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經典國學故事(15篇)

經典國學故事(15篇)

經典國學故事1

戰國時期,魏惠王任命龐涓為大將,大舉進攻趙國,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成侯知道國力難以抵住魏軍,就把中山之地獻給了齊國,求齊國派兵解圍。

經典國學故事(15篇)

齊王即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孫臏獻計説:“魏國攻打趙國,一定把精鋭部隊統統派出去了,而國內只留下些老弱病殘。我們不妨揚言攻打大梁,魏軍聽聞後一定會撤下邯鄲外圍的兵力,回頭救大梁,我們在中途襲擊魏兵,定可大獲全勝。”田忌用了孫臏的'計策。

龐涓聽到齊國進攻大梁的消息後,馬上撤下包圍邯鄲的兵去救大梁,誰知魏軍在桂陵遭到齊軍截擊,被殺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趙國之圍得解。

經典國學故事2

狄仁傑是武則天當政時的名宰相。他在當豫州刺史時,辦事公正,執法嚴明,受到當地人民的稱讚。於是,武則天把他調回京城,任為宰相。

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説:“聽説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説:“人家説我的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願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經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説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

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氣量大,胸襟寬,很有政治家風度,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還贈給他紫袍色帶,並親自在袍上繡了12個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績。

後來,狄仁傑因病去世,武則天流着淚説:“上天過早地奪去了我的國老,使我朝堂裏沒有像他那樣的人才了。”

智慧小語:氣量與胸襟都是人格賢善的基石。學會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經典國學故事3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帶着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鬆,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麼門道嗎人説: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着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繁多,但我一心專注於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什麼不能成功呢!最後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説:“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説的道理。”

智慧小語: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

經典國學故事4

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直到下午才散。酒後,君臣餘興未盡,大家一起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在那裏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地摔在地上,深深歎了一口氣。

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説:“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晏子死了已經17年了,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

弦章聽了,深有感觸。他回答景公説:“這是大臣們不賢。論智慧,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不過呢,有句話説'上行下效’。國君喜歡穿什麼衣服,臣子就學着穿什麼衣服;國君喜歡吃什麼東西,臣子也學着吃什麼東西。有一種叫尺蠖(huò)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剛才您説,17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為晏子去世後,您就聽不進批評而只喜歡聽奉承的話呢?”

齊景公聞言豁然開朗。

智慧小語:只有真心願意接受批評,才會經常聽到別人對你的批評、建議。如果總是聽到別人恭維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

經典國學故事5

5歲時,媽媽就教我學經典。那時侯,每天晚上我都會聽着經典入睡。漸漸地,我不僅能熟讀經典,並且喜歡上了經典。我曾經讀過的經典的有:《三字經》、《弟子規》、《論語》……

我學經典的過程是快樂的。《論語》是我最喜歡讀的經典,每次讀《論語》時,我都會一邊讀,一邊悟,從中領悟每一句的道理。有時候,媽媽還會提出問題讓我解答,如有答不上來的,我就會反覆的讀,直到理解為止。

我還把從《論語》中學到的`知識,用到了學習和生活中。比如學習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後,我看到,我們班的班長學習非常好,而且身上的優點也多,上課坐的端正,積極發言,愛動腦

這些優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有的同學上課愛做小動作,不聽講,不思考……這些毛病,我都要查看自己身上有沒有,如果有,我就會好好的反省自己,並改正。子曰:“過則勿憚改”。

經典告訴我們的都是最簡單的道理,經典能讓我們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

我喜歡讀經典,我不僅要把《論語》讀完、讀懂,還要讀更多的經典來提高自己,將來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經典國學故事6

曹衝五六歲時,知識和判斷能力意識所達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孫權曾經送來一頭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這頭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屬詢問這件事,可眾大臣都不能想出稱象的辦法。

曹衝説:“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沒過船痕跡的地方刻上記號,稱實物裝上船,那麼比較之下就能知道結果了。”曹操聽了很高興,立刻按照這個辦法實施行動。

經典國學故事7

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他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助劉邦建立了西漢。韓信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當地的'一些無賴總是期負他。一次,一羣無賴攔住了韓信,其中一個對他説:“雖然你長得又高又大,愛佩帶刀劍,其實你膽子很小。如果你有膽子,就用你的佩劍來刺我;沒膽子的話,就從我褲襠下鑽過去吧!”韓信知道,如果要和他們打架,自己肯定會吃虧。於是,他就忍住一時之氣,從那人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後來,他把這次恥辱當成前進的基石,終於在日後一展才華。

與人相處難免會有摩擦,有時候是沒有必要生氣的,能忍耐就忍耐一下,一個可以忍得住氣的人更能成就大的事業。

經典國學故事8

話説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宴會,喝了幾輪酒後,他向羣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能人不分,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説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讚張良説:“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是説,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鬥的勝利。這説明張良心足智多謀,善於用兵。

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經典國學故事9

元朝時候,有個叫張閏的人,他家已經八代同居而沒有分家了。所以家裏人口一百多,但從不見有不和睦不友愛的。每日,只見他家的所有婦女都會齊聚一室,大家有説有笑,愉快地一齊做着女紅,做完活後,大家又把東西齊齊放在另一倉庫,從不見有人私自拿了東西藏在自家的。而家裏的嬰幼兒,一旦有啼哭的,則每位哺乳期的婦女,都會抱起哭着的孩子給他餵奶,從不會先仔細辨認是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所以,這些母親們,誰也不會計較哪個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而孩子們,也不知哪個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了。那個地方的縉紳之家、世襲之家,人人都自歎不如,認為自家遠遠不如張閏家,對張閏家十分敬重。所以到至元年間,皇上下令一定要好好旌表他家。

唐時有張公藝九世同居,宋時有陳昉十三代同居,都是共處一室,不為私蓄,共乳其子,令人欽佩無已!

“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又是和諧文化,中國特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理應承繼這份道德遺產,發展這份優良傳統,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倫理精神與道德規範。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

經典國學故事10

[原文]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譯文]接近水才能瞭解魚的習性,靠近山才能識別鳥的聲音。路途遙遠才知道馬的力氣大小,人與人相處時間長了才能看出人品的好壞。

[故事]割席斷義

三國時,魏國的管寧和華歆是好朋友,但二人的性格卻很不一樣。管寧不在乎榮華富貴,把心思都用在鑽研學問上,可華歆就很羨慕有權勢的人。一天,他們在菜地裏鋤草,翻出一塊金子。管寧毫不在意,華歆卻想據為己有。還有一次,他們坐在席子上看書,有個大官乘着華麗的車子路過他們窗前。管寧依然在讀書,華歆卻連忙出去看,回來後還對管寧説個不停。管寧很反感,就拿出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割成兩半,説:“我發現我們不是一路人。從此以後,我們就像這片割開的草蓆一樣,不再是朋友了。”

[解讀]和人相處久了才能看出這個人是否和你合得來,值不值得繼續交往下去,因此我們交朋友時應該多觀察,這樣才能交到合適的朋友。

[原文]兩人一條心,有錢堪買金。一人一條心,無錢難買針。

[譯文]兩個人一條心,就能買得起黃金。如果一個人一個心眼兒,在一起連一根針也買不起。

[故事]兄弟折箭

宋朝時,吐谷渾的國王阿柴得了重病,他擔心自己死後,兒子們會為了爭權而自相殘殺,就把他們召集到一起。阿柴説:“你們都從箭袋裏拿出一支箭來給我。兒子們各自抽出一支箭交給父親。阿柴拿起一支箭給大兒子,説:“你能折斷這支箭嗎?”大兒子很容易就折斷了箭。阿柴又讓大兒子把剩下的箭一起折斷,但大兒子無論如何都折不斷哪些箭了。阿柴對兒子們説:“折斷一支箭容易,想一起折斷許多支箭就很難。你們明白嗎?”兒子們都心領神會。阿柴去世後,他的兒子們團結一心,吐谷渾王國漸漸強大起來。

[解讀]團結就是力量,小朋友們一定要向阿柴的兒子們學習,和同學們團結友愛,這樣大家才能一起進步。

[原文]來説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

[譯文]前來對你説別人是非的人,他自己就是一個製造是非的小人。是非每天都有,不去理會自然就不存在了。

[故事]父子騎驢

從前,有對父子趕着一頭驢進城去。路中有人笑話他們説:“真笨,為什麼不騎驢進城呢?”於是父親讓兒子騎上了驢。走了不長時間,又有人説:“不孝的兒子,居然讓父親走路,自己騎驢。”父親趕緊讓兒子下來,自己騎着驢。又走一會兒,有人説:“這個父親真狠心,居然讓孩子走路,也不怕孩子累着。”父親連忙讓兒子也騎上驢,心想這回總算滿足所有人的了。但又有人説:“兩人都騎驢,還不把驢壓死啊。”於是父子倆又下來,綁起驢的四條腿,用棍子抬着驢走。他們經過一座橋時,驢掙扎了一下,掉到河裏淹死了。

[解讀]人應該有主見,該聽的`話要聽,不該聽的話就不要去理會,這樣才不至於做錯事。

[原文]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學不尚實行,馬牛而襟裾。

[譯文]喜歡學習的人就像禾苗一樣,是有用之材;不愛學習的人就像野草一樣,只能當柴燒。學習了道理而不按理行事,就像穿了衣服的牛馬一樣,依然改變不了基本性。

[故事]阮大鋮學不尚行

明朝末年的阮大鋮是著名的戲曲家,是詩歌的創作上也很在成就。但是,他十分虛榮,愛慕權勢,為了做官而不擇手段,甘心和魏忠賢這種奸邪的人勾結在一起。後來,阮大鋮又怕朝里正直的人士聯合起來反對他,就辭官回家避風頭。但是,他不甘心默默無聞,私下裏對自己的親戚和朋友説:“我還能好好兒地活着回來,那些人可不一定。”後來,魏忠賢害死了那些正直的人。阮大鋮知道後很得意,就又開始勾結魏忠賢,為非作歹。然而,壞人終究是不會有好下場的,阮大鋮後來投降了清朝,在隨軍出征的時候慘死在途中。

[解讀]學習了書本上的做人的道理就要切實地去實行,我們要言行一致,做一個正起碼的人。

[原文]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譯文]請求別人幫助的時候,應當去求那些真正的男子漢;接濟別人時,應當接濟那些急需接濟的人。乾渴的時候,一滴水也像甘露一樣甜美;酒醉之後,再添杯還不如不添。

[故事]宋太宗雪中送炭

宋太宗雖然是皇帝,但他知道創業不易,因此生活很儉樸,也很體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着狐狸皮外套,坐在温暖的屋子裏還覺得冷。他想:“天氣這麼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於是,他把開封府尹召進宮,説:“現在這麼冷,我們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沒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現在就帶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城裏走走,幫幫那些無衣無柴的百姓。”開封府尹聽後,立刻帶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問候那些貧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們都很感激。於是,歷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解讀]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地給予他們幫助。

經典國學故事11

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突然聽到有人在哭,聲音顯得很悲哀。

孔子對駕車的人説:“這哭聲,雖然聽起來很悲哀,卻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聲啊!”

於是,趕着馬車尋聲到前面,前進一小段路後,便看到一個不尋常的人,身上掛着鐮刀,繫着白帶,在那裏失聲痛哭,然而卻不是哀喪之哭。

孔子於是下車,上前問道:“先生,請問您是什麼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問:“您現在並不是服喪的.時候,為何會哭得這樣悲傷呢?”

丘吾子哽咽地説:“我此生有三個過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覺悟到,但已經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問:“您的三個過失,可以讓我聽聞嗎?希望您能告訴我,不要有什麼隱諱啊。”

丘吾子悲痛地説:“我年輕時喜歡學習,可等我到處尋師訪友,周遊各國回來後,我的父母卻已經死了,這是我第一大過失;在壯年時,我侍奉齊國君王,然君王卻驕傲奢侈,喪失民心,我未能盡到為人臣的職責,這是我第二大過失;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間卻離散斷絕了,這是我第三大過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歎道:“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啊;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啊!就讓我從此辭謝這個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盡了。

孔子很感歎地對弟子們説:“你們應記着此事,這足以作為我們的借鑑啊!”

經典國學故事12

春秋時期,有個昏君荒淫無道,他有一位大臣叫趙宣子,為人忠誠,時時處處都在勸諫君主。

君主很不耐煩,有一天突然起了歹念,僱殺手想把趙宣子殺掉。

這個殺手叫鋤麑(ní),天不亮就到了趙宣子的家。

這時趙宣子已經起牀,端端正正穿好朝服,在那兒稍微閉目養神,等着上早朝。

殺手見了很感動,心想:“一個人平居時都畢恭畢敬,這絕對是國家的棟樑。假如我殺了他,就是不忠,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假如不殺他,又失信於君主,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能在世上做人呢?”

最後他不得已,就撞樹自殺了。

故事點評:一個人的.威儀如理如法,竟可以產生這麼大的力量。《弟子規》中説:“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意思是説:一個人的穿着應該整齊,不要不倫不類。戴帽子也應該戴正,不要歪着斜着。一個人如果有涵養,從外在的儀容裝束上可以體現出來。

經典國學故事13

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知名的思想家,相傳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承擔了教育孟軻的職責。孟母為了教育他,曾經三次搬家。

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墳墓,他便經常學着上墳人的樣子,又燒紙又跪拜。孟母怕兒子誤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鄰居是個屠户,孟軻又學着吆喝賣肉。孟母十分擔心,又把家搬到一個靠近學堂的地方,他每天聽到的是讀書聲和先生的教導,學堂裏琅琅的'書聲吸引了孟軻,他漸漸地學着念起書來。孟母終於滿意了。

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軻終於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後來,他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為師,最後成為偉大的思想家,被人們譽為“亞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什麼樣的人相處,常常會影響到自己。也有説:學好三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因此,善於學習之人,會很謹慎地選擇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規》中説:“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近,百事壞。”意思是説:親近仁德之人,親近良師益友,可以提高我們的道德學問。而與不善之人相處,便會受到影響,損傷道德。

經典國學故事14

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閲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着動手。”

接着,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麼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觀察,比較草率衝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後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智者對不同的人,所作的調教截然不同。就算他們犯的錯誤觀點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樣,但也因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異。因此,我們遇到具體問題時,要具體分析、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經典國學故事15

國學博大精深,如何讓它實實在在的對學生產生影響,不能僅僅停留在背誦上,上好國學課,講好古詩,讓國學紮根課堂。

《早發白帝城》是京版實驗教材第6冊第25課古詩二首中的一首,作者李白。該詩畫面明麗,語言形象,情感歡悦,意韻暢達,描寫了從白帝城到江陵的一路景色,表達了詩人喜悦歡快的心情。怎樣能讓學生藉助工具書輕鬆簡單地理解詩意,通過查閲資料、整理資料體會詩的意境,而又不破壞古詩原有的美感和整體性,既注重學習方法,又能夠學會語文基礎知識,上一節紮實的課,是我這節課所追求的目標。

一、課前做好功課。

為了實現我的想法,從課前準備我就開始動腦筋,受到國外教師做法的啟發,我也嘗試讓學生去收集整理資料,從前我也讓孩子收集資料,但僅僅是查閲,然後打在投影片上,請同學念念,但是這樣的效果感覺不是很有效,學生大多是一見而過,在國外很多時候學生的作業就是查資料,因為要寫出一篇像樣的小論文小報告就要自己查閲分析資料,從中篩選有效信息,這個過程才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過程,從中學生既可以獲得知識,還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於是我提前四天請同學回家查閲資料,受條件所限,要求有網絡的同學上網查閲,但不要打印稿,要自己動手抄,目的在於讓學生體會抄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提取你認為有效的信息,而沒有網絡的同學藉助課外書去查,很多同學家裏都有關於古詩的書籍,多多少少都會獲取些有效信息。還做不到的同學可以請教家長,家長多數是80後,相信有能力為孩子提供有用信息。查閲的資料最好是有關於詩的背景資料,當然也可以是其他的,如:詩意。要求:彙報時不能念資料,只能用自己的話去説。第5天在班裏進行反饋時,真是令人意想不到,初次嘗試讓學生收集整理信息並提取信息,有些同學已經做得很好了。孫宇同學用自己的話完整的敍述了李白遭貶的過程,並且説出李白不畏權貴的個性,只是李白被貶原因有些不正確,我為其更正,為了查背景,他的媽媽和哥哥還進行了一番爭論,根據他的理解他還畫了一幅畫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張夢玉查到這首詩還叫《下江陵》並提問為什麼是下江陵而不是去江陵,解決了原本我設計課上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同學都認真的進行了背景資料的查閲,節省了課上時間,直接進入體會階段。今後遇到合適的課文還可以嘗試這樣的蒐集資料。

二、入境嘗試。

學古詩前,怎樣讓學生入情入境,是背誦古詩,還是背誦李白的曾經學過的古詩,經過思考我覺得都不是太滿意,我想嘗試課前談話式的方法,找到既能夠表現李白風格又與山水長江有關的詩歌,引導學生讀,自然地走進文本,與時代對話,與作者對話,受到薰陶,省去上課時的禮儀,不破壞學生學古詩的情緒。

三、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

不管是古詩還是現代文的教學,都應該重視字、詞、句的學習和積累,讓學生感知到語文的學科特點。這首詩生字不多,學生基本都認識,所以除了“啼”和“帝”隨文對比教學以外,主要把識字部分的'重點放在認識多音字上。在對比“啼”時,滲透中國人運用語言的特點,對於不同動物的叫聲用不同詞彙,並且將積累古詩與之相結合。本課多音字較多,在學習過程中,重點從字義方面去理解為什麼在這裏讀這個發音,這樣有利於理解詩意。對於“朝”的另一個音不好組詞,要練習組詞,“重”筆順需要寫寫,“間”“還”“發”重視意思。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了多音字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讀音和含義,在今後的學習中有目的地積累。

“誇張”是常見的語文修辭手法之一,也是李白詩歌的一個顯著特點。學生從以往的學習中已經有一定的認識,怎樣處理更容易,當然是學生自己有所發覺更好,利用“千里江陵一日還”中的對比引導學生體會出誇張的手法,在課上確實取得一定效果。

四、整體把握詩句,鍛鍊學生自主品味鑑賞詩。

學習古詩的一般流程學生已經知道,本節課想呈現出學生鑑賞的味道。我用兩個問題:你能學懂哪裏?你認為哪寫得好?來貫穿課堂,學生經過預習比較好,有一定自學能力,因此可以大體把握詩意,哪寫得好?學生可以感受到“千里”與“一日”的對比誇張寫出詩人愉悦的心情。通過自己解釋詩意,結合背景,學生還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體會出李白急切的情緒,體會小舟行駛速度快,所以詩人用“輕舟”形容小舟,在在小組交流中許多孩子表達的都非常好。達到了自學自悟的目的。

五、課外延伸。

語文教學不是為教而教,不是僅僅教完一首詩,一篇文章就行了,而是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掌握學習的方法,積累更多的知識。所以,我適當地進行了拓展,發散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語言!最後以一首《峨眉山月歌》的補充,拉近了學生與三峽的距離,並且積累學習方法。

六、遺憾:

在課堂上我設計了一個訓練學生大膽想象的環節,在學習整首詩,體會意境之後,我請同學朗讀,其他同學想象畫面,然後我範讀,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我説:請同學們體會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老師把它畫下來,你們想得越充分老師畫的越好,然後我將白紙貼在黑板上,請同學睜開眼睛,當孩子們看到的是白紙時問:老師的畫呢?生片刻沉思:在我們腦子裏,老師想讓我們想象。師: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學習才充滿樂趣。這一環節我只能放在第三課時,有些遺憾。

總之,讓國學紮紮實實的走進孩子們的生活,就要運用好課上的時間,教會他們方法,讓他們體會品味古詩的樂趣,讓國學紮根。

標籤: 國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61419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