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精】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精】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

才看了《海上鋼琴師》,是一如既往地意大利影片風格,把所有的理性思考都承載於感性的情節之上。於是開始比較,《天堂電影院》、《美麗的西西里傳説》還有這部《海上鋼琴師》應該如何排名?!

《天堂電影院》是唯一一部讓我可以看完之後接着再看,哭完之後接着再哭的電影,儘管就連最懂我的枕邊人也不瞭解這是為什麼,也許這才是這部電影的真正魅力之所在,是那種感念和情懷永遠地縈繞在心間,揮之不卻。

《海上鋼琴師》也不例外,一個音樂天才,天才鋼琴師的傳奇人生,傳奇裏有些蒼白和荒涼,一個把彼生的命運都與一艘船和一望無際的大海僅僅相連的音樂奇才,最後與生於斯,長於斯的船一起,在海上走向終結,伴隨着那一聲爆炸聲,或許耳膜受到的震撼遠遠遜於靈魂受到的震撼。

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名和利?繁華和浮世?未來是什麼?用已知去探索未知,還是在沒有盡頭的未知前唯唯諾諾。“1900”到底是懦弱膽怯還是真的不像踏入世俗?最後為什麼“康”能在知道“1900”逃避的選擇後轉身離去?我相信這部影片不是在為懦夫喝彩,也許恰恰相反,這部片子是向那些所有的惺惺相惜的英雄致敬!

換了是我,當我知道好友的最後選擇時,我還能否從容轉身,由他最後一次任性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用生命去完結對未知的恐懼。也許“1900”才是最大的贏家,因為他用可數的琴鍵奏出了令人人都動容的樂曲,即使他從未上過岸,但他的聽眾換了一茬又一茬;他有極大的、可怕的控制慾,使他期望所有的一切都能在他的掌握之中,儘管他的世界小得只有88個琴鍵和那艘永遠在海上顛簸的船,所以當被譽為“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愫”——愛情,向他展臂的時候,他還是猶豫了,還是沒能將他的雙腳挪動過僅僅幾十級的爬梯,走向充滿誘惑和美好的大世界。

也許他的內心世界我們只有通過那一首首沒有樂譜的音樂而讀懂,或者説心領神會。終於明白,為什麼好的音樂會使人淚流滿面而又悄無聲息,音樂是上帝最温柔的語言,也是人類最柔弱的情感。那首因為愛而滋生的曼妙音樂一直沒有題名,也許這也與古代那些命名為《無題》的詩歌遙相呼應,太多太多動人心魄的情懷不容我們小覷,真正就是在那一閃念,整個人的內神經會被震撼。

選擇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關鍵在於哪種選擇更適合自己,遵從感性的選擇發乎情,遵從理性的選擇則將情感收斂而止乎禮。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2

一個人,沒爸爸媽媽,沒名字,沒任何能證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嬰兒時期被遺棄在一條叫“維珍尼亞號”的蒸汽船上,然後一生在船上度過,不曾踏上過陸地一步。他的職業是“維珍尼亞號”上的鋼琴師。當“維珍尼亞號”廢棄的時候,好友前來的勸解未能改變他與船共存亡,同船一塊在海面上毀滅的決定。記錄了他曾活在這個世界的唯一痕跡,是一張他彈奏的唱片模版。當然,唱片中的琴聲絕大部分人聽不到,即便聽到也不知曉琴聲的另一邊是哪個。

音樂,是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不需要講解,就能打動大家的心絃。與生俱來的天分,造就了這位海上鋼琴師。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鋼琴範圍才華橫溢的天才。而一場震耳欲聾的爆炸場面,不只讓大家震撼和深感遺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蹟。天妒英才,用在這位海上鋼琴師的身上,我不知曉適合與否?但大家總説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麼,總會還給你些什麼,就當關上了一扇門時,他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這樣看來,上帝也是方圓有度的。

國小的時候,大家的老師就告訴大家“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分。”目前看來,這好像是一個善意的謊話。偉大的創造家愛迪生曾説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想法非常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還要要緊。”到今天為止,大家可以十分確定大家都還不是天才!大家沒如這位海上鋼琴師般的天分,但非常慶幸的是大家有一個完善的身心。“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曉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並非無限的,而音樂,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如此,我能輕鬆應付!”他喜歡做他能輕鬆應付的事,他感覺陸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沒辦法應付,會使他崩潰。他選擇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陸地的節奏,為心靈加上了一把枷鎖。回憶一下,愛迪生為人類開啟電燈年代做了多少次的嘗試!生命因嘗試而勇敢,生活因嘗試而愈加富有意義。這位鋼琴師沒讓音樂離開他的身邊,未可以用我們的琴音點亮其他人的世界。假如多一點嘗試,多一份勇敢,或許他就會發現一個不同的自己,不同的世界。

一聲轟響,巨大的火花在海上開放,他攜帶他尚未奏完的樂曲飛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結了,但大家生活還在繼續。疲憊的奔波於這個紙醉金迷物慾橫流的世界,拷問自己靈魂的深處,大家為了什麼而活,大家如何活,又是什麼支撐着自己,大家是不是能像這位鋼琴師做到忠於我們的價值觀,不被利益所左右呢?雖然非常遺憾,但不能不説,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藝術家,他有着真的藝術家所擁有些高貴的自尊。

生活最大的悲劇莫過於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或堅持,或放棄,如當大家取捨有道,則常足!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3

一部在評分很高的電影,既然這麼多人都推薦,那肯定是佳作,看完,也確實如此,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一個在1900年出生在弗吉尼亞號遊輪上的棄嬰,不,就應説是發現。找到他的鍋爐工人丹尼給他起了一個1900的名字,從此他以這個名字生活在船上,雖然沒有户籍也不明白自我屬於哪個國家,但並妨礙別人瞭解他的大名。鋼琴是他的生命,正如他説的那樣,88個有限的琴絃能演奏出無限的曲子,給人帶來無限的歡樂。與小號手的相遇使得他不為人知的故事得以流傳下來,雖然最終他選取與弗吉尼亞號同沉,但他還是給後人留下了自我存在的印記---那張音樂母盤。

電影明顯年代有些久遠了,在很多畫面中都能看出破綻,例如人們看見女神像的時候,這不能怪當年的攝影師,只要體現出主題就是好的。至於影片有時穿插些看上去很不懂的鏡頭,例如小號手説一幅畫落地的時候,確實讓我覺得奇怪。撇開這些由於技術還是編劇上的問題,這部片子確實值得力薦。

如很多電影一樣,主題玩玩在最終才表現出來,最終到達一個昇華中心的效果。這部電影主題的展現就是在廢棄的船艙中小號手與1900的對話,觀後感《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在1900準備下船可是走到船舷一半時卻掉頭回到,這是電影在前面給觀眾留下的一個懸念,此刻他才真正告訴我們。1900害怕的不是看見的東西,而是看不見的東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絃,他覺得這個琴絃太巨大,除非上帝,他這種凡人是無法彈奏的,一想到無限的鏡頭他就覺的恐懼。由於他是一個公認天才,最終他選取死亡而不是進入塵世也就不足為怪了。天才,正如人們常説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雖然1900沒有上過岸,但他透過與乘客交流還是接觸到了世界,這種不完全接觸但又有些接觸的狀況正好使他在持續心靈獨立的同時又不至於那麼孤僻。

我想每個人看這部電影都能有自我的感受,有人看到的是天才的一生,有人看到的是天才為什麼會選取脱離塵世,有人看的是無限和有限這種辯證關係。無限,能夠是慾望,有限,能夠是時間,用有限的去實現無限,正如用88個琴絃去演奏變化的樂曲,而不是用無限去實現無限,不明白知足常樂能不能硬生生的嵌在這種思想裏面。

最終説一句,先把自我手頭的事情做好,想着一堆事情,那只是空想而已,太多的選取是可怕的,當我們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毫無好處的選取中時,那真是太悲哀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

我認為自我是一個不太容易受感動的人,因為能使我落淚的電影很少,可是有一部電影能夠讓我一次又一次的受到震撼,一次又一次的為之落淚。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海上鋼琴師》。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孤兒,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氣船上,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丹尼收養,這位燒爐工用當時的年份為孤兒起了名字,叫做1900。然而好人不得好報,燒爐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僅有8歲大的1900又再度成為了孤兒。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去,只因紐約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羣令他迷失自我。

縱使之後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後,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衝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就算到了最終,唯一的好朋友馬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燬,他也不願離開,於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殉船於海底。1900,這個既沒有出生紀錄,也沒有身份證明的人,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就在人間蒸發,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樣,渺無蹤影了。

影片使我感動的地方有很多,首先是燒爐工與1900的對話,

1900:“丹尼,什麼是孤兒院呢?”

丹尼:“孤兒院就像一個大的監獄,沒孩子的大人都會被關在裏面。”

1900:“如果我不和你在一齊你就會進孤兒院嗎?”

丹尼:“你説得對,乖,所以我要多謝你。”

這段對話真的很温暖,丹尼為了不讓1900有心理上的陰影於是編制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使1900認為自我很重要。丹尼真是一個好父親。

“我寧可捨棄自我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見……”。

這句話是1900説過的話,1900明白慾望永無止盡,如果走下了這艘船,他能夠憑藉精湛的琴藝獲得金錢,權利以及感情,可是他會失去對於音樂的靈感以及真正的自我。所以他選擇與船共亡的重要原因。他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藝術家,他有着真正藝術家所擁有的高貴的自尊。

這是我對於1900的理解,一個沒有根而終身漂流在海上的男人,獨特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使得他處在一個獨立的世界裏。他與這個社會僅有一段很短的距離——一塊甲板;他與這個社會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一個世界!他用音樂解讀一生,音樂是他對人生的感悟。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影片看罷,我不知是該悲歎還是該敬服,那個鋼琴天才的傳奇一生。

一個棄兒於1900年在一艘輪船的頭等艙的鋼琴上被黑人礦工發現並從此收養,他從小就表現出無與倫比的鋼琴天賦。成年之後,他的琴藝登峯造極,但盛名之下的1900厭倦塵世的繁雜紛憂,他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榮譽,畢生都未離開過那艘船,直至船被銷燬。在不為人知的角落,在悽美的音符環繞中,伴着一道火光與爆炸的聲浪,他平靜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鋼琴與輪船,彷彿成了他的宿命。

在心靈的極度震撼中,1900這個人物引起了我的深思。

1900作為一個棄兒被黑人礦工收養,他的存在幾乎無人知曉。不出意外的話,他長大後也會繼續成為一個礦工,然後卑微的死去。但音樂的天賦和對鋼琴的熱愛使他不願意屈服於命運,即使外界一位鋼琴家向他發起挑戰甚至辱罵,他也不卑不亢,以自己的超強實力贏得了旁人的尊重,令那位鋼琴家自歎弗如。他敢於追求內心向往的執着和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但真正令我感慨萬千的卻不止於此。縱觀1900的一生,我們很容易看出,他是一個高潔脱俗的典型,但高處不勝寒,他只能孤芳自賞。這個形象可以看作是每個人心中對隱逸超然的嚮往,正是因為人很難脱離苦海紅塵,這個悲劇形象才會如此完美。若令陸地是現實,那艘船便是極度理想化的一片淨土,虛與實形成了鮮明對比。人間世,濁與清、美與陋,顛倒眾生,1900雖然看破卻無法被接納,他的悲劇是偶然,似乎也是必然。

在1900的背後,我看到了另一個相似的人——陶淵明。同樣是厭倦了塵世紛擾而憤然隱居,孤清於世,他同樣有滿腹的才華不得施展。還有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們都是人們心中難以超越的典型。我在觀察世界本質的同時也深深的體會到,“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我們若能超越自我,披荊斬棘,亦能在紅塵中做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其實人性就是如此簡單,我們要有平常心,世界就是自己心靈的映像。固然人生在世不稱意,為何不能放下執念,大膽追求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呢?

合上雙眼,優美的旋律似乎還縈繞在我耳邊。虛與實,這是我們終生都在探究的一個謎,美的不真實。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

大海、遊輪、鋼琴如果只這三個事物就構築起一個人的一生,那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在深邃的蔚藍中顛簸飄泊,在悠揚的音樂中領悟人生。世界很小,從船頭到船尾,在舞廳中的那架鋼琴前,從左到右,總共88個琴鍵;世界很大,那一片碧海藍天下,用心靈演繹出的樂曲融入世間百態,寬廣無邊。朱賽佩:託那託雷的《海上鋼琴師》給我們描述了這樣一段詩意浪漫的人生傳奇。

《海上鋼琴師》描述了男主角1900,一個被遺棄在豪華的“弗吉尼亞人號”郵輪上的嬰兒,由一個黑人船工丹尼撫養長大,因此取名1900。他有一個傳奇的名字,他也有一段傳奇的身世,他出生在船上,成長於船上,他死於船上,他的一生與陸地無緣。

1900從小在丹尼細心的關懷和善意的謊言中自由健康地成長。丹尼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後, 1900一次無意間鬼使神差地來到一等艙舞廳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見到了那與他一生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樂器——鋼琴。

隨着1900的長大,他顯示出了無師自通的鋼琴天賦,誰也説不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反正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他的琴聲給深深的打動,音符彷彿是自他的血液裏流出一樣,隨性而至,信手拈來,卻每每動人心絃。

後來,1900有機會登上城市,但是最後他卻放棄了,當他看到又邊界的城市時,他説道:“我出生在這艘船上,在這裏,世界流動,每次兩千人。這裏也有慾望,但無法超越從船頭到船尾的空間。你彈奏自己的幸福,在那並非沒有邊際的鍵盤上。對我來説,大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段太漫長的旅程。是一個太漂亮的女人。是一種太強烈的香水。是一種我無法彈奏的音樂。請原諒我。我不會下船。讓我回去吧。拜託了。現在,朋友,請你試着去體會,試着去體會,如果你可以。眼中的整個世界。美麗,可怕。”一艘輪船是他的一生;一架鋼琴,是他的一切。

1900始終明白自己內心裏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無論代價如何,他都選擇聽從內心,這種平凡的偉大,最難能可貴,這也帶給我們思考,面對燈紅酒綠和紙醉金迷的時代,我們也會迷茫,能做的也都有限;在面對不順的處境時,我們能始終堅持做真實的自我,找到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我們要面對的誘惑太多,只有勇敢追隨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才能不忘初心。

在故事的最後,遊輪廢棄,被裝滿了炸藥,有機會逃跑的他,卻選擇了留在船上,麥克斯的勸説也無法使他回心轉意,在巨輪炸燬的前一刻,1900雙手災憑空彈奏,這個落入凡間的天使要回歸天堂了。

1900雖然死了,但他避免了被世俗玷污,被磨去稜角,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們也應該如1900般追隨自己的內心,保持自己的初心,不被世俗所誘惑!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7

能夠選擇,那説明你是自由的,但是你的自由是有度的。“我沒法捨棄這艘船,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

你相信一個出生起就一直待在船上且從沒有去過陸地上的人嗎。起初我也不相信,直到我看了《海上鋼琴師》後我願意選擇去相信。

“1900,過去是數字,而現在是名字了。”1900是一個被船上的黑人撿到的孤兒。“如果沒有我,你將被關進孤兒院嗎?”1900對自己的養父問道。黑人鍋爐工笑着説道:“是的,所以我要感謝你1900!”而養父被鎖鈎砸死後1900他成為真正的孤兒。

八歲的1900天賦異稟,無師自通的學會彈鋼琴。長大後的他在豪華間為上流人士彈奏鋼琴,他為經濟艙的窮人彈奏‘塔郎泰拉’。

每當1900彈奏的時候,他的朋友——一個小號手就會問道:“當你在彈奏的時候你在想些什麼?你的思緒都去哪裏了?”而最後得到的答案就是他總是在旅行。

有一次1900獨自一人在彈琴時,忽然聽到一個男人正拉着手風琴。男人稱讚他的音樂有感染力,並且問他要不要抽煙。1900搖搖頭繼續彈着鋼琴,男人給1900講述了一些過去的事情,他的田地都幹了,五個孩子死於瘧疾,妻子和神父跑了。但是為了最後的一個小女兒男人決心與自己的壞運氣鬥一鬥。他開始出門旅行,路過一個陌生的小鎮,爬上山頂直到看見大海。男人突然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生活,重新開始。

他的朋友小號手一直問他為什麼不下船,不到陸地上去。他可以掙很多的錢,然後娶一個妻子。這一切對他來説只需要走下舷梯,非常簡單的就可以得到一切。

然而得到的回答卻是:為什麼?為什麼?陸地上的人們浪費了太多手時間去問什麼,冬天來臨時,渴望着夏天,夏天到來時,就已經開始害怕冬天,所以人們用不厭倦旅行,總是在追尋遠方,總是夏天的地方。

一直到影片的最後1900都沒有離開船,即使是遇到了一個喜歡的女孩。在舷梯上1900望着看不見盡頭的城市。他轉身又回到了甲板上,所有的人都好奇。他説:“城市那麼大,看不見盡頭。阻止了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

1900出生在船上,長大在船上,最後隨着巨大的爆炸也同船消失在海上。他的一生都在船上度過,即使從沒有去過陸地,但是他的思緒早已飛到那些美麗的國家去了。

1900心中有熱愛,內心堅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他對當下的珍惜和慾望的剋制,都值得我們學習。

你想要自由嗎?那就不應該逃避現實,理性的剋制自己的慾望。忠於自己的價值觀,不被利益所。1900並不是懦弱,相反他有一可完整且乾淨的心。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

在我看來,這個意大利電影講了一個真正浪漫的故事。

不過,説是故事,也許還不如説是心願,一種不顧一切的對純粹的追求。

我覺得世上必定會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因為在我們的心中,生命喚起的感慨,雖然也許是隱約的,但卻恆在。有一種心願,它要求擦除一切雜質,來表達對存在的最純粹的呼應。《海上鋼琴師》,在我眼裏,就是一個這樣的呼應。

我們中國把那種人人都會有的生命的感慨叫做“人生如夢,此身如寄”什麼的,西方則叫做1900——影片主人公的名字。他的世界在一條叫做弗吉尼亞的遊輪上。作為一個人,他的附屬關係被減到最少。沒有生日,沒有身份,沒有家庭,沒有愛人,沒有社會糾葛,也沒有性衝動,沒有發育煩惱……他什麼都沒有,但碰巧是一個天才,碰巧是最虛渺的'音樂的天才。他活着,卻等於不存在,他死去,正如不曾活着。他愛過一個女孩,但止於凝視,至多是黑暗中輕若鴻毛的一吻。

1900,他孓然一身,輕盈地、潔淨地、無邪地、憂傷地,懸浮在無垠的大海之上。

影片較出我意外的是,1900不是一個像《Lolita》(港譯:一樹梨花壓海棠)裏的那個憂鬱而變態的中年男人,他像兒童一樣無憂無慮,嘴角總是掛着漫不經心的遊戲一樣的微笑。還有,他也講粗口,但無論如何算不上一個玩弄人生的自戀狂。他真是乾淨的。

但是,當人生被減去得太多,就會失去還原真相的能力。我總是害怕那些過於純粹的東西,我害怕它們破壞生活的根基,輕巧地擦除了生活所必須的雜質。它們把一些羅曼蒂克放入人們眼中,同時偷去一些樸素。

羅曼蒂克就是充滿巧合。羅曼蒂克的優美建立在脆弱的平衡之上。但在我們那一腳深一腳淺的人生裏,卻沒有辦法去維持這種平衡。

二戰後,殘破的弗吉尼亞號將被爆破,但1900躲過所有人的搜索,留在船上。當他的朋友最後找到他,他傾訴了自己對陸地與城市的恐懼,解釋了他將與弗吉尼亞赴黃泉的打算。

我想,也許不要讓他講這麼多話吧。不要太自信。如果真有1900這個人,難道真有人知曉他在生命的終點想了些什麼?生命的神祕,一個人對生命的感知,真能用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來解釋清楚麼?

我的設想是,1900始終沒有出來與康恩相見。在浩瀚的海中,爆破前一刻,他從船窗玻璃露出一貫微笑的臉,朝這個世界揮手作別。康恩也早知道他不會出來,他只是設想了幾種1900可能對他説的話。這樣,是不是更符合影片虛渺輕盈的質地呢?可是,康恩是個太笨的朋友。這個小胖子,總是激動萬分的鼓動1900下船,列舉了陸地的千般利誘,名利啊,妻子啊,孩子啊。正是他的憧憬嚇壞了1900。要我就不這麼説。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9

該電影命題時只選取了典型的命名法,即影片要素:地點在海上,人物為鋼琴師。可以感受到導演的拍攝初衷是一種啟發式精神輸入,從高潮、結尾亦可感知影片的拍攝更側重記述、講究一件事情,而非主張一種觀點。

由此,我們大可將影片的掌握度由所述之事開始。為了講好這件事,由角色、場景、情節、色調、音樂的空隙,擴張的表現手法層出不窮,單看鏡頭上,值得細談的好角度便有很多。

比如,1900嬰兒時期被老頭丹尼發現時所在的船艙餐廳,後面男二(友人)邁克斯亦穿越來找已準備迎接死亡的他,無論是那個找到他出生後他的老頭,還是去找死前的他的友人,都是一二載破片一樣甚至後來前來單挑的爵士創始人,也頗給我以如此疑惑:這世間有些人是生來只為了作為天才的記錄體而已的?有多少存在只是為了成為供火光一現的落地煙灰而已的?

其次,女主透過窗看到的模糊的男主,和當年幼小男主透過窗看到的展廳有得一比,一牆之隔,真假不易。當初,男主在船上(階梯之上)看到並結交了階梯下岸的邁克斯,後來,男主卻不能在階梯上接受去到岸中的自己,音樂的界限在哪裏?甚至存在嗎?文學有政局阻撓,畫作或相片有保鮮期設限,它在共鳴中喚起慾望,它背後有一種在本片所有死去的人身上共有的東西:理想主義。

靈魂死寂的爵士樂創始人,為理想所殺,他並非敗於技藝,而是盡頭比天才短。

生命死寂的丹尼,以為他愛這孩子,這孩子愛他,死在他自己充滿父愛的世界裏,對“TD”的妄想裏。

1900,於光影對比、冷暖色調裏,他始終更像一個音樂的初學者而非大成者,他太單純,一如給他的鏡頭基本都讓他待在某一純色裏。他又不全是“音樂”的海綿,他對船的留戀出於凡性中的鄉情,顯然,他最後已無法再走更多追究,有人純粹只成了記錄他的器具,而天才終有不再的記錄更全更多整個藝術的容量,1900是有限的,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在理想主義的眼罩裏自以為是靈魂的傾盡者,實際上只是藝術的工蟻、美學的針管、一切的餐盤?而我們拼盡全力留住的,尚有雜質的音樂唱片。百年難見的天才犧牲凡人所鑄造,大生大死的藝術犧牲天才護養。觀眾無法成就作品,理想亦無法成就作品。

1900的自盡,我大抵會效仿,但並不出於明白他的理由,只是在歸去時猶如沒有理想過,將我的一切理想留在人間,還給藝術,不必帶走一物,如來時兩袖空空。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0

或許每一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專屬他的聖地,在心百回千轉的褶皺。——題記

海邊的細沙洴澼在湛藍的淺灘裏,微風拂過海面,泛起世間最美的漣漪。無邊的光向四面聚攏,投射世間的美好。黃昏的海,晚霞與蔚藍釀就炫目的暈。那一抹光的猩紅,海底深處,恍惚中那是絢爛的聖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驀地想起《海上鋼琴師》中的一句話:你只要留神,就能從那些人眼中看見自由女神,看見美國。或許在那一刻,美國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美國。就在布達拉宮山腳下,聽着古老梵唱那鐘聲想起,從頭往下精神的肅穆。或許那就是聖地的意義。

不知道為何,這幾天難以入眠,耳畔總是響起流水的聲響。又或許是在睡夢的世界裏下起了雨。每一滴的雨倉促砸在我的眼前,我的耳畔。鼻子能嗅出那潔淨中淡淡的海腥味,感受那從天穹微弱的呼喚,血脈中來自蔚藍的亙古復鳴。那是海水聖潔的遺體,滌盪世間的黑暗。或許這個世界就是一艘大船,而我們乘着它,在茫茫大海之中泅渡,尋找人生的聖地。殊不知我們早已身處其中。

側耳聆聽的少年,化作萬千,溯游歲月的聖地。那一刻,心與精神同在,遁入無邊的浩渺。

人們從中誕生,海就是我們的母親。從氨基酸道蛋白質,從細胞到胚胎,從弱小到強大,我們從中一步步地走來。而她已矢志不移的心包容着我們,為我們孕育文明。人類同時也一步一步瞭解自己的母親。新航路的開闢,航海貿易的發展,我們進一步瞭解她,同時她也進一步地付出。當海上軍事的發展,一個又一個的強國拔地而起,那不也有她的功勞。當無邊的硝煙蔓延,一條又一條的破船流淌水面,她只能暗自神傷。

海洋的歷史就是一段人類的發展史。海洋與中華民族亦是不可分割的。我們擁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麪積,擁有者“四海”,擁有悠久的海洋歷史。在海上,我們既有過卓越的功勛,也有着屈辱的曾經,但我們相信長風大浪,任重道遠。

經久的回憶在腦海緩緩流淌。一切投入深不可測的海洋,聖潔覆蓋了一切。曾幾何時,我們忘卻了一切,以為離開了海。但海與天空一樣,包裹着我們孱弱的身軀,用温暖的心為我們付出一切。我們其實並沒有離開海,血液是聖潔的分流,他與我們同在。

詹·耶·沃爾德曾言:日子紙牌搭的房子崩塌了,我在海底醒來。是的,那是我們共同的聖地,永遠……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1

“只要你有好故事可以講,有人肯聽,你就還未完蛋。問題是,誰也不相信我這故事。”沒錯,一九九零的人生經歷的確令人難以置信。

他是一個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在維珍尼亞號輪船內的鋼琴上,被一個船員偶然中發現並收養。船員給他起名叫做丹尼·博德曼·TD·林蒙·一九九零。前面的是船員的名字,一九九零是那一年的年份。在一九九零八歲的時候,船員在工作的時候意外死亡,一九九零又變成了孤兒。八年,船員為一九九零編制了一個純潔,美好的童年。我想,這也賦予了他潔淨的靈魂,造就了他純粹的生命吧!

電影的畫面總會定格在一九九零淡藍色的眼眸上,他透過船艙的玻璃,望着波濤洶湧的海面,從孩童一直到成年。他若有所思,卻不能被猜測出眼神中到底藏着什麼,他那麼的平靜,那麼的悵然……

八歲之後,他的音樂才能逐漸展露出來,凡是聽過他彈奏鋼琴的人,都覺得他是上帝派來的,專門為有幸上船的人演奏。一九九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分,也從一開始就被安排好了一生的宿命。在這片海洋上他彈着鋼琴,直到與維珍尼亞號一起消失。海洋、船、鋼琴、一九九零,冥冥中自有定數。

“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並不羨慕。”在好朋友麥士勸他離開維珍尼亞號去大陸發展的時候,他絲毫不為所動。他的願意把自己的生命全部交給維珍尼亞號,和它一起經歷四季的變換。然而,當愛情降臨時,他也想勇敢地走出去,為心愛的女孩子登陸。可當他走到樓梯的一半時,他忽然停住腳步,望着眼前陌生的城市,眼神裏流露出未知的情感,是畏怯,還是恐懼?或許世人永遠不能理解他,就像不能理解上帝的詩篇。最終,他回過頭,眼神堅定,一步一步走上船來。他的眼裏,容不得擁擠的城市,他的心裏,只有純粹的音樂。

多年後,維珍尼亞號已是一艘即將被炸燬的破船,麥士得知消息後上船去找一九九零,好不容易找到了他,結果,他仍舊堅持着,不肯離開。如他所言,外面的世界太廣闊了,陌生得讓他害怕,那些城市裏的街道無邊無際,就像有無數個琴鍵的鋼琴一樣,沒有盡頭,讓他感到恐懼。他寧可退出生命的舞台,給自己一個盡頭,也不願意茫然無措地面對一個無邊無際、無所適從的生活。

就這樣,他生於船,死於船,從未離開過維珍尼亞號,也從未離開過他的音樂。船爆破前的那一刻,他騰空彈奏着樂曲,彷彿面對的不是死亡,而是一場熟悉的航行。

最終,他與維珍尼亞號一同消失在蒼茫的海上。他最後的希望,便是天堂能有鋼琴。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2

我覺得《海上鋼琴師》真的是一部好電影,但是我不太明白為什麼這個時候他在電影院放,以前為啥不放呢?被禁?為啥啊?這樣的片子,又有什麼理由被禁呢?

不用糾結這些,還是多關注影片吧。挺好的故事,當然了,我作為一個外行人,首先看的肯定是劇情。説到劇情,我特別佩服這個片子的編劇、導演。佩服編劇,是他把故事設定的特別完美,從一個官方都不承認的人的歷程,從被人撿到,到取名,到天賦被發現,彈琴,中間還有愛情,這樣的故事。

佩服導演,是這樣的故事,他用了兩個視覺的感覺。一個是從1900這位偉大的鋼琴師的角度來經歷這一切;另一個視覺就是尋找鋼琴師的小號手,姑且叫肖恩吧,因為他的小號是肖恩牌的,他真實的姓名我還真記不住。

看到最後,鋼琴師還是選擇留在即將炸燬的船上,我覺得整個片子就提升了。反正我看到那兒,特別感動。那個船,可以理解為是鋼琴師的故鄉、故國,畢竟從他的時間跨度來説,肯定是經歷了一戰二戰的嘛,不管這個故鄉是多麼顛沛流離,不管官方是否承認他,他眷戀這個故鄉,願意與之共存亡。他站在下面,肖恩站在台階上,位置略高,他仰着頭,描述他缺胳膊短腿去見上帝的時候,真的特別感人,有種哀而不傷的惆悵,看得我內心唏噓不已……

故事當中可能最有意思是那種含蓄、沒有結果的愛情。但是我覺得,這段愛情,只是男主角蓬勃的感情世界的一次外露而已。在我看來,他其實一直都有豐富的感情,他總是如同旁觀者一樣,看着船上的人。並且通過對這些人的觀察,來編寫曲子,宣泄他的感情。終於,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羣中,他看到了一個乾淨、純潔、單純的姑娘,他心動了。就有了這部電影比較高潮的一件事,他曾經想過要離開這艘船——當然我把這艘船理解為主角的故鄉、家國。

我最喜歡的肯定不是主角和爵士樂的大咖茬琴那一段,那肯定是電影最大的高潮,鋼琴演奏最精彩,但是我不懂音樂,沒太在意這些音樂、彈奏這些。在乎的是主角恬淡,無招勝有招的,這個金庸的令狐沖已經很極致了,我就不多説了。

我最喜歡的關於彈琴、音樂方面的片段,肯定是主角帶着肖恩在顛簸的船上,鋼琴的滑輪被打開,他們隨着鋼琴的滑動彈琴,就像是一首冰上舞蹈的鋼琴曲,像極了奔放的青春,自由的青春。在撞開了船長的寢室門時,都是那麼輕鬆、自然、又讓人有種青春惡作劇的快樂。

看完了,我都要感歎:我啥時候能寫出這樣的劇本,能有這麼縝密的故事情節,從樸素的情節裏凸顯出不同人看有不同體會、感悟的“故事”呢?也許還是來生吧,今生就好好修煉吧。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3

我寧可捨棄自已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能見,而是我所不能見這是我看完意大利電影《海上鋼琴師》後,記得最清楚的一段對白。

這部電影導演通過主角馬克斯回憶展開,用現實與理想交匯,靈魂與慾望的交織演繹一部鋼琴師1900充滿神話的傳奇一生,讓人震憾。 一九零零年,新世紀第一年的第一個月。郵輪弗吉尼亞號載着熙熙攘攘的歡呼人羣在紐約港靠岸。在夢想的鼓動下黑壓壓的人流湧下船,迎接充滿可能性的美好未來。喧囂過後,船上除了船員所剩無幾。於是偷偷跑到餐廳搜索富人遺落下的貴重物品時卻在鋼琴架上發現一個漂亮的嬰兒,他收留了這個孩子,並起名叫丹尼博德曼T·D·雷蒙1900,1900這個名字是為紀念這孩子在新世紀的第一天被他收養。故事從這裏開始,並沒有什麼出其不意的地方,然而,當添煤工人Danny Boodman在一次意外的風暴中喪生之後,8歲的1900卻意外地走一個音樂天堂彈奏了動人心絃的音樂弦律從此,1900展開了在海上彈奏鋼琴的旅程,生命便從此定格於這艘油輪無法改變。

我在欣賞這部影片的過程中心中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震憾中產生迷茫,這不僅是鋼琴天才無師自通而細緻優雅,瀟灑飄逸又深情動人還帶些許傷感的音樂的律,更重要的是他人生的演繹給我的震憾:人該怎麼活着才算是有意義的生命?人一生到底該留下點什麼? 《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一個沒有親人、沒有户籍和國籍的天才鋼琴師一直在海上飄泊,對人世間的誘惑,功名利碌,他都視若無睹。即使那一眼就能讓他魂牽夢縈的舷窗外移動的少女的倩影,他也是讓畢生之愛凝聚在瞬息,即使是最知己的朋友馬克斯用他那最動聽的弦律換起他走向世界,尋找高雅而富貴的人生,但也沒能讓他走出一個自己獨有的空間那個將被爆破的油輪。他的生命中只有鋼琴、遊船和大海,他在滾滾浪濤中享受的是平穩與寧靜,直到最後他還是選擇和這舶船一同走向天堂。他的生命中沒有物質欲,但他的生命充實,自由、快樂、單純,他為他自己的信念活着直到他死去。

看完這片子,我的腦海湧現出很多的盲點,想理理不清,想道道不明,只是深深感覺到這就是人性,這就是一個沒有經過洗禮與塑造的靈魂,一個純自然,純靈魂的生命個體。這部影片給人們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生命的命題:人的一生該怎麼活着,怎麼活才算活出了生命的意義。

我們應該怎麼去尊重人性,有着不同生活經歷的人,經歷着不同教育影響的人,生活在不同國界的人活着,我們需要什麼?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4

一個人,沒有父母,沒有名字,沒有任何能證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嬰兒時期被遺棄在一條叫“維珍尼亞號”的蒸汽船上,然後一生在船上度過,不曾踏上過陸地一步。他的職業是“維珍尼亞號”上的鋼琴師。當“維珍尼亞號”廢棄的時候,好友前來的勸解未能改變他與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毀滅的決定。記錄了他曾活在這個世界的唯一痕跡,是一張他彈奏的唱片模版。當然,唱片中的琴聲絕大多數人聽不到,即使聽到也不知道琴聲的另一邊是誰。

音樂,是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不用解釋,就能打動人們的心絃。與生俱來的天賦,造就了這位海上鋼琴師。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鋼琴領域才華橫溢的天才。而一場震耳欲聾的爆炸場面,不僅僅讓我們震驚和深感遺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蹟。天妒英才,用在這位海上鋼琴師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適與否?但人們總説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麼,總會還給你些什麼,就當關上了一扇門時,他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如此看來,上帝也是方圓有度的。國小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就告訴我們“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賦。”現在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説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還要重要。”至今為止,我們能十分確定我們都還不是天才!我們沒有如這位海上鋼琴師般的天賦,但很慶幸的是我們有一個健全的身心。“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並不是無限的,而音樂,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鬆應對!”他喜歡做他能輕鬆應對的事,他覺得陸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無法應對,會使他崩潰。他選擇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陸地的步伐,為心靈加上了一把枷鎖。回憶一下,愛迪生為人類開啟電燈時代做了多少次的嘗試!生命因嘗試而勇敢,人生因嘗試而更加富有意義。這位鋼琴師沒有讓音樂離開他的身邊,未能用自己的琴音點亮別人的世界。假如多一點嘗試,多一份勇敢,也許他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不一樣的世界。

一聲轟響,巨大的火花在海上開放,他帶着他尚未奏完的樂曲飛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結了,但我們生活還在繼續。疲憊的奔波於這個紙醉金迷物慾橫流的世界,拷問自己靈魂的深處,我們為了什麼而活,我們怎麼活,又是什麼支撐着自己,我們是否能像這位鋼琴師做到忠於自己的價值觀,不被利益所左右呢?雖然很遺憾,但不得不説,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藝術家,他有着真正藝術家所擁有的高貴的自尊。

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或堅持,或放棄,如當我們取捨有道,則常足!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5

“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並不羨慕。”

一個人,一艘船,一架鋼琴,一輩子的光陰,一段傳奇的故事。“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你就永遠不會完蛋!”。

目前為止我在海上體驗的時間很短,我總是在期盼着,最好能登上一艘遊輪,在大海上航行幾天,不在乎目的地,只希望可以體驗在海上的感覺。一艘船孤獨的航行,陌生的人羣,陌生的環境,如果沒有陽光和星空,四周幾乎沒有分別,可以學着放鬆,讓晃動的船體帶我回到嬰兒時代,感受對周圍的未知,對目的地的迷茫,以及每天的無所事事。也許最初幾天我會到處溜達,保持亢奮和好奇的勁頭兒。然而也許十天,也許二十天,當這種新鮮的感覺一天天消散,厭倦、疲憊、無聊、焦慮、憤怒、恐懼……隨之而來!

1900的人生很悲催,但也很幸運!悲催是站在世人的角度,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必須和孤獨長時間相處。幸運的是在我看來,他有充足的時間、空間和自己交流,船上來往的旅人,正好給了他多元化的感官體驗,生活在熟悉的船上,安全的底色給了他無懼生命的力量。而他對人、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思考,也為他的演奏注入了靈魂。技巧可以被模仿和學習,但思想是自私的,是獨有的,是任誰也無法奪走的!人類的偉大就在於我們開啟了自主意識模式,並擅長用意識創造和體驗生命。我們工作、生活、旅行、學習等等行為模式的意義是為了打開我們的意識框架:藉由看到的去思考更多看不到的;藉由體驗到的去創造更多可以體驗的。1900不用下船,所以他從不期盼那個目的地的到來,開船的瞬間,他為同行的旅人開啟一場音樂盛宴,驅散陸地帶上船的霧靄。沒有分別心,卻更願意在有夢想的人羣中抒發自己的夢想,沒有評判心,更純粹的傾聽和接受不同的信念,通過思考把感受融入靈魂,融入夢想。

三十年,生活在船上,身體可以説被禁錮在船上,可並不影響他的心靈在宇宙間翱翔。完整的人生包含了生和死,而他的完整更是完美到沒有瑕疵,生於船上,死於船上,短短人生所有傳奇也都在船上創造,而他的音樂,卻擁有法式愛情的浪漫,英式深沉的訴説,美式激盪的吶喊……

他用意識走遍了千山萬水,他用心去感受周圍的一切,名利對於他的音樂執著,對於他的創造守護,卑微而膚淺。生命的意義!深奧的話題,卻有着無數簡單的回答,可誰也説不清哪個更為貼切……我願意用一生去享受探索生命意義的過程,也許這也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標籤: 觀後感 鋼琴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req0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