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閲讀教育隨筆

閲讀教育隨筆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説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你見過的隨筆都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閲讀教育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閲讀教育隨筆

閲讀教育隨筆1

教育是什麼?愛因斯坦説:“教育就是把學校學到的東西忘掉後剩下的那些。”我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從教10多年,我竟然沒有好好思量過這個問題。近年來,我積極地閲讀了許多書籍,如《教育漫話》、《愛的教育》、《52號教室的奇蹟》、《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我們二年級啦》、《薛瑞萍教育教學問答》……我更加清醒的認識到:學習知識是一種途徑,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更重要;明白了孩子們先天稟賦有差異,有時,忽略是更智慧的關愛。通過閲讀,我修正了對教育狹隘的認識,提升了語文素養,走進了孩子的心靈,對孩子的關注更全面,。總之,閲讀使我更懂教育。

回首走過的路,慷慨付出,義無反顧的背後,留下的是自己不甘的失落和那些弱孩子迷離的失措。曾經盲目地相信:“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以教學大綱為中心,以神聖教材為前沿陣地,以研究多種教學方法為不懈追求,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一腔熱情。抓緊一切時間,課間不休息,放學不回家,兢兢業業,不知疲倦的“輔導”弱孩子;向其他老師請教方法、技巧,軟硬兼施,硬生生把弱孩子往優等生的道路上折磨。結果可想而知,老師終日疲憊;孩子昏昏欲睡,他累呀!如今想來,真的是老師錯了:我怎麼能拿一把尺子衡量一個班的孩子,錯落有致原本就是生命應有的狀態;剝奪孩子休息的權利更是不應該。

閲讀豐富了我的思想,改變了我的理念,使我不再偏執,不再急躁,心態更平和,心腸更柔軟,因為我懂得了:尊重孩子的差異,給予足夠的愛和關懷,讓孩子長成他本來應有的樣子,而不是我想象的樣子。我們班裏一個小姑娘,有着甜美的微笑,可總是很少言語,孩子在學習上存在較大的問題:不知道聽講;聽了,大多聽不懂;沒有一點基礎(拼音,漢字幾乎一無所知)。一年級入校,第一週上課,我就發現孩子的情況比較特殊,老師在講台上講課,她自顧自地玩,根本不知道聽講是咋回事。提醒她,她就睜大眼睛笑眯眯地看着你,眼神恍惚、迷亂。老師提問,其他孩子爭先恐後,可她面對什麼問題都無動於衷。我曾努力地想幫助她,和她談談,可孩子似乎沒有言説的慾望,閉着小嘴,一聲不吭。我只好和家長溝通,把孩子的情況反映給家長。家長坦言:“孩子平時就不愛説話,幼兒園就發現對學習沒有熱情,反映很慢,。一個生字往往費了很大的勁教會了,第二天又忘了,理解記憶力很弱……”從媽媽説話的語氣和神態以及現在的學習狀況,我推斷:孩子緩慢的接受能力使家長失去了耐心。我儘量説服媽媽不要放棄孩子,越是弱孩子越需要家長一對一的幫助和愛的鼓勵。

幾次和家長交流,收效甚微。這樣的孩子,短期內很難有大的轉變,家長的無能為力、放任自流讓孩子的學習之路更加艱辛。如果老師再苦苦相逼,孩子將不堪重負。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儘量不讓孩子的弱點頻頻暴露在全班同學的目光中,讓孩子每天感受失敗和沮喪是多麼殘忍啊!收作業的時候,我讓她直接交給我(當然她一般不交,不會寫),免得組長大呼小叫天天嚷着她作業沒交;上課一般不提問她,因為她根本就不知道我在説什麼。我的目光掠過她的臉,孩子淡淡的衝我笑,我的心裏有一種説不出的滋味。不讓每一個孩子掉隊,全班齊心協力向前走,顯然,不適合她。還是薛老師説的好:忽略是更智慧的關愛。老師忽略的是她學習的羸弱,看到她每天歡歡喜喜地上學,和同學們快快樂樂地玩耍,老師覺得孩子至少還有以一點點的快樂。如若每天在逼迫和惶恐中度過,孩子脆弱的心靈能否承受?有些時候,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默默關注,讓孩子慢慢成長或許更好。世界上原本就沒有一件事是人人都喜歡乾的,也沒有一件事是人人都必須幹好的,教育所做的只能是:因勢利導。

忽略不是不管不問,而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對全班孩子做統一的要求,檢查的時候,卻要因人而異。統一要求,使得孩子們都有向上拔高的動力,因人而異是充分考慮弱孩子的實際能力,避免造成沉重的心裏負擔,使其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學習吟誦以來,居然看到小姑娘兩眼放光,手舞足蹈,和同學們一起唱和,老師別提多高興了,她再也不是那個蜷縮在自己世界裏的孤獨者了,她進步了。吸收一點兒是一點兒,順其自然吧!緩慢,是成長應有的節奏。對她而言,愉快輕鬆的學校生活或許更重要。

這學期,很不幸,一次意外的車禍,小姑娘腿骨折了,好久沒到校上課。一天課間,我意外的收到一條短信:“羅老師你好,我好想你,好想同學們呀!”讀着這條短信,我的心裏暖暖的感動。如果我每天不讓她課間活動,不讓她回家吃飯,想方設法給她補課,為了不拖班級的後退,以犧牲她的休息和快樂為代價,生拉硬拽地幫她提高學習成績(當然也不一定能提高),今時今日,她還會想我嗎?大概不會吧!歡樂的時光我們容易記起,痛苦的折磨恨不得永遠忘卻。

通過閲讀,我拓寬了視野,滌盪了思想,如今的我,變得樂觀,向上。不再為了幾個弱孩子而一籌莫展;不再為了幾個搗蛋分子而氣急敗壞;不再為了補課而焦頭爛額。我學會了關注孩子的真實成長:長成他應有的樣子;我學會了尊重孩子的稟賦差異:玫瑰、山茶各具情態,自然綻放出生命的華彩。我學會了把目光聚焦在值得的地方:孩子的終身發展和心裏健康。因為我深深懂得了:孩子的成長遠比成績更重要。

閲讀教育隨筆2

1.巧用標識,配上兒歌,養成翻書的習慣。

可以在圖書右下角的每一頁都標記上紅色的小圓點,一邊翻一邊念兒歌“捏住小圓點,輕輕翻一頁”這樣帶着幼兒一頁一頁的翻書,當幼兒自己翻書的時候及時和幼兒一起説兒歌,並且做動作,不停強化這種行為,幼兒逐漸養成一頁一頁輕輕翻書的好習慣。

2.教師示範,幼兒模仿,養成去放書的好習慣。

教師可以把書比作有感情的物體,比如拿書的時候可以説“書寶寶,我愛你,今天我們一起學本領吧,”接着問幼兒“你們愛書寶寶嗎?”“愛”“那翻書的時候呀要輕輕的翻,不看的時候要把他合好可別弄疼了他”一邊説一邊示範動作,幼兒跟着模仿,每次去圖書區看書之前,教師帶着幼兒一起做這些動作,不斷幼兒就會養成取放書的好習慣。

3.營造安靜地環境,幼兒養成安靜閲讀的習慣。

為了幼兒能夠安靜地閲讀,那麼在幼兒園我們安排圖書區的位置的時候就要選擇比較安靜的位置,比如我們班把圖書區放在了靠近睡眠室的位置,相對於其他的位置要安靜地多,這時候也要求其他區的幼兒在玩的時候能夠儘量輕聲交流,也為圖書區營造安靜閲讀的習慣,長時間在安靜地環境下看書,幼兒會逐漸養成安靜看書的習慣。

4.充分發揮圖書區互動牆飾的作用,學習正確的閲讀姿勢。

可以將幼兒正確閲讀姿勢的場景拍成照片,最好是本班孩子正確看書時候抓拍下來的,這樣更有利於幼兒的模仿,這樣老師可以具體表揚某個小朋友的這種行為,還起到一種榜樣作用。

5.教師做好標記,分類擺放,幼兒模仿。

教師可以將圖書區的書貼上小標記,小班可以對應的貼上一種相同的標記,也可以是同一種不同數量,但是教師擺放的時候儘量同樣大小的放在同一欄並且做好相應標記,這樣幼兒按標記擺放同時無形中也按照大學分了類。

閲讀教育隨筆3

為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成長方面,是很關注的,尤其是早期閲讀,深知早期閲讀對於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想盡辦法幫助孩子在閲讀中成長,讓孩子在閲讀中體驗真、善、美,在閲讀中習得新方法、獲得新經驗,在閲讀的世界裏享受着童年的快樂。但總會遇到一些問題使得“讀書之路”有些阻礙。

傾聽時間短,閲讀無法進行——故事表演,讓孩子參與

琪琪對讀書的態度是若即若離,不太熱愛。媽媽講故事時,時間不超過五分鐘,便開起了小差,時而左右顧盼,時而手舞足蹈,恨的媽媽咬牙切齒,這個急啊!最後,也只能雙手舉過頭頂匆匆收場。爸爸媽媽思想再三,認為琪琪性格活潑,一味照本宣讀,會令其感到平淡無奇,自然也提不起興趣,何不在閲讀方法上進行改良?於是想出了用表演的形式來敍述故事。琪琪聽後興奮地提議演《小紅帽與大灰狼》,接着竟派起了角色:“我演小紅帽,爸爸是大灰狼,媽媽做獵人。” 接着,琪琪開始敍述起來:“有一天,在看望外婆的路上遇見了滿面堆笑的大灰狼,就主動説:我的外婆病了,媽媽要我去看望她。”笑嘻嘻的大灰狼騙到了外婆的地址後,對小紅帽説:“你去森林採點花給外婆”,然後,飛快地來到外婆家,吃掉了外婆,並假扮成外婆,最後又把小紅帽也吃了,這時多虧獵人及時來到,用刀把大灰狼殺掉,並救出了外婆與小紅帽。整個過程琪琪敍述、表演非常流暢,到位。嚐到甜頭的琪琪,又邀請爸爸媽媽參加了《賣火柴的小姑娘》和《皇帝的新裝》的表演。表演後,爸爸媽媽讓琪琪明白了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失去父母的愛是非常痛苦的,應懂得幫助弱小的人;要拋棄虛榮心,講實話真好等道理。一遍又一遍的練習讓琪琪興致盎然,卻苦了爸爸媽媽,艱苦的勞作濕透了衣衫,也辛苦了家中的洗衣機,又要加班加點了。

故事性弱,孩子沒興趣——佈置任務,採用提問法

有些繪本的故事性很弱,可能比較注重語言的累積或者知識經驗的提升等,於是爸爸媽媽又嘗試了提問式的讀書方法,在媽媽通讀一遍後,就提問要求琪琪對故事的人物、時間、地點和各個情節進行敍述。翻開《快樂的冬天》“灰喜鵲為什麼討厭冬天?” 琪琪答:“因為好朋友黃鸝要到南方去過冬”“黃鸝送來的是什麼?”“黃鸝寄來的歌詞《小青蛙》説了什麼?”許多個為什麼串聯成了一個故事,令琪琪積極開動腦筋,回答着一個又一個問題,兩遍後就能夠敍述出故事的大概。説着説着竟跑到自己房中拿出了畫筆,説要給灰喜鵲寫信作畫了……。

平時爸爸媽媽會對一個物品,一種現象或者一個情景提出問題,要求琪琪回答。“冬天有什麼?”“會下雪,我喜歡,可以做雪人了。”“春天有什麼?”“有花,五彩繽紛。”“夏天哪?”“太陽火辣辣,流好多汗,但玩水真開心。”“秋天哪?“樹葉落在地上,金黃的,漂亮……。”往往一個問題會引申出另一個問題,一個復一個……。爸爸媽媽鼓勵琪琪張開想象的翅膀,海闊天空,胡思亂想。有時琪琪在互動中提出的問題還真把爸爸媽媽“將軍”了,令人汗顏!於是,只能拿起書本或者上網“進修”。現在琪琪的語言豐富了許多,有時還會旁徵博引。一次,爸爸不小心把一張繪畫的白紙撕掉了,琪琪居然搖搖頭:“爸爸太浪費了,列寧同志説:浪費是最大的犯罪。”聞言後,爸爸媽媽呆立當場,雙目一對,便習慣地往上翻,再一次參觀了天花板。

家庭學習的氛圍已漸濃,琪琪的閲讀興趣不濃也不行了,因為,閲讀給琪琪帶來了快樂。

閲讀教育隨筆4

開學伊始,一個熟人的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細細傾聽,孩子的一句話道出原因:“老師和大家一起一邊看書一邊聊,一直聊啊聊,真無聊!”一打聽,原來,這個孩子在一個以閲讀教育為特色的班級。

閲讀,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活動:書本,在人生的漫長歲月中是不可或缺的朋友。所以,我們總希望孩子們能在閲讀中漸漸愛上書本。

我發現,孩子在毫無壓力和目標的狀態下,都是喜愛閲讀的,因為書本中有他們未知的新奇世界,有他們未曾經歷的非常體驗。因此,在可自主的前提下,孩子們大都喜愛閲讀。但是,的確有許多家長和教師反映,孩子不喜歡閲讀。對此,我的觀點是:孩子不喜歡閲讀的原因在成人身上,是成人讓孩子不喜歡閲讀。

我清晰地記得,在兒子讀國小時,我帶他去杭州西湖遊玩。出發前,他對旅行滿懷期待。旅途中,看着車窗外的美景,我對他説:“西湖邊桃紅柳綠,美不勝收,你仔細看看,這些植物在栽種上有什麼特點,回家後你要完成一篇作文。”就從那一刻起,兒子對遊玩趣味索然。

不久,我哥哥帶他去釣魚,估計我哥哥一定沒有對他提過類似的要求,所以,提着兩尾小魚回家的他興奮異常。那周,他寫的作文《舅舅帶我去釣魚》第一次被教師當做範文展示了出來。

瞧,沒有明確的要求,孩子全憑自己的感受完全投入其中,其情緒體驗自然更為強烈而深刻。同樣,當孩子翻開圖書,開始期待中的“夢幻之旅”時,教師的一個目的性很強的要求——“看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自然打擊了孩子的閲讀興致;當孩子隨着故事情節展開想象時,教師的一句“看看小老鼠的表情是怎樣的”無疑打斷了孩子的奇思妙想。

這樣的集體閲讀,讓孩子產生了“聊得真無聊”的厭倦,同時也會不知不覺地疏離書本。

當然,極富責任心的教師,總是想讓孩子在看完每本圖書之後,可以收穫文學作品傳遞的精神和思想。但值得琢磨的是,孩子的學習特點決定了他們對“道理”的認知,是通過感受和體驗來獲得的。在幼兒園裏,幼兒感受和體驗的途徑就是“把玩”,即動一動,玩一玩。

繪本《一根羽毛也不能動》將“要為理想而堅持,也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妥協”的道理,通過鴨子和天鵝兩位朋友比試“誰最棒”的故事,生動地表述出來。在教學設計中,為了避免“聊得真無聊”,我採用了引導孩子共同參與故事中的遊戲的方法,力圖使孩子通過“玩故事”來感受堅持所帶來的成功體驗。

在活動中,當孩子閲讀到“鴨子和天鵝為了贏而一動不動”的時候,教師隨即引導孩子玩“木頭人”的遊戲。故事情節讓孩子們早已躍躍欲試。第一次做遊戲,在故事角色“蜜蜂”“烏鴉”的干擾下,一些孩子紛紛落敗,但最後獲得勝利的,也一定是孩子。

在短暫而簡潔的有關輸贏原因的交流之後,教師在第二次遊戲前引導幼兒思考:“鴨子和天鵝在比賽中,心裏唸叨着什麼?”孩子不約而同地複述着故事裏的語言:“我要贏,我不能動,就連一根羽毛也不能動!”教師便順水推舟:“瞧!它們在比賽時心裏老想着一句話,可以幫助它們一動也不動。一會兒,你心裏也想一句話試試,看看能不能堅持到勝利。”

果然,在第二次遊戲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獲得勝利。在交流環節,面對教師提出“你當時心裏想什麼”的問題時,孩子們紛紛回答:“我想,我要像鴨子一樣不能動……”“我想,媽媽,我一定不能動……”“我想,什麼也別想什麼也別看,就能不受影響……”

此時,我畫龍點晴般地完成了繪本主題思想的傳遞:“是啊,以後做事時,心裏老想着這件事,這件事就容易做成功。”

顯然,讓孩子在遊戲中自然而然地體驗作品的主題,而教師則追隨着孩子將繪本的道理滲透在教學中,一切便顯得自然而妥帖。可見,孩子對道理的認知,不能單憑“聊”,而應充分利用繪本故事營造的情境,讓他們在感同身受中接受得心悦誠服。

我以為,以繪本為素材的集體閲讀活動,教師只要努力將教育必需的內容,採用以玩耍為主的體驗性活動形式來呈現,孩子就能在與同伴的互動中,感受閲讀的快樂,從而愛上書本。

幼兒閲讀教育專家周兢教授曾説:“早期閲讀帶有早期兒童鮮明的學習特徵,那就是在活動中學習、在操作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

因此,幼兒集體閲讀活動的規律,值得我們去好好求索。

閲讀教育隨筆5

偉大的戲劇學家莎士比亞説過: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天空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我也常説孩子們要是沒有寶貝書,就好像生命中沒有愛的温暖。

於是我和我們班的孩子一起創設了一個充滿書香氛圍的“樂書吧”!裏面投放的寶貝書全是家長與孩子們一起精心挑選,製作的!

樂樂是個害羞靦腆的小姑娘,她有着很強的語言表述能力,只是不能很大膽地在別人面前表現。

這一天,樂樂來到樂書吧,她一眼就看到了樂書吧裏“每日推薦”上放着的那本曾在我班上獲得一等獎的親子自制書--《美麗的春天》。她興奮地舉着,企圖想吸引其他的孩子,可遺憾的是,沒有小朋友注意到她,她顯得有點失落,三下兩下地翻了翻,轉身想離開……看到這,我快速地走過去,拿起那本書,一驚一詐地説道:“呀,這本書在這呀,太好啦!”也許是我誇張的聲音吸引了她,樂樂轉過身來,小聲地問道:“老師,你也喜歡看這本書嗎?”“是呀,這本書多好看呀,樂樂,你想和我一起看麼?”樂樂點了點頭,乖巧地在我身邊坐了下來,閲讀的時候,我不斷地用語言引導着樂樂,慢慢地樂樂開講了,看着她專注的樣子,我突然想到,為什麼不給樂樂創設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呢?於是她閲讀完後,我誇張地鼓了鼓掌“樂樂,你太棒了,真好聽!”沒想到我的掌聲真的吸引了許多的小朋友,他們紛紛圍了上來“老師,你們在幹嘛呀,什麼事情這麼開心呀……”我故作神祕地説道:“樂樂給我講了個很好聽的故事,你們想聽吧,那就讓樂樂給你們講吧”聽到這,小朋友把樂樂圍了個水泄不通,紛紛纏着樂樂,“樂樂,你給我們講講吧,對呀對呀,給我們講講吧”這時我也適時地參與進去“樂樂來一個,樂樂來一個”看着小朋友熱情,着急的樣子,樂樂顯得有點手足無措,驚慌地看着我,我微笑地看着她,“樂樂你行的,記住聲音大一點就會更棒的!”看着我肯定的目光,樂樂開講了,這一次她講得更好了:美麗的春天到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了出來,柳樹也長出了嫩芽,美麗的花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

看着樂樂神采飛揚,和小朋友們專注的樣子,我不禁為自己的小計策成功,而由衷地笑了,通過這件事,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今後在引導孩子在閲讀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及時地捕捉每一個教育契機,更應該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讓孩子想説,敢説,大膽説,喜歡説和及時得到應答的環境。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我一直在努力着!

閲讀教育隨筆6

教育隨筆:讓閲讀成為習慣

在春節期間,幾乎每年都代表學校去慰問退休的xx老師,對於退休教師家庭來説,他的家裏算是最簡單的,好像找不到什麼貴重的東西,對於譚老師來説,最值錢的可能就是兩樣東西,一是客廳牆壁上掛的一幅由著名中國畫家楊福音先生為他題寫的“碧廬”牌匾,二是書房裏堆積如山的書。今年暑期初,學校請來年近70歲的譚老師為我們年輕老師講他的人生故事。在談到退休之後為何對讀書還如此痴迷的原因,他説:“我讀書沒有任何目的,如果有目的,那便是為了尋找心靈的安慰”。聽到這句話時,想必很多的年輕老師感到慚愧,我也是!生活在當下社會的人,哪還有什麼沒有目的的事情?我們哪還有心思去過沒有目的的生活?“目的”似乎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和歸宿,這便是我們社會的悲哀和每心靈慘淡的現狀。當讀書不再有功利目的的時候,也許才能獲得讀書最真的意義,才能真正享受閲讀的樂趣,才能真正進入閲讀的境界。他説在他的同事中有很多朋友,卻沒有一個能成為知己。他找不到可以對話的人,但他卻堅持“書為知己”,這使他成為了一個“另類”。今天的浮華社會之中,更多的人已經被現實與物質所俘虜,只會聽話順從,只會隨波逐流,只會隨聲附和,就這樣漸漸的迷失自我。我們今天的社會中太缺少這種“另類”了,我們的生活之中太缺少了這種執拗,我們的生命之中太缺少了這種滌盪心靈的活動方式。

如何使閲讀成為自覺?如何讓我們成為孩子閲讀路上的陪伴者和引路人?如果讓閲讀成為我們幸福的生活方式?

其一,我以為進行閲讀意識的啟蒙很重要。就像湘輝老師在月談會上説的“當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就拿起書在旁邊陪伴着,孩子寫完作業了也開始拿起書閲讀……”。有時候,我拿着書在閲讀的時候,女兒常常會跑過來瞧瞧我在看什麼?問問我在看什麼?這意味着她開始猜想書裏是不是有什麼有趣的東西?這種意識的啟蒙不是依靠有目的説教,而是“範本”和親情性閲讀方式對意識的喚醒。現在很多父母已經具有了對孩子閲讀習慣培養的強烈的意識,這種意識的興起常常會轉化為某種功利目的,使我們的行為帶上“刻意的面具”,然而兒童天性的敏感極易識破成人的“面具”後面隱藏的“詭計”,這樣極易招致兒童的反感甚至反抗。對此我深有體會,偶爾提醒女兒去看看書的舉動,都會像現實一樣殘酷的揭開繪本里故事的神祕。我們要警惕過早的閲讀、功利的閲讀、強制的閲讀和與兒童年齡不符的閲讀,這些都極有可能扼殺兒童閲讀興趣。如果教師、父母、朋友都有良好的閲讀習慣,那麼日常的交往活動(話題、活動、習慣等)中就不可避免與閲讀有關,這種自覺閲讀習慣的意識就會喚醒身邊人的閲讀意識,進而滋養閲讀習慣,當反思在關照習慣行為過程中就會建立起某種自覺。當閲讀成為自覺,就如同生命化教育中的“範本教育”對另外的生命個體進行隱祕的閲讀意識啟蒙。

其二,我以為構建良好的閲讀環境很重要。我們不要給閲讀設置任何的障礙。在月談會上,老師們談到自己曾經為了教育孩子要養成及時收拾整理物品的好習慣,包括沒有讀完的書也要整理好放在書架上。這樣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無形之中就給孩子的閲讀製造了一個個障礙。書與其它東西不一樣,它應該是隨手可以拿到的,隨時可以閲讀的。我們家到處都是書,地上、沙發上、牀頭、甚至廁所裏,這種“亂”的情境有時是某種刻意,本意是要讓閲讀成為一種隨心隨性的活動,讓孩子感覺到閲讀是一種自由。擺脱行為的障礙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心靈的自由才能指導自由的行動。書的意義在於閲讀,不要把書束之高閣,書可以成為家庭、學校、班級裏最美好的裝飾物,但如果書只是裝飾,顯然就會喪失書的價值和閲讀的意義。我常常和老師們談到一個觀點,學校的圖書館如果僅僅是用來藏書的,那它就喪失了學校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我以為學校圖書館最重要的功能不是藏而是讀。從管理的角度,我覺得學校可以有圖書館,從閲讀的角度,我覺得學校可以沒有圖書館。不是不需要書,而是更需要書;不是要減少書,而是要增加書;不是把書藏起來,而是要把書拿出來。沒有圖書館,書放在哪裏呢?書應該放在教室裏、辦公室、走廊邊、會議室、食堂裏……每一個觸手可及的地方,為師生提供一個豐富的閲讀空間,創建一個無障礙的閲讀環境,營造一種詩意閲讀的氛圍。這便是我理想的學校閲讀環境-開放、自由。有人一定會覺得這是不着現實的理想,書一定會被偷走,書一定會被弄髒,書一定會被搞亂……眾多的質疑一定會隨之而來。我想任何一種事物發展都必須經歷曲折,任何一次改變都必須面對衝突,但如果我們缺乏開放的心靈,缺乏充分的信任,缺乏改變的勇氣,顯然我們每邁出一步的恐懼都會終止我們前行的腳步。就像當初自選超市剛進入中國,很多人懷有同樣的質疑。現在誰還會去擔憂超市貨物被哄搶嗎?很多時候我們的不自信阻止了我們的行動,對自我的不信任引發了對他人的不信任。教育就是要增強自信,增進信任,增加勇氣。儘管這種嘗試看似有些理想,但對於教育來説更需要這種理想,這種行為看似有些冒險,但對於教育來説正需要這種冒險精神。如果我們的教育從未想過改變,那教育是永遠看不到希望的。正因為每一個教育人一點一滴的改變着教育,教育才朝向光明,充滿希望。

其三,我以為拓展閲讀對話很重要。閲讀拓展需要形成對話。閲讀是自我對話或説是個體與書的對話,這種對話方式是一種安靜的自我喚醒,它使人沉浸於故事與思想之中,這種安靜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自我侷限”。如果要進一步拓展人的閲讀經驗,就需要人與人的交流,我將之理解為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把自己的閲讀經驗與他人分享,也獲得更多他人的感悟,更重要的是在這種心靈的流動中,思想的碰撞中產生新的感悟。在1+1讀書俱樂部的每一次月談會上,我都能深刻地感受到“生命在場”的真實和閲讀分享的美好。親子閲讀活動如此,如果兒童的閲讀活動缺少了人的交流,我以為這種閲讀是不完整的。孩子閲讀完了繪本,要讓孩子進行復述,這並不是要求孩子一字一句的複述,而是用自己的語言和經驗來複述故事,理解故事,這樣才能內化為真正的個體經驗。這種複述即是一種表現,表現“我存在”,真實的存在,

閲讀教育隨筆7

早期閲讀讓孩子終生受益早期閲讀是幼兒憑藉色彩、圖像、成人的語言、文字來理解意圖為主的幼兒讀物的活動,旨在培養幼兒積極的閲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和形成自主的閲讀能力。在電腦、手機取代了書籍的今天,人們坐下來看書的情趣少了。

網癮、電腦迷多了起來,一些網絡語言滿天飛。雖然給快節奏的生活帶來便利,但也讓人們更浮躁起來了。一條短信代替了千金的書信,一段調侃的笑話代替了寓意深長的寓言,千人共一發言稿,萬人共享一祝福,沒意思透了!人們需要多元文化生活,人們需要更深一層的內心感悟,體會只屬於自己的情意。閲讀像一隻船,可以載着你去任何地方遨遊。閲讀可以打開心靈之窗,在空氣的任何角落飛翔。

閲讀可以使一個荒蠻之地變成文明禮貌之鄉。閲讀可以讓人改變人的性情,使人脱離愚昧的境地,愉悦心身,終身受益。億童分級閲讀書籍,給幼兒帶來的就是這種引領幼兒進入閲讀王國的書籍,我們幼兒園開展的早期閲讀活動,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他們在美妙的音樂聲中享受快樂的閲讀時光,小腦袋能很快地記住一個又一個故事和詩歌的情節。小手指在字裏行間滑動,而且能走在大街上認識漢字,清脆甜潤的童音朗讀給一個又一個家庭帶去快樂和希望之光。

除開分級閲讀,我們還有《快樂成長》主題包和教師自我創編的語言類教材。你們看,小班時,我給他們寫兒歌,中班時,我給他們寫週記。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對幼教事業的一種熱愛,也是對我身邊孩子的一種熱情,同時也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心。希望這種責任心能給幼兒留下一絲印記,也圓滿我的人生。超越紅塵中的自我。

閲讀教育隨筆8

六一排練緊張進行中,剛開始排節目的時候,會有一部分幼兒因暫時沒有排練而去閲讀區看書。我們班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被父母寵溺着,所以有了不願意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的壞習慣,經常會出現搶書的事情。

一天中午,有小部分小朋友吃完飯,得到老師的允許後去了閲讀區看書,只見軒軒過去對洋洋説:“你這本書可以借我看看嗎?”洋洋很大方的將書借給了他。可是過了一會兒,軒軒還是沒有將書還給洋洋。於是洋洋過去要:“你把書還給我!”“我還沒看好!”於是一場搶書大戰就開始了,兩個人誰都不讓,眼看一本書就要破了,於是洋洋過來對我説了這件事,我瞭解了情況後,對軒軒説:“你想看這本書的話可以和小朋友商量一起看,如果你們兩個人再搶下去的話,這本書就破了,以後誰都看不了了。”聽了我的話,兩個小夥伴才放下了書。

這類搶書情況時常會放生,每個孩子都不願意退讓。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請孩子一起監督。如果發現書本有破的地方及時告訴老師。老師利用區域活動時間請孩子一起動手來修補書本,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認識到保護書的重要性,而且可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閲讀教育隨筆9

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科技時代,各國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日益激烈,社會信息量迅猛增加,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通過語言、文字迅速準確地解決問題已成為社會的要求和人們的自覺需要。早期閲讀作為聽、説、讀、寫等諸環節的重頭戲,自然而然地引起了教師和家長們的高度重視。早期閲讀是指在學前階段,通過大量的圖文並茂的讀物,幫助幼兒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對幼兒的思維、語言、想象、個性、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培養。其突出優勢在於通過早期閲讀教育,促進幼兒心智的發展、語言能力的增強和良好習慣的形成。世界各國的幼教專家們都十分關注早期閲讀,認為早期閲讀對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的發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早期閲讀能力的培養程度,將會影響其終身學習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美國已經將幼兒閲讀能力的培養作為新的教育改革政策的重要內容,在全美各州強力推行。我國在新《綱要》的內容中,也第一次明確地把幼兒早期閲讀方面的要求納入語言教育的目標體系,提出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閲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閲讀和前書寫技能”。由此可見,對幼兒進行早期閲讀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我園採用繪本作為早期閲讀的材料,即幼兒的早期閲讀以圖畫讀物為主,以看、聽、説有機結合為主要手段,從興趣入手,萌發幼兒熱愛圖書的情感,豐富幼兒的閲讀經驗、提高閲讀能力。進行“繪本快樂閲讀”活動可以推進幼兒園的閲讀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閲讀行為,促進幼兒和諧發展。

好的繪本,每張圖像都會説話,圖與圖之間呈現獨特的敍事關係,幼兒得以由直覺進入繪本的世界,自然流暢地聽故事。好的繪本給了孩子那種以圖案色彩渲染故事情節,用精妙到位的語言來表達思想,最後向孩子們傳達出一種含蓄卻足以讓人心靈震撼的人生哲理。比如繪本《大衞,不可以》,這本書是作者根據他五歲時畫的塗鴉作品再創作的,畫的是小時候媽媽不讓他做這個不讓他做那個的事情。大衞是一個調皮的小男孩,總是做出一些讓媽媽擔心的事:爬上椅子去拿東西、滿腳是泥走進房間、在房間裏打棒球……媽媽就不停地在説:“不可以,大衞!”最後,大衞把花瓶打破了,被罰着面壁思過,可他還流着眼淚扭過頭來看着媽媽,一臉無辜的樣子。生氣的媽媽又心軟了,伸手抱過了大衞“我愛你,寶貝!”大衞幸福地依偎在媽媽的懷裏。書中的媽媽只出現過身子,沒有出現她的臉。這樣可以讓閲讀的小朋友找到同感:“我的媽媽就是這樣的!”在讀這本書時,其實還讓我們想到了很多:我們家長在處罰孩子的時候要讓孩子明白不是父母不愛你,而是因為你做錯了一件事。同時也在讓我們思考: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家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比孩子再犯了錯誤後再大喊大叫更重要,更理智。 再如《大猩猩》,是關於一個孤獨的女孩和一頭迷人的猩猩的非凡故事,獲得凱特·格林威及艾米克兩項大獎。小女孩漢納生命中的最愛是大猩猩,她一直想去看看真正的大猩猩,可是她的爸爸很忙,每次要求時,總回答説“改天吧!”幸而漢納很有幻想力,她還是可以和大猩猩在心中做朋友。就在她生日前夕,她收到一個玩具猩猩。到了夜晚,這個玩具猩猩居然變成了一隻活生生的大猩猩,帶着漢納飛越樹梢、攀過高牆,來到動物園裏真正猩猩的家,一償漢納的心願。而當她早上醒來之後,還有新的驚喜正等着她。如果家長和孩子一起閲讀該繪本,肯定會在思考:每一個孩子都在渴望父母的愛,家長應該及時愛孩子,不要讓孩子在寂寞中長大。

“快樂繪本閲讀”的理念是:讓幼兒快樂地閲讀,在閲讀中獲得快樂;幼兒是自己學習的主人,他們可以參與決定自己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方式;幼兒是發展的主人,我們要尊重他們在閲讀中的理解、感悟與創作。在快樂繪本閲讀教學的實際開展工作中,我們充分尊重幼兒閲讀的主體性,採用科學的閲讀指導策略,營造多元快樂的閲讀氛圍來實現“繪本閲讀的快樂”,使幼兒充分感受到繪本美文美圖的良好薰陶。

一、明確教師角色定位,平等參與,尊重幼兒閲讀的主體性。

在引導幼兒閲讀繪本時,不應急着説教,不斷地提問、説明,猶如應試教育一般,而應把看書、思考的空間留給幼兒,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品味故事,讓他們的體驗和感受經過時間沉澱,再慢慢地轉化為知識和智能。在閲讀的過程中應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感受,並積極鼓勵他們邊讀邊猜想後面將要發生的事,鼓勵他們參與到編寫故事中,想出與作者不同的更有意思的情節或續編結尾;鼓勵他們將自己比擬成故事中的角色,例如,讀《彩色的烏鴉》可以讓幼兒將自己想象成一隻色彩斑斕的彩色烏鴉,然後他們就會很自然的以“我”的身份進入故事,感受故事,思考“我”會怎麼做。

平等參與者的角色定位源於教師對早期閲讀的天然熱愛與興趣。因為,教師只有拋棄自己的閲讀成見,拓展可能因世俗的影響而變得擁擠而狹窄的心靈空間,才能真正做到平等的參與和引導,而不必帶着“非得給些價值觀”的使命來導讀;只有真正尊重孩子們獨特的閲讀感受,而決不壓抑孩子的奇想與樂趣,才能讓閲讀走進孩子們的心,讓孩子們真正享受到閲讀的快樂。

二、運用科學的閲讀指導策略,打開幼兒閲讀之門的金鑰匙。

幼兒在通向獨立文字閲讀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他們學會閲讀,讓他們終生受用。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傑洛姆·布魯納這樣闡述閲讀指導:一開始,教師得先為幼兒讀故事,慢慢地,用比較戲劇化的方式,來呈現整個作品。在幼兒還沒有能力完全自我閲讀之前,教師利用“最近發展區”,協助幼兒瞭解故事,幫助他們逐漸成為一位真正的讀者。

其次,關注量的積累,引導博覽羣書。沒有量的積累,即使篇篇是精品,幼兒也難形成良好的閲讀修養。因此,要大力提倡“舉一反三”的博覽,提倡廣讀書、讀整本書、讀整套書,將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結合起來,讓幼兒的閲讀有量的'保證。無論課內閲讀還是課外閲讀,都應在課內交流分享,讓幼兒有一個展示的平台。在交流中,孩子們既可以體驗成就感和分享的快樂,又可以強化其閲讀興趣。其實,一本好的繪本,孩子會百看不厭,而在幼兒看的過程中,教師可投入感情讀故事,可以用動作、神態輔助語言來“演”故事,用生動、誇張的手法來呈現故事,用預告精彩片段來吸引學生課外閲讀,用故意犯錯來培養孩子讀圖的敏感度。總之,在指導幼兒找出新的閲讀方法時,教師應做好事前的準備,事後的討論。

再者,重視閲讀這一精神通道的建設,開展立體育人。好的繪本不僅僅在講述一個故事,同時也是在幫助提升孩子的觀察力,豐富他們的想象力,昇華他們的精神境界。例如,教師與幼兒一起讀著名的繪本故事《彩色的烏鴉》,可以引導幼兒觀察每隻烏鴉色彩的區別和表情的變化,想象彩色烏鴉時代的快樂和美好,感悟現實與人相處的境界。當閲讀把快樂帶給幼兒時,就把無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財富帶給了他們,就為他們建造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間與心靈家園。幼兒在與繪本進行心靈對話中,在閃爍着人性光輝、充滿大自然和諧和童真童趣的字裏行間徜徉時,必定會開闊眼界,豐富內心,昇華境界,健全人格。

三、注重開放式閲讀環境與拓展式閲讀形式,營造多元快樂的閲讀氛圍。

開放式閲讀環境首先是空間上的環境開放:閲讀繪本也需講究氛圍和意境,可以根據需要在教室,在閲覽室,在學校的草地或別的地方,營造一種積極的閲讀氛圍,拉近書與孩子的心之間的距離。通過教學地點開放促進幼兒主動的閲讀興趣。開放式閲讀環境其次應重視教學人員開放:授課者不必都是同一教師,可以是不同班級教師的交流,或與專家、作家、故事媽媽、故事天使、家長等演繹故事,詮釋故事,分享故事。另外,還應注重閲讀內容開放:不必都讀作家所寫,也可以閲讀學生自己的優秀作品,如同園幼兒的作品或同班幼兒的作品。

為了豐富幼兒閲讀的多元性,應該結合閲讀內容開展拓展延伸活動,可以讀書講故事,演故事,畫故事,續編故事等,如讀《泰迪熊搬家記》,可以學畫地圖;讀《泰迪熊的溜冰派對》,可以讓幼兒與家長自己籌備開派對;讀《別再親來親去》,可以續畫故事;讀《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可以演故事;讀《可愛的鼠小弟》系列,可以直接在繪本的留白處寫寫畫畫;讀《嘟嘟與巴豆》,可以學習介紹各地風土人情……

四、通過多種途徑,在閲讀活動中培養幼兒敢想敢説及創造性思維能力。

繪本閲讀活動中,一條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幼兒敢想敢説。敢想敢説是能説會説的前提,是兒童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心理基礎。然而,現在的某些幼兒往往自我意識差,缺乏自信心,不敢説、不會説。為此,我們根據閲讀目標,積極拓展教育途徑,讓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獲得語言的發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如開展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內容較為集中的閲讀經驗活動,(大小圖書閲讀活動,聽賞、排圖活動、自編圖畫故事書活動等),能幫助幼兒多角度、多方位地獲得閲讀經驗,培養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使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增設一日生活朗讀環節,堅持每天20分鐘晨讀,採取“欣賞--跟讀--朗讀--評價”的模式,在幼兒朗讀時,時常讓幼兒比一比,看誰讀得對,讀得有感情,這樣一來既發展了幼兒的閲讀能力,又提高幼兒的鑑賞朗讀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自信心,在集體面前敢想、敢説、會説、願説。在自由活動中,讓幼兒在圖書角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圖書,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閲讀方式(獨立閲讀,結伴閲讀等),在錄音區放置空白錄音帶和原帶,逐步訓練幼兒由欣賞--跟讀--模仿--創造(非常簡單)的過程,最後由老師評價,以激發幼兒的興趣,滿足他們的慾望,以逐步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幼兒大膽地想象,根據所見所聞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感受與體驗,積累閲讀經驗總之,早期閲讀活動是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關鍵在於教師應根據閲讀教材的內容,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發展水平,採用靈活多樣、生動有趣的閲讀指導方法,不斷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認知結構,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有位哲人説過:“我們的孩子也許不是一個天才,但他應該可以成為一個聰明的人,一個快樂、有着豐富情感和高尚情操的人。”在孩子的世界裏,父母和老師就是他的天空。如果我們以閲讀為樂,注重文化教養,孩子也會以讀書為樂,這就是薰陶。

翻閲一本本幽默詼諧、耐人尋味的繪本,能引領着孩子們飛翔在這一個個神奇夢幻般的空間裏享受文化帶來的不同以往的快樂,而後孩子的心胸開闊了,頭腦靈活了,表達能力得到發展了。

可以説,感悟繪本,享受閲讀,孩子的童年更快樂!

閲讀教育隨筆10

我班裏有一位叫陽陽的孩子,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也從不與教師或小朋友交流,每天就喜歡在活動室裏跑來跑去,快樂的時候會高聲喊叫,生氣的時候會就地打滾。我很擔憂陽陽的發展,所以格外關注他。在觀察中,我發現陽陽除了喜歡在活動室裏跑,有時還會在閲讀區裏停留,常常會把書架上的書搬到地上,然後再放回去,偶爾也會拿起其中一本翻一翻。我意識到這也許是引導陽陽的契機。

一天,我拿着繪本《和爸爸一樣》,故意坐到陽陽身邊閲讀。不一會兒,我感到他向我投來了好奇的目光,便舉起書轉向陽陽:“陽陽,你看過這本書嗎?”他搖搖頭。我連忙説:“那你想看嗎?我們一起讀這本書好嗎?”“好。”這是陽陽第一次認真地迴應了我。那天,我和陽陽一起讀完了這本繪本,心情如陽光般燦爛。

從此以後,我經常找機會和陽陽一起讀書。我發現那些內容幽默、色彩鮮豔、視覺衝擊力強的繪本是他的首選,所以我經常會在閲讀區投放一些他喜歡的圖書,以吸引他去閲讀。我除了陪他閲讀,還會就書中的內容與他作些簡單的交流。開始他的話很少,但我還是不厭其煩地與他交流,只要他能和我互動起來,哪怕只是一個眼神、一個肢體動作,我都會給予鼓勵。漸漸地,他看的圖書越來越多,和我的交流也多了起來。有時他還會主動問我一些問題。再後來,我就引導陽陽與小朋友一起閲讀,就這樣,陽陽和小朋友的交流也慢慢地多了起來,並且也願意和小朋友一起遊戲了。

因為閲讀,陽陽打開了心扉,願意向教師傾訴自己的想法,願意與小夥伴們分享自己的感受,逐漸建立了自信,融入了集體。這就是我和陽陽的讀書故事,它沒有激動人心的場面,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有着最真實的成長記憶。

閲讀教育隨筆11

教師引導孩子閲讀是目的性很強,孩子參與度很高,許多孩子能夠在簡短的遊戲時間裏學到大量知識,我們採取與日常的主題活動結合的方式挖掘集體識字主題活動和集體活動,開展活動:

如我們在閲讀主題活動——《聰明的阿凡提》時,老師引導幼兒一起拿起書本,用正確的姿勢看書,組織幼兒一起認讀故事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然後大家一起跟着老師念故事,不會念的可以跟着大家邊聽邊。在集體閲讀活動中,教師充當了領讀者的角色,並結合討論,觀察,讓幼兒自己閲讀、觀察畫面中,自主發現自己的理解,提出問題一起交流。

強調教師的作用和集體閲讀的重要是不是過於國小化呢,我認為不是:一是要把握好活動的時間,一般不要超過15分鐘為宜,其次是把握活動的組織策略,教師的要把自己定位為領讀者,不要強制幼兒閲讀,可以允許部分幼兒在不感興趣的情況下不參與到活動中,在講課方式上要生動並有一些短小的遊戲,如:找字遊戲——讓孩子在閲讀完材料後,教師給出幾個文中經常出現的字,讓孩子在書上尋找,找到後畫個圈或者教師給給予獎勵,這些都是很受孩子們喜愛的小遊戲。

閲讀教育隨筆12

一天離園時分,琪琪媽媽向老師求助:“老師,我帶着琪琪閲讀時,他總不停地向我提問,每次讀完一本書,我們花在討論上的時間遠遠超過閲讀本身,我都有些不知所措了……”一起來看看琪琪和媽媽的閲讀過程吧。

一天,媽媽帶着琪琪讀了一本《春天的腳步》,打開第一頁,書裏描繪的是“一聲春雷,萬物甦醒 ”。媽媽剛説了一聲“轟隆隆 ”,琪琪就問:“媽媽,這是打雷的聲音嗎?”媽媽點點頭説:“是的。”媽媽正想向琪琪詳細講述打雷的知識,他又翻到第二頁,一臉好奇地盯着迎春花的圖片説:“媽媽,不是説春天到了迎春花就會開嗎,為什麼我們幼兒園的迎春花還不開呢?”媽媽只好繼續解釋:“可能還需要再等一等……琪琪,我們從第一頁開始,一頁一頁地聽媽媽講好嗎?”琪琪好像沒聽見似的,又往後一連翻了好幾頁,驚喜地喊:“這兒有一條好長的小河!媽媽,裏面會有魚嗎?”媽媽覺得他不是在看書,而是在不停地問問題,還沒完沒了!原計劃的閲讀時間是20分鐘,可已經過去了10多分鐘,連第一頁還沒開始講呢……”

孩子為何會這樣

相信一些家長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想帶孩子讀完一本書,總要花不少心思和時間在回答問題上。孩子的問題如果個個都回答,怕影響了閲讀的完整性;如果個個都不回答,又擔心孩子會理解不了。

孩子的提問與思維發展有密切聯繫,孩子提問,説明他在自主思考。3~6歲的孩子正處於“好問期”,對什麼都充滿好奇,會有很多問題。如果父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孩子的發展。

教師支招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呢?建議家長要耐心傾聽,及時迴應。如果為了保護閲讀的完整性而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慾,那就本末倒置了。所以,無論閲讀到哪裏,只要孩子提問,家長都應耐心傾聽。因為孩子提出的問題往往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情境性,並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時常轉眼就會忘記自己剛才問過什麼。家長如果過了很久才回答孩子的問題,效果就不會很理想。例如,琪琪是在看到書上的迎春花開時,聯想到幼兒園裏的迎春花還沒有開,因此提出了問題。如果媽媽在閲讀結束後再回答,琪琪要麼忘記了這件事,要麼早就已經不感興趣了。

對於孩子的問題,父母不要覺得太簡單、很奇怪或厭煩而敷衍孩子,應該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並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來回答。如果您也不知道答案,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然後帶着他一起去翻翻書或查資料,這並不是一件丟面子的事情。相反,您的這種認真勁、求知慾會讓孩子受到感染,孩子還從中獲得了查閲資料的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尋找適宜的親子閲讀方式

不同家長和孩子所採用的親子閲讀方式大不相同。有的傾向於“平行式”的閲讀方式。閲讀時家長往往很專注,一絲不苟地給孩子唸書,但很少與孩子談論圖書的內容,孩子只是一味地傾聽,有時會心不在焉。因此,家長與孩子之間很少產生共鳴。

有的傾向於“偏離式”的親子閲讀方式,即家長和孩子忽略了書中文字的作用,過度注意細節,過多地展開聯想。表面看是圍繞圖書在交流,實際已經遊離於故事情境之外了。例如,如果琪琪和媽媽由“打雷”聯想到“什麼時候會打雷、打雷的聲音、打雷的影響、如何躲避雷電”等內容,表面上他們討論得很深入、與圖書內容相關,實則花了大量時間談論由圖書的一處細節引發的其他問題,脱離了故事的主體線索。

有的傾向於“合作式”的親子閲讀方式。比如,閲讀前家長或孩子把書拿出來,指着圖書的封面,就書名、作者及畫面稍作談論。接着翻到下一頁,家長與孩子一起看書。在閲讀過程中,家長鼓勵孩子做出積極的反應,根據孩子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判斷他對故事的理解,並及時調整講故事的語氣和語調,或改變講故事的方式。當相同的語言表述結構出現不止一次時,家長會提前讓孩子預測即將發生的事情。

閲讀過程中,家長偶爾會提問,以瞭解孩子對故事的理解程度。閲讀完後會適當提出一些問題,以幫助孩子回憶故事內容,鼓勵他表達對故事的感受及想法,並協助孩子將故事發生的事件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繫。在這種閲讀方式中,家長適宜的指導對孩子良好閲讀習慣的養成、閲讀興趣的激發能起到促進作用。建議家長採用這種合作式的親子閲讀方式,與孩子圍繞圖畫書展開有效的交流。

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

家長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良好的閲讀習慣。首先,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發孩子思考,提高專注力。幼兒的注意力水平有限,東張西望或只注意局部等,都屬於正常現象。如果家長能幫助孩子明確觀察目的,觀察的持續性就能不斷增強。例如,閲讀前,如果琪琪媽媽先就書中的某處內容提出問題,也許琪琪會帶着問題、有目的地去閲讀,而不會將精力放在圖書以外的話題上。如果是新書,家長可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孩子思考;若是已讀過的書,可以再從書裏尋找新的線索,吸引孩子帶着問題尋找答案,這樣孩子閲讀的專注力就會慢慢提高。

其次,用具體動作幫孩子養成按順序觀察的習慣。較小的孩子觀察時,常會邊看邊用手指點;慢慢會用點頭或自言自語等來代替手的動作;隨着年齡增長,孩子可以逐漸藉助內部言語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感知覺。幼兒的觀察就是這樣從跳躍、無序的狀態,逐漸向有順序觀察的方向發展的。家長不妨採用手指點圖的方式引導孩子看圖閲讀。經過長期引導,孩子就會按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或從外到裏”等順序進行觀察,提高觀察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第三,閲讀前可以先讓孩子翻翻書。一方面可以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探索空間,滿足好奇心,形成對圖書內容的初步感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保證閲讀時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與家長協調一致進行閲讀。提問反映了孩子思維的過程。對於孩子的提問,家長應有正確的認識並積極引導,藉着“一問一答”的契機,逐漸培養孩子的良好閲讀習慣,豐富閲讀經驗,提升閲讀技能,享受閲讀樂趣。

閲讀教育隨筆13

題記:沒紀律的語言嘮叨細碎的事,我的教育詩記!

今天讀了兩首關於“車”的兒歌,童聲清脆,整齊劃一,震耳欲聾,可愛的冒泡,我在一張張小嘴巴旁邊矗立着,偶爾來幾個小動作,很享受這種感覺,惹得小不點們也蠢蠢欲動,想動就動吧,是要培養靜氣,但不要小手小腳套上鐐銬。

《拉車》

小貓拉車,

老鼠不坐。

黃鼠狼拉車,

小雞不坐。

灰狼拉車,

山羊不坐。

老虎拉車,

誰也不坐。

《過山車》

上天了

入地了

騰雲了

駕霧了

過山車

下山了

我變成

流星了。

瞧瞧,兒歌童謠呀,整齊的韻律,短煉的句式,簡單的情感,對小孩子吸引力是斐然的,眉眼、手腳、聲音傳達的都是快樂。

突然有了靈感,上禮拜讀了秋雨兒童詩,前天動植物,我們認識了《魚兒》、《蝴蝶》、《石榴》,今天是關於“車”的可愛兒歌,贈給孩子五首小詩,家長很興奮地回贈便條,幸福啊幸福,接下來……?摸索吧!

蜕掉蛹衣

昨天重讀《孤獨的烏鴉》,效果不盡人意,新鮮感一過,有些孩子開始交頭接耳,而我這次才真正開始通過文字表達引領他們走進小烏鴉的內心世界。嗡嗡聲漸漸浩蕩起來,講桌是輕易不能敲的,我儘量剋制。用眼神秒殺眼神,那麼多個左顧右盼,很難。這時,我停下,合上書,定住神,雙脣緊閉,用筆直的站姿説話,一分鐘、二分鐘,聲音漸漸小了,惶恐的、警覺的、尷尬的小臉小手小腳一個接一個放正,三分鐘,肅穆,鴉雀無聲。

“咱班只要一個字……”

“靜……”震耳欲聾!

“知道就好!”嚴肅的眼神掃着教室每個角落。教師這時做的就是沉住氣,以靜制靜。

下課還是揪着亓子辰、李成龍到了辦公室,拼音拼讀老大難啊,我有點力不從心地進行補差,即便蘇大師説讓後進孩子進步的方法是閲讀再閲讀……拼音,還是抓牢了好(考試要用),想出格先入格。

語文,有時讓我很掙扎,在大量閲讀被很多人嚐到甜頭之時,很多人率先示範把閲讀課程做出成果之時,我還半是海水半是火焰地在考核、成績與人性的矛盾中戳戳前行。幾十分鐘從飛濺的唾沫星中悄然而逝,深深的責怪、可惜之感襲上心頭,領孩子真正走進閲讀,我的意識強烈,行動漸進,還需要真正放下包袱,做一個……?

閲讀教育隨筆14

西漢文學家劉向曾説過:“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回顧三年執教路程,一路崎嶇,出現過無數次的迷茫、無助、失落和困惑。很多時候,都是書籍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它就像一盞燈為我指明瞭路途的方向;就像一位人生導師幫我分析解惑;就像一位老朋友給我擁抱鼓舞。在閲讀過程中,我在成長着,也在進步着。

我愛閲讀的習慣,也漸漸的影響着我的學生。隨着我校開展的“晨誦、午讀、暮醒”活動,越來越多的學生自覺的加入到讀書行列。就我班來講,通過讀書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閲讀豐富學生知識,開拓學生視野。拿今天的數學課來説,在上《用字母表示數》時,班上有學生知道人類為什麼在月球上跳着走路這類科普知識,有人知道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誰這類歷史知識,有人知道字母的演變過程等。其次,閲讀可以改善人心,培養文雅和仁愛的品質。我班男生人數幾乎是女生人數的三倍,並且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學生心理複雜。

班上以前常出現吵架,因小摩擦打架情況,學生性格很犟 ,不愛包容他人,不愛承認錯誤等。處理這些情況,有時我也身心懼疲,雖然開有品德教育課,可總覺得缺少點兒什麼鮮活的東西。自從我和《第56號教師的奇蹟》及《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結緣,處理這些問題開始有 了很多對症的辦法,開始不再很頭疼了。而今年部分學生通過閲讀《做最好的自己》系列叢書,開始懂得自強、自信、自立、誠信、奉獻、友愛、互助、感恩等美德。他們內心開始發生變化,願意去包容他人,幫助他人,外部也表現出謙虛有禮,慢慢的今年的摩擦減少了,班級也和諧不少。最後,閲讀給孩子打開了一扇想象的天窗,為孩子提供了豐富的取材,使孩子們對寫作產生了信心。學生寫不再是千篇一律,提筆歎氣,不知所措。現在他們有的學生的我每讀起來都是一種享受;有的學生的開始出現自己獨有的特色;有的學生可以在紙上寫下隻言片語了。可以説學生在作文上取得的進步,功勞都源自於他們在平時的點滴閲讀中。

閲讀使人聰慧,閲讀使人明理,閲讀使人儒雅,閲讀使人寫作變得簡單,閲讀使人生更加豐富。閲讀,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

閲讀教育隨筆15

對於三歲的孩子來説,每天和許多小朋友,還有老師在一起吃喝玩樂,老師就像他們的媽媽,孩子們就是老師自己的孩子,有一首兒歌這樣寫:“幼兒園好想家,我愛老師像媽媽”。面對這羣天真爛漫的可愛的小傢伙,每天都有説不完快樂的事情, 嘻嘻……。 幼兒園裏每天早上都要點名,為了更加增進我們之間感情,在點名、喊到之外增加了擁抱。每當點到一個孩子的名字時,我們就張開雙臂,用微笑和期盼的眼神示意孩子上前來和我們擁抱,互相親一下臉頰。不要小看這簡單的動作,它很快拉近了師幼之間的距離。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兩三歲正是孩子渴望成人肌膚撫觸的時候,他們幼小的心靈需要成人關心和愛護,他們幼嫩的肌膚也需要成人的愛撫。我們用擁抱和親親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讓師幼之間變得親密無間,讓孩子真正感覺到老師就像媽媽一樣親切,幼兒園就像家一樣充滿温情。我們還鼓勵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我們擁抱,有的孩子會像小鳥一樣“飛”上來,有的會像小兔、袋鼠一樣蹦上來,有的會像小馬一樣跑上來……小三班裏充滿了歡聲笑語。如果有哪位老師出去聽課或者做其他事情去了,一上午不在班裏,每當回來的時候,像馮梓航、孫浩哲等等主動張開小胳膊就往你懷裏撲,“張老師抱抱,”又是抱又是親的,心裏感到無比的幸福,令人難忘啊。

標籤: 隨筆 閲讀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vnolm5.html