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經典國學故事(彙編15篇)

經典國學故事(彙編15篇)

經典國學故事1

鐵棒磨針

經典國學故事(彙編15篇)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説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説:“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後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遊俠”。

智慧小語:縱觀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史,往往並不是因為天賦異稟,而是因為勤奮過人。正如愛迪生所説:“天才那就是2%的靈感加上98%的汗水,但那2%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8%的汗水都要重要。”

經典國學故事2

5歲時,媽媽就教我學經典。那時侯,每天晚上我都會聽着經典入睡。漸漸地,我不僅能熟讀經典,並且喜歡上了經典。我曾經讀過的經典的有:《三字經》、《弟子規》、《論語》……

我學經典的過程是快樂的。《論語》是我最喜歡讀的經典,每次讀《論語》時,我都會一邊讀,一邊悟,從中領悟每一句的道理。有時候,媽媽還會提出問題讓我解答,如有答不上來的,我就會反覆的.讀,直到理解為止。

我還把從《論語》中學到的知識,用到了學習和生活中。比如學習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後,我看到,我們班的班長學習非常好,而且身上的優點也多,上課坐的端正,積極發言,愛動腦

這些優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有的同學上課愛做小動作,不聽講,不思考……這些毛病,我都要查看自己身上有沒有,如果有,我就會好好的反省自己,並改正。子曰:“過則勿憚改”。

經典告訴我們的都是最簡單的道理,經典能讓我們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

我喜歡讀經典,我不僅要把《論語》讀完、讀懂,還要讀更多的經典來提高自己,將來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經典國學故事3

三令五申

春秋時侯,有一位著名軍事家名叫孫武,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hé)閭(lǘ)。吳王看過之後説:“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不是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説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説也可以。於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並叫她們每個人都拿着長戟(jǐ)。隊伍站好後,孫武命搬出鐵鉞(yuè)(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誡。説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孫武便説:“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説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向孫武講情,可是孫武説:“我既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將兩女隊長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為隊長。自此以後,眾女兵無論是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複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了。

“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

經典國學故事4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説:“假如一個人説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恭説:“如果兩個人説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將信將疑。”

龐恭又説:“倘若三個人説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相信了。”

龐恭就説:“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可經過三個人一説,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現在趙國離魏國比這裏的街市遠多了,議論我的又不止三個人,如果我走後有人説我壞話,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但魏王果真聽信了小人讒言,沒有再召見龐恭。

故事點評:判斷一件事的.真偽,不能偏聽偏信,必須經過細心考慮,不然就會誤把謠言當真。評論他人要小心謹慎,看別人有過錯時,一定要再三觀察,否則,妄加揣測就開始誣陷,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會給他人帶來終身的傷害。

經典國學故事5

曾子,名參,字子輿,是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人,從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稱鄉里。孔子將“孝道”的學問傳述給他,在《孝經》當中,與曾子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開解無遺。孔子囑託曾子一定要把孝道發揚光大,可見曾子的孝心孝行非同一般。

有一次,曾子到山裏頭去砍柴,只有母親在家。不巧,家裏突然來了客人。母親一時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禮,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頭,希望曾子在山裏頭心能有所感應,趕快回家。果然,母子連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突然感覺一陣心痛,他馬上就想到了母親,於是就趕緊揹着木柴趕回家中。

又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給年邁的婆婆吃。當時梨蒸得還不熟,她就端給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氣,也很懊惱,就把妻子休出家門。從此,曾子父兼母職,也沒有再娶。

還有一次,曾參與父親曾晳一同在瓜地裏勞作,曾參稍不留神,斬斷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愛惜物力,做事不謹慎,舉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參的背部打去。曾參見父親因自己做錯事而生氣,心裏很慚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罰,可身體承受不住,便暈倒在地,不省人事,過了很久才慢慢甦醒過來。

曾參剛睜開眼睛,就想到了父親。為讓父親安心,他歡歡喜喜地爬了起來,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親面前行禮,向父親問道:“父親大人,剛才孩兒犯了大錯,使得父親費了很大的力氣來教育我,您的身體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吧?”

問候完父親,父親見曾參似乎沒有什麼大礙,稍放了心,曾參於是退回了房間,拿出琴開始高聲彈唱起來,他希望歡樂的音樂與歌聲能傳到父親耳中,讓父親更加確認自己的身體無恙,可以安心。

聽到這件事的人都很敬佩曾參對父親的孝順,可孔子很不高興,對門下的弟子們説:“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弟子們有些奇怪。曾參知道後,內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師如此生氣,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細檢點反省,卻又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於是,就請其他同學去向老師請教。

孔夫子此時便向前來請教的弟子説道:“舜在侍奉他的父親瞽瞍(ɡǔsǒu)的時候非常盡心,每當瞽瞍需要舜時,舜都能及時地侍奉在側;但當瞽瞍要殺他的時候,卻沒有一次能找到他。如果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罰;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時,就應該先避開。這樣,瞽瞍就沒有犯下為父不慈的罪過,既保全了父親的名聲,舜也極盡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參侍奉他的'父親,卻不知愛惜自己的身體,輕棄生命直接去承受父親的暴怒,就算死也不迴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親於不義麼?哪有比這更不孝的呢?”

弟子們恍然大悟,曾參感歎地説:“我真是犯了大錯呀!”於是就很誠懇地向孔夫子拜謝並悔過。

智慧小語:曾子一生秉承孔老夫子的教誨,依教奉行,專心致力於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來告訴我們,如何順承親意,如何將孝道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的孝道,不只是表面的順從。除了養父母之身,更要養父母之心,全父母之德。

經典國學故事6

狄仁傑是武則天當政時的名宰相。他在當豫州刺史時,辦事公正,執法嚴明,受到當地人民的稱讚。於是,武則天把他調回京城,任為宰相。

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説:“聽説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説:“人家説我的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願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經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説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

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氣量大,胸襟寬,很有政治家風度,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還贈給他紫袍色帶,並親自在袍上繡了12個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績。

後來,狄仁傑因病去世,武則天流着淚説:“上天過早地奪去了我的國老,使我朝堂裏沒有像他那樣的`人才了。”

智慧小語:氣量與胸襟都是人格賢善的基石。學會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經典國學故事7

春秋時期,有個昏君荒淫無道,他有一位大臣叫趙宣子,為人忠誠,時時處處都在勸諫君主。

君主很不耐煩,有一天突然起了歹念,僱殺手想把趙宣子殺掉。

這個殺手叫鋤麑(ní),天不亮就到了趙宣子的家。

這時趙宣子已經起牀,端端正正穿好朝服,在那兒稍微閉目養神,等着上早朝。

殺手見了很感動,心想:“一個人平居時都畢恭畢敬,這絕對是國家的棟樑。假如我殺了他,就是不忠,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假如不殺他,又失信於君主,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能在世上做人呢?”

最後他不得已,就撞樹自殺了。

故事點評:一個人的'威儀如理如法,竟可以產生這麼大的力量。《弟子規》中説:“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意思是説:一個人的穿着應該整齊,不要不倫不類。戴帽子也應該戴正,不要歪着斜着。一個人如果有涵養,從外在的儀容裝束上可以體現出來。

經典國學故事8

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閲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着動手。”

接着,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麼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觀察,比較草率衝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後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蘇軾:這便是隨遇而安!

蘇軾的友人王定國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柔奴眉目娟麗,善於應對,其家世代居住京師,后王定國遷官嶺南,柔奴隨之,多年後,復隨王定國還京。蘇軾拜訪王定國時見到柔奴,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不料,柔奴卻答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聞之,心有所感,遂填詞一首,這首詞的後半闕是:“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在蘇軾看來,偏遠荒涼的嶺南不是一個好地方,但柔奴能像生活在故鄉京城一樣處之安然。從嶺南歸來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更加年輕,笑容彷彿帶着嶺南梅花的馨香,這便是隨遇而安,並且是心靈之安的結果了。“此心安處是故鄉”,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裏均能安之若素,方可心無煩憂,一心做自己應做或愛做之事。即便身處泥濘之中仍能遙看滿山花開。

經典國學故事9

西漢初年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特別講信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無論有多麼困難,他一定要想方設法辦到。當時還流傳着一句諺語:“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得到一百兩黃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個)”。

後來,劉邦打敗項羽當上了皇帝,開始搜捕項羽的部下。季布曾經是項羽的得力干將。所以劉邦下令,只要誰能將季布送到官府,就賞賜他一千兩黃金。但是,季布重信義,深得人心。人們寧願冒着被誅滅三族的危險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願意為賞賜的一千兩黃金而出賣他。

有個姓周的人得到了這個消息,祕密地將季布送到魯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賞季布對朋友的信義,盡力將季布保護起來。不僅如此,他還專程到洛陽去找汝陰侯夏侯嬰,請他解救季布。

夏侯嬰從小與劉邦很親近,後來為劉邦建立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也很欣賞季布的信義,在劉邦面前為季布説情,終於使劉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劉邦還任命他做了河東太守。

智慧小語: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重義之人堅守諾言,答應別人的事,出生入死也要承辦。結交朋友應結交善友,若接觸的是古道熱腸,正義凜然的道友,自然會在無形中使自己的品格、智慧、大悲都得以增長。2。兒童國學故事閲讀精選

跪羊圖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孩子很不孝敬爹孃,爹孃沒有辦法,只好找孩子的舅舅。舅舅是個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他雖然沒有文化,但對子女的教育卻很有辦法。他對孩子的爹孃説:“把外甥交給我吧,過一段他會回心轉意,成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第二天,孩子的爹孃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見了外甥,既不罵,也不打,二話沒説,把一隻羊鞭遞給了外甥。六月的一個晌午,太陽象火球一樣烤着山坡,鳥兒都藏在樹蔭裏不出來了。舅舅也把外甥帶到一棵大樹下乘涼。這時,有幾隻小鳥在炎熱的太陽下飛來飛去。外甥問舅舅:“這幾隻小烏鴉不怕熱嗎?它們不停地飛來飛去忙什麼呢?”舅舅指了指大樹上的鳥窩説:“猜想鳥窩裏正有一隻老得飛不動了的烏鴉,正仰着頭、張着嘴,由小烏鴉一口一口地餵食。要是沒有這些懂事的小烏鴉餵它,它會餓死的。這就叫"烏鴉反哺’。”外甥在一邊聽了,默默地低下了頭。

又有一天,舅舅和外甥在羊圈裏擺弄幾隻小羊羔。外甥看見小羊羔都是跪着吃奶,感到奇怪。就問舅舅:“小羊羔為什麼總是跪着吃奶?”舅舅坐在一塊石頭上,講述羊羔跪乳的來歷:很早以前,一隻母羊生了一隻小羊羔。羊媽媽非常疼愛小羊,晚上睡覺讓它依偎在身邊,用身體暖着小羊,讓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帶在身邊,形影不離。遇到別的動物欺負小羊,羊媽媽用頭抵抗保護小羊。一次,羊媽媽正在喂小羊吃奶。一隻母雞走過來説:“羊媽媽,近來你瘦了很多。吃上的東西都讓小羊咂了去。你看我,從來不管小雞們的吃喝,全由它們自己去撲鬧哩。”羊媽媽討厭母雞的話,就不客氣地説:“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頭來犯下擰脖子的死罪,還得挨一刀,對你有啥好處?”氣走母雞後,小羊説:“媽媽,您對我這樣疼愛,我怎樣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羊媽媽説:“我什麼也不要你報答,只要你有這一片孝心就心滿意足了。”小羊聽後,不覺下淚,“撲通”跪倒在地,表示難以報答慈母的一片深情。從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媽媽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媽媽的'哺乳之恩。這就是“羊羔跪乳”。

智慧小語:烏鴉還知道反哺、羊羔還知道跪乳,人難道就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嗎?3。兒童國學故事閲讀精選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xiàn)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他的哥哥譏笑他,他卻不在乎。

天長地久,他寫出了兩本書,引起了轟動,別人問他讀書有什麼竅門。

他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xiàn)。”

人們很佩服他,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並問他是如何學習的。

董遇告訴他們説: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學習要利用三餘,也就是三種的空餘時間:冬天是一年之餘,晚上是一天之餘,雨天是平日之餘。

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語】現在有些人總找藉口説:“我白天那麼忙,工作壓力那麼大,生活節奏那麼緊,哪有時間學習?”其實,只要你自己肯學,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4。兒童國學故事閲讀精選

孔子學琴

從前,孔子跟從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後,孔子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過了十天,師襄子説:“這首曲子你彈得很不錯,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説:“我雖學會了曲譜,可還沒有掌握一些高難度的技巧。”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説:“你已掌握了彈奏技巧,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説:“我還沒有品味出這首曲子的神韻。”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説:“你已領會了這首曲子的神韻,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説:“我還沒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一個人,尚未深入他的內心世界。”

又過了很多天,孔子莊重地向遠處眺望,説:“我現在知道作曲者是什麼人了。這人長得黑,身材魁梧,胸懷大志,要統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師襄子聽後,立即離席行禮,説:“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智慧小語】:學習需要用心專一,深入其中。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徹底,便難以領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且學習也不是為別人學,是為我們自己學,為更好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服務社會而學。因此,真正有志於學習的人,會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會輕易帶過或是半途而廢。5。兒童國學故事閲讀精選

失人之察

《呂氏春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絕糧於陳國與蔡國之間時,七日七夜沒吃到飯,只能無精打采地躺在那裏。一天,弟子顏回找來一點米,準備煮給老師吃。煮到快熟時,顏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裏,覺得顏回有點失“禮”,所以不大高興。

過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説:“我剛剛夢見先君了,故應把乾淨的食物先供養再吃。”顏回馬上回答:“萬萬不可!剛才有土灰掉進鍋裏,我雖把它抓出來吃了,但飯已經弄髒了,所以不能供養先君。”此時,孔子才知道錯怪顏回了。

事後,孔子深有感觸地歎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意思是説: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時並不可靠;我依賴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時也靠不住。弟子們要切記:瞭解一個人,本來就不是很容易的!

智慧小語:有人認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有時候也不一定。不要認為自己所見所聞都千真萬確,不容懷疑,憑一己之見判斷別人的好壞,不一定特別可靠,很可能雜有不實的成分。

經典國學故事10

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塊玉璧,叫“和氏璧”,是個無價之寶。秦昭王聽説後,非常羨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於是,秦昭王派使者帶書信去見趙惠文王。説秦國願意拿15座城池來換那塊“和氏璧”。這可讓趙王作了難,給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給城;不給吧,又怕惹惱秦王,領兵來攻打趙國。他就和大臣們商議此事。後來有個人推薦他的門客藺(lìn)相如去秦國處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藺相如叫來一談,也覺得他是個合適的人選,就決定派他帶着和氏璧去秦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把玉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一看,只見玉璧潔白無暇,晶瑩透明,果真是個無價之寶,頓時高興得合不上嘴。他翻來覆去欣賞了好半天,又傳給身邊的大臣和後宮的美女看,他們個個讚不絕口,紛紛向秦王表示祝賀。藺相如站在旁邊等了好一會,也不見秦王提換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誆(kuāng)騙玉璧。但這時,玉璧已給了他們,又不能硬搶回來。藺相如急中生智,客氣地對秦王説:“這和氏璧雖是天下至寶,可惜上面還有一點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還沒看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信以為真,把玉璧還給藺相如。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連連倒退幾步,靠在殿柱旁,義正詞嚴地説:“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寶貝。當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説要以15座城池換這塊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隨便給人傳看,根本沒有換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話,我寧願把頭連同這塊玉璧一起撞碎在這殿柱上!”説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連忙陪着笑臉勸阻,又讓人拿來地圖説明把哪些城地割給趙國。藺相如知道秦王這是先穩住他,再把玉璧騙去,就對秦王説:“這玉璧是稀世珍寶,我們趙王在送璧之前,齋(zhāi)戒了五天,又舉行隆重的送璧儀式,大王要是真心換璧,也應齋戒五天,舉行相應的.受璧換城儀式,我才敢把玉璧獻上。”秦昭王見藺相如態度堅決,知道硬奪不行,就答應了。

藺相如回到賓館,派一名隨從化裝成窮人的樣子,把玉壁包好纏在腰間,沿小路偷偷送回趙國去了。

五天以後,秦王邀請了楚、燕、齊、魏等國的使者來參加受璧儀式,想借此來顯示一下自己的威風。安排完畢,宣趙國使者上殿。藺相如按照使節的儀式行過禮,秦王見他手中空空如也,就問他玉璧在哪裏?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説:“貴國從穆公以來,前後有20多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騙,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了。”秦王一聽,火冒三丈,讓人把藺相如綁起來問罪。藺相如從容地説:“大王請息怒,讓我把話當着大家説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國強,趙國弱,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的事,從沒有弱國欺負強國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這並不難,先把15座城池交給趙國,然後派一使者跟我去趙國取璧,趙國絕不敢得了城市不給玉璧,去背個不守信用的名聲。我知道這次愚弄了大王,罪該萬死,請治我的罪吧,讓各國都知道大王為了想得到一塊玉璧而殺了趙國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席話説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璧,還落個壞名聲,就下令把藺相如放了。結果,秦國捨不得15座城池給趙國,趙國也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成語“完璧歸趙”,後來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經典國學故事11

〔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譯文〕作為兄長要善待弟弟,作為弟弟要尊敬兄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這也是對父母的一處孝順。與人相處時把財物看得很輕,哪裏還會產生怨恨呢?與人説話時做到互相忍讓,憤恨自然就消失了。

〔故事〕孔融讓梨

漢朝時,有個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裏吃梨。一盤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來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見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裏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就故意問孔融説:“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説:“我年紀小,應該拿個兒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不是還有個弟弟呢,他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説:“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孔融才四歲,就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稱讚他。

經典國學故事12

唐朝有位著名書法家叫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説:“這字寫得並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誇嗎?”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説:“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説:“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權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羣,只見一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着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筆下的字跡似羣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

小公權“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説:“我願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祕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説:“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麼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過苦練,柳公權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他不僅字寫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樣,鐵骨錚錚、正直不阿(ē)。據説,有一次柳公權在寫字,穆宗皇帝邊看邊連連讚歎,驚詫地問:“你的字怎麼寫得這麼好?能告訴我書法的祕訣嗎?”柳公權毫不猶豫地回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寫字的竅訣在於心,心不清淨、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智慧小語】

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學苦練,才能成功。《弟子規》中説:“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意思是説:古人寫字使用毛筆,寫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會磨偏了,寫出來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來。

經典國學故事13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説:“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説:“丞相搞錯了,這是一隻鹿,你怎麼説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説:“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説:“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眾大臣,大聲説:“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時,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説話,因為説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説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説法,對皇上説,“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經典國學故事14

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

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裏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裏。

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裏滾出三個蜜橘來。

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

他回答説:“我沒見過這麼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嚐嚐。”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

他感歎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樑!”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故事點評:陸績六歲就懂得體念親心的行為並非偶然,實為得力於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則外,他還研讀經史,無數古聖先賢的存心和德行,從小就在他心裏紮下了根。 小朋友們,我們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做個孝順的好孩子。

經典國學故事15

莊子鼓盆而歌

莊子的老婆死了,惠施去弔喪。想不到的是,莊子竟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叉開雙腿地敲着盆唱着歌呢!“哎,莊兄,”惠施開了口,“你老婆跟你夫妻一場,生兒育女,從靚妞苦到雞皮老奶,死了不哭,已經可以了,可你還要敲盆唱歌,不過分嗎?”“別瞎説,敝人生平不二色。”莊子説。“那為什麼?”惠施問。“孩子他媽剛死時,我怎麼不難過?不是説'一夜夫妻百日恩’嗎?”莊子的語氣有點悽然,“可後來一想,生從死來,她源於無生無形無氣,混沌太初,無中生有,先變而有氣,再變而有形,復變而有生,如今又從生變回去、變成死,回老家了,不猶如春夏秋冬四季代序一樣自然麼?孩子他媽現在已安靜地躺在天地這座巨室之中,託體同山阿(ē),我還哭得死去活來,惠施,這叫通達天命嗎?”説完,莊子不再搭理惠施,神情專注地繼續敲他的盆唱他的`歌。

智慧小語:死亡是什麼?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人人都會死,死亡是生命的一個必然歷程。悲傷的眼淚對亡人無益,看破生死,人生就會有另一番氣象。

標籤: 國學 彙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4lv5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