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

導語:《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只有三集的紀錄片,介紹了這個聽起來高大上的工作,不過講的也只是匠人們平和樸實的日常生活。不像現在的上下級制度,他們沿用的還是古老的師徒模式,感到有種親暱,特別好。這種工作環境呆一輩子都不會心冷心煩的哪兒去。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歡迎閲讀參考。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

在微博上被安利,沒想到一個下午一口氣看完了三集。

閒暇時也喜歡逛逛博物館,雖然不免有走馬觀花、附庸風雅之嫌,但每次看到那些厚重的青銅、親切的木雕、樸拙的陶、精緻的瓷、飄逸的書、靈動的畫跳出歷史課本真切地呈現在眼前時,都會覺得捕捉到了歷史的餘香。以往也被展廳的設計、文物的鋪陳驚豔過,但是卻不知道一件文物在來到大眾眼前之前,是如何洗去了千百年歷史的塵埃,才讓我們得以一窺她的魅力。在修復師用他的雙手吻醒她之前,她還一直都是個睡美人呢。

我本以為文物修復是個需要屏氣凝神、謹小慎微,讓人大氣不敢出一口的工作,但是北京故宮文保科技處的這些手藝人顛覆了我的觀念。他們把玩一件文物的神態是如此輕鬆自然,一拿一放行雲流水,如果不是因為長時間和這些古董打交道,是不會如此泰然和默契的,何況,他們的眼中還透露着親切、欣賞與寵愛。

他們每日朝八晚五地工作在紫禁城內,日復一日地修補着那些窮盡一生也無法修完的藏品,走路時踏過坑坑窪窪的青磚,給院子的“宮廷御貓”餵食,一起從那些師父、師爺甚至明朝人、清朝人種下的樹上打下澄黃的杏子,逢週一閉館像當年溥儀一樣騎着自行車穿過空空蕩蕩的太和殿前廣場……這樣的生活,和紫禁城外車水馬龍的北京城,有種輕微的脱節感。

他們之中不乏年輕人,大多是來自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的藝術專業學生,與他們的師父相比,他們接受過完整的高等教育,會利用現代測試儀器分析顏料成分種類,工作時藉助Google Glass拍照攝像,女孩子笑着向攝像師吐槽不能塗粉底、不能抹香水、不能做指甲。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來到這裏工作,在學校時被要求創造性思維,到了這裏又被要求按規矩做事。故宮裏的時光好像都比外面慢一點,他們是需要那麼一點時間去適應的。

他們是這些文物得以繼續保存的希望,是決定故宮文物未來命運的人。故宮文保科技處在今天仍然沿襲傳統的師徒制,言傳身教,耳提面命,新老血液的更替間,傳統文化就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他們為故宮帶來更加先進的技術、更加活躍的思維、更加活潑的氣息。不知道在今天這個時代,還會不會有人如馮忠蓮老師一般願意付出十年時間臨摹一幅《清明上河圖》,但這些在故宮內默默雕琢修補的師徒們,已經值得我們的敬佩。

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有兩次幾乎濕了眼眶。

第一次,王津老師帶着徒弟們將鐘錶的蓋子蓋好,上了發條,忽然間所有的器件都運轉起來,那些精緻的金屬小零件全都像活了一般。天鵝轉頸,又復雞鳴犬吠;閣窗輕開,漫看輕舟流水。這種奇妙的感覺就像看到《博物館奇妙夜》裏面沉睡百年的歷史人物忽然甦醒,着叩擊人的心扉。

第二次,木器組的屈峯一邊雕琢着一尊佛像,一邊娓娓道來內心告白。他説,中國人講格物,就是以我觀物,以物觀我。你看一個人雕的佛像就知道了,佛像最不好雕,有的人雕出來的是奸笑,有的是淫笑,要怎麼雕出來那種神祕的純潔的微笑,那很難。一個人來到世上,總想留下點什麼,他做一個東西,這個人本身就已經融到這件東西里了。文物修復師在修復文物的時候,也是有自己的理解和審美放進去的。文物它是個死的,我們要它幹什麼,我們傳承文物是為了傳承文化。修好的菩薩像要被運走,或到庫房或到展廳,離別之際他倒生出依依不捨之情來。看着工作人員忙着打包固定,他打趣着説:“這可是菩薩,你們就敢這麼捆着。”

文物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物,我們的文化將無所依附,無法傳承,無法通過一次又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傳播我們民族的價值和審美。文物修復師就是這些文物忠誠的守衞者,慈愛的守護者。今後再次參觀博物館時,我想我會對那些玻璃櫃裏的文物有種不一樣的感覺。我願用心感受它們從容沉穩的呼吸吐納,我願靜靜聆聽他們講述的精彩故事。我會關心它在千百年間經歷了怎樣的`戰火、硝煙、流離、輾轉,我會想象是多少代人的悉心保護和細緻修復才成就了它今天的容光煥發。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

因為微信上的某個公眾號的推送,偶然之下得知這個記錄片,大概也是因為好奇心驅使,我索性利用閒暇時間看起來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名字聽起來也很隨意,整個片子拍得真心不錯。既講述了一位位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場景,也講述了一個個美麗的文物在文物修復工作者手下經歷的歷程。

一口氣看完,看完還頗為感動。甚至一遍一遍向同事推薦,但是不感興趣的人依然是不感興趣,這一點我也無法強求。不過怕是正是因為如此,工作一年多,我依然覺得很孤單,因為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所關注的不過是錢,普通的日子。儘管這些是需要被關注,但是平凡的簡單的日子裏,絕對也是有詩意的生活。偶爾好奇心驅使之下的美麗發現,亦是生活中最好的點綴。

對這部紀錄片中最喜歡的人物莫非是王津師傅。之所以喜歡,是因為他身上那種大智若愚的氣質。明明就是一個技藝很高超的鐘表修復師,但是説起話來,那種平和,那種對鐘錶的痴迷,真是讓人印象深刻。我想這可能就是大師的一個典型形象吧。因為熱愛,所以總是感覺自己的無知,從來不覺得自己是這個領域中最厲害的人物,可是憑着這股熱愛的情感,讓自己在技藝這條道上,走得越來越遠,對後輩出現的些許不如意,都能心裏上給予認可,甚至理解。

我是個很喜歡歷史文物的傢伙,因為喜歡,所以一次一次地徜徉在博物館中,流連忘返。當然我更多的時候,只是簡單地衝着文物美麗的外觀,對於文物本身所藴含的文化內涵,我有時是知道的,有時是不知道的。因為自己的無知,因為自己的太多太多的不懂得。但是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開始對文物背後所藏着的歷史文化底藴感興趣,我甚至想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後所藏着的故事。我為這些偉大的歷史而感動。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

細想自己一直以來做的無聊的事——在學校時,很少能逮住一整個下午的空閒時間,如若有,總是很有儀式感的去看些什麼東西。「首先是提前下載好在我看來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睡上一個淺淺的午覺。坐起來擺好架勢開始看,好的電影總是能看它個三四小時,有些時候陷入情節不願動一下,又遇到漂亮的構圖。就只?N看完這一段返回來,一點一點的截圖,一下截不到好的就倒回去重新截。看完了電影,再去微博豆瓣上翻翻別人的影評,再寫一篇不算長的評論。説起來也不能算是評論,更多的是自個對其的理解與感悟。接下來的幾天在做事情時可能也會有所回味。」這樣看起來似乎是有些繁文縟節的??攏?擅看握庋?幸鞘礁械淖魷呂矗?喚鍪且恢址潘桑?褂猩?鈐諫?罾鐗撓湓謾K檔秸飫錚?喚?刑靖咧惺弊齬?納凳隆4骱枚??派舷不兜囊衾鄭?蚩??傻穆眯刑??灰騁灰車匿?辣鶉順鋈ビ衞賴惱掌??醋趴醋攀奔渚凸?チ耍?蛑畢袷親約閡踩ヂ眯辛艘槐橐謊??/p>

説回正題,<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只有三集的紀錄片,介紹了這個聽起來高大上的工作,不過講的也只是匠人們平和樸實的日常生活。不像現在的上下級制度,他們沿用的還是古老的師徒模式,感到有種親暱,特別好。這種工作環境呆一輩子都不會心冷心煩的哪兒去。朝八晚五的工作時段;蹬着自行車在故宮裏晃悠;每逢時令季節,一羣人去摘杏棗子無花果;修復器物與過去對話。這項工作看起來繁雜枯燥,可卻很考驗人的各項素質,審美、耐性、美術功底、文化底藴、知識儲藏,你要是沒個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就幹不了。這羣不嬌躁不買弄的人,博物館展出的來之不易,這種匠人精神無一不令我肅穆敬重起來。

年少的我們少些輕狂,多些謙卑去好好看看這個世界。

好不容易假期,就會鑽進某些大部頭的書裏,平日沒有耐性但好的有些宂長的紀錄片裏。

有些文字是難懂的。不過這也正常,畢竟大部頭的書,讀第一遍的時候,自然有許多讀不懂的地方。可畢竟還是讀懂了些什麼,比買回來放在那裏,除了書名外一無所知要強得多。然後讀第二遍,第三遍。寫很多很多的筆記,遇到頂困難的地方就停下來思考。或者乾脆不去管了。休息一會兒再接着讀——總有累的時候,只不過這個極限隨着面對困難的經驗增多而拉長。

你問時間是不是變快了?時間沒有變快,只是被我們過快了.交往一天便想知道是否合適,努力三天沒有希望就徹底認輸,一週沒有答案就認定這是人生死局.生活開始像微波爐加熱的食物,快速方便,但熱量和水分也消失得迅速,過時就被扔進垃圾桶.凡事若少了走心的過程,告別都開始索然無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rkplj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