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關於教育的隨筆

關於教育的隨筆

關於教育的隨筆1

學生課業負擔重,國家教育部倡導減負。可這樣做完成不了教學任務。仔細觀察,其實並不是在校完不成任務,只是孩子們平時養成了拖拉的壞習慣。

關於教育的隨筆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們發現,學生比較弱的環節基本上是由於沒有做足夠的聯繫導致的,但是過多的聯繫又會是學生對作業和學習產生反感,喪失學習興趣,會適得其反。絕大多數的國小生都不喜歡做作業,最大的願望就是每天都沒有作業,更不要説主動的去做課外作業了。於是,召開班會經過全體集體商議,有了全新的課外作業制度——“由你決定”。即課外作業的量是由學生,而非老師決定的,這樣,當課外作業多的時候,學生是沒有怨言的。看到這裏,也許你會有些疑惑,那就讓我們再説得清楚點吧。課外作業是由學生決定,但不是他們的嘴巴決定,而是表現決定的。

“由你決定”制度的基本內容是:在完成回家作業後,每天一個有針對性的少量的課外作業,這個作業不要求學生非常快的完成,甚至可以比平常速度慢一點,但對質量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如果錯誤超過三個,那對不起,你還得再做一個練習,再超過三個錯誤,依然是這樣,直到錯誤在三個以內。最後,老師還會表揚每天課外作業全對,或者錯誤極少的同學。多次受到表揚的學生會獲得老師的實物獎勵。

因此,在孩子們做課外作業的時候都非常認真,非常仔細,不東張西望,更不會私下講話,因為這會影響到自己作業的質量。同時在完成之後主動檢查,對有疑問的題目自己再三斟酌。這使得他們不僅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對知識的轉化和吸收,而且也培養了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後的學習大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説,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老師做好的引導,還需要好而嚴的制度來規範他們的行為和習慣。

關於教育的隨筆2

身為乖乖女的我在家鄉的一手安排下進入了一所學校,但這並非是我理想的職業,為了讓父母安心,壓下了內心的掙扎。

人雖走進了學校,可我的心卻還在飄蕩,沉澱不下來。面對這個陌生的環境,面對這些踏入校園的孩子,面對這些生活還不能夠完全自理,甚至還要人照顧起居的孩子,我的心緒異常紛雜,飄蕩的心難以沉靜。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寄宿學校,有些離家遠的孩子或留守兒童常常在學校住宿,看孩子睡覺的重任就落在了老師身上,可謂是責任重大。一聽到這樣的消息我更是反感,反感父母逼迫我做出的選擇。

第一天晚上就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一會兒一個歎氣聲。這時聽到一個稚嫩的聲音:“老師,你怎麼了?是不是不舒服?我這裏有藥,是媽媽今天剛送來的,你用一包吧,喝了會好點的,媽媽告訴我的。”

聽見孩子稚氣的話語,我的眼淚刷地流了下來,應了聲:“沒事。”這是我掙扎了好久都沒有流下的淚流了下來,這不是委屈的淚,是釋然的幸福淚水。孩子那份特別純樸的愛撞擊了我那顆飄蕩的心。那一瞬間,我突然感到這份職業的神聖,品味到這份職業的魅力。我的情緒也因此發生巨大的變化。

孩子的愛賦予了我力量和使命,我開始用心靠近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和孩子們在一起是快樂的,雖然有時候覺得工作挺累的,但是孩子們總會帶給我意想不到的快樂。看着孩子們在自己的教育下,慢慢的懂事,慢慢成長,這種幸福的感覺是難以言喻的。我堅定地做孩子們的守護神,享受其中的快樂和幸福。

教育隨筆之教育也是一門藝術

教育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藝術,而教育藝術的全部複雜性,是要善於感覺到一個人身上那種純屬個性的東西。這是大學時代書本上我們學到的知識。當時只是一味的死記,到現在真正到教學實踐中才有深深的體會,體會到它為何還是一門藝術。在教學過程中,看起來一件件小事或一件件繁瑣的平凡事、調皮事、搗蛋事、認識糊塗的事、行為偏差的事,都可以關係到學生的成長,都是大事,都要悉心研究,高度重視,制定解決方案。這些看似小事,處理起來可不容易,既要得當又得善於引導,這才能夠出效果。

讀了《心靈的對話——我和我的小天使》,感受頗深。書中針對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學習、生活展開探討,許多教師覺得艱難、困惑難以解決的問題;許多家長雖用心良苦,卻又往往感到束手無策的問題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

書中的每一位作者都用第一人稱寫出了自己教育或教學的真切體驗,內容具體,實在。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闡發育人的道理。讀着讀着,你會覺得書中的許多人和事都似曾相識,有的就好像發生在家裏,發生在學校,發生在教室。家庭裏的、師生間的、同學間的、親友間的;學習的、考試的、生活的、思想的、性格的、習慣的,五花八門,林林總總。有的曾使您焦慮;有的曾使您困惑;有的曾使您煩惱;有的曾使您“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讀罷掩卷,你會受到啟發,會發現更佳更妙的方法來贏得學生的信賴,贏得學生的心。

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怕於跟孩子接觸,懶於跟孩子溝通的現象也有,這樣就不能和學生打成一片,當然也做不了他們的知心朋友。作為老師,怎樣縮短與孩子們的距離呢?我想應該主動和孩子們做遊戲、邀請孩子們到他家作客,這些做法,正好改變着長久以來教育工作者認為師生之間的關係只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係。孩子們覺得和老師在一起是件快樂的事情,老師覺得和孩子們在一起更是件快樂的事情。

教育的力量在於學生對教育者的認同,只有當教育者被學生認同時,教育的效果才是實在的。教師只要讓自己成為孩子們的朋友,與孩子們平等的相處,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就一定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和工作的快樂。

自然教育是由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來的,他所提倡的自然教育,歸根到底,就是教育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適應兒童天性的發展,促使兒童身心的自然發展。這與當前的教育改革思潮是一致的,而且,對於我們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是很有借鑑意義的。

首先,我們要尊重兒童的意識和情感。兒童雖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寵物和玩物。他首先是一個“人”,有自己的意識和情感的人。作為教師在一定程度上要尊重兒童,按兒童的意願去做。如今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了“打好升學的基礎”,也不問問孩子,就要求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習班,讓兒童不停地學,學一些他們根本就不感興趣的東西,弄得孩子們沒有了自己的自由活動和愛好。如此的教育,在不情願的狀態下,兒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學,也不會專注於這一方面的學習,相反會給兒童造成厭學的情緒,以及對父母的反感,最終成為教育的犧牲品。因此我們應該尊重童權,讓兒童的天性真正釋放,根據兒童身心成長的自然規律來因材施教,而不要強迫兒童。作為老師,我們也要根據兒童的特點開展活動,要把每一個兒童都看成是優秀的,特別不能對一些能力差的兒童抱有任何偏見,培養兒童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使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成為一個多方面發展的人。

其次,要把兒童看成“兒童”。畢竟孩子就是孩子,他們有自己特有的想法和感情,我們有時不能很好的揣摩他們的心理,也不能瞭解他們的思想。因此,當我們把自己認為的真理告訴他們的時候,在他們的頭腦中可能灌入的是許多荒唐和謬誤的東西,而非真理。所以,在許多情況下,如果老師的正面引導不能教育孩子時,我們可以對其採取“自然後果法”。所謂“自然後果法”就是讓兒童自己通過切身體驗來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認識活動和活動結果的意義。我們沒有必要對兒童高談道德、法律、準則,只有他們自己從自身的行為中接受了經驗教訓,才會有所認識和改變。例如,孩子把積木都扔到地上,我們不必急着幫他撿回來,就讓那些積木在地上,趁他們不注意的時候藏起來。當下次兒童提出玩積木時,就告訴他們,積木沒有了,在上次被他扔走了,讓他自己去找,結果他不能找到。如此他嚐到了自釀的“苦果”,才會意識到不對,下次才不會那麼做。我想這比諄諄教誨循循善誘要有效的多,但必須掌握一定的度。

再次,在對兒童進行教育過程中,可以進行一定條件下的“直觀教育”。我們現在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被長期關置在家裏,不少長期嬌生慣養,生活在狹小的空間中,對書中所描述的大量知識很難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和想法,也不能夠真正瞭解書中的含義,因此適當的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捕獲他們所缺乏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如今的孩子都是家裏的“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不愛勞動,我們根據以上情況,開展“我是小能手”的活動,讓他們知道勞動的價值並熱愛勞動,同時更加了解父母賺錢的辛苦,更加愛他們的父母,收穫將收益非淺。

第四,人的天性發展是有秩序的,教育必須適應不同時期兒童天性的發展水平。教育必須要遵循這個自然規律。盧梭強調説:“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酒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教育在適應兒童天性的同時,還要適應兒童的個性差異。我們只有很好地瞭解每個兒童之後,才能對他發展給予正確的指導,使他們身上的天性自由自在地發展起來。

最後,遵守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教育。我們要讓兒童完全自由地進行活動,並儘可能多地給兒童以自由活動的機會,仍他們能以自己所特有的方法去看、去想、去感覺一切事物。教育者的任務就是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兒童自由發展的適當的環境,通過仔細觀察,進行適當地誘導,只是在兒童感到經驗上或力量上不足時給予適當的幫助,而不應該強迫他們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

綜上所述,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順應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兒童發展的規律,是有其實踐價值的,他對兒童的認識也是值得我們參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更加關注兒童的天性,尊重他們,讓他們更加自由快樂的發展。由此可見,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如今的教育是有很大的啟示的。

關於教育的隨筆3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説,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是膚淺的知識。因此,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們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教學行為,從教材解讀與設計、教法與學法的選擇、課堂細節的處理等層面去反思。作為日常的教學,近年來我常常用這樣的幾個問題去反思自己的教學:這節課,我投入激情了嗎?對教材的解讀,有更恰當的角度嗎?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合理可測嗎?這節課中最難忘的一個細節是什麼?這節課最大的遺憾是什麼?如果重新來教這節課,哪個地方最值得改進?反思的深度,決定着教學所能達到的高度。活躍在教壇上的大師們,其實也是反思的高手,也是通過一步步的成長,才成為今日的“明星”。

作為一個老師,我們除了反思教學,還可以反思為人處事,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東西。同時,要邊反思,邊記錄,用鍵盤留下文字,為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學提供鮮活的案例。

關於教育的隨筆4

中國小教師寫教育隨筆,是一種非常好的反思自我、提升自我的方式。總結許多教師和學校成功的經驗,無疑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教師自覺地寫教育隨筆,學校大力提倡寫教育隨筆。因為,這樣做是真正推進教育科學研究發展的根本途徑。

我曾在許多場合講過,我鼓勵教師們參加我的“朱永新教育成功保險公司”,投保條件為每日三省自身,寫千字文教育隨筆一篇。一天所見、所聞、所讀、所寫、所思,無不可入文。每天跟自己對話,每天寫下自己的感悟,解剖自己的心靈,記錄自己的成長,寫下自己的教育行為,十年後持3600篇千字文計360萬字的教育隨筆來本公司,現在投入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我一直主張以這種鐵杵磨針精神鼓勵教師撰寫教學日記,每天堅持寫一篇教育反思類的文章,促進自己快速成長。

怎樣寫好教育隨筆?首先要有教育的熱情與激情。對教育的熱情與激情是寫好教育隨筆的原動力,這種熱情與激情來自對焦與事業的深刻理解與熱愛。其次要多讀書,開展讀書活動,營造“書香校園”。連國小生和中學生都要讀100本中外名著,身為教師怎能不讀書?否則就無底氣,無積澱,缺乏人文精神、缺乏文化視野。不讀書的教師很難寫教育隨筆,不讀書的教師更難“走運”。讀書可以給你啟發,讀書可以豐厚你的底藴,讀書可以提升你的學養。再次,要勤於實踐。實踐出真知,這是哲學的普遍規律。寫教育隨筆一個極其重要的素材來源是實踐。一線教師最大的財富就是得天獨厚的實踐資源,教育教學實踐中的設計、過程、經驗、失誤、差錯、體會、反思,甚至是日常的教育瑣事等,都是寫教育隨筆的好資料。第四,要學會思考。讀書和實踐只是為寫好教育隨筆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要把讀書的收穫和啟迪、實踐得失與感受行諸筆端,最關鍵的還是要學會思考。思考是總開關,沒有思考就沒有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沒有思考,就沒有概括和提煉;沒有思考,就沒有思路與昇華。第五,要有較好的語言表達的基本功。寫不同於説,要把心裏想的,嘴裏説的變成文字,還是要一點文字功夫的。因此要在不斷的寫的過程中,提高寫的能力。

總之,教育隨筆不是一件深不可測的事情,要克服畏難情緒,要克服高不可攀的思想,要克服一曝十寒的現象,要持之以恆,要勤於實踐與讀書,要勤于思考和動筆。如果能夠做到這一些,你就一定能夠寫出出色的教育隨筆來,你也就一定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專家型教師。

關於教育的隨筆5

當今社會,孩子的教育成為家庭中一件大事。之所以這樣,原因很多,憑藉大學聯考改變命運後的家長有意無意地感受到學習帶來的生活改變,希望自己孩子有更好地改變,同時擔心已有的改變也會因為孩子的學習而失去;一部分學校轉嫁教育責任,家長承擔了越來越多課後作業監督與檢查的任務;社會節奏越來越快,學校補課,課後輔導等氛圍給家長帶來無形壓力;競爭的環境給教師與家長無形壓力,這些壓力轉嫁到家庭教育中……

在如此這般的境遇之下,很多家長犧牲了自己,為了孩子的學習辭掉工作做了全職媽媽;有的家長放棄職業規劃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有的家長甚至陪讀;陪考……

是的,父母能夠陪伴孩子的關鍵期沒有幾年,這種陪伴的缺失會給孩子成長帶來較多問題。但是這不能成為父母犧牲自己成全孩子的充足理由。每個人都有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這種需要與家人和社會的認可聯繫在一起的。如果體會不到價值感,多數人會焦慮、失望或者煩躁,這樣的狀態對家人和孩子來講都不是好事。前兩天看到一則新聞,滋味母親帶着一雙兒女要去跳樓,原因是丈夫出軌。我不知道這位媽媽是不是全職媽媽,但很顯然她把重心完全放在家裏,才會出現遇事後用這種極端方式威脅來解決問題。

我見過,也聽説過很多做得特別好的父母,尤其是媽媽。為孩子包攬一切日常事務,為孩子安排好一切課餘時間,為孩子學習自己重新學習中國小內容,還有的家長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不惜夫妻分離……昨天聽到一位學習很好的孩子,每週額外做八套試題,中學生考試和滿分差一分挨一巴掌……這樣的孩子心理負擔有多重!

我不是説,父母不要管孩子,適度地慢慢放手,在孩子嬰幼兒階段,陪伴很重要,家長要抽出較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但國小以後,家長就要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慢慢退出,給孩子越來越多自主選擇的權利和機會,讓孩子逐漸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學會在不同狀態下去調整自己心態。

同時,家長的自身發展是很重要的,家長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成長自己,發展自己。用自己積極的狀態、上進的工作態度和獲得的社會成就激勵孩子,給孩子塑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生活狀態和工作作風。

另外,學習成績不是孩子成長的唯一。家庭裏有爸爸媽媽,有爸爸的擁抱和幽默,有媽媽的嘮叨與微笑,有爸爸媽媽相互支持、相互欣賞帶來的幸福温暖的感覺會伴隨孩子成長,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有温度、有責任感的人。

關於教育的隨筆6

看到這樣一個故事,很受觸動。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位男士在海邊散步,注意到沙灘的淺水窪裏,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捲上岸來的小魚。被困的小魚儘管近在海邊,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然而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小魚就會乾涸而死。這位男士突然發現海邊有一個小男孩不停地從淺水窪裏撿起小魚,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還大海。

“這條小魚在乎”,小男孩的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是啊,小魚千條萬條,但對每一個小魚來説,它的生命就是它的全部,是它的整個世界。每一個生命都是唯一,都不能用其它生命代替。這就是小孩救魚意義。因為,他的舉動,每一條小魚都在乎。

泰戈爾説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因此,教育之“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讓人擁有“這條魚在乎”的美麗心境。

反觀我們的教育,似乎有點捨本逐末了。素質教育喊了多少年,還是一紙空文。分數大有“一俊遮百醜”的功效,應試教育雖然也培養了一些千里馬,但也讓一部分學生從小就學會了弄虛作假,學會了逃學打架,我們的教育,何曾培養過學生對生命的關愛?孝悌之道都拋到了九宵雲外,還談什麼對小花小草的情懷?

如果沒有尊重生命的教育,沒有對社會責任感的教育,那麼,他所掌握的知識越多,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一們教育家説過,“我們要培養孩子“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這種情懷就是在乎沙灘上每一條小魚的生命的男孩所擁有的情懷。否則,視小魚如草芥,給鮮花以蹂躪,即使其道德評分或許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價值。對人的尊重,對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曉生命的不可重複性。人不應無端地剝奪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級的生命。當一個人對低級的生物或動物毫無憐愛之情時,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級的生命嗎?反之,當一個人充滿了對小草、小魚生命的關懷時,對於高級的生命、對於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嗎?

古人説:“哀,莫大於心死。”一個對外部世界冷漠無情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一個由許多對生活、對生命無動於衷的人組成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作為教育者,也許有許多具體的工作要做,有許多具體的課業要抓,但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人文情懷,其中最基礎、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點乃是喚醒學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關於教育的隨筆7

隨着幼教機制的不斷合理化改革,幼兒園教育模式越來越順應幼兒年齡特點,呈現出輕鬆自主的發展趨向。幼兒園教學環境的佈置也正在嘗試無課桌教學,但在一些空間、資金等條件受限的幼兒園,活動、就餐、教學三室合一,還不得不借助桌椅來組織幼兒。於是幼兒坐位的編排便成為一個令老師費心的問題:每個孩子都愛當排頭,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領頭雁。怎麼才能讓每個孩子都開心,每位家長都滿意呢?

這也曾經是我很頭疼的問題。但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問題已不在是問題。在此不妨説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假如教室空間較大的話,我們可以嘗試“大拼盤”的方法。

如:有時將桌椅排成幾個大方塊、有時排成幾豎排或幾橫排,也可以採用大圓圈的形式,還有“花兒朵朵”等等;或將移動黑板移至教室的不同方位,讓一位幼兒都有當排頭的機會。

二、如果教師空間太小,以上方法無法實施的話,我們可以採用“流動法”。

不妨試試將全班的小朋友按大、中、小個兒分成三到四組,每組幼兒差不多一般高。然後本組幼兒每天向前遞進一個座位,每兩週幼兒便有一次做排頭的機會。還可以請每一天的排頭分別負責本組的`衞生安全及常規管理,充當老師的小助手,在第二天的晨會上請孩子們民主選舉出最棒的小助手,老師再給予適當的獎勵。與此同時,各組幼兒定期左右輪換,以預防斜視、近視等眼疾的發生。這樣,不但能有效的保護孩子的視力,而且還可培養孩子的組織管理及自我管理能力,在管理與評價中強化孩子的是非觀念,潛移默化的矯正幼兒膽怯、害羞、孤僻等不良性格傾向,有助於自信心的培養;還能充分體現出教學中“面向全體”的教育原則。家長放心,孩子開心,老師們何樂而不為呢?

另外,我們還應該儘量嘗試室外教學,讓孩子在清新美麗的自然中吸取養分,培養廣泛的興趣。以操場、草坪等室外區域作為教學場地,不受空間的限制,陽光清風,輕鬆愉悦;藍天白雲,自由廣闊,孩子們一定會喜歡的。

老師們,咱們一起來試試吧?!

關於教育的隨筆8

在幼兒園工作過程中,各類小事繁不勝繁,但卻都不能忽視。作為一名年輕的幼兒教師,自認為記憶力尚可,但也會在繁忙之餘忘卻一些注意的事項,特別到了中午,交接班時,上午班的教師忙於照顧尚未用完餐的及已用完餐在玩的幼兒,下午班的教師就開始忙於鋪被準備午睡等事了,有些事一忙就忘了交代,由此也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小麻煩,年輕教師是如此,更別説年紀大一些的。

針動這一情況,除了反覆提醒自己要記住的事外,我還將各種事情寫在紙上,放在風琴上來提醒自己,但因為紙成平面狀放置,有時還是與琴上一些其他的書件等混合,不夠醒目,因此效果有提高但並不理想。怎樣使自己非常自然地被提醒?經過思索和設計,我找了張吹塑紙,將它製成一個兩面為三角形的

立柱體,再在三角形兩端別上兩枚回形針,提示紙條就夾在回形針上,由於是立柱體,不會同一些平面書件混淆,且色彩又與風琴對比較大,因此很能吸引人的視線,自然而然地就讓人注意到該記住的事了,“***今天身體不好,要注意照顧。”“下午別忘了發家長通知。”“告訴***家長……。”一個小小的架子,不但幫助我記錄了所有瑣碎的小事,又提醒了我該做些什麼,還為我們的交接班工作起到了好的作用,接班教師可以在一進教室或幼兒午睡後,靜下心來細閲一日狀況變化及應注意的事項。如果在立柱體上挖個小洞,還可以作為筆筒插筆呢!

得意洋洋之時,我為之取了個小小的名稱“勿忘冊”,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在教學過程中獲得更多類似的小訣竅,使我以後的工作更為細緻、完美。

關於教育的隨筆9

“我來,我來……”在一張張渴望參與活動的小臉中,我找到了鳴鳴,他正高舉着小手,眼中閃爍着急切的表現慾望,看到這種情景,我不禁想起鳴鳴剛入園時,他父母和我談起的一番話:“這孩子,從小反應慢,教什麼都不會,真是沒辦法了。”從那時起,鳴鳴就是別人眼中的笨孩子,扮演着醜小鴨的角色。

在教育活動中,我總是特別在活動結束後單獨找他,問問他活動中的知識學會了沒有,時不時開一次小灶。

有一次,小朋友在室內自由活動,突然電燈滅了,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説:“電燈沒了”、“燈壞了”。這時候鳴鳴地聲音響了起來:“不是的,是停電了。”小朋友可能都不知道停電的含義,於是我就馬上插話:“鳴鳴,你給大家説説,你怎麼知道電燈滅了是因為停電了。”鳴鳴走到大家面前,漲紅了臉説:“爸爸告訴我,電燈要通電,停電了電燈就不亮了。”我看着孩子們認真聽的神情,心想:這正是一個讓鳴鳴表現自我,增強自信的好機會。我對全體小朋友用崇拜的口氣説:“原來是這個道理呀,鳴鳴真了不起,我們大家不知道的,他也知道。”隨着我的一番話,鳴鳴的頭彷彿抬高了一些。自從這件事後,每當有在集體面前表現的機會,我都讓鳴鳴參加,並對他的表現無論好壞,都給予鼓勵、贊同,漸漸地鳴鳴也成了一個活潑勇敢愛表現的孩子。

鳴鳴由一個醜小鴨變成了小天鵝,我認為成功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質中最重要的是自信、自立、自主。自信是成功的關鍵。鳴鳴的成功證明:有了成功教育,每個孩子都有潛力可挖,有了成功,便自然產生了自信心,學習的困難就不會畏懼,成功的例子就會層出不窮。

關於教育的隨筆10

剛剛讀了一篇文章《母親是一種歲月》,感慨萬千。我要説的是母親是一面鏡子,是一面旗幟,一面活的標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而母親給予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我的母親給予我的是窮盡一生也用不完的巨大財富,那就是生命的教育。

我四十多年的人生經歷有過許多坎坷,即使最難熬的日子,對生命的敬畏使我從來也沒有想過放棄生命,或者是蹉跎歲月,而是愈危難就愈加努力,愈加熱愛生命。我的母親給予我的還遠不止於這些,她面對困難的那種堅強,面對生命的那種無畏以及對生命的禮讚都使我由衷的自豪與敬愛。母親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操勞的一生,奉獻的一生。母親生命的最後歷程我永遠也無法忘記——母親為我們一家包了包子,吃完午飯我想洗碗,母親硬是讓我去午休,所有的家務她一人包攬下。我幸福的睡覺了。不知道過了多久,屋門突然開了,我猛地坐起來,看到臉色異常的母親坐在椅子上,鬼使神差般我快步走到母親跟前,詢問究竟。我出去請大夫,當我再回家時,母親已經不能再跟我説最後一句話了。十幾個小時以後,母親撒手人寰。在母親的葬禮上,一個幫忙的街坊吃着母親為我們包的包子,眼含熱淚説:這是最後一次吃嫂子做的包子了,眼裏滿含不捨。這就是我的母親——她給予我們的不單單是一頓飯,不單單是對兒女的關愛,那是一種精神,一種難以言表的最深切的愛!母親就這樣走了,她什麼也沒有帶去,在她臨走前我看到她眼角有兩滴清淚,我知道那是母親對兒女的牽掛,對人世的留戀。母親把最後的愛給予了我,而我能報答母親的只有把愛一代一代傳下去,用自己的言行踐行着母親的精神。

歲月無情,愛可以不朽!母親這面鏡子永遠可以照出我身上的污垢,讓我及時清洗,從而永遠潔淨,永遠美麗!

關於教育的隨筆11

今天我不用上班,昨天就請好假了.女兒週日要到長春參加奧賽培訓,她告訴我他們老師説讓他們自帶行李,她已跟我説了好多次要買個大的行李箱,要裝被褥.我明天週五單位又有重要的事情,必須得上班,週六因故也鐵定休不成了,女兒正好昨天也考完期末考試了,這兩天休息,所以我不得已今天請了個假要陪女兒上街.

早晨我倒是不用象平時那樣早起做飯了,加上有昨晚的剩飯,一會兒他們醒了熱了吃就行了.快八點的時候,女兒可能是因為內急,起來去了趟衞生間,後來半天也沒再聽到她的動靜,以為她又躺下睡了,於是就悄悄地進了她的房間,想把她弄醒吃飯好去逛街.推開她的房門,發現她在躺着看書,我責備她不但躺着看眼睛又離書那麼近光線又不好,我説你看什麼書哪這麼用功啊,拿過來一看,原來是一本卡通漫畫書,她的牀頭也已不知什麼時候擺了十多本這類書了---我對她也不夠精心的了!她有點不好意思,以為我要説她不把時間用在學習上等諸如此類的話.我沒有説她,愛憐地拿過書,嗔怪道,你可真是個孩子,都十六了還這麼喜歡卡通漫畫!我問她你是看書的什麼方面?是看人家是怎麼畫的還是看漫畫的趣味性啊?

我的問話提起了她的興趣,她説媽媽你等等,於是她下牀從她的書櫃上面拿來了一本文件夾,又拿出來好多她畫的漫畫.哇,女兒畫的真的不錯啊,一個個小人物活靈活現的,還在漫畫的旁邊註上標題.我問她是不是臨摩,她説媽媽這都是我的原創啊,我大為驚奇,女兒什麼時候練的呢? 在她上國小的時候,為了讓她開闊眼界,提高她的綜合素質,在她的要求或徵得她的同意的前提下,曾有目的地讓她先後學過兒童畫、聲樂、電子琴、舞蹈、書法等,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對孩子的成長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的確很有好處,在此就不再贅述.學畫畫也不過兩年多,以後就沒有再深入學習,不過一些繪畫的知識和技巧可能對她日後會起到一定的觸類旁聽的作用.小時候的基礎雖然不牢,但對孩子視野的開拓和廣泛興趣的培養有着深刻的影響.

我大加欣賞並讚揚了女兒一番,她也把因她的畫畫得好而受到同學的崇拜等等的一些趣兒事説給我聽,我也跟着高興.轉而又對温和地對她説,好孩子,漫畫畫得好,咱別的方面也最好不被別人落下好不好,她很聰明,聽出我的話外音忙説我知道,還告訴我説她的班主任在給二班(她在一班)上課時還表揚她學習進步了呢,看來她知道現在學習對她來説是很重要的(起碼現在還是應試教育,還要看大學聯考成績的),她都高二了,現在到了不能鬆懈的時候.她會考的時候成績很優秀,進了高中的奧賽班.可是到了高中學習後,可能是不太適應高中的學習環境,對學習產生了一種牴觸的情緒,整個高一階段沒有怎麼學習,因此學習被甩到全班的後面。

終於在高一第二學期期末考試後,我忍不住對她大發雷霆了一次,不過後來也還是忍着對她以欣賞鼓勵為主.好在她也知道不能再消沉下去了,肯用功了,學習直線上升,高二上學期的期會考試結果出來後,老師還以為她的成績不真實,在通過高二期末考試後,老師終於承認我女兒的確是進步了,原來認為考本科都很困難,現在認為考上重點沒有問題,我曾拿這件事和女兒開過玩笑,説如果你要是真的在大學聯考中取得優秀的成績,那麼你就可以成為你們學校的一個典型的正面教材!我知道她聽了我這句話她很高興,也很受鼓舞.我對女兒基本上是進行賞識教育,其實孩子也非常需要鼓勵,需要被人承認.早晨發現她還這麼喜歡畫畫,並沒有直接説她,反而還鼓勵她今後考上大學後還可以接着畫,當成一種業餘愛好,説不定還能成功呢!

看得出女兒今天很高興,在逛街的時候親了我兩次,呵呵,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事情啊!我捨得花錢給她買了質量較好的行李箱,對女兒説,等明年考上大學就不用再買了!女兒笑了,應該是默認吧。

關於教育的隨筆12

許多網友提問“人為什麼要活着?”我作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但要完整準確地回答,卻並非易事。的確,這是一個古老而複雜的哲學命題。

忽然想起一個故事,那就以這個故事作為答案吧!

一個7歲小男孩,隨母親沿着深山裏的羊腸小道去走親戚,小男孩突然失蹤了。整整過了15年,人們在一個山洞裏發現一個神祕“野人”,幾經周折,逮住了這個“野人”。經尋問,“野人”只知道自己極少的個人信息。再經各方確認,他正是15年前某某丟失的小男孩。他被父母強行領回家,但他已經不適應人間生活。他的智力,也與正常人相差甚遠。原來,他不幸掉進地下溶洞,與母親失去聯繫,獨自在溶洞裏摸索,他順着水流方向,終於找到溶洞出口,可他已經迷失方向,再也找不着回家路,一直過着與世隔絕的野外生活。

可想而知,一個7歲小孩,獨自在漆黑的溶洞裏,在深山老林裏,會遇到什麼艱險,黑暗!恐怖!毒蛇!猛獸!還有很多很多心理上的壓力。我們無法想象,無法描述。可是,他卻堅強的活下來了。

這就是人對生命本能的、自然的渴求。這就是人為什麼要活着的力量和理由。這個力量是多麼強大,能促使一個瞢懂小孩克服我們成人無法想象的困難,而堅強地活着。

像這樣真實的故事還有很多。

朋友,還用高談闊論那些大道理嗎?什麼為人類,為祖國,為社會,為父母,為兒女,為他人……。當然,這些都是人要活着的理由,但珍愛生命,是最基本的理由。

沒有生命,何談貢獻?剛上戰場,你先倒下,又用什麼保衞祖國?為人民貢獻呢?

人在臨終的時候,絕望的時候,都會企求生存,拒絕死亡。這是自然賦予我們的本能和使命,也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豈能拒絕?

自然創造了我們,我們就應該順從自然,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好好地活着。還須問什麼理由嗎?

經常聽到一些自殺身亡的噩耗。不但有名人、富豪,也有普通百姓,還有大學生、中學生、國小生。他們視生命為兒戲,懦弱狹隘,被眼前的一些挫折、坎坷、困難所嚇倒,而選擇了放棄生命的不歸路。其實,任何困難與生命相比,孰輕孰重?

也經常耳聞一些犯罪分子,他們值生命於不顧,只圖一時痛快,卻踐踏了法律底線。同樣走上了不歸路,或者過上了鐵窗生活,而後悔不已。

有專家建議,社會和學校要加強生命教育,真是很有必要。

奧斯特洛夫斯基説的好:“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於因為虛度年華而痛悔,也不至於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讓我們永遠牢記段名言,時時刻刻珍愛生命,併為崇高而偉大的理想,努力奮鬥吧!

關於教育的隨筆13

在幼兒園裏,一個班集體的形成、班級工作的完成都離不開同一個班裏的幾位教師彼此配合。班裏幾位教師的工作熱情、工作態度、工作責任感、工作能力等都會影響到班級管理的效果。

在一次公開教學活動中,匆忙間我忘記拿特地為教學活動準備的紅色小布袋了。正當我想拿其他顏色的小布袋代替時,孟老師卻悄悄地把紅色小布袋遞過來,幫我化解了尷尬的場面。孟老師是一位很負責的搭班老師,如果沒有她的幫助,我的教學活動就不會這麼順利的開展了。這次意外越發讓我覺得,大家的合作是班級管理工作成功開展的關鍵啊。

標籤: 隨筆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519nn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