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讀《教育與永恆》有感

讀《教育與永恆》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教育與永恆》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教育與永恆》有感

讀《教育與永恆》有感1

何為永恆?愛·揚格説永恆是寫在蒼穹之上的。滄海一粟,時光的長河中,生命成了短暫的存在,生命與永恆之間似乎隔了一道鴻溝。然而人總是不甘於命運的,短暫的生涯中,他們努力向下紮根,向上生長,開出一朵朵花,這一朵朵馥郁芬芳的花結出一顆顆種子,風一吹,就是一次生命的播種。而這風就是教育,因着教育,文明得以傳承;因着教育,未來有了無限可能性。那在人與永恆之間,教育何為?李政濤教授在《教育與永恆》這本書中提出了自己的思索。

本書中李教授以自問自答式的內心獨白和質疑寫出了對教育的思考。在作者看來,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教育本身是對人類永恆的精神價值的追尋。

品讀此書,我有所收穫,亦心存困惑。書中提到了有關教育的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教育的.作用,李教授説“教育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十字路口,通往不同的方向,鑄造不同的人生;但是,教育也有限度,是對人生限度的有限突破,它在個體身上最大的成功,就是最大限度地克服了這個人的人生限度。”關於這點我是贊同的,教育的特殊性就在於它的多種可能性。作為教師,我們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模板,而是要充分的發掘學生身上潛在的可能性,儘可能多的讓學生髮揚個性,發現不一樣的自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教育的目的不是扼殺孩子們的個性,而是讓花開花,讓草長葉,讓樹紮根,每個人都能得其所長。就跟網上流傳的一句話一樣,如果有的孩子還沒開花,請你不要着急,他可能是一棵正在紮根的參天大樹。亦如陶行知所説“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儘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一生一態,不能一個標準要求死,百花齊放才是春。

同樣的亦如李教授所説,教育是有限度的,它會受到時間、空間等諸多方面的侷限。那麼怎樣最大限度的達成好的教育效果?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比如他認為現在學校制定的時間表是對人的肉體的操控,導致肉體喪失了精神和理性,教育時間設計中的“滿”和“精細”更是導致了機械化和碎片化的人生。故此他主張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自我教育時間的安排權,分割權,設計權與建築權還給學生。

關於教學時間設計中的“滿”和“精細”,我想每一位老師都曾經經歷或正在經歷。尤其是初登講台時的我們,每節課備得是滿滿當當,恨不得把那節課的知識一股腦教給學生,卻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吸收效果,忘了“過滿則虧”這個道理。由此可見教學時間中過於“滿”和“精細”,不一定利於學習,還可能適得其反。碎片化和機械化的學習讓學生喪失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而這都是現在教育狀態下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

像這樣引人深思的真知灼見,書中還有很多。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與學生共成長。教育之路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路的盡頭叫永恆,立於蒼穹之上。我們一路行走,一路播撒,心向光明,終有所獲。

讀《教育與永恆》有感2

初聽到這個書名,腦海裏閃現的是“愛與永恆”、“時間與永恆”、“生命與永恆”等等所有能和永恆相關聯的詞。李政濤博士的這本語錄式的教育著作着實為我打開了另一扇大門,在這扇門裏我看到了金色的耀眼的曙光,那是所有教育人所向往的地方。

讀第一遍時,我圈圈畫畫、邊讀邊讚歎,讚歎着李政濤博士鋭利的眼睛和敏捷的思維以及他所處的教育高度。讀第二遍時,我在原來圈畫的地方寫下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其中給我衝擊最大的一句話就是:“我接受了什麼樣的教育,就經歷了什麼樣的人生。”是啊,一個人所接受到的教育,真的能夠影響他以後變成什麼樣的人,經歷什麼樣的人生。

什麼時候讀懂了人生就讀懂了教育,什麼時候參透了教育,也同時讀透了人生。

教育是每個人一生的事業。除了肩負教育子女的重任,同時還需要時時刻刻更新自己的硬軟件,順應時代的潮流,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評,自我教育,汲取時代精華,供自己昂揚向上地成長。

孔子説過:“吾日三省吾身。”人生在世糊塗始,如何由糊塗變聰明,自然離不開這個人所接受到的教育。自出生開始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等,都深深影響着這個人的行為和思想。所以説,人到底還是社會性的動物。外因比內驅力更具有神祕的'力量來塑造一個人。

李政濤教授在書中寫到:好教育註定是一個深入淺出的過程。但往往糟糕的是:教育者還沒有“深入”就開始“淺出”了。讀到這句話時猶如醍醐灌頂一般,我在心中問自己:我是不是也如教授所説的那樣?那麼,如何避免成為那樣的老師呢?然後我迅速翻看目錄,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在“教育中的教師”這部分裏,我靜下心來整整讀了三遍,李教授的每一句話都激盪着我的思緒,更是直擊我的心靈。在與這些文字碰觸的過程中,我總是會禁不住標註下那讓我為之感歎的語句,我彷彿不再是身處迷霧之中,眼前漸漸明朗了起來。

李教授説:“教育離不開訓練,但不至於、更不等於訓練。教育需要再往前走一步,還要啟迪人的智慧,培育人的人格。”是啊,只是永遠不能偏離的軌道啊!好的教育是發現美、創造美、享受美、理解美的過程,所以,無論世間的教育有多少的漏洞和殘缺,教育依舊能夠擁有那動人心魄的美。

教育是全社會的教育,所有的教育經歷,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自然教育,職業教育最終都指向社會。

社會是檢驗教育成色和教育成效與教育質量的打靶場和試金石。

正如李教授在後記中所説:每個人的生命獨特,不可替代,每人即永恆。寫下,就是永恆。以教育的眼光,凝視永恆、參與永恆、建構永恆、創造永恆。

讀《教育與永恆》有感3

什麼是“教育”?在我國教育一詞最早出現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又或是許慎《説文解字》中所闡述的“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簡而言之,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那什麼又是“永恆”?永恆即永遠、恆久,精神和世界永遠存在,象徵人們對生命和世界的美好願望,這是百度百科對永恆的釋義。那教育與永恆有什麼關係呢?

臨近寒假,學校給每個老師分發了一本李教授的《教育與永恆》,初次讀來,苦澀難懂,李教授分別從時間和空間、自然與社會、家庭與學校等方面詮釋了教育是什麼,在人通往永恆的道路上,教育何為等問題,我合上此書,我想的是在新時代教育這個背景下,教師何為?

以我目前所教授班級學生的狀況來説,有很多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而英語教學非常依賴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和學生的多次交流,我發現,很多基礎不紮實的學生上課聽不懂,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想學卻跟不上;有的學生會心猿意馬,注意力不集中,導致聽課效率不高,所以如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對於我來説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以下是我針對這個問題的反思。

(一)因材施教,加強師生交流

首先我會對國中英語教材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和認識,將知識形成一個框架體系,注意知識的歸納和總結,並適當的拓展和延伸,力求將國中英語分類闡述,其次,課下,我會經常和學生進行課後溝通交流,瞭解他們目前的英語水平以及每節英語課的掌握情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對上課的形式也進行一定的轉換,過去都是老師一直不停的説,而學生作為觀眾靜靜的'聽,很多學生只聽不思考,導致了上課效率不高,有一部分學生容易走神,甚至在課堂上犯困,這樣不僅收穫不到學習的效果,而且還會阻礙後續課程的展開,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轉變一些上課的形式,比如課間加強練習,加強學生對英語的關注,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一些閲讀技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學習英語知識,老師主要是答疑解惑,而學習還是要靠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依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所以我在課堂教學時,應注重以教學目的為宗旨來進行教學設計,學生回答問題積極,但並不代表學生對英語的認知程度就得到了提升,所以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對教案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有時候自己感覺教的好,但不一定學生就學的好,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課後的作業練習和考試成績也能真實反映部分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現有的掌握情況並沒有充分的銜接,所以教學上要多和學生交流,對於知識要及時的鞏固和加強,不斷反饋自己的教學內容,適時調整,爭取最大化的完善自己的教案,同時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足之處及時和老師交流溝通,薄弱的地方及時練習和鞏固,打造一個真正的高效課堂。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經過目前的教學發現,不少學生在學習上很努力,但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不僅學習上收不到效果,也影響了學習的信心,這是因為很多學生沒有掌握學習英語的方法,不能學以致用。有許多學生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思維比較活躍,課堂上可能掌握了,但是一到考試就忘光了,記的不牢,而且也沒有一個整體性,説到哪記到哪,但就是不會用,所以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現有的學習資源,高效合理的安排課後的學習鞏固時間,課堂上主動引導學生思考和反思,思考掌握的部分,反思自己掌握不牢的部分,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接受老師傳授知識,課後鞏固加強,並反饋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的和老師交流,只有學生真正的學進去了,教學才算是真正的落實,否則花再多的時間,也是收效甚微,英語學習注重學生多聽多讀多寫,和學漢語一樣,英語也是一個個單詞短語,在某種情境下組合而來的,學生如果不讀不寫,老師教的再好,學生也還是不會,這樣也就會在學習中收不到任何效果,所以我會讓他們自己多讀多寫,然後思考,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四)關注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羣體

每個學生學習能力有差異,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有差異,英語的學習既是階段性的,也是承上啟下式的學習,對於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要求相對其他學科要高,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學習上也要針對英語知識掌握程度不同,提出不同的學習方法,才有更高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對於很多學困生而言,課堂上的聽課效率很差,注意力不集中,很多知識聽不懂,聽着聽着就容易心猿意馬,甚至在課堂上犯困,考試成績可想而知,長此以往,也會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導致自己越學越不想學。

通過和學生的交流和一定的探索,對於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我也研究了自己的一些方法,來提高他們的英語成績。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課堂的知識基本上都能吸收,課下及時鞏固加強,沒掌握的及時反饋,能夠跟上老師的節奏。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基礎知識比較薄弱,首先要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在確保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多讓他們進行情景互動,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這樣他們不容易走神,能夠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其次,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讓他們從基礎抓起,從閲讀、完型、聽力、寫作一步一個腳印的慢慢抓起,提高一個方面就是一個大的進步,最後,注重應用現代的教育技術,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在腳踏實地的同時,也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這樣才能整體提高班級的學習成績。

李教授書中寫到:“教育者的心靈歸宿大抵脱不了兩種結局:越教越黑暗寒冷、越貧瘠荒涼;越教越明亮温暖、越豐厚繁盛”在我看來,前一種教育的結局,代表着“死亡”,後一種教育的結局,大抵就是“永恆”,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必須要自我審視,把終身學習、不斷成長、自我改革作為我們永久的志向。“我教故我在,我在即是永恆”只要我們教師用愛用心鑽研教育,教育即是永恆。

讀《教育與永恆》有感4

在温暖的午後翻上幾頁,在寂靜的夜晚凝神思考,《教育生活的永恆期待》這本書讓我感觸頗深。

教育的使命是樹德立人。或許,當我們對分數背後的東西關注更多,對分數以外的東西關心更多的時候,離教育的目的和本質就更近了。

我的學生範浩,英語基礎較差,但是平時默寫單詞可以看出是用心記憶過,期會考試後我讓每位同學寫一份期會考試總結,範浩寫得非常認真,之後我找了部分同學談話,按常理來説找的這部分同學都是考試在及格線以上的或者有潛力考入一中的,但是我還是找了範浩,或許他的英文成績短時間很難提高,但是若干年後他會記得有老師關注到了他,不放棄他,並告訴他他在班集體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當看到學生萎靡不振,我們可以張口批評,也可以視而不見,還可以草草過問,當然也可以做到深入細緻的調查、溝通,説不定,這裏面,就有一個令你吃驚的故事。

我班另一個學生,成績屬於中等,剛開學時我發現她上課經常靠在桌上,所以有天早自習我找她聊天,一開始她很拘謹,後來她慢慢敞開心扉,説她國小時英語成績很好,進入國中後因為不喜歡當時的英語老師,導致英語成績越來越差,經過這次溝通,慢慢的,我看到了她身上令人欣喜的變化,期會考試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每個學生都有他們自己的想法,那麼老師就要做到主動和學生溝通,或許就可以打開他們的心門從而使她們得到自我提高。

對於學生,我們應該更多關注分數背後的東西;對於自己,我們更應該學會反思。老師不是聖人,也沒有義務做聖人:老師不是完人,也沒有能力做完人。但老師一定要努力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定要努力成為能夠慎獨和自律、值得他人敬重和信任的人。

有次上早自習,快到校門口時迎面開來一輛摩托車,後面載着學生,當時這位騎摩托的父親衝我按了幾下喇叭,當時因為趕時間我並沒有減速,反而加速前行,這位父親只能靠邊等待,我從反光鏡看到了這位父親難以置信的眼神,或許他心裏在想作為一名老師還不顧自己和其他人的安危飆車,當時作為老師我深感慚愧。

老師和其他職業不同,其他職業的離開了工作場所,就可以是自由人。教師,即使離開了校園,在大自然中,在人羣中,在黑暗處,在任何地方與任何時刻,一言一行仍被寄予厚望----為人師表。這就是老師。

最近我正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和書中的一個主題《以審美趣味對抗堅硬的現實》不謀而合,學生到底是以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老師的好壞?對他們要求嚴格是否一定對未來好?就像電影《死亡詩社》裏面,傳統的教育模式也許會因為高升學率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擁護,但是一羣羣鮮活而又充滿生氣的、本應該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生卻在無形之中被鈍化了。人不是機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應該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的知識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應該重新定位,把學生視為積極的活動者,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創造性,使他們能夠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動。如基丁老師一樣,教育者應該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和行為的引導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希望我們能繼續堅守平淡,守護教育的良心。

讀《教育與永恆》有感5

小時候,經常聽到一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一直不太懂。後來漸漸明白,這句話就是把書當成一塊敲門磚,通過讀書去獲得金錢和美女。

上國中時,有一篇課文選的是趙麗宏的一篇文章《為你打開一扇門》,文章開篇的一段我最喜歡:世界上有無數關閉着的門,每一扇門裏,都有一個你不瞭解的世界。求知和閲讀的過程,就是打開這些門的過程。打開這些門,走進去,瀏覽新鮮的景物,探求未知的天地,這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也是一個樂趣無窮的過程。一個不想打開門探尋的人,只能是一個精神上貧困衰弱的人,只能在門外無聊地徘徊。當別人為大自然和人世間奇妙的景象驚奇迷醉時,他卻在沉睡。

上大學時,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給我們知識,讓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廣闊遙遠的世界,取得更大的進步。

我一直在想,書中到底有什麼?每天看書,彷彿只是習慣,只為心安。有些書,看的時候心潮澎湃,看過之後卻淡如白水。有些書,看的時候平淡無奇,卻常常無意中給我生活中的啟示。

其實,書中沒有金錢和美女,有的只是令人驚奇的新鮮世界和通向智慧清明之境的道路。

在人生走過的每一天,我們都會遇到各種想不明白的事情,都會有糾結難過不知所措的時候。此時,只要選擇一本好書,靜下來閲讀,就彷彿一盞明燈照亮了前行的路,又彷彿在雜草叢生的荒原中找到了指引方向的燈塔。

李政濤教授的《教育與永恆》就是這樣一本可以作為教育生涯燈塔的'枕邊書。

第一次見李政濤教授是在一次教師培訓上,他講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和教師專業發展。從宏大的社會變革到教育本質,再到教師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衝擊,最後到面對海量信息的三重境界。我被他深深地吸引着,他身上閃耀的是智慧的光芒,他帶給我的是一種新奇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

這次他的新書發佈,學校給老師們每人發了一本,看着深藍色的封面,就有一種深邃、悠遠而寧謐的感覺。

裏面的文字,每一句都值得深思,每一句都帶給我新的思考。

“覆蓋,是我們時代的特質。所有制作或創造出來的東西,無論技術、器物,無論思想、觀點和方法,無論名人、明星,都隨時可能被一波波的後來者覆蓋,一層層地被後繼者覆蓋,被塗抹,直至湮滅消亡。”如此深切的領悟,透徹的剖析,是我們都感覺到卻無法用準確的語言,清晰地講出來的。

關於教育與培訓。

期末考試結束之後,跟一位孩子的家長聊到他的成績,聊到某數學培訓機構開辦的學校,提到那所學校的孩子被訓練得很好。我就想到一個問題,教育與培訓有什麼區別?學校教育與培訓機構的培訓又有什麼區別?他們各自的價值在哪裏?為什麼這位家長一直説培訓機構很好,卻不會讓孩子離開學校只在培訓機構學習?

“教育常常被縮減為培訓。培訓無非是為了掌握某種技能(如使用電腦、開車等)而進行的訓練。教育離不開‘訓練’,但不止於、更不等於訓練。教育需要再往前走一步,還要啟迪人的智慧,培育人的人格。培訓可以速成,且必須速效,‘馬上就要用’的召喚如擂鼓般在培訓者的耳朵旁反覆迴響。這種召喚具有‘魔力’,湮沒了對人的智慧與人格的呼喚。結果,技能有了,智慧沒了,人格丟了。”

也許所有讓孩子報培訓班的家長都能隱約感覺到教育與培訓的區別,而作為老師,我們要更加清楚,自己所做的不是培訓,而是教育,是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完整人格的培養,更是價值觀的培養。

空間中的教育。

空間與能力有關。校長的“空間領導力”,教師的“空間設計力”,學生的“空間領導力和空間設計力”。教師設計教室空間的能力必須在乾淨、整潔的底色之下,否則,所有的設計都會啞然失色。而教室裏,需要師生共同設計和完成空間的裝飾,每一處空間,都藴含着師生的努力,同時也藴含着感恩與責任。

對終身教育,我們認為理所當然,卻不知其背後深層的哲學思考。人生有涯,重在過程,每一次的學習與探索都是擴展個人生命深度與廣度的過程。而做到終身教育其實不易,如何把終身教育的可能性變為現實?作者説“終身教育,是以保持原有的活動空間,甚至打開新的生活空間為前提的。”曾經的我對自己窩在房間、被窩的行為不以為意,覺得自己還在看書、看視頻,也是在學習和進步。可是,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對自己的行為有了更多的反思。躺在牀上看書究竟是不是完全的、自足的終身學習?沒有保障自己柔軟膝蓋、健壯體魄的終身學習又能堅持多久?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本可以作為教育人枕邊書的著作,值得反覆閲讀咀嚼,書裏有一道通往澄澈明淨之地的光芒。

讀《教育與永恆》有感6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從我手拿教鞭那日起,我就深知一名教師肩上擔負的責任。正如李正濤教授在這本《教育與永恆》中所説的那樣,學校是人類的學習中心和教育中心,學校是終身教育的中轉站和加油站,它是師生共生共長的生命場和家園,而學校中的教育主要通過課堂、班級和學校文化活動來完成,這也是學校教育的三駕馬車。我們教師在這三駕馬車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着不懈的努力(不斷地創新教育手段、不斷地汲取教育理念、不斷地讀懂各異的學生個體),在每日的備課工作中我們可能面對的是三年級的學生,但我們在學情的分析中會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進行合理的預設,並根據學生後續知識學習上的可持續性我們會找尋他們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以起到融會貫通之用。

任何事物都有善惡、美醜的兩面性,我們需要揚長避短,在教育生活中多給孩子美好的教育,感受教育之美,同時也需要給教師美好教育、美好教師的機會,這樣才能使美好的教育得以傳承和發揚,並積極創新。現如今的教育隨着時代的進步也在不斷地發生着變化,純文字的教育力量逐漸衰弱,還需要影像來拯救。正如書中所説一部好的影片是一個具有內生力的教育噴泉,前段時間校長在青聯社推薦的幾部極具教育意義的影片(如《一生只為一事來》、《音樂之聲》、《放牛班的春天》等等)就是如此,它能直接觸及我們的情感,深入我們的靈魂,讓我們在觀看中領悟教育的真理。

當前教育中有各種減負的呼聲和喧譁,但是這樣的.減負好似跟我們的一線教師無關,很多教師被各種無關教育本身的一些瑣碎事務所牽絆,導致老師無法真正靜下心來做真正的教育,如果我們能把花在這些形式上的心思或者精力真正用在我們的教育中,教育才能如李政濤教授所説迎來新的希望,甚至新生。

在教育中我還需要不斷修煉自我,不斷提升自我,不斷自我審視,為使教育中的學生能夠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沒好的教育而不斷改變、不斷創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155j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