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

導語:最讓我觸動的一幕是第一集中,一位修補陶瓷的年輕女孩,踩着自行車在故宮裏騎行的場景,她説她最喜歡星期一的故宮博物院,因為星期一閉館,騎行在沒有人的故宮中最為愜意自在。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歡迎閲讀參考。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

在遊覽故宮時,你可曾想到,擺在面前的稀世珍寶,縱使是不起眼的門窗和貼畫,都曾經歷過斷裂殘損和驚心動魄的修復?它們生於千年前,卻一直延續至今,而這得益於一代又一代兢兢業業的宮廷修復師們。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格調簡單的紀錄片,樸華無實,為紀念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週年而製作。如果沒看過這部紀錄片,你可能此生都不會知道,在雄偉壯觀的故宮宮殿的一個角隅,有那麼一羣人,每天和文物打交道,他們的工作是將破損的文物修復原貌,恢復千百年前的光彩。

他們是普通的故宮工作人員更是頂級文物修復專家,是國家傳統技藝的傑出人才。他們衣着普通,交談隨意,面對手中的工作不緊不慢,嫻熟而又從容。在外人看來,這是一份難得的好工作,因為面對的是無法估價的傳世珍寶。而在匠人的心中,這是一份難得的修養。傳統技藝讓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在這個快節奏生活的時代,按部就班地從事一件繁瑣精細的活動似乎越來越不可能,而在他們身上所展示出來的平常心,在修復文物時的反覆考量,都是真正的匠人所具有的素質和品性。在文物修復工作者的眼中,修復文物不僅僅是將物品的原貌再現,而是在工作中與文物對話、交流。文物是有生命的,其意義就在於它的身上承載着歷史長河的烙印,流淌着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藴。將古昔在今日重現,我們在重温歷史的同時感受着文化的薰染。

看完紀錄片後,記憶猶深的是木器組屈峯師傅的一席話:“文物其實是跟人一樣的,中國古代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觀自己。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裏頭,很多人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把文物修好了才有價值,其實不見得,在修文物的過程中,交流、體悟,而文物的價值是在於傳播文化。”從他的身上流露出的是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敬畏和自豪。頗為感慨的是時至今日,這裏仍流傳着傳統的師徒制,技藝需要傳承,更需要精益求精,需要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紀錄片會有結束的時刻,而修復工作仍將繼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將會有更多的文物在這裏通過文物修復工作者之手,展現在世人的面前。透過冰冷的高牆,在電視劇中被稱為“冷宮”的西三所裏,有着這麼一羣可愛而温暖的人。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

回北京後,無意中看了一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很有感觸,彷彿亂如麻的思緒逐漸下沉清晰,心中的鬱結也逐漸散開,使心性變得更寬廣而包容。畢竟看到那些在故宮工作的人,會覺的這個世界上每個崗位都有着存在的意義。

紅牆琉璃瓦,一方小院有鳥有綠葉,風吹藤架枝葉晃,還能採摘皇家沃土孕育的天然果子,在故宮這樣的工作環境彷彿與世隔絕,如同穿越,把浮躁都關在了城牆外。

看這個紀錄片突然很羨慕這些工作人員,可以踏踏實實的做點東西。不過,也要耐得住寂寞。很佩服在故宮工作的年輕人,將心性打磨地與歲月相契合。

古都有多個,但唯獨京城卻這麼有韻味。經歷風雨雷電、兵荒馬亂,故宮的存在,有時會覺得像一個奇蹟。

再回想曾看過的那些幾M幾kb的小説,刷了一本又一本,穿越、宮鬥、虐戀,現在的人揣摩着古人的愛恨情仇,掩埋的歲月有增添了神祕感。每看一本就回不過神。

有一個朋友,季仔,特別喜歡故宮,也來北京工作了,雖然加班擠佔了她的生活,好在情懷未曾磨滅。

紀律片有兩個鏡頭印象比較深,一個是叫東歌的工作人員騎着自行車穿行在週一閉館沒有人的大殿前;還有一個是,工作人員早起開門時,庭院佇立着一隻貓,也許有着皇家血液。

文物修復除了沉澱下來的性格,最重要的還是專業知識的運用,甚至還要很多學科的綜合,真心覺得自己知道的太少。雖説術業有專攻,但自己的專業和現在學到的本領真是一塌糊塗。

看到評論很多人再説匠人精神,聯想到了日本,自愧不如。

雖然我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從事什麼,但是每個階段能沉下心思去學習,應該總會找到喜歡的吧。

心緒亂時,會再看一遍。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選

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的是一羣專職修繕文物的匠師們在故宮修文物的日常。故事講述平靜而温和,一共三集的紀錄片,大約3個小時就看完了,總覺得意猶未盡,不夠看。

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鐘錶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為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代三彩馬,遼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壽的32扇屏風等,每一件出現在紀錄片裏的知名或者不知名的作品都凝聚了故宮匠師們的心血。觀眾平時只能遠觀的稀世珍寶,在這裏成為這些匠師們每日捧在手心裏打磨的作品。

最讓我觸動的一幕是第一集中,一位修補陶瓷的年輕女孩,踩着自行車在故宮裏騎行的場景,她説她最喜歡星期一的故宮博物院,因為星期一閉館,騎行在沒有人的故宮中最為愜意自在。紀錄片旁白講述道:“據説第一次享受這種待遇的人是末代皇帝溥儀……”這句話一出,心裏莫名的咯噔了一下,穿越百年的故宮,見證了多少歷史人物的遊走,經歷了多少輝煌與落寞的歷史時刻。故宮早已經不是一座建築,而是一種文化的承載。

在這裏工作,和在北京其他地方工作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宮門層層,阻擋了外界的喧囂,修補匠師們説他們能夠在文物修補中和古人對話,看到上一次修補這件文物的匠師的故事和性格。文物的修補講究的是修舊如舊,殘損的文物需要匠師們的一雙巧手拼接與復原,耐心與藝術想象力缺一不可。對自己的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力求最大限度的還原文物的原本風貌,這樣的工匠精神在如今這個有些浮躁的社會裏顯得特別珍貴。

一件文物,經歷幾百乃至上千年,早已因為時間而變得斑駁,感謝這些文物修復匠師們,讓我們看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文物原貌,讓我們還有機會看到這些代表着中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珍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r6pn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