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三國》有感15篇

讀《三國》有感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三國》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三國》有感15篇

讀《三國》有感1

寒假裏我無意中讀了一本十分有趣的書-----《水煮三國》,這本書是以《三國演義》的人物為背景,來介紹創業的知識,並把創業的知識和哲理故事合二為一,裏面還有許多非常好玩的笑話。

書裏面的人物挺好玩的。劉表,是一個平型的人物,他十分膽小怕事,對事情不敢做決定。

袁紹是一個完美型的人,非常有才還很大膽,有錢。但他有兩個致命弱點:一是他非常色,是個色鬼;二是他從不聽別人的勸告。

曹操也是一個十分完美的人,優點很多,但就是太自大了。

諸葛亮的名言是在戰場上的英雄不怕沒有兵士,在商場上的英雄不怕多花錢。

文中還説了很多哲理故事,有向和尚賣梳子的故事,菜市場理論,長在雞窩裏的鷹,還有很多很多關於經濟學的故事。這樣的三國好玩吧,能看見三國的人物,又能看見一些哲理故事,還能學到一些創業理論。

讀《三國》有感2

“東漢末年是三國,烽火連天不休……”聽着這首氣勢磅礴的歌,彷彿自己也回到了那戰火連天的戰場上馳騁。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了這本《三國演義》,自己置身進入到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中。

在起義中,我見到了智謀驚人的卧龍先生——諸葛亮;義氣深重的關羽;勇猛粗魯的張飛;義勇雙全的趙雲;狡猾奸詐的曹操……

突然,我的眼前一亮,只見前面是一座城樓。有個手拿羽毛扇,飲酒撫琴的人,哦,原來他是諸葛亮,看到城樓上是如此情景,你根本不會想到,樓下的幾十萬大軍,已經舉着司馬懿的旗幟,埋伏在城下,伺機攻城。然而,司馬懿看到此番情景,忙下令撤軍,並説:“諸葛亮一生謹慎,從不冒險,今日必有伏兵,我去攻城,必定中計。”事實呢,諸葛亮身邊只有兩千五百人,而且沒有武將,更別提有埋伏了……

看了這段故事,我感到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真讓人感歎、佩服;然而,這段故事也讓我感到:只有更加勤奮努力地去學習,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在遇到困難時,才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讀《三國》有感3

今天,我看了《三國》之後對張飛、關羽、趙雲、等武將都是十分佩服,當然還有十分聰明的諸葛孔明都有了一個全新的瞭解。

我原來對張飛的瞭解就是:他完全就是一個殺豬的粗人,而且還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嗓門也發達的武夫,根本就不是當將軍的料,在長半坡他完全就是靠自己的大嗓門才把魏軍給嚇跑的。我仔仔細細的看完了《三國》之後才發現為人忠義,有時粗中帶細比如説:在趙雲在把阿斗帶回來之後來了一大羣敵軍他立馬讓趙雲換馬,然後自己大吼一聲讓敵軍感到害怕,再讓幾個騎兵在兩邊樹林裏用樹枝捆在馬尾上跑,讓敵軍以為他們有大批軍隊和糧草迫使敵軍撤退不敢攻打他們。

在我沒讀《三國》之前我對關羽的瞭解就是:他比張飛要冷靜聰明可是他也十分驕傲自大輕敵。我讀了三國之後對關羽有了更深的理解:講義氣重感情,對於曹操的誘惑他仍把劉備的兩位夫人送到劉備身邊。

在我沒讀《三國》之前我對趙雲的瞭解是:他只會聽諸葛亮和劉備的沒有自己的主見。讀了三國之後我認為他十分勇猛善戰能在十萬大軍中救出小主人阿斗,他也十分忠心。

我原來認為諸葛亮就只是十分聰明,可是我讀完《三國》之後再對諸葛亮的評價就不知十分聰明這麼簡單了。我認為諸葛亮十分會用兵,而且對各種陣法十分精通,遇到各種問題都會堅持解決,他對主人劉備一直沒有叛變之心。

看來多讀書對書中人物也會慢慢變深啊!

讀《三國》有感4

“勉從虎穴暫趨身,説破英雄驚殺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東漢末年,三足鼎立,戰火紛飛,英雄輩出。劉玄德寄人籬下,陰雲,亭下,驚雷隱動,青梅煮酒論英雄。敢問曹劉,誰乃真英雄?

曹操有着“捨我其誰”的梟雄之氣,起初,曹孟德名微而眾寡。但卻能大敗袁紹,挾天子而令諸侯,一舉擁得半壁江山。劉備謙恭温厚,與關、張桃園結義,以“隆中對”為核心方針,得荊州,收益州。廣納賢才,外結孫權,內修政理,成就霸業!

曹操重視人才,但也忌妒英才。哭呂韋,惜郭嘉,卻怒殺楊修,導致陳宮離他而去。劉備則不然,三顧茅廬,屢挽趙雲,送別徐庶時,還不惜砍掉擋在徐庶面前的竹林。他的誠心使得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使得諸葛孔明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曹操心胸狹窄,疑神疑鬼,借居呂伯奢家,其家人慾磨刀殺豬款待他。可曹孟德疑心病起,誤以為呂伯奢想要殺他,於是屠盡呂伯奢全家。對故友無情無義,還理所當然的丟下了一段喪心病狂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比之其冷血,劉備就胸襟寬廣太多了。他可以不介意二弟投奔過曹操,他可以寬容地原諒利用來刺殺他的人。不愧於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只為會和他。

曹操,劉備,各有所長。但倘若問我:誰堪稱英雄,則非劉備莫屬。因為他有善心。

茫茫歷史長河,從未缺少過善。如果管仲沒有選擇和鮑叔牙和善相處,就很有可能在戰敗後被斬死。如果張良沒有選擇在橋上恭敬地幫助那位老人穿好鞋子,就不會獲得《天子兵法》而幫助劉邦成就大事。如果沒有那位登山者沒有選擇幫助那個凍僵的人,就不會使自己身心暖和,從而走出困境。這一切的一切,無不説明了選擇善良,將會帶來的巨大好處。

中國有句俗語:“予人方便,自己方便”。是啊,每次你幫助別人的時候,其實無異於幫助自己。正如劉備,擇善待人,才能創立蜀漢,掙輝吳、魏。正是因為他深知善的力量,才會臨終前告誡阿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只有選擇善良,才能塑造優秀的自我,才能使自己生命的銀行中飽藏財富,才能為自己的鋪平前進的道路。

擇善是火,點燃生命的燈;擇善是燈,照亮生命的路;擇善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因此心靈的選擇,一定要擇善而從。

讀《三國》有感5

嘻嘻,寫報告時忘記説我又將《三國》看了一遍,《三國》觀後感。以前就是打發時間而看,這次用心去看,別有一番感受!

《三國》演繹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忠義永存,英雄無愧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的確,關羽自始至終都不失一個英雄的本色。

關雲長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傷,……都將關羽的忠義之舉,智勇之能,一展無遺,其虎牢關的英勇,白門樓上的恩義,令赤兔馬都為之殉命,何況人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麥城之戰失利,關羽面臨着心與血的生死抉擇,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貴權力會一湧而至,“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破不可毀其節”他揹負着忠君的滄桑與巍峨,透着不盡的壯烈與蒼涼,留給世人一個從容赴死的背影,赤誠,雋永……

其實在當時,見風使舵已成氣候,哪國強大就降哪國的亦不少見,像馬超,姜維,張鬆……或許在當時會威名遠揚,但當歷史沉澱到今日,他們也就暗淡無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長安樂,但關羽寧死不降,蜀國的恥辱就是關羽的恥辱,這時,體面的義無反顧是唯一的。因為,中國人不僅活在生命的百年裏,還注重活在千年的歷史中。

餘秋雨説過:“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關羽的悲劇,又藴含着多少滄桑的感傷和無盡的蒼涼!都説勝者為王,我卻一直在心裏稱他為“失敗了的英雄”,不管定語為何,他依然盈滿炎黃脈搏的英雄本色。 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蕩氣迴腸的凝重。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説:"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不禁覺得曹操有點委屈,一直是人們嘴裏的奸雄,襯托着他們認為是梟雄的劉備!敢問,何為奸,何為梟?!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曹操就是!

好好看一部電視劇也是我這個暑假的收穫哦!以後還是應該過看文學經典啊,這樣才能感受到其中真正的孰對孰錯!(大家也是,有時間就多看看著作吧,有益而無害哦!)

讀《三國》有感6

小時候,讀《三國》的時候雖然不怎麼看得懂,但不知為什麼我竟沉浸在其中,將整本書都看完了。當時看書只是因為有趣,所以我能記住的情節不多,能説出來的情節只有桃園三結義丶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等耳熟能詳的了。

《三國》裏我記得最清楚的人物便非諸葛亮莫屬了,我想大概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應該對他有深刻的映像,不需要深刻了解他的忠義,也不需要讀懂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需要感受到他的經天緯地之才便能將他記在心中。

近日,重拾《三國》,打開書本,聞着那時間的清香,在微微泛黃的紙上閲讀時,我又有了許多小時候不曾有的感悟。

在讀到劉備三人破黃巾有功,卻因不願只能擔任平原令,而黃巾賊的手下敗將董卓擔任大官時,我在歎息之餘更是感到了當時朝廷的。

看三國前面一段的時候我還不覺得曹操有多壞,我看到了他率兵馬與黃巾賊交戰,在董卓得勢其他人無計可施的時候他單刀刺殺董卓雖然事情敗露但仍讓我覺得勇氣可嘉,直到他在逃亡途中被陳宮所救,而他卻在誤殺陳宮朋友呂伯奢的家人之後更是為永訣後患而殺了呂伯奢,我開始覺得他十惡不赦,罪該萬死。

董卓雖然未被曹操殺死卻死在呂布手裏,殺死這樣一個奸臣應該是讓人大快人心的,只是殺他的目的卻讓人不敢恭維,呂布也反覆無常地弒“父”我不禁為丁原的失敗感到惋惜。

最讓我敬佩的武將就是關羽了,我不知讚歎與他温酒斬華雄是所顯出的高超武藝,更贊於他不被曹操給的好處所誘惑,一路尋求忠義,過五關斬六將,去追尋劉備。

細讀《三國》時我仍對諸葛亮獨愛有加,他信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卻因劉備三顧茅廬,欲救天下兒感動,便隨劉備進入凡世,匡扶漢室,在劉備死後,他明知劉禪難扶,卻依舊扶之,致最後心血東流去,就連我都為他感到不平,並且隨着他的死亡也讓我對之後的內容失去了興趣。

我只知最後三家歸了晉,諸葛亮無力迴天,奸邪壓倒了正義,漢朝難以抵擋歷史的潮流,走向了滅亡。

現在,《三國》給了我更多的感受,我不知從中看到了英雄們的追逐,不知看到了諸葛亮的超凡入聖,劉備等人所信奉的忠義,我更看到了戰爭的血與淚,陰謀交織的蛛網一級那不容置疑的歲月腳步。

讀《三國》有感7

我從小到大讀過很多書,我最愛看的還是《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從一年級就開始讀了,到現在雖然讀了許多遍,但我每看一次都能有新收穫。

《三國演義》講了從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到晉武帝登基建西晉近一百年的歷史,描寫了魏、蜀、吳三國鼎立,互相征戰的過程。

三國時期還出現了不少英雄,我最喜歡關羽。他過五關斬六將歸劉備,有忠心。他在華容道明知立了軍令狀卻還要救自己的恩人,有仁義。華佗給他刮骨療毒,他鎮定自若,有毅力。他單刀赴會見魯肅,面對左右伏兵卻談笑風生,有勇氣。他不僅在中國很有名氣,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喜歡他,很多地方都供有關公的塑像。我也很崇拜他。

在生活中,我也希望能做一個像他那樣的人。但是,我經常面對失敗,就會容易放棄。記得有一次,我數學考試的分數很低,有點灰心,家長讓我好好鞏固多多複習,我也有點聽不進去,總覺得自己不行。爸爸對我説,你不是很崇拜關羽嗎?他經歷了那麼多困難的事情,仍然千里走單騎,堅持自己的信念,回到劉備身邊。你的這點困難跟他比起來,算得上什麼呢?聽了爸爸的話,我被深深地打動了。的確,我只是在學習上遇到了一點小困難,克服它,我一定能做的更好,接下來的幾天,我經常翻看數學書,做練習。並且在下個星期的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

關羽忠義的一生讓我感歎,他是一個亂世中的大英雄。作為一個和平年代的學生,我們遇到的困難比他的年代少太多了,但是,我可以學習他的精神,做一個有勇氣和仁義的人。

讀《三國》有感8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我知道古代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個國家鼎立的事情。我最喜歡的有三個人。

我喜歡的第一個人是劉備,因為他仁慈,善於聽從部下的意見。雖然在東吳大將殺了關羽時不聽諸葛亮等大將的勸告,興動幾十萬大軍攻打東吳,最後幸好被趙子龍救下,才保住了小命。但絕大時間聽從部下的意見。

第二個是諸葛亮,子孔明,被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後請出山輔助劉備。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曾火燒新野、藤甲軍、赤壁,還水淹于禁七軍,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十萬之箭,七擒七縱南蠻王孟獲,使其心服口服,設空城計擊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體現了他的善用計謀。

第三個是曹操,他生性多疑。曾在草船借箭時懷疑敵軍兵多,直叫弓弩手射箭。還興動全軍攻打新野,分五隊進攻光第一隊就被孔明燒的寥寥無幾了。五隊攻佔新野劉備全軍都以撤出。火燒新野後軍隊所剩無幾。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他不像紅樓夢的悲慘故事,不像西遊記的神話傳説。但其中每個故事都生動有趣、有血有肉。真不愧是一本名著啊。

讀《三國》有感9

看了《三國演義》後,一直被周瑜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悲鳴弄得心神不寧,難免心生感慨:周瑜字公瑾,也是千古風流人物,曾經有多風光,最後就有多悲情。

論相貌,周瑜不比諸葛亮差,而且還是個美男子。《三國演義》裏有這樣一句話形容他的帥氣“姿質風流,儀容秀麗”。當時江南人多呼孫策為孫郞,呼周瑜為周郞,甚至稱“美周郎”,可見周瑜的帥一點不摻假,絕對不是現在整容整出來的。

論才氣,諸葛亮善琴,但周瑜也精通音律。就算是周瑜喝醉了酒,他也能聽出樂師在彈奏中出現的細微失誤。每次一聽到不對的時候他就會回頭看一下,於是就有了“曲有誤,周郎顧”的典故。

論謀略,周瑜16歲出道,跟着孫策征戰江東。孫策平定江東6郡,周瑜就參與了其中4郡的戰爭。周瑜24歲為中郞將,26歲成為孫策託孤重臣,隨後幾年又扶助孫權平定賊亂和徵劉表的戰役,收服甘寧,擒鄧龍。在周瑜34歲時更是指揮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赤壁之戰”,大敗曹操三軍。

可就是這麼個有才有貌,有勇有謀,有遠大抱負的青年,偏偏在遇上了諸葛亮時就處處受挫。交鋒三次生生讓諸葛亮氣了三次,最後年紀輕輕(36歲)就去了黃泉路。來看一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怎樣來氣周瑜的。

第一次被氣,是在周瑜大敗曹軍,準備攻打南郡時,劉備和諸葛亮駐紮江油口也想取南郡。周瑜和劉備商量好,先由周瑜攻打,若敗了再任由劉備去取南郡。為了打贏這場戰爭,周瑜也是豁出去了,親自領兵打仗,不幸中箭。但他忍受箭瘡用計最終將曹仁打敗。就在南郡唾手可得的時候,卻被諸葛亮不聲不響把南郡佔了。周瑜辛辛苦苦忙了一場,最後被“黃雀”在後撿了便宜,這個黃雀就是諸葛亮。他哪裏咽得下這口氣,當場吐血,箭瘡裂開。

第二次被氣,是周瑜使用“美人計”騙劉備,想把劉備幹掉。因為周瑜早就看出劉備“非池中之物”,恐對東吳不利。但諸葛亮將計就計,不但令劉備全身而回,還真的娶了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周瑜追到江邊,岸上軍士大聲叫喊:“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二次在與諸葛亮的交鋒中栽了跟頭,當場氣暈過去。

第三次被氣,是周瑜領了南郡太守一職,想報諸葛亮兩次戲弄之仇。周瑜讓魯肅去找劉備歸還借去的荊州,哪知魯肅寬仁,聽不得劉備聲淚俱下,答應從長計議。周瑜知道這是劉備不肯還荊州,便又生一計,説他們東吳願意去征討西川,到時候路過荊州時讓劉備迎接並送些糧草,其用意欲取劉備性命。卻不想諸葛亮早猜出周瑜志在取荊州之意,並將計就計,《三國演義》中有詩為證:“周瑜決策取荊州,諸葛先知第一籌。指望長江香餌穩,不知暗裏釣魚鈎。”結果周瑜中了埋伏,四面受敵,而劉備,諸葛亮還在山上飲酒作樂,這大大刺激了周瑜,讓他箭瘡復裂,墜下了馬。最後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鳴,死於巴丘。

其實一個人的能力,智慧,體現在對手是否強大。與高手過招,應該是一件快意的事,既磨練了意志,又能提高自己的才能,更會練就一顆睿智從容的心。大智若愚,心態平和贏得起也要輸得起,方能成就大業。可週瑜急功近利,縱使滿腹才華也終究被其自己貽誤。

但話又説回來,周瑜只是《三國演義》中的千古風流人物之一,他在羅貫中老先生筆下曾經有多風光,最後就有多悲情。而後人從他身上能學到什麼,就各有各的看法了。

蘇軾有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寫的就是周瑜。此時我也正是這種心情,借這首“古今絕唱”來懷念一下週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讀《三國》有感10

大家一定讀過《三國演義》吧。《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奸詐膽小、濫殺無辜、傲慢無禮,很多人都討厭他,我也不例外。直到有一天,我翻開了易中天的《品三國》,走進了一個人們不太瞭解的曹操世界。

人們貶曹操有一點是因為他説了一句“寧我負人,休人負我”。儘管這是小人話,但我體會到了曹操的大氣和真誠,他有勇氣説這句話,他就不是偽君子。事實上,是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他對不起人家,但是現在走投無路,也只好説寧可我對不起人家,也不能人家對不起我了。應該説,曹操還保留了一份善心在裏面。但這句話在《三國演義》中就變成理直氣壯了,曹操就被誤解為奸賊。

人人都説諸葛亮識人心,曹操也識人心。曹操是個很有娛樂精神的人,他可以陪你説笑,也可以陪你喝酒,但是他在説笑喝酒時把每一個人的'特點都記在心頭。到了戰爭時期,曹操都摸準了每一個敵人的心思,於是做法十分正確。

説到“奸詐”,我認為是因為曹操迫不得已,當時天下大亂,面對敵人只能説假話。其實,曹操對待自己人是很真誠的。張秀曾背叛過曹操,張秀被曹軍俘虜後,曹操並沒有殺他,而是很好地對待他;當曹操要獎賞一個人時,一定會獎賞得十分周到,絕對會超出眾人預料。曹操的這片誠意換來了一片忠心,他與曹軍團結一心,努力奮戰,從不像袁軍一樣窩裏鬥,因此魏國日益強大。

這個具有兩面性的曹操,讓我想到了很多:剪刀可以剪出美麗的花朵,但不慎會剪破手指;火可以做飯,但也會燒燬房屋;油炸食品很好吃,但會危害人類健康;網絡可以造就人才,但也會讓自控能力差的人走向無底深淵……

儘管曹操的奸詐不可否認,但曹操擁有一般人沒有的優點:善於用人,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勇於承認,虛懷若谷……他是一位在非常之時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遠遠超出了袁紹和孫權。許多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不能一味的追求它的一面,因該去探索另一面。

難怪在眾多歷史學家的眼裏,曹操是一位亂世英雄。

讀《三國》有感11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

這本書最開始講了“桃園三結義”,後面又講了“温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火燒赤壁”等經典故事。

我最喜歡的故事是“三顧茅廬”。最開始徐庶在臨走前向劉備推薦諸葛孔明,並説明他就是卧龍。劉備十分高興,打點禮物,與關羽、張飛到隆中卧龍崗,找到諸葛孔明住的茅廬。劉備叩開柴門,小童説:“先生今早出去了。”問何時歸,小童不知道。劉備惆悵不已。

幾天後,聽説卧龍先生已回,劉備便與關羽、張飛冒着紛紛揚揚的大雪趕去,可孔明弟弟諸葛均説哥哥和友人外出閒遊了。劉備無奈,留下一封信後離去。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好日子,洗了澡,換上乾淨的衣服,又要前往隆中去。到了隆中,小童説先生雖在,但午睡未醒。劉備不讓他通報,命關、張二人在門外等候,自己站在階下靜靜等候。孔明醒來,將劉備迎進草堂,暢論天下事,又取出一張西川五十四州的草圖指點,劉備對先生之見佩服至極。

劉備拜請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劉備情急流淚,淚濕袍襟。孔明看他如此誠懇,極為感動,答應了劉備邀請。

劉備拜孔明為軍師,請他掌管軍中大事。

讀《三國》有感12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一樣的時期讀它,有着不一樣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

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説,它不僅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住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在國小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好處的鴻篇鉅作。對裏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因此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實改善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就應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讀《三國》有感13

滾滾長江東近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

沒錯,這就是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三國英雄曾也如這浪淘般消逝。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本長篇白話章回體現實主義小説,是中國最早的長篇章回體小説。用三國時期的故事反映了當代的社會情況。

《三國演義》也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或《三國志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説,流傳極廣,影響很大,為人民所熟悉,小説內容多描寫戰爭,講述了自東漢末年的羣雄割據到魏、蜀、吳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正所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充分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最後讓傲視羣雄的曹操吃了一頓大虧,可蜀軍已經帶着十萬餘支箭駕船二十餘里了,追不上了。曹操對這件事懊悔不已。連氣量狹隘的周瑜也不得不承認孔明(諸葛亮)比自己更加機智,非常佩服他。後人也寫了詩:

一天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

驟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日伏周郎。

《三國演義》用各種故事反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也許你們身邊就有像三國英雄的人物。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時光又淘盡了多少英雄?

讀《三國》有感14

論起三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韜光養晦的司馬懿,仁義為本的劉備等無不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既是如此,那它留在世上的精髓究竟在何處,可為“太極生二儀”的精闢陣法否?或為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品質否?還只是一段精彩的片段否?

試問這些在當今盛世有何之用?既不知,那此書又何以傳千年而不朽。抱着此疑,復讀之,時不負我,我似參悟,在此謹以已見述之——三國留給今人的無疑是一種為人的態度。

説起曹操,第一印象便是奸雄,但誰敢否定給了黯淡名字的金子不會發光!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期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儘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起到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控制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有力恢復和發展。

上述可得,曹操的才能不亞於諸葛,其謀略和多疑亦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但人終有一死,化為了土,才能也便化為風,但他卻有一種個人信仰與人生態度仍值得千年之後的我們所追溯——世人昨日看錯我曹操,今日又看了,也許明日還會看錯,但我依然是我,從來不怕別人看錯我。曹操一生從不在乎功名利祿,名垂青史,他的心中只有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在理想,劉備因仁義譽失天下,世人的看法,在劉備心中便是命,而對於曹操甚微於鴻毛。

如今“古之學者為人,今之學者為己”依舊普遍社會,曾有一位冰雪聰明的女生告訴我,由於太敏感了,在會考前她還糾結於他人對自己在評價,因此考試失利。事後才發現,説者只是無心而談,煩惱多半是她自己想像出來。也有許多同學言:對他人的話敏感,常使我在為人處世中把握先機。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們必然是特別在乎他人在看法,一旦不如意,其痛先刀絞於心後損於其形,既然如此,為何不一起放棄?你要明白作為學生的責任,你們應該要有個人的理想,理想不需要他人的評價,更不需要你的猜疑,它只需要汗水,你沒有選擇在,只有汗水能澆灌理想。

世人的看法無疑是一塊巨石,而你的理想只是一個雞蛋,人生的路上,你選擇硬碰硬嗎?你若有這樣的勇氣,又為何沒有這樣的實力將雞蛋孵出雞來,你要曉得,活物與靜物始終是有天壤之別的,蛋變成雞了,掂腳一跳,頭也就過去了。

活着,為什麼還要在乎別人的目光,只要我們自己問心無愧,我們的人生可以活得更加輕鬆,其實真的沒必要揹負着別人的目光,加重自己的壓力。佘華曾在《活着〉一書中詮釋了福貴究竟在一種極端的環境下是生活還是倖存,他説得很好,我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敍述。富貴的講述裏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畢竟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不在乎昨日,今日,明日以至任何的看法,努力地朝着個人的理想前進,也許不被人理解,但少了一份痛。

讀《三國》有感15

不同的書給人不同的感覺,有的書像一條小船帶你在知識的海洋遨遊,有的書像一把鑰匙,幫你打開世界的大門,還有的書像一條綢帶,串起你童年的回憶。而《三國演義》又是怎樣的一本書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戰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戰鬥,最後由司馬家族獲得了勝利,將魏國改為晉朝的故事。書中有許多呼之欲出,令人不忍掩卷的人物,比如一代梟雄曹操,智慧的化身的諸葛亮,愛民如子的劉備,渾身是膽一戰成名的趙雲,粗中有細的張飛,義薄雲天的關羽,陰險狡詐的司馬懿等等。其中劉備帶給我的感觸是最多的。

劉備是劉邦的後代,也就是漢王室後裔。他雖然具有統治那個時代最需要的仁義且謙遜,但他總以意氣用事,做事不顧後果,這也就是蜀國衰敗的原因之一。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學習的劉備的仁義之心,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人,不要因為某個人的一方面不如你,就以輕視的目光對待他。不要學習劉備的意氣用事,不管做什麼事,凡事都要冷靜思考,三思而後行。而不是理所當然去魯莽行事,否則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

看完《三國演義》這本書以後,我認識了很多的歷史人物。也學到了很多的歷史教訓。書中所用的計策和謀略,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有很多人學習和運用。所以這本書真的值得我們去好好的學習和揣摩。

標籤: 有感 三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reyww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