地瞭解,慢慢地、慢慢地體會。我們在目送中失去那麼多,可是又在目送中得到那麼多。我會珍惜生命中的每次目送,直至人生時光的盡頭。

就像封底的一句話所説的: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目送讀後感12

龍應台的這本《目送》已在我牀頭放了幾年,閒暇時讀上一兩篇,讀了一遍又一遍,卻總覺得讀不完。龍應台説,這是她人生中的一份作業,那這本《目送》或許就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課吧。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讀完《目送》,其中有一句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看着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文章中的華安與龍應台分別時甚至連回頭的一瞥都沒有,這讓她十分失落,從而寫出這樣悲涼的句子。記得媽媽常和我説,有些路只能你一個人走。長大後的我們,早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過於依戀父母,而是希望獨處,寧願獨自一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而父母也鼓勵我們獨立自主,不要羈絆與家庭。記得在聽一些歌曲時,“莫回頭”的字眼總是頻現,那些母親是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們回頭嗎?未必。那些看似絕情的“莫回頭”,其實是關懷到極致的關懷,心疼到極致的心疼,他們只是用這三個字告訴你: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有背影,不再孤單

讀《目送》這篇文章時,旁邊配了一幅插圖,圖中是一個男子的背影,孤獨而寂寞。我一直在想,這個背影是誰的',是那個遠遊異鄉的兒女,還是那個默默注視兒女的父母。我覺得這是那些遊子們的背影。幾年前,我曾獨自外出旅行。記得那是一個大清早,爸媽都起早來送我,通往大巴的路,要獨自一個人走過去,我知道爸媽此刻都在欄杆邊目送着我,但我卻一次都沒有回頭,因為我怕一回頭看見他們的臉龐,眼淚就會不爭氣地流下。上車,坐下,才發現淚水早已潸然而下。或許不回頭並不是無情,只不過是無奈到極致的無奈,思念到極致的思念,我們用背影告訴他們:我很好,不必擔心。

有離別,不再悲傷

或許,離別才是感情最美的昇華,你用目光追隨着我,我拿真心感知着你,一次次的目送,見證了我們的成長。最敬佩唐代的一位詩人,他的離別從不是悲傷的,而是那樣的浪漫和絢爛。他寫“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他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離別,被他浸沒在了一片花海之中,悲傷也能化為歡樂,憂愁也能變成下次見面的期待。

或許,我們不要再追究於回頭與不回頭這個問題,拋開一切,直視離別,才會發現離別本身其實是那樣的美好與懷念,我們只是在用淚水、擁抱、回頭詮釋着離別的真諦:離別,才是感情最美的昇華。

目送讀後感13

龍應台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也是我很敬佩的母親形象。“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兄弟們各自成家,這種最無法言喻的傷逝只在字裏行間,處處都是滿滿的親情,令人難忘的人生情景。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不知從何時起,父母囑咐的安全只換來我們的“知道了,這麼囉嗦。”一杯端到面前的熱水我們只會説“不喝不喝。”一件關切的'外衣換來的只是不耐煩的“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父女母子之間好像隔了一層無法觸摸的牆,少了圍在身邊跑來跑去的身影,少了跟着父母問這問那的聲音。

一次次的目送,給我們帶來的只能是漸行漸遠嗎?

我依舊記得那一次在公交站台目睹了一對母子。兒子身強力壯,母親的身軀卻微小瘦弱。老人明顯腿腳不方便,那位兒子小心翼翼地攙着母親,跟着母親的步伐,一步一步,過了馬路。那兩個反差很大的背影,伴着夕陽印在了我心中,每每想起這個畫面,我的心是那樣的祥和,安靜,感到温暖,他們每走一步,懷揣着的都是對彼此的愛。親情總是被人贊而又頌,與其看着彼此的背影漸漸遠去,為何不大步向前,互相依靠,互相攙扶呢?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可明明我們有機會,為何不和父母一起並肩向前,卻把他們拒之門外呢?我記得在我受委屈時父母擔心的神情,我記得我取得成績時他們的喜悦,我記得我獨自外出時他們的擔心,焦慮。正如龍應台的文章裏,他在機場目送兒子離去,到消失人海的一剎那,兒子也沒有給她最想要,最希望的回頭一瞥。另一邊,目送父親在火葬場的爐門前緩緩滑行,他們母子的故事,是全世界多少母子的真實寫照。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

一次次的目送,的確使我們漸行漸遠,孩子走向人生的巔峯,父母漸漸走向黑暗的墓穴。

一次次的目送,絕不會讓我們漸行漸遠,因為我們和父母都心心相惜。

孩子孝敬父母,父母疼愛孩子,這樣的好時光又剩多少了呢?別讓目送變為隔閡,珍惜現在!

目送讀後感14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是龍應台《目送》中的一個小片段,這個場景,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地經歷過。孩子告別母親,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因為他懂得:這條路,只能在別人的目送中,自己走。

讀到這兒,我驀然想起,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衝了個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我逐漸習慣了一個人思考,一個人解決問題。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那樣,而是一個人承受,一個人反擊。而父親,只是看着我,靜靜地看着我……

《目送》是龍應台人生三書之三,有21世紀的《背影》之稱。從龍應台《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龍應台:温情的母親,落寞的女兒,思考的.文人、責任的世人。

有着犀利文筆,被稱為華人界最犀利的一支筆的她,在這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卻是無盡的柔情。她在這部書中所告訴你的,是愛、親情、生活、世界的本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總有一天,我們的父母會離開,正如書中寫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兒女的我們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

以目送為題,因為這本書裏藏着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全書裏沒有找到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有讓人哽咽的滋味;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無病呻吟的哀歎,有的只是淡淡的憂傷和幽微的吟歎,不事喧譁,也無需喧譁,而你卻能分明傾聽到她的心聲。正如龍應台所説,她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經歷給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

你説你的眼裏只有我,我説我的眼裏還有那廣闊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輪迴,為了不留遺憾,讓我們開始閲讀,努力遇見更好的自己!要記住,這父女母子間的情緣啊,且行且珍惜吧!

目送讀後感15

慢慢的,慢慢的,我明白了所謂的“父女母”只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一輩子看着他背過身去。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看着他在小路的轉彎處漸漸消失,他揹着你默默的告訴你:別追了。

我們的一生,總是在追逐別人的背影。但是,當你轉身的時候,你會發現,總有人在我們身後默默等着你。背後總有強大的後盾。他們不知疲倦地工作,不求回報,但我們從未真正給過他們任何東西。當你一次又一次離開時,他們看着你的背影。他們沒有留下來,也沒有後悔。你轉過身來看着他們了嗎?

時間是藏在黑暗裏的一隻温柔的手,當你恍惚的時候,東西隨着星星移動。當你真的轉身看他們的時候,黑髮如墨,現在卻被冰雪覆蓋。歲月帶走了他們的青春,卻在他們的臉上留下了痕跡。他們看着你轉身,只笑,誰能知道內心的苦澀?世界上只有父母一直在等你,只有父母一直在守護你,世界上只有父母一直關心你。

龍應台的《目送》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

夏天,涼風吹在臉上,綠柳在風中遙望遠方,就像媽媽一樣。我媽媽站在柳樹下,看着我後退的背影。我轉頭看她,她的目光一寸一寸隨着我移動,眼神中帶着愧疚和失望。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她沒有和我一起去。因為她知道有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等着她。我有點失落,但還是一個人踏上了上學的路,因為我知道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拼命學習如何成功衝刺100米,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在摔倒的時候有尊嚴的摔倒;膝蓋有血的時候,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當你的痛苦不堪時,你用什麼樣的表情面對別人?如何看待內心流血的創傷,如何在一頭栽倒時獲得內心深處的平靜;心臟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該怎麼清理?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接受失敗。然而,隨着我們的成長,許多人關心我們,他們在等着我們。但是這條路註定是孤獨的。很多人來來去去。畢竟,你是唯一一個解決這條路上發生的事情的'人。沒有人能取代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坦然接受現實,面對未來的挑戰。在路上磕磕絆絆是不可避免的。跌倒時站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修行的路永遠是孤獨的,因為智慧一定來自孤獨。

沒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後。這條路上永遠只有你一個人。都是你生命中的過客。我們應該學會獨立、勇敢和敏鋭。願我們每個人走在人生的路上都平安。

前面的路不容易,但是一路上有很多美麗的風景等着我們,所以你要堅持下去,因為這條路上只有你自己。有些事情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障礙只能一個人通過。有一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標籤: 讀後感 目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q5og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