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材 >

從教材編寫角度讀《美國語文》

從教材編寫角度讀《美國語文》

作為一位語文教材編寫者,我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處理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如何選擇最優秀的文章讓學生學習?如何設計思考練習題才能讓學生更好的迴應文本?如何綜合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如何通過問題的設計培養學生多元思考的能力?所以,在閲讀厚厚兩大本的《美國語文》時,我的閲讀方式可能和大部分人都不一樣,我常常迫使自己停下來思考:這樣一個編寫體例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如果我讀到這篇文章,我會選擇它作課文嗎?我會像他們這麼來設計思考題目嗎?換位思考的方式讓我在閲讀這套書時收穫頗豐,平時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也受到了不少啟發。

從教材編寫角度讀《美國語文》

  一、編寫體例的宏大與精細

編寫體例是教材的骨架。有的教材按文學體裁(如,小説、戲劇),有的按文章形式(如,記敍文、説明文),有的則按主題或專題(如,名人故事、保護環境),還有的按讀寫訓練點(如,根據文章推斷作者的想法),這些編寫體例各有優劣。《美國語文》則是一種我從來沒想到過的體例,它用美國曆史做經線、用美國文學做緯線,穿插語文聽説讀寫和活動能力的培養,兼有基礎性的詞語累積和延展性的創意思考,真是一個讓人拍手叫好的編寫思路。

這個體例可以取精用宏,充分展示美國幾百年來的精神史。全書共分為六個部分,依次是“文明的交會”“國家的誕生”“國家的發展”“分裂、和解和擴展”“不滿、覺醒與反抗”“繁榮與保護”;每一個部分下再分成5──7課,選擇的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如“國家的誕生”由《富蘭克林自傳》《獨立宣言》《在弗吉尼亞州大會上的演講》《窮里查德的年鑑》《從新白宮裏寫給女兒的信》組成;在每一篇課文後面,就是圍繞這篇課文進行的聽説讀寫的練習和各種語文活動的開展。綱舉目張,肌理清晰。

我們可以設想,學完這本教材的美國學生,對本民族的歷史會有比較深厚的瞭解,而這種瞭解不是建立在枯燥的大事記和乾巴巴的結論上,而是建立在血肉豐腴的文學作品上,記憶當會更加深刻。在文學作品中展開的美國曆史,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長卷,優美而跌宕地展開。這套書並沒有一個編者前言來敍述編寫理念,但能感覺到其目的是要增強民族自信,增進文化認同,強化“美國夢”。例如,在講述20世紀美國文學時,教材説,“進入20世紀的美國是一個在世界範圍內佔據了優勢的國家……美國文學的一個新紀元到來了。20世紀早期的劇變預示了一個充滿藝術實驗和不朽文學成就的時代。”字裏行間洋溢着的文化自信也會感染學生。

美國的歷史短。有一個段子是説,美國人諷刺法國人,説他們往上數三代,就不知道自己的祖父是誰,暗示法國人的多情;而法國人則諷刺美國人,説他們根本就往上數不到三代,意謂美國的歷史短。以這樣短的歷史,編輯成厚厚的教材供中學生學習,我們應該敬佩編者的視野和文化胸襟。回想我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浩浩湯湯,經典名著更是燦若星辰,可惜我們沒有這樣系統地向中學生介紹文學、歷史的教材,並以此更好地培植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想象,如果我們能有這樣的一套教材,大概就不需要用《大學人文讀本》這樣的書來補課了吧?

  二、課文選擇的宏富與精當

課文是教材的重要內容,它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寫作規律,印證語文知識、進行文學薰陶。《美國語文》面對浩如煙海的作品,它是如何來選擇的?為什麼要選擇這些作品而不是其他?編者沒有説明,只有仔細閲讀後,才會品出其中的味道。

課文注意調動學生的閲讀興趣。第一篇課文是哥倫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誌》節選,應該説有一定難度,但節選的部分是哥倫布初登美洲大陸的遭遇,以及和印第安人打交道的情景。在介紹印第安人的原始文化時,用的是他們口頭傳承的神話。一些閃爍着文辭之光的政論文和演講詞也被選入課文中,例如《獨立宣言》的節選和林肯的《葛底斯堡的演説》。

課文的選擇還注意到了體裁的多樣。小説、神話、散文,戲劇、詩歌都有,不過翻譯本限於篇幅,詩歌和戲劇並沒有譯出來。不同的文體代表不同的語言形式,一定要豐富才能培養文學欣賞能力。很多課文都採用節選的方式,這一方式也值得我們借鑑。有很多的經典文學名著都是長篇作品,但教材由於篇幅限制,不可能無限制選入,有的時候只好放棄,這樣也會造成教材中散文和詩歌比重偏多,而小説又多侷限在微型小説的情況,而學生在教室外最可能閲讀是長篇作品,尤其又以小説為多,這樣容易形成課內和課外閲讀運用之間的落差。採用節選的另一好處是,如果學生多這個片段很感興趣,他們就有更多機會找到整本書來讀。

課文要體現主流價值觀,任何國家的教材都不例外。《美國語文》中的課文,自然也是為學生講述民主、自由、平等、奮鬥的精神和信仰,可以瞭解但不必全信。我感興趣的是,在做這樣講述的時候,編者並沒有採取只凸顯一種聲音而屏蔽相反聲音的方式,而是都呈現出來讓學生判斷。例如,在描述美國內戰的部分,有林肯的《葛底斯堡的演説》和《第二次就職演説》,也有南方軍隊首領羅伯特·E·李的《給兒子的信》,還有普通人的日記和士兵的回憶,描述對戰爭的感受。

實際上,以我這個“老外”看來,《美國語文》中有的文章挺深的,而且不過多強調閲讀的梯度。我邊讀邊想,讀着這樣厚厚的教材,美國學生會不會鬧着要“減負”啊。看得出來,編者很有主心骨,哪些文章必須是學生作為必備知識閲讀的,即使有難度也要放到教材中,不會遷就難度而降低課文的質量。

  三、思考練習的豐富與多元

思考練習是教材編寫中導學系統的一部分,它引導學生如何閲讀、迴應課文、延伸思考,它的作用我覺得甚至比課文還要大。而《美國語文》中對我震撼最大的也是這一部分。

課後的思考練習分為 “問題指南”和“作品累積”兩個部分,下面又各分為一些小項目,如“問題指南”分為“文學與生活”“閲讀理解”“思考”“文學聚焦”,“作品累計”分為“點子庫”和“微型寫作課”,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和開放度讓人常常拍案叫絕。

舉例説明。書中有一篇課文是梭羅的《瓦爾登湖》的節選,這本將自然觀察、社會批評和哲學思想融為一體的作品,對學生已經是不小的挑戰了,課後的思考題則更是具有挑戰性。指導閲讀的“問題指南”有幾道題目是:

根據你的看法,獨自在一個自然環境中度過兩年時光的有利之處和不利之處是什麼?

梭羅可能對今天快節奏的社會有什麼看法?你生活中的什麼具體事情可能會特別讓他擔憂?

用你自己的話來描述梭羅對於個人主義和遵守常規的態度。

根據梭羅的觀點,為什麼窮人要比富人好?

你認為梭羅有可能在今天在今天的社會裏進行他的“試驗”嗎?解釋原因。

國際上一般認為學生的閲讀能力包括成四個層面:第一層,關注並提取明確陳述的信息;第二層,直接推論;第三層,解釋並整合觀點和信息;第四層,檢視並評價內容、語言和文本的要點。在傳統的閲讀教學中,有一套比較固定的模式:解詞釋句──朗讀默讀──歸納文章大意──提煉文章中心,關注第一、二層次比較多,老師也多扣住教材內容來提問,但這並不是高層次閲讀能力的培養,閲讀的重要目的是讓讀者把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相聯結,最好能跳脱開文本進行思考能力的培養。提問的目的更多是激發學生學生從不同方向思考,討論甚至爭論,而不是作為結論記下來。在《美國語文》的每一篇課文後的思考題,編者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強迫學生認同某個觀點,它甚至有意識地啟發學生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

  指導寫作的“作品累積”部分有幾道題是:

寫給編輯的信。梭羅的哲學觀點在今天能怎樣應用?給一份報紙的編輯寫一封信,宣傳人們應該簡化自己的生活的觀點。

比較和對比。寫一篇文章比較愛默生和梭羅的信念,利用他們作品中的段落和細節作為支持的證據。

説服性文章。梭羅在他感情強烈的觀點的寫作中表現得很有説服力。選擇一個對於你來説很重要的事件,然後寫一篇文章説服別人接受你的觀點,並採取行動。使用一個因果關係的組織結構來對你的讀者表明採取行動的結果──或者不採取行動的後果。

習作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原因很複雜。我覺得的主要的原因有:題目太玄虛,“寫印象深刻的一個人”之類的題目看似容易,其實不好寫;學生缺乏具體的寫作對象,不知道寫來是給誰看;缺乏對寫作過程和寫作方法的具體指導,操作性不強。《美國語文》中的寫作題目,看上去比較難,但因為有具體的寫作對象(哪怕是虛擬的),對方法的指導非常詳細,實用性又很強,我想學生應該有比較大的寫作興趣。

《美國語文》的思考練習也並非只有閲讀和寫作,它在每課都有詞彙和語法的講解,不過翻譯本沒有把這部分譯出來,但可以瞭解其實編者也是很重視語文的“工具性”的。而且,這本文學教材也並非“美國語文”課程的全部,它同樣還有講解語法的《英語》課和講解詞彙的《拼寫》課。

阿普爾説,教科書“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而且從本質上説也是一個意識形態和政治問題”,因為它往往決定了“誰的知識最有價值”。的確,《美國語文》是一套反映美國主流價值觀的教材,可是,這個主流價值觀並不是依靠灌輸結論來的,而是通過批判思考獲得的,這是最“可怕”的地方。在語文素養的培育上,編者也花了很大的心思,可以預見到學生認真學完教材後,應該都能“寫”會道。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語文》是“很美國”,“很語文”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cai/vvnr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