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讀國學有感15篇

讀國學有感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國學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國學有感15篇

讀國學有感1

作為炎黃子孫,我挑一盞蠟黃的燈,拂去粒粒纖塵,驕傲地翻開德的典籍,追根溯源,如數家珍。走進先賢的世界,我昂起頭,當之無愧的縱情歌頌着……

中國是德的國度,是德的故鄉。五千年了,我依然愛這土地,愛這歷史悠悠的煙雲,愛這亙古不變的美德與情懷。

人生在世,何以安身立命?一技在身不如一個“德”字。德,便是安身立命的堡壘。人無德不立,家無德不寧,業無德不興,國無德不存。中華十德即“忠、孝、仁、智、信、禮、義、勤、勇、廉”。

孔融讓梨、蘇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曉,孔融小小年紀便用行動詮釋了“禮”的內涵。沒有糧食,便挖鼠洞食草籽,渴了,便齧雪止渴;冷了,便以羊毛取暖;累了,便撫摸着漢朝旄節,告訴自己“忠”是什麼,並肯用19年時光去實踐。與蘇武同行,我找到了“忠”的真諦。

要論重情重義,那非關羽莫屬。自年輕時投奔劉備,對劉備便極其忠誠,即使白馬被擒,身在曹營,也仍不忘舊恩,終復歸劉備。他七尺男兒,滿腔熱血,手揮青龍偃月刀書寫“義”的經典傳奇。與他同時期的軍師諸葛亮也是一代英傑,他是神仙的化身,是智慧的帷幄者,是忠誠的代言人。

郭子儀注重修養身心,有勇有謀,在宦官專權、互相傾軋的唐王朝內部,他文武雙全、忠君愛國、赤膽忠心、處處以大局為重,對人對事忍辱負重,素淡謙恭、居功不傲。他的德行與素養是“君子”二字最美的註腳。

桃李滿天下的孔子周遊列國,講求仁政;千古仁君趙禎也是一代“勤”的典範,造就了古代中國一世繁華;漢文帝劉恆曾親嘗湯藥,以孝心感化天下人;宋詞大家晏殊誠實中直,足以流傳千古……

中華五千年,名不虛傳的文明古國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温潤如玉的君子,他們知禮儀、懂文明、重修養、以德立命、以國立心,個個都是頂天立地的真男兒!他們追根溯源、破舊立新,將深愛的已融入血液的中華傳統美德代代傳承,連綿成我們的血脈,鑄造出我們的錚錚鐵骨。他們是有根的真正中國人!

13億華夏兒女的德行與情懷結成火紅的中國結,高高地掛在天空之中,日月同輝。

讀國學有感2

媽媽很早的時侯便幫我買了一套《國學小書院》,一直沒時間仔細讀完,這些天和媽媽一起閲讀讀出了許多不懂的道理。

我最先閲讀的這本書的內容包含了:三字經·弟子規。許多的小朋友一定聽過或者讀過,其中幾句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幾句話告訴我們,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好的,只是在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中的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壞;如果從小麼有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戰國時,孟子的媽媽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子的媽媽就割斷了織機的布來教育孟子,正是因為如此,孟子從此發奮學習,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小孩子如果不好好學習,是 不應該的,不是有一句話: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嗎?沒有知識,沒有文化,以後什麼事都無法去做,怎麼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呢?一塊沒有經過雕琢的玉石,是不能成為美玉的.同樣,一個人如果不經過教育,是不會懂的知識和道理的.

三字經教我們要去努力學習,喜歡學習,弟子規教我們的便是做人的道理!最有代表意義的是這幾句,小朋友們,一定要牢牢的記住哦!“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它們的意思是,父母叫喚你的時侯,應該及時迴應,千萬不要拖拖拉拉.父母交待的事情,應該馬上去做,不要偷懶。父母教育我們的時侯,我們應該恭恭敬敬的聽父母對我們的責怪應該虛心接受,不應該頂撞父母;以前,我經常因為一些事情會和媽媽鬥嘴,現在我明白做為一個孩子首先要懂的愛父母,不讓父母難過傷心,還要做一個行為言語謙和,説話做事講究信用的人。

弟子規中有幾句也是我所喜歡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通過閲讀,我明白了很多生活學習的道理!通過閲讀,我懂的瞭如何成為一位好孩子.好學生!通過閲讀,我明白了"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通過閲讀,我愛上了讀書,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後,我會更加的多讀書,讀好書!成為真正的"讀書郎"!

讀國學有感3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中國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新學期以來,我們開設了國學經典課,主要是學習有關《弟子規》的內容,而這本書傳承着歷史文化。

書中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給了我很多啟示,我學會了很多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孝道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觸頗多。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孝道的故事。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麼是“孝”我一點都不懂。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無微不至,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我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於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討厭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温和而又關切地説“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着。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温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的那一絲絲銀髮……

讓我們用心去體悟親情,感恩父母吧,願天下的所有父母都能健康長壽,平安快樂的生活吧!

讀國學有感4

遙遠的東方泛出了魚肚白,第一片紅暈也漸漸顯現。在這微露的晨曦中,我高聲誦讀《國學經典》,從心底又一次由內而外發出感觸。

在“泰而不驕”之中我學習到了李相哪謙虛不驕傲的精神,他貴為地方官員,不但沒有指責奴才,還感謝他指出錯誤。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你不自誇,天下就沒有人由與你爭高下;如果你不自大,天下就沒有人與你爭功勞。一個人如果放低身段,謙虛為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得到益處。反之,一個人如果驕傲自滿,自高自大,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必定要遭到失敗的懲罰。

其實,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教會了我:應該要時常去複習學過的內容,這樣才能讓知識在我的腦海中深深紮根。“為人謀而不忠乎?”將會永遠提醒我為人應該要守信。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使我明白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把我們撫養長大,我們當然要孝順父母,體貼父母。“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是我每天要完成的,我要對每一個朋友都要守信。

讀《國學經典》不僅使我明白了為人處事的道理,還讓我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靈家園。國學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誦讀國學,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涵養民族修為,承繼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華氣韻和民族氣質的現代中國人,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讀國學有感5

《中庸》一顆在歷史長河中,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寶典;《中庸》,一本讓人如獲至寶的書籍。而我因為國學知識競賽,有幸欣賞了此書。

“中庸”——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便是“執中”之意。但是,在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之時的平靜情緒就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它還教育了我們學習的方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做人的規範——“五大道”(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夫婦之間、兄弟之間、朋友之間和“三達德”(智、仁、勇)……它使人讀過後,回味無窮,細細體會,就又會有一番新的理解,這真可謂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讓我們有了一個豐厚的文化底藴,有了氣魄和胸襟。

不僅僅是這樣的,它還修養我的人性。

一天,我回到教室,看見一個同學從我的桌邊走過,我的鉛筆盒被他一個不小心摔倒了地上,只聽見“叮噹”一聲,破了。我見了,正想衝過去發作,但想到了最近正在讀的中庸,我的心頭,似乎有甘露澆滅了怒火。我毅然走過去,把鉛筆盒撿起來。給了一個燦爛的微笑……從那以後,我和他成了一對最好的朋友。

《中庸》,我們中國人的精神護照;《中庸》,中國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庸》,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我們做人,一定要做一個“中庸”的之人!

讀國學有感6

國學充滿了美,裏面有優良的品行得到我們學習,有充滿趣味的美食文化可以品味,也有有趣的文字謎語等都體現出國學的美。

在國學裏我知道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當有我惹父母生氣了,我會自己大聲背給父母聽,這個時候媽媽都會開心一笑。這就是國學教給我的要做一個有美德的孩子。

國學裏有對美食的描寫,在節目裏我看到了宋代大詩人蘇軾的愛吃,在他的詩歌裏把螃蟹寫成了“橫行介士”“無腸公子”多麼有趣又得體的名字呀!我學到了古代文人這樣有趣的表達,也看到了他們對美食文化的熱愛,作為一個小吃貨,在吃的同時我也應該向古人學習真心的投入自己的情感。吃也能吃出一種飲食文化。媽媽説這也是對生活的愛。

國學裏面的文字遊戲也很有趣,一個“日”字居然有那麼多的猜法,連對話都是用謎底,我最愛猜謎語了,這個節目立刻更吸引了我,國學的魅力真的很大,在裏面王安石和王吉普的對話,用的是一個字謎,表達出的文字卻是不同的,真的很有趣,更激發了我對字謎的興趣。

在裏面我還了解了很多節日的風俗,從古到現在,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傳統,體現出我們民族的文化底藴,還有激勵我們學習的人物,讓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有美德有理想的學生。所以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去傳承國學裏面美好的一切。

讀國學有感7

讀完《國學教育讀本》後,我驚奇地發現,幾千年來,古今人們的思想竟然如此相融相通。

其中,我覺得“仁愛”才是國學精神的精髓,它是歷朝歷代人們共同的精神需求。在當今社會,人們對“仁愛”的呼喚更加強烈。

《論語》中説:“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意思是: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説“愛護他人”,即尊重他人、關心他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而在當今社會上,是不是處處有仁愛呢?

清潔工人辛苦地打掃衞生,有些人卻視而不見,隨手亂丟垃圾。他們是否想過清潔工人的感受呢?他們尊重別人的勞動了嗎?他們做到“仁愛”了嗎?在新聞裏,老人摔倒無人扶、小孩被撞傷無人管的事件頻出,一些人怕幫助他人自己反被誣陷,就選擇冷漠、逃避,這樣做是“仁愛”嗎?難怪有人憂慮:仁愛,與我們漸行漸遠了嗎?

不!仁愛不會漸行漸遠,因為“仁愛”的思想綿延了兩千多年,它是真善美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的國學精粹,是每個人內心的渴望。仁愛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具有永恆的光芒,我們這一代人將把它發揚光大。

我班的李鴻同學就是一個富有仁愛之心的人。他背身患“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的劉同宇同學上學,堅持了兩年,被同學們稱為“最美好同桌”。無獨有偶,行知中學九(2)班是一個有仁愛之心的先進集體。“小胖子”葛飛的成績很好,然而,他患有一種罕見的疾病,只能長期坐在輪椅上。三年來,他全靠全班同學的照顧,才得以順利上學。

可見,仁愛就在我們身邊。

孟子説:“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在家裏,我們要關心父母和親人;在學校中,我們要關心老師和同學;在社會上,我們要關心身邊需要幫助的每一個人。只要人人付出一點愛,愛就會生根發芽,愛就會開花結果。

讀國學有感8

近因身體原因推掉了很多活動,最遺憾的是未能抵省會參加《河北傳統村落圖典》的發行儀式。對此鄭一民先生專門打電話問候,深為感動。後一天我接到了快遞,拆包後是鄭一民先生新著《國學河北簡明讀本》(簡稱《國學河北》)一書。

鄭一民先生是我的知遇老師之一,尤其是在近幾年,他常常邀請我參與河北的古村落研究工作,使我對本就熟知的先生有了新了的認識。在先生的身上我可以看到年輕人的活力,更從他的工作精神讀出他對河北的熱愛,對家鄉的情感。鄭先生雖然已經古稀之齡,但他以七零後的工作熱情,筆耕不綴編撰了一大批河北化著作,將河北的化精彩的一頁展現給世人面前,今天讀到的《國學河北》就是其中的一本。

翻開扉頁就會讀到這樣一句有激情的話:"這是一部認識河北的書,也是一部讓國人激情澎湃的書。"這讓我忍不住一的讀起有漸入佳境之感,佩服鄭先生對歷史精深的造詣,對國學化的熱愛,亦感受到鄭先生在河北化引領的人格魅力,真是受益匪淺。

鄭一民先生將《國學河北》分為五編,即第一編河北的地脈與脈,第二編燕趙歷史與先賢凝鍊的國學之光,第三編國學名家掌故與名言選粹,第四編歷代國學名家簡介,第五編弘揚國學須知。從地理環境到河北歷史,再到河北的國學名家深入淺出的進行敍述。

我從事河北歷史化學習工作已經三十餘年,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感歎河北的國學博大精深。在這部著作中,鄭先生從國學教育的視角將河北的化精粹展現給廣大讀者,使我這個學習者獲得了新的認識。

河北大地古稱燕趙,數千年就是中華明的中心,造就這樣的豐厚的歷史化得宜於天然的地理環境,特別是河北中南部地區西依太行,良好的水及台地使這裏的化形成絕對的高度,歷朝歷代政治、經濟、化的中心都沒有離開這個地區,尤其是先秦時期的河北大地,以夏商周三代為重要標誌的化,成為黃河明的中心區域。

《禹貢》説,至於大陸播於九河。此言是説黃河流至大陸澤後,向北播於九河。從黃河變遷史看,古河水的河道在古代時不停的變換。而上古的河水還相對的穩定。自邯鄲到保定地區,黃河沿太行前形成河道向北漫流,今天的衡水湖、白洋澱、永年窪、大陸澤都是當時黃河積水而形成的。也就是説在上古時期,大陸澤位於太行以東的廣大區域,後河道變遷後才與今天的河流形成河系。而太行前的台前成為人們生存和生活的良好區域,使這裏不僅是天然的農業產區,還是政治、經濟、化的中心。

中原逐鹿,黃帝與蚩尤,無論是河北的唐縣、還是張家口的涿鹿、邢台的堯,這些地點的化都與中華明的起是分不開的。鄭先生用大量的筆墨將東方人類從泥河灣起步,華夏化的發祥地,商民族的發祥地,唐堯故里分闡述,把河北的化與中華明緊密的聯繫起。

"查史究典,‘冀’字的內涵是希望,專家學者們將河北譽為中華明的發祥地,摧生和造就國學之光的搖籃。鄭先生為大量的篇幅解讀了河北國學化的成因,從三皇五帝傳説時期的女媧氏,到炎黃逐鹿的中原大地,用傳説、故事、歷史、物去印證國學化的根及影響。

化是思想高度凝聚的結晶。鄭先生匯聚了河北歷代的思想家、先賢大哲如百家之一的荀子,戰國法家代表人物慎到,漢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及宋代程朱理學;不僅如此,鄭先生還裝化的延伸於近代,將清代末年洋務運動的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進行了詮釋;(fsir)着重介紹了李大釗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傳播者,深刻準確的挖掘革命先賢的追求真理,倡導實踐,與時俱進的先哲精神

什麼是燕趙化精神?鄭一民先生以燕趙歷史事史印證河北"改革、創新、開拓"的時代精神,剖析"黃帝以後第一偉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對中華民族進步產生的重大影響。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歷史上人才戰略極其重要,歷史是面鏡子,燕昭王的"黃金台"是河北古代人才戰略的精典事例,是廣納羣賢、尊重人才的'真實寫照。黃金台不僅完成燕昭王的強國夢想歷史壯舉,還成就了蘇秦、郭隗、樂毅、鄒衍等人的千古英名,"更為重要的是,他施行的很多改革措施,擴大了先進的中原漢化的影響,對中華明的延續與傳播,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作者語)。為此我認為,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和燕昭王"黃金台"人才戰略實施,是體現河北燕趙化"改革、創新、開拓"的時代精神體現。

時代楷模對時代的進步有着很深的影響,"古為今用"楷模精神在教育着一代代人,激勵着每一個河北人。這些先哲的精神品格是河北人的"精氣神"從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忘小家顧大家"家國"奉獻,到伯夷、叔齊"仁禮"之德構築了河北化之魂,豐富了燕趙化精神的內涵。

陶潛説"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國學河北》就是這樣一本讓你"開卷有益"的良書,是激發河北人熱愛河北熱情的好書,是增加河北人自豪感而求取進步的勵志書,值得每一個人,特別是年青人去用心品讀。

讀國學有感9

暑假裏我讀了《我愛國學》這本書,書中的每個章節都令我回味無窮,讓我感觸很深。

本書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大愛無言》這一章了。這一章主要講述了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孝心。書中,14歲的馬鵬飛同學因父母離異先後遺棄了他,奶奶成了他唯一的親人,小鵬飛5歲時,奶奶也因病失明,從此馬鵬飛就得撐起這個家。奶奶住院了,小鵬飛24小時都陪着奶奶,每天為奶奶服務,他每天給奶奶做飯、送飯、餵飯,自己卻偷偷地吃醬油拌飯。有時鄰居送個雞來,鵬飛都給奶奶吃了,自己卻從不捨得吃一口。馬鵬飛為了防止奶奶吃錯藥,把藥都分開放,這些藥怎麼吃,吃幾回,小鵬飛都很清楚,就是在這樣艱辛的條件下,他一刻也沒有放鬆學習,他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再看看我們這些父母心中的寶貝、家中的“小皇帝” 們又是怎麼做的呢?當我們還在父母温暖的懷抱裏的時候,馬鵬飛卻背起了這個家;當我再看看我們這些父母心中的寶貝、家中的“小皇帝” 們又是怎麼做的呢?當我們還在父母温暖的懷抱裏的時候,馬鵬飛卻背起了這個家;當我們早上還睡得很甜的時候,馬鵬飛早就起來給奶奶做早飯了;當我們被父母送去上學的時候,馬鵬飛還在家裏急急忙忙地收拾家務並準備自己走着去上學。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馬鵬飛這種“大孝無言、大愛無聲”的精神。在父母下班回來,哪怕為他們沏杯茶水、捶捶背、端上一盆洗腳水,乾點力所能及的家務,也會給他們一個莫大的驚喜。

讀了《我愛國學》這本書,讓我感覺到:其實,“孝”很簡單,“孝”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每時每做到“孝”吧!

讀國學有感10

"國學"一詞能讓人想到的是深奧高深以及敬而遠之,而一想到"國學"最先想到的應該是儒家的孔子、孟子之學説,以及道家的老子、莊子的學説。而《國學的天空》這本書講的就是儒家的孔子的真誠、孟子的向善,道家的老子的智慧、莊子的逍遙。

這本書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去講述,而我所要講述的只是其中的幾個讓我感受頗深的分點。

首先是孔子的真誠,孔子是我們最耳熟能詳、最熟悉的國學巨人。孔子門下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所教授的是什麼呢?孔子的智慧又體現在哪?孔子的智慧一是真誠,二是重視知識和教育,給予理性思維極高的評價。"真誠"一詞我們並不陌生,我們無數次説要待人真誠,但是真誠卻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書中提到真誠的最高目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並且説這是人類生命的最高價值,如此便可見要真正做到真誠的難度了。

在談孔子的真誠時,有一點談的是珍惜時間的,這大概算是十分常見的話題了。但在看到其中提到的浪費時間的兩種情況時,我感覺很有意思。浪費時間的兩種情況,一是無聊,二是一羣人在一起説無關道義的話,賣弄小聰明。第一點無聊我感覺這是十分有道理的,無聊便是在那裏發呆什麼也不做,或者説什麼也不想做,白白的虛度了時光。現實生活裏我們不就是這樣的嗎?當我們感到無聊時,我們不會去想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有什麼能做,我們要做什麼,而是坐在那裏放空自己,在那裏希望時間飛快的流逝,感覺在等一個節點,等過了那個節點我們就不會無聊,有事可做了。然而,在那裏發呆的時間其實也可以做這些事情,但是卻讓我們白白的虛度了。我們的生活中不應該出現無聊,所謂無聊,只是我們不想去幹什麼,當我們無聊時,我覺得我們可以去仔細的思考一下,我們應該利用這段時間幹什麼,(fsir)尤其是現在的我們,我們已經是高三的學生了,我們即將面對的是大學聯考,我們沒有權利去無聊。而第二點現在也是很常見的,經常可以看到一大羣人聚在一起開玩笑,或者是説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就是那樣也能聊上兩三個小時。而在這兩三個小時之中所談的內容,我們可以談完就忘,這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因為那些根本就沒有什麼價值,只是説些什麼讓時間過得快些。

然後就是"誨人不倦"這個詞了,書中説這個詞可以用於老師對學生、父母對子女、上級對下級或者是同仁之間。我覺得這個解釋很新穎,但又覺得應該是在情理之中,只是我沒有去想過罷了,因為我一直以都覺得"誨人不倦"應該使用於老師對於學生的,卻沒有想過這個可以用於父母與子女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還有同仁之間。然而現在仔細想想覺得的確如此,父母在我們出生之後便開始教我們説話、走路、做人,他們一直耐心的教導不會不耐煩、甩臉色,反而是我們,我們將他們的教導不當一回事,對他們甩臉色。而上級對下級,上級在教導下級做事情時,也會十分有耐心、真誠的教導下級如何去做好事情。而同仁之間互相幫助,也是很常見了,比如説在我們班上,大家互相請教題目的時候,教導的同學大多會十分有耐心的教請教的同學寫題目。

有一個小標十分吸引人,這個小標是"老師幫不上忙",這其中提到了老師教不的兩種學生,一種是自己不願反省自己、認識自己的人,第二種是鄉愿。第一種很容易理解,老師遇到了這種學生那也是真的十分頭疼,教也教不進去。第二種"鄉愿"是什麼意思呢?鄉愿是傷害道德的人,是一般所謂的好好先生,鄉愿是不真誠的人。他們有着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這樣的人油鹽不進,也是很讓人苦惱的了。

真誠倒真的是一樣十分重要的東西,一輩子都不真誠,一直在演戲、作秀長此以往,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臉上一直戴着面具,面具後面的臉也許自己都不認識了,自己臉上帶了多少層面具也不記得了。臉上帶着面具不管做什麼表情都是有些僵硬的,就是因為這種僵硬不真誠的人也只能交到不真誠的朋友。向人請教需要真誠,不然頂着一副虛假的面孔誰願意真的教你呢?與人交友需要真誠,誰也不願意交一個心懷不軌的朋友。

接下便是自我修養,孔子完全沒有四種毛病,就是:他不憑空猜測,他不堅持己見,他不頑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脹。而這在現在是十分難得的,因為我們總是會在瞭解到事實真相前,不自覺地去憑空想象猜測這事情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有時會在與他人爭辯時,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哪怕自己的意見是錯誤的,也不會去相信他人、不會去了解他人的想法、解釋;有一些人也會十分頑固地拘泥於一種思想,不去接受新的思想,將自己藏在一個圈子裏不去接觸外界;而自我膨脹是很常見的,有些人因為一點成就,甚至沒有成就只是自己的臆想,也會沾沾自喜感覺自己最厲害,這時若有人再去吹捧,那就更了不得了。而孔子卻完全沒有這四種毛病,也怪不得有着"聖人"之名了。

而"孝敬父母"這是一個不能熟悉的話題啦,但在《國學的天空》之中給出的解釋卻是十分吸引人。它首先提出的是孝出於天性,它説孝是我們生就有的,我們天生就有着孝的特性。而且書中提到了如何去孝順父母,它所説的並不是愚孝,而是仔細地列出了三點:第一內心感受要真誠,第二對方期許要溝通,第三遵守社會規範。有一些人對於父母是敷衍,他們不在乎父母想什麼,他們只在乎自己,他們就算是所謂的孝順父母也只是表面上,心裏也許並不那麼孝順;而有一些人他們從不與父母交流;還有一些人是愚孝,他們不管父母説的是否正確都會去遵守;這些都是要不得的。書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説法那就是"孝與健康"書中的健康並不是父母的健康,而是子女的健康。我們一直覺得孝順父母便是要讓父母身體健康,但是子女們身體健康也是對父母的孝順,因為父母他們總是會擔心的子女,子女身體有一點兒什麼問題父母都會十分擔心,而不讓父母們操心自己的身體,這也算是一種孝順了。法與情這倒是從古至今十分有爭議的話題了,而本書中提到儒家的觀點是你要出於內心的情感保護父母親,但是如果法律判父母親有罪,也不用抗拒,做錯事應該負責任,這才是正確合理的態度。也許不用"大義滅親,法不容情",也許"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也是一個好方法。

這本《國學的天空》讀完讓人受益無窮,書中內容十分詳盡而我所寫下的只是書中的一點點內容。好的書需要人反覆誦讀,閒暇之於這本書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讀國學有感11

最近,我們讀了一本書—《國學經典》,從中我感悟良多。

孝—”百善孝為先“

在中國儒家文化中,特別提倡孝道,”出則孝,入則悌。”孔子認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那麼要怎樣去孝順自己的父母呢?孔子曾強調孝的關鍵,在於和顏悦色。“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悦色,有好東西要先給父母品嚐。身為人子“父母在,不遠遊。”孝順父母的思想在《弟子規》及其他國學中均有體現,古人也有很多孝順父母的典範,如:為父温席的黃香,“卧冰求鯉”的王祥。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少年,與古人相比,我倍感自愧不如,但我會以先人為楷模,不斷改進自己。

誠—“言而無信,不知其可。”

”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意思是,世界萬物都以誠為信,為本,不誠者就失去了萬物。這是我想起了我爸爸。我的爸爸是個生意人,一直堅守”以誠為本“的信念。有一次做生意,爸爸如果以次充好,就能牟暴取利,可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語重心長得説:”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好處,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真正的財富—誠信。“正因為他的誠信,生意才會做得風生水起,可見誠信於人是多麼的重要了!

《國學經典》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為人為子的道理。我覺得:當今社會經濟越來越快,可人們的人文素質卻每況愈下,讓人擔憂。而正掀起的《國學經典》學習熱潮用又讓國人看到了希望,我相信,中華民族一定會擁有嶄新的明天!

讀國學有感12

國學經典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論語》、《孟子》、《詩經》……那傳承千年的文字記載了古聖先賢的智慧,還藴藏着人們的思想行為的價值觀、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對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審美情趣。寒假期間,我重温了《教師的國學素養》一書。這本書主要是介紹經典、解讀經典,讓教師具備國學素養,從而在生活和教學實際中熟練運用國學經典的智慧。透過張振鵬教授對國學的參悟,我明白了不僅要讀經典、學經典,更要用經典,並從中受益,這才是學習經典的正確態度。教師學國學,一定要學以致用,一定要知行合一,一定要解行相應,這樣,才能真正體悟到國學的妙處。下面我就來談談讀完這本書之後的一點拙見。

透過《大學》看人生

朱子認為,四書之中一定要先讀《大學》。程子亦言只有《大學》讀好了,才可以讀其他三書。可以説,宋明理學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大學》這部書。而在宋以後的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都把《大學》作為其人生價值取向的座右銘,用生命去實踐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聖外王之道,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境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一句話就道出了大學之道--整個《大學》這篇文章,實際上就是這九個字:"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後邊的一切,都是對它的解釋和展開。首先我們要"明德",老子叫作"道",我們要看到自己身上的自性之德,這是修行的第一步。指示自身具有自性之德是不夠的,就需要我們"親民",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從而"止於至善",達到至善圓滿的境界。

透過《論語》看教育

《論語》內容豐富,"主張孝悌等家族倫理,又強調仁義忠信等社會道德,堅持以正名整頓社會秩序,實行德政,強調個人道德修養,既重人的內在忠信之質,又重外在的禮義的修飾。"此外,還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他獨特的教育哲學也在《論語》中得

到了充分的體現。 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有一下亮點:一是培養君子。他教育他的學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二是內賢外王的教育思想。"內聖"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立身,通達了,也不要忘記使別人也能立身,通達。也就是説,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要滿足他人的需要,兩者都滿足了,才是一個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內聖外王之道".

透過經典看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擔負起傳承經典的責任。國學經典有助於感染薰陶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附加的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顯然,在語文教學中,培育人文素質的基本途徑是"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如利用低年級學生記憶黃金週,利用碎片化時間大量積累古詩詞。上學期,我班學生利用晨誦時間記憶了除《經典誦讀》之外的其他故事,《觀滄海》、《月下獨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古詩大部分學生已經倒背如流。個別學生還通過理解詩意,在晨讀課上展示感情朗讀。除此之外,我還在日常教學中滲透簡單的國學經典名句:引導學生複習時要知道"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向別人學習時要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些潛移默化的滲透,相信會對學生帶來深遠的影響。

讀國學有感13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藴、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細讀後你會發現“核心素養”實則是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的整體要求,甚至還有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範疇。每一個自然人都會是學生,人的一生都是在學習的過程,只要是生活在中國,這份“核心素養”都離不開我們。

傳統的基本素養指標包括語言能力、數學素養、學會學習、問題解決能力。現代的基本素養指標包括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國際視野、信息素養、創新與創造力、社會參與貢獻、自我規劃與管理等。”

核心素養成為教改的支點,未來學校的六大變化究竟有哪些?歸納起來有6大方面

1、育人導向發生變化:更加註重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價值,突出終身發展的核心素養。

2、課堂教學發生變化:更加關注課程建設綜合化、主體化發展趨勢,強調課程整體育人功能和價值。

3、實踐活動發生變化: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注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及其包含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程、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實踐育人的價值。

4、課業負擔發生變化:學生課業負擔將會進一步減,課後作業形式及總量發生較大變化。

5、課程發生變化:學校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提供滿足孩子現實生活、未來發展的課程,特別關注核心價值觀、生涯指導、金融理財素養,突出學生是現實生活中“完整的人”。

6、課程適應發生變化:未來將更加註重增加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適應性,進一步突出地方、校本課程的時代性、開放性和靈活性。

雖然對《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只有淺淺的理解,但作為一個教師看到這些發展方向內心還是期待的,這應該就是每個老師對自己學生的期許,那麼作為一個老師也要以一個全新的標準要求自己,先改變自己,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帶給學生髮展。如果希望自己的學生有正氣、有志氣、有勇氣、有骨氣、有底氣、有靈氣、有才氣、有人氣,那麼就先塑造自己吧。

讀國學有感14

週一的時候,梅老師就指定了10個人參加國學知識大賽,其中也包括我。比賽那天到了,我們全都學校電腦房裏進行了考試。測試時我發現我有好多題目都不會做,但我還十分阿Q,安慰自己,自己不會做的,別人肯定更不會做。可是當測試結果出來時,令我大跌眼鏡:我居然只考了34分!這個結果我似乎根本沒有預料到。虧我剛開始還笑人家只考了36分,現在我才明白原來自己並沒有比人家好多少。

這時我才開始後悔,當時比賽前為什麼不多看看,為什麼嫌麻煩就不看了呢!哎,現在考出了個這麼丟人的成績當初還……哎呀!看着同學們一個個的分數都比我高,心裏真不是個滋味兒。再到排行榜上去一看,其他同學不是90分就是100分,最低的也有80 多分。像我這樣——30分,真是比“名落孫山”還“名落孫山”。

看來,我真的得用功地看一看了,畢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付出,就想得到回報,那是不可能的。老天爺是公平的,他不可能讓懶的人不勞而獲,只有那些勤奮的人才能擁有自己所想有的東西。就像這個國學大賽,只有多看,勤記,才能考出好的名次來。一切收穫都得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來。

要知道,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同時我也看到了同齡人中的強者,我們對於那些佼佼者來説,簡直就是“井底之蛙”。也許,你在一個小領域內是“雞頭”,但是再擴大範圍比一比我們也許就只是鳳尾了。所以,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去改正。不要只滿足於現狀,要充滿鬥志,時刻準備着,去拼搏一把。要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讀國學有感15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為國學,中國文化海納百川而成經典。《唐詩》,《宋詞》,《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菜根潭》……這些都是國學,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讀的,讀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國學是先人用盡一生而總結的道理,那是對人生的品讀,那裏有人世的滄桑,有歷史的痕跡,有生命的真諦,那些都是中國的驕傲,那些沉積着一個偉大的名族不變的精魂,國學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修身養性,教會我們如何做真人,教會我們分清美醜,明辨是非。國學使我們從聖人和智者的叮嚀中品位人生的真諦,從一件小事,從一句話,從一個動作,從一個事物中,我們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懷。國學經典總是引領我們不斷領悟到生命的意義,端正青少年正確的人生態度。

國學,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體會,而國學中的精華,一生也學不完。

《論語》使我們修身養性,德行人生。《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都主張“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教會我們如何做仁人。《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樣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峯,怎樣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意義,怎樣才是真正地對人有“仁愛”之心,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菜根譚》囊括了5000年中國處世智慧的奇書。”這是世人對它的評價。“雲中世界,靜裏乾坤;冷靜觀人,理智處世;水滴石穿,瓜熟蒂落。”人生就是這樣,要能夠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尋到快樂的因子,要能夠在榮譽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無窮趣味。我覺得《菜根譚》它真的看懂了這複雜的社會,教會了我怎樣面對生活,面對人生。

《道德經》是我體會最深的,它總能用一句短小而精闢的話把我們領到另一種美妙的境界,那裏都是真善美。這就是國學的力量,在國學中一旦看懂人生,便會使生活昇華到另一個水平線——不計較得失,無論世事沉浮,每次都以一種平常的心態去看待,以一顆平靜的心去面對。看輕人生的權勢名利,看穿世間的繁華昌盛,看透人生的真諦,超然物外,你就會別有一番滋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這句話,就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也是老子一生的堅守。權勢名利都看輕了,世間就安靜了。

讀國學經典有感800字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為國學,中國文化海納百川而成經典。《國學經典誦讀》、《朝讀經典》、《三字經》……這些都是國學,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是先人用盡一生總結的道理,那是對人生的品讀,那裏有人生的滄桑,有歷史的痕跡,有生命的真諦,那些都是中國的驕傲,這些沉積着一個偉大的民族而不變的精魂,國學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修身養性,教會我們如何做真人,教會我們分清美醜,明辨是非。國學教我們從聖人和智者的叮嚀中品味人生的真諦,從一件小事,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事物中,我們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懷。國學經典總是引領我們不斷領悟到生命的意義,端正青少年正確的人生態度。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讀的,讀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每天我們定時翻開這本好書,裏面有許多為人處事的大道理,它們給了我許多啟示。比如:“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使我明白了六種極好的品德在不好學的人身上,就會變成六種極壞的弊病,使我感受到了勤奮好學的重要。《國學經典誦讀》,它教會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而“子曰:誨女之知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體現我們上課時,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才是明智;而更要學會愛國,而“人則無法自拂土,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禪導我們要居安思危,要常備憂患意識防護……

而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朝讀經典》,它讓我們領悟了一條偉大志向的路,而立了志就等於了成功。“夫學,莫先於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育灌溉,勞苦無成矣。”這句話更是體現立志是多麼重要了;而不自強也不行自強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説明君子更應該要發奮圖強;並且還要有恆心,有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什麼事都能成功。而“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曝十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更是闡明我們要堅持才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人類幾千年的文化並非簡單的能夠被精華和璀璨來形容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進步。忘記歷史就是忘記未來。讀書好似爬山,爬的越高,望的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的多,收穫越滿。讓我們多讀這些書,讓國學和我們一起長大吧!

標籤: 有感 國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ymk3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