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猶太人的家庭教育觀

猶太人的家庭教育觀

猶太人曾飽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災難,很長時間沒有自己的國家,卻在經濟、科學和藝術等方面為世界貢獻了一大批傑出的天才: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那麼,讓我們引起注意的是猶太人的家庭教育觀是什麼呢?

猶太人的家庭教育觀

一、尊重孩子的選擇,善待孩子的興趣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在談到自己民族的家庭教育時,説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開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選擇,而從不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是的,戈迪默説得沒錯,在對待孩子的選擇上,猶太人是比較民主、開明的,尤其是對待孩子的興趣上。

來看看畢加索的故事:畢加索討厭課堂上老師教的那些枯燥的東西,他的眼睛總是盯着老師的掛鐘,盼望那該死的指針能走快一些。 “先生,我要上廁所。” “不是剛上課嗎?”被打斷講課的老師不耐煩,“去吧!去吧!”畢加索走出教室,東瞅瞅西看看,實在無處可去,便又走回了教室,但沒過一會,他又坐不住了。“先生,我能為你畫像嗎?”他脱口而出。“什麼?你給我畫像!”老師氣壞了,瞪着他説:“去吧,去吧,上廁所去吧。”

畢加索在課堂上搗亂的事被父親知道了,父親並沒有批評他,“孩子,你真的想畫像?”畢加索説:“是的,我討厭上課,只想畫像!”父親説:“好吧,我送你去學畫像,但是,你要答應我除了學畫像,其它的科學文化知識也不要拒絕學習。”父親把畢加索送到了當地有名的美術學校。對於美術,畢加索所表現出的`耐力是驚人的,他可以一連畫幾個小時不放畫筆,與在課堂上的表現判若兩人。看到孩子對美術所表現出來的熱愛,父親便決定讓畢加索一直在美術學校學下去,不再把他送到他只想曠課的學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對某種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愛,這是一種天性,説明孩子在某方面有着別人所沒有的潛力和優勢。作為父母,應該支持孩子對他感興趣的東西進行學習、探索和研究,而不是粗暴地干涉。

二、獨立精神是一切優秀品質的基礎

猶太人比較推崇個人的獨立精神,在他們看來,獨立精神是一個人擁有一切優秀品質的基礎。所以,在猶太人的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是重中之重。巴拉尼年幼時患了骨結核病。由於家境不富裕,無法醫治好,他的膝關節永久地僵硬了。儘管如此,巴拉尼的父母並沒有對巴拉尼多一份“疼愛”。只要是巴拉尼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親就在一旁“袖手旁觀”,只是偶爾説上一句表揚的話而已。在巴拉尼15歲生日那天,在吃生日蛋糕之前,父親對巴拉尼説了這樣一番話:“孩子,我們從不把你當成一個殘疾的孩子看待,我們不會給你特殊的呵護,因為我們知道沒有人能呵護你一輩子,除了你自己。只有當你養成自理的習慣,你才有自立的能力,才能在未來掌握自己的命運。孩子,我們希望你能明白,我們也是愛你的。”

巴拉尼將父親的這一番話永遠記在了心裏,雖然他只有15歲,但對於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已經能夠理解。從18歲起,巴拉尼的父母就在經濟上和巴拉尼斷了聯繫,讓巴拉尼真正獨立起來,他們只是在背後默默地關注。巴拉尼後來的人生路充滿了坎坷,但是,他從沒有喪失對未來的信心。他立志學醫,在探索的道路上遭遇無數次失敗,但是,巴拉尼從沒有灰心。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才使巴拉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於1914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巴拉尼父母的做法,在我們看來雖有些殘酷,但絕對是理智的。在猶太人看來,自立是掌握自己命運的第一步,只有自立才能自強,而自強不息是一個人最應該具備的精神品質。猶太人的家庭教育就是這樣注重自理意識的培養。猶太人中有許多世界著名的大富翁,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鉅子”摩根、“新聞大王”普利策等等,他們都有着鉅額的財富,但是,他們的財富都給予了社會,而不是留給自己的子女。這樣做,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讓孩子自己為自己贏得一切,而不是成為“寄生蟲”。

三、培養一個人格完善的人,比培養一個高材生更重要

猶太人重視教育,把投資教育看成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在教育中,決不是把知識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猶太教育學家巴維説過這樣一句話:“培養一個人格完善的人比培養一個高材生更重要。”這其實也是猶太人的一種教育理念。

青黴素的發明人弗萊明194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他有這樣一句獲獎感言:我是懷着為人類減少痛苦的願望進行自己的研究的,尤其是為那些看不起病的窮人。

弗萊明的父親是一位農夫,像其他猶太人一樣,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最大的希望是孩子的人格先完善起來。他曾經在送給弗萊明的一個筆記本上寫下這幾個詞:博愛、感恩、誠信、忍耐、樂觀,而在幾個詞之後才寫着“知識”,其意義不言自明。在猶太人的家庭中,沒有父母會逼着孩子去走“上大學”這條路,他們認為社會是最好的大學。在社會這所大學裏學到的東西遠遠比學校學得的豐富,對人格的完善也更有用。

在猶太人中,很少有那種我們稱之為“高分低能”的人,這就是因為在他們的家庭教育中,把人格完善放在教育的首要目標,和我們中國的父母一心一意“望子成龍”的心態恰恰相反。想一想,如果孩子的人格不完善,學識再豐富,又有什麼意義呢?想一想,作為父母,我們是不是該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因為眼界的狹窄而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失誤呢?會不會因為今天的失誤而使孩子輸掉未來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gn6j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