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人生》有感

讀《人生》有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人生》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人生》有感

讀《人生》有感1

今天讀完路遙的《人生》,腦子裏嗡嗡的,是震撼。記錄下自己的讀後感,留作二刷、三刷的對照。

1、女主巧珍,美得讓人心疼。美麗、善良、勇敢、勤勞、聰慧,用德順老漢的話來説:金子一般的人啊。用我的話來説:幾乎滿足了我所有的幻想。路遙對她無疑是最愛的,讓她愛過,又給了她最好的結局。如果,她沒有快速得嫁,無疑是要和男主在一起的。然後呢,守着心中摯愛,在柴火油鹽中辛苦操勞,讓愛在雞毛蒜皮中一點點消磨殆盡嗎?男主的心不會那麼安定下來,一開始的歲月靜好,到後面的不甘與掙扎,到底意難平。也許這就是生活。

2、男主加林,有才有材,利己主義。就小山村小縣城而言,無疑是有才的。再往大了説,也只是普通人罷了,不然也不會考不上大學(對比大江大河裏的宋運輝)。故事的最後是被生活開了一系列玩笑後,加林回到小村莊。生活的這一頓捶,對他是福非禍。對他來説,廣大農村天地,大有可為。路遙説:來來來,筆給你,你來寫。於是:加林回村之後,開始閃耀在這片農村天地裏,帶領鄉親們勤勞致富,奔上幸福小康。又因其閃耀,天然吸引了巧玲(女主的妹妹),倆人是適合在一起的,有愛的火花,有思想的共振。也許這就是生活。

3、善良是做人的底色。雖然我經常告誡自己:不知其苦,莫勸人善。但我自覺:對絕大部分人來説,善良永遠是做人的底色。但也只是底色,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有詩云:伏法朝朝憂悶,強梁夜夜歡歌,損人利己騎馬騾,正直公平捱餓,修橋補路瞎眼,殺人放火兒多,我到西天問我佛,佛説…我也沒轍。

4、如果加林沒有被擼,跟着女二去了南京。最後是不是大概率落得一地雞毛?也許這就是生活。

5、如果加林被擼,卻沒有跟女二分手。路遙大師,來來來,筆還您,您看應該怎麼寫?

6、人生就是一個又一個不停地選擇,不同的選擇造就多姿多彩的人生。別説什麼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全部都要。説這話的才是小孩子。

7、體會到不同的人生,這是讀書的樂趣。還沒讀過這本書的小夥伴們,推薦讀一讀,因為它絕對值得一讀。

讀《人生》有感2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季羨林先生在1993年寫下的,每次讀到這句話,都會有一股熱血湧上心頭,季先生的赤子之心,他們那一代人的赤子之心,感染着我,像無數雙手推我向前。

翻開書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希望在你們身上》,季老對我們每一代的大學生是寄予很深的期望的,他親切的稱呼我們為“親愛的人”,但是,看看身邊,每天在飯桌上聽到大家談論的問題還是飯菜是否可口、衣服哪家好看等等的話題,真正談論學習、談論國家、談論其他有意義的人甚少。我想,季老稱呼的可愛的人是時刻圍繞在他周圍的那羣可愛的北大人,想到這裏,我也會陷入深深的自卑。但回到現實,面對這些環境,我們需要的不是自卑,或者不知是自卑,自卑只是我們認識問題的開始,要用行動去改變。

人們總説,如果定的目標是五分,那麼達到的只是三四分,真正能達到五分的人很少,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把目標定成十分?同樣的,在面對價值取向的時候,我們為什麼只想到自己這個小集體,而不去想我們的國家,如果我們的出發點是國家,那麼我們的目標就不再是我們小小的五分,達到的也不再是三四分,國及其強盛了,我們自己才會收穫更多,才會有更好的生活。我國現在也處於社會轉型期,更需要我們相互團結、共同奮鬥。前幾天還看到新聞報道,昆明火車站的暴力事件,實在是讓人痛心,讓人心寒。

季老的文章,字裏行間都表露出自己的謙虛,但是季老的謙虛並不是像一類人一樣,過分的謙虛,讓人覺得虛偽。比如,季老覺得自己現在的知識受不起“國學大師”等的稱呼,用季老自己的話説,他是有自知之明的,並不是矯情,面對這些受不起的稱號季老感覺到的是惶恐不安和慚愧,這些都是那麼親切的表現了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這或許還是那一代人的謹慎。

在治學方面,錢先生強調最多的還是勤奮,要靜下心來多看書。先生收益最大的是在德國的10年間所讀的書,那時候的季羨林是一貧如洗的,唯一可以讓他獲得自由的地方就是圖書室,他可以任意捧一本書,隨意的讀。聯繫到我們,現在讀書讀得少了,是不是因為外物的干擾太多了?如果我們都不能駕馭自己,去克服這些外物的干擾,那未來的道路一定不是光明的。我們所處的社會飛速發展,誘惑會越來越多,我們不能丟棄心靈的一方淨土,因為那才是耕耘的開始。

文人都是重感情的人,季老也不例外,他感謝那些幫助過他、教導過他的老師們,有德國的,有國內的,尤其是對陳演恪先生,季羨林是充滿説不完道不完的情愫的。我們平時也要尊師重道,積極與老師交流,感謝他們賦予的知識。

季先生是一個實在的人,他也是敢説話的。季先生説:我的東西,不會有套話、大話,至於是否全都講了出來,那倒不敢説。我只能保證,我講的全是真話。

原本以為,讀大師的文字會有令人震撼的感覺,但是我錯了。每讀一篇文章,都是平易近人的,又讓你產生無盡思考的,這或許就是大師的真正魅力。

讀《人生》有感3

作者叫“燕子”與其説是低調還不如説太土呢,名字很土,但是文章寫得很高大上,更多的是女性類勵志的故事,她把她30年的經歷全部呈現在書中,我也想做“燕子”對於生活而言滿足了一切自己的夢想,而説到底我還是那麼個俗人,放棄不了自己所謂的各種“穩定”,穩定的生活、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

沒辦法彌補在該好好學習的時候沒好好學習的日子,餘下來的日子用這個快生鏽了的腦袋瓜子好好的考證吧。只能就這樣平庸的做着自己不喜歡的各種“穩定”,嚮往着羨慕着蘇明玉那樣的生活,一個電話無所不能的本領,一個眼神鎮壓了一羣人,一個精明的決定可以為老闆挽回各種損失,還有一個女強人該有的灑脱和意志的堅定。

作者曾在第一章就提了一個我們大學聯考政治裏的內容關於“相對自由和絕對自由”的哲學問題。自由真的是絕對,我的自由就是週末的時候能多在牀上躺一分鐘就多一分鐘,其他的已無奢侈之談了。在我這般年齡裏上有老下有小的,哪邊有點事情都是得累的半死的狀態。媽媽生病住院期間我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一個人每天出門和進門都不知道是怎麼出怎麼進的,狀態很差。還好一切還算順利,總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燕子”在她的書裏放進了太多鄭重而珍貴的情感,那是收斂也擋不住的鋒芒,經歷和傷痛煉過的智慧與力量。我在那些文字中,常常能感到心裏流動的熱量,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和想要流淚的衝動,太想要那樣的經歷和生活狀態了,只是很多時候我沒辦法去實現,在現實和責任面前我敗下陣來。但願以後的日子裏我也能青春不老,而青春不老的祕訣就是“和熱愛的事情待在一起”。

人生與海較為相似,只有劈浪前行才能看到最真實的自己。

讀《人生》有感4

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給人的生活帶來很多的便利,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困擾。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上的閒錢也越來越多。

有時候人們會開始在網上玩玩,有的是朋友介紹的還有的就是自己在網上認識的,有的是為了yu樂還有的就是為了賺錢,不管怎麼樣都是自己玩的最氣的就是在網上有戲的時候被平台黑了,什麼賬號異常,系統審核維護什麼樣,的藉口理由都會有,有一種就是啞巴吃黃連有哭説不出,

因為就是被黑以後找不到人虛擬的網絡,就像是茫茫人海什麼也找不到,遇到這樣的事提款老師扣每天都接觸被黑的人各種各樣的人都可能接觸,被黑幾千的幾萬的幾十萬的都有,很多的人都是咬牙切齒,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那也沒有啊,還是什麼辦法也沒有啊,

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説明你也是受害者,控時間的日誌有很多出黑防黑的辦法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平台以各種理由不給提款的事情,那麼對於這些問題能夠解決的方法肯定是有的,有句話是這樣説的,方法總比困難多,不過是你找到了沒,只要你肯找是能解決的。

讀《人生》有感5

放寒假了,我讀了一本書,名叫《黑白人生》。這本書主要講了:李斯出生貧窮,但他有遠大的理想。他從一個平民開始,發奮努力讀書,經過他不懈的努力,成為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這是一個多麼榮耀的事情啊,但是這巨大的成功背後,該付出多大的努力啊!

通過讀這本書,我受到了深深的感觸。一個人,無論有多貧窮,只要志存高遠,積極向上,一步一個腳印的往上爬,終究會獲得成功,所謂的“天道酬勤”就是最好的映證吧。既然嚮往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既然目標是地平線,那留給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冰心奶奶説得好:“知識的根是苦的,知識的果卻是甜的。”只要我們現在認真學習,就一定能收穫美好的未來。

讀《人生》有感6

或許你也曾經有過迷茫,有過困惑的時候,譬如在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時候,你會因是跟隨自己的心繼續向前走,還是屈服於現實的重壓,如果你在處於糾結之中,那麼便可以像我一樣帶着疑惑去《人生》中尋找答案。

《人生》講述了一個因大學聯考失利而在村裏任教的民辦男教師高加林,他出生於農民家庭。他的生活一直都不太順利。“大能人”高明樓的二兒子三星是一個靠走後門才上了高中的遲笨人,因為高中畢業沒有工作,便把沒什麼背景的高加林頂替了下來。高加林不服氣的待在鄉下,一心想着怎樣回到鎮上,但村裏“二能人”的二女兒劉巧珍又給予他愛情的滋潤。過了一段時間,高加林的叔父從遠方調回來工作還當了地區的勞動局長,下面的人為討好他,走後門把高加林帶到了縣城裏工作,高加林還和高中同學黃亞萍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甩了劉巧珍。可命運弄人,黃亞萍的前男友的母親對高加林懷恨在心,揭發了他走後門的事,導致他又被迫回到了農村。

高加林是個有血性的青年,他不甘屈服在命運的壓迫之下,他有自己的理想,也曾幻想未來美好的生活,可他憤怒、困惑、絕望,這都是人生帶給他的教育,他可能在人生的岔道走對了的路,又有可能在他人的推波助瀾下走錯了路,可誰有説的準呢?是錯是對都是相對而言的,高加林總覺得生活不順,可他也找到了好些快樂幸福不是嗎,有好些人在高加林選擇了城裏姑娘黃亞萍的時候大罵高加林沒良心,是個負心漢,但在當時那個時代大背景之下,也許選擇了黃亞萍就是多了一份在城裏生活的保障,而選擇機靈漂亮又樸實可愛但是個文盲的劉巧珍,在日後的生活中兩人的分歧可能會越扯越大。高加林不是沒有過思想的鬥爭,他痛苦着在當初第一次與巧珍生出情愫的地方和她説分開,也痛苦着在自己失去工作後主動跟為難的黃亞萍斷絕關係,他也還是有着愧疚的心。

在高加林失去工作回到農村時,故事也緩緩落下帷幕。高加林是莊稼人的孩子,他從未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可他也從未有過成為農民的覺悟。他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三起兩落把他摧殘的險些失去生活的希望。可德順老漢這個和時間做着抗爭的老光棍早已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心性善良的他總會在關鍵時刻點醒高加林,好讓他繼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

德順老漢找到了他,他的話都讓高加林和我的心為之一震。他一輩子都打着光棍,旁人看起來可真是寂寞,可他卻説“我愛過,也痛苦過;我用着兩隻手勞動過,種過五穀,栽過數,修過路……遮羞難道不是活得有意思馬?——那你們年輕人的詞説教幸福。”啊!這就是德順老漢眼中的幸福。他還覺得“把書上的果子摘了分給村裏的娃娃們”就是幸福。高加林聽了這番教導,眼裏又閃起了希望的火星。這……這才是人生,也許經歷過挫折,跌入谷底,墜入深淵,可只要人活着,生活在這土地上,就是人生,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精彩的人生。我們都在探索着人生,沒有人能斷言你未來的人生會以怎樣的姿態存在,那些有經驗者也許能在關鍵時刻給你指明方向可真當實踐起來,又未免是隔靴搔癢。我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尋找通往正確道路的岔口。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柳青的這段話被路遙先生作為《人生》一書的題記,也被我摘錄一段作為題記,是有着他的意義的。在這個錯綜複雜的世界,你沒辦法做到面面俱到,也可能沒辦法總是如願以償,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儘量慎重地做選擇。

面對人生的岔道,可能會迷茫吧,也可能會困惑,但這就是人生的魅力所在,總是充滿思考充滿選擇,有着無窮無盡,無法用一板一眼的語言來表達的變幻。前進吧,不要害怕,不要抱怨,勇敢的做出選擇,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讀《人生》有感7

~-4-9你也許知道高爾基這個熟悉的名字,但你也許不知道這個偉大的作家生活經歷。那就請你讀一讀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吧。

本書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三步由,作者描寫了他童年、少年和大學時代的生活經歷。從這個被真實記述下來的自傳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小市民習氣的深惡痛絕,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講述的是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小説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束。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着家業的逐漸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謝因為染壞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過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樹枝抽得失去知覺。他還暗地裏放高1利貸,甚至慫恿幫工去偷東西。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整日為爭奪家產爭吵鬥毆。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

舅舅們為爭奪家產而爭吵鬥毆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飽受驚嚇。這一幕真實反映了~下層人民沉重的生活狀況,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殘暴。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裏,也有温暖與光明。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過的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後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説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餬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閲讀大量書籍。生活閲歷和大量的閲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在小説中,描繪了~社會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高爾基自傳體小説部,寫少年時他正式走上社會,工作階段的生活。用細緻的語言刻畫了下層社會人們的悲慘生活,描繪了一個半孤兒(阿廖沙父母雙亡)怎樣奮鬥,在社會上艱苦生存,並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經歷。

15歲以後,高爾基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願望,便獨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學,他以為“科學是無代價地教給那些願意學習的人們的”,他不可能被接受入學,只好在麪包店做工。起早貪黑,每個月僅有三個盧布的工錢。高爾基求學的嘗試終於失敗了。人世間的艱辛激起了高爾基奮鬥的決心,他“大口地咀嚼着”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書,這是他在貧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1892年,他終於當上了尼日尼城著名律師拉寧的文書。這位律師曾給高爾基很多幫助,他的高度文化修養和高尚道德情操深深感染了他。高爾基曾説:“他是我的良師益友,我比任何人都更要感激他。……”

高爾基在他的大學裏無情地吸吮着社會發展創造的各種財富。在病態社會裏的毒瘤完全沒有腐蝕掉他童年歲月裏的思考着。

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讀《人生》有感8

當我讀完這本書時,心情是複雜的。

全書圍繞着主角高加林,講述了他高中畢業後的`人生。高加林高中畢業後,沒能考上大學,就在縣城上當了一名民辦教師,可惜沒幾年,他們村的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高中畢業了,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有一個體面的工作,託幹部馬佔勝走了個後門,讓三星頂了高加林的位置,而高加林只好灰頭土臉的回到農村。但高加林是一個有才的人,心中也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不甘心一輩子守着黃土,做一個平凡又普通的農民。剛開始,他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幾天,就覺得着實對不起父母,於是嘗試下田工作。在這段時間裏,他與他們村二能人劉立本的女兒劉巧珍相愛了。巧珍是一個有着白楊般的身材和出眾相貌的農村女孩,卻遺憾沒讀過書,大字不識一個。高加林和巧珍每天晚上都悄悄地出來見面,是巧珍讓他在困難時期感受到了愛與温暖。沒過多久,高加林的叔父高玉智回鄉當了勞動局局長,官很大,高明樓和馬佔勝怕高加林把那件事告訴他叔父,就再次走後門,為高加林在縣城上找了一個體面的記者工作,於是高加林就這樣走了。

這是本書的上篇。先説説主人公高加林吧。他是個才子,能力強,悟性高,卻被他所處的社會環境隨便開玩笑。他的父母親一生為農民,沒權沒勢,只能受當時社會環境的欺凌,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他無力反抗,只能聽天由命。我認為他是可憐的,在當時的舊社會中,雖然他有學問,可別人總是不平等的對待他,就好像他父母的高度就決定了他的高度一樣,他的理想和命運也任憑別人擺佈。作為和他年齡差不多的我來説,這簡直就是災難。你有這個能力,也幹着一份你能力範圍內,能用於施展你的才華的工作,卻要因別人的插入而停止,這是我絕不能忍受的。在我們這個年齡,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一點小小的虛榮,卻三番五次被人踐踏,瞧不起,這也是我難以接受的。但高加林對待感情卻很堅決,他敢勇敢地當着大家的面,承認他對巧珍的愛,儘管所有人都反對,他還是一如既往。再説説這個愛高加林如命的女孩。巧珍淳樸,善良,大方,唯一的缺點就是沒上過學,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她沒能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後悔一輩子。當她得知高加林要再次去縣城工作,她又高興又悲痛,高興是為了她的加林哥哥可以再次走出農村去追求他的夢想而為他高興,被悲痛為他們要分開而悲痛。雖然巧珍沒讀過書,但我認為卻十分的善解人意,她愛他,也懂他,永遠默默地支持着他,非常偉大。

來到縣城的高加林,很快進入了工作,在城市裏,他盡情地施展他寫作與技術的才能,在城市中立刻受到了全縣人的矚目,同時也受到了他高中同學黃亞萍的關注。他們在高中時期就是很好的同學,所以有很多共同話題。他們經常討論國家大事,談論時政新聞,不久就互相喜歡了。可高加林的內心是矛盾的,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巧珍。突然,有個和黃亞萍去大城市南京發展的機會給到了高加林,在前途與愛情面前,他選擇了前途。於是狠下心來跟巧珍分了手,巧珍難過極了,只好嫁給農民馬銓。黃亞萍也跟自己的現任男友張克南分開了,但張克南媽媽卻氣不過,查出了高加林是走後門進的城,並告發了他。這下誰也報不了他了,馬佔勝和高明樓被撤職,高加林又回到了農村。

這是本書的下篇。小人終將受到懲罰,善良的巧珍沒能和他心愛的人在一起。黃亞萍同時也愛着高加林,它代表了資產階級,學歷高見識廣,同樣也高傲自私,不顧及他人感受。她實在是太放肆了,不換位思考,做事過於果斷,但她確實又令人羨慕。巧珍的結局真的很讓人心疼,以後的一輩子就要和她不愛的男人過着農民的生活。她們這樣的農村女孩,連努力的機會也沒有,他們一生下來就被定義了農民的身份,被田地栓死。高加林則有走出去的機會,可他被利益衝昏了頭腦,忘記了自己真正愛的人是誰。我認為他想走出去,去更大的地方發展,展示自己是積極的,好的,可當他選擇伴侶時卻沒有遵從自己的內心,只是從物質上來衡量其中的利弊,巧珍一無所有,當然輸給黃亞萍。

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我們走的每一步都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心中的想法,別給自己後悔的機會。

讀《人生》有感9

讀了《國小生魅力閲讀》第223——225頁的《書——人生因你而精彩》這篇小故事,我深受啟發,它告訴我們:書是我們最好最忠實的夥伴。

作者的家人都愛讀書。當作者很小的時候,每天晚上他的父親從書中揀幾個好故事講給作者聽,直到作者長大了會讀書了才停止。

作者愛讀書,我也愛讀書,有一次,家裏的人帶着我去表弟家,一到他家,我便四處看看,走到書房,我驚呆了,書房裏有許多書,如故事書,作文書和卡通書等,其中我最喜歡作文書。

我吃完午飯,來到了書房,一屁股坐在地上,隨手拿起一本作文書,津津有味地讀起書來,大約到了三點鐘,肚子有點餓,打開門一看,人都不見了,我才不管呢。從冰箱裏拿出一盒餅乾,重新回到書房,邊吃邊看起書來,兩小時似乎一會兒就過去了,忽然,我聞到一股香味,想站起來,可怎麼也站不起來,我的兩條腿太麻了。經過幾分鐘的努力,我終於站起來了。打開門一看,家人都開始吃晚飯,我也急忙洗手吃起飯。

我現在明白了一個道理,書是我們最忠實的夥伴,它會帶我們走向成功之路。

讀《人生》有感10

《耐磨的人生》講述了“我” 的一位朋友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右手。有一年夏天,“我”為了不讓朋友難過便穿長袖去拜訪朋友,可見到了朋友我卻大吃一驚,朋友他並沒有穿長袖,而是穿了短袖!他告訴了我原因,原來是在這幾年中他讀了許多古今中外的書,從中受到了啟發,從中學會了自立,也擁有了樂觀的心理,所以他對新的生活充滿了自信。

讀完後,我發現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有時也會面臨磨難和挫折,當我們遇到它們時不能退縮,而應當勇於面對磨難和挫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挫折總得到啟發,才能在以後的生活中小心注意不再犯。

世界上的殘疾人非常多,那他們是靠一種什麼東西活下來的呢?那就是靠信念。如果你對生活失去信心,對生命失去信念,那你活着就沒有意義了。比如:著名作家海倫·凱勒在一場大病中,病魔奪去了她的視覺和聽覺,但她沒有因此失去生活的意識和信念,還堅持寫出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著名作品。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值得耐磨的人生,那就只有看你怎樣去對待了!

讀《人生》有感11

讀完全文,我在想“人生的轉折點”是什麼?“人生的機會”是什麼?

仔細回想,原來人生的轉折點便是文中女大學生因一句讚美的話而沒有辭掉工作,最後升為經理。若是她沒有那句話,而去辭掉工作,或許以後的她會成為芸芸眾生的一員吧。這兩種截然不間的人生。所以那句讚美的話便是轉折,這樣看來,其實人生轉折莫過於一句話一件很小的事情,卻足以影響人的一生。人生的轉折點就像一個十字路口,選擇不同的方向便會有截然不同的結局,正如白雪公主若沒有吃下毒蘋果,她便遇不見高貴的王子,那便沒有童話美好的結局。人生轉折點説小也很小,但它卻有撼動人生的力量,慎重對待每一個轉折專心於每個細節,方能扭轉人生。

而人生的機會又是什麼呢?在我看來便是文中女大字生及時端正態度,用心做好泡茶工作。機會便是女大學生態度的及時轉變。

這般看來,人生機會往往出現在人生轉折點後,這是人亡羊補牢,扭轉人生,走向另一條道路的機會。人生機會是能扭轉人生轉折所帶來的結局,但它往往只給你一剎那的時間,容你選擇,容你改變,毫不經意地做法或許能把你推向人生的巔峯,但它也能使你重重地跌下,甚至邁向地獄的深淵。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從現在開始,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專注於每個細節,邁向成功。

當我們遇到人生的轉折時,若能無心於成敗,專心於每一個轉折,若能專注地投入每一剎那,每一剎那都是人生的機會。

讀《人生》有感12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愛上了讀書,從書中享受到了無窮的樂趣。這不,最近又被《被一隻烏鴉改變的人生》這篇文章感動了。

文章講述了一個名叫恩特的男孩,從小喜歡把毛毛蟲放到同桌的書包裏,給同學起綽號、逃課、打羣架,同班同學幾乎都被他搞過惡作劇……從上國小開始,他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壞孩子”。他多次被老師趕出教室,沒人願意和他一起玩,父母也為他頭疼不已。一次,學校舉行短跑接力賽,那是恩特最喜歡的項目,他興沖沖地報名參加,不料,所有的小組都拒絕他加入。直到這個時候,頑皮的恩特也沒有想到是自己的行為導致這樣的結果,反而覺得如果換一個環境,也許能交到新朋友,於是他多次向父母提出轉學。就在這時,學校新來的一位音樂老師瞭解到恩特的情況後,給他講述了烏鴉因為不肯改變自己的聲音,而導致無論飛到哪兒都不會受歡迎的故事。烏鴉的經歷讓恩特恍然大悟:自己太喜歡惡作劇,不管去哪兒,都是一隻不受歡迎的“烏鴉”!從那時開始,想辦法改變自己的聲音和形象,成了恩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兩個月後,恩特就由人人討厭的“壞孩子”變成了大家的朋友,他初次嚐到了改變自己的甜頭。

從此,改變自己,才能贏得人生的觀念在小小的恩特心裏發芽、生根、開花並結出了累累碩果。13歲那年,恩特第一次嘗試做生意,短短几天裏就賺了600美元;20歲那年,他開始做口香糖生意,富有創新精神的他,想出了不少促銷奇招,收穫頗豐。這個叫恩特的人,就是後來的口香糖大王。

恩特的經歷讓我感觸很深,雖然我還小,我的人生也許無法與恩特相比,但我已經從恩特身上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不管在家庭、學校、還是錯綜複雜的社會,我們每天都要與人相處,與人交流,與人合作。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不要要求別人太多,更不能事事都怪罪別人,馬列主義對人,自由主義對己,這也是做教師的爺爺經常教育我的。是的,不管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彬彬有禮,耐心沉着;無論遇到什麼情況,我們都不能主動和別人爭吵,更不能不計較對方的態度,擁有這種真誠而熱情的態度,往往就能創造奇蹟。

今後,我一定牢牢記住:改變自己,才會贏得人生。

讀《人生》有感13

人民大道被叢叢的落葉所擁簇,連濾過的太陽也是翠綠色的。

在天一圖書店的道上,遠遠地看到倆位老人在行乞,還記得很早以前她們也在,衣着質樸而陳舊的衣服褲子,臉孔幹潔,淡黃卻無失微笑,我都是在她們的塑料飯盒上面上一些錢幣,我無需理睬她們是不是沒拿錢,一位活了近半世紀的人心裏早就產生了自身的自尊,她們會出去行乞一定有他們自己的苦處,我能竭盡所能來協助她們。

儘管我沒遇上過,但我對這些好吃懶做的人深惡痛疾,或許是源於本能反應,她們擁有兩手卻不認真工作,擁有大腦卻不努力思索,擁有兩腳卻不踏踏實實,這類人更應當被指責,對比於那倆位老人,早就踏入垂暮之年,日常生活自立已是難題,行乞僅僅一種迫不得已的方式,她們理當被大家所重視,去協助。

大家一些人常埋怨自身的人生。自然環境時,卻擠得到時間去幾班KFC,逛幾回ktv,從她們的身上我看不出來哪些好獲得的,我覺得她們才應當被指責,被指責。

但我經常只聽過乞討者被鄙視,卻從沒聽聞她們這種人被鄙視的。

這簡直怪異啊?

讀《人生》有感14

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説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為,一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裏有"金礦"。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讀《人生》有感15

“沒有翻不過的山,沒有趟不過的河。”這就是我讀完朱彥夫的小説《極限人生》後所發出的由衷感歎。

作為一本長達三十萬字的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所帶給人們的不只是文字的優美和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它所展現的更是一種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頑強拼搏精神,是一種不畏艱難、勇幹抗爭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它的社會價值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對我來説,在我面臨疾病的折磨和學習的種種困難時,它就像我的朋友,給了我莫大的支持與鼓勵,使我戰勝了病痛及學習的困難。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是班上的佼佼者。但是,五年級時,我不幸得了一場重病,不能坐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課,不能與同學一起學習了。為此,我落下了好多課,再加上病痛的折磨,我感到非常痛苦和迷惘。正當我感到孤獨絕望的時候,感到痛不欲生的時候,一天,同學和老師到醫院來看望我,給我帶來一本書,這就是朱彥夫的《極限人生》。實話實説吧,我是流着淚讀完它的。

寫作,對千正常人來説,是一件頭疼的事,更何況像朱彥夫這樣一天學未上,四肢全無的特等殘疾人呢?朱彥夫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用嘴銜筆、殘臂夾筆,歷時七年,七易其稿,寫出了三十多萬字的小説,這是何等的壯舉啊!

標籤: 有感 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wdj1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